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第二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你该拿多少分?
分数是什么?是你比别人优秀的证明么?又或是说明你比别人弱?你的分为了谁?
有一次你考了一百分,家人便定义你每次都要拿一百分,于是你很努力地保持着你的成债。终于你失误了一次,九十八分!但家人没有看到你的努力,反而把伤心的你暴打了一顿!从此你的成绩一落千丈。你开始自暴自弃,由第一次的不及格,慢慢的到每一次。没人顾及你的消极情绪!家人对你绝望了。你再也感觉不到温暖,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已。事实是你由优等生变成了差等生!你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你不甘心!你开始拼命努力地学习,然后你又及格了。你似乎又感受到了曾经的荣耀,家人又开始关注你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开始在乎别人期待目光而不得不努力的时候,你的努力是否就是你内心真实的写照?你有没有问过自已,你想要拿多少分?
你的成绩只为你自已!为了努力的自已。当你努力后拿了六十一分的时候,你要坚信你的努力值一百分,时间会给你正名!所以请放下那些旁人的目光,只管努力学习吧!也请家长能给予孩子们信任的正能量!揠苗助长是不理智的行为,正确地激励引导才是正道!
湖北省同题范文
1、奖惩之后看看现实
如今大家都爱用调笑胡侃,来搅和那些让人看着心酸的真相,游戏过后,看这一幅漫画,又令我有些感慨。
你可以说,这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总是高于孩子能做到的事,没几个人能永远得100,如果把分数作为一种衡量标准,那更没有人能完美到无懈可击。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可耻的双标。对优秀的人苛刻,对普通人放纵,压榨着优秀者的成果,用以逃避自身该尽的职责。
不管怎么看,好像都挺无奈的。
我们抨击现行的教育体制,我们呼吁家长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期望以后的孩子可以不在最有活力的时候、无论天赋到底在何处,只顾着盯紧分数、排名。
或者不那么严肃地看待这种现象,只当是人之常情。人们对优秀者的期许总是很高,对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则不相同。心理预期过高,从100降到98就足以令人失望透顶;没什么期望,及格就让人欣喜若狂。
不过,无论人的主观情绪怎么变化,事实是不会变的。98高于61,学霸还是学霸,学渣就是学渣,跨过分数线、拥有更多选择权的,仍旧是那个挨巴掌、不够完美的学霸。
作文与阅读-1 一直在追求完美的学霸,扣除掉2分的失误,依旧在前进道路上跑出了很远。游走在及格边缘线的学渣,加上6分的幸运,也一样被远远落在后面。这一场公平的竞争,还是会公平地分出胜负。
优秀的人,在试卷上答对更多的题,试图尽最大的可能去掌控自己的命运,失误也好,天命也罢,这些偏差从实力中扣除后,他们依旧自信满满地走在前方。承受着更高的期望、更大的压力,在更加苛刻的要求中,接受不大公平的指责与惩罚,咬着牙追求下一个圆满。
而像我从前一样爱自欺欺人的家伙,每一步都走得摇摇欲坠,每一刻都忐忑不安,双耳充斥着呵责,或一时幸运,得到浮夸虚荣的赞赏,在圆满的假想中,苟安于及格线,远远望着他人负重远行,一转眼,早已经天差地别,不在一个世界了。
一场考试,不会决定谁的命运,一个分数,不能断言成王败寇。但在这或许会是人生中唯一一场公平透明的比赛里,有的人已经表现出优秀者的潜质,准备背起行囊,去看最广阔的世界,而有的人,沾沾自喜于一枚口红的奖赏,大声叫嚣着“分数不能决定一切”、“学习好不代表更优秀”,然后在下一场比赛中,输在起跑线上而不自知。
2、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可叹,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不管学
作文与阅读-2 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
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
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点评】文章长于理性,开头概述画面的内容,之后马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唯分赏罚,教育之殇”,呼应标题,并以此统领全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多重说理论证,重点十分突出。全文采用分论形式来行文运笔,正如作文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或理实结合,或正反对比,夹议夹叙,运用自如,手法流畅。
3、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
掩图而思,不由得想到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的那一句:“救救孩子。”或许有人会说,右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进步的鼓励;左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完美的要求。而我,却只看了两个孩子脸上先后的掴痕。当他们的父母口口声声说着“爱孩子”的时候,却用此等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所以,我要疾呼: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
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就要我们在孩子不够拔萃时耐心鼓励。在我们的孩子尚不够优秀的时候,正是他们的沉潜期,此时,我们需要报之以耐心,鼓励他们穿越低谷,走向高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先后参加过两次高考却均折戟,就在他准备奋战第三次的时候。村民们大多劝其母亲去说服自己的孩子放弃挣扎,安心将自己的一生绑在土地之上。在此时,俞敏洪的母亲给予了孩子最大的耐心和支持,借钱教学费,鼓励孩子重头来过。最终,俞敏洪走过黑暗,题名北大。再看图中右边的孩子脸上的掴痕,我想,他的父母应该为自己不懂在孩子不够拔萃时应耐心鼓励的道理的蒙昧而感到汗颜。
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就要我们在孩子偶然退步时温情陪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无数挫折、失败、退步,这在所难免,无可非议。此时,我们应该为在风雨中受尽寒冷的孩子打开温情的臂弯,让他们在温暖的陪伴中重拾信心,再次上路。想到了民国大师梁思成,其子梁从诫打算报考父亲担任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原本具备实力的梁从诫在考试时发挥失常,以两分
作文与阅读-3 之差名落孙山。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并未疾言厉色地加以指责,而是选择了温情陪伴,细心分析。最终,梁从诫扫除了心中阴霾,踏入了分数租够的清华历史系,最终成就了另一番事业。与之相对,图中左边孩子脸上的掴痕,告诉着我们,他父母的行为不能叫做恨铁不成钢,而应该叫冷漠疏离、叫求全责备、叫爱分数胜过爱孩子。
龙应台说过:“孩子,你慢慢来。”在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在孩子不够拔萃时的耐心鼓励,看到了在孩子偶然退步时温情陪伴。图中两个孩子的遭遇让我痛心,我想,如果所有家庭都用掌掴的形式“鞭策”孩子的话,除了能够“遂感激勤学”的西晋左思,应该大多数孩子都会兴趣受挫、信心受阻吧。我真诚地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在耐心的环境中成长,在温情的氛围中茁壮,最终昂扬满怀,扬帆启程,破浪远航,直济沧海!
