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灵丘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最终五篇)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3-69310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4 07:57: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灵丘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灵丘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县村村通水泥(油)路的大规模建设,为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道路条件,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编制完成了灵丘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一、灵丘县客运市场现状

灵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东南部与河北省蔚县、涞源、阜平相连,西北与我省浑源、繁峙、广灵相接,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254个建制村,总人口23万,其中农村面积占95%,农业人口20余万人,境内主要有国道108线、大涞线及天走线,有217个建制村通了公路。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力加强客运场站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客车步伐,目前,县城二级汽车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10月初可交付使用;两个四级乡镇客运站基本完工,年内均可交付使用;安装候车亭32个,候车牌88个;农村客运车辆31辆,客运线路15条,直达140个建制村,此外,还有21个建制村可以在2公里内坐上客车,有27个建制村通了微型客车,有31个建制村能够电话预约叫车。城市客运方面,共有公交车11辆,出

租车(包括三轮客车)200余辆,其中仅有64辆有客运手续,其他140辆左右的出租车属非法营运。

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思路

客运场站建设。今年计划建设乡镇四级客运站两个,安装候车亭80个,候车牌30个,其中30个候车亭安装在县城主要街道、路口,用于县城内公交线路,方便乘车。

客运网络建设。打造县城内公交网,县城与乡镇间客运网,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间客运网,以及可延伸至任何一个建制村的出租车客运网络,即合理规划县城内公交线路走向和站点,根据县城发展规划延伸、拓展到城区边缘,便于换乘;对衔接县城至各乡镇的客运网络分片合理设臵;合理构建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客运网络;规范出租车营运,打击非法车辆,引导符合条件的车辆办理营运手续,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门到门运输服务。

营运主体确定。按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监管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同时鼓励社会车辆以带车入股等形式实行公司化经营,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乘车条件。

运价水平调整。通过与价格主管部门联合进行市场调查,合理确定运价水平,最终达到“经营户有钱赚、群众坐得起

车”的“双赢目标。初期,先执行县城内公交车1元、城乡客运车每10公里1元的标准。

加强行业监管。严格落实“三关一监督”,把好市场准入关、从业人员资格关和车辆技术状况关,加强客运站监督,严查“三品”上车、拉客宰客、超速超载等违章经营行为,同时建立和完善96566监督投诉功能,规范客运行业经营行为。

强化行业服务。建立客货维修调度服务中心,负责客运站点的规划设计,便于长途客运、农村客运、公交车、出租车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行旅客流量流向调查,合理控制全县客运车辆规模,防止运力无限制增长,导致恶性竞争;指导各种营运客车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提高车辆运行安全系数;提供电话预约叫车服务,做到“客运车进村、出租车到门”;建立汽车维修救援网络,为养车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打造物流信息平台,为我县特色产品走出大山、农民增收致富建立绿色通道。

争取优惠政策。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减免经营户的部分费用,力争使农村公交车享受到与城市公交车一样的待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村客运健康、快速发展。

展现窗口形象。全县道路客运车辆全部统一标识,鼓励司乘人员统一着装,使用文明服务用语,积极推进老人乘车

优待等便民政策,真正体现灵丘客运“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特点,为打造红色绿色旅游特色县提供良好的运输支撑。

第二篇:城乡客运一体化

“车联网”推动智能交通 道路运输发展海阔天空

“十二五”道路运输业将大力打造城乡客运一体化,道路运输作为“车联网”落地的突破口,将带动整个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新能源客车厂商、系统软件提供商、地理信息服务商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将受到拉动。智能交通系统在诸多方面有着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且受到政策持续扶持。易华录、亿阳信通、安凯客车、建发股份、中储股份等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

“十二五”道路运输业将大力打造城乡客运一体化,道路运输作为“车联网”落地的突破口,将带动整个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的有关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的具体要求,将首先带动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安防监控等硬件设备提供商的发展。道路运输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民生的重要部分,将成为“车联网”建设的突破口,其建设经验对于相关技术应用到商用车等领域,并带动整个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缓解交通堵塞、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减少交通事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

据了解,智能交通成为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已经在一线城市和国外发挥巨大作用土地资源有限导致了基础道路设施供给有限,,一方面,依靠限购令、收费等抑制需求的方式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因此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经测算,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提高50%以上。

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ITS基础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驾驶员考试系统、车辆动态识别等;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了驾驶员信号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目前我国己经建立并且开始应用的智能运输系统包括交警管理部门、道路管理部门、出租车管理部门等10方面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ITS研究、开发及应用都取得了显着成果,例如上海城市交通各部门在应用ITS高科技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开发了许多科技成果用于交通领域中,如道路交通流量的实时自动采集技术、交通管理的SCATS系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以及公共交通的智能管理系统等,都为交通规划在ITS技术方面的全面应用奠定了基础。

智能交通是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充分获取道路交通信息并有效地提供给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已经被证明能够大大提高日常出行的可靠性和效率。

目前智能交通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大城市,人们每天都会经过计算机控制的红绿灯;

在北京和上海的大街上,通过设置在路边的大型屏幕可以看到一部分道路的拥堵状况;乘坐公交,可以使用公交IC卡,还能获得票价优惠;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及地区的高速公路上,都可以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快速通过收费站。这些都是智能交通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智能交通增长潜力将逐渐显现。

2008年中国公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超过220亿,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仍将以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2011年一季度,我国智能交通项目数量825个,市场规模76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621个,市场规模23.5亿元,同比增长32.8%,高出2010年平均增长率一倍。以区域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中西部地区主要还集中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城市内部的智能交通系统有待于继续建设和完善。

