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14-75948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0 14:30: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到2006年底,GDP总量突破1073.86亿元,增长率为17.5%,而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近几年的人口增长率为8102%,同时城市生活垃圾也成增长趋势,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年产量50.37万吨。根据汪浩[1]等人对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回归预测表明,到2010年、2015年合肥市生活垃圾量将分别达到86.01万吨、102.61万吨。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所以未来合肥的发展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垃圾中转站要达到60座以上。城市垃圾中转站作为垃圾处置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必然是举足轻重的。

1合肥市城市垃圾管理

合肥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全市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进行监督与管理,并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合肥市1996年7月1日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2003年进行了分类收集、贮运的试点。目前,合肥市对城市垃圾的处置仍然以单一填埋为主,距市中心33.5km龙泉山填埋场每天容纳合肥市所有的垃圾。近期正在实施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项目,筹划垃圾焚烧项目。

2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清运基本情况

合肥市城区的面积约为596Km2,城区原有中转站17座,主要分布在4个行政区中(见表1)。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老城区17座中转站不能满足垃圾日清运的需要,新兴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市容部门新建14座垃圾中转站(如表1中标“3”)。从这31座中转站在地图上分布情况看(如图2所示),基本满足了城区垃圾中转的需要。由表1可以看出垃圾大部分采取压缩中转,使垃圾压实减容,方便贮运。如表2所示各区垃圾中转站服务区内人口密度差异比较大,日清运垃圾量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与城市内区域功能有关的。中转站运行费用是政府部门一笔大的开支,它包括了人员工资、水电费、机动车油费及维修费用;选择合理的中转站建设面积、建设用地和人员数量也是政府面临的问题。合肥市垃圾清运如图1所示,垃圾从中转站到垃圾场基本采用密封式垃圾箱运输,对于离中转站远的服务区垃圾采用自带压缩设备的机动车辆清运,这就减少了垃圾在清运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但一些自运单位仍然是拉臂式垃圾车厢。

图1合肥市生活垃圾收运方式现状

表1合肥市各城区垃圾中转站具体情况

表2合肥市各区垃圾中转站基本功能情况

图2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位置分布图(来源:互联网)

3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垃圾中转站由各区的建设部门设计建成后移交给市容管理部门管理。建设部门只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来选择建设垃圾中转站,而不是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环境影响等角度合理地建设中转站。

建设部门和市容部门工作上相互独立,致使中转站的建设存在一定问题。3.1位置的不合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

先前建设的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的位置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现在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如居民小区、菜市场附近等,市中心某两个中转站与居民楼只有一墙相隔。从表面上看给这些地段的垃圾清运带来了方便,但实际上,由于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气味、卫生(包括蚊蝇)、噪声、扬尘污水等问题[2],给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及健康带来相当的影响,由此可见,垃圾中转站的位置选择必须与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布置周围用地,使垃圾中转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3.2分布不均,服务范围差别大

调查中发现,相同的设备和人员数量的中转站,服务区的人口密度相似,但服务区域面积却相差很大。这可能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面积过大可能会增加垃圾清运成本及其他管理费用。老城区中的垃圾不应严格按照行政区划内的中转站进行清运,应采取就近、及时、方便的原则,从而提高清运效率,降低清运成本。

3.3设备数量不足,维护不到位,配套设备不完善

合肥市老城区垃圾中转站现有的垃圾压缩设备均由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大部分设备都是珠海和南宁环卫机械设备厂生产的,每台垃圾压缩机价格约为18万。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季节性的原因,设备每天工作运转的时间不同。冬季等淡季时设备工作时间正常,但夏季垃圾量比较大,大部分设备每天要连续工作8~9个小时,超负荷运转对机械设备损耗极大,加上管理人员缺乏机械方面的维护知识,再加上厂家不能及时检修,使得部分设备带伤工作,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年限。另外设备型号不同、设备之间的接口不匹配也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难度[3]。增加设备、完善设施、制定设备管理档案、提高操作水平,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4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尚需提高

对垃圾中转站的管理也是市容管理部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是否合理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面貌、管理开支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合肥市从事垃圾中转站管理的人员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相对匮乏,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将现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和引进技术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垃圾中转站管理工作的高效持续发展[4]。

