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因此,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其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增加。为了降低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的风险,需要从内部审计入手加大力度完善审计制度、优化审计措施,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积极作用及价值。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中,负责审计的人员将错误的或者有纰漏的单位财务报告及审计结果认定为是公正且合法的,并给出了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不只是存在于内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因为内部审计中会主观或者客观上的各种原因而存在风险,且内部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难以彻底消除。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最大化的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
三、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根本依据。
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主要是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相关规定开展工作,但是这个规定在很多新问题上没有明确标准,导致内部审计时缺少有力依据,这样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遇到新问题时大多都是通过自己主观意识去判断和分析,难免会出现错误或纰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其作用,缺乏权威性,同时也增大了内部审计中的风险。(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无序等情况依然存在,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从而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控,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风险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事业单位的一些领导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就是可有可无或者是专门挑刺找麻烦的部门,所以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推进。(三)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了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及价值,就需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足够的独立性。
然而,从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不单设,职能不独立等现象,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有些部门的工作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混为一谈,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这样就严重减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最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负责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
大部分单位没有专业的审计人才,很多内部审计人员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专业技能不足,这也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缺乏责任感、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无法真正起到监督的职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漏洞百出、错误连连。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积极性差,审计方法及工作理念落后,最终也无法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引导单位领导层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领导层在事业单位中起着领导及决策的作用,因此,领导层的意识及决定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及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鉴于此,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在领导层面加大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促使单位领导层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给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足够的工作空间及自主性,并积极维持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威。同时,事业单位领导层也要重视在单位内部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性的工作环境,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事业单位良性长久发展。(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促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的准绳,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重视和积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从而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
首先,基于现有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根据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项的内部审计法规,同时,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赋予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身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积极完善单位内部审计准则。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单位内部审计业务的准则。尤其是要利用法律条例来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责任者,加强对虚假审计信息及审计行为的打击。从源头出发,制定预防性制度措施,有效杜绝违法乱纪行为,从根本上减小内部审计风险。(三)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保障机制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比如审计委员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建立这么个审计部门,也要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及权威性,才能有效规避内部审计中的风险。
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立足于现实,履行好制定内部审计项目、明确内部审计政策方针、审核内部审计报告等职责。此外,为了进一步维护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事业单位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为内部审计高效优质落实提供支持及保障。(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就是提前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或者不利情况等事件进行分析及判断,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发生。
因此,事业单位应基于自身发展进程及所处经营环境情况,集思广益,针对内部审计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明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标准及范围。同时,也要有效收集及分析单位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及财务风险信息,确定内部审计项目的风险系数,从而可以制定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业务水平及素质直接决定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结果。
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培训,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最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职能升级转型是新时代内部审计的核心要求,内审需要从“问题发现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内部审计人员要从单一的签证者职能向咨询顾问的综合身份转变。同时要有效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廉明意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做到客观公正、依法行事、实事求是,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此外,也应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中警惕性,坚持工作原则,抵御不良诱惑,减小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确保内部审计效果。(六)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内部审计职能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做好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关键,从审计任务的确定、审计命令的下达、审计报告的出具等方面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持续推进各个内部审计工作,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把控好内部审计的每一个环节。
而且各个审计环节均要独立作业,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全过程的记录及取证,并将审计计划、底稿等所有的审计资料归档保存好。此外,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积极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审计权利的有效行使,增强自身抵抗主、客观因素干扰的能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及公平性。(七)积极引进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
因此,事业单位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构建合适的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审计信息及结果共享,完善内部审计信息体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及预防腐败等问题,促使自身实现长久的良性发展。但是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来看,其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从而也增大了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最终的效果。鉴于此,事业单位在内部从上到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从制度体系、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加强建设力度,积极完善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审计风险的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前有效预防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积极构建电子信息平台共享内部审计信息及结果,加快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另外,也要注意赋予内部审计人员足够的权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将风险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