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情”是“实情”吗?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3-1071134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9 11:59: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情”是“实情”吗?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案子的“实情”,又怎能按“实情”去办理呢?显然文意不通。

我以为课本中对“’情”的注解不恰当,不应释为“实情”,而应该译作“诚心”。“尽心”、“忠诚”。“必以情”就是“一定尽诚心办理”。

“情”有两个基本意义:①感情;②情况,实情。《中华大字典》根据“情”的“感情”这一基本意义,引申列有“忠诚”这个义顶,“情貌之尽也”。《论语子路》也有“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朱熹注:“情,诚实也。”即“忠诚”诚心”的意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即将“必以情”的“‘情”释为“诚,诚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逊也将“必以情’译作“一定要尽自己的心意,即力求正确处理。”《春秋左传集解》则将“必以情”注为“必尽已情。” 就《曹刿论战》一文来看,鲁庄公说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并非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将各种案件的实情调查得清清楚楚,而是说自己对诉讼案子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却有将案件尽量处理得合情合理的诚心,表明他主观上愿意尽诚心去办理各种大小案件,正因为如此,在曹刿看来,那就是尽职尽力了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用“忠之属也”加以肯定,且才“可以一战”齐师。因此。“必以情”的“情”应释为“诚,尽诚心”。全句可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详细了解清楚,但一定尽诚心去办理。

第二篇: 实情解释造句

实情拼音

【注音】: shi qing

实情解释

【意思】:真实的情况。

实情造句

1、逼她说出实情这件事做得有点过分。

2、你最好别把我弄得糊里糊涂,而是把实情告诉我。

3、她叙述所发生的事情近于实情。

4、当他来拜访我时,我将会把实情告诉他。

5、如果他在当时讲出了实情,他就不会处于现在这种困境中。

6、当他平静下来时,我开始告诉他实情。

7、如果共和党人坚持不合作导致税费上涨,那么总统先生就应该站出来告诉全体国民实情,并且公开指责敲诈者的罪行。

8、因此,我告诉了她们实情,尽管有所删节。

9、在他展示的证据中核查人员还能找出更多的实情。

10、总之,伊朗为建立核项目所说明的经济理由与这一项目的实情和伊朗在更广范围内能源投资领域的行为不一致。

11、也许他感受到的是安慰,在他的教堂里,孩子们说出的是完完全全的实情。

12、“我告诉了他们实情:发现生还者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说。

13、令人不安的实情是,影响健康结果的许多因素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14、丁克们说的显然是实情: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精力和金钱。

15、有时候人们说谎是因为他们不想接受他们不知道实情的事实。

16、托尼即刻将电话递给了梅森,坚持要他告诉杰克实情。

17、不过,实情大概是:那森林母亲及其养育的这些野兽,全都在这人类的孩子身上辨出了一种亲切的野味。

18、一方面,我希望告诉老板实情,但又担心这会让我看起来很麻烦,没有责任感。

19、这是实情,但不是全部的事实。

20、真相是,没人信任你,没人把你的实情告诉你。

21、他告诉了我实情。

第三篇:讲真话 察实情

讲真话 察实情

——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

(2011年4月14日)

温家宝

资料图: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向新聘任的8位国务院参事和5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同参事、馆员座谈。这是温家宝等与新聘任的参事、馆员合影。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这次是我担任总理以来第5次听取参事、馆员们的意见。今天有8位同志发言,还有6位同志的书面发言,也都印发给大家了。这些发言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以及文化宗教事务。大家的意见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还是这句话:“知者尽言,国家之利”。从参事室负责同志的汇报和参事、馆员的发言,我们看到参事室、文史馆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我曾经提出,要将参事室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政府咨询机构。现在看来,朝这个方向努力是对的,也有初步的成效。

今天和大家座谈,我仍旧要强调讲真话。讲真话,就要有听真话的条件。我早在给已逝的老参事吕德润先生写信时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名言。在上次座谈会上,我又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今天还想讲,要创造条件让人们讲真话,让参事、馆员讲真话,“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古语说:“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府的政策要做到清明,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就必须倾听来自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这就需要有持久不断的“活水”。

对参事室、文史馆的工作,我想提几点要求供大家一起研究。

第一,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哪些呢?我以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解决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解决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做到无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要保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五个问题都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统筹谋划,认真解决。希望参事和馆员们经常到地方和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基层的情况,倾听人民的呼声。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新鲜经验及时加以挖掘和提炼,对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困难要毫不掩饰地如实反映,为国家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重视对历史和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历史是一面镜子,国际经验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始终要注意经常地照一

