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了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设计为核心,以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补充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介绍了实践取得的成效,以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_)02-0030-02
ExploxationandPracticeof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ofBiotechnologySpecialty
CAI MinJIN Guo-wangOU YANG Su-zhen *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s and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with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the basis,regarded the design as the core,relied on the graduation practice,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training,use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supplement,and had other major aspects,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was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ity.Key wordsbiotechnology;practice teaching;training objectives;teaching system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复合型专业。安阳工学院开设此专业已有8年时间,逐渐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培养“理工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是能力的培养。为此,把对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从而确定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目标。第一,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操作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及专业仪器的技能;第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对所选问题从专业方面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前2个目标,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后2个目标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1]。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规律性和确定性,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建立符合安阳工学院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专业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依托(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实践教学核心(各种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设计)、实践教学补充(社会实践),四部分贯穿整个学程,构成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2]。
2.1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提供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中国粮油仪器网
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基础实验。如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等,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根据课程特点和开设先后,制订系列大纲,确定完成的训练任务,各课程围绕训练任务,精选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形成基础性、实用性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2.2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核心,构建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2.2.1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一是通过基础课程实验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此外,开设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既满足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又强化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微生物实验课开设的“水中微生物的生物学检查”综合实验中,包括实验取材、培养基制作、接种、制片染色、油镜观察计数、绘图等综合技术训练。二是通过开设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如动物生理学是研究探讨正常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中易于启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做实验,使学生改变墨守成规、“照方抓药”式的学习方法,易于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独立设置综合性实验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充分分析专业相关课程构成和在课程教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按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途径。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是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加强了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主要是参观校内研究室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如小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九州制药厂等,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该专业科技动态及技术发展前沿状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实践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教育活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独立工作技能的训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3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2.3.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将科研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计划的实施。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生产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就业的起步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补充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毕业实习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成效
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依据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及保障体系顺利实施的目标。
3.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决定培养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博士或硕士研究人员,并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学位、到高校进修,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
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3]。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逐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要求,保障实践体系的顺利实施。
3.3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创造基本条件
科学管理是提高一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为此,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合并调整、资源共享,实行实验室责任制,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使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全方位实现实验室科学的组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并制订毕业设计(论文)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条件[4]3.4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近年来,通过购置新仪器,实践教学的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立了兼具教学实验和科研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基本条件,先后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如九州制药、益康制药、漫天雪蛋白有限公司等。
3.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是单列的课程,对实验教学也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各实验课程的要求及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核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应对挑战和考验的能力。实验考核的效果可反映学生对待平时实验课的态度,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5-6]。
3.6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充实第2课堂内容
第2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如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参与并完成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化工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奖等,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为当地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1] 丁春邦,杨婉身,马恒东.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_(11):65-67.[2] 夏兴有,潘信吉.优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J].实验室科学,202_(1):90-91.[3] 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27(1):87-90.[4] 闫冰,刘影.加强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_(3):71-72.[5] 白玲,廖锦锋,马春涛,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_(2):13-14.[6] 阎晓菲,对山·白肯,刘文,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2_,17(5):68-70.
第二篇: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 1997 年,202_ 年专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202_ 年 3 月被批复(教高司〔 202_ 〕 71 号)。通过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在方案设计制定上,注重与国内外高职教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等实际的结合,注重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统一。在方案实施中,遵循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的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方案评价上,采取学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与满意度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取得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充分肯定,社会声誉有较大提升;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力明显增强,专业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等可喜成果。
专业以主动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人才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体系;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创立了以专业协会式二级培养模式为主的“三式一线”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于一体 的 特色 素质教育体系 ;专业教改方案被编入高等职业教育专著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专业建设获院级各项成果奖 11 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 篇; 202_-202_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 100%,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途径上产学研性及校企合作上开放性的专业特色教育理念。
一、基本内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坚持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农业区域经济建设为前提,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 32 字”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能力观、校企结合的开放办学观、学生全面可持续人才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服务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观等于一体的专业改革建设思想。