智能交通受到政策持续扶持,“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将带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迅猛发展。

近期《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出台,极大推动了全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截至2011年5月份,中国的一级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对智能交通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

大量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将刺激交通系统监控和管理软件、以及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系统软件提供商、地理信息服务商等将获益匪浅。易华录(300212)、亿阳信通(600289)等企业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发展良机。

按照规划目标,地级市至少拥有1个一级客运站,县及县级市基本拥有1个二级客运站。“十二五”期间还要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约100个,其中,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40个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客运枢纽。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特别是道路运输将面临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规划中重点提到了发展绿色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这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安凯客车(000868)等企业将从中受益。

按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标准推进农村客运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成率达到40%,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5%、10%和25%。另外,“十二五”期间,全国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60%。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1:2,甩挂运输完成的周转量在道路货运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

第三篇:城乡客运一体化汇报材料

海运集团互助威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互助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道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已开通城乡公交客运班线12条,共投放城乡公交车60辆(县内城乡公交线路6条,投放公交车26辆;跨县公交线路2条,投放公交车4辆;跨州地市公交线路4条,投放公交车30辆)。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乡(镇)通客车率达100%,255个行政村通了班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7%。根据道路客运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互助县委、县政府整体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我县作为全省的旅游业大县,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交通环境,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确保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顺利实施,我公司从2006年大胆尝试开通城乡公交车,努力探索适合我县农村客运业发展的新路子,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现有城市公交的同时,积极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整合现有客运资源,提升客运车辆档次,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经营规范、服务优质、便民快捷、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运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依据现有省、县、乡道公路网,强化与周边公交客运之间的衔接,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集约服务,新辟与改造并举,多方式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县城威远镇、五十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丹麻镇、高寨镇、五峰镇为客运中心,连接周 边其他乡(镇)为结点,辐射全县各个行政村为通达点的运营方式多样、车型结构适当、线路布局合理、运力投放适中的互助县城乡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网。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互助县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并按照推进城镇化工作进程和公交客运所要必备的道路等基础条件分步实施。二是坚持新辟与改造并举,注重与现有客运资源有效衔接的原则。互助县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现有客运资源的分布及运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推进和发展城乡公交客运上要采取新开辟与改造现有客运资源并举,以改造为主的方式和方法,既能适应互助县现有实际又能保持现有客运市场的相对稳定。三是坚持集约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便民、利民、惠民的优势。城乡公交客运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务,要在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上切实体现出便民惠民的优越性,重点是合理布局干支线路、合理设置站点班次、合理配置车型运力、合理核定票价和服务标准,使城乡公交客运即开得起来又跑得下去,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从2006年起,我公司在省、地、县交通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开通了威远镇至台子、边滩、林川、东沟、东和,高寨至平安、西宁,红崖子沟至平安,西山至西宁、互助至西宁(东路、西路)的城乡公交线路。通过高密度、低票价的营运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客运效率,公交客运受到了沿途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并带动了当地的劳务输出,繁荣了城乡经济,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客运服务模式改革,提升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占有率。宁互公路是连接互助县和西宁市的交通大动脉,过去这条客运线路由我公司、青运集团、申青公司、联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经营。首先,在经营中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运输方式落后,车型结构单一,车辆技术性能老化,安全系数不高;二是运输效率低,压班、压点、相互争抢客源,围城打转,车辆实载率不高;三是营运车辆主要是单一的挂靠经营,各个单车作为核算单位的经营个体,车辆无法实现统一调配。市场秩序混乱,罢运事件经常发生,社会反响强烈。同时企业经营成本高,线路资源浪费,发展无后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体制不顺,严重束缚了客运业的发展。其次,宁互西路沿线村庄集中,人口密集,每天进西宁务工的农民工多,同时塘川工业区的企业分布在宁互路沿线,企业员工出行频率高,原有的班车运行间隔长、票价较高,无法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大量的农用车、自用车参与旅客运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广大群众急需安全、廉价、便捷的客运服务。再次,2007年10月份,宁互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为开通高速客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鉴于上述原因,开通宁互公交客运和宁互高速客运服务很有必要,也符合我县客运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于是2008年初我公司根据上述情况向县交通局提交了《宁互线路客运班线改革方案》,县局对该方案通过充分的调研后,向县政府做了汇报。3月份主管县长专门做了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对宁互线路改革方案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要求尽快向上级交通业务主管部门汇报。4月份我公司将宁互线路改造方案正式提交海东运管处和西宁运管处,两地运管机构通过多次沟通,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其他几家客运企业和现有经营者的利益,以确保线路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两地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我公司积极和另外三家参运企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组建宁互线路公司,即青海瑞驰汽车运输公司。四家企业以“线路为依托,资产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线路公司,实行客运线路集约化经营,四家公司联合向省运管局上报《宁互客运班线改造方案》。省局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客运处有关人员对方案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线路改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2009年11月省交通厅在互助县交通局召开了由省运管局、海东交通局、西宁市交通局、海东运管处、西宁市运管处、互助县政府、县交通局、县运管所和四家运输企业参加的宁互客运班线改革专题研讨会,会上对宁互客运班线改造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审定。根据审定的方案,四家企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组建宁互线路公司的具体事项,按时完成了《公司章程》的制定、工商注册,投资股份的认定、入股,车辆购置、司乘人员招聘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为了稳步推进改造工作,对于原经营宁互班线的16台经营权未到期的客车进行了出资收购,从而确保了线路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线路公司按照投资比例入股(互助50%、青运35%、申青10%、联运5%、),统一购车营运。线路公司最初在宁互西路上投入16辆公交车实行公交化运作、班车化管理运营模式,日发班次48班次;在宁互一级公路投入8辆18座高速客运班车,日发32班,按照统一经营理念、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排班的经营方式运营,并于2009年元月6日投入试运行,2009年2月24日举行正式通车仪式。

