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大全五篇)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4-90685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1 23:20: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尤其在当下,网络占据着重要的分量。网络传媒带给我们许多方便,能够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最多的新闻。但是,我们在享用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传媒的问题所在。假新闻的层出不穷,便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当然,假新闻并不是在网络时代才有的,但是,网络的出现却给其的盛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下是有关假新闻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原因从各个方面进行的分析:

第一,假新闻的出现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主观原因。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媒介的繁荣,也细分了媒体的受众,竞争加剧了,生存压力增大,同时诱惑也增多了。商业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加趋向于争名逐利,而“一炮走红”、“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又让人特别艳羡,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之人之事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整体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职业压力过大的新闻从业人员中,某些意志力薄弱、职业道德感较差、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往往会选择这种成名的“捷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忽视了自身引导、健全社会舆论的责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假新闻的滋长。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市场化运营,吸引眼球,利益驱动。202_年中国最大假新闻--新京报记者报道烟台红富士是药袋苹果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药袋包裹长大。202_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果农称苹果交易量大抽检很难发现农药残留。农药检定专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据202_年6月11日《新京报》)

“药袋苹果”的报道必然要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从而抵制烟台红富士苹果,影响到该产品的销售。当然,如果该新闻报道属实,无疑是在为净化食品安全做出贡献。但是,从新闻描述的部分细节来看,此报道存在常识性的谬误和严重的倾向性。

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均是不法商人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而为,换句话说就是无利不起早。那么,果农使用违禁药袋生产苹果也应是为赚更多的钱,否则就没有意义。但是,从报道披露的所谓事实来看,“不加药的果袋每个3分钱左右,加药的果袋价格要高出2分钱”,违禁药袋要比普通果袋的成本高出67%。既然成本上升,那就该多卖钱才能弥补,可“套药袋的苹果的确比纸袋苹果表光好一点,但价格没有因此提高”。这就奇怪了,套药袋致使成本增加了,苹果售价却没有提高,果农冒着违法和成本增加的风险,难道就纯粹为了让苹果好看吗?

该报道引用了齐鲁网的新闻,声称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但在引用该新闻时存在删减原文的行为。齐鲁网在3月17日的新闻里以“黑心商家生产......苹果药袋......不防农药反成药害”为标题,分明是说药袋对苹果生产有害无利。

在齐鲁网的文中,“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副局长郝文强说,苹果套药袋,危害是很大的。果树套药袋既不能改善苹果的表光,又不能防治果树的病虫害,纯粹是误导果农,再一个是增加了果实农残超标的风险。”但在新京报的报道里,却将其缩减成“苹果套药袋,增加了果实农残超标的风险。”

将两个新闻来源对比下,就会发现在新京报的新闻里删减掉了非常重要的引用内容,致使意

思完全改变,将“药袋厂家误导果农”变成“果农有意使用药袋”。为何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引用错误?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而在新京报的报道最后部分,特意强调“北京苹果园禁用药袋”,更让人感到奇怪,难道全文都是为了给“北京苹果园”做托吗?

在同城媒体北京晚报的报道里,则声称“丰台工商分局有关人士今天介绍,工商部门对包括烟台苹果在内的蔬菜水果一直进行农残检测,此前没有发现这两种农药残留超标的烟台苹果。”那么,究竟是谁在说谎?

真实可靠是新闻的立足之本,但在新京报的这篇报道里,却存在着致命的常识性谬误,以及不该犯的篡改引用新闻的行为,致使全文有捏造事实、误导民众之嫌。当然,如果新京报能拿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倒不妨将“药袋苹果”报道继续深入下去。否则的话,就应该公开承认错误,并向果农和公众道歉。

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2_-6-11 23:53 移动

1.中日军舰在钓鱼岛交火

回家洗洗睡吧,等真正打起来了小编会通知你的。

新华网否认发布“中日交火”202_年9月12日

08:41 来源:人民网 网传新华网播发的“中国军舰在钓鱼岛与日本海军交火”消息并非本网编发。本网记者将第一时间权威报道有关钓鱼岛的最新消息~

2.宁波镇海P叉致死事件

如果有一天你也莫名其妙地“被死亡了”,可能你还不知情呢。[详细]

3.体操“三冠王”吸毒被强戒

写的这么好的“故事”为什么不是发表在红袖添香上?

[详细] 全国体操“三连冠”吸毒被强戒 网友质疑全国体操“三连冠”其人 202_年06月26日

16:38

日前,全国多家媒体刊载了一条《全国女子体操三连冠军交友不慎吸毒被强戒》的新闻,但采访记者文中声称的“为保护当事人隐私,隐去当事人姓名”遭到网友质疑:全国体操“三连冠”其人根本不存在,这是一条假新闻。

文中用第一人称写,自称是体操冠军,曾头顶全国体操“三连冠”的光环,也曾代表中国队出国参赛,退役后却误入“毒”途,被送到市第二女劳教所强戒两年的主人公根本没有。

有网友列出了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体操冠军名单,通过这份体操冠军榜单可以看到,根本没有全国体操“三连冠”其人。

4.章子怡被禁出境

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_-03-19 10:17:00 作者:张桂兰

来源:

● 张桂兰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2_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

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用事实说话”的传播方式让新闻造假有了可乘之机

“用事实说话”是我国主流媒体常用的传播方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用事实说话”,即运用真实事情说明、表达某个观点。“用事实说话”,是典型的宣传方法和理念。②传播主体要“说话”,就得找“事实”,事实是被“用”的,是手段和方法;宣传的意旨即所说的“话”才是终极目的。

信息传播要求新闻采编人员遵从客观事实,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真相,并将事实置于背景之中,为受众理解新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事实与观点要分开。但在实际的报道中,出现对事实进行裁剪、加工,导致传达的事实残缺不全,甚至会走向真相的反面。

为塑造典型人物,随意使用材料

报道正面典型人物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典型人物的诞生,主要是通过他们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作宣传、示范和动员。党报最早推出的典型人物吴满有,是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困难需要号召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记者莫艾参加了春耕会议后,在1942年4月18日的编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采访计划,“找一个斯达汉诺夫的典型来动员春耕”。③

成为社会行动标杆的先进人物,在诞生之初就带有不真实的胎记。有研究者指出,在报道模范农民吴满有、工人赵占魁两人事迹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对材料随意使用的不足。

将典型人物作为宣传、鼓动、示范的工具,自《解放日报》之后,被作为重要的报道策略继承下来。近年来,新闻界还出现了一个较为特别的现象,即报道传闻中令人感动的“新闻”:汶川地震中“母爱短信”的假新闻;春运期间“母亲千里走单骑”,被大量媒体转载、报道、评论。④这类新闻尽管从专业角度分析,没有可信、权威、多渠道的新闻源,构成新闻的“五W”要素残缺不全,甚至事实逻辑上也出现矛盾,但媒体照样青睐它们。

媒体主动报道转载疑窦重重、令人动情的“新闻”,与迎合、呼应受众的情绪情感分不开。如果从意识上分析,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直没有真正被重视,高估了典型人物的“正面、积极”引导社会的作用。

地方通稿对新闻真实性的困扰

我国的新闻通稿原先是新华社的专利,一般是涉及重大新闻事件,由新华社发布稿件表达党和政府的态度,报道事件情况。面对重大事件的发生,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向国内外提供新闻稿件,发出政府声音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随着一些公共事件的发生,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成了新闻通稿发布的主体。

地方新闻通稿的出现,从最初功能上说,是当地政府对于所发生事件的信息及采取措施的通报等。这些通报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背景、主要事实,利于记者对事件的采访报道。但是,如果对被提供的通稿材料不加以调查核实,媒体也会跌进假新闻的泥沼之中。如对202_年6月的郑州南刘庄村的拆迁案,当地媒体如此描述“厢式货车”主的血腥行为:“厢式货车停在道路中间阻拦工作人员和施工机械正常施工,工作人员随即对驾驶员进行劝说,在劝说中,该车驾驶员突然发动车辆加速向工作人员冲去,当场撞伤10余人。”两个月后,《瞭望》周刊揭露出该血案的因与果、主动与被动关系全部被颠倒了。当地媒体所发的是一则不折不扣的假新闻。⑤