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
4、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
给我一个吻,只因考百分;给我一掌印,只因差几分。漫画对当下教育评价唯分数论给予极大的讽刺。考得好,家长、学生喜笑颜开,“吻痕”如花,在脸上绽开芳华;考得不好,学生、家长愁眉苦脸,“掌印”如火,在心头煎熬焦灼。
考得好受到奖赏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得不好受到惩罚也无须指责,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分分计较,不能少考两分,就暴跳如雷,如丧考妣。其实人的成长,是以完整人格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若将分数作为评价人好歹的唯一标准,那么其后果是不堪的。
首先“唯分数论”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有好事者对近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个统计,竟没有一个在行业上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能认为都是高分低能者,但长期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考分一路领先,十三岁以高分进大学,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可谓一路辉煌一路歌。可就是这样的“分数学霸”,又被“分数”所伤。唯“分”是图的后果是,生活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不足,人格缺陷明显,竟遭校方退学。残酷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分分分,并非学生的命根”。
其次“唯分数论”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失衡。长期片面的以分数评价学生,就像一个人刻意锻炼身体的某一个肢体,这一肢体健硕无比,可其余的孱弱萎缩,极不协调。这就出现了智长德短,知识学习是富翁,品行修炼是乞丐。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如前不久被处极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学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投毒杀害自己的同学,害人害己,让多少人嗟声长叹。
可能有人要说,这些只不过是个例。是的,一件揪心事件地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唯“分”是从,自然忽视或淡化了其品行的矫正与培养。“分”数的晕轮效应,让学习优者自小占尽先机,人们怎能不对“考分”趋之若鹜呢?这与当下
作文与阅读-4 追求GDP是一个道理,当一切以GDP为重要政绩时,就自然出现了“求富不仁”,环保弱化的现象。
总之,我们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更需要的是多元性评价,尤其是教育,尤其是对人的评价更应多元而科学。吻痕可以有,掌印也能行,但千万不能唯分数论。
5、儿女脸上的掌印打了父母的脸
看两幅漫画,触目惊心的是漫画上的两个掌印和孩子同样委屈的表情。或许有人会贬抑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掌掴孩子的父母,抨击的理由是眼里只有分数;赞扬从55分进步到61分给孩子亲吻的父母,赞扬的原因是看到孩子的进步。其实,“直不百步耳”,两位孩子的家长都采用“巴掌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教育”的方法。
如果纠缠于家长要重分数还是进步,或者棍棒教育也是一种严格教育,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可能一叶障目,不见中国家庭教育弊端的“泰山”。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后代的重要性,“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样的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很少有父母想到: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打的是父母的脸。
鲁迅先生曾在1919年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文中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中国人从来认为父亲问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近一百年过去了,中国父母依旧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这是父母威权的体现之一,把孩子脸上的掌印当做父母权力的印戳。只是为这掌印找了“望子成龙”等美丽的掩饰,算是有点“进步”了。鲁迅说“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中国的家庭教育就这样“本末倒置”了。父母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或对子女的期望施加给孩子,忘了孩子是“即我非我”的独立个体了,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是本位,父母可以给孩子引导,但不能越厨代庖,代替甚至强迫他们生长。
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首先打的是父母的脸面。孩子的成绩是许多父母的脸面,成绩差,父母脸上无光。那些信奉“巴掌教育”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多数不成功,却企图用自己的巴掌“打造”成功的孩子。第二,打的是父母的脸,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没错,但过于严格就可能物极必反。棍棒下出孝子,更多出的是逆子。“虎妈狼爸”的成功只是个案,最让人担忧的是棍棒和掌印在孩子的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痕,而且学业上的成功就等同于人生的圆满吗?网络上曾有句流行语:“你这么做,你父母知道吗?”对那些巴掌高高举起、重重落下的父母,我也问一句:“你们这么做,你们孩子知道吗?”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鲁迅说中国父母做了自己父母的“牺牲品”,反过来苛责孩子“又来专做他的牺牲”,这样的谬种流传,难道不值得现在的父母深刻反省吗?
