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信息社会现代研究(精选)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2-80631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1 22:33: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社会现代研究(精选)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副题名】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创造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信息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同时,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着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文化中的低俗化倾向、数字鸿沟、网络沉迷等问题,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在信息时代,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七章,从信息与信息时代入手,分析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与管理的一些展望与建议。第一章,研究信息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信息时代的生成与特点。首先,对信息时代的基础单元——信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信息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其次,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标准、形态的理论,讨论了信息时代的生成,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第二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电子商务这一全新商务形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对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金融的发展入手,讨论了信息时代金融衍生品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入手,通过对企业管理、企业供应链和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信息时代微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析。第三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从互联网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入手,首先,分析互联网对民主的直接影响,如民主传播途径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社会结构的改变等;其次,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出现的必要性及其对民主发展的作用;最后,研究了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对公众的影响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引发的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研究,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从互联网与文化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入手,介绍了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区别;讨论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网络语言的流行和草根文化的兴起两方面探讨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首先从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角度入手,从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随后,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和教育入手,具体讨论了信息时代医疗与教育的发展问题。第六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时代虚拟与虚拟实践的分析与讨论,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完善、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对网瘾问题、信息选择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七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管理问题。通过对WEB1.0到3.0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其带来的两极化趋势;从管理方式、法制、德治三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及其影响,预测了网络实名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信息社会下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研究

信息社会下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研究

2010-05-12

摘 要:信息社会的大众传媒具有传承道德文化、塑造道德人格、构建道德价值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充分了解我国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现状以及新的发展特点,总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道德教育的经验,进而提高我国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信息社会;大众传媒;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1-0033-03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社会的特征越来越鲜明,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管理者深谙其道,都纷纷利用大众传媒开展道德教育。

一、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功能

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美国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威尔在其《社会传播与结构》中指出,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文化,美国社会学家赖特进一步提出了第四个功能,即娱乐功能。而前苏联新闻学家E·普罗霍罗夫提出了以下三个功能:思想功能,直接的组织功能即大众传媒在“传播先进经验、利用潜力或纠正过失、缺点、错误方面的实际效果”,以及娱乐功能。①我国社会学家沙莲香指出,“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功能,即让一代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认同社会传统、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②。大众传媒无疑是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以期提高人的品德。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功能就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播活动,依据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众进行道德教育的功能。我国大众传媒一贯积极参与组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活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程。

1. 传承道德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标志,道德文化在整个观念文化中占核心地位,道德文化更能体现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程度。道德文化直指人的心灵深处,引导人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与信息传播同步产生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史也反映着人类道德文化的发展史。

大众传媒在行使自己的职业使命时,会传播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会传播人类旧道德体系中先进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道德实践、道德习俗、道德评价理念,会极力宣扬符合当代道德规范的典型。社会主义新道德要以优秀的道德成果为基础,大众传媒在传承优秀的人类道德文化成果上始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塑造道德人格

道德教育不是政治控制,道德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塑造出健全、理想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是不可能通过强行灌输实现的,大众传媒在对受众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培养受众对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和向往,同时激发受众对理想人格的积极追求。有社会学家说,“舆论预先警告的咆哮远比法律静悄悄的恐吓更能阻止罪过的发生”③。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现代人高素质、高品位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在履行道德教育功能时给受众的精神激励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激励能为经济活动积累相当多的人文力量。

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成果可以通过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个具有较为健全的道德人格的社会人来得到部分体现。道德人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构成。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大众传媒会不断影响受众的观念、情感、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向使听众形成有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的个性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人就能比较接近于全面发展的、有崇高道德的个性形式,而对这种个性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和顺利地按照相应的方向施加影响了”④。在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时,大众传媒的作用不可替代。

3. 构建道德价值

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能挖掘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不断剔除糟粕,赞颂优秀的人文精神,激发民族精神,充分构建道德价值。大众传媒的介入和扩张给社会成员和社会机构都带来了变化,大众传播的渗透使人和社会都变得更容易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更容易走向现代化。“大众媒介的效力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毫无疑问,只要经过一段持续不懈的时间,它便能影响人们的概念与信仰态度和所信奉的政策与纲领的态度。”⑤大众传媒总是在不断总结传统美德中的合理成分,同时按时代要求对其作出现代诠释,让现代社会的受众更加自觉地接受和继承传统道德价值。大众传播活动可以产生“传播先进经验、利用潜力或纠正过失、缺点、错误方面的实际效果”⑥。大众传媒大力宣扬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品质不断在强化积极合理的道德价值,让道德价值在道德文化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扬光大。“大众传播,尤其是电视,近来已成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电视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倡导的观念与价值。”⑦大众传媒对人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追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我国的大众传媒道德教育