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当地行政部门的相关成员的利益密切相关。有的就是因为政府官员的失职或缺位引起的,因此,政府官员从保护自己的“乌纱帽”的本性或维护地方政绩的意

图出发,就有掩盖真相的可能和冲动。在此背景下,新闻通稿往往是单方面发音的渠道,是一方利益的表达。

202_年记者节,《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评论《这个记者节,不写假新闻》。⑥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的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篇评论透露出,假新闻的出现不仅仅是记者个人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现实环境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假新闻的出现,与新闻工作者自身道德缺失和媒体组织把关不严有关;宏观上,新闻媒体存在角色定位和功能认识的偏差,更应担负责任。媒体应该跟上时代的变化,回到大众传播层面,担负起信息提供者和社会瞭望者的职能。实际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媒体自身的传播规律和社会职责。在202_年10月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⑦202_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

要走出假新闻的困境,需要政府与媒体工作者共同努力。首要的,就是在意识观念和管理上改变媒体与政府“过从甚密”的关系,增强媒体工作人员的主体性意识。

一、近期假新闻层出不穷

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中外各类媒体发生的一系列假新闻事件在业界造成震动。影响恶劣、后果严重者有(按时间排序): 1、3月29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假新闻(不可思议的是,4月4日韩国众多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再次重演了这一假新闻闹剧); 2、4月1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刊出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3月30日从伊拉克前线发回的数字合成照片,报社发现后立即在4月3日解雇该名记者; 3、4月29日,海外中文网站“博讯新闻网”发出“赵紫阳昨晚逝世”假新闻,引起共同社、《产经新闻》等日本主流新闻媒体的迅速跟进报道,事隔近一个月后,共同社于5月26日才做出道歉; 4、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文章,揭露该报一名27岁的记者杰森·布莱尔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这一丑闻的曝光令美国新闻界哗然; 5、5月17日,韩国联合通讯社发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秘书室副部长吉在京等三人叛逃美国”的假新闻。朝鲜中央通讯社随即指出,这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弥天大谎,是反朝鲜分子制造的一幕荒唐剧,因为,吉在京副部长早在202_年6月就已病故,并被安葬在平壤市郊的爱国烈士陵园。5月19日,联合通讯社不得不就此事进行道歉。

在此期间,国内媒体还接连发生有其他假新闻或新闻内容严重失实的事件,如3月31日,一些网络媒体刊出所谓的“西安女大学生用人体彩绘抗议美对伊动武”照片;又如,5

月21日《青年参考》报刊登记者陈杰人的文章《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文中关于“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据。该报社主管部门已迅速在5月23日对此事进行初步处理【这一事件引起了业界内外广丰而热烈的讨论】。再如,5月24日郑州《东方家庭报》刊登记者朱顺忠的报道《警察鸣八枪镇住百人群殴》,系窃听警方电台信息不到现场进行采访捏造事实之作,经河南报业网发出后,全国30余家网站转发,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受众对国内媒体近期假新闻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鞑,不少受众甚至能够通过网络功能对新闻报道中的疑点进行调查,更显示出今天受众的成熟。如5月14日,南京《现代快报》以近一个版的篇幅刊登记者石成的文章《SARS激发经济新势力》后,不少网友在“西祠胡同·记者的家”论坛中纷纷质疑文中不仅编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高校——北方财大,还编造了大量根本不存在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所谓的言论【该事件尚未得到报社确认】。

针对以上这些事件,新闻界和公众已进行了相当多的批判和剖析。本文仅对网络谣言和网络假新闻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如何避免假新闻传播再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二、网络谣言传播教训由来已久

早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谣言就已非常盛行,有的谣言甚至对全球众多新闻媒体和正在起步的网络媒体“涮”了一把。

1998年7月,一对美国青年男女宣称将在网上直播他们第一次做爱的骗局,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一对18岁的美国青年男女“迈克”和“黛安”通过建立名为“我们的第一次”网站,宣称将在美国东部时间8月4日晚9时在网上直播他们的首次性行为。据称这是黛安的主意,她说大众应有言论与行动自由,而灵感则来自上个月网上直播了40岁孕妇伊利莎白的分娩过程。当时网页将这对男女的脸部进行了涂黑处理,也不透露二人的全名和居所。介绍中称迈克和黛安当年中学毕业,秋天就要升入大学,两人都是处子之身。当时有网络用户便质疑这是个骗局,因为网页照片上两人的身材太健美,看起来也不像18岁。【图1】但这一信息太刺激,对新闻媒体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爆炸性新闻。各国众多新闻媒体及新兴网络媒体争先恐后发布(包括公布网址)后,顿时造成了“全球效应”,情景正如当时一则报纸标题《争睹情侣初试云雨 数千万人趋之若鹜》。这一消息甚至引起有关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紧张,如泰国教育部紧急下令学校及时促请家长,不要让孩子上网观看这对美国男女初试云雨的经过。后来一些新闻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开始质疑整个计划是个骗局,而且预言网站最终的目的是拿色情吸引人,它只不过善于抓住时机和公众心理利用新闻媒体作免费宣传而已。8月4日当天直播画面,男女主角除了穿着内裤、内衣拥抱接吻之外,并没有做出其他“越轨”的事。事情结束后,这对有着真实名字和身份的男女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而幕后策划者也出面称,这是一场“网上肥皂剧”,目的是“通过这一特殊、大胆和经过精心策划的性教育事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威力来传达讯息和教育世界”。〖注1〗

三、从网络谣言到网络假新闻

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指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法国一

本有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何根据。《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注2〗

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今天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大公害。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也越来越简便越来越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运作以来,伴随其高速发展,数亿用户(至202_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6.5亿)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自由地进入互联网,于是就造成了网络谣言大肆泛滥的局面。

任何网络造谣者的目的是要快速而广泛地传谣最终是受众信谣,因此使用一般手法造谣并靠个人网站或通过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功能传谣,范围和效果仍是很有限的。从发展看,今天网络谣言达到“高明”程度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制作环节,网络谣言炮制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媒体的名义;二是在传播环节,令网络媒体乃至传统新闻媒体“中招”,通过它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

以下便是两个发生在台湾、香港的案例:

202_年12月,台北举行第34届世界棒球锦标赛,台湾队获得第三名,因而在岛内掀起一股棒球热。12月2日中午在棒球赛官方网站讨论区中,有署名“小雅”的网友上贴了一篇标题为《香港苹果日报:周星驰要拍少林棒球》的贴子,文中称随着电影《少林足球》的热卖,加上台湾与亚洲近来疯狂的棒球热,周星驰决定与中国大陆体育部门以合资的方式,集合成龙、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等近20位香港天王级明星共同拍摄电影《少林棒球》,新片预定202_年春节后开拍,202_年圣诞节档期在香港、台湾、内地同步上演,相信该片必能打破《少林足球》票房记录,并进军好莱坞。这篇以香港苹果日报名义且以新闻笔法写成的报道式的贴子,被台湾众多新闻媒体发现后,在不求证的情况下进行刊发播发,成为台湾202_年最夸张的假新闻事件。

今年4月1日,正值香港因SARS肆虐人心焦虑之际,一名停课在家的14岁少年将新闻组、ICQ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的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这一以“明报专讯”名义发布的网络谣言顿时造成社会恐慌,导致当天下午部分香港居民抢购风潮。特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辟谣,当天傍晚便制止住了人们惊惶失措的局面。明报新闻网也及时发出澄清,并强烈谴责造谣者盗用明报新闻网的行为。当天晚上警方以《不诚实使用电脑》之由,将涉案少年拘捕。

