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南昌老城区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报告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2-865884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9 10:59: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南昌老城区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报告

南昌市旧城区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报告

刘金行

作为江西省省会的南昌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市的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宏观布局,城区建筑密集,没有足够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改造和拓宽的城区主要交通干道,修建了环线、立交桥等交通设施,如:南昌老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都实现了信号灯控制,在八一大道、抚河路沿线建设了一批行人过街地下道等,大大缓解了南昌市的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交通安全和交通质量。但是,一方面由于交通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设施的修建又诱发了大量新的交通需求,而且,各路口转向、信号控制之间缺乏协调,车辆频繁启停,交通时空的利用效率并不高。过街地道口设置在路面或非机动车道上,一般宽度也比较大,限制了交叉口的拓宽,易造成交通堵塞。南昌市部分主次干道上没有设隔离栏,机动车、非机动车窜道严重,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所以尽管修建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加强了交通管理,完善了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和交通监控、指挥系统,建立了交通信息广播电台,南昌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尤其在旧城区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南昌旧城中心区东起洪都大道,西至抚河故道,北起赣江,南至洪城路、解放西路,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该区现状常住人口约为76万,预计202_年人口会控制在80万以内,根据规划未来通过置换逐步向外疏散一部分人口,人口数将会控制在48万左右。在南昌市未来的整体规划中,旧城区将会是全市的商业服务、金融贸易、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科技信息中心。规划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0.8平方米/人,在旧城区内将不再规划工业用地,将现有工业逐步外迁。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里,南昌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缓慢,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阻塞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拥挤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意识、城区客运交通方式结构、交通组织与管理以及道路结构等几个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所谓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设施、通讯设施以及交通教育、文化、科技等设施。建国初期,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 80000km,技术等级十分低下,而交通教育研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缺乏深入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很多有效的交

通管理措施难以得到实施和推广。

2)现代交通意识是指对于现代交通的本质、概念、目标、运营、规章、秩序的理解和日常运用。一些领导并不能深刻体会到现代交通之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交通系统均衡发展的必要,容易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以个人意志代替科学民主,如高架道路本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建设,反而成了许多领导眼中富有发展战略的交通措施,被列为“为民工程”,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好原有的交通问题,还造成了不少新的交通问题和隐患。有的学童过街横冲直撞与车辆争先,自行车抢道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靠乱转弯,这些现象的产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导致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3)交通方式结构。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交通方式比例严重失衡,非机动车和小汽车(出租车)比重过高,公交方式不断萎缩。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城市道路有效容量的降低以及出行效率的降低等问题。

4)道路结构。许多城市对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轻轨、地铁、高架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有的城市热衷于修建步行街、商业街等等,还有的在新建主干道、高速路时不从交通系统的整体均衡出发,次干道和交通性支路严重不足,如北京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纵横的二环、三环主干道 81km,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网络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在环线进出口往往堵塞,形成新的交通拥挤。南昌市旧城区没有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为 3:2.9:2.8,道路等级比例严重失调。

南昌市老城区拥堵的主要现象:南昌市城区主要干道交通流集中,高峰时段交通量大,拥堵严重,如洪城路,八一大道、南京路、北京路、孺子路等;第二、几个主要交叉口交通混杂,通行能力低,拥堵严重,其中洪都大道、解放路一洪城路、抚河路、沿江路所围旧城区范围内,部分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量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负荷度在1.0以上,其运行状况已处于阻塞状态。又如福州路与八一大道交汇口、孺子路与八一大道交汇口,顺化门立交桥、坛子口立交桥等。第三、旧城区大部分路段商业网点过于集中、人流、车流量大,车速低于 20 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在 15 公里/小时以下。特别是经八一大桥—阳明路—八一大道,基本每个路口在高峰时段都处于超饱和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老城区的支路和次

干道在早晚高峰都维持在不饱和状态,未能对主干道进行分流,加之八一大道与孺子路、中山路等的交叉口设计不合理等更加剧了高峰时段道路通行压力,机动车通行延滞严重。

缓解南昌市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首先应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作用。在旧城改造建设的同时应根据路网容量对土地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中心区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原则上不进行居住类项目的开发,明确禁止见缝插针式的改造方式,促使中心区人口向外疏散。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综合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产生的出行特点,注重居民的工作与居住就地平衡。通过规模控制和混合功能区的建设,避免交通源的过分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以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南昌市目前主干道有效容量偏低从而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新增主干道外,目前最主要的是需要对主干道改造。特别是八一大道,由于在与孺子路、中山路等的交叉口存在人行地下通道出口,严重干扰了车辆通行并且降低了道路的有限宽度,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主要路口进行改造,增加机动车道有效宽度从而提高通行能力和速度。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从交通的角度讲,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解决声调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南昌市在规划期内可选择的城市发展用地主要有:昌北城的红谷滩、红角洲、蛟桥片区;昌南城的城东、瑶湖、城南、朝阳片区。主城区首先发展昌北新城区,形成南北双城格局。其次,在城市都市区内,将按照沿交通线轴向发展规律,多点式的发展。

从全局来看,解决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可着眼于以下几点:

