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是由毛主席撰写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从一定方面上来说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对于后来的革命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这篇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并加以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引证,从而完成了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精髓的阐述,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以及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例举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的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指导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认识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先由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而认识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化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毛泽东同志认为仅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只是不十分重要的哪一部风,认识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发展的。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认识是不可能完善的,没有实践的基础,认识是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的。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我们绝不能固守在先辈们所探索的经验下,不知探索,一位依靠。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同样必须,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这个时代,发展处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并把它们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发展为理论,以此来提高我们,提高这个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第二篇:《实践论》读后有感
读完《实践论》,它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即是它的核心。《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而在当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阐述内在实质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同时又要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要随着客观世界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循环前进。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这个观点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
《实践论》指出认识有两个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中去即是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如今,我们现今常讲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际内涵就是认识的两次飞跃。“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我们在工作中常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的本身,但往往与事件的本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掩盖了某些核心和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务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把从客观实际中求得的规律性认识,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当前现实工作中,我们要重视第一个飞跃,但更应该重视务实,更应该重视第二个飞跃。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检验“求真”之真,实现“求真”目的。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
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就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是具体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的,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任何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对于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所产生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不仅在大的方面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也很有帮助。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三篇:实践论读后
论认识与实践关系——读《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从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看出这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文章。
文章首先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来源”。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人类生产活动是慢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的认识也同样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发展。并且确定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践获得经验,通过经验再次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随后文章又提出了实践在人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事物的来源,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脱离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时刻检验着认识的对错,也只有实践能用来检验认识的对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两点体现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能一味得照本宣科,照搬书本上的一切而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毕竟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而来的认识与经验。但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未必完全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也许是推断而来,而且每个人实践的环境因人而异,所以必须自己亲身实践,否则可能会出错。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文章稍后用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解释这一个问题。人在实践过后便会对事物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即“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随着实践的进一步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整个过程可以总结为:实践——感性认识——再实践——理性认识。但是真实过程并不是这么简单,它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与认识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绝不能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开始于经验”,“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最后,文章提出“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整篇《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全文也很好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成功地理清了知和行的关系。看完整篇文章对我来说确实不易,有些地方必须认真研读几遍才能理解,读完全文真需一些时间。《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是真理的来源,实践同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说我们化学学习过程,书本上有相当多的实验研究过程,这都是前人不断实践认识得来的经验,并且都经过别人一遍又一遍实践检验。而我们理论学习是研究前人的认识,如果不通过实验,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必须通过实验,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实践过程来检验前人的真理,也更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真理的理解。然而有时候实践就不一定必然成功,自己的思想不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就会失败。这就牵扯到一个实践的勇气问题,文章后面也有提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古人对于实践勇气问题的答案,要敢于实践,大胆实践,要有信心,不要害怕犯错误,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而人类最初实践的来源正是在对世界不了解的状态下慢慢探索和积累而来,正是犯了无数错误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这些失败错误的实践过程,不敢于开始实践,就永远不会了解真理,当然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再实践、再认识„„”过程。
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了解真理,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实践论》读后小感
《实践论》读后小感
202_级法学二班 01106027官建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7月。而此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为了揭露种种不好的现象以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通观全篇,此文是一篇完美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气息。在读完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才知道知与行居然有那么深的学问,也让我知道伟人与平凡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能从现象中参悟到本质并付诸实践去认证,而平凡人只能从现象中看到现象而已。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个方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在革命时期,党内有一部分同志是教条主义思想的,还有一些是经验主义思想的,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损害性极大,所以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对现象更深的认识,就没有权威性。事实才能让人信服,没有事实基础支撑即没有实践过的理论都归之为空谈。一切这些知识,离开实践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只有感性认识加上理性认识,才能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之于实践论的认识,正之如马克思之于唯物论的认识。后者为前者而识,前者深化于后者。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从实践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理论只是人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是的,一切的物质都是不停地运动着的,所以追求真理的脚步不应该停下来。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把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所以,永远不要觉得真理到尽头了,真理永远没有尽头,我们应该贯彻毛主席追求真理付诸实践的精神,做一个唯物辩证的知行统一者。
第五篇:实践论有感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