照这两面镜子,鉴古知今,博采众长。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加扎实、更加有力。大家非常熟悉《贞观政要》里这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以为这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现阶段我们前进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也曾经遇到过,比如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司法公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权力监督问题,等等。不同的国家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至今还在探索。我们要立足国情,对那些成功的经验认真地借鉴和吸收,对那些失败的教训切实地警惕和避免,对尚在探索中的问题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破解难题。还是那句话: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只有与古为新,社会才能进步。就拿腐败来说,这是古今中外都想要消除的社会毒瘤。一些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受到贪腐成风、民怨沸腾的困扰。通过体制改革,包括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腐败现象有所遏制和解决。这次我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过,要消除腐败的土壤,最根本的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让权力受到制约。我这样说,也是借鉴了历史和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参事、馆员们的历史知识和国际经验比较丰富,希望大家开阔视野,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为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献计献策。

第三,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除了生产更多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外,还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今天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同时,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我希望,参事室、文史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四,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做学问、搞研究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而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更需要勇气、学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什么是理性思维?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人类发展进步的规律,这是研究学问、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不论研究学问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必须要有理性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爱国家、爱人民并为之服务和献身的精神,就必须有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追求真理并为之不懈探索和牺牲的精神。上次座谈会我讲话时,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我一生都崇尚的格言。今天我们的参事、馆员从事调查研究,同过去关在书斋里做学问有很大的不同,要有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求实崇真的精神,同样值得提倡“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我认为,深入实际而不浮躁,独立思考而不跟风,敢说真话而不人云亦云,这是参事、馆员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提高咨询国是水平的关键。

各位参事、各位馆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在我看来,把这副对联用在今天参事、馆员们的身上也很贴切。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参事室、文史馆一定能够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政府咨询机构,一定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人情债,是情还是债

纷纷扰扰中,虎年春节就要过去了,这个年,你过得好吗? 节后相聚,大家不免互相问候一声。然而,身边传来的,多半是一声叹息———过年,太累 了!春纷这个累,不仅是舟车劳顿、走亲访友、吃喝玩乐……更多的是人情往来、金钱攀比…… 在注重尊老爱幼的国度,在传统的新春佳节,讲究一下礼数,借机孝敬一下老人,拜会一 下亲朋,奖励一下晚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近年越演越烈的人情往来之风,却令无数人不胜 负荷,从而还出现了“恐归族”、“出逃族”,使过年成为了一种负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笔过年的“人情账”,希望来年,我们一同过上一个轻松、快乐 年。//采访手记// //采访手记// 采访手记 “人情债”为何成热点? 人情债”为何成热点? 在春节后的聚会中,有人在饭桌上抛出这么一个问题:过年你给了父母多少钱?有人说 2 千、3 千,也有人说 2 万、3 万……然后大家开始谈论春节期间,究竟送出多少人情债。这样 的情景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看看网上的帖子,很多人都在各大论坛发帖抱怨,并晒出自己过年 的人情债,然后互相点评。甚至还有不少网站做了关于人情债的调查问卷,吸引了众多网友的 参与。很多年轻人称自己怕“过年”,或者形容自己得了“过年焦虑症”、“过年恐慌症”。很多人奇怪,有这么严重吗?年年都有的人情债为什么突然成了话题?这个话题的制造者 很多是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所谓的“80 后”。在大环境压力下变成房奴、卡奴、孩奴之后, 他们过年自然没有那么轻松。首先,就放那么几天假,想省钱的很多时间都搭在了挤火车上, 想省时间的又不得不承受全价飞机票;本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却想着要给那么多的亲戚、朋 友、客户、上级一一拜年;还有,好不容易攒的钱,全都拿去当了压岁钱,有的孝敬父母长辈, 有的给晚辈做压岁钱,有的用于朋友结婚、生子包红包……值得注意的是,80 后很多都结婚 生子,朋友同学的结婚请帖被称为“红色炸弹”,意味着又要准备几百元的婚礼“入场券”。据了解,如今过年人情消费逐年攀升,让不少年轻上班族入不敷出,超支过新年。有个说 法:“过年送人情债,让你掏空口袋。”有评论说:过年送礼、发红包本是增进亲情友情的传 统习俗,但现在更像人情债,让很多人苦不堪言,甚至反过来影响亲情友情。说起这笔开支, 很多人的形容词是心疼、咬牙、害怕、无奈、捉襟见肘等等。//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案例一: 人情债” 案例一:“人情债”花掉 1/3 年薪 网友“蓝领一族”先算了一笔账:“今年有 3 个朋友结婚,每人 600 元,送出去 1800 元; 两个朋友生了孩子,又是 1000 元;过年的时候,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各 500 元,爸妈那儿 1000 元;同事的孩子上大学 500 元,同事的儿子生日 500 元;给领导送了 202_ 元;还有一些零碎 的,估计有 1000 元。算下来差不多 1 万元,而一年的工资也就 3 万来块钱。让人咋活啊?” 案例二:年终奖不够, 案例二:年终奖不够,工资来凑 去年大学才毕业的小蒋刚参加工作了,最近直叫穷,说年终奖不够花。她告诉记者,家里 有 3 个堂弟妹,5 个表弟妹。去年过年,几个弟弟妹妹直嚷着要压岁钱,当时的她还在单位试