3.5部分中转站改、扩建后仍闲置

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合肥市有关方面筹出4000多万元巨资在合肥市老城区17座中转站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大部分中转站工程结束后投入正常运转,增加了中转垃圾的容量,但有几座中转站在设备安装好后仍没有运行,使得周围的垃圾中转不得不舍近求远。这既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给相邻的中转站增加了运转负荷。及时按计划启动扩建好的中转站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对滨湖新区垃圾中转站的建议 合肥市滨湖新区是以省级行政办公为领航功能,省级旅游度假基地、会展中心为主导功能,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其发展规模为19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规模为90万人建设生态节能滨湖新城。基于新区与老城区功能的差异,其垃圾成分,及收集、运输和处理等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必然要适合其变化。因此要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新区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4.1改变垃圾中转站功能,强化合理布局

为便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处理,建议新区内的垃圾中转站要改成具有分送功能的中转站。由于垃圾的收集、清运时间要求在夜间进行,因此新设计的垃圾中转站其分布要尽可能合理,特别是要在运输线路上作优化设计;另外,中转站分送垃圾到处理厂,途经的街道、线路长度、收集、运输车辆及动力设备这些可能产生噪音的污染源,都要一并作全盘考虑,尽可能减小对市民生活、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尽量达到设计线路最佳[5]。贾传兴等人提出,引入逆向物流系统寻求城市垃圾中转站优化选址可行实用[6]。

4.2注重设备管理及人员培训,建立管理档案

设备要求对其中转的垃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投资、运行费用适中;中转站内设备之间的接口要求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经验,建立起管理档案;同时中转站与周围的单位和居民要互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4.3外观设计创新,与城市色调相和谐

首先要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将有创意的中转站工艺流程和整体环境平衡及周围建筑相协调,其次要体现理性化的设计,创造性地发展和合理运用投资。大面积引进全封闭、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新式垃圾中转站还要有条件地进行艺术性的外观设计,艺术造型展现“人文”,让它们自然融于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实现风格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4.4改变中转站形式,节约城市用地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用地和建设面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将固定的中转站改为可移动的中转站,定时收集,即时压缩运输。这不仅方便了居民,减少了环卫工人数,清洁了环境,还解决了中转站选址的困难问题,但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

4.5打破城市界限,引进垃圾管理新模式

滨湖新区与巢湖市区仅一水之隔,考虑区域性合作,以利于节省土地、资金和人力,将两区的垃圾管理与处置联系起来,走出城市界限[7],是值得考虑的一条新思路。基于新区的功能,垃圾的成分,辖区内人们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收集是必由之路,引进垃圾分类收集产业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8],同时也要引入垃圾管理新模式,改变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向企业招标,将垃圾的清运、处置逐步按产业化、市场化运作[9],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政策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汪浩,吴克,司武飞,等.合肥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J].技术经济,2007(2):96-103.[2]舒军龙,潘仲麟.城市垃圾中转站对周围环境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3):132.[3]上海市环境工程研究院课题组.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形式及其应用[J].城市管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9-40.[4]吴克,蔡敬民,俞志敏,刘斌,金杰.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和实施措施[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3):4-6.[5]聂坤琪,张伟云.大力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2,178(4):16-19.[6]贾传兴,彭绪亚,刘国涛,刘长玮,伍翔,邓镓佳.城市垃圾中转站选址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6(11):1927-1931.[7]卢英方,田金信,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2,10(2):92-94.[8]郝莉,马民涛.对北京市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1):24-27.[9]仝攀瑞,赵小峰.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9(3):315-317.

第二篇:关于建设垃圾中转站情况汇报2

关于市政协156号提案落实情况汇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生活、建筑垃圾不断增多,我镇原有垃圾填埋场承载能力有限,而且处理方式简单,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了认真落实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56号委员提案关于“加快垃圾中转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建议,把我镇建成中部强镇、靓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此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现将我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 领导重视

镇党委政府年前就成立了工作专班,召开党政班子成员专题会议,把垃圾中转站建设作为我镇今年实施的十件大事之一,挂牌督办,专人负责。

二 工作进展

目前,垃圾中转站已完成了规划、图纸设计工作,新建成的垃圾中转站投入达100万元,占地3亩,日处理垃圾100吨。现在,正在进行土地征收工作,近期将完成土地征收与报批。

三 下步打算

在完成土地征收相关手续后,我们将对社会公开招标,高标准、严要求组织施工,尽早完成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下一步,我们继续研究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管理办法,使之真正发挥起美化城镇的功能。

第三篇:垃圾中转站简介

金山镇垃圾中转站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公共卫生计划项目——金山镇垃圾中转站是由赣榆县人民政府申建,由金山镇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的利民工程,工程总投资760440元,其中金山镇人民政府配套资金343100元,申请日本国利民工程资金417340元。