宁互线路公司通过统一配置原有的效率低且分散的人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有限的资源,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识、统一核算,从而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目的。这一模式与以往实行的单车挂靠经营和承包经营模式相比,实现了两个 转变:一是由单车松散型经营向专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二是单车挂靠经营、承包经营向公司化经营转变。三是实行“五个统一”,既统一购买车辆、产权属于企业;统一调度指挥,安排司乘人员;统一收缴营收费用;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统一承担服务质量和安全责任。这种经营模式既体现了经营权规模化优势,又体现了经营者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对驾乘人员管理失控,安全管理和服务难到位等问题。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随着宁互客运市场的不断拓展,车辆实载率大幅度提高,运力跟不上运量的矛盾开始显现,为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公司先后3次购置车辆增加运力。目前宁互高速客运共投入高级客车18辆,日发70班,每班间隔时间为10分钟;在宁互西路、宁互东路投入环保型公交车达24辆,日发72班,每班间隔时间为10分钟;42辆车日总发142班。公司现有员工104人,其中一线司乘人员及维修人员84人,管理层20人。公司现固定资产达900万元。线路公司的运作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规范了管理和服务,而且为沿线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条件。

三、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成效

1、通过在营运模式上大力推行公交化营运、班线化管理,经营方式上实行公车公营。这种经营模式既体现了经营权规模化优势,又体现了经营者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有力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

2、在营运服务上,实现了“三个保证”,司助人员全部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人员素质得到了保证。制定了一整套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制度上得到了保证。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客运企业对司乘人员管理失控,安全措施和服务标准难到位的问题,在人员管理和服务标准上得到了保证。

3、在安全管理上,技术台账专人管理,车辆维护专人管理;车辆定点定期维修、维护,统一结算、统一管理;司乘人员定期统一培训教育;安装GPS监控设备,设立监控中心,实时监控、专人管理,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4、在营运效益上,通过两年的营运,线路公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2010年实现营运总收入1053万元,上缴税金33.2万元,效益和改制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员工工资由组建前的12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元。在社会效益方面,宁互公交客运和宁互高速客运的开通,不但为两地直达旅客及沿线群众提供了价廉、快捷的客运服务,而且沿线群众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交待遇,公交车辆“门对门”的服务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也彻底解决了宁互公路沿线农民工乘“农用车”去西宁打工的难题,同时为我县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积累了经验。以宁互公交班线为例,宁互公交全程票价6元,中间实行分段票价,最高4元,最低2元,全程票价比以前普客票价下调了2.7元,下调幅度达31%,中间段平均下调40%,以公交线路年收入400万元粗略计算,宁互路旅客受益额度达320万元/年,150万人次从中受益。低票价、高密度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很受群众欢迎。经初步统计,实行低票价经营后全县12条公交班线2010年共向广大乘客让利730余万元,使沿线9个乡镇125个行政村22.4万农村人口受益,受益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60%。

5、节能减排上通过公车公营,实现了统一购车,选择了以天燃气为动力原料的CNG发动机公交车,达到了节能、环保、减排的目的。以宁互线路为例:车辆数由改造前的65辆,日发93班到目前42辆车日发142班,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在管理中,引入节约奖励、超支自补的奖罚机制,并制定了详尽的规范制度每月考核,提高了驾驶员节油(气)的 积极性。在培训中让驾驶员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节油(气)节能技术。在车辆维护中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护,保证了车辆技术状况的完好,降低了油(气)的消耗,并运用GPS监控系统,及时纠正驾驶员的不当驾驶行为。

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了交通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

我县的农村客运由于受区域经济、地域条件、道路通行条件及人口分布等情况的制约而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今后,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根据不同线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车辆和符合发展的经营模式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争取开得通,跑得下。

2、客运班线改造投入大,利润低、回收期长

客运班线的改造,需对原班车经营者进行妥善安置,对原车辆收购,购置新车投入营运,前期投入高,经营期限较短,3年中公司在班线改造中投入将近1400万元。目前,开通的城乡公交由于经营成本的不断增加利润较低,投资回收慢,这给企业推行城乡一体化造成很大的压力。

3、经营成本逐年上升,企业经营困难

一是在道路通行条件上,通往部分乡镇的道路坡陡,路面较窄,车辆的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安全设施投入增加;二是在经营中,客运淡旺季分明,淡季长,旺季短,年均营运收入低;三是在运行成本上,车辆经营成本逐年上升,特别是油气价格的上调(天燃气上调0.47元),使企业的经营成本至少上涨了15%,再加上保险、税费等的增加,农村客运 经营的处境十分困难,若企业提高票价又无法体现城乡公交的服务价值。为使农村客运能开得了、跑得起、留得住,急需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4、部分自用车非法参运,扰乱了正常的客运秩序,增加了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为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保证合法营运车辆利益,保障广大旅客的权益,需要运政部门加大对非法参运车辆的整治力度,净化客运市场秩序。

