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成果简介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3-809499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4 10:59: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

课题组以政策文件、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通过调查法、资料分析法、个案法、培训法,针对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现实,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和与学生家长探讨家教得失,帮助和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结合,互相支援,优化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效果,把自发状态的、孤立的、个别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变成有组织的、同步的、群体的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三十九条要求: 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整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各种家训也很多,但是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研究起步时间并不长。只有在当今全社会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且教育研究的环境、人才、资料、水平齐备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研究才成为可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最深刻、最全面、最久远的因素,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家长学校选择教育内容提供理论支持,对教师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家长实施更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也有重要价值。

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教师的班级取得了以下荣誉:

通过家校活动,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开始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育人责任;家长与学校教育开始形成合力,由以前“家长向老师不断提要求照顾孩子”向“请教老师怎样管理教育孩子” 转变;家长的教育方法趋向科学化,他们也开始减少简单的打骂教育,开始采取疏导、宽容的家庭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一支懂家教管理和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加深了学校德育网络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试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 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缺乏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前不久,笔者在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有一位叫刘天的女生,前段时期学习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可到后期学习一天不如一天,笔者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最终才知道是因为刘天的爷爷去逝了,孙女思念爷爷,因为平日里她都是跟爷爷生活,父母的关爱

太少,而爷爷突然去逝,加之父母不能很好的开导,因为失去了爱而带来了好多负面影响,一向天真活泼的她,自此变得内向、不与人交往,学习日渐下降。可见,家庭变故、父母间的紧张冲突关系等,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时代受什么不良影响,将成为其成年生活中永远不可抹去的阴影。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片面地看待教育,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此外,还有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一)、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少一份责骂与数落;

作为家长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子女,从不面带笑容”,对子女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子女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儿童而言父母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首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其次,为子女做好表率作用,当自己受到挫折时,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一撅不振的心态,而是要有种“从何地跌倒,再从此地爬起”的精神劲儿。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

的家庭使人终身受益。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2010-11-09 16:38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长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的同时,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上。人格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提出一个人才公式: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前面的四项内容是人才的基础素质,核心是人格。家长最能够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显然是人格。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保证孩子的健康。至于知识教育,家长能够起一定作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即使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家长,如果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没有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很难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知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他的自身潜质是他发展的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共同在他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年幼时,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上小学后,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上初、高中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因此,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他个性、智力发展的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一、要掌握科学营养方法,让孩子拥有健康体魄。

人类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越来越多。尤其是大中城市独生子女居多,经济条件优越,但家长大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无暇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膳食,经常给孩子吃一些速熟食品。特别是“洋快餐”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使孩子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多,而许多孩子因课业负担重,活动较少,造成“小胖墩”现象。据有关部门报道现在城市中儿童肥胖率高达25%。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孩子的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儿童肥胖患者大多数存在自卑、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怕人嘲笑,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合理调配儿童膳食,平衡营养,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上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二、要掌握科学家教方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艰辛而漫长,孩子的生活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这是现今社会中独生子女中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孩子出世的一声啼哭,给父母带来欢喜和希望,也带来了几代人诸多的宠爱和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某些孩子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被大人包办代替。特别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生怕让自己的孩子做点事,干点活,就会影响和耽误学习,因此什么事父母都大包大揽,渴了给孩子倒水,铅笔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家长帮着整理。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责任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虎,影响孩子的自觉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应只是协助,而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毅力。健康的心理能使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孩子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做事时的恒心和耐心,一个人的耐心是后天形成的,耐心是注意和毅力的统一,注意是核心,毅力是保障。首先是注意的培养。要使某件事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就要先向他们讲清这件事的目的、意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说明这件事的关键和重点。再次就是要求他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并感兴趣的,最好上跳起来能够摸得着的,使孩子明白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不能让他们去做超出他们年龄以外的、能力超出过多的事,使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做事时要让他及时感觉到成功的体验,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这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锻炼孩子具有坚强毅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可有目的给孩子讲一些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熏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安排一些活动。如:跑步、登山、旅行等来锻炼孩子的坚强毅力。在锻炼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基础就是胜利,善始善终,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决不半途而废。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创设各种挫折情景了磨练孩子的顽强意志,教他们一些积极战胜困难的方法、策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技能,使孩子面对失败和困难有决心、有勇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良好心态。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开启孩子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乃至入迷地从事某种实验或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结合孩子的特点,多启发、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和智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孩子把学习变成一种持久的有兴趣活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其次,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起点和启迪智慧的天窗。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成功秘诀时说“我没有别的才能,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家庭中可通过带领孩子多参观、多游览、多做智力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发现问题,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考虑,耐心回答,同时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孩子的智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丰富的活动又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造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才具有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我们教育要培养的面向新世纪人才的要求。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三、要创设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才能为日后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制造条件。“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无数的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家长的行为要检点,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 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 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 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是人才较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孩子。他们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命运,而孩子的素质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因为许多类似本文开头所讲的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诚”是一种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很容易明白。可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有位学生名叫曾湘玉,从我接手她时就发现这位学生头脑灵活,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还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在教学中就十分关注她。后来在与其他老师闲谈时得知这位同学在老师们和同学眼中名声不好,老师不喜欢她爱哗众取宠,学生也讨厌他赊取拐骗。我感到倒很奇怪,我想大概是人们的偏见吧,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