近代,我国的大众传媒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于传播技术所限,当时我国的大众传媒以报纸为主,这些报纸主要发表自己所代表的集团的政治观点,训导民众,引导民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解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大众传媒。我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发布政策政令、重要的文件和报告,对广大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化,各单位的政治学习常常利用报纸和广播。大众传媒上宣传的好人好事都是公众学习的好榜样,榜样的无穷力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更注重客观传播信息,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受众,让受众自己去辨别真假、评说是非曲直,道德教育的明显特征变得含蓄婉转,但是宣传报道的政治方向还是牢牢把握在党的手中。我国主流传媒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培养优良的道德风尚、宣传先进的道德观念。近年来,我国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了一大批“红色网站”,积极抢占道德教育的阵地,努力吸引青少年。

我国的道德教育注重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强化道德教育效果,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的道德教育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对广大受众开展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通过强大的舆论攻势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国要求大众传媒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公众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传媒化时代,每一个社会人都随时随地不可避免地接受着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必须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新的先进的道德教育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教育成效。传媒化时代的道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传媒化时代的特点,如今,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思想观念、伦理原则都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道德教育除了继续采取过去传统的灌输方式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个重要阵地;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在履行职业角色时也要更加积极地实践道德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只有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富有成效。

三、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发展变化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消息的发布更加及时化,时效性已经从“今日新闻今日报”TNT(Today News Today)发展为“现在新闻现在报”NNN(Now News Now)。正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扩大信息传播的规模,增加信息的含金量,拓展信息传播的手段。社会变动越是剧烈,所产生的新闻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就越大。哈梅林克(Hamelink:1994)认为当今世界传播有四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兼并、解除管制和全球化。希勒在1969年已经开始描绘全球化的过程。默多克和戈尔丁在1973年的文章中也研究了媒介兼并问题。⑧当代传媒的发展确实相当快,大众传播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

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迫使大众传媒改变自己的传播策略,也迫使传媒不得不放下从前居高临下的架子,迅速调整大众传播的侧重点。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重心已经由起初以实现传播者意图为主发展为充分照顾受众主观能动性为主。

1. 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重心由传播者转向受众

自从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信息传播以来,人们就很注意提升传播效果。当信息传播技术不够发达时,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大众传媒常呈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摆出一副说教、严肃的面孔,这时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以传播者为主导,自己选择需要发布的信息,而对受众的需求考虑得较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多数传媒都被抛向市场,生存成为摆在第一位的问题,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最大的愿望。要使大众传播活动获得更多的市场就必须深入人心,满足受众的需求。原本傲慢的传媒对受众开始表现出亲切甚至是讨好,一对多的“广播”成为一对一的“窄播”,受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传播者平等交流信息、畅谈感受。大众传播发展为面对特定群体服务的“小众传播”。受众的需求在整个大众传播活动中开始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当代传媒集中化和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更多地关注社会精英和强势阶层,公众对传媒的使用越来越不平衡。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各类大众传媒层出不穷,新兴传媒的涌现更是势不可挡,密集地影响着受众。如今的传媒既融合又分化,受众的主动性更加彰显,而不再是传媒过去理解的被动且无差别。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更快捷地自由表达心声,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开始彰显传播主体的角色,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不够理性。“电子传媒使信息透明化、中性化,人被这些传媒碎片化,历史经验被永远放逐出去。”⑨

大众传播在经历了传统大众媒介一百多年“点对面”式的集中传播之后,又再次回归到传者与受者自主选择、自由定向的“点对点”式人际传播。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性中介。这一“技术中介”在极大提高传播效率的同时,也以“虚拟时空”的方式取代着传统人际传播中的“真实时空”感。⑩本来,从自己居高临下发布信息到关心受众的需求,是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一个飞跃,但是,现在一些传媒偏离传播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忽略合目的与合价值的统一,过分强调受众的主导性,而忽视了自己引导舆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功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众传媒不惜从尽量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发展到极力迎合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大众传媒本身也变得俗不可耐、趣味低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诸多道德问题。

受众概念的界定都是某种观念的结果,从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宣布代表公众和正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策略:从权力立场出发,为人民说话是媒体言说合法性的保证;从市场经济出发,为受众说话,获取受众的信任是媒体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更加重要的是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教育体系对这种虚构的公众观的推广。虽然媒体作为受众代言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却也是现实的,作为一套观念系统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媒体生存的必要依据。{11}