鲁迅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亲子关系健全,才是家教的基础。父母尽力教育子女,但应该先让孩子从巴掌的阴影中走出,才能“完全解放”,还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唯有这样,孩子脸上的掌印才会消失,吻痕才会深刻、暖入孩子心扉。
作文与阅读-5
6、说尺子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偷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让领导和一席众人皆大欢喜,心满意足。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7、静待花开
“暴力”与“溺爱”滋养下的祖国花朵能灿然花开吗?教育应有的淡定平和去哪儿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非一时一日之功。仅凭一次变动便随意评论判断,是否有些粗暴而不合理呢?一事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成绩稍有退步并不能判定孩子的能力不足、态度不佳。
作文与阅读-6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等得起”的,他会从容淡定地等待每个孩子的成长,不急不躁,不骄不馁。
从满分到“98”分不是退步而是在扎根;从不及格到61分不是收效甚微,而是一直在努力,一直有进步。金岳霖为不扰学生思考甘愿静等一个下午;《百鸟朝凤》中的焦三爷倾其半生只为等待一个继承人的蜕变成长。好的教育淡定平和,愿意静静地等待每个孩子的成长,静待每一朵花开。
诚然,惩罚在一定程度上确是鞭策之道,然而温柔的惩罚也许更能打动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毕竟,惩罚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华盛顿误砍父亲的樱桃树后并未受到父亲粗暴的惩罚,而得到了解释和承认错误的机会,其父后来和他讲清了道理,小惩大诫。试想,若当时其父粗暴的惩处他,他不会知道为什么错,也可能不会接受父亲的说教。反观如今的“虎妈”、“狼式教育”,这些不是磨砺孩子的风雨,而是对孩子理想与成长的摧残。这一“巴掌”不仅仅打在了孩子脸上,更印在他们的心里;这一“巴掌”打落了多少刚刚挂上枝头的花骨朵。教育本应是淡定平和的,应如涓涓细流润泽每个孩子的内心,滋养着他们绽放人生最美的花!
两三分之差便是奖惩之异。教育的本质不应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增分者优,降分者劣。这样的行为极易给孩子造成误导:只要我分数增加便可得奖赏,只要我分数减少就会受惩罚。那么孩子可能会为分数而用尽手段,各式“舞弊”与“欺骗”也可能接踵而至。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迅速腾飞的时代,教育呼唤的是淡定与平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每株鲜花都有自己的春天,让我们静待花开!
8、神坛之下,尘世之上
每一个神坛之上的人,浑身上下似乎都笼罩着一层若即若离却又璀璨耀眼的光环,迷离了尘世中仰望之人的视野。当视野中的眩晕带来的震撼与冲击散去,他们看到的,是彼此被光芒点亮的双眼,还有神坛上的人布满灰尘的鞋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诚然,优秀的人在每一寸躯体都在发光的同时,其身上每一处缺陷也在被无限放大,暴露无遗。我们在一次次与强者的比较中逐渐衍生发展出了一种评价事物的双重标准——处于神坛之上的人理应优秀,理应做到完美强大无懈可击,任何失误和不足也理应受到声讨与质疑。而对于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则应关注到进步和长处,施以鼓励和帮助以增强其信心,助其再接再厉,更创佳绩。正如成绩优秀的小孩考了98分也应受到批评,而挣扎在及格线上的小孩因取得进步而获得嘉奖一样。
这样的双重标准并非一无是处。嘉奖和鼓励无疑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批评和惩罚也同样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从而达到弱者变强,强者更强的目的。然而当一个有能力考满分的孩子只考了98分,我想这是十分正常的,属于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而人们的目光却如炬般炽烈聚焦在这退步的两分中,为他在高水平上的失误大惊小怪,耿耿于怀,甚至打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样的双重标准已偏离了鼓励进步、促进发展的初衷,演变成变本加厉地以至高标准要求强者,甚至剥夺他们犯
作文与阅读-7 错的权利,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将自身意愿强加给优秀者的一种专断和蛮横,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在双重标准的背景下,平凡和普通的尘世之人确实是得到了应有的鼓励和重视,这对减小社会层次差距和提升社会整体幸福感大有裨益。然而对于神坛之上的人,如影视巨星和商业大亨,大众习惯了他们逸然临于云天之巅的姿态,偶然失足跌落数寸便会迎来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质疑和声讨。也许迟到对普通人来说只是时间观念不强的问题,对于明星而言却是心气高,耍大牌的恶习。面对天灾人祸和世界上各种不公的现象,平凡人的节衣缩食捐款献力大受褒扬,感动中国;而扎克伯格捐出脸谱网99%的股份却被视作理所,甚至当马云拒绝“道德绑架”的“被捐款”时,愤怒的网友举起了声讨马云的大旗,对其攻击不断。诚然,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优秀者将比平凡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我们不能将他们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更不能为他们微小的失误和不足锱铢必较,大置罔词。
正如王尔德所言,“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罪人也许是圣人的过去,圣人也可能就是罪人的未来。圣人从前会犯错,现在也会。但我们不能让他们曾经或现在犯下的错成为我们质疑甚至诋毁他们的理由。当释迦摩尼在自家院子里砍倒了一棵樱桃树,我们就能否定他的功绩了吗?或者说耶和华在纽约大街上捡来的十美元揣进口袋,我们就能质疑他的崇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神坛上的人站得太高,风力太劲,难免会有些摇晃,一不小心一个踉跄就会从神坛上踏下几步。而尘世中的人脚踏着坚实的大地,向着天空伸出沾满污泥和汗腥的手,直指辰星。愿神坛之下,尘世之上能有一排坚实的天梯,给下面的人一个借力上跃的跳板,给上面的人一个让灵魂自由呼吸的栖息地。