发展公共交通

就南昌市目前的情况而言,要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更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及综合运输效率。BRT 系统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必然会加快城市发展的节奏,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BRT 系统的建设为南昌市“一江两岸”、“一核五组团”城市框架格局的形成,可以莫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特定路段上的公交专

用道建设以及公交站点的合理配置也可以大大改善公共交通的现状

限制机动车出行

根据国内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研究成果,单纯的依靠增加交通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是难以达到缓解交通拥挤问题的,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得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恶化。从新加坡和伦敦的道路拥挤收费(Road Congestion Pricing)效果来看,虽然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实施过程需要较高水平的道路配套设施来完成,因此该国内,尤其是南昌的可行性并不高;而且通过限制牌照发放来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也不符合南昌市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南昌目前的情况出发,可行的方法是限制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出行,并且配合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来减小交通流。

智能交通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时间、空间分流。在采取错时上下班、夜间货运,以及设置单行道、专用道等常规时空分离管理措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中心、公共交通信息管理中心、物流集配及商业交通车辆调度控制中心。推行交通动态信息发布,实现有效的交通车辆诱导信息系统,使计划出行者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出行时间、出行线路,以期实现个人及社会出行成本的最低化。建立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制度,减少和避免滥用道路空间资源的现象的发生。

1、高峰时期对进出城车流诱导。南昌市城区交通高峰时期,八一大道、北京西路和象山路等承担了主要的交通压力,在高峰时期这些道路全线都处于饱和状态,而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 V/C 比不高。从这一出发,应该在交通高峰时段将由经八一大桥的车流从沿江路进行分流,如此一来可以减轻象山北路和阳明路的压力。可以在人流、车流量比较大的路段设置可变交通指示牌,时实显示路段交通情况信息,引导行人、车流,减轻繁忙路段的交通压力。

2、高峰时段的临时管制。由于南昌市主干道两侧的单位比较多,在交通高峰时段,单位进出车辆对正常交通流的干扰越加明显。因此有必要限制主干道两侧单位的车辆进出,降低交通干扰。各主干道的重点交叉口在高峰时段应该禁止车辆掉头,禁止车辆在青山路和阳明路的部分非交叉口处掉头,并且根据进出交叉口车流特征分时段对各相位合理配时,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缩短待放行车队长

度,提高车辆通过率。在有地下通道的干道上,适当取消已施划的斑马线,减小路阻并提高行人穿越的安全性。典型的是青山路与八一大道交汇处的斑马线,由于该处临近交叉口,所以并未设置信号灯,加之处在主干道上,一来行人过街安全性不能保证,同时增加了对车流的干扰,减低了该交叉口经由青山路进出交叉口车辆的通过率。

3、借鉴北京市长安大街交通流控制中的“绿波”与“红波”的使用。对于南昌旧城区一些特别繁忙的路段,尤其是像阳明路这样交叉口众多、省市政府机关单位出入口多勤务的路段,应该根据相应交通时段在交通信号配时中利用“绿波”对离开路段方向的车流进行疏散,利用“红波”为涌来的车流增加阻力,从而在总体上均衡各路段的交通压力。

停车设施

恢复原规划审批为地下停车场的地下建筑,特别是商业繁华区,务必提供足够的停车泊位满足大部分居民停车需求;其次需要加强停车规范管理,进一步禁止在城市主要道路及易拥挤路段临时或长时间停车。对于部分车流量较小,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部分街道或道路设置临时停车泊位。从近期规划来看,南昌市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4200,路边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1689。远期规划中,南昌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5700,而路边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960。由于路边停车设施占有道路资源,因此应尽量减少路边停车泊位。如八一广场附近,各大停车场应该有引人注目的指示牌和方向清楚的标示,可变指示牌可以时实显示可用泊位,减少车辆寻找车位的时间。

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抱怨

南昌市尽管这两年修了大量的公路,新上了很多交通设施,交通管理也比以前增强了,但是以前经常发生拥堵的路段现在还是经常发生堵车。如阳明路、八一大道,一到上下班高峰期,简直堵的水泄不通。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上交叉口太多了,而且发生交叉的两条路又都是交通量特别大的路,如果能够在一些特别拥堵的交叉口修上立交桥和大转盘,比如坛子口立交桥那样,将两条大路的车流分开,将可以解决两条大街上的拥堵问题。修立交桥当然需要巨额资金,但南昌市每年每辆小车子都要交680元养路费,南昌市现在机动车保有量接近40万辆,而且不全是小汽车,政府从这笔钱里拿出来一些,就可以修不少立交了„„。

第二篇:南昌老城区

沭阳住建局敲定老城区三年改造整治方

发布时间:202_/9/3 8:35:01 浏览次数:142 次

沭阳房产网资讯内容提示:今年以来,为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沭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县情,制定了老城区202_—202_年改造整治计划

今年以来,为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沭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县情,制定了老城区202_—202_年改造整治计划。

该局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计划对老城区建筑质量较差、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地块,分阶段、有步骤实施拆迁改造。本次整治改造范围约11平方公里,涉及需成片成规模改造地块43个,土地面积约2310亩。