2.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及课程体系。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方针政策和 专业教育理念 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为途径,以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先进实用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从 专业面向上,确立了从事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无土栽培等农业实用生物技术 的推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类型上,定位为生产技术型、经营管理型、技术咨询服务型和独立创业型;从培养规格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的农业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特性;从课程体系构建上,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农业高职特色。
3.专业改革思路明确。提出并完善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理论融合到实践中、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循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课上实训与课下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等三年全学程不断线。
4.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实践与理论的反复式和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二级培养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协会内部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拔上一届协会优秀学生作为一级小先生指导下一届协会活动)。其中,二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构建 了行之有效的 专业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全时空性和重在养成的可塑性教育思想,采用了理论引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实施了 专业 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 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围绕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就业。202_-202_ 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4%(为 202_ 年 9 月就业率),连续两年获院级就业工作奖励。
6.师资力量有了明显加强。按照“三高一强”与“双师型”标准要求 , 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教师队伍具备了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保证、结构上合理。专任教师总数达 14 人,副教授 5 人,占 35.7%,;硕士研究生 10 人,占 78.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 65% ;先后聘请社会兼职顾问、客座教授达 30 人。
7.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提高。建有 校内专业实训室 2 个(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专业实验室 2 个、专业基地 日光温室 3 个、专业实训车间 1 个,配备的仪器设备先进;与 22 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校外顶岗就业实训基地,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基金。8.构建了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旨,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循序渐进设置实践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 1 : 1,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
9.全面加强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计划获院创新奖;调整、合并、增设和开发 10 门课程,2 门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教学公开课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课程多媒体公开教学获院级优秀奖;教学内容更新每年在 20% 左右;实行了组织培养“五步一体化”学导式教学(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现场教学、无土栽培仿真模拟和龙芽楤木项目教学(获院级优秀奖)等综合教学法改革;专业课程 100%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了“ 3 + 1 ”考核模式、加大平时考核次数及调整平时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为 6 : 4、实行“双证制”等系列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健全了以“三评”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创新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体现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与“ 32 字”的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体现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及培养途径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特性,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2.提出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新模式中以学生专业协会为载体的二级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形式上创新,更是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上水平。专业五个协会组织,有 320 名学生结业,完成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共 41 篇,开展活动 1000 多次。获得结业学生具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
3.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特色明显。专业 素质教育 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和机制,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及身心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应用情况
1.202_ 年、202_ 年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分别被编入都本伟主编的《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及黄春麟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围绕专业改革建设发表教育教学学术论文 6 篇,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有益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202_ 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从全国 1374 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8 所优秀校之一,专业是作为代表学院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剖析的两个专业之一,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专业所在的生物技术系被学院授予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3.专业改革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诸如专业教学计划获院级创新奖、专业就业工作获院一等奖、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获院级创新奖、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食用菌项目获院级科研奖、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等 11 项院级成果奖,为学院整体专业建设起了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4.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高,已向社会输送了 336 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充分认可,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第三篇:一般本科生物技术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范文)
一般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和改革初探
戴传云,陈笈
重庆科技学院生物系,重庆 401331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中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野外实习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针对我校野外实习实践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野外实习;问题;改革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Exploration of Outdoor Practice of Biotechology Major
DAI Chuanyun, CHEN Ji
(Department of Bi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Abstract: Biology in biology technology major is a strong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subject.Therefore, outdoor
practice of the subject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to raise teaching quality.This paper, some problem is brought forward in our college,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reform will be carried out for these problems.Key words: Bio-Technology Major;Outdoor Practice;problem;Reform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技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践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生物技术专业中的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是该专业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基础课程。而野外实习是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野外实习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原来动物学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更好地将动物学和植物学理论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环境结合起来。但多年来野外实习教学一直被固定的旧模式所束缚,学生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为适应社会各方面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教学改革,提出新思路,应用新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2]。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作者简介:戴传云(1976-),男,江西人,重庆科技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科研与教学工作。Tel:023-65022212;E-mail: cydai@126.com。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野外实习教学多采用定点、定时式的集中教学方法。一般只停留在生物分类学的水平上,仅对实习地的种类进行基本认识,“老师领、学生走,学生问、老师答”成了一个固定模式。但定点、定时式的集中教学实习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表现在:根据大自然环境条件选定的实习点,植被复杂、物种多样、景色迷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采集较多的生物标本,也有助于教师积累资料,针对实习点的具体情况,编写相应的实习指导等。我校自202_年开办生物技术专业以来,一直以集中实习为主,但根据的野外实习情况来看,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1.1 实习经费困难
实习经费的逐年减少,直接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搞活,多数单位招待所、食堂等实行承包制,加之有接待能力的单位多数经营旅游业,在人均野外实习经费没有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联系合适的实习地点越来越困难,使得野外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以往采用学校出大头,学生再集资一点的方法,去环境较好,但路途相对较远的实习点(如永川野生动物园、四川九寨沟等地)实习。虽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采集本地没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标本,弥补了实验室标本空缺。但随着学校实习经费的压缩和学生经济负担的增加,实习经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
1.2 实习指导教师匮乏或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丰富分类学功底的老教师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受各种因素影响,年轻教师多数不从事分类和区系方面的科研工作,虽然能够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手段,但由于认识物种(昆虫甚至不能到科)有限而使指导工作受到限制。同时,实习点远离城镇,交通食宿极为不利,指导教师还要安排管理100多学生的吃、住、行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精疲力竭,极大地影响了野外实习效果。
1.3 集中实习时间较短
高校学校动植物和微生物课程的野外实习一般分别只有两周(包括实习往返时间),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验证动植物和微生物教材内容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放暑假前,即每年的7月初,此时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分布、生活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学生仅一次野外学习是不可能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1.4 实习地点不理想