一个月以后,我终于见识了他的本领。那天,是一节作文讲评课,曾相遇的作文在班上一直是老师讲评时的范文。可是今天的范文不是他,而是一名在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蒋会。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真实,可信度特别高。在修改草稿时我也怀疑这篇文章是蒋会写的。也询问过,当时曾相遇也在场,两人都说是蒋会自己写的。于是在作文讲评时我就用它做范文。在班上认真的讲评这篇文章,也给了蒋会表扬,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正当我讲得起劲时。曾相遇举手站了起来说:“老师,这篇作文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教室里静极了,全班同学都在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们就学习这样的学生吗?我惊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幸好钟声替我解了围。

下课以后,我气冲冲的找来曾相遇,质问他为什么?没想到到他却说:“这本来就是我写的,”我气极了,大声吼道:“先前为什么不说,先前为什么撒谎?”由于我声音太大,他一下子哭了起来。慢慢的,我气也消了,我静下心来,开始和他谈话,她轻声说:“开始我看她写不好,想帮助他,就把自己写的给了他,可是你用它的作文做范文,我听着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听了他的话,真是又气又觉得好笑。

我耐心的对他说:“别人不会写,你把自己写好的给他并不是帮他,老师问你你不老实回答,撒谎是不诚实的表现。于是,我又找来《忠孝雅诚》这本书,让他认真看看。

几天以后,曾相遇找到我,把书还给了我,还交给我一篇读后感,通过他的这篇读后感我明白,这次看书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我费口舌教育强多了。书中的名言警句、书中的故事感悟让她知道该怎样做。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效途径,那就是利用好《忠孝雅诚》这本书,高年级的学生让他自己看,自己感悟。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书中的故事,让他们故事中明白道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职业是神圣的、伟大的。那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成功、有很多的失败、有很多的感慨。我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首先就要做到热爱、关心、彻底了解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反之就是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差,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2008年秋我再一次接九年级,首先对班上的学生不了解,就要付出更多的经历去了解班上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上的滕照环同学,性格非常的内向,总是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好几次星期天下午没有到校。成绩下降,不爱学习,就连平常自己爱好的数学也不感兴趣了,对于考学的信心就更不用说了。班主任曾多次给他做想工作进美术班训练,再把文字科目补一下,或许能考上一中。他也不进美术班。家长拿他也没有办法,家长说:“只要你读,考上了,什么班都送。”