从互联网信息传播角度看,网络谣言很难杜绝,关键是网络媒体能否建立严格的机制并提高编辑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避免假新闻的发生。

四、“盖茨被暗杀”假新闻带给中国网络媒体的教训

今年3月29日,中国内地网络媒体发生“比尔·盖茨被暗杀”假新闻事件,有以下三个特点:

1、首发者是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且是国内最权威的英文媒体网站,其新闻来源又是“CNN”,使其他网站和媒体对这一新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2、新浪、搜狐等传播影响力巨大的门户网站以及一些媒体网站甚至一些电视媒体通过“走马灯字幕”在第一时间转发,覆盖面瞬间达到最大;

3、与网络媒体内容提供紧密相连的手机短信也在第一时间发出,成千上万的新闻短信订户随时随地获取了这一假新闻。

这一网络假新闻事件的发生,震动了中国网络媒体界,有严厉批评者称“这是中国网络媒体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丑闻”。

它留给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1、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将突发事件的首发视为自己实力的最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有很高的期待。但网络媒体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不是对立的,更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事实证明,谁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失误,谁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相信多少年之后,在提到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时,“盖茨被暗杀”事件都会是网络假新闻的“经典”案例。

2、“盖茨被暗杀”假新闻的成因,是网站编辑“过失性”错误所致,即并不是网络媒体故意制造假新闻。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浮躁之风普遍可见,对网络媒体来说,提高编辑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避免此类错误便成为当务之急。千龙网在事发当晚就发专文披露这一事件来龙去脉,并进行网上调查,从网友填答选项来说,最高的便是希望“提高新闻从业者素质”,占52.4%。【图2】就业务方面来说,编辑应该十分了解网络谣言的表现形态、传播途径等,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盖茨被暗杀”假新闻之所以发生,主要在于在几个重要环节上均有所失误失察:从聊天室发现新闻、链接到所谓的CNN网页、对该网页上众多疑点没有辨别、没有发现所见网页是死网页、对地址栏中的网址形态没有发现异常等等,甚至在网站第一次发出更正声明时,还没有发现错误,始终认为看到的就是CNN网页。【图3】对重大、突发新闻的核实、求证,是媒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这一事件中也被忽略了。

3、门户网站及不少新闻网站都在最短时间内转发了“盖茨被暗杀”假新闻,有的还迅速推出专栏。按照通常的理解,转载网站不承担什么责任,尤其是转发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注:网站转载的连带责任问题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大问题,本文不作更多展开)。此事件发生后,向在网络新闻、网络信息传播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转载重大突发新闻时,是否需要再度核实;能否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宁可慢一拍。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新华网、千龙网等新闻网站在此事件中就没有“闻风而动”。

4、网络媒体运作的一个特性是网站编辑往往以个人的判断选择新闻、发布新闻,“把关人”的责任是一个人来承担的。“盖茨被暗杀”事件发生后,也向网络媒体的运作提出了问题,是否需要建立完善的“把关”机制,特别是涉及国际、国内时政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发生

时,新闻的刊发有一定的程序。另外,是否能建立并完善危机公关处理机制,万一由于各种原因刊发、转发假新闻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消除不良影响,真诚地向当事方、向受众道歉。搜狐、新浪在此事件的善后方面应该说基本到位,包括迅速向微软公司求证、发现错误后立刻下撤报道、刊出致歉声明等,并重新检视自己的新闻发布程序。当然,中国日报网站后来也刊出正式致歉声明,并在内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顿。

5、“盖茨被暗杀”事件也向网络媒体管理机构提出一个新问题,今后是否应该制定假新闻惩罚办法,对刊发假新闻并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网络媒体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达到提高网络媒体整体素质的目的。

五、避免假新闻是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和公信力的体现

“今天人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美国电影《西蒙尼》中的一句对白),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由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手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媒体从业人员不要认为“盖茨被暗杀”假新闻此类错误自己不会发生,其实每一个编辑、记者每天都面临着测试。这里不妨再举其他一些案例。如第二段提到台湾主流新闻媒体仅根据BBS中的一个贴子就进行报道,甚至都不到香港苹果日报网站去查证一下,结果闹出大笑话。对媒体来说,BBS中的贴子或许可以提供某些新闻线索,但决不能在不求证不核实不进一步采访的情况下拿来就用。即使是软性新闻,也要步步求证,不应掉以掉以轻心。再如3月31日,国内一些网站刊登两幅人体彩绘照片,标题为:“西安女大学生用人体彩绘抗议美对伊动武”。其实任何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幅人体彩绘没有任何反战图案或符号。事情真相很快揭露,照片原是202_年9月西安一次人体彩绘活动所摄,有好事者借伊拉克战争进行之际,编上一段文字配发旧照就轻易戏弄了众多网站编辑。至于说,网络媒体出于政治、商业等目的故意制造假新闻,那是一种无耻行为。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反华反共网站经常使用这一伎俩,如“博讯新闻网”发出“赵紫阳去世”的假新闻,无疑是别有用心的人在SARS肆虐期间企图用政治谣言在中国“搅局”,完全是故意所为。其实只要仔细分辩一下,就可以立刻断定这是假新闻。如该网站都不敢将这条“独家新闻”长时间地驻留在首页头条位置,甚至很快从重要新闻位置移走;若浏览同类海外中文网站,没有一个跟进报道的;至于从报道本身看,更是疑点多多。【图4】对这条假新闻哪家媒体要是“照搬”,署名“赵办”的假新闻始作佣者立马就会偷着乐。不知一些日本主流媒体出于何种心态和动机大失专业水准加以转发,致使这一假新闻在国际上喧嚣多日。

上述所有事件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当你在网上获取到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你能否保持足够的清醒,并具有分析判断能力。

今天,互联网上非短流长、蛊惑人心的各类谣言盛行,或造成伤害,或造成混乱。网络谣言成本极低,但收效却相当宏大。甄别互联网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杜绝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再传播的可能,是当前网络媒体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不论对传统新闻媒体来说,还是对新兴网络媒体来说,如果发生假新闻或内容严重报道失实的情况,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大的伤害。《纽约时报》假新闻案揭露后,有评论痛心疾首地指出:该报152年的声誉,没想到就这样毁于一旦!刊出数字合成照片的《洛杉矶时报》图片编辑事后指出:“布莱恩沃斯基的行为完全不能接受,他损害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如果读者不再信任我们,那我们将一无所有。”

1998年12月,曾有“阿虹”编造故事让广东的广播媒体和网络媒体“中招”,对其谎言进行了传播。我于1999年就这一事件的教训撰文,结束部分写道:“阿虹的故事”至少可以使我们得到以下两点认识:

一、在当今众多媒体竞争达到白热化的态势下,要保证新闻真实、信息真实确实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考验。具体到传统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来看,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一是传统新闻媒体从网上获取信息不加核实便进行刊发;二是传统新闻媒体自己的网站为了时效性对获取的信息未加核实便上网发布。

二、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从业人员今天也面临着更大考验。在今天,为了真实的报道,除了调查、调查、再调查;深入的调查、全面的调查、细致的调查外,别无它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对某些事实“眼见为实”已经不够,一定还要“科学求证”才行。或许这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更高的要求。〖注3〗

历史的教训和当前的教训,他人的教训和自己的教训,当应一并牢牢、长久地记取。

补记:正当我要将此文发给新华网传媒频道时,忽又见6月3日,湖南长沙《军事博览报》在第二版以头题报道《台四架F-16战机集体起义》„„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

闵大洪 写于202_年5月25日,6月4日稍作补充修改

注释:

1、据1998年7月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星岛日报》、台湾《中国时报》相关报道及“我们的第一次”网站相关信息综合

2、黄爱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载紫金网

3、闵大洪,《是范例,还是教训?——对〈迎接广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一文中所举实例的质疑》,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6期