在制定老城区改造升级方案时,该局注重“两个结合”,即:一是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开发相结合。坚持规划的统筹性,保证老城区与新城区楼容市貌接轨,积极利用新城区引导疏散老城区过量人口,完善老城区功能,让新城区成为老城区改造的延伸,老城区改造成为新区发展的依托。二是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的连续性,在老城区改造规划中充分考虑人防设施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重点、布局形态、开发顺序等一并列入规划。

该局还结合拟改造片区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商业集中等特点,坚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重点,致力于提升老城区商业中心的辐射能力,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以保证老城区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该局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老城区改造整治任务,确保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居住质量明显提升。

今视网6月1日南昌讯(记者 李健):6月1日下午,南昌市召开“全面启动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新闻宣传座谈会。会上南昌市有关部门通报了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各项情况。据悉,此轮老城区改造共涉及4个大项26个子项,拆迁面积共计41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67.76亿元。

全市8处棚户区将进行改造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南昌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总面积278.82万平米,已完成改造面积130万平米,其中朝阳洲、象山南路中段、彭子江、春晖园(二期)、青山南路等地块的项目已经启动,涉及多家企业体块的昌工控股所属企业地块和南昌市商贸委所属企业地块的棚户区改造也将在今年年底完成拆迁。

实施4项城中村改造项目 提升城市整体层次

近年来,随着南昌的快速发展,原先农民聚居地被大量圈进城市扩张蓝图,因此产生了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独特景观——城中村。城中村在行政上已是城市的范畴,但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为了解决其管理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治安、税收、户政与治安管理方面的问题,今年南昌将投资25个亿实施4项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在今年底完成全部拆迁。

2778套廉租住房明年6月可完工

座谈会上,南昌市有关部门介绍了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中廉租住房建设的进展情况。据悉,今年南昌市将实施廉租住房建设工程3项,预计总投资2.36亿元,共建成廉租住房2778套,目前各项目都已进入办理报建手续阶段。

老城区“断头路”将不复存在

202_年和202_年,南昌市将先后举办第五届中博会和第七届城运会,借此契机,南昌市提出了对老城区实施打通“断头路”工程,以改善市区道路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的局面。据了解,打通“断头路”工程共11项,估算总投资超33.65亿元,完工后将极大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

八一大道将进行维修提升改造

记者从会上得知,今年南昌市标志性道路——八一大道将进行维修提升改造。改造路段南起坛子口立交,北至青山路口,全长3.7公里。工程内容包括管网下地、人行道改造、非机动车道建设、过街地下通道建设、公交站台建设、地名标牌改造等内容,预计7月中旬将完成。

本报南昌讯(记者肖苏萍)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南昌市坚持“提升承载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基本原则,全方位推进老城区改造工程。目前,该市老城区打通11条断头路、改造棚户区、朝阳洲片区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正在顺利推进之中,为到202_年全市实现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城区常住人口超250万,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奠定扎实基础。

提升承载能力,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在推进老城区改造工程中,梳理出228个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达937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39亿元。目前,滨江北路、洛阳路立交、上坊路等11条断头路正在实施延伸工程,城区主要节点则以拆迁还绿为主,在提升通畅能力的同时,建设小型绿地,改善环境。南昌轨道交通项目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后,1号线工可报告已组织评审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珠江路站、滨江大道站两站点试验工段已开工建设,2号线工可报告初稿已编制完成。朝阳洲片区改造是提升老城区承载能力的重中之重,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已完成拆迁117万平方米,有12条主次干道、8座跨南桃花河桥梁、5条景观水系工程开工建设,162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同时全面开工建设。

改善老城区市民生活、经济发展环境,重在以人为本。今年,该市以“完善功能、改善环境、疏散人口、提升形象”为目标,切实提升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市政府已与相关责任部门签订了399.7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今年新建5000套廉租房正在进行配套工程施工,确保按期交付使用,第一季度已有11565户家庭享受了廉租房补贴,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住房规划设计方案等正在报批之中,上半年将全面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建设,让普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树立城市形象,重在提升城市管理维护水平。该市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为重点,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长效管理机制,并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数字化城管网络平台。今年,该市安排的城市维护专项资金达2.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02_万元。同时,扎实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活动,以创建工作提升城市形象。

作为江西省省会的南昌市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市的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宏观布局,城区建筑密集,没有足够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改造和拓宽的城区主要交通干道,修建了环线、立交桥等交通设施,如:南昌老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都实现了信号灯控制,在八一大道、抚河路沿线建设了一批行人过街地下道等,大大缓解了南昌市的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交通安全和交通质量。但是,一方面由于交通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设施的修建又诱发了大量新的交通需求,而且,各路口转向、信号控制之间缺乏协调,车辆频繁启停,交通时空的利用效率并不高。过街地道口设置在路面或非机动车道上,一般宽度也比较大,限制了交叉口的拓宽,易造成交通堵塞。南昌市部分主次干道上没有设隔离栏,机动车、非机动车窜道严重,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所以尽管修建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加强了交通管理,完善了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和交通监控、指挥系统,建立了交通信息广播电台,南昌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尤其在旧城区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1)交通基础设施。所谓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设施、通讯设施以及交通教育、文化、科技等设施。建国初期,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000km技术等级十分低下,而交通教育研究在20世纪80 年代才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缺乏深入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很多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难以得到实施和推广。