9、客观标准,公正评价
高山仰止、行云流水的艺术表演,会因一次小失误而遭受不满与批评;违法犯罪、十恶不赦的罪人逃犯,却会因一次善行而获得欣喜与夸赞。面对完美与光明时,我们有时容不得一点儿瑕疵;而面对混乱与黑暗时,我们有时却会赞赏它当中偶尔冒出的一丝光亮。我们可曾想过,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允?我认为,对他人进行评价,本应当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客观的标准,是对他人成就大小的一种最公平的评估。从秦时“斩首一级,加官一爵”的法令,到隋唐沿袭至清的科举制度,再到如今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奖项,无不体现着公平这把尺子的力量,以及人们对于公正评价的追求。而这种评价,都只与贡献的大小有关,而与进步抑或退步无关。毕竟,个人、社会、国家所呈现出来的现实,只靠实力的强弱说话。
客观的标准,更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水平者的发展。正如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学识之多少为标准,欲成对社会有用之器者必有学识,而这是不易的标准。因此才激励莘莘学子孜孜不倦。刘翔因跟腱断裂而退赛、姚明因伤病不断而被迫结束NBA生涯,但人们并不因此而贬低、批评他们,而是将他们的光耀奉为心中的“飞人”、“巨人”永载史册。为什么?因为体育运动也有客观的标准,优秀的运动员立下过丰功伟绩,即使他们后来归于平凡,也不会影响人们给他应得的赞扬。相反,一个普通的运动员,即使进步飞快,只要他仍未做出卓越的功绩,我们也没有理由将他与前者相
作文与阅读-8 提并论。这样,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才得以彰显;所有竞争者,才会明白实力的重要性,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真正的强者。
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情况像材料漫画中的一样,常考满分的孩子因一次少考了两分而挨打,常不及格的孩子却因一次突破及格线而受赞扬。须知道,真正的竞技场是强者的舞台、实力的表演。所以,我们应有意识的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当然,并不是说弱者的进步一无是处。有时弱者的一点进步,更富有正能量的感染力。他们没有诺奖得主屠呦呦般的伟大发现、济世之学,却有磨刀老人吴锦泉般的平凡技艺、坚韧之志。我们在评价之时,当然要以宽容的心态。只是说,不能因赞扬弱者的进步而忽视甚至贬低强者的退步,须客观公正地评价。
耶稣曾说过:“你们都只知道兄弟眼中有刺,却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梁木。”相信,以这宽容的心态,和公平客观的标准,我们定能拨开眼前之迷雾,遍观社会之万象,将真正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10、自己的起跑线
现在的时代流行一句话,叫做:“人生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成了一句人人都认同的公理。尤其是对于现在的父母而言,似乎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就已经比其他孩子落后了一大截,必须严加责骂。
其实,在我看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起跑线”也必然不尽相同。而且,有时一个较低的起点反而能带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诚然,一条领先的起跑线能让人轻松领跑,增长自信,并迎来无尽的鲜花与掌声。但同时,这也会减少许多让人拼搏并超越自己的机会。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钱钟书在《谈中国诗》里曾经讲过:“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中国没有史诗,中国诗一蹴而至一个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一个极高的起点给了中国诗一个盛世,却没有给它源源不断的创新和生命力。这样的高起点,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龟兔赛跑的故事早就令人耳熟能详。兔子由于有善跑的先天的禀赋而自骄自傲,最终甚至输给了行动迟缓的乌龟。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射,它的出现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一个高起点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而导致麻痹与懈怠,而自知平庸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常常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断向前。久而久之,形势互换,扭转乾坤,所谓令人“大跌眼镜”的结果当然也就不足为奇。譬如当今时代,某些“富二代”、“星二代”们麻痹在唾手可得的财富与名望里,放弃对自己知识和品德的修养,在堕落的深渊里越陷越深。而与此同时,许多出身寒门的人却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从自己的起跑线上跑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道理也是如此。被人戏称为“逆袭”的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曾说:“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的确,起跑线固然是助
作文与阅读-9 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更不是决定因素。