第二篇:浅谈当今社会假新闻出现原因以及对策

浅谈社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对策

10历史学三班 王鸿嘉 100305326

历年来,主动造假的行为在新闻业内已不是新闻。每年都有评选的“XX年十大假新闻”公布于众,之所于还要评选,说明假新闻确实很多,而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所以本文从当今社会假新闻泛滥的社会现状入手,分析其出现背景、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抑制假新闻泛滥的部分对策。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确如此泛滥,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新闻管理体制方面

自律体系缺失和作用失效使“假新闻”出笼失去了重要的约束。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不多,作为没有强制性的自律性规范也不多,由行业组织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了主导地位。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的他律性(法律、政策、纪律、甚至口头传达的宣传精神等强制性)规范占了主导地位,而准法律或准自律性的规范几乎是一个空白。这种传统的内容管理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陷——既缺少弹性更缺乏传媒的自我约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可能是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行业自律机制发展缓慢,公众在对新闻(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管中难以发挥作用。

2、收视率的鼓动

在传媒的运作机制方面,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也为“假新闻”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悖论逻辑。现今的新闻业,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大都摆脱不了依靠“广告费”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窠臼。而收视率、阅读率就是给广告主与广告商作为其广告支出的参考,是媒体(电视台)争取广告商付出广告费的标准。因而,收视率就成了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于是,追求独家、追求轰动、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栏目的第一要务。过分追求高“收视率”不仅可能导致编辑导向和方针的扭曲,而且记者为寻求“奇闻异谈”造成了过度竞争,最终,部分记者为确保岗位安全选择以“造假”取得有卖点的“新闻素材”。

3、记者职业道德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记者的道德问题。新闻自由与法律并不冲突,只要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新闻自由就可以得到保护。但是自由,也要在道德的底线之内进行啊.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服从组织需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顾客观真实,不记社会效果公开做虚假报道。这种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做虚假报道;还有一种动机不纯,善于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为追逐个人的名誉地位或为了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刻意地去制造典型、搞虚假报道。这些人就应该给予重击。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强,社会上各行各业想出名、想赚钱、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放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嘴变馋了,手变长了,心变贪了,他们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不惜编造假新闻。为了抢新闻,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未经证实就制造或转载假新闻,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让人鄙视之!

三、杜绝假新闻的措施

假新闻的危害是巨大的,“纸馅包子”新闻播出后,一度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有观众回想起“我也吃过朝阳区的包子啊”,大叫后怕。虽然假新闻横行霸道于世,但是我们还是应当极力制止。国家、新闻业、读者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根据假新闻事件的形成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加大新闻法立法程度,运用成文的法律杜绝假新闻的出现。法律是国家政府利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的,法律面前没有任何人高人一等。假新闻的制造者就是抓住法律的漏洞,无视职业道德的存在,铤而走险。万一失败,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如果制定了明文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假新闻一旦被发现,其制造者按程度罚款多少,几年之间或者永远不得从

事新闻工作。对新闻记者所属单位做出怎样怎样的处罚。那么,我想记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远离假新闻,所属单位也会加大审核力度,监督所属记者新闻真实性等。

2、加大对新闻记者职业教育。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扩大,这是件好事。但是,人多必然层份复杂。应该对每一位记者加强党纪国法、职业道德、做人原则等方面的教育。新闻行业在国家甚或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提升。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报道社会百态。古人说,“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记者的笔,应该是一支有分量的笔;新闻职业,尤需记者自爱和自重。只有恪守新闻真实性,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新闻才能写得令人信服,记者才能当得堂堂正正,受到同行的尊重,受到群众的欢迎。

3、加大受众监督。公众依靠媒体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也依靠媒体对生活做出基本判断,更依靠媒体树立自己的权利意识。而这一切的基础一旦被证伪,那么社会将失去起码的信任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假事件的恶劣程度,并不完全在于其编造手段的吊诡和离谱,而在于它愚弄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意识,愚弄了人们关注自身权利的信念。因此,为了减少公众由于虚假新闻的危害,应该主动行动起来,大胆检举揭发假新闻现象,给假新闻有力的一击。

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被纷繁错杂的信息充斥大脑,难道我们还要被别有用心的烂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占据有限的空间吗?我们大家应该行动起来,让假新闻没有生长的地方。

第三篇:有关层出不穷的造句

层出不穷是一个成语,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以下是“层出不穷的造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2、在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中,学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3、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4、接管lvmh集团的问题层出不穷。

5、他层出不穷的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也没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6、诈财案不仅层出不穷,而且手法越发高明。

7、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8、系统不停地自我更新,统御术层出不穷。

9、理查德:有时候好像是这样,不过新秀一直都层出不穷。

10、在改革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挂帅者亲征,当断立断,拍板定案。

11、开展学雷锋活动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12、各种工伤事故层出不穷,职业病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13、烹调方法层出不穷,包括蒸炒炸汤泡等。

14、层出不穷的造势活动,让这次选举显得十分热闹,也让人看得眼花撩乱。

15、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新东西层出不穷,旧东西渐被淘汰,新东西瞬间又成了旧东西。

16、最近几年,有关“幸福科学”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

17、歹徒行骗手段会层出不穷,稍一大意,就会上他们的当。

18、在我们学校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19、这种反抗治疗的托词层出不穷,遂使分析家层次碰壁,无路可通。

20、这些年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恶搞新闻层出不穷,以至于现在我也不能分辨真假了。

21、在我们工作的进程中,出乎意料的事层出不穷。

22、新的想法层出不穷,我甚至都来不及记下来。

23、随着新贸易现象层出不穷,理论解释乏力。

24、百货公司为了刺激民众消费,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

25、网上和出版物中的滥用和混淆层出不穷。

26、哭一阵,什末也忘了,反正,这类事是层出不穷的。

27、歹徒行骗伎俩层出不穷,稍一大意,就会上他们的当。

28、从政者如果寡廉鲜耻,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麼违法乱纪的事就将层出不穷。

29、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同学们热火朝天,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30、凶杀、抢劫、盗窃、等案件层出不穷,震颤着许多普通美国人的心。

31、传闻层出不穷,但是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和他接触过。

32、人浮于事的问题如不解决,各种社会乱象恐将层出不穷。

33、在这首诗中,他描写庐山山势险峻,层出不穷,使人在山中难见它的真面目。

34、上下左右键控制出脚,层出不穷的指令,让你应接不暇。

35、在美国,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36、我看到你层出不穷的想法真的觉得自己和你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7、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学校中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38、学习雷锋活动中,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39、对黑洞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说法会层出不穷。

40、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都纷纷就此发表了大量言论和文章,各种专著层出不穷。

41、战国时谈士蜂起,不是危言耸听,就是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

42、开展“做文明礼貌红领巾”活动以来,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43、可8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雄化和男性雌化的作用,女人属工具型的层出不穷,男人倒有许多甘愿做表达型的人。

44、为什么层出不穷的办法也没能够抵挡住悲剧的发生?