道路结构。许多城市对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轻轨、地铁、高架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有的城市热衷于修建步行街、商业街等等,还有的在新建主干道、高速路时不从交通系统的整体均衡出发,次干道和交通性支路严重不足,如北京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纵横的二环、三环主干道81km,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网络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在环线进出口往往堵塞,形成新的交通拥挤。南昌市旧城区没有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为3:2.9:2.8,道路等级比例严重失调。

缓解南昌市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首先应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作用。在旧城改造建设的同时应根据路网容量对土地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中心区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原则上不进行居住类项目的开发,明确禁止见缝插针式的改造方式,促使中心区人口向外疏散。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综合利用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产生的出行特点,注重居民的工作与居住就地平衡。通过规模控制和混合功能区的建设,避免交通源的过分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以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从交通的角度讲,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解决声调交通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南昌市在规划期内可选择的城市发展用地主要有:昌北城的红谷滩、红角洲、蛟桥片区;昌南城的城东、瑶湖、城南、朝阳片区。主城区首先发展昌北新城区,形成南北双城格局。其次,在城市都市区内,将按照沿交通线轴向发展规律,多点式的发展。

发展公共交通就南昌市目前的情况而言,要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更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及综合运输效率。BRT 系统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必然会加快城市发展的节奏,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BRT 系统的建设为南昌市“一江两岸”、“一核五组团”城市框架格局的形成,可以莫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特定路段上的公交专用道建设以及公交站点的合理配置也可以大大改善公共交通的现状

限制机动车出行

根据国内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研究成果,单纯的依靠增加交通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是难以达到缓解交通拥挤问题的,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得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恶化。从新加坡和伦敦的道路拥挤收费(Road Congestion Pricing)效果来看,虽然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实施过程需要较高水平的道路配套设施来完成,因此该国内,尤其是南昌的可行性并不高;而且通过限制牌照发放来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也不符合南昌市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南昌目前的情况出发,可行的方法是限制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出行,并且配合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来减小交通流。

停车设施

恢复原规划审批为地下停车场的地下建筑,特别是商业繁华区,务必提供足够的停车泊位满足大部分居民停车需求;其次需要加强停车规范管理,进一步禁止在城市主要道路及易拥挤路段临时或长时间停车。对于部分车流量较小,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部分街道或道路设置临时停车泊位。从近期规划来看,南昌市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4200,路边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1689。远期规划中,南昌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5700,而路边停车设施泊位量达到960。由于路边停车设施占有道路资源,因此应尽量减少路边停车泊位。如八一广场附近,各大停车场应该有引人注目的指示牌和方向清楚的标示,可变指示牌可以时实显示可用泊位,减少车辆寻找车位的时间。

第三篇:浅析成都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浅析成都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成都的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提升空间也是相当巨大的。但是,作为或准备作为一个国际化一流城市,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成都还有一段长路要走,还有很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拥堵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问题依旧严重。本次课题就重点从成都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成都市政府对缓解交通拥堵一直非常重视,其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多的,占全市每年GDP的6%,而在全国来看,这一数字是3%。但是,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交通拥堵现象依旧严重,甚至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1、供不应求——人多、车多、路少

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流中,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首要地区,其城市化加速,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如今成都常住人口达近1400万且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居住郊区化,使其出行次数与距离不断增加,造成了城市交通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致使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人口增加和居住郊区化,这些带来交通需求量的剧增,使道路交通设施的供应、管理,还有空间不足的这些矛盾,使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加剧。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轿车进入家庭”被确定为国家扶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安排,国产汽车的生产开始转向小汽车,小汽车的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小汽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直至近乎疯狂,如今,成都机动车辆有三百多万辆。成都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加之社会浮躁,人们存在炫耀心理,拥有私家车已成为很多现代成都人的奋斗目标或成功的标志,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很多人已经不愿委屈的去挤公交车。在一些恶劣天气下很不容易打车,大多数人选择自己开车或派私家车来接自己。方便、快捷、舒适、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无上追求。

道路建设的速度始终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成都市道路面积年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机动车年增长率;再加上占全市面积16%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40%以上的交通负荷。

2、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

公交吸引力下降,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尽量发挥。随着成都的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市民的出行距离日渐加大,而公共交通却没有及时跟上,公交方式的出行等候时间和运营速度还不够理想,等车难,挤车更难,极其的不够舒适。汽车站、高铁、地铁等公交枢纽站综合配套设施不齐全,不能在一处就满足人们的一般需

求,坐公交时间花销大。因而,更多的市民出行为了方便快捷不得不选择私家车。

3、交通管理技术水平有限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市始终处于施工高峰期,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铺开。施工期间,一方面对社会交通干扰很大,极易引发交通拥堵,另一方面由于路网结构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给我们的交通组织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我们应看到,交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政出多门,形成多头领导引起下级无所适从。(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

4、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成都市交通问题集中表现在过度密集的市中心地区,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尚不明确,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也不得力。成都单一中心、环状格局仍未改变,核心区的道路交通基本饱和,对外放射道路长时间保持高负荷运转,高峰小时机动车交通流量均大于道路运营负载能力。从交通组织方面分析一些居民小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市区一些居民小区过于集中,规模过大,一到交通高峰时段,这些居民小区周边道路交通流特别集中,造成区域性、时段性交通拥堵十分突出。