由此看来,选择在何处起跑,不如选择如何奔跑。而且有时一条较低的起跑线甚至更能激发自己的斗志。正如一个外人看来成绩欠佳的孩子,如果勤勉努力,一步一步地耕耘和进步,亦能最终收获累累硕果。而那些总考满分的孩子,本就已少了进步空间,若是自满懈怠,也会“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因此,人生未必要赢在起跑线上。从自己的起点出发,砥砺自我,也能最终在广袤的天地间自在翱翔。
11、与自己“较量”
得了98分不一定受到亲吻,得了61分也不一定挨上巴掌;基础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自然不同。因此,不必因站得高就沾沾自喜,如果不向上攀登,也可能被一叶障目。
人与人之间必然有差距,光与他人比较,而不注重自身蜕变,只会愈加心慌意乱、垂头丧气,唯有与自己较量,才会在一次次的点滴进步中获得成长。
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老炮儿》上映后引来一片质疑与争论,与之相较的是新人导演大鹏的处女座《煎饼侠》竟获得不错的口碑。论镜头、论对白、论情节,冯导的作品无疑高了一个档次,但正因他往日的口碑与名气,使他对自己的作品负有更大的责任,如果他无法在自己的高度上实现突破,等待他的就只会是群众的失望。而大鹏作为一名新人,将自己原来的情景喜剧搬上大银幕,这一高度的提升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冯导当然可以对大鹏的作品满不在乎,但他如果只看到自己与他人的横向优势,而不纵向审视自己,也许也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当我们看到“小鲜肉”柯震东的堕落,看到昔日小天王贾斯丁•比伯的任性妄为,不免心生叹息:站在高处的人,就一定要重重摔下吗!事实上,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取决于他们是否有与自己较量的决心与毅力。
当作为《哈利•波特》的女主角赫敏火遍世界时,艾玛•沃特森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她刻苦读书考入常春藤名校,毕业后更是以一位成熟女性的形象为女权运动奔走忙碌着。作为电影演员的身份也许可以让她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她的努力进取更使她成了一位受人爱戴的杰出女性。“草根”的成功逆袭固然让人赞叹,但一位已然取得众多成就的成功人士仍在不断尝试突破自己,光是其精神就足以使人称之为“伟大”。
当手握一张98分的试卷时,你是会为此沾沾自喜,还是会反省自己为何没有得到满分?当你看到旁人61分的试卷,是会不屑一顾,还是会看到他们背后的努力,并以此勉励自己?与他人比较绝不是目的,而只是回归内省的手段而已。最终,人还是要与自己较量。
站在低处的人,必得自我鼓励,向高处挑战;而站在高处的人,更加不能懈怠,要有直冲云霄的壮志雄心。与自己较量,即是自我反省、自我突破;与自己较量,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觉悟;唯有与自己较量,才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将自我价值最大化,才能得到世界的亲吻。
作文与阅读-10
12、别置公平于公正之后
愿这世界如天平一样公正客观,却又清风一般满载平和与关怀。
考满分者与进步者受尽关怀与表扬,落后者与退步者却只有责备与惩罚。惩罚分明固然合理,但对优秀者一味奖赏是否过于功利?对失利者的过分严苛又是否缺少温情?
亚里士多德曾言:“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按孩子成绩优劣,选择待其态度的好坏,尽显对公正的“执着”与“坚守”,堪称“公正教育”之典范。但在如此教育之时,我们是否曾考虑过孩子的感觉?小失利带来的严厉惩罚,会不会让孩子感到畏惧?得到进步就可取得关爱,会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代价,只有好成绩,才能让自己被关怀。
近些年,虎妈狼爸层出不穷,那些纪律严明,奖惩分明的家庭确实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他们客观严谨、原则性强、卓尔不群,让无数家长羡慕不已,从而纷纷效仿。且不论有多少学生不堪“公正”重压,自暴自弃或郁郁寡欢。哪怕是优秀者背后也潜藏危机。复旦大学学生宿舍投毒,清华大学学生往黑熊身上泼硫酸,研究生为学费逼迫年迈母亲,让她无家可归。她们因为优秀,得到了“应有”的宠溺与关爱,于是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这怎么不是过于“公正”带来的恶果。
也许我们需要赏罚分明,但我们更需要平和指导。自古便有孔子以仁育人,用爱与关怀激发孩子内心的善与明德。若公正是铁般纪律,关怀便如水般柔情。在得意之时,也许孩子不再需要更多奖赏使他骄傲,一句“继续保持”,或一声淡淡警醒,便如水般抚平他内心的浮躁。而在孩子失落之时,一个温暖拥抱,或仅是抬手擦净他的泪痕,就能为他注入阵阵暖流,鼓励他继续向前。有时候,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的孩子,不是制造分数的机器。
公正有时的确鞭策人前行,但关怀能让人平和而有力量。我们既要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公正,又要有李斯特对待充当他学生的女生的宽容与关怀。如此,教育才兼有扬鞭之力量与抚慰之温存。
以公正为舟,用关怀作水,以水载舟,方可致远。
作文与阅读-11
第三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年湖北语文高考卷
[湖北卷]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一篇:旧书
旧书
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浅浅地映在房间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辉。本文来自语文茶轩
轻轻打开书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书目。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不知道该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厚厚的《红楼梦》,薄薄的连环画,深奥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论语》……一本本书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犹疑地看着,突然,一种莫名的心情跳动了一下,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把最底下那本早已破旧不堪的一年级教科书抽了出来。