45、学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无所不在。

46、“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学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可胜数。

47、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它们又与形形色色的反理性主义的现代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48、大家没有料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反复无常的阶级较量会不断干扰“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的实现。

49、当今,关于视觉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

50、由于有这么多不同的设计,问题也层出不穷。

51、我想以你层出不穷的脑子应该不会走到绝路上去的。

52、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好人好事像遍地开花似的层出不穷。

53、在改革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4、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持枪抢劫、枪杀无辜层出不穷。

第四篇:202_年10大假新闻

202_年10大假新闻 202_-1-4 06:35:16 来源:新闻记者 作者:白红义 江海伦 陈斌 选稿:夏阳

从202_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推出虚假新闻评点报告,这已经是第14次。202_年的中国新闻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困惑与惶恐却在难以遏止地蔓延。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坚持对虚假新闻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管新闻业的形态、媒体的样式如何变化,这些攸关新闻业文化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

一、202_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与202_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案例似乎并不那么突出,但总体数量依然不少。总的来看,202_的虚假新闻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虚假新闻案例出现碎片化的态势,具有影响力的案例较少。

第二,虚假新闻的存活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

第三,互联网环境下的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

二、202_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重大事件现短板

●案例: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

【刊播时间】202_年3月8日起

【“新闻”】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

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真相】人民网“求真”栏目3月10日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澄清了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②“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此前,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称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前往协助调查。此后,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删除了该微博,并称“飞机已经找到”是错误的消息,搜索仍在继续。

③“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经越通社记者黎勇河证实,越通社未刊发此篇报道。越通社网站也没看到相关报道。“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说法不实。

④“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这则短讯这是天涯网友“巴蒂斯图塔”在3月8日晚杜撰的一个“泰坦尼克号式”的玩笑。

⑤“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于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实。南海救助局表示,当时为搜救船从岸边往锚地去,并非前往搜救,当时南海救助局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准备中。

⑥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8日,针对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一事,广西南宁和当地的龙洞堡机场均否认马航航班在此降落。

⑦CNN未发布失联客机坠毁消息。

【点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很难避免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当媒体参与其中大肆传播的时候,各种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事件在报道的初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在此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这一行业现实或将促使我们更新对虚假新闻的惯常理解。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进行报道和信息搜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常规(news routine),与此同时也使媒体的错误变得更加突出和可见,由此引发外界对新闻业权威性的质疑。马航事件作为一次没有事发“现场”的“特殊”灾难事件,因其与中国的强相关性而被中国媒体重点关注,但面对不确定的新闻事实、跨国跨文化的陌生环境、国际国内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国媒体的短板凸显,所交出的答卷很难令人满意。

●媒体不察受欺骗

●案例: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

【刊播时间】202_年4月8日

【“新闻”】4月8日,国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上传了一张“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未收到还款。这个曾自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真相】202_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

【点评】自202_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阴差阳错陷被动

●案例: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刊播时间】202_年5月14日

【“新闻”】5月14日,某国家级新闻网站重磅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系列报道。报道称,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发现在京畿地区,一条地沟油生产链仍然在隐秘而高效地运作着。在记者一路跟踪地沟油后,发现运有疑似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其所属的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记者误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隔壁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处理废弃油脂是前者的正常业务。

5月20日,该网站记者发表声明承认其报道“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并道歉。

【点评】这次报道本来是一次难得的服务公共利益的调查性报道,就因为记者搞错了涉事公司的名称,后续报道的重心成了这家被误点名的公司如何来维护名誉,偏离了报道的初衷,无端耗费媒体资源,残留一地鸡毛。我们无从知晓记者是如何把两家公司搞错的,这种“不慎”给被点名公司带来的影响却不小,以致这家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力气来澄清。但从报道来看,搞清楚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似乎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儿。这个案例又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查证核准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伤及无辜,也能保护媒体自身。

●适得其反伤诚信

●案例: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

【刊播时间】202_年5月23日

【“新闻”】5月23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节目称:杨六斤,12岁,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因父亲方阻挠,杨六斤继续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杨六斤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他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这个节目中的3个不实之处:

第一,年龄误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明治接受采访时表示,杨六斤现年14岁,并非电视节目上说的12岁。

第二,独居5年的说法不准确。实际情况是,202_年5月爷爷去世后,杨六斤于202_年7月前往德峨镇新街村上马排屯与伯父生活,后来到堂哥杨取林家居住,堂哥一直在家,直到今年3月才外出打工,其独居生活从今年3月才开始。每周杨六斤有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电视节目播出时独居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5天。

第三,吃青草的说法有误。当地学生对南都记者表示,电视里杨六斤吃的是剪刀菜,一种当地居民经常食用的野菜。新街完小校长杨佳勇表示,按照规定,杨六斤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每天在学校吃三餐,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为8元,每天基本都会有肉菜,在学校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点评】这个貌似弘扬正能量的公益报道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一个直接的诱因自然是电视节目中的瑕疵。具体来说,其主要原因是记者有意识地夸大了一些事实。该电视频道总监表示,记者之所以说“杨六斤独居5年”,是因为记者想帮助他,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够深入从而造成了失实。除了主观上的考虑,电视节目的一些工作常规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电视拍摄了杨六斤吃野菜、捕鱼的画面,还原以前的生活,试图用有限的时间高浓度表达孩子的吃苦耐劳、励志向上。电视台方面认为,这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方法,并不是“摆拍”、“演戏”。

虽然在随后的澄清声明中,一再强调节目的动机而淡化其中的操作瑕疵,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记者对杨六斤身世的艰苦做出夸大报道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好意却触碰了新闻报道和慈善诚信两条底线。

张冠李戴闹笑话

●案例: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事件

【刊播时间】202_年7月22日

【“新闻”】7月22日,某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女司机遇碰瓷男开车轧了过去„„》,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的男子在一缓慢驶入十字路口的车辆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机左右张望后碾轧过去。这一过程被经过车辆上安装的行车记录仪拍摄下来。该视频传出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此外,国内还有多家媒体也做了转载或报道,并请交警和法律专家做了解读,又引发了关于女司机到底有没有责任、该定多少责任的热烈讨论。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报》指出,经查证,“碰瓷男遭碾轧”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源于英国的一家视频网站。7月25日,《人民日报》证实,这段名为“金女士VS自害恐吓团”的视频由网友“pd yoon”在7月19日发布。

【点评】报道中提到的这段视频最早是在网上流传的,某报的报道丝毫没有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只是洋洋洒洒地引用了一些网友的话。这是当下不少媒体惯用的一种操作手法,选题的线索来自互联网,记者不做任何的采访,且故意“省略”5个W,仅搜集一些网友的评论,一篇稿件就炮制出来了。而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同样没有对视频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还煞有介事地请交警和法律专家做“解读”,讨论责任的归属问题。其实记者只要认真地看下视频就能看出不少端倪来,至少不会发生把国外的事当作国内新闻的低级错误。打假失实反被“打”

●案例:浑水泡面事件

【刊播时间】202_年8月5日

【“新闻”】8月4日下午,正在云南昭通地震灾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发回一条报道称: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

8月5日深夜,某报网站发布报道《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宣布“浑水泡面”系假新闻。文中写道:该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真相】在这篇“打假”报道刊发后,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指责之前发布“浑水泡面”的媒体。但最先发布新闻的“中国之声”强调,事件系“央广记者李腾飞亲眼看见,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他和同事都吃了”。中国之声还批评“打假”记者并不在灾区现场,却下了“假新闻”的结论,违背新闻原则,指对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月6日上午9点许,该报网站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发布道歉声明,承认“浑水泡面”事件确有发生:看了视频,部队确实吃了浑水泡面,后勤是当地组织的,不是部队做的饭,浑水是自来水,放了消毒药片。

【点评】这是202_最具戏剧性的一起“假新闻事件”。这条“打假”新闻操作中的瑕疵一目了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其“打假”的动机,抗震救灾中的“政治正确”似乎要更重要,以至于出现采访中的疏漏,并在报道中出现“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这样的说法。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报道失当惹**

●案例: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

【刊播时间】202_年8月12日

【“新闻”】8月12日,由湖南一家新闻网站发布一则关于“湘潭产妇手术台上死亡”的报道,报道称: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属认为“她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存在很大责任,如果发现及时不至于死亡,也不至于隐瞒我们这么久”。报道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有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这则新闻随后被全国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大量转载。

【真相】8月13日14时左右,湘潭县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胎儿娩出后,胎儿出现呕吐、呛咳,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可能,院方立即启动院内、县、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市、县有关专家主持抢救,但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1点30分死亡。

8月13日16时许,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就“本该在抢救的医护人员全体失踪”的说法回应媒体记者,称医护人员在产妇心跳停止后抢救了半小时才放弃,院方宣布死亡后,手术室外聚集数十名家属情绪激动,家属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并非“全体失踪”。