用,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后来还是姑姑给她解了围,让她给每个弟弟妹妹 10 元钱 “表示” 一 下。去年年初,她在单位转正了,一个月能拿 1000 多元,今年过年,她再也不好意思每个弟弟 妹妹只给 10 元钱了,至少也得给 100 元。光几个弟弟妹妹的压岁钱就要 800 元;平时没给父 母生活费,过年怎么说也得给他们拿 202_ 元吧; 还有爷爷奶奶这些长辈,过年去拜年,怎么说 也得买点礼品包个红包吧; 另外就是春节期间有三起婚礼,三封红包 600 元。这样一算下来, 差不多 4000 元钱就花出去了,这么大一笔支出真有些受不了,非但年终奖不够,还把自己 1 月份的工资填进去了。小蒋说,过年回家本来是人之常情,现在反而却有些害怕起来。案例三: 案例三:透支信用卡包红包 对于过年期间的人情消费,经营计算机生意的小郭更是体会深刻。他告诉记者,小的时候, 他每天都盼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不但有压岁钱,还有新衣服穿,可是现在都没有了,反而每 天愁着怎么过年。小郭是 202_ 年毕业的,毕业后打工一年半,本着 “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的原则,202_ 年在佳宝电脑城开一小店。去年过年,由于经济紧张,他给爷爷辈的老人一人只 拿了 100 元,没有给弟弟妹妹压岁钱,事后,家里不少亲戚背着他说他小气。小郭告诉记者, 今年过年,他已经用信用卡透支了 5000 元准备包红包,今年无论如何也要挽回面子。案例四: 案例四:减薪也不能减红包 在某外资企业供职的林小姐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人,去年公司裁员减薪,她虽然保住 了职位,但年终奖金比以往少了一半。然而,今年过年仍然要给家里的小辈们准备足够分量的红包。“我和我老公家的亲戚, 凡是没上班挣钱的都得给,每人给他们 200 元。每年发红包都得发出两三千元。”有调查显 示,大多数的人将压岁钱的额度定在 100 元至 200 元之间,13%的人会给 500 元至 1000 元,还 有不到 10%的人表示,给孩子的压岁钱会超过 1000 元。//相关调查// //相关调查// 相关调查 1.每年春节,派发压岁钱是否会成为你的负担呢? a、动辄三五千甚至更多,年终奖泡汤 9% b、202_ 元以上,想想都心痛 36% c、总量控制在千元 43% d、区区几百元,

元,无所谓 12% 2.在你考虑压岁钱的派发对象时,以下哪一类人是你认为最重要而且最必须的呢? a、自家亲友的孩子 33% b、重要客户或领导的孩子 14% c、恋人或爱人家亲友的孩子 38% d、以上缺一不可 15%