成都现在的交通问题可以说是从最开始的城市设计规划理念就注定了的。,“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方式,使得道路建设与人流密集程度并未实现科学的均衡。“从一环、二环一直修到五环,那只是‘绕圈均衡’。成都的交通问题最为突出,是城市规划呈环状放射的摊饼型,道路功能区分不明,道路交岔口的立交化程度低,一遇情况,顿成瓶颈。城市部分结构和道路布局规划的不合理性,多个城市中心高度重合,导致像春熙路等部分道路承载压力过大,浪费了其他许多道路面积资源;道路岔口和交通灯设计不尽科学,严重干扰交通;枢纽站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内部布局不尽合理:目前部分枢纽设施如火车北站内的公交、出租及停车等交通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存在人流和车流的直接冲突,造成枢纽站内部客流混乱。

5、市民的素质问题

部分交通参与者缺乏现代交通意识、交通行为不文明交通严重行为影响。一方面,部分机动车驾驶员不按规定行驶、随意变道、不按规定道路行驶或占道停车,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信号灯或逆向行驶等另一方面,行人乱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违规行为普遍且严重。以及,马路中间时常会出现散发小广告或乞讨者。这些违章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严重阻碍交通顺畅。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既有属于社会的客观原因,又有人为的主观原因;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非制度性的技术因素。目前成都市道路交通状况,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市民素质不足不文明交通等。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成都城市加速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两者节奏失调。

二、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建议一下措施:

1、提升交通运营能力,限制机动车数量

通过改造和完善现有路网,以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和运送能力。加快建设快速干道、主要干道、次要干道和支路,让其组成的高效、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为车辆行驶提供更多的选择,以降低中心区车流压力会,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促进成都市城镇体系的有序、合理、持续发展。

成都正在进行二环路“双快”(快速路和快速公交)改造,其他的快速路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以快速路建设为例分析,快速路是城市交通大动脉,吸引了大量车流,要想充分发挥快速路的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匝道的布局,完善流量控制和交通信息发布,同时打通快速路周围的支路,联通交通网络,配套集散性道路,“否则,快速路的进出口匝道就会形成拥堵。”

限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限制机动车的总体数量和在线数量。通过政策控制,增加私有车的消费成本,如对购私家车主进行收税及数量限购,单双周限开私家车;严格控制公务车的拥有和使用;控制城市中心区的汽车交通量,具体通过实施在中心区征收高额停车费、征收核心区道路交通拥挤费等收费等措施。

2、坚持发展“公交优先”,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坐效率高的公共交通工具,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加强公共交通系统性建设,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将成都的交通投入充分利用起来。

3、加强管理系统的统一性和合作,交通体制内分工明确,加强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加强整治,规范秩序,是做好疏堵保畅工作的必要措施。完善机制,长效管理,是做好疏堵保畅工作的保障开通更明亮开放的群众监督渠道,加强政府部分和市民的合作及统一性,共同建设城市交通。政府、运营商和老百姓之间,要有一个平衡,政府要引导好,运营商要服务好,老百姓要有满意的出行条件和低收入人群也能承担起的出行消费。

4、改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设计,按照人流密集程度及人们出行的真正需求在重点地段要有重点、精细的安排,如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和道路岔口、准确

划定标线、完善交通设施。疏解过密的市区和中心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群体组合城市的功能,将城市的职能分散,以舒缓中心区压力。调控交通发生源和吸引点的空间分布,其中包括:建立多中心,打破单中心格局;就业岗位向城市外围疏解,在地铁、城铁枢纽站附近建设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生活居住区;在原有中心区严格限制生成和吸引大量交通流的商业建筑扩大规模等。

5、加强交通教育,如加强驾照考核和违章惩罚力度;宣传和鼓励市民文明交通,建设文明交通城市。加强市民和政府协力合作,让市民参与创新而不是单纯由政府制定总体规划。

三、展望: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每一个城市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往往不能彻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抓住问题的重点,解决重点难题,逐步吸取经验,积极创新,共同进步建设好我们的城市,极大减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身在这座城市,就有权利和义务为了建设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城市交通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相信,在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成都的明天会更美好,成都的交通会更顺畅。

第四篇: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我国从202_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202_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3)道路功能分工不明确。目前,广州交通还停留在容量优先的观点上。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城市交通是容量优先;80-90年代,变成了安全优先;90年代,则变成了行人优先。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保证行人的交通空间和安全,明确城市道路的功能,科学划分城市道路的交通专门分区,开辟公交车专道,促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道道畅通。

(4)道路总体使用效率不高。广州城市的道路使用率不高。发达国家的道路行驶速度在50-60公里/小时,道路利用率很高,而广州道路的行驶速度一般在20公里/小时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当汽车以2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行驶时,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气最多、占道面积最多。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3.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这种情况,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英国是欧洲小汽车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许多城市街道路面狭窄,还不如我国,但却基本上看不到警察,车流也基本通畅。个中缘由,除了英国人非常遵守规矩外,与警察执法如山离不开。如伦敦当局对进入市中,0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半征收5英镑的“进城费”。逃交者会被路口的摄像装置记录下来,并被罚款80英镑,同时被电脑自动存储进个人信用记录。这些个人信用记录将影响到被罚者以后的就业和工作。