8月16日,湘潭县卫生局负责人表态称,从整个医疗程序来讲,院方应该也还是尽到了医院的责任。

【点评】医患矛盾之所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媒体无疑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起事件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事实尚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媒体急于给事件定性,单方采信病患一方的说法,当事另一方的声音缺席,报道失去平衡和客观。而且,在行文中一些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汇被频频使用,如“含泪”、“惨死”等,意指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的生命,容易产生不当暗示和联想,而对于造成这起孕妇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却被屏蔽被忽略。当然,不是说医院一方就没有责任。而作为媒体,所需要的是客观、全面地呈现事件的过程,事件如何定性则是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事实上,在很多类似的医患纠纷事件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近乎相同的“越位”表现。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关注医患纠纷,请别轻易下结论》一文所说,人命关天,不要轻易下结论、定责任。

视觉形象遭误读

●案例:上海地铁老外晕倒乘客无一相助

【刊播时间】202_年8月20日

【“新闻”】8月20日,上海一家报纸刊发报道《上海地铁披露2起乘客盲目惊慌典型案例老外晕倒,全车厢人跑光》称,8月9日晚9点34分,一男性外籍乘客在列车将进入金科路站时突然缓缓倒向右侧,头几乎贴到身旁中年女乘客的肩膀。随后几秒内,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车刹车减速而翻落在地,似乎没了知觉。见状,对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离。不到10秒,该车厢已空荡荡的,只剩晕倒在地的老外。

【真相】8月20日,微博账号“新民晚报新民网”发布:【上海地铁澄清:无人相助并不属实】上海地铁方证实,乘客当时慌乱是因情况突然,反应不及,但当列车进站后,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也及时上车救助外籍乘客。

8月21日《人民日报》15版也刊发《上海地铁一外籍乘客晕倒“无人相助”说法不实》,报道称,根据上海地铁运营方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由于事发突然,周围乘客第一反应是立即躲开,跑到后续车厢里。由于不明白具体情况,看到有乘客奔跑而来,后续车厢乘客也受到这种惊慌气氛的影响,待该列车停站后纷纷冲出车厢。不过在离开车厢后,有热心乘客立即找到了站台上的值班站务员,描述了车厢里的突发情况并进行求助。随后,站务员迅速到达事发车厢,准备展开救助。而这时,晕倒的外籍乘客已经苏醒,并自行起身离开。

【点评】这几年视频、图片引发的虚假新闻频频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视频或图片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记者在解读这些视频或图片时更侧重于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对这起发生在上海地铁车厢内的事件来说,外籍乘客晕倒众人相助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比起最初报道中呈现的角度而言,后者更有想象的空间。试想一下,老外在车厢内晕倒,国人四散奔逃,不又成了社会冷漠症的典型例证吗?不就更具传播的价值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地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地铁成为城市人口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发生在地铁里的新闻、商家在地铁里搞商业策划的情况也随之大大增加。地铁运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以后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记者还是要多方求证,并听听专业人士的说法。

无良公司乱炒作

●案例: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

【刊播时间】202_年10月23日

【“新闻”】10月23日,某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一条新闻:《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报道称,一名自称“95后萌妹”的女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啦!》一帖,公开宣布了自己“0元游中国”的计划:面向网友展开“临时男友”的征集。文章将网帖的内容详细陈述,同时还罗列了网帖下面网友的留言,最后还告诫读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风险,女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个原本在微博、网络论坛流传的故事终于登上了传统媒体的版面,随后大量权威媒体网站也纷纷转发。

【真相】10月23日,自媒体微博账号“传媒大观察”发布微博:“已经初步证实这依然为某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假新闻炒作,我们正在搜集更多证据向公安机关及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奉劝各大‘权威’媒体自重。”

10月28日,“身体换旅行”报道中提到的“友加”软件被国家网信办以“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对其采取暂停接入服务措施,责令整改,并通知主要应用商店下架该软件,同时正协调有关部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依法查处。

【点评】事实证明,这是一家软件公司企图利用色情影响进行新闻炒作以推广其开发的社交软件。而且这家公司此前已经炮制了一条“挖掘机车震”的假新闻,堪称有前科的“惯犯”。这家公司为了推广产品,迎合网络热点,进行低俗营销,有意炮制虚假新闻,理应严惩。

而被无良公司利用的这家传统媒体,用了一整版来报道“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95后、萌妹、身体,新闻标题里充斥着这些令人产生遐想的词汇,制造了一条地地道道的既虚假又低俗的新闻。报道刊发后,一些知名的新闻网站也纷纷跟进,对这条假新闻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些不辨真伪、不遗余力地参与传播假新闻的媒体也应该想想,即使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纸和网站想要表达怎样的价值观呢? 理解偏差闹乌龙

●案例: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

【刊播时间】202_年10月28日

【“新闻”】10月28日,某新闻网站刊发《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报道称,中国“落榜”空气最差20城。在WHO“202_年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的排名显示数据中,PM2.5数值最高的20个城市印度的占了一半,其余城市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该数据库囊括了世界91个国家1600个城市的网络公开数据,时间跨度为202_~202_年。CNN报道称,20个城市中,没有一个中国城市上榜。尽管在中国,很多城市被灰色浓雾笼罩,数以百万的居民戴着口罩外出。

【真相】10月29日,网络开始辟谣。知情人士指出,世卫组织并没有搞过“世界空气最差20城排名”。WHO确实有一个“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最新一期数据发表于202_年5月。在这份数据库中,只是记录了一些城市某年的PM10和PM2.5测量值(或估算值)。WHO并没有根据这些数据做排名,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出排名,因为数据整体上残缺不全,没有可比性。

【点评】中国的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遭人诟病,每到雾霾发作的时候,各种段子便在网上流传,这反映了国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媒体也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题材,一些媒体设置了绿色新闻版面,有专门的跑口记者。应该说,这篇《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抓住了社会关切的新闻点,但由于记者对相关数据的使用不够谨慎,导致传播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有违事实真相。

三、202_虚假新闻成因简析

在盘点202_发生的虚假新闻案例时,我们一方面感到有些庆幸,这一年有较大影响、后果严重的案例不多,在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社会各界对真实信息的需求要远高于过去,对虚假新闻的容忍度也很低。虚假新闻出现后很快就被揭发和纠正,生命周期极为短暂,也就很难产生恶劣影响;一方面,我们也总有种无奈之感。虽然这15年来每年评选的案例都不相同,但细究其原因却总是已经说了十几年的那么几条。综观202_年的虚假新闻案例,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如下三点:

(一)事实核对查证不力。

(二)记者专业素养不够。

(三)营销策划行为盛行。

四、结语

当前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超载的环境,如何从庞大的信息流中去芜存菁?一条路径是继续保持和提高专业新闻工作者生产优质新闻的能力,“下一代新闻业”面对的是更具参与性的新闻受众,如何服务这一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群体,也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条路径则是提高信息接收者自身的辨别能力,促使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质量。两条路径实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本文执笔: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海伦,《新闻记者》杂志编辑;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全文刊载于《新闻记者》202_年第1期

第五篇:202_年十大假新闻

【202_年十大假新闻】

202_年,虽然中国新闻界上上下下齐心协力贯彻“打假”,可是从年头到年尾,媒体制造出的各色令人瞠目结舌的虚假新闻依旧不时映入我们眼帘。

前车之鉴乃后事之师。为此,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202_年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经过网友投票、专家评定,评选出传播广、影响大的十大假新闻。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出来,为的是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便于新闻界同仁共同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绝非有意指向某家媒体。纵览202_年的虚假新闻报道,呈现如下特点:

前多后少 从202_年假新闻发生的频率来看,明显地呈现一个特点,就是上半年多下半年少。这与年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各类虚假新闻报道不无关系。由此可见,新闻打假只要下决心、动真格,就能见成效。

道听途说 与前几年的假新闻相比,202_年的不少假新闻都源于道听途说,而记者又没有采访核实,于是便炮制出笼,如《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逝世》、《中国股市:1500亿元热钱4月30日前惊心大撤退》等。其实,有时只要打一个电话,或在网上搜索一下,这类假新闻便可避免。