5、城乡公交客运享受不到相关的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

城乡公交客运是近两年内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客运模式,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它是国家鼓励发展城乡客运,服务“三农”的最直接的体现。它的性质理应属于社会公益资源,但是得不到相关部门在政策和税费优惠上的扶持,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公交的同等待遇。

五、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下一步打算

1、完善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步伐。结合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妥善处理好发展公交客运和整合改造班线客运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2、采取多种筹措、协调解决普客班线公交化改造资金问题。农村客运也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农村客运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最直观和最具体的表现之一。因此,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必须加快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公交客运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进程。但此项工作单靠企业难以推进,只有依靠政府部门对客运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如给予税费减免、发放无息贷款、或在购置公交车辆时安标台直接给予资金补贴等),企业才能实现发展。

3、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改善服务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上下真功夫,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高效、有序、安全、便捷、价廉的交通出行条件。

4、健全监管机制,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发展。按照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进出城乡客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制定切合我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际的运营监督考核制度,为更好落实惠民利民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科学合理确定票价,创造条件逐步与城市公交接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客运一体化。

5、强化协调服务,努力创造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加强和政府各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从客运线路布局、服务设施、设备的配置,站点场址的选择、油气供应、税费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和扶持,共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海运集团互助威远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第四篇:城乡客运一体化交流材料2010

城乡客运一体化交流材料

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庆阳市道路运输管理局(2010年7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原来的城乡客运二元化的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城乡经济发展需求。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省运管局关于加快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精神,结合我市城乡客运发展实际,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百乡千村”农村客运网络和“四级公交”网络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城乡客运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使全市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得到了极大拓展,农村客运逐步形成了“干支互补”、“冷热搭配”、城乡一体、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

一、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我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2个行政村,总人口256万,其中农村人口200.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8.4%。1

全市通班车的行政村117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3%。农村客运以班线客运为主,以小轿车定线客运为辅助,全市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97条,农村客运班车520辆9360座;小轿车定线客运线路9条,定线小轿车293辆。乡镇汽车客运站73个,行政村候车站474个。按照省局的安排,选择了3个乡镇汽车客运站开展运邮合作试点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城乡联动,以城带乡”的要求,努力推进“规划布局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规模统一化、使用功能综合化”,优化客运资源配置,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带动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步发展,达到安全有效、规范有序、人便于行的目标。

二、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以点带面,拓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 我们针对部分乡村客运网络覆盖存在盲区的问题,坚持“车头向下”的原则,以西峰区、庆城县、环县三个县(区)部分乡镇为重点,许可开通了60条城乡客运线路,共投入“村村通”小型面包车、城乡公交车113辆,按照循环发车的模式运营,形成了以重点乡镇为结点,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性农村客运网络,实现了城乡客运“零距离换乘”,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全市重点县(区)城乡 2

客运一体化网络基本形成。

2006年,我市庆城县桐川乡至驿马镇至熊家庙乡沿线被列为全省城乡公交示范线路,我们以此为契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庆城县万达运销有限公司自筹资金购置了11辆公交车,开通了驿马镇周边乡村10条“村村通”公交线路,辐射4个乡镇、35个行政村、285个自然村,方便了沿途6.5万群众乘车。形成了以驿马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村的农村公交示范网,实现了公司化经营、网络化布局、公交化运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

2007年至2009年底,西峰区开通了城区至周边8个乡镇92个行政村的城乡公交网络,营运线路32条,投入城乡公交客运车辆37辆,并依托已建成的乡镇汽车客运站,实行循环发车,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各乡镇村的农村客运一体化网络。庆城县、环县相继开通了县城周边8个乡镇的城乡公交示范区,共投入城乡公交客车15辆,按照公交模式循环运营,单程运距在20公里以内,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半小时运输圈”。目前,全市其它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

(二)疏堵并举,标本兼治,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秩序 我们针对农村家庭自有车辆增多,并逐步进入运输市场 3 的状况,按照“疏堵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秩序,促进农村客运市场和谐发展,为城乡客运一体化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按照整合、发展的原则,由各县(区)运管局统一规划,运输企业统一组织,把愿意从事合法道路运输经营的私人小客车组织起来,以乡镇为结点,逐步开通乡到乡、乡到镇、乡到村之间的定线客运班线。另一方面,按照规范、治理的原则,严厉打击小型面包车、轿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等车辆非法从事旅客运输的行为,保护城乡客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净化农村客运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利用已建成的乡镇汽车客运站,使城乡客运车辆进站运营,促进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截止目前,我市进行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的西峰区、庆城县共规范并纳入行业管理的各类小型面包车、小轿车达到86辆。

(三)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步伐 认真落实乡镇客运站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努力使此项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乡镇汽车客运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上,克服物价上涨和建设土地征用难的问题,在管好、用好省厅、局站场建设资金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 4

建民营”等多种形式,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有效解决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城乡客运站管理模式,对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乡镇汽车客运站实行了“站所合一”的管理模式,使乡镇汽车客运站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西峰区充分利用肖金镇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以肖金汽车站为结点,积极发展区域乡村客运,进一步拓展了乡镇客运网络覆盖广度和密度。华池县以抗大七分校至南梁红色旅游线路为依托,以人口相对密集的乡村为重点,沿线建设行政村侯车站30个,为发展旅游客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公司化管理,公交化运营,优化城乡客运结构

针对农村客运里程短、客流量小、人员分散、公路通行能力差、人货并行、运价较低的特点,我们把农村客运定位为“经济、实用、方便、安全”,坚持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以公交化运营方式为主,以定线、定班、定时为基本特征,采取“局部小循环”的模式运营,实现规范经营。对拟开通的农村客运班线,由质量信誉高、内部管理好、竞争实力强的运输企业经营,逐步实现车辆产权归企业所有,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收益按股份分配,使企业在资产运作、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上协调发展。

