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问题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3-91108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5 11:14: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问题

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问题

有的教师提出:审美判断能力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最终要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可以说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新《课标》前边谈的许多条件——如,该了解的就有好多,该知道的又有不少,像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没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有的教师认为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新《课标》指出的是审美判断能力,这里就深了一些。它已不是一般的懂得“好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既然是“判断”,就有了比较、有了思考,于是,这和新《课标》提到的对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进入到理性的思考了。

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藤守尧)中,作者把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分为:

1.准备阶段

2.高潮(或实现)阶段

3.效应阶段

审美判断就是属于第三个阶段的,没有前面两个阶段的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就不会产生效应阶段,也就是审美判断能力的形成。

藤守尧在书中说过,审美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是属于效应阶段。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铺垫,第三个阶段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他在书中屡次指出“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审美心理描述》95页)明白了这一点,小学的美术欣赏课就要特别珍惜每一节欣赏课,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标》要求做的几点,正是欣赏课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也要通过大量的欣赏实践才能让学生有些理解,特别是小学生。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教师,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的欣赏教学。美的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艺术遗产,现代的文化气息又是那么的宽松、自由;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就不能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的教学目的呢?

一、掌握儿童心理特点,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二、利用小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对美术欣赏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犹如一台发动机,他可以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把学生的潜在的无尽的创造性、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对美术欣赏的创造能力。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了欣赏课教学的效果。

四、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情感体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众所周知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将会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如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锻炼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作品的渲染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他们会自觉地在美术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进行美术的第二创作,(即创造性思维)从中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

我们的课堂只是孩子们接受美育的起点,学校课堂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让孩子们课内外有更多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的时间与机会, 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美的表现。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兼容着内容美与形式美。一方面,因其所反映的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无限丰富性而显得气象万千,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文学作品多姿多彩的形态美、形象美、情景美、章法美等——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戏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

第四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地位。参考个人美术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教学互动,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教学互动、多角度、欣赏、途径

从分配工作到现在,这七年来,我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我市湘版美术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几张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

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4、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美术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湘版《美术课程标准》

2、湘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湘版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6、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讲课稿》

第五篇: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探析

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培养探析

史成泽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活动,贯穿于会计过程的始终,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教学带来巨大冲击。本文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对新准则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简介]史成泽(1966-),男,宁夏中卫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宁夏银川75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_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史成泽(项目编号:202_-292-80)

202_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202_年1月1日起已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体现的是导向原则,突破原有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的局限,打破了会计人员的传统思维习惯,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构筑与完善支撑会计职业判断的环境,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人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将影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会计工作的质量。作为会计职业准备阶段的能力培养,应直面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养过程中,并 1

体现于培养各环节。

一、现行高职会计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重视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能力拓展,没有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结构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向的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来会计专科教育的设置方式,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学科体系,以强化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注意职业判断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导致学生会计知识面过窄,学科分离严重,缺乏开放性和弹性,难以适应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定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方面

目前会计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仍然是单项传输式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教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出: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对常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的技巧,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就缺乏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

(四)实践技能训练方面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仍偏重理论性内容,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训教材不完善;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是在校内进行验证性模拟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实践教学层次较低,教学组织过于粗糙。上述因素导致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和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相悖。

(五)考核评价方面

目前高职会计教学的成绩评定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这种考核评价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这与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技能的掌握体现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现实要求严重不符。

(六)教学师资方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缺少具备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毕业于财经院校或综合性院校,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育学及相关知识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与会计学科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知识,缺少对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正了解。有些教师知识老化,不善于主动学习,经常将落后的、早已更新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熟悉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理论的会计教师很少,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职会计教学要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为主线,更新会计教学理念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核算和监督作为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的职能已延伸和扩展到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会计职能的演化结果表明,以单纯的会计理论和技能为目标的会计教育专业能力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向综合的专业能力即职业判断能力转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须构成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主线。教学中,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判断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它给各相关利益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过去长期实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所造成的轻判断、重统一的传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养成会计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以适应时代要求。

(二)丰富专业基础知识,整合会计法规教学

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基本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上,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适当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通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通过经济、管理、金融、证券、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还应增加提高判断能力的课程,如网络会计专题、环境会计专题、会计案例分析、行业会计比较、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

识视野。另外,许多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开设了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法规课程,课时总量不少,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有必要从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出发,容纳更多的评析性内容,将这些法规课程整合成一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学生能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高水准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涉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时,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具体会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实际会计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学习兴趣,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组织力量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真正提高学生在会计计量确认方面的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基本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案例、课业等多种形式,创造一定的会计职业情景,使学生体验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在行动过程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巧和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其次,担任实践课的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能过于细致,限制学生思考能力的发挥。不能把需要职业判断的要素都作为已知条件给学生全部列出,要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出现的错误,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于典型错误,教师要详细分析原因,明确理论依据,提出判断标准。再次,将会计职业判断融入会计实训教材,把需要由会计人员做出判断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估计等事项列入会计实训教材。把一些非常规业务或创新业务纳入实训内容,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断选择,去自我评价。这样实践学习就不仅是理论教育的巩固,更是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会计教育应该调查市场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以此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变静态、单

一、应试式的考评制度为系统、动态、多样化的考评制度。考评的范围要广泛,要覆盖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各个方面。考评内容要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评向综合性、系统性知识的考评发展。高职会计教育考评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考评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判断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分量和难度,增加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考评的方法要多样化,可尝试口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方式,全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各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会计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会计教师队伍。具体做法:一是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把握国际会计动态、掌握最新会计准则,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原理、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及西方市场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为会计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与实际工作单位建立密切、稳定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三是鼓励校内专职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真正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四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负责人等会计实务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职教师一起开发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高效地实施课程运作,切实加强在校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穆大常.论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_,(9).[2]苏红敏.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202_,(10).[3]张彩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财会通讯,202_,(1).[4]王永珍,田广菊.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应对新准则挑战[J].中国农业会计,202_,

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