掩耳盗铃 不少假新闻之“假”,一开始就有蛛丝马迹,而编辑明知其中有诈,但又舍不得割爱,于是在主题上加上问号,以便进可攻退可守。比如:《北京市民可喝上贝加尔湖水?》、《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布什要把夏威夷卖给日本?》。虽然标题打上问号,但正文却言之凿凿,混淆视听。

偷梁换柱 这类假新闻,典型表现为题文不符或导语与正文不符。如流传甚广的《“新闻炒作学”长沙开课》,导语称:“记者今日获悉,一度备受争议的‘新闻炒作学’昨晚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开讲,场面火爆。”但正文中却说明课程名称并不是媒体盛传的“新闻炒作学”。

当然,新闻打假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人人、时时严防死守,自觉抵制。祈盼202_年虚假新闻少之又少,直至灭绝。如果有一天 “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能关门大吉,这才是最大的幸事。

一、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

【首发媒体】 《长江日报》 【出笼时间】202_年1月7日

【“新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刘维(化名),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別人吃剩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近两年。调出這名女生的餐卡消费明细,屏幕上显示的资料让大家惊呆了:整个202_年,她才花了8.35元!原来,这女孩根本就沒有在食堂里掏钱买过饭菜,她基本上是靠到食堂捡吃剩饭剩菜度日,她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0.15元打上一瓶开水。

【真相】1月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澄清事实。原来,该同学系独生子女,其父母均是江苏无锡市某厂的在岗工人。她是困难学生,但不是特困生。该同学202_年9月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交清了一年级学费,并有银行存款,当年获得学校核发的三等专项困难补助,标准是100元/月。202_年该同学继续获三等专项困难补助,但标准提高到140元/月。同年,经学校审核,该同学享受国家专门为贫困生设定的二等奖学金。该奖学金免除其当年学费,另加4000元现金奖励。经统计,该同学两学年累计共获国家和学校资助1万多元,其中,6400元直接为生活费用补助。根据武汉地区生活水平测算,该同学的学习生活经济来源能得到基本保障。

【点评】 如果比尔·盖茨不在超五星级酒店用餐,会有哪家媒体报道他仅靠喝矿泉水存活?那么,为什么一个困难学生不在学校食堂打饭,就一定是在垃圾桶里捡剩饭剩菜度日?我们丝毫不怀疑作者的菩萨心肠,但是,新闻报道决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仅根据一张伙食卡上一年消费8.35元,就得出如此结论,未免荒唐。作者既没有采访该同学本人,也没有向最了解她的院系干部和同学及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调查,更是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更可笑的是不少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后续报道学校相关部门已决定为该女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直至毕业,同时在食堂为其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好让她一日三餐吃个够。用心良苦,但离新闻真实性远矣!

二、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

【首发媒体】《中华读书报》

【出笼时间】202_年1月26日

【“新闻”】题为《202_年中国科学界的损失》的报道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202_年8月15日逝世。《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也在202_年第3期《202_:陨落的巨星(续)》一文中,以文字配发照片报道陈家镛去世。

【真相】2月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表示:“本报202_年1月26日第5版内容,未经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审核,发生了严重错误。这一错误,对陈家镛先生及家人造成了严重伤害。为此,我们向陈家镛先生及家属 致以深深的歉意。”并刊发《陈家镛:无火炼真金》一文,全面介绍陈家镛老先生,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春节将至,陈家镛院士依然很忙碌。”紧接着,《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在第4期刊登致歉声明,并发表《点石成金——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一文。

为此,陈家镛将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的上级主办单位)、《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告上法庭。6月2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7月12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光明日报社赔偿原告陈家镛精神抚慰金2.5万元。

【点评】近年来,有关名人死去活来的假新闻屡见不鲜,比如202_年十大假新闻之一——“比尔盖茨遇刺身亡”,便是经典的一例。其实,名人不比凡人,只要在“百度”上键入几个关键词,不消几秒钟,就能搜索到名人逝世的准确消息。202_年8月15日,确有一位中科院院士逝世,虽然也姓陈,但不是陈家镛。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一个记者不善于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那就无话可说了。

三、越洋电话采访郎平

【首发媒体】《新京报》

【出笼时间】202_年2月5日

【“新闻”】记者以“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的对话形式,报道郎平应邀执教美国女子排球队之事。

【真相】郎平十分奇怪,她根本没有接到这位记者的“越洋电话”。原来,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未能与郎平取得电话直接联系,只是通过我国驻意大利使馆人员获得一些当时郎平在意大利的新闻素材,报道中多数内容是从其他媒体上搜集来的。

【点评】 值得称道的是,新京报社委会发现这篇假新闻后,给记者的处分先是留社察看、后改为开除;给责任编辑严重警告和罚款处分;给签发稿子的负责人全社通报批评和罚款处分。同时,该报社还采取了四项措施,弥补过错,积极整改。话说回来,如果参照新京报社的做法,那么,全国不知有多少记者要丢饭碗。在体育报道中,类似的假新闻不胜枚举,那些除了中文什么外语都不懂的记者,居然能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电话采访全球所有著名的教练和运动员,堪称世界一绝。

四、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

【首发媒体】《竞报》

【出笼时间】202_年5月16日

【“新闻”】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卞洪登称:“蒙古国还计划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引水到北京。蒙古国议会已于202_年批准了‘北水南调’项目。有关从贝加尔湖引水的问题,蒙古与俄罗斯也开始进行接触。所以,未来北京市民将喝上贝加尔湖纯净的高山矿泉水。”

【真相】5月18日《环球时报》报道:“多方打听,记者在蒙古并没有听到关于这种设想的官方表态。”5月25日下午,水利部新闻发言人顾浩特地出面澄清讹传,明确表示水利部从来没有研究过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向中国调水,也没有就此类工程与任何外方进行接触。

【点评】 无知者无畏,诚哉斯言。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境内,虽然淡水量相当于20条长江丰水期的水量,但是,地球人都知道,贝加尔湖的周边是巍峨的高山和密密的森林,要把贝加尔湖的水输送出来,难度和成本比开发西伯利亚的原油还大。据调水专家估算,把贝加尔湖水引到北京,至少需要约5000亿元人民币。即使真的引水入京,又有谁喝得起、用得起这样昂贵的“黄金之水”?因此,连《竞报》的编辑都不敢相信,故而该新闻的大标题是《北京市民可喝上贝加尔湖水?》。奇怪的是,文中小标题却非常肯定:《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纯净水》。一篇新闻竟自相矛盾,报纸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布什要卖掉夏威夷

【首发媒体】《时代商报》

【出笼时间】202_年5月18日

【“新闻”】5月18日,《时代商报》发表文章《布什要把夏威夷卖给日本?》,并以《布什要卖掉夏威夷》为题做头版导读。文章称:“据美国媒体5月16日报道,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日前透露,由于长期陷入伊拉克战争,面临严重预算赤字危机的布什竟然开始考虑,准备将夏威夷卖给日本。在获知布什准备出售岛屿的计划后,98%的夏威夷居民称,他们感到‘极度愤怒’。”

【真相】当天,署名“托德”的网友在国际在线澄清:“在互联网上稍一查证,发现这篇所谓的新闻在美国或世界其他权威媒体上都未见引述,而唯一刊登过该消息的是美国的一家称为《世界新闻周刊》(World Weekly News)的娱乐搞怪杂志。而国内媒体的报道几乎一字不差地翻译了《世界新闻周刊》报道的全文。《世界新闻周刊》素以刊登荒诞不经的假新闻著称,它虽然貌似新闻媒体,但实质颇近似娱乐趣闻和政治笑话杂志。” 【点评】 人非圣贤,上一次当情有可原,但反复受骗就该找找原因。《新闻记者》评选的202_年十大假新闻之一——《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始作俑者就是《世界新闻周刊》。因此本刊曾特别提醒:“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是一份专门编造荒诞故事博读者一笑的‘超级市场小报’。”谁知话音未落,又有人被耍,而且玩笑居然开到美国总统头上。当然,受害者并非《时代商报》一家,甚至连两大商业门户网站也未能幸免,让人大跌眼镜。