轻轻地翻开,“嚓啦啦”的一响,泛黄的书页硬邦邦的,我先是一愣,然后不禁笑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快上二年级的时候,我边看它边洗脚,一不小心,手一滑,它就像一只泥鳅似地滑进了水盆。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们写简单的生字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欢喜。
“一”字突然映瞒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 “一”,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稚嫩的字体:wohuixiezi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满满的一页上画满了“一”字,最后欢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写上了一行拼音,明丽的阳光从发丝里穿下来,圆圆的小脸上映满了纯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继续往后一页页翻着,每一页都有东倒西歪喝醉酒似的字迹。有一页上的纸不知为何破了半张,一看到这,我就明白准是和父母闹别扭了。从小我就有这个毛病,一来气,碰到什么撕什么。
一页页翻着,有一页上画了两个小人,歪歪扭扭地杵在纸上,不知正说着什么,对话早已模糊,但一种久违的心情从我心上悄悄滑过。小时候用的书,现在看上去非但不陌生,反而感到了分外的亲切。从小学一年级的幼稚,到初中二年级的成熟,我的变化真的不小呢!但是心里的童真似乎并没有变,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结了一层厚厚的茧,随着这本旧书一页页翻开,那茧,一层层地打开了,童心飞出来,童年的快乐像漫天的阳光一样撒了下来……
静静的月光洒在手里的旧书上,虽然书页早已泛黄,我却看见了童年的笑,童年的泪……
第二篇:旧书
旧书
好风如水,月夜读书,寻得旧书,名曰:《昭君怨》。尘封许久,视之黯然,常以为书即美人,往昔之书,岂非古之美人乎?遥想当年,初出青梓,皓齿明眸,读之心如浴雪,而今黄尘满面,素蟫灰丝,蠹鱼百出。人生百热,终有一冷。好书如玉,兰心蕙质,然亦有生老病死,朱颜零落,纵玉貌绛唇,亦将委骨穷尘,莫不埋魂幽石;千古以来,历尽劫波,不禁喟叹。梦中与之语,对泣不能言: 三更无眠书当枕,一朝醒来梦无痕。旧梦一去生新恨,缣缃黯淡书蒙尘:“蠹鱼昼寝作旧宅,素蟫夜宴到新晨。可堪香销芳骨折,应是情绝累故人。几经寒暑肌色衰,往昔红颜不复存。自叹自怜还自怨,凄凄自语到黄昏:我知歌哭皆百态,自知此生在红尘”。“佳人秋士莫嗟叹,壮怀遂志本无门。黄金台上昭王死,望夷宫前徒逡巡。列侯将相轻千金,满朝朱紫尽王孙。纵然明日有万劫,此恨难消与谁说?”“一误流光悔后迟,半生青春便永诀。而今四月芳菲歇,只余子规空啼血:青春苒苒芳草茵,紫陌纷纷杏花雪。可怜东风唤不回,梦断故国旧山岳。帝城歌舞春色深,君臣欢娱醉日月。今日境遇竟如此,前世红尘何难越。烛影摇红光破碎,孤枕独眠双泪绝。愁肠百转不得结,虫噬鼠啮肝胆裂”。“平生非无沧海志,岂能空被尘埃没。长空白云向天拍,问君岂是容颜改?我今为君歌一曲,麒麟一夜呼天籁:美人黄卷今非在,豪杰埋骨凤凰台。白云苍狗复白云,沧海桑田复沧海。斯既帝秦五刑具,却道天子重英才。宁戚饭牛歌《下里》,不能逐兔至上蔡。貂裘角弓生尘埃,欲骑青牛真可哀。茫茫黄沙秦关道,漠漠白云汉边塞。隐者行处没苍苔,何人高吟归去来?”“古来兴亡皆如此,如今方知伤我怀:秦淮灯影何茫然,汉水归舟只影单。梦沉书远鸿声断,绿浓红稀莺语缓。蓬莱无处觅蓬莱,关山难越越关山。遥夜举杯清酒暖,日暮倚楼翠袖寒。少年鬓发渐渐老,唯有春发今又还;当时年少春衫薄,如今鬓白心已远。看惯世间人悲欢,卷听川上水潺湲。山花烂漫清梦残,回首夕阳望乡关。盛宴归去人尽散,欲往东岳行路难。然则莫道桑榆晚,少年不可等闲看”。
学得古人句,铅华满面,不得要旨。书旧,尤需怜惜。智慧难得。“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青灯易灭,黄卷难销。愿与爱书者共勉。
第三篇:旧书
旧书
看到旧书,首先想到的是破书,但仔细一想,旧未必就破。如千年狐妖,反诱人得很。《聊斋》里的那些穷秀才,没几个逃得出她们的裙摆。我又想到老书,但老书和旧书又不一样,现在不是时兴国学么,大量的老书得以再版,大量老书以新书的面孔出现,即老书又未必就一定旧。
少年时代逛书店,最常光顾的地方是新书专柜,认为那里才能见新作品。可读来读去仅两字:新瓶。现在,每到一个地方,我仍然会逛一下书店,直奔书店的角落,挤进那几乎蒙尘罕迹的柜前,取上一本最旧的书翻看。可看得多了,又索然无味,仅觉两字:旧酒。因为据说,只有封坛的才是好酒,酒如不封坛存它个百五十年,则不醇。所以,窃以为把旧书比作旧酒是非常高的评价。思及此处,我于是又开始责怪自己:少年时不知珍惜,竟把老祖宗留下的旧书当成草纸,揉擦扔弃…… 我甚至想,如果当初懂得珍惜,自己或许已是“国学大师”了。看来,草纸未必就不值钱,至少是有很大的机会成本。
为了挽回把旧书当成是草纸的损失,我于是开始培养自己的另一个陋习:于草纸中找旧书。很庆幸,我的运气还真是不错,什么国语读本,什么规,什么戒,什么奇,什么异,通通都被我翻出来了。可是,翻去覆来,除了爱莫能助,我什么都没有读出。无语。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老妪,每到傍晚的时候总会站在村头的田埂上用晦涩的古语骂街,我当时很是不解她究竟在怨恨什么?而立之年后,我终于醒悟,那位活了 90 多岁的老妪其实也是一本旧书,当她好不容易熬成了一本旧书,希望别人去认真读她的时候,却已没有人愿意再读她。不久,老妪逝去,我却于葬礼上的哭呵之声中又听到了晚辈后人们的悔悟之心,当时我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又觉得自己又一次失去了成为“国学大师”的机会。思之及此我才明悟,我们芸芸又何尝不都在去往旧书的过程?且不说多么惊艳花前的玉容芳华都终将老去,即便是那经年苍柏的翠枝上,条条纹路,又哪处不折射出岁月的无情。
第四篇:旧书
旧书
我现在喜欢看书,非常喜欢看书,但条件一定是旧书。哈哈,你说我有病?破烂不堪的书有什么看头? 告诉你一个秘密,破书、旧书治病。
记得我刚读小学的时候,也不知为啥,不管老爸、老妈买多漂亮的书,只要放在我面前,我就头痛。医生诊断是:厌书症。
我对书过敏,别人说是墨香味,我嗅到却要呕吐。当我被关进书房的时候,居然没有嗅到“墨香味”,而是淡淡的“霉香味”。
东瞅瞅,西瞧瞧,忽然,一本极为破旧的书被打开,只见红光一闪,眼前出现一幢雕龙画凤的房子。在雕花的栏杆上坐着一个白脸帅小伙子,他的身后站着几个丫环,那丫环们都是白皮嫩肉,瓜子脸、高鼻梁、小嘴巴,真是人见人爱的绝色美女。那小伙子帅更是呆啦,站在绝色美女中都显出鸡中凤凰的仪态。
我最喜欢漂亮的明星帅哥,我猜想一定是来到了什么电视片的拍摄现场。不过,这里面怎么没有一个我认识的明星呢?不是吹牛,书我是不读的,但电影、电视大小明星没有我不认识的。不然,我怎么被哥们、姐们奉为“铁杆追星族”?