4.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广州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以及交通自适用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高架上匝道自动控制、闭路电视监控、交通信息的互动发布等系统都没有发展建设起来;电子交通路牌的摆设、交通信号灯配备、咪表停车路段设置不尽合理,客观上造成车流缓慢,交通阻塞。比如,广州部分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若加强交通管理,广州现有道路至少还可以提高20%的通行能力,相当干可以挖掘出970多公里的道路资源,而广州202_年全年的市政道路建设长度才300公里左右。

5.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广州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据统计,广州平均每天因为交通事故死亡4.53人,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无论是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和万人死亡率都明显居高。据交警部门分析,这些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低下,不依法遵章行车、行走造成的。

二、解决广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智能化交通

广州要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放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体现适当的超前性,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紧密结合中,加强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合理建设,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三位一体化的相关连续过程。

首先,大力开发平交口的交通渠化,最大限度地挖掘路口的时空潜力。建议采取不同程度的压缩原有车道宽度,增划路段车道和进口车道,使进口车道数大于路段车道数,非机动车停车线提前或后退(与机动车停车线相比较)、路口内施划或设置导流岛而使路口右转机动车通过导流岛提前右转弯等方法渠化路口。

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作为一个大城市交通,客观上要求具有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使城市主干道的可达性和通过性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均衡城区路网流量,减少车辆无效行驶给道路带来的不必要负荷,充分发挥主干道大流量交通的负荷能力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规范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有效指导交通运作流向。交通设施的科学性、完整性能够生动、形象地规范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告诉人们在参与交通的行为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可以说,一条标线、一个标志、一组信号灯就是物化的法律、法规,是交通民警执法的基础,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基本条件。

第五,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智能化交通。ITS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老城市道路在短期内难以改造的情况下,ITS不失为解决车辆堵塞、保证交通安全的一项良策,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六,合理布局,加强停车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市区不同地域的交通流量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停车场地的布局和建设;以方便市民出行、方便停车出车、提高整体交通效率的原则安排停车地点;以人流车流密度测量停车数量,合理建设停车点的数量和停车容量,以市场需求规则和有条件限制车辆进入繁华商业区的原则合理制定停车费用,提高停车场所的使用率。

2.因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

一直以来,人们都误把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通行当作交通通行的对象,恰恰把交通通行主体——人给忽略了。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人的有效快速通行服务的。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在交通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比如在英国、香港和澳门等地,汽车必须得让行人先走。在以后的交通规划发展和管理中,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主导性,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3.增强素质教育。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

不论是交通管理者,还是交通参与者,都是由人构成,因此,增强人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交通管理工作,要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民警,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胜任今天的交通管理工作的。因此,增强交警的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在方法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从干部到普通民警都必须参加培训,逐步提高整个交警队伍的水平,使交通管理工作得以保证。对一些确不能胜任工作的,要采取淘汰的方式解决。

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加大立法和监控力度的同时,做好广泛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交通参与意识,持之以恒地把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到交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中,让人们养成文明开车、文明行路的城市交通风尚。

4.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总量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同时,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难的基本保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也体现了社会公平。此外,公共交通还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又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以及该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因此,解决当前广州的交通拥堵问题,保障202_年广州亚运会的通畅,重点应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首先,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技术应用,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推进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运营车辆、运营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其次,进一步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为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提高运行速度创造条件,净化行车环境,减少困扰,提高准时准点率,提高可预见度。在大型客流集散点,要将公共交通首末站或停靠站作为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三,加强公共交通内部的配合,实现无缝衔接。合理规划和建设公交车站场、轨道交通出入口以及出租车乘客的上落站场,科学布置路面行人过街天桥和隧道,统筹候车站、轨道交通出入口、地铁隧道和行人过街路线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避免市民的无效通行,较少行人乱闯红灯、乱过马路的可能。

第四,采取措施吸引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实行地区价格控制,减少交通繁忙地段的交通流量。

第五,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的交通工具,具有载客量大、无污染、快速准时等优势,深受市民的喜爱。面临交通压力的快速增长趋势,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广州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之真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第六,提高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合理调控公交车和出租车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科学安排行车路线以及营运车辆总量,规范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文明行车和经营,让百姓满意。

第五篇:如何解决交通拥堵

论文摘要】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分析,提出“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来改变国人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少开车,特别少在高峰期开车,积极提高环保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使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让城市天空变得更蓝,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完美和谐。

【论文关键词】城市拥堵 高油价 回补率 社会和谐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这一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民间掀起热论“迁都治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特别是近10年来汽车数量增速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仅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现已超过470万辆。这确实使高收入人群得到了更好的享受,但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却是公共交通日益拥堵造成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影响所有民众的利益来为高收入人群享受买单”的不和谐现象。

高收入人群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既让高收入人群享受又保证全社会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基点,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

首先我们来分析交通拥堵的缘由。

交通拥堵在城市的出现,一般表现为单位时间内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听说最近又要出台“拥堵费”等等;这些措施在别的国家有着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认为只有改变有车族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减少开车时间,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有车族的用车习惯呢?根据我国国情,不能单靠政府简单的行政干涉,而必需形成一种长期稳定调控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我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改变有车族当前的用车习惯,从而让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长期处在正常的范围内。