六、南开大学欲破格录取10龄童

【首发媒体】《辽沈晚报》

【出笼时间】202_年6月14日

【“新闻”】对于小炘炀490分的估计分数,张会祥显得信心十足,从他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儿子的估计分数应该超过二本的分数线(大约450分左右)。这几天天津的南开大学和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两所学校已和他取得了联系,并且表示愿意破格录取小炘炀,目前学校有关方面正就此事进行专门研究。

【真相】6月15日,中新网报道:“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说,从网上获知该消息后十分震惊。经认真核实,南开大学招生办和驻辽宁高考招生组从未与十岁考生张炘炀及其家长有过任何接触,该考生及其家长也并未向南开咨询。报道转述张炘炀之父张会祥称南开大学‘已和他取得了联系,并且表示愿意破格录取小炘炀,目前学校有关方面正就此事进行专门研究’,纯属子虚乌有。” 最终,10岁的辽宁男孩张炘炀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点评】每年的高考期间,往往是假新闻泛滥之时,让人真伪莫辨。就该报道而言,关键之处不在于张炘炀之父张会祥说了什么,而在于记者是否经过核实和判断。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有闻必录”,那么,初通文墨者皆可成为记者矣!全国数百所新闻院校也就没有开设的必要。

七、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 生前高考作文获得满分

【首发媒体】《法制晚报》

【出笼时间】202_年7月5日

【“新闻”】6月20日,年仅18岁的少年作家蔡小飞因女友移情,从天津一家宾馆的13层跳下自杀。在他自杀前几天还参加了高考,并写下“高考反文”——《留给明天》,批判当前的教育应试体制。该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同时,也意外地获得了满分。

【真相】7月11日,北方网报道:“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7月11日正式向外界澄清事实:天津高考考生中没有蔡小飞其人,在网上流传的获得满分的高考作文,也系子虚乌有。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的有关传闻完全是虚假和不负责的。” 7月16日,《法制晚报》编辑部说明真相并郑重致歉:“经查,本报7月5日B9版刊发的《18岁少年作家因情自杀》一文属严重失实。该文编发的具体经过是:本报娱乐版组在周选题会上确定采写一篇有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家心理问题的稿件。7月4日编辑在网上发现了有关‘少年作家蔡小飞自杀’的消息,便决定以此为新闻由头,组织一篇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闻分析。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些专家,但却未核实‘蔡小飞自杀’的真伪就仓促成稿。现在了解到,‘蔡小飞自杀’一事是一条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最高原则。查明真相后,本报迅速召集全体采编人员进行反思,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纪律处罚,并制定了更严格的新闻采写纪律和审核制度。前天,本报已对此条消息进行了更正及致歉,今日再次向读者郑重致歉。”

【点评】 这篇报道是该报实习生以网上博客的不实消息作为材料依据而采写的,既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违反了不得直接从网上转载新闻信息的规定。据调查,不仅所谓“少年作家蔡小飞自杀”事件纯属捏造,而且连“蔡小飞”也是网上博客杜撰出来的人物。

八、左权县投资3亿元兴建中国“新闻烈士陵园”

【首发媒体】《北京晨报》

【出笼时间】202_年7月6日

【“新闻”】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抗日战争中在山西太行山“十字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新闻日报》主编何云等50名新闻记者,山西省左权县日前决定投资3亿元,在烈士牺牲地兴建中国“新闻烈士陵园”。陵园占地300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新闻烈士陵园”。

【真相】7月13日,左权县委、县政府昨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绝无此事。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左权县委副书记贾慧生说:10日,左权县委、县政府根本没有在北京召开过所谓新闻发布会,也从来没有对外宣布过此事。这一谣言的内容离谱,对左权16万老区人民造成了精神伤害。此谣言的内容实在离谱,希望藉此能立即终止谣言传播。

【点评】 这条假新闻“创意”不错,“手笔”也很大,且很对新闻媒体的口味,但不知刊发媒体是否算过这笔帐: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2_年财政收入才1.4亿元,3亿元投资约等于全县2年的财政收入。据山西媒体证实,关于新闻烈士陵园的“新闻原稿”出自一家名叫“将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单位,该公司设在左权县,从事革命老区 的旅游开发。原稿的纸张及电话号码都是该公司的。看来更像是一则软广告。近年来不少假新闻都出自商家之手,值得媒体警惕。另外,撇开别的不说,单就新闻写作而言,该新闻就有值得推敲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新闻烈士陵园’”,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既然是中国唯一的,又何来中国最大?

九、秦始皇兵马俑腐蚀严重 专家担忧百年后变煤坑

【首发媒体】《重庆晨报》

【出笼时间】202_年7月6日

【“新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吉(音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现在还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保护,那么在100年内秦始皇兵马俑将会遭到严重腐蚀,届时,兵马俑坑看上去与煤田没有什么两样,将没有任何美学价值。”

【真相】7月7日,《三秦都市报》报道:“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及多位专家学者,都异口同声地对该报道所说情况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并摆出大量事实予以反驳。” 7月14日 《新民晚报》报道:“7月8日,记者终于见到了‘兵马俑百年之后将变成煤坑’的‘断言者’——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军骥。曹军骥坚决否认自己曾说过这话,‘是媒体曲解夸大了我的表述。’他承认确实于6月接受过香港某媒体(注:《南华早报》)记者的采访,但所谈内容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的背景问题。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期间,曹军骥透露,他们做了一种收集空气颗粒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支起一张干净的过滤纸,在过滤纸背后再架起一台抽风机,不间断地吸风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24小时后,过滤纸上吸附了大量的颗粒,变成灰色。曹军骥向记者解释,这仅仅是一个实验,通过短时间的加速实验,比照出目标物吸附颗粒的程度,这短短的24小时,可能相当于真实环境中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该篇文章见诸报端时,省略了曹军骥所说的各种前提条件,直接成了:‘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布满炭微粒,变得灰黑。’而且还借用曹军骥的口说:‘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专家预言,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而那句危言耸听的‘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出笼,则是香港某媒体编辑在上版前,为了争噱头再次夸大记者所采写的内容。曹军骥告诉记者,香港某媒体的采写记者就报道失实问题已向他郑重道歉。”

【点评】 这则新闻的出笼过程,充分验证了“三人成虎”的成语并非古人的杜撰。据了解,这条消息源于香港《南华早报》,系“出口转内销”之产品,信手拈来就用,可谓轻率;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仅新闻是假的,就连曹军骥的技术职称、姓名都没有搞清楚,可谓糊涂;如此重大的报道,不向国内权威部门包括曹军骥本人求证,可谓轻信。如此这般,不出假新闻才怪!

十、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

【首发媒体】《苏州广播电视报》

【出笼时间】202_年12月9日

【“新闻”】记者从央视内部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往对外宣称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视“名嘴”王小丫终于在临近不惑之年之际将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国内青年才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

【真相】王小丫表示:

一、这完全是条假新闻,她与作者并不相识,作者也未采访过她。12月21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在网站刊登启事:“本报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娱乐追踪’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一文所披露的内容,因采访、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造成文中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对文中涉及两位当事人造成影响表示深切不安,为此特向两位当事人和本报读者致歉。”

【点评】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钱学军在接受采访时予以痛斥:“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作为新闻报道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是对当事人名誉的侵害,也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连业外人士都明了的简单道理,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却糊里糊涂。其实,这些道理记者都懂,但是为了吸引眼球,多挣几个稿费,也就置这些道理于不顾。怪不得如今“娱记”的名声不太好听。“娱记”们要想为自己正名,就非得痛改前非不可。

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