3.近来网上有热帖,专门讨论过年时如何“骚扰”公司老板以得到压岁钱。有人主张主 动加班,有人决定上门拜年,还有人打算“刻意”邀请老板参加同事聚会……对此,你报何种 态度? a、热烈响应,是得到压岁钱的新途径 14% b、有心无胆,惹毛了老板可能因小失大 39% c、不置可否,遵从大部分同事的意见即可 18% d、坚决反对,宁要自由不要钱 29% 4.每年安排春节出游计划的时候,“躲避发压岁钱”是否会成为你考虑行程的一个因素 呢? a、重要因素,高额的压岁钱花费足够自己出门旅行 15% b、会考虑到,但不足以影响自己的计划 41% c、人情更重要,为此宁愿放弃出游计划 22% d、说不清楚 22% 5.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么,你会如何看待小孩子收取压岁钱的行为呢? a、无所谓,传统习俗、礼尚往来而已 37% b、越多越好,可以成为一笔家庭收入 14% c、坚决抵制,不能助长孩子的攀比与虚荣心 6% d、因势利导,帮孩子建立理财观念 43% //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 a、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怕过年? 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怕过年? 一位学校领导诉苦说,对我来讲,过年就是在送礼和收礼中度过的。送,是代表学校给别 的领导送,光挑选礼物就得琢磨好几天;收就别提了,一天到晚有人上门来送,家里堆得跟小 卖部似的,看着都头疼。另外,过年这几天还得四处应酬,想消停一会儿都不行。专家透露,有一个调查表明,80%的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曾经有过“害怕过年”的心理, 遭遇过种种“过年心理病”。根据归类,大概有这么几种人比较怕过年:一是领导。他们大都 应酬很多,对他们而言,过年已变成“社交频繁期”,有不少人想起过年就感到害怕和恐惧, 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二是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全家的过年大戏中唱主角, 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三是年轻人。他们一到过年,就会放松到放纵的地步,不规律的生活和 过度放纵,会使人体力透支。另外,他们刚工作不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又需要支出很大 一部分压岁钱,一般比较拮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表示,以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进入腊月就开 始准备过年。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社会交际圈也比以前增加了,将近两个月的过年 压缩成一周来过,自然会很累。很多人反映“过年难,难过年”,“年味越来越淡”等,归根结 底是社会太过浮躁。另外,职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使人们压力倍增,春节成了继中秋节、

国 庆节后的第 3 个送礼高峰期。b、人情债是“情”还是“债”? 人情债是“ 还是“ 有人说,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是沟通、融洽人情亲情的最好机会。比如有个网友发帖称: 从读初中的时候,每年过年亲戚都给我一点钱,少的 10 元、多的 100 元,说是学校伙食吃不下 去的时候,让我到学校外面点个菜、买斤油条、买条鱼什么的……有了他们这些红包,我在学 校的日子滋润了不少。当时就想着自己有了工作,就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可是真的参加工 作了,总是忙忙碌碌的,连去看望他们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报答了。还好,过年是一个机会。给他们的叫亲情,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叫做人情。跟他持相同意见的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过年 最重的还是人情味,送礼也很正常,是心意的表达。有分析指出,人情消费由来已久,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多水涨船高,人们往往是“死要面子 活受罪”。人情消费支出之所以持续增长,说到底是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作祟。我们一面 在为人情消费的增长发愁,一面却又为此 “推波助澜” “人情”。是一种情,而不是一种 “债” , 当人情成为“债”,对于社会,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伤害。c、如何处理“人情债”难题? 如何处理“人情债”难题? 有一部分人提出,准备远走他乡,去外地以旅游的方式过年,来逃这个春节扎堆的“人情 债”。有网友想出“每个红包封 10 元”的办法,受到很多人的拥护。还有人提议,寻找更有 创意的新方式,例如推行“人情专用替代品”,来替代人情往来中货币和实物的专用品,可以 在人情往来中流通,从而解决大家的人情债务问题。比如极少量货币购得人情专用卡,使之用 于人情流通,既照顾了情面又不至于陷入人情债务中。有专家还建议,大家要进行风俗文化的回归,重视礼轻情义重。古人的“千里送鹅毛”和 “雪中送炭”的典故,希望大家都再次回忆起来。其实,送礼还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幅字 画,甚至一句真挚的祝福话,都胜过千金。还有人认为,过年难这个“果”是因为平时积累的“因”。平时常回家看看,过年时探望 父母就不会那么匆忙又满怀负罪感,只能用钱弥补他们的孤单。平时的一切都按正常秩序运 行,不存在 “熟人好办事” 的现象,我们会那么怕走访亲友吗?他们不会求自己办事,自己更不 担心以后找他们 “关照” 的时候碰壁,压力就荡然无存了,经济负担也随着精神负担一起减轻。//网友意见// //网友意见// 网友意见 ◎我挺盼望过年的,好还人情债啊!去年 8 月份,我的儿子出生,岳父岳母说金锁片能避 邪,小舅子说金镯子保平安……亲戚、朋友、同事、生意伙伴的红包和礼物也不少,我不收吧,

他们还和我急。没办法,趁着过年,还还账。我觉得吧,人情债这玩意,别人愿意给你,你才能 欠别人的。你愿意给别人,别人也才能欠你的。总之细水长流吧,慢慢就有了真情谊了,多好 呀!