怎样用“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进行操作呢?我先向大家介绍 “回补率”的概念。例如,有车主购买100元的汽油,相关部门在月末时贴补车主40元,回补率等于车主获得的补贴金额40元除以购买汽油总额100元的百分比,即40%。

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可以实行统一高油价,再根据本地区城市的“回补率”给车主补贴。“回补率”具体要求如下:

以区域划分:一是回补率以地区城市为中心,确定其回补率;城市越发达回补率越低。二是以所在地区城市回补率为标准。各种车辆根据它的用途等因素参考,本地区城市回补率乘以一定系数,就是该车辆的回补率。我们可以推断出,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的“回补率”最高,其次是出租车,私人汽车回补率最低。其它车辆以实际情况而定回补率。

以车程划分:每月行驶的车程不同,回补率不同。除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外,不同用途的车规定每月最高行程。如在规定行程之内参照以区域划分的第二条“回补率”,如超过此规定部分,降低回补率,甚至不回补。以时段划分:时段不同,回补率也不同。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时段:高峰时段(7:00—9:00和16:30—20:00),一般时段(白天其余时间),低谷时段(20:00—第二天早7:00)。除公交车外,其他汽车高峰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低,低谷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高。这就需要汽车统一安装一种智能电子里程表,以方便统计不同时段的车程。

此外,各个城市的“回补率”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调整。在调整之前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来确定是否调整,调整多少,然后才能公布实施。在特殊时期,还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调控方式:如202_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2_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办城市回补率,减少各车辆的当月总车行程等措施,从而达到目的。另外,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汽车也可以采用这一调控机制,以柴油为燃料的运输车辆可放松调控,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运输成本。

在具体实施这一机制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在回补率高的城市购车,到回补率低的城市使用等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就低原则,即使用低回补率城市标准进行回补。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办事,如有违规,必须严惩。

那么,车主又如何按车辆的“回补率”领回补贴呢?

每辆机动机在交通部门都有确定自已身份的相关信息,如:车型号、排量、用途、车主姓名等等。相关部门以月为结算单位,根据当月行驶车程和购油发票以及车辆全部信息,结合它的回补率,计算出各车主当月的回补所得。回补方式可借鉴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通过一卡通或现金的方式回补。

但是有人又会提出疑问:调高油价多出的庞大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呢?如果只是简单的上交给国家财政,即使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我认为也是失败的。资金应该这样予以分配:一部分回补给车主;一部分补贴给城市公交系统,让普通民众以公交系统出行更低价甚至免费;还有一部分补贴给公交车或地铁附近的公共停车场,让有车族从中受益。另外沿海城市甚至可以将补贴链延伸到内地城市长途汽车和火车的旅客普通票价补贴等方面。

此外,为了让这一调控机制更有效的实施,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特别是快速公共交通,如:地铁,BRT公交等等,让更多市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其次是在一些城市重要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口附近建一些大型的立体停车场,让更多的有车族把车停在这些离家最近的立体停车场,然后换乘快速公交等代步工具到达目的地。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如果采用上述的调控机制,除了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外,还有许多好处。下面简单列举4条:

一、可以更有效地打击黑出租车,因为出租车的回补率比其它车辆高,从而规范出租车市场的正常运营。

二、有利于打击黑机动车市场。因为只有正规车辆才能得到补贴,黑机动车主无法承担高油价,黑车就没有了市场。

三、可以更好的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减少石油资源浪费,为世界节能减排、改善自然环境作出重大的贡献。

四、通过对公车等特殊车辆当月行程数的公开、公布,加强对公车等特殊车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监管。

总而言之,要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有车族的用车习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的组合机制,让有车族自觉地减少用车时间,养成尽量避开城市高峰期用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最有效的。

采用“高油价”和“回补率”组合机制,就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码可以慢慢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自觉的增强环保意识。从另个角度来讲,让超时用车的人承担高额的用车成本,更能显示社会的公平,才能鼓励有车族尽量少用车,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最终达到社会的完美和谐。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各大一线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12月23日“北京交通改善措施”公布,北京治堵最终走上了“摇号”限量的方向。拥堵的交通不仅增加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还不利于“节能环保”。城市堵车成本最大是油耗,当前,中国的石油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据统计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车的时候。在污染排放上,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要解决“城市拥堵”,落实“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是解决思路之一。

在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更新的年代,汽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科技赋予汽车更多功能,汽车还可以有娱乐,学习,工作,完成紧急救援等功能。3G汽车应用的远程诊断、远程控制、咨询、娱乐、通信、位置服务六大领域已是必须的领域。

这一切基于Telematics(远距离通信的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与信息科学Informatics的合成词)技术的进化和应用,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可见的是传统的Telematics增值服务项目,另外则是和3G甚至4G紧密相连的各种Telematics技术在汽车上的实现。