2.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与大众传媒日益紧密相联

从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传播互动的优势和权力也正在向受众转移,公众的接受是传媒威望和力量的来源之一。从这一点出发,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满足公众的一些要求和声音,维护他们的利益,反映公众的真实生活,用活泼的形式、通俗的语言来吸引受众,甚至是迎合受众不健康的信息消费需求。受众也是需要媒体的,需要从媒体了解信息,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的声音有时可以通过层层把关人的过滤获得一定的表达空间。特别是有了互联网这样的新媒体,公众自由表达的空间有所拓展,这种双向的需求与互动在一定的程度上确认了媒体公众代言人的角色。{12}

第三篇:现代物流研究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物流自动化课方便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追踪,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水平。

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DOD)为在前南地区执行维和行动的多国部队提供的军事物流后勤系统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其技术之复杂与精坚堪称世界之最。

随着生产和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形成快速灵活的供应渠道。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国际上既有大量自办物流相当出色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例子,也有大量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例子,比较而言,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已经占到主流,即使是非社会化、非专业化的物流组织也都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Visibility)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流管理由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自动化,直至智能化,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能化是自动化的继续和提升,因此

可以说,自动化过程中包含更多的机械化成分,而智能化中包含更多的电子化成分,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软件等。

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现代物流”.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而大大提高。降低物流费用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作用增大,因此,生产者大力谋求降低物流费用,使现代物流成为普遍关心的产业。同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也发展到足以支持物流全过程的优化和整合的程度。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促成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不断的整合,已使物流渐渐地形成了独立的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因此,现代物流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全过程是经过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也是无缝衔接。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物流费用,缩短了物流时间。这也就是当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里还要澄清一个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企业都用信息技术装备了起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并不能因此而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例如,传统的仓储企业用上了计算机,不能仅仅因此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要看这个仓储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和上下游的联合是不是可能成为经过整合后的物流链中的一环。其次,要理解什么是中心。中心是相对于腹地而言的,是腹地某项活动(如政治、经济、体育等等)集中开展的场合。因此,随着腹地大小的不同、腹地该项活动发展的水平的不同,中心的层次也不一样。表现为中心的大小不同,活动项目多少的不同。因此,物流中心就是物流服务活动集中进行的场所,物流中心的规模取决于腹地的大小及其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最后,还要认识到,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与消费派生的活动,是随着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商品生产的数量一定,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是一定的。只有在因物流费用减少,商品的价格降低,刺激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商品的生产时,对物流活动的需求才会增加。传统物流是分散进行,而现代物流则是经过整合后连续进行的。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水平的目的。

从欧美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998年美国某机构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同时研究表明,美国33%和欧洲24%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用于物流领域,物流与电子商务日益融合。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曾简化了物流过程中繁琐、耗时的订单处理过程,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即时沟通,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需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

物流全球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大型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生产和营销网络,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和产品销售的全球化相应地带来了物流活动的全球化。另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集中,并通过国际兼并与联盟,形成愈来愈多的物流巨无霸。1998年,欧洲天地邮政(TNT)以3.6亿美元兼并法国第一大国内快递服务公司Jef Service。1999年,英国邮政以5亿美元兼并德国第三大私人运输公司German Parcel。这些兼并活动不仅拓宽了企业的物流服务领域,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什么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目前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己初露端倪,这说明中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走出以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己是中国物流业发展当务之急。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 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 EOS、电子数据交换 EDI、快速反应 QR 及有效的客户反映 ECR、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技术与观念在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的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比如,台湾的电脑业在90 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点是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 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好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 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

流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其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即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使物流达到最优化。企业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是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从目前物流的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不仅要为该地区服务,而且还要进行长距离的服务。因为客户不但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而且希望服务点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优质和系统的服务使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称策略联盟),一方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则使物流企业有稳定的资源,对物流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比价格更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一般都建立了ECR 和JIT 系统。有了它,就可做到客户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了盲目生产。仓库商品的周转次数一般每年达20 次左右,若利用客户信息反馈这种有效手段,可增加到24 次。通过JIT 系统,可从零售商店很快地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成本。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它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收集所需要的资源,再加工后向各国出口,如前面提及的台湾电脑业。

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集中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例如,在配送中心里,对进口商品的代理报关业务、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服务实现一条龙。

第四篇:现代国企研究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社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主办的国家级经济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CSSCI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国际刊号:ISSN2095-0322。《现代国企研究》杂志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遵循“启迪国企现代思维,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办刊宗旨,突出国企改革现代理念和实践特色,以更加独特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管理理论、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努力在国企改革的开拓性实践中,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启迪智慧,澄清是非,为中国国企寻求改革发展的新思维、新动力、新模式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平台为办刊理念。

【中国期刊库】—最权威的论文发表网站!您身边的论文专家!

