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特产客家卤鸭脚
果然好吃天猫专营店
梅州特产客家卤鸭脚
客家卤鸭脚乃闻名于世的客家小吃之一。它采用传统配方,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风味独特,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本品采用真空保鲜包装,食用方便,实为下酒佐料,居家旅行,馈赠亲友之佳品。因为是卤制品,所以其有一种特别香的味道,这就是客家的特色,客家对于研究卤制品,有其一道独特的秘方。
果然好吃淘宝网店
第二篇:梅州特产陈年客家萝卜条
果然好吃天猫专营店
梅州特产陈年客家萝卜条
笔者虽对“陈年萝卜条”早有耳闻,但一直未能有机会品试,工作之便路经河源,有幸在一间酒楼品尝其美味。陈年萝卜条其实就是客家菜脯的一种,客家菜脯以其色鲜、肉脆、味香甜而闻名,常用来做开餐佐食开胃菜。客家菜脯,有人赞它香甜清脆,又有人誉它酥脆醇香,这种菜脯可以生吃,也可以切片配上牛肉、猪肉、豆腐煮熟吃。生、熟吃味道均佳。而且营养丰富,是素食者和健康饮食者的最佳选择。那陈年萝卜条和普通的客家菜脯有些什么不同呢?据店主介绍,陈年萝卜条最特别之处就是外观黑亮,与一般黄色的萝卜干有明显的分别,在坛中取出便可闻到一阵阵的酱香味,而且口感松化,卖相黑中发亮。
要腌制“陈年萝卜条”,就要选用秋末冬初出产的白萝卜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腌制而成。首先将萝卜拔出洗净,放太阳下曝晒后用竹箩围实,一层萝卜一层盐,装满后上盖,再压上大石块,晚间收回。一周后取出晾晒,搓去水分,再曝晒,直至挤不出水为止。然后将竹苫里的盐水过滤煮开,倒入萝卜干浸泡,趁热再揉擦一次,又挤去盐水再晒干,等到变为金黄色后,就将萝卜干装入干净的瓮内压实,用黄泥封口,在每年秋冬季节,将它从坛子里拿出来晾晒几天,再放回去继续陈腌,年复一年,成为愈腌愈黑,愈黑愈香也愈希罕的“陈年萝卜条”。萝卜条一开坛,芳香四溢,扑鼻而来。经过“晒、腌、藏”虽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但有些成分却因浓缩而功效更强。如淀粉分解酶因免受煮煎的破坏,保存其活性,消食之功更显;据资料所载鲜萝卜中所含甲硫醇经发酵分解为芳香物质,增加萝卜条风味;萝卜中的木质素,压缩后在单位体积内含量相对增加,能提高体内巨噬细胞功能,有益身体。“陈年萝卜条”愈老愈值钱,年份越久,作用越大,功效越好,具有清凉降火、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消食去积、健脾化滞、排毒祛痘、润肠通便、滋阴补肾、降低血糖等作用,对于糖尿病、气喘、胆固醇过高、血糖过高、腹胀、便秘等均有良好的食疗奇效,民间有“赛人参”、“胃肠药”之说。陈年萝卜条的养生防疫效果在客家地区早已尽人皆知,也是入菜的好配料,如陈年萝卜条炖乌骨鸡、陈年萝卜条炖鸭、陈年萝卜条炖猪蹄、陈年萝卜条炖猪肚汤等等。
果然好吃淘宝网店
第三篇:梅州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
202_年4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全球客家人所铭记的日子。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一座新的地理坐标———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更名挂牌“中国客家博物馆”,世界首家以“中国”二字命名的客家博物馆就此诞生。该馆是目前唯一完整解读大客家的博物馆,其馆藏完整性与设计独特性,无愧于“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名称。目前该馆正在全力建设,力争在202_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客都溯源
中国客家博物馆缘何落户梅州?