◎既然称之为“人情”,好歹还包含了一点感情的交流,那么何必称之为债?凡事必有两 面,不要只看其消极的一面。现在不是很多人感叹人情冷漠吗?其实过年正是沟通感情的好机 会。◎人情债人情债,不要真把它当债来愁,它的本质其实是情。一年到头,盘点一下,你要还 出去的债越多,那么恭喜你,你这一年获得的情也越多。◎就过年送礼的事情来说,亲戚之间送礼也是问题。亲戚之间多是有回礼的,你送给我家, 我送给你家,送来送去,换回来的是家里面成堆的东西!你说这样有意思吗? ◎本来过年是亲朋团圆,共享幸福的美好时光,可我越来越感觉到过年没有了年味,更多 的是让人感到身心的疲惫。这不?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可以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可是,单位 里要走走关系,与领导也得密切沟通沟通。唉,我们中国人的这种请客送礼之风何时罢休?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陈祥蕉


第五篇:爱是责任,情是包容

爱是责任,情是包容----芳敏

冥冥之中两个人的情缘,上帝早已经安排。只是上帝认为让你们彼此遇见已经功得圆满,没有义务安排你们的故事情节,所以有无缘份只能让你们自己感觉,自己把握,得失与否只能看你们前世的修炼是否成正果,是否心灵相通。

爱其实就是一种感应,两个人能否撞出心灵的火花,就看两个人的心电是否心有灵犀。有些人因前世磨历了很多灾难,共渡了艰苦时光,所以在今生的茫茫人海随便一指就能认出她的唯一;而有些人因前世的互责排斥恩怨纠缠,所以今生必须接受寻觅的苦难,承受风雨的洗礼才能再度携手。

两个有情人最终走到一起确实不容易。有些必须面对流言蜚语,有些必须面对众叛亲离,有些必须面对世俗压力,有些必须面对生死抉择……但不管怎么样两个人的世界就是天堂,两个人的生活就是愿望。

但是,当爱情如愿以偿,两个人微笑的走进结婚礼堂后,在两个人的缺点先后暴露一览无疑的时候,生活的味道就像打碎的百味瓶,什么滋味都有。柴米油盐酱醋的困扰,家务的分派等等无不是爱情的天敌,时不时的离间你们的情感,引导你们的思想分化产生误解。于是,一天一小吵,一月一打闹,接踵而来的就是感情的破裂,心碎的冷寞。

当纷争变成枷琐,家事变成镣铐的时候,爱情已经面临崩溃,家庭开始瓦解。

也许这个时候,男的会有外遇,女的也红杏出墙。为的不是寻找激情而是想找回被爱情遗弃的自己,在别人的怀里重温爱情。这是多么可悲的堕落,这是多么不理智的成熟。为什么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冥思一下,回首往日甜蜜?

记得否:恋爱的天空,她的出现是你的风景,你的体贴让她投怀入抱,她的错都是对的,你的错她会借机撒矫;

记得否:你喜欢她的时候,她有很多人追求,唯独选择和你牵手;

记得否:在很多人反对的声音中,她信步和你一起去领取了结婚证书;

记得否……太多太多的美好镜头其实是两个人走到一起的理由。难道面对生活的琐事和不愉快的口角就能割舍曾经的爱恋和抛弃信誓坦坦的诺言?

如果两个人真想相约黄昏看人生夕阳。请切记:爱是责任,情是包容。

网友精彩点评:

怀念播音员(编辑)

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爱情就是一种感觉~所以当初才会追求得太急~~而放手得也太快~~~

认真的对待爱情~~别把爱情当玩笑~~别说爱你就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那是对爱情的敷衍~~那是在给你以后的分手做铺垫~~因为分手的时候你大可以不必找那么多理由~一句感觉没了~~就可以把曾经的一切付出一笔勾销~

记得~~~爱是责任~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包容~~

学校心理咨询问题---比较幸福

“老师我该怎么办啊,我原以为只要我拿到奖学金,我就能和同学们玩得快快乐乐的,可事实还是老样子啊。”

“老师啊,我碰到难题了,本来我以为只要我把脸上的'小豆豆'治好了,我就非常有自信啊,1

可结果并没有如此啊。”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向您咨询,由于我有一颗暴牙,所以很少和别人交谈,挺压抑的,特别不敢大笑,但我把牙做了以后心情也没好到那去啊。”

在心理咨询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来访者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 “ 只要我,,,我就会(能),,,”,但事实上却是相反哪个。为什么啊?是啊,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当我们把一个问题处理好了,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景况也应该好点吧。而事实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A同学做了件对不起B同学的事,然后A同学向B同学道歉,于是两个人的矛盾也就随之化解。但为什么有些时候,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呢?