金山镇垃圾中转站位于徐福村北,即镇污水处理厂以北、龙王河以西。该项目包括垃圾中转站和管理用房,净用地面积1089平方米,规划设计处理量为40吨/日,覆盖面积68.7平方公里,受益人口4.9万人。

金山镇垃圾中转站工程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12年5月竣工。于2012年5月份投入使用,目前运转正常,日处理垃圾10吨左右,有效地解决了金山镇的垃圾处理问题。

金山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城管所负责管理,指派专人负责中转站的日常管理和台帐记录,以提供镇政府对各村考核。环卫所和各村的垃圾收集后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然后经垃圾转运车送至垃圾填埋场。

第四篇: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一、垃圾中转站清运工作实行定人、定岗专人管理负责制。

二、垃圾中转站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按时将垃圾倒入填埋场。

三、及时清理地面,确保地面干净无果皮纸屑、无污水。

四、及时清洁垃圾中转站内墙面、天花板,应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涂乱画、墙面光洁、外墙面整洁。

五、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并在规定时间到岗,不得迟到早退、脱岗。

六、认真做好除“四害”防污染工作,每两天应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消毒工作,不少于一次防虫害。

七、爱护垃圾中转站设施,如检查中发现设施损坏,要负责赔偿。

八、保持垃圾中转站周围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九、负责记录垃圾的出站数量。

垃圾中转站管理人员安全操作规范

一、管理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熟知用电知识,熟练操作流程,严格按安全程序操作。

二、管理人员严禁在清运车没有停稳时操作设备,严禁设备上料时伸头观看或者站在料斗下,要确保操作安全。

三、垃圾压缩箱装满后要及时把污水排放干净,拔下排放管和用电插头,确保垃圾压缩箱安全上车。

四、协助垃圾运输车及清运车辆安全的驶入和驶出,做好驾驶员的观察员。

五、做好消杀工作,严格做到每天上午10:00左右消杀一次,下午 4:00左右消杀一次,另视垃圾产量及垃圾成份等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消杀次数,严禁苍蝇产生。车辆出入中转站必消杀。

六、如停电、机械、汽车发生故障等原因,手拉车清运人员倒垃圾时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将垃圾倒入中转站场地内。

七、严禁建筑垃圾、易燃易爆、有毒垃圾倒入压缩箱。

八、废品不得堆放在中转站内外,不得在垃圾场内外燃烧废品,若发现垃圾堆不明起火要及时采取灭火措施。

九、拾荒人员不得进入中转站捡拾废品。

十、工作结束后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切断电源,关闭水龙头,关锁好门窗。

第五篇:根据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要求

根据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要求:

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

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预测模型 模型提出

由于垃圾中转站的规模应根据所服务区域的居民区每日所产生的垃圾量所决定,而居民区每日产生的垃圾量又由居民区的居民人数所决定,所以我们为此提出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预测模型。

模型建立

Q=δnq /1000 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根据当地情况,取1.2kg/人•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根据当地情况取1.3;

模型准备

2.1 垃圾收运系统

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收集、中转、运输3部分,并由中转站划分为收集和运输2个阶段.针对某一城区,设有m座垃圾收集站,P座中转站待选点,/1,座垃圾处理场,垃圾的收集、中转和运输形成了整个“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见图1).

图1中A表示垃圾收集站,B表示垃圾中转站,C表示垃圾处理场.由图1可知,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只能就近运往一个垃圾中转站,而且一个垃圾中转站可以接受多个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垃圾收集站和中转站是“多对一”的关系;而一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可以运往多个垃圾处理场,而且一个垃圾处理场可以接受多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垃圾中转站与处理场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2.2 垃圾中转站集合覆盖模型物流系统通常应用交叉中值模型、精确重心法、覆盖模型(包括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和P.中值模型(蔡临宁,2003)进行物流中心选址和物流设施的规划研究.对于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在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当地经济、市政设施、交通状况、公众的接受认可度等影响因素,并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集合覆盖模型初步确定垃圾中转站的待选址.考虑到垃圾站越多,环境影响点越多.因此,在不影响垃圾正常收集的前提下,参照垃圾收集密度以及当地人1:3密度,适当增加每座垃圾站的服务范围,计算出每一垃圾收集站的规模和最优收集半径,据此布置垃圾收集站.而后选用集合覆盖模型确定垃圾中转站的待选点,即用最少的垃圾中转站去覆盖所有的垃圾收集站。