在客家的多次大迁徙中,这一古老的民系将自身的文化一路撒播,与所经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传承,在国内外也形成了包括江西赣州客家文物博物馆、江西赣县客家博物馆、四川客家博物馆、深圳龙岗镇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多家博物馆,然而中国客家博物馆的殊荣最终却为梅州市得到,除了博物馆本身的建设规模等因素外,世界客都的品牌也是这段博弈中梅州的核心竞争力。
梅州人口500多万人,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即梅州)、赣州、汀州之冠。梅州客家人的”客家意识”最浓,所保存的客家独有的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也最为完整,如语言(客家话)最具代表性,国家认定的标准客家话是梅州话;客家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围龙屋”,而“围龙屋”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均在梅州;客家民间艺术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客家山歌梅州最盛,客家地方戏剧,如汉剧、山歌剧、提线木偶戏,流传于梅州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近几个世纪以来,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1989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先后在梅州召开。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联谊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在此基础上,集客家历史、文化大成者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就显得理所当然。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为世界客都成就了又一个圆满,而世界客都也将继续绸缪客家文化的大盛。
○独一无二
全球最完整展示大客家的博物馆
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历史文化,构建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投资1.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国内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该馆的《客家人》主题展览,从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从何来、客
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多维度诠释全球客家历史,深层次展陈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该馆是世界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全球“客家学”研究学者进行客家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其馆刊《客家文博》是国内唯一的专题性挖掘、整理、研究客家历史文物及客家民俗文物的学术刊物。这些坚实的硬件建设,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独具
馆中有馆的独特设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大道,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收藏、展陈的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激发着境外客家人的思乡情结,纷纷回乡寻根问祖。自去年4月8日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海内外嘉宾、学者、游客达30多万人次。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该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在恩元第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展现了晚清时期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大学校长馆,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等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
将军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展示从辛亥革命至今(1911-202_)的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风貌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473位将军。
今后该馆还将在巩固完善现有馆藏和设施的基础上,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馆,再兴建客家匾额馆、林风眠纪念馆、谢志峰藏客家文物馆、客家谱牒馆、客家民间工艺馆、客家书画馆等“卫星馆”。
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
揭开客家文化神秘的面纱
客家是一个民系而非一个民族,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展转迁徙到南方,并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载不绝。一方面他们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到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文化,而中国客家博物馆则采用各种实物和材料来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历史文化魅力。
客家渊源客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从两晋相交之际(公元317年),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首雄壮的歌曲。第一次大迁徙(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以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第二次大迁徙(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明朝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此时,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第四次大迁徙(公元1645-1867年),受满州人南下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第五次大迁徙(公元1867年之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迁徙后仍讲客家话。以上五次大迁徙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得到了完整的解读。
姓氏与堂号姓氏是代表个人或者家族的符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姓氏成为华夏儿女摆脱愚昧、文明进步的标志。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个姓的堂号一直都是族群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客家博物馆,有一个电子模拟的可翻阅百家姓谱,游客可从中了解更多关于客家和自身姓氏的知识。
族谱族谱是一个宗族或者家族的谱系,主要记录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迁徙地、先人创业、发展等情况。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宗崇拜意识,在迁徙的时候,对族谱、家谱敬若神明,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承。
客家山歌久远流长的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的自身的文化形式,目前,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招牌。中国客家博物馆对此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类和收藏。
中国客家博物馆大事纪
202_年4月,其前身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开馆,高起点的规划与丰富馆藏为晋升中国客家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_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指出,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意义重大,要全力支持。
202_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到广东客家博物馆视察并听取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工作的汇报后,表示赞同申报中国客家博物馆。
202_年2月,该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力争202_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
回答
第四篇:广东梅州客家风情
广东梅州客家风情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梅州市旅游。这次各位在梅州的旅游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在梅州的旅游能玩得开心,玩得满意。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与江西、福建接壤。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人主要聚居的地方。它包括梅州市区、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兴宁市等八县市,总人口450多万。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故乡。梅州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风情浓郁。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泮坑飞瀑、汤坑温泉、阴那山灵光寺、梅州学宫、叶剑英故居和雁南飞茶田等等。我们将会一一去参观游览。