多数高校没有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或多年固定在一个狭小地方,野外工作设备落后,没有野外工作站(室),实习内容单调,而且随着实习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指导任务加大,老一套的实习方式对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后续学生选题和完成实习报告。野外实习的改革和实践[3-5]
2.1 教学方式的改革
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如针对具体实验,要求学生在上该实验课之前的前一周,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去采集,进而对动物进行培养,并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记录,写出总结,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一个方便的工作环境,通过这两年的试行之后.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提高了学生对动物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将来从事生物教学和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为追求好成绩或完成实习报告而实习,造成片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方法,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遵守纪律情况、吃苦耐劳与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等。考核主要包括两方面:遵守纪律情况和实习过程中野外及室内工作表现;实习报告水平。平时成绩(60%)由全体带队教师分别给分取平均值,实习报告根据内容由至少两位相关教师给分取平均值(40%),争取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2.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经过总结,我们于202_和202_年进行了改革,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和单位,与地方合作建立相对稳定(对学生来讲仍为流动)的实习基地,结合以往积累的实习经验和协作关系,项目执行过程中,在重庆和四川境内选定了包括多种景观在内的实习地点,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更多类型的生态环境、掌握不同生境内动植物组成特点和代表性种类。实践证明,共建基地方式较为可行,既解决了建设专用实习基地经费困难问题,又避免了基地管理和维持方面的许多麻烦,同时也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力量配备、水平和能力对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坚持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任课教师、实验员、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的班主任、主管教学的领导参与每年的野外教学实习工作。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机制既为任课教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将理论课讲活、讲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利于培养年轻教师,达到传、帮、带的目的,使后备力量逐年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也便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拥有老中青相结合、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精诚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实习教师与学生比保持在1:10左右。
参考文献
[1] 张迎梅, 陈强.“流动式”生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2_, 5: 50-54.[2] 赵连泽, 蔡元峰.野外实习与学生能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_, 19(2): 140-141
[3] 谢宗平, 倪永清.高师生物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_, 21(4): 42-46.[4] 程霞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4(1): 36-37.[5] 许建国.高师地理野外实习新模式与实习基地建设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_, 5: 115-118
第四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加强对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 实践教学 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202_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2_~202_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2_年,27(8):92-96.[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_(17):187.[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2_,24(4):103-104.[4]李勇军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_,24(9):21-23..[5]吴平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_(8):46-47
第五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1.论述畜牧兽医专业性质与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学科体系教育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产量保持着平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着12%的发展速度,我国肉、蛋总产量己连续数年名列世界首位,饲料已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产值己超过30%。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畜牧业以成为农业和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零星散养、分散经营,转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畜禽饲养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动物疫病频发,疫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行趋势,趋向复杂化,尤其是群发性疾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畜牧兽医人才,尤其是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l],即在动物的育种、营养、饲料工艺、防疫、检疫、兽医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等科学的一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畜牧业发展水平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的高新技术走进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它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致使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直接使用技术娴熟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选,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顶班上岗,这就要求岗位所需技能必须在学校内完成。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属“精英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虽注重实践教学,但其理论知识达不到岗位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2.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学内容包括家禽饲养管理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分析(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_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系列、实习系列、科研系列、劳动课系列和社会实践系列。不同的学校从学科、教育层次、实践环节构成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也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原则,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少学校对于高职专业的教学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结构上没有制定能反映高职特点的系统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没有足够认真地去考虑高职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与特殊性,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欠缺,不能从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走向社会后,高层次的专业发明搞不了,普通的操作技术又不熟练或者不想做,形成了高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无可遵循的规律和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知识传授纵多横少,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实验少;而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广泛和深入,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3)教学资源局限,仪器设备存旧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仪器落后,实验动物、试剂不足,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因实验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少学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实验课时才开放,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投入不足,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和企业联合,投入更少,而企业为其经济利益考虑,也不愿大批量接受学生实习,这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1)挖掘教育潜力,开发教学资源(2)更新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共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纳学生代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推进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建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校企共管、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序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环节多、形式多样,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各院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这样势必形成各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考核力度,随意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畜禽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都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内涵和空间;畜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畜禽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病的层出不穷等,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畜牧业发展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4)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订单培养,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 “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 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通过 3 年的努力,为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培养饲养员、兽医、营销员、化验员等高技能人才,使之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本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大北农”、“正大班” 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行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岗位,参照畜牧兽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构建课程体系。202_ 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 “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 “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教改理念; “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厂房”,“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干中学,学中干” 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日见清晰,并用于指导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3.2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畜牧生产过程,参照规模化健康养殖企业生产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从职业分析入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在畜牧兽医专业理事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参照家畜饲养工、家畜 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家禽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职业资格任职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典型生产任务来设置教学情境。以《畜禽繁育技术》 课程为例,以畜牧生产企业中家畜繁殖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畜禽标准化繁殖技术操作流程建立“能力模块式” 学习情境; 以岗位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生产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构建 “工学结合” 的课程教学模式,设 计 5 个大学习情境和 10 个子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