在技术上,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宽带化的无线信息传输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可以处理图像、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通信网,三大3G网络的建设,今年都将完成全国地市级城市的网络覆盖,未来两年将对县城实现基本覆盖。这为建设车联网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新一代汽车标榜低耗能、低碳排放,也因此现今汽车产业已经把节能减碳当成最大卖点。但是随着车辆数量的成长,行车时之突发状况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使得标榜绿色环保的新款车辆已经相形失色,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款除了省油节能,也要兼顾安全的智慧车辆。而新一代的汽车与智慧化相互结合,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最终发展趋向。一般人认为智能汽车就等同于高阶车款,但随着关键半导体零组件如感测器、MCU等产品的价格更为低廉,目前在许多平价的新车款上,都已经加入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功能,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因此,“智能”已经不是高阶车款的特权,而是逐渐“平民化”与“普及化”,以更平易近人的面貌,进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认为,未来城市交通将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能源消耗、废气排放、行车安全及交通堵塞。针对这些挑战,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将产生重大变化,加上更多智慧化的体贴驾驶人设计。此外,未来车辆也将进入“车联网”的时代,这主要是把互联网和以行车应用为主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路型态。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处理信息”,而且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车联网是通过汽车收集、处理并共享大量信息,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城市网络实现互相连接,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更有效的驾驶。

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是以移动通信、车载计算机、卫星导航、移动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依托,基于Telematics汽车无线远程技术平台,整合政府、交警、移动通信、金融保险、急救中心、移动传媒、加油站、维修救援、二手车、停车场等汽车后市场资源,为车主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时尚的汽车生活方式,能让未来汽车生活实现零堵塞和零事故,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走在Telematics行业最前端的是“ARS汽车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规模、技术、服务上都将为所有汽车驾驶者打开了全面融入互联生活的窗口。其旗下400座席的呼叫中心以及近万家特约服务商组成的服务网络,可以为汽车用户提供包含碰撞预警、红外夜视、出险报警、远程诊断、汽车救援、动态路况及各种信息咨询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对车主的汽车生活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时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帮助。

无所不在的ARS汽车信息化服务,让更多车主将体会到后装的驾驶乐趣,全新的汽车生活方式。

现今人们开车都尽量避开收费地段,能绕则绕,你在这个地段收费,有些车为了省费就绕道行驶,另一个地段又拥挤起来,顾此失彼,其它地方又拥挤了。另外,收取道路拥堵费必然就要建与之配套的收费站,本来就拥挤的地方,还得停车或者放缓速度交费,显得更为拥挤。

退一步说,假使收取拥堵费能在收费路段起到缓解的效用,那也是私家车为公务车让路,公车无须自个出钱,实报实销,越是收费越疏松越往那跑,更为方便。

诚然,国际上收取车辆拥堵费有过先例,如:新加坡等,他们在此方面确实有不少好经验,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技术规范不同,电子化普及的程度不一样,尤其是公车过多,照搬它国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解决交通拥堵不能把眼光盯在收费上,关键在于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如:错开上下班时间,限号驶行,鼓励上班近的人员改乘自行车,加大地铁建设步伐,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等,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和减少公车的数量。不然,收取拥堵费只能是增加车辆出行成本。

城市道路网路要有层次(干线、主干线、支路共同组成)同时要有迂回道路来应急,组团(片区)联系一定要主干线(至少是6车道,全互通立交保障转向)来承担。多建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

2、减少红绿灯,(可以减少车辆无谓停滞,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撤出中心隔离护栏,多设调头标志、多设人行横道线。总之,交通要以人为本,要盘活,而不要管死。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2_年至202_年, 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2_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2_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2_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

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重的是,车辆高速度增长与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 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2.2 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公交优先的落实存在问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公共交通分担率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截止202_ 年,北京仅私人汽车就有150万辆,这些车辆的日常使用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东京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是我国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2.3 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要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 3.1 削减交通总量

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境交通等措施,以达到削减市中心的交通总量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交通总量削减的方法包括:社会工程措施、交通法规措施、交通治理措施和经济措施。3.2 分离交通形式

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1)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2)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很容易发生交错,大都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3)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是分道交通形式,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水泥墩、铁管栅栏或绿篱等构成分道线,也可以称为物理分离;二是采用路面交通标示,如划线、辅助设施等,两种分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为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是将不同车种、不同方向和不同车速的车辆进行交通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分离包括: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轻骑”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等。实践证实,不同方向的车辆碰撞时最危险,因此必须采用交通分离。采取的方法可以有:设中心隔离带,设中心分离线,变双向交通为单向交通,在交叉路口前设左转弯专用车道,在交叉路口设置导流岛或分离岛,以及用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对主次干道交汇处的交通进行时间分离。对不同车速车辆的交通分离则采用设快速车道与慢速车道的办法,并增设缓行车道。在城市中,还应采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及其他交通治理方式,对人车进行交通分离。3.3 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如“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及分单双号行使,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频率。3.4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空间均衡法是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时间均衡法是指在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交通流在全天内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天可能有两个高峰时段,通常是早晚高峰造成某些路段拥挤,可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限货车夜间通行等措施。3.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使得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迁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提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路行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改变现有“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布置,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完善系统建设,注意节省用地,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来提高交通建设总效益。4结束语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_年.[2] 石飞,我国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J].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_年.[3] 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南昌老城区交通拥堵对策研究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