现在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客家人和客家地区所独有的风情。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产物之一,它是客家人主要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由四面高大厚实的围墙环绕而成的、类似城堡的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适合聚族而居;二是利用防御外敌;三是用于显示社会地位。它最早建于唐宋时代、盛行于明清时代,它的起源是宗族地主为增强其家族和亲力所建,历来有一围不居二姓之说,并且里边居民论资排辈、家规严明,围中男女互助互爱,休养生息。后来大战四起,盗匪猖獗,土客矛盾,强化了其中防御外敌的功能。其原型应为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典型的豪强庄园堡垒式建筑,当时叫做“坞堡”的住宅,从现在出土的东汉时期陶制“坞堡佣”的大体格局上也可看出和证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围龙屋采用了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有30亩以上的,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它的建筑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4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适合几十个人、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了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等建筑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
各位游客,一会儿我们可以下车去看一看,去亲身体会一下围龙屋的氛围。
各位游客,你们知道吗?客家山歌也是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这是一首典型的客家山歌,其体例是以四句七字体为主,每首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用客家话唱出。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客
家山歌旋律悠扬,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喋亮,它既有中原民歌竹校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的丰富唱腔,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艺术上继承了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常用直叙、比例、双关、歇后、夸张、叠字、尾驳尾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猜调歌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客家人在平时的劳动或聚会时都爱唱上几段。
现在我为大家唱一首山歌,希望各位喜欢。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谢谢各位。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生活、抒发感情和鼓舞斗志,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无论是专业团体还是民间组织都喜欢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山歌擂台赛、山歌新作新唱大赛和山歌研究会。哪位朋友有兴趣,到时可以报名参加。
各位朋友,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已经看见许多农家妇女,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背后还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这就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不但是唱山歌的能手,更是劳动能手,客家妇女以其温顺贤惠、罕见的刻苦耐劳和俭朴的性格闻名于世,形成客家风情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文豪郭沫若曾为此写下“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诗句来赞扬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性格的形成,要从客家人的历史说起。大家已经知道,客家人的先民从北方南迁,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客家妇女也随家人一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开创家园。特别是迁居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山区的客家人,更是由于山多田少,男人们多数要外出谋生,有很多男人去了南洋,他们往往十年八载不回家,而且寄钱养家的不多。客家妇女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仍然能以惊人的毅力,克勤克俭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无论是孝养公婆、养育儿女、耕田种地样样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客家妇女一般不缠足,不束胸,这也与她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经历有关。
客家妇女持家有方,还很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支持丈夫、子女读书,自己也积极追求文化知识,古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才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在红军年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数十名女红军中,就有三名梅州客家妇女,她们是李坚真、萧月华和郭丁梅。所以说,客家妇女是中国妇女的典范,一点也不夸张,不信你们可以亲身在我们梅州任何一家住上一段日子就会有所体会了。
好了,我们现在去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喝上一杯我们客家人自酿的酒。它是选取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的酿造工艺精制而成,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营养价值。客家妇女特别爱喝,因为它还有行气活血等功能。说到喝酒,“无酒不成宴”的习俗,在客家地区更是异常突出。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酿酒,逢年过节、喜庆寿诞、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同时它还遍及社会生活交往的各个方面。他们把办酒席的目的和内容称为“某某酒”,如在生活习俗中,婚嫁中有“暖轿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男子成年要做“新丁酒”,老人过生日要做“暖寿酒”,春节时还要特意聚在一起“吃发始酒”等。生产领域中有“栽禾酒”、“圆禾酒”。商业经营中有“起乐酒”、“戏文酒”。工匠学徒中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筑屋动工之日要做“上梁酒”,竣工之时要做“圆屋酒”、“上板酒”。迁居时要做“过火酒”等等,十分丰富。总之,客家人会造酒、爱喝酒、常饮酒,这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它不但保留了中原的饮酒文化,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涵。
说到吃,你们知道吗?东江菜是粤菜系中三大分支之一,它虽属粤菜系,但却保留了北方菜系中味道浓郁的特点。它主料突出,造型古朴,菜肴多用肉类,很少以蔬菜和水产搭配,下油重,味偏咸,以沙锅菜见长,风味名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八宝窝全鸭等。其中酿豆腐更是南北结合的典型,在北方一直都保持着过年包饺子的习俗,但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山区不产小麦,没有面粉包饺子,客家人就利用当地多豆腐的特点,把豆腐中间镂空,然后加上肉末煎煮,形成像饺子样的食物,寄托客家人丝丝缕缕的思故之情。
各位朋友,由于时间关系,客家风情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去参观叶剑英故居……
王晓宁
(广东省中国旅行社高级导游)
第五篇:梅州特产客家菜特色
果然好吃天猫专营店
梅州特产客家菜特色
腌菜口味咸重、能耐久藏
客家菜常用的特殊食材,首推味道咸重的腌菜及酱菜,如:福菜、梅干菜、菜脯、荀干、酱瓜、咸冬瓜等,都是风味十足的代表性食村,这些食材腌成之后,有的木身即是十分开胃的下饭小菜,有些则用来搭配其它食材蒸煮炒炸,做成一道道特色鲜明的客家枓理,它们的共同点是口味咸重、耐藏耐放,滋味各有巧妙。
或许是吃惯咸重的口昧,客家菜中即使是没用到腌菜的一般家常小炒,口味也相当地浓重够昧,例如有名的「客家小炒」即是最好的例子。
饮食反映民族勤俭性格
客家人之所以喜爱制作腌菜,据说是因为客家乡亲早年自中原辗转南迁,历尽艰辛,养成勤俭朴实的性格,而且在长途跋涉的行旅中,为了方便携带及保存食物,发展出许多加工储各式各样的腌菜及酱菜。
也有一个说法是客家人十分好客,人情味浓厚,亲朋邻里之间互动频繁,为避免客人上门菜不够吃的窘境,而有随时准备腌渍材料的习惯,逢年过节或亲朋造访时,即能马上取出,搭配鸡鸭鱼肉上桌宴客。
客家菜与其它料理在烹调上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十分讲究食材的定型及入味,几乎所有以鸡、鸭、鱼、肉为主材料的菜,都会经过先煎炸、再蒸煮或烧炖的过程,耍不然就是先蒸煮,再煎炸或快炒、烧烩,作法虽然稍嫌繁复,但是以此创造出多变的口味及丰富口感,都能让人吃得相当过瘾。
汤料丰盛,口味清淡甘鲜
除了众多的下饭妤菜外,客家料理中的汤品,如福菜肉片汤、菜脯鸡汤、咸菜鸭肉汤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好汤,处理时要先冲泡、除去腌菜过重的咸昧,以免干扰到材料本身的鲜味及腌渍后的清香,希望口味极重的腌菜烹调而成汤品时,汤头还能拥有清澈鲜美的口感。
果然好吃淘宝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