(五)积极扶持,优化环境,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培育

坚持把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培育作为带动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举措,积极支持农村客运发展,优化农村客运发展环境。一是采取开辟新线路,改造、调整、延伸原有线路,鼓励骨干企业“车头向下”等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客运通达能力,实现行政村路通车通的目标。二是从线路许可、班线管理等方面为农村客运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使具备通车条件的村镇都能够及时通上班车,使已开通班车的线路都能够正常运行。三是优化农村客运运力结构,加快农村客运车辆更新步伐,发展车型相对统一的经济适用型客运车辆。四是引导深化农村客运经营主体的公司化改造,规范公司内部管理,逐步实现统一站点、统一车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结算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实现农村客运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同步发展。

(六)积极协调,联系实际,开展运邮合作试点工作 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运邮合作试点市。我们与邮政部门积极联系,加强沟通,根据多数乡镇邮政所办公场所属于租赁形式,服务设施条件差,急需资金投入,而建成的乡镇站功能单一,经营不善,出现闲置的问题,按照“乡镇汽车客运站改(扩)建为运邮合作点”的方式,使乡镇客运站更好地发挥效益,将新建成的乡镇汽车客运站通过改(扩)建,请邮进站,实现资源共享,节约 6

成本,便民服务。目前,我市运邮合作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方式。农村客运季节性、时段性比较强,客源极不稳定,农村客运需求对价格要求比较明显,消费能力欠缺,替代性比较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持汽车工业政策的稳步推进,汽车进入农村家庭是大趋势,这部分车辆调剂农村运输势在必行。建议重视农村运力和运输保障的探索,改进许可方式,实行备案登记,允许其在县城内农村开展区域经营,以缓解管理中的矛盾,方便群众出行。

(二)完善城乡客运发展政策。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补贴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城乡客运经营主体的竞争环境公平化。同时,应当扶持城乡公交客运发展,采取减免各类税费等措施,使其享受与城市公交相同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和燃油补贴政策,减轻农村客运经营者负担。

(三)科学规划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对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 7

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同时,要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行政村停靠站的建设,为构筑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第五篇:寿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寿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9-03-09 02:50:29

发布人:信息发布员Ⅳ

来源:政府办

访问量:3543次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现实基础

我县位于山西中部,东与阳泉、平定、昔阳山水相连,西邻太原、榆次,南接和顺,北与盂县、阳曲隔山相望。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所辖14个乡镇,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1.4万,其中农村居民人口15.9万。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具备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近年来,全县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明显增强,为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现价总量比2007年增加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达到了30%以上,全县生产总值占晋中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4.6%提高到8.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了2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80%以上,增速在晋中市各县(市、区)中位居第一,其中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阳煤开元等五户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60%,工业的规模集聚优势明显;全县人均GDP达到了21100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9亿元,比2007年增加3亿元,同比增长49.8%,财政总收入占晋中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5.8%提高到9.5%;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52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6017元和1557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3.3%和14.5%,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近年来,全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了多项扶持办法和措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粮、菜、林、牧四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7.2亿元,增幅10%。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斤,与2007年基本持平,保持了农业大县的地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1万亩,总产量达到87.95万吨,“寿绿”品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成为奥运会指定的蔬菜供应基地;林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财政投资3451.9万元,造林6.825万亩,其中仁用杏和核桃经济林种植初具规模,被省政府命名为“造林绿化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养殖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基地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2个,共带动农户3.2万余户,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750元,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壮大,运作逐步规范,效益初步显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城乡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改善 自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加大了财政对农村的投资力度。2008年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了26399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12601万元。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52.91公里,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县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村集体投入2592.58万元,机关、企业帮扶投资245万元,扶持和重点培育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完成了43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道路硬化117.5公里,安装路灯508盏,建成沼气池9390个,全县近1/5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投入841.8万元,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74处,解决了107个自然村,2.13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全县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到14029万元,增长25%,各项社会保险体系和标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

30年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解决温饱目标的生存型社会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城乡群众意愿明显提高,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发展机遇

1.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不断实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山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目前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为我县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国内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扩大。国际资本和国内沿海地区大量产业向内地,特别是向中部优势发展区域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县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更大规模地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使之成为扩张全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劲动力,为扩大就业和转移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有力支撑。

3.山西是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试点省。我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最主要支柱产业,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积聚全县财力、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发展全县非煤产业和提升全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大太原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大太原经济圈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随着省政府大太原经济圈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太原的产业扩散速度将会加快,一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向区位优势更为突出的周边城镇转移。我县作为大太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可以在大太原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空间的“同城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复杂。从目前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1.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山西作为资源、能源经济大省,上游产业比重大,经济下滑更为陡急。我县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产业一枝独秀,受到的负面影响正在凸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和作为。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别也很突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3.认识和体制惯性的影响仍严重存在。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倾向还难以消除,农村与城市在投入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政策体制上的差别还难以迅速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形势的变化,出于对土地权益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考虑,农民产生了新的“恋土恋乡”情结,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4.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随着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区的拓展,土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难以缓解,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因素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我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兼顾生态改善,是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对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来说,目前,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转型发展期,发展和制约的力量并存,但发展大于制约,机遇多于挑战。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克服体制障碍,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制、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均等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基础设施投入体制、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城乡互助共进发展机制和协调融合的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集中建设1个城南工业集中区,2个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围绕“1+9+54”城镇体系,突出“1”个中心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强化“9”个中心镇的支撑点作用,夯实“54”个中心村的基础功能,以镇带村,梯次集聚;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资源要素在县域内的全面融合、产业化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互动互补,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体制上、政策上、工作上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积极调整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协调发展。

