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3-879616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0 11:22: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202_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今年5月中内六部委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意见》强调了落实《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对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规范化建设、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学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下面,我结合学习两办《规定》和六部委的《意见》,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审计风险。党政领导干部调配使用一般比较集中,其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由组织部门出具授权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领导干部从被组织部门确定调整到正式任职,时间一般都很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集中交办、审计部门突击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很不对称,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调查取证的局限性,减少了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但实际审计过程中,无论是调查的范围、还是调查的深度都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对于被审计单位配合不积极、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全面,欠缺相应的法律手段或强制措施;二是对于超出审计对象或管辖范围的相关单位,欠缺调查的权力。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已经基本趋于合法的会计资料,再加上调查取证受到限制,就很难把问题查深查透,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就很难保证,必然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3、审计机关接受双重领导,体制上导致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评价难度较大,造成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

—1—

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经费受财政部门的制约,审计监督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这次《规定》虽然作了界定,但仍感到缺乏具体的、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多少金额属于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应该有具体的标准等等)。这样,由于责任的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有时很难避免。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先离后审”,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给离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其一,被审单位配合不积极。离任事后审计,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虽然愿意积极配合,但已经离任并不方便。而新任领导普遍存在避嫌心理,觉得前任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能避就避,能不发表意见就不发表意见,给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原单位,与原单位已经没有了经济联系,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常规审计,而是从“审事”入手,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达到“评人”目的。— 2 —

目前,新的《规定》第五章对审计评价、责任界定进行了规范。但是,仍然是原则性比较强,比较粗放,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大部分还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与领导干部本人联系的程度不高,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审计结果报告离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并得以利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将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尚未建立相关制度,难以适应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客观要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有:

一方面,“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再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实际意义不大,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

—3—

实可靠。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任用干部。

二、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规定》的出台,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可操作性仍不是很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制定出类似《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样指导性比较强的文件,用于指导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特别是审计机关,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审计对象管理、组织协调、计划管理、审计整改、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等制度,尽快出台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审计项目的确定要切实做到计划管理

目前,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较为突出,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联席会议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在统一协调,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影响审计质量。— 4 —

3、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

一种情况,对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先审后离”,以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便于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便于及时下结论和处理,也便于给组织部门的干部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组织威信。另一种情况,对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这样,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要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书到用时方知少”这点我深有感触,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通晓预算、基建、金融、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多面手”还比较缺乏。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中,有一些单位有基建项目,不审计不行,审计了又审不透。因为基建项目涉及到项目的决策、选址、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管理、完工验收、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全过程,审计范围广、内容复杂、技术性强。还有计算机审计,财务、业务数据的处理、现场审计系统的运用等,都有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5—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202_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今年5月中内六部委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意见》强调了落实《规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对组织领导、计划实施、规范化建设、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学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下面,我结合学习两办《规定》和六部委的《意见》,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审计风险。党政领导干部调配使用一般比较集中,其经济责任审计通常由组织部门出具授权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领导干部从被组织部门确定调整到正式任职,时间一般都很短,基本上都是组织部门集中交办、审计部门突击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很不对称,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调查取证的局限性,减少了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但实际审计过程中,无论是调查的范围、还是调查的深度都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对于被审计单位配合不积极、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

不全面,欠缺相应的法律手段或强制措施;二是对于超出审计对象或管辖范围的相关单位,欠缺调查的权力。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已经基本趋于合法的会计资料,再加上调查取证受到限制,就很难把问题查深查透,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就很难保证,必然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3、审计机关接受双重领导,体制上导致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评价难度较大,造成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

—1—

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经费受财政部门的制约,审计监督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这次《规定》虽然作了界定,但仍感到缺乏具体的、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多少金额属于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应该有具体的标准等等。这样,由于责任的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有时很难避免。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绝大多数是“先离后审”,领导干部调离岗位或转任升任后才进行审计,给离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其一,被审单位配合不积极。离任事后审计,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虽然愿意积极配合,但已经离任并不方便。而新任领导普遍存在避嫌心理,觉得前任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多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能避就避,能不发表意见就不发表意见,给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领导干部已经调离原单位,与原单位已经没有了经济联系,起不了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常规审计,而是从“审事”入手,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达到“评人”目的。

目前,新的《规定》第五章对审计评价、责任界定进行了规范。但是,仍然是原则性比较强,比较粗放,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大部分还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与领导干部本人联系的程度不高,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审计结果报告离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并得以利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将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尚未建立相关制度,难以适应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客观要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有: 一方面,“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再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实际意义不大,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

—3—

实可靠。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任用干部。

二、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

《规定》的出台,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可操作性仍不是很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制定出类似《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样指导性比较强的文件,用于指导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特别是审计机关,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审计对象管理、组织协调、计划管理、审计整改、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等制度,尽快出台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审计项目的确定要切实做到计划管理

目前,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较为突出,组织部门提出下一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联席会议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在统一协调,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实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影响审计质量。