1、主要栏目:《国企管理》、《企业研究》、《企业文化》、《国企党建》、《名牌战略》、《经济观察》、《战略管理》、《创新论坛》、《企业发展》、《产业经济》、《财税会计》、《经济与法》、《人力资源》、《金融证卷》、《资本运营》、《投资理财》《审计广角》、《电子商务》、《学术探讨》等栏目。

第五篇:现代台湾问题研究

现代台湾问题研究

面对台湾问题,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台湾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不能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祖国,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台湾回归的呼声也在扩大,但是台湾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影响着他的回归,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归和研究一下台湾的问题!

台湾的历史

在距今3万—2万年,祖国大陆民众已渡海移居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来往就未中断过。战国时《禹贡》提到的“岛夷”,《前汉书》和《后汉书》提到的“东鳀”、“夷洲”,即是指台湾。三国时期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公元230年,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将士万人渡海巡视台湾,公元605、610年,隋朝也两次派人去台湾。到了唐代,祖国大陆人民开始集体到台湾开发土地。

随着大陆人民不断迁居澎湖、台湾,中国政府最迟从宋、元开始,经营和管辖台湾地区。南宋时期,澎湖已隶属泉州晋江县,有宋军驻守。元朝亦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澎民政。明朝沿袭元朝旧制,在澎湖、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驻军,行使管辖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进行了全面开发治理。1683年,其孙郑克塽归顺清廷。清政府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归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1787年,清政府将台湾建制为一个省,由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强占。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台湾,行使对台湾的主权与管辖权。

不仅台湾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源,而且现在台湾的居民主要是祖国大陆移民,台湾文化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自元朝以来,除荷兰殖民者与日本侵略者短暂占领过台湾外,中国政府一直行使台湾的管辖权,享有台湾的领土主权。

当然,也无可否认,历代统治阶级也将台湾视为“蛮夷”,作为“边陲”,尤以清政府为最,对台湾实行海禁,人为隔断台湾与大陆的交往,乃至割让给日本,对台湾人民造成了伤害。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

由于社会的变迁及李登辉及陈水扁当政期间推行去中国化,刻意的抹去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历史关联,给台湾新的一代产生一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与大陆没有任何的历史渊源。从而使岛内群众的中华民族的根源意识减弱,回大陆寻根问祖的思想降低。进一步的使支持两岸的和平统一的民众数量降低。另一方面台湾依旧没有放弃武力保护台湾的政策,并且每年还在不断的进口武器加强海岛防卫。这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来说无疑是一种定时地雷,当两岸的局势发生变化时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再个台独势力的存在,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的障碍,他们在不断的挑起问题,阻扰两岸之间的和平进程,这对于两岸之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

从过去的历史看,日本对台湾可能有一种“情结”,毕竟它也曾经做过台湾的“主人”。为构筑其“大东亚共荣圈”,1879年日本强占了琉球群岛;1894年,又通过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割让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直到二战战败才归还中国。1996年4月间,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清楚表明,新修订的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其范围将不仅及于朝鲜半岛,而且也将包括南沙群岛和台湾。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从遏制中国和对中国搞“筹码外交”考虑,它也乐于看到存在一个“台湾问题”。事实上,二战后,日本也一直尾随美国,或明或暗地推行“一中一台”的政策。日本也不愿意看到台湾问题得到解决,因为那样将意味着中国的海洋经济区域将扩大,同时钓鱼岛将处在中国的四面的夹击内。同时日本的海运通道将会受到中国的遏制,将危及其国家利益。

美国近50年来,基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从未放弃台湾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现今美国对台政策主要根据国家利益来调节其对海峡两岸的倾斜程度。总体上将大陆和台湾视为美国战略平衡点上的两个同样重要的伙伴,并依据美国政治、经济战略利益的需要,决定是否运用或怎样运用“台湾牌”,以图达到分裂中国从而长期控制台湾海峡局势的目的。同时美国也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王牌,并且不时的拿出这张牌来算计中国,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在声明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同时,却不断的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暗地里支持台独势力。使两岸的关系一直难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意见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第四,不断深化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使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有一个更加合理的认识,使他们接受一个中国的事实,为解决台湾问题增加民意的支持。

第五,加强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国的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台湾民众会看到大陆的实力,从而愿意回归。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慑于中国的实力从而不敢插手中国的内政。

第六,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完善对台政策,凝聚更多海内外政治智慧与共识,增强台湾民众的认同感。

4.不断加强大陆的军事实力,对台湾形成一种军事威慑力与压力,一次警告台独势力,台独将是没有一个好结果的,台独将失败无疑。在和平统一无法实现的时候,挥师跨过台湾海峡,一举解放台湾。

总结

随着中国的不断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两岸关系将找到归宿,台湾必将投入到一个非常强大的祖国怀抱,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期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信息社会现代研究(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