——整体规划,配套建设。推进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乡村,搞好中心村布局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配套建设,把城镇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功能布局,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正视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差异性,更多地关注和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给农民更多的关怀;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思想,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认真落实关于农民的各项政策,逐步使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居住、教育、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设施与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挥城镇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科学定位县域城镇和农村的功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要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2009-2015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使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开始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努力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以土地合理集约经营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逐步展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初具雏形。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人均GDP达到3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2:1。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逐步建立健全配置合理、高效统一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投入、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形成城市经济反哺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助推城市经济新格局,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得到明显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充分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互补、互助共荣的城乡空间系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人均GDP达到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1。具体表现为: ——城乡管理体制同轨

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待遇公平。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

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县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县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城乡产业发展协调

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焦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实质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实现城乡联动、县域均衡发展。

——城乡公共服务共享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

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

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燃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县农村;实现城乡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

(四)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2009—2015年):编制规划,改革体制,出台政策,重点突破。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工作重点是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实施重点改革,制定配套政策,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和工作格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第二阶段(2016—2020年):全面推进,缩小差别,提升层次,实现跨越。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攻坚和跨越阶段,工作重点是大力提高城乡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融合档次,及时发现问题并作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实用、规范,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1.坚持“三个集聚”,完善城乡统筹的空间发展规划体系 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以县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认真编制镇村规划和重点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合理设计村庄形态。优化城乡布局,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寿阳。

2.实施“1+9+54”城镇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

城镇发展,采取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发展的建设模式,即:着力打造以县城(包括朝阳、南燕竹)为核心的一个中心城区;加快培育宗艾、平头、平舒、南燕竹、方山、尹灵芝、西洛、羊头崖、松塔等九个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心集镇;重点建设具有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功能的54个中心村,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首先,扩张县城的发展规模,提升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采取跨越式东西轴向发展模式,构造以县城为中心,七里河和南燕竹东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城三区”的城区空间结构。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四位一体的思路,立足实际,突出完善集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两大重点,对中心集镇区内宅基地、重点项目等各种建筑项目用地,严格实行规划审批制度,保证中心集镇建设严格按规划有序推进。中心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功能,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增强中心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

第三,加强乡村级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村。

加强乡村规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各项部署,立足当地资源、环境和人文状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又突出重点和特色,确保实效;既强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又量力而行,确保可操作性;既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改善,又有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实惠。

中心村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近城郊的农村,可以用以城带乡的办法,通过宅基地的合理置换,用土地置换的升值部分,建设城郊型农民居住小区;对镇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可以用依厂建村的办法,由企业建基础设施,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居住到新村小区;对相对偏远的以农为主的地区,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形成现代农村形态;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和现代化改造相结合。

(二)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县

立足我县优势农产品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稳粮、扩菜、搞特色、上规模、塑品牌”为重点,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健康畜产品和特色干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着眼市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品牌,力争将我县打造成全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县。

(1)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应急水源、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首先,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恢复修缮和建设一批水利设施,增加节水灌溉面积,重点在景尚等缺水乡镇推进旱井建设,发展不充分灌溉,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其次,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增、提、防、改”技术,大力推进耕地综合能力建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第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扶持农机站、农机大院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推进玉米、马铃薯作业的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主要农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

(2)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突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以北部早熟区和南部中晚熟区为主,发展两大玉米优势产业带;以太旧路、307国道、榆盂线、九榆线等主干道沿线为主,建设优质蔬菜种植区域带;建设朝阳、景尚、松塔、羊头崖、解愁、平舒和宗艾仁用杏生产基地、核桃生产基地;利用我县丰富的林草资源,重点发展肉羊、肉牛、奶牛圈养为主的草畜养殖业,重点建设平头、西洛、朝阳、尹灵芝、松塔、羊头崖草畜养殖基地。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是增强农业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首先,要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其次,要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档次,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加强合作社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判断能力,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第三,继续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户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4)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对现有的特色农产品的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精心培育和保护“寿绿”蔬菜品牌,加强无公害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保护现有的豆制品、小杂粮加工知名品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推进设施农业工程,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利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进入大中城市消费群。到2020年,培育出3—5个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

(5)大力发展以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玉米、蔬菜资源优势以及仁用杏、小杂粮、豆腐干、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拉长产品产业链,提高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围绕现有加工业基础,建设专用加工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夯实基础。第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第三,加大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力度。精心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会展、代理、网上等多种形式向外招商。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第四,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发展力所能及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就地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6)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专用玉米、蔬菜、干鲜果、小杂粮、草食畜等新品种,应用适时适市种养模式。加强农业“三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实现“三增”,即:优质新品种推广面积增加、新技术应用面积增加、新模式推广面积增加。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进“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建设。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和人工增雨消雹减灾系统。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科学规划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秸秆资源,引进高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消化、转化、商品化秸秆资源,变废为宝。