3、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 要有区别地实施“先审后离” 先离后审” 一种情况,对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 坚持“先审后离”,以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便于配合审计部门的工 作,便于及时下结论和处理,也便于给组织部门的干部使用提供 决策依据,提高组织威信。另一种情况,对离岗、离职、退休或 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 后审”。这样,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 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要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书到用时方知少”这点我深有感触,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 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通晓预算、基建、金融、计算机等方 面专业知识的“多面手”还比较缺乏。比如:在经济

责任审计的单 位中,有一些单位有基建项目,不审计不行,审计了又审不透。因为基建项目涉及到项目的决策、选址、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管 理、完工验收、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全过程,审计范围广、内容 复杂、技术性强。还有计算机审计,财务、业务数据的处理、现 场审计系统的运用等,都有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 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 济责任审计的要求。—5—

第三篇:座谈会发言提纲

加强对“走出去”

民营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思考

------基于对两家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面对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先知先觉者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快速挺进国际市场,由此也带来了“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管理问题。下面就以门楼镇两家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经营活动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两家 “走出去” 民营企业的案例介绍

1、某公司从事设备出口和技术转让暂时搁浅

XX公司是门楼镇一家长期从事水泥生产的民营企业,具有丰富的水泥生产和营销管理经验。经过反复调研和实地考察,该公司发现:位于非洲西部的贝宁共和国近年来政治和平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基建投资巨大,具有较大的商业机会。202_年,该企业通过其关联企业(注册在香港)在贝宁成立一家中资公司,与当地企业签订水泥粉末站项目建设协议,由中方提供设备和技术,并负责项目施工,待项目全部完工后移交当地企业,中方可将国内生产的散装水泥运往拟建设的粉末站进行包装并在当地销售。项目计划投资9000万美元,由西非开发银行提供定向信贷支持,并计划分三年完工,每年投资约3000万美元,该项目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但建设方在取得第一笔3000万美元贷款后,并没有将资金用于支付设备和技术转让等费用,而是将大部分款项用于 1

商业地产开发。西非开发银行发现信贷资金被挪用后已暂时冻结其信贷计划,导致设备投资和技术转让协议均被暂时搁臵。目前,该企业在贝宁的子公司从事玻璃等建材贸易,并等待转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基础材料和基础设施是当前我区“走出去”民营企业从事的主要经营项目;二是当地政治局势、社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产生巨大影响。

2、某公司从事境外劳务取得初步成功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简称中石油)在非洲中部的乍得共和国实施了一项大型石油开发工程。该项目涉及大量的劳务子项目。其中,部分设备安装业务由门楼镇居民于XX投资成立的劳务公司具体负责,该批劳务项目自202_年1月始实施,现已取得初步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民营企业依托大型国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可以大大提高其成功的机率。

二、“走出去”民营企业的涉税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分析发现,对“走出去”民营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征管基础不扎实,境外投资经营信息难掌握

一些民营企业或因审批手续繁琐,或出于逃避纳税的目的并不主动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或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或通过办理因私护照等途径“曲线”出国

经营。外经贸和对外投资主管部门对许多境外投资项目信息知之甚少(我区有关部门对以上两个案例均没有掌握)。由于宣传的缺位和制度的缺失,“走出去”民营企业不知道应当向而且事实上也很少向境内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境外涉税情况(即便纳税人能够进行申报,税务人员也未必知道该如何受理),最终导致境内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掌握“走出去”企业在境外的投资情况及涉税信息。

2、征管制度不健全,管理规程欠规范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系,对纳税申报、汇算清缴和关联业务申报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请进来”企业的税收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但对“走出去”企业如何申报纳税并没有制定具体办法。虽然税法规定境外所得要与境内所得汇总纳税,但境外所得如何申报、如何管理、又如何进行征收,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境外投资行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

3、税收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企业的境外所得已纳税款作出了“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的原则性规定,但是这种粗线条的政策规定既没有体现出投资产业上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的政策导向。税收抵免作为对“走出去”企业进行税收支持的主要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对“走出去”企业提供的税收权益保障存在不足,纳税服务措施也相对滞后。

三、对“走出去”民企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几点建议

1、建立信息共享的征管平台

掌握涉税信息是加强“走出去”民营企业税收征管的关键。由于“走出去”企业的大量信息散落在在商务、财政、外事和公安等部门,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建议由税务部门牵头,建立商务、财政、外事、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信息,随时掌握“走出去”企业的各方面情况。

2、完善税收管理制度

建议制定专门针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尽快建立境外投资申报备案制度、投资情况和境外所得申报制度、明确申报操作规程。

3、提高纳税遵从度

要加强国家税收主权观念教育,帮助“走出去”企业提高税收主权意识,自觉把维护国家税收利益放在重要位臵,鼓励“走出去”企业把投资收益汇回国内,依法纳税。要简化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明确“走出去”企业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要统一报表标准,建议以经当地正规中介机构审计认定的会计报表为准,减少逃避纳税义务等现象的发生。