“比较幸福”认为对于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来访者本人来看,问题的结症应该是来访者观念,心态和自我期待。“只要怎么样,就能(会)怎么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观念,把问题想象的过于简单话和绝对话。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我们承认来访者有潜力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尊重来访者,包括来访者强烈改变自己的愿望;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醒来访者改变自己是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自我期待的问题。我们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提醒来访者把自我期待放低一点,因为过高的自我期待反而于是无补,增加来访者的心理焦虑,影响咨询效果,“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比如说,甲同学以为只要我拿到奖学金,就能和同学们玩得快快乐乐的。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员首先应该改变来访者的观念,让他(她)认识到:和同学们玩得快快乐乐的,并不是单单靠成绩的。其次,要想融入集体,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也需要个过程,讲究方法。同时,自我期望不能太高,偶尔出现点意外是非常的正常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问题本身来看,如果这个问题持续的时间的比较长,问题的性质比较严重,那么心理咨询的时间也会较长,而且不管是心理咨询员还是来访者非常需要耐心,达到“标本兼治”。比如说乙同学有一颗暴牙,所以很少和别人交谈,挺压抑的,特别不敢大笑,但把牙做了以后心情也没好到那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识到来访者的暴牙一直影响者来访者的心情,非常压抑,而且这种状况是从小时侯就有的。既然把“本”治好了,接下来是应该把“标”治好,是来访者顺利度过改变期。当来访者的暴牙做好后,心理适应就是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让来访者注意模仿别人,如何表达自己的语言,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去。这个过程是心理咨询员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

其实,这类心理问题就好象是两个端点,一条线,来访者的目光仅仅局限在两个“端点”上;而心理咨询员的目标是把来访者的目光转移到这条“线”上。其实,过程才是最重要,才是最美丽的又是最痛苦的。

要让孩子输得起---cactus莜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 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笔者认为,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一受挫就败而是耐挫能磨,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笔者认为:

首先要转变成人对挫折的消极认识。

长期以来家长们普遍深信,儿童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因而只能接受良好的环境,误以为“挫折”只能使孩子痛苦、紧张,故而把挫折看成是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给予杜绝的东西。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儿童。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练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有利武器。

其次,要正确实施挫折教育

1.言传身教。生活现实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父母应有选择地将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为儿童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儿童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如一位朋友的儿子高考落榜,她语重心长地劝慰:人的一生有很多磨难,不知会有多少次失败,父母曾经失败过好多次,你这一次失败怕什么?只要不灰心,再努力就会减少失败了。

2.创设挫折情境。过于优越的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懦弱、退缩,而自尊心又很强的畸形状态。这样的孩子缺乏顽强的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故而成人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如:对孩子不包办一切,不有求必应;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在生活中减少享受,刻意锻炼吃苦精神;在小朋友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如让孩子明白“天外天、人上人”的道理;经常把孩子放在强手云集的大环境中(如参加各种竞赛等)去锻炼。这样既可克服骄傲心理,催其奋进,又让其在早期体验挫折,增强心理免疫力。创设挫折情境要把握好挫折的质与量,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能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

3.切实提高各方面能力。儿童抗挫折的能力是和知识、经验的增加及各种能力的提高成正比的,所以,成人应有意识地拓展此类知识,如逆境中成长的事例和经验,切实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他们独自战胜困难提供勇气和方法。

4.培养良好的性格。对现实的态度、学习生活的目的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是性格的重要内涵。成人应注意培养孩子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遇到困难应正确分析原因,迎着困难上,而不是退缩逃避。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把人难倒的,有了困难也应鼓励孩子独自去解决。培养孩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遇事不能患得患失,而应达观开朗。并且帮助孩子用合理的方法疏泄消极情绪,保持孩子积极快乐的心境,具有不畏困难、坚强、自信、豁达、果敢性格的孩子对挫折的适应力强,遇到挫折也能输得起。

论解嘲.林语堂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常作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识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写的传记,说是归功于这位太太。书中说道,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苏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天说理。因此乃开始“游行派的哲学家”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工夫,常人是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是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型,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味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情”是“实情”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