2.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区,加快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以大型产业项目为依托,以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为动力,按照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全县的工业化进程,为实施以工补农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1)重点建设三个工业集中区,提升全县工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战略要求,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温家庄乡盘湾底,平头镇东韩等2个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把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大力发展煤炭接续产业,积极推进煤—焦—气、煤—焦—化、煤矸石—电—粉煤灰—新型建材等发展模式,重点抓好甲醇、二甲醚等煤炭产品延伸项目,促进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以城南工业集中区为中心,大力发展轻工业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轻工业产业和非煤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重点要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高新产业及仓储物流等环保接续性产业。

(2)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提升工业综合发展能力

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按照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首先,要通过转换机制和制度创新,加速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我县企业与省内外的优秀企业强强联合,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国际资本,打造产业发展航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第三,要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新一轮启动内需重大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非煤项目与地面企业。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建材业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发展,增强工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3)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引进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选择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针对性地发展已经初具优势的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水泥建材以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业等。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借助东部产业升级和金融危机所形成的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初级阶段的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零配件、机械设备零部件及化工等行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以“寿星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和支撑力,使之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1)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我县地处太原、晋中、阳泉三市的复合交叉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培育物流企业,建立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一是构建物流园区,以城区为中心,重点建设蔬菜、仁用杏、粮油、林木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二是重点抓好乡镇的市场建设,依托地理优势,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大市场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从单一的中心商场向连锁店、仓储、电子商务、代理配送、特许经营等多种新型商业转变。

(2)以“寿星文化”品牌为龙头,形成特色旅游产业 我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夏季气候凉爽,风景秀美,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老寿星的“出生地”,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寿星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商业化经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开发经营实体,确保两大旅游品牌开发初见成效。抓好以交通、绿化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2个旅游星级宾馆,打造2-3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加快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开发,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配套问题,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产业。组建旅游集团公司,对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促进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使之成为太原市和晋中市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一规划,统筹资金,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分步实施。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广大居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

1.建立顺畅高效的城乡交通网

按照建设大交通、发展大流通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主路网与国家高速路网对接,县境重要出口路的公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通达中心镇的公路达到一级或二级公路标准,通中心村和行政村的公路基本上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轴,区、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2.加强城乡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供排水管网设施统一建设和管理,实施城乡水源地保护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源地的保护,重点解决饮水水质不达标等安全饮水问题。2015年边远地区实现一户一井,中心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按照增强电网可靠性、提高电网灵活性的要求,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加强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电网络,做到电网建设适度超前,推进城乡电网统一建设和管理工程。

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建设燃气供应设施,在城镇逐步建立以管道天燃气为主体、石油液化气为补充的燃气供应体系。2020年实现主城区和新城区使用管道燃气率达到95%,乡镇用气率超过60%。加快农村沼气“一建三改”步伐,新建沼气池2万口,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

3.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邮政物流,推进邮政快递建设。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寿阳”,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加快城乡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推广普及数字电视。进一步提升电信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支持3G网络建设和运营,到2020年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计算机用户普及率达到50%。

4.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和对山体、水体、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及中心镇污水处理厂,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建设,建设主城区垃圾处理场和乡镇垃圾填埋场,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普及农村自来水,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良种场废弃物综合治理与利用工程,规范水产养殖,禁止污染水体投肥养殖,推广有机、生物肥、农药以及先进的施用技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和使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全部过渡到采用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部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四)大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附加在户籍管理上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的入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

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城乡合理配置。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组织体系、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2010年,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保障管理范围,在政策制度上消除劳动者城镇与农村身份的差别。到2015年,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一样化。

3.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以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为核心,以制定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为抓手,打破所有制界限,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即征即保”的原则,将土地被征用农民全部纳入社保范围。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历史形成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思路,探索、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依托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新农合医疗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的原则,鼓励、引导更多的务农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县级统筹。把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有承包合同)的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本地户籍农村劳动力、有转移就业愿望尚未实现转移就业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一并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将城镇各类企业招用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

医疗保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积极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全县“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险”有效衔接,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4.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完善、阳光运作的原则,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大病、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资金多元、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规范民政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医疗卫生制度的衔接,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效能。大力推进慈善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户和困难群众的救助范围及标准,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流浪未成年人的集中供养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经济实用房建设工程,加大力度解决因灾、因贫等困难人员的住房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广开就业门路,认真做好失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5.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

打破政府行政管理“城乡分治”的局面,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从制度上使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管理统一起来。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执法机制。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既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又便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广泛覆盖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村改设居委会。

(五)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初步实现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夯实基础教育基础,调整学校布局,形成高中阶段教育向中心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统筹规划,保障经费,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或周边城市进修学习。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救助体系,覆盖农村全部家庭和城市困难家庭。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保障和生活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机制,资助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精力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两项以上实用工作技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增收能力。到2020年,力争在全县范围内将义务教育从九年扩大为十二年,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等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2.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科学谋划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路子。城镇文化建设要以完善城镇文化发展功能、提升城镇文化水平为切入点,健全公益性文化网络设施,使广大居民可以充分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熏陶。加大文化网络信息传递建设,加大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让城镇文化、村落文化以及家庭文化相互辐射,相得益彰。落实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古迹、民情民俗。挖掘乡镇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农村体育组织服务网络和设施网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建设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鼓励民间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兴办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加强“科技下乡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乡镇、村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拓展农民基层科普阵地。建立一支为农民提供更多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的服务队伍。

3.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布局。强化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根据县域卫生实际,集中力量,提高农村预防保健、急诊急救、传染病救治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基本保证农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县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促进县、乡、村三级网络纵向合作,发挥县级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的督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原则上在各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重点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卫生院的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引导、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医疗服务队伍,为农村居民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家园。到2015年,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卫生厕所普及率98%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50%的乡镇和40%的村达到县级卫生标准要求。到2020年,所有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0%。