4、加强纳税服务工作

由于对税收协定的不了解,境外投资企业很少到税务机关开具《中国居民身份证明》,导致其不能享受到优惠条款,甚至造成双重征税。因此,税务机关应加大对税收协定的宣传力度,开展

各项国际援助服务,积极发挥税收协定在维护国家税收主权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能作用,以服务促管理。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服务水平。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性强,既涉及国内税收,又涉及国际税收。因此,必须加强对税务干部的专题教育培训,重点帮助税务干部了解和掌握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签订的税收协定文本以及我国“走出去”企业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从而提高税务干部的国内国际税务咨询服务能力,培养一批既精通国内税收业务,又精通国外税收相关法律,对“走出去”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税收管理和服务的税务干部。

第四篇:座谈会发言提纲

座谈会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下面我重点围绕“关于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村地区城市管理”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一、关于农村社区建设。

从202_年农村社区建设开始,我区农村社区总数已发展到170多个,超过60%以上的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居住在社区。随着我区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还将有大量的村庄居民搬迁上楼,农村地区管理服务重心迅速向社区转移,社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地区社区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张,社区发展与居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组成复杂,需求差异较大。我区农村地区的社区基本上是农民新村、老旧小区、商品房以及保障房等各类住宅构成,农民及转居人员多、外省市购房人员多、年轻群体多,不同群体形成利益诉求不同,对社区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二是老旧小区矛盾相对突出。大多数老旧小区的国企老职工对水、电、气、暖等设施陈旧匮乏不满,保障房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救助和就业服务需求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社区管理服务基础薄弱。与城市社区不同,新建的农村社区迅速增多,社区管理服务人才匮乏。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社区工作的繁重。但是社区管理服务人才不断流失的现状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凸显了服务管理力量的薄弱。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我认为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便民服务基础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完善服务项目,推进实现对居民服务的覆盖程度,提高群众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如继续引导发展“一刻钟”服务商圈建设,不断扩展和提高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规划。结合我区城市发展规划,对老旧小区基本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改造,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关注。利用“一绿”试点的不断推进重点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社区文化引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转变过程的持续性,结合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社区文化引领农村地区社区居民素质和观念的转变。

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社区服务管理人才保障、发展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服务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完善从保障机制到管理体系再到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为社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关于农村地区城市管理。朝阳区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来,我区农村城市化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环境、交通、治安等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直以来,坚持走城乡统筹、坚持改革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措施。但是如何有效破解当今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顽疾,我想当务之急莫过于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要务和契机,加大对农村地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根源上的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整治。落实“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很重要,切实研究“行动”后的长效管理更为关键,如何让“专项”行动变为长效机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是加大推进农村地区低层次产业改造和升级进程。让产业结构更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继续保持打击违法建设高压态势,控制、疏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管理难题,让城市建设更符合规划。

三是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文明素质,加强对城市文明的引导和教育,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加强农村地区居民城市生活观念和意识的提升,提升城市管理群众的参与度,让城市管理不再唱“独角戏”。

城市管理和发展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依靠一己之力。城市发展需要整体谋划、部门联动、群策群力,需要阶段发展、稳步推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提高群众城市管理参与意识,形成城市建设全民参与的积极氛围,城市管理的诸多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第五篇:座谈会发言提纲

发 言 提 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实施**的关键一年。县委在去年建功勋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非常必要,争当其时,必将充分调动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迅速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以更高境界和水平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再掀开发建设热潮。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活动中,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全县跨越崛起,借此机会,同大家做一下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一、工作五载,收获颇丰

从202_年8月来到学校,到现在已经快五年时间了,五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五年的岁月虽然十分短暂,却给我的生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的工作生涯,既饱含快乐,也不乏泪水,但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收获和感受。

一是严格的管理是学校进步的基础。我们学校曾是由多个学校合并而成,历史原因给我们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但从这几年发展看,不但教学成绩连年攀升,而且学校声誉不断提高,靠的就是这种严格的管理。

管理模式,把学生当朋友,多做心贴心、面对面的工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的温暖。

三是参加活动求“快”。积极参加全县、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作为锻炼本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使自己的思想跟上全县发展步伐,紧贴学校中心。

三、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舞台将更加宽阔,对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我同大家一样,充满期望,信心百倍。借此机会,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是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学校的普通高中学生今年毕业后,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学校,及时转变办学体制将是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建议学校加快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深入开展校企联合战略,推动学校迅速转变升级。在做好当前我们正在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基础上,抓住当前我县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的有力时机,积极走出去,加强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合作力度,努力寻找更多的企业,帮助他们进行员工技能培训,真正打出品牌、打出特色。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生源。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所在。针对我县人口少、学生少的实际,建议学校积极探索扩大生源的新措施、新途径。在原有的到外地招生、组织开展短期实训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