面对滕照环这样的情况及家长的态度,我就找他的母亲仔细了解该同学的情况。他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其实他的成绩一直还是比较好的,但不是很好,由于他的一个表哥的成绩非常好,在走亲戚的时候,外公、舅舅等等一些人,总是夸奖他的表哥,好像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母亲又没有好的引导方法。于是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比别人低人一等。于是就变得孤言寡语,不爱与别人交往,不爱学习,懒惰起来。然后我又找滕找环同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开导他。首先从他的心里压力说起,然后再谈到他的学习,再谈到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当我预他谈了已1个多小时的时候,他终于说话了,他说:我现在的成绩已经感不上了。”我说:只要你进美术班,你的美术成绩非常好,文字科目成绩我来给你补。”在后的学习中,我真的经常给他补课,也经常关心他的美术成绩。他被我感化了,非常的刻苦用功。

通过我的关心、爱心,同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终于信心百倍,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滕找环同学终于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咸丰一中。家长每次遇到我都说:“ 黎 老师,真是太感谢了,没有你,就没有滕照环的今天。我们忘不了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第四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六一班

1、过高期待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理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长得活泼可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绩一直不错。家长一味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等文化学识的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宁可自己节约也要把钱往孩子身上堆。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外语,到了四年级,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离了谱,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他开始抄作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讲不响,严重的爱面子思想给家长增加了心理上的重压,而孩于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学习心理上形成丁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2、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孩子自然地感到别人服侍我是应该的,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作业要父母检查,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便责怪父母没尽责,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

3、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长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本班有名学生xx,自从进了小学,家长就把教育的贵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会从不参加。平时孩子在校犯了错误,也不闻不问;家访后才得知,他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工地做工,平时只有依靠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学习无人辅导,他长期作业不交,孩子明显的对学习对生活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上进心和生活的积极性。

4、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

同放任型家庭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班中有一位学生,名叫xx,总让我感到矛盾:他既不允许自己被其他同学嘲笑,欺辱,又看不起自己,自尊与自卑同时存于一体。他的家长对他管教很严,对老师的口头禅总是:“xx在校不好,就告诉我.我会对他一顿死打.看他还敢不敢!”五年级时,竟把他的脸都打青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校学习整天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到后来发展到老师让他订正作业错误,他也故意拖拉,和老师僵持,产生了对立情绪。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 2009370084 李林林

摘要: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要求,品德即道德品质,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具体内容包括:“爱心”、“责任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家庭教育 责任心 感恩之心 合作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有孟母三迁、包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的故事千古流传,这些都能看出我们先辈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今天这依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所以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倍受各方面的观注。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 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他的自身潜质是他发展的基础,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共同在他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年幼时,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在上小学后,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上初、高中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少。因此,要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孩子创设一个适宜他个性、智力发展的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的好坏不能过于片面的去评价,正如书上说的:叛逆并不是坏,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进步的源泉。[1]

一、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基本道德教育

1、培养孩子的爱心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2],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 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必过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付出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付出感情和感受感情的能力。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能够感受爱和感受情感的人,就能够具备付出爱和付出感情的能力。这里感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而感受能力需要在有爱可感的环境里去培养,让孩子生活在真正充满爱心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付出感受爱的能力的关键。常怀感恩之心,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心教育,同时无私地去爱孩子,这才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

3、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

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1、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孩子能说话会走路后,家长要给他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那里不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孩子喜爱的东西。孩子想改善空间布局,做父母的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因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更能给他个人空间的感觉。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他们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会积极地学习、活动。

2、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 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

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3、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孩子的教养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三 成长的重要性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会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激励比指责得重要,懂得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每天打开孩子的一个宝藏,也有一个秘决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3]

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能否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无庸置疑是巨大的,父母应以教育发展适应未着眼,以开发孩子自身素质入手,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人才全面素质基础。参考资料:

[1] 王宇:《好孩子坏孩子》,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3-9页

[2]《三字经》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版,第1页。

[3] 杨春明:《成长比分数更重要》,羊城晚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5-16页。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成果简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