4.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政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和网络,以“三农”服务为轴心,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科技支农助农工程,到2010年,扶持培育特色产业科技示范企业10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县级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0个,完成人员培训3万人次;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点20个、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30个。到2015年,建成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10个。建立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建立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结构合理、渠道畅通、品种丰富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六)大力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1.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充分与大太原的各类市场进行对接,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大做强一个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单体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

2.培育城乡流通主体

鼓励县城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综合性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农资农家店。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

3.加强城乡市场对接

整合城乡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农产品信息网络中心,使之成为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进超市。制定相关政策,建设绿色通道,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4.加速城乡要素流动

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民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贷担保组织,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引导人才、技术流向农村。积极运用激励政策与市场机制,引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和本县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农村土地市场建设,鼓励农民灵活运用承包土地经营权建立土地合作社,促进集体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保障 全面推进以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城乡统筹高效、有序地发展。

1.推进城乡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县级行政机构改革,深化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围绕转变职能,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撤并一些职能相近机构,建立职责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切实搞好乡镇事业站所整合,实行分类管理,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活动,公益性服务由财政保障,经营性活动走向市场。适当调整乡镇经济管理功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向营造发展环境、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巩固执政基础、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安定,实现依法行政。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社区组织,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推进村级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农村管理服务职能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行业协会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2.建立与城乡统筹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积极申请省直管县试点,探索县财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税改革体制,进一步增强乡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财税体制创新,加快县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强对薄弱村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新农村建设稳定投入增长机制。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3.建立农村土地置换流转制度

组织农业、国土、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对全县不同类型集体土地的数量、用途以及使用和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土地及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证流转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土地用途不得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损害。

把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将耕地流转集中至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结合全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让、转包、质押、租赁、置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代为流转其承包经营权,提高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推进土地流转。对将土地承包权流转给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按实际流转面积给予财政补贴;对发展土地流转后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的,优先享受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实行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流转收益分年段递增机制,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对转出土地的农民,提供再就业培训,鼓励转产农民实现再就业;允许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承接、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企业,享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政策。

(2)探索农民宅基地置换新方式。将农村宅基地的一定比例集中用于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其余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用于补贴农民购房。进城务工及生活的农民及其家属的宅基地及其上的住宅,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处理,农民可由此换取城镇户口和居住面积大体相当的城镇公寓住房。

(3)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凡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非公益性项目用地,经国土部门批准后,可采用直接转让、出租、抵押、以地入股和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转,并严格限定在存量建设用地范围以内,防止耕地变相流失。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注册开发集体建设用地,以招标、拍卖或协议等方式对外提供土地使用权,合理规定使用年限,严禁用于商业性开发和住宅建设。

(4)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县、乡两级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土地流转前,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发送土地流转信息,建立信息储备库,实现供与求的有效对接;在土地流转中,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程序的规范;土地流转后,开展跟踪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协助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中的纠纷,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主体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和土地银行等。

(二)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建立城乡统筹投入新机制

根据中央提出的“存量调整、增量倾斜”和“三个高于”的思路,逐年加大农村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保障,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努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突出“四个倾斜”,建立“以工补农”新机制

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要突出 “四个倾斜”。首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向农业适当倾斜的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农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其次,资金倾斜。制定合理的资金投入制度,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到发展农业产业上。第三,技术倾斜。政府要引导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帮扶等多种手段,对农业进行技术扶持。第四,人才倾斜。通过制定人才政策,引导和吸引人才投身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县级财政每年对农村的投入要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其中直接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部分,要占到对农村投入增长部分的50%。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要确保农业科技三项费用逐步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县财政预算内应保障逐年增长。要按照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提高将县农业科研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投入比重,以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增效,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投入

重点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垃圾处理、扶贫开发、防灾减灾、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文体科普等领域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级支农项目,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基础项目。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条件。其中,用于改善农村饮水工程的配套投入,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比例的行政村;用于农村道路硬化的配套投入,平均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里程;用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环境卫生大整治试点的投入,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数量的行政村,改变村容村貌。

5.建立农村投资的激励机制

鼓励在农村工业集中区投资创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吸收农村就业显著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或返还,激励企业增资扩建、做大做强。鼓励在农村开展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或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基地,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显著的企业,给予贴息扶持。鼓励引进外资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创汇农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能人志士在农村捐资、助学、扶贫,兴办慈善福利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的善举美德;重点鼓励农村籍的民营企业家回乡投资捐资,激发其报答父老乡亲的故土乡情,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我县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招商引资的条件,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

6.创新农村信贷机制

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三农”能力;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试点,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农村;推进农村保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建立农村担保机构、担保基金,千方百计解决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信用型、商业型和互助型担保机构,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房屋产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

(三)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提供城乡统筹发展人才支撑

加大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针对农村人才缺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农村人才倾斜政策,推进战略性人才流动补助基金及其他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工作,解除战略性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继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促进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和完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科技副职选派制度,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引进和聚集人才。大力开发培养农村科技、卫生、生产、经营、教育等方面的实用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健全完善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各项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优秀农民中选拔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力度,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四)加强城乡统筹工作领导,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准确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一系列精神上来,切实加强领导,把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来。

各级领导干部和城乡居民应进一步提高对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氛围;细化分解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评价考核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覆盖全县,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方能有效实施。在组织实施前,要逐步细化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建设研讨小组,负责专项方案的拟定和组织实施。

灵丘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最终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