我找帅哥打个招呼:“嘿,你们是在拍电视剧吗?” 帅哥目瞪口呆地望着我:“何谓拍电视剧?” 晕!连拍电视剧都不知道,太老土了吧。
“嘿,你是咋样进来的?”一位老妈妈走到我面前:“我们这儿可是贾府。”
贾府?乖乖,难道我进了 《红楼梦》 ?我得长长见识。我问帅哥: “你就是贾宝玉么?”
帅哥很惊讶:“你怎么认识我?” 实话实说,我是猜的。
既然进了贾府,我就得仔细瞧瞧。贾宝玉更是爽快,他邀我在贾府上上下下走了几圈。算了,不多说了,我要认真地瞅瞅真正的贾府。
不知呆了多久,突然听到老爸一声兴奋地大喊,“儿子,你没厌书症,是医生误诊啦!” 是啊!我在书堆里呆了多久?反正天已经黑黢黢的,不过,我觉得今天是愉快的,连肚子也不知道饿。
“既然没有病,那就上学去吧!”老妈不知啥时候站在我的身后。
“我……我真的看书就头疼的。”我争辩。“别装啦!”老妈从我书包里拿出崭新的课本。好吧!我只得接过老妈手中的书。哎哟!我的头又痛了。
(为什么旧书能治我的厌书症?后来我打听到了。书看的人多,它就旧。为什么看的人多?好看呗。)
第四篇: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我不完美,但独此一款;我不是全才,但学有所长。
——题记(202_高考更多信息请查看右边文档下面的数字,可以加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我们生逢此世、生逢此时,我们染以时光的印,献之毕生之力,当我们尽了自己的专长,我们的中国会因各具特色的我们绽放不败光彩。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与生俱来的一无所有被填写上满满的朴素真理,于潜力至极之际,没有什么不同的我们也会因此发挥己长,来让生命变得更美、更好。当命运的咽喉被不幸扼住,史铁生无奈坐上了轮椅,从此与行无缘。当没有运动的生命将要凋谢,他毅然执起思维的笔,以静坐的姿势、坦然的心态执笔,在思想的田埂上奔跑跳跃,如一息风,一闪光,渺小却力量巨大。也许没有杨威撑杆的本领,但史铁生用自己在思想上的长处撑起了生命的一片湛蓝的天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们的躯体与思维,如鱼与熊掌一样。长,必也会有所短。人生路何其短,找准自己的定位,绽放人生的不朽。当奥普拉执着于生命的追求,她忘记苦难,成就人生;当九把刀为救母写书,他忽略坎坷,执着于这部剧的制作,成就人生;当杨振宁执着于贡献国家,他放弃模仿导师,另成大作„„也许人生不会导之以航,但磨砺会让我们懂得自己的长或短。找准人生定位,谁,都是终究会发光的金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是自然生成的,材,是自己一人成就的。人生必少不了小弯路,必少不了错误的选择,但信念始终在前方,路一直在脚下。陶渊明放弃官权利势,选择了精神生活的神仙居所,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耕一织中成就自己,以不朽的佳作流芳百世。也许名利场上的陶渊明争不了名,得不了利,自己的才能也会被铜臭封住,但他终是在人生半路上找到了合适的路,一再贬谪的坎坷,最好被一缕菊香消尽。有才,必有用处;是材,必有用处。
染了尘世的尘,我们便都是凡夫俗子,在别人的眼里活,并不是我们来此世的初衷。我们的资本,除了鲜活的生命便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得把握这独一的时间简史,走自己适合的路,尽其才,成就人生。相信我,你就是传奇。
那么,朋友,就开始成就人生的光吧。适其才,成其才,放手去追,你是那抹不灭的光,你的人生不变地在闪亮。
第五篇: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202_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日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之一: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又能理解他离开了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能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他明白,一个人无力挽回历史潮流,既然这样,他只有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内在心理矛盾,派生出外在的“菊花”人生。于是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与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的,便是外在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外乎”,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内乎”。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其真爱,是他人生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地看到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
【点评】
这是一篇杂感式的小品。作者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归隐山林,与幽幽香菊为伴,自给自足,细品菊花茶,乐在其中的行动,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作者深入审视,明乎其“出”,由衷地为陶渊明的归隐拍手叫好。如果作者的立意仅限于此,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能够透过陶渊明决然离开官场洒脱的“出”;坦然地归隐山林,豁达地“入”,来透视他内心的无奈、苦痛、悲伤,甚至凄凉,深刻地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的况味,这就使文章立意高远,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了。
陶渊明的归隐以及对他归隐的评说,可以说是莫衷一是。要跨越已有的历史定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就需要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独立的分析,有着内蕴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行。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表现不错。另外,文章善于描写,开篇勾勒出一幅陶渊明沉醉幽菊的素描,后来又刻意地描绘其洒脱的身影,让陶渊明的形象血肉丰满。文章语言流畅,富有辨证色彩,融哲思于深情之中,颇能打动人心,感染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些,都是文章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之二:
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畏,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洒脱!他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更不被朝廷重用。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一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
【一评】
本文作者立意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二者都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这正是王国维原文真谛。所谓“大隐隐于市”就是说要入世之后再出世,所谓“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于“入”的更高一层表达。何其深刻的立论,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本文脱颖而出了。另外本文的语言和材料的运用,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语言的散文化,陶、李两别材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充分突出了主旨,也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本文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二评】