模型建立

2.1垃圾中转站集合覆盖模型

设有m座垃圾收集站,集合覆盖模型为: 目标函数:

minWkkM(1)

约束方程:

kB(i)Uik1(i1,2,...m)(2)

XiUikCkWk(i1,2,....,m;kB(i))iA(k)(3)

Xi,Ck0,(i1,2,...,m;kB(i))(4)Wk{0,1}(5)若Wk0时,表示启用第k座垃圾中转站;若WK1时,表示不启用第k座垃圾中转站。

Uik{0,1}(6)若Uik0时,第i座垃圾收集站不被第k座垃圾中转站覆盖;若Uik1时,第i座垃圾收集站被第k座垃圾中转站覆盖。

式中,M={1,2,⋯,m},表示m座垃圾收集站组成的集合;C 表示筛选出的第k座垃圾中转站的中转能力; 表示第i座垃圾收集站的垃圾量;A(k)表示筛选出的第k座垃圾中转站所覆盖的垃圾收集站的集合;B(i)={k I E A(k)}表示可以覆盖第i座垃圾收集站的中转站的集合。

表达式(1)为目标函数,即从现有m座垃圾收集站的位置中优选出可以覆盖m座垃圾收集站的最小数目的中转站选点;约束方程(2)表示每一座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均被清运;约束方程(3)是满足垃圾中转站中转能力的要求;约束方程(4)表示垃圾站和中转站的垃圾量非负;约束方程(5)是垃圾收集站是否位于第k座垃圾中转站附近的决策变量;约束方程(6)是第i座垃圾收集站是否有垃圾收运到第k座中转站的决策变量。

据此初步确定垃圾中转站的待选点。

2.1 垃圾中转站选址优化模型 模型提出

在垃圾收集站和处理场的位置和数量已确定的情况下,整个垃圾收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取决于规划期内垃圾从收集站到中转站的运输费用、垃圾从中转站到处理场的运输费用、中转站的固定投资费用和中转站的运行费用,上述4种费用彼此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均与中转站位置、规模密切相关. 3.2 垃圾收运系统费用现值最小模型 费用现值最小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问题三模型的建立:

Z=FpWp360pLrGpLt11010qiYirCrpiH 2drptQt(1r)CijFrZr360pLiSpLkVt11rtdijXijk(3-1)

minP(qi)iSkVQpWpdip(3-2)

满足的约束条件为:

XkViHijk1,jH(3-3)

XiSjHijkQk,kV(3-4)

XiSipkXpjk0,kV,pS(3-5)

jSrjkXrGjH1,kV(3-6)Xjmk1,rG(3-7)

jHmGXrGjHrjkXkVjHrjkZr0,rG(3-8)

XjHrjkZr0,kV,rG(3-9)

WpLp1(3-10)

Zr0,1,rG(3-11)Wp0,1,pL(3-12)Xrjk0,1,i,jS,kV(3-13)

目标函数(3-1)式为规划使用年限内费用现值最小模型,涵盖了收运系统中收集、中转和运输3个阶段中所发生的四部分费用,通过贴现率r进行现值转换,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每年以360天计)。其中第一项和第三项是处理站和中转站的固定成本,第二项是运输车辆的运行成本,等于中转站和处理站之间的距离与往返次数以及单位距离运费的乘积,第四项是收集车辆的运行成本。

其中一t为使用年限,r为进行现值转换的贴现率(本文中取10%)。

目标函数(3-2)最小化所建立的设施所产生的负效用。表示处理站所产生的负效用与其规模成正比,与离居民区的距离成反比。为参数,反映了相应系数对效用的影响程度16

约束条件(3-3)确保每个收集点仅由一辆垃圾收集车进行收集。约束条件(3-4)为垃圾收集车容量的约束条件,满足在路径上行驶的每辆都不超过其容量。

约束条件(3-5)是一系列路径连续约束,他是指某点的垃圾收集由同一辆车运出。

约束条件(3-6)保证每个收集车辆的路径最多驶向一个中转站。

约束条件(3-7)保证任何两个到达中转站的车辆不会在同一个收集路径上。

约束条件(3-8),(3-9)保证每个中转站只要选定就有收集车辆到达。

约束条件(3-10)保证只选取一个处理站。

最后三个约束条件(3-11)、(3-12)和(3-13)保证满足整数约束。

合肥市城区垃圾中转站分布及其建设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