这是一篇见解独特深刻,语言潇洒流畅,气势超凡脱俗的考场佳作。作者深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诗论世论人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真谛,从中炼出一方真金——大隐隐于市,用做标题,用做论点,并高屋建瓴,深刻地立论,有力地阐释:所谓“大隐隐于市”,就是说要入世之后再出世。“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入”的更高层次地表达。
文章风趣幽默中露出机智,嬉笑诙谐中透着严肃,生动形象中显出深刻。你看,他引古人名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以及对它所做的那一番探究阐释,是何等的贴切自然,何等的“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游刃有余;他引陶渊明和李白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又是何等的潇洒自如、严肃深刻啊!我们在赞赏作者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不能不佩服他精心地将陶渊明和李白的事例进行对比分析,有力地突出文章主旨的匠心。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古论今任潇洒。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文学素质的培养,认真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我们就能够在考场上尽显风采,勇夺桂冠。
之三:出入人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意在告诉人们,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的收放自如呢?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读过庄子《逍遥游》的人,有几个不被他那不受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所折服?庄子的文章,不拘一格而又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其他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他的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的精神。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文章“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为文为人真够洒脱的了。不过深入其里而观之,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洒脱。文中描述的鲲鹏,虽说体形巨大,看似能够在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可是一旦离开了海面上急骤的狂风之力后,它根本就无法在天空中飞翔了。
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
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他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沟小坎。
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就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像庄子那样追求自由,享受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蝴蝶”,而少一些因钻牛角尖而痛不欲生的人了。如果我们能像史铁生那样品尝人生,追求生活,那么这世上就会多一些美丽“地坛”,而少一些因争名夺利而苦不堪言的人了。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
作者表现出高超而娴熟的作文能力。开篇引文题材料,巧妙地从中提炼出一个颇有见地的现点: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并用一过渡句架一座彩虹,巧妙地将引论与本论沟通。
作者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解剖刀,直逼庄子和史铁生的灵魂。庄子在严酷的人生中,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带来的困惑,超然物外,似乎寻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之路,但他“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而史铁生在青年时就深陷痛苦的残疾深渊,怨天尤人,最终他还是真正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不仅如此,作者还审视现实,关照世人,警示自身,使论述更有力量。
文章入题自然,构思巧妙,论辩严密,言辞肯綮,对照鲜明,表现出深厚的语文功底。
之四: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何谓“出乎其外,人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出乎其外,入乎其内”铸成了庄子千古的“情美”圣像。
“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旷世奇才诸葛亮横空出世,作战用兵,巧用妙计。他出乎其外,从整体上把握战局,准确布阵施略;他又入乎其内,深入挖掘战争本质,协调军中一切,齐心参战。诸葛亮知出知入,光辉四射。博望用兵,曾使十万曹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再观其用智,面对东吴群儒,他尽显风流,极尽潇洒,更不用说三气周郎,其从容之状令人赞叹;他七擒孟获,刚柔兼济,留下千古美名„„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成就了诸葛亮万世的“智美”传说。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出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全心呵护每一个有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心坎里;“出乎”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任长霞知出知入,让人永世难忘:她走了,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里流动着的是人民心中的爱戴。是啊!正因为她心里装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才有百姓的挽歌吟唱和衷心礼赞。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树立了任长霞不朽的“心美”丰碑。
纵览几位“精彩”的人生,不觉顿悟: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从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一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点评】
古今中外善为文者,无不在审题上具细心,选材上具匠心,布局上具精心。由此观之,本文能在几十万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紧紧抓住文题中的关键句“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高度概括出“出乎其外,人乎其内”,用做标题,彰显主旨,揭示中心论点。开篇用一设问句,紧密扣题,从做事、做人、涉世三个方面对“出乎其外,人乎其内”作了一番辨证思辩、深入本质地阐释,总领全文。然后围绕主旨,展开论述。作者信手拈来三句名言,在阐释其意义,并以古今名人的事例进行佐证之后,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从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一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文章语言流畅,事例典型;围绕中心,由古及今,逐层深入;紧密围绕主旨娓娓叙事,精彩说理,这就是一种善于读书,善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会贯通的表现。作者能在考场这一特定而有限的时间内,用自己的作文实践,生动有力地诠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诗论世论人的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真谛,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