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最终定稿]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4-95375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9 17:16: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_-202_年)评奖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州社科联、学会、协会、研究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科研处:

现将《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_-202_年)评奖实施方案》印发并施行。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届评奖实施方案。

一、评选范围和申报条件

1.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在202_年1月1日至202_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出版(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间为准)或发表的科研成果,可申报参评。

2.已经去世或调离我省的社科工作者在上述期间的科研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3.系列丛书以单本成果独立申报参评;个人完成的多卷本成果(已出齐)可作为著作类成果参评。

4.一部著作中的章、节不能单独申报;多人撰写汇集而成的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申报;由个人撰写的专业学术论文集可作为著作类申报;系列论文是指专题研究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

5.凡已获得相当于省部级奖的成果不再申报参评。

6.凡担任本届评审工作的专家不得申报成果参加本届评奖。7.党政系列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不申报参评。

二、评审程序和方法

评审按初评、复评、终审程序进行。

8.初评:由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由相关专家独立对申报成果认真审读,采取定量打分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明确评审意见。省评委会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按得分多少产生初评推荐名单。初评推荐的成果数量,应多于奖项的50%。

9.复评:由省评委会学科组负责。各学科组在审阅初评推荐成果材料基础上,认真复核,充分酝酿,集体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获奖项目及获奖等级,报省评委会终审。

10.终审:由省评委会负责。省评委会投票决定各奖励等级的优秀成果,终审成果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评委的同意,并以得票多少顺序排名。终审成果并经过公示期无异议的,报省政府批准授奖。

三、申报途径和要求

11.申报途径:在省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科学各类学会的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市、州、县社会科学工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高校、党校和科研单位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向所在单位科研处申报;前三项以外的申报者直接向省评委会办公室申报。

12.申报要求:凡申报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的成果不得超过2项(经评选获奖成果限1项)。申报人应按要求认真填写统一印制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申报著作类成果必须报送原件2份;论文类成果必须报送原件1份,复印件2份。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需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四、奖项和奖金

13.本届评奖设180项左右奖项。其中,一等奖15项(著作类10项,论文类5项),二等奖40项(著作类20项,论文类20项),三等奖125项(著作类50项,论文类75项)。14.上述各等级奖项,根据申报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学科。为鼓励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大胆探索,40岁以下作者的获奖成果不少于总奖项的25%。

15.奖金金额分别为:著作类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3000元;论文类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2_元。

五、申报时间和费用

16.申报时间:202_年9月27日至202_年10月31日。17.申报费用:根据省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对申报成果者收取一定的申报费和评审费。

第二篇: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

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届评奖实施方案。

一、评选范围和申报条件

1.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在202_年1月1日至202_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出版(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间为准)或发表的科研成果,可申报参评。

2.已经去世或调离我省的社科工作者在上述期间的科研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3.系列丛书以单本成果独立申报参评;个人完成的多卷本成果(已出齐)可作为著作类成果参评。

4.一部著作中的章、节不能单独申报;多人撰写汇集而成的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申报;由个人撰写的专业学术论文集可作为著作类申报;系列论文是指专题研究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5.凡已获得相当于省部级奖的成果不再申报参评。6.凡担任本届评审工作的专家不得申报成果参加本届评奖。7.党政系列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不申报参评。

二、评审程序和方法

评审按初评、复评、终审程序进行。

8.初评:由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由相关专家独立对申报成果认真审读,采取定量打分和定性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明确评审意见。省评委会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按得分多少产生初评推荐名单。初评推荐的成果数量,应多于奖项的50%。

9.复评:由省评委会学科组负责。各学科组在审阅初评推荐成果材料基础上,认真复核,充分酝酿,集体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获奖项目及获奖等级,报省评委会终审。

10.终审:由省评委会负责。省评委会投票决定各奖励等级的优秀成果,终审成果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评委的同意,并以得票多少顺序排名。终审成果并经过公示期无异议的,报省政府批准授奖。

三、申报途径和要求

11.申报途径:在省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科学各类学会的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市、州、县社会科学工作者向所在市、州社科联申报;高校、党校和科研单位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向所在单位科研处申报;前三项以外的申报者直接向省评委会办公室申报。

12.申报要求:凡申报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的成果不得超过2项(经评选获奖成果限1项)。申报人应按要求认真填写统一印制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申报著作类成果必须报送原件2份;论文类成果必须报送原件1份,复印件2份。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需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四、奖项和奖金

13.本届评奖设180项左右奖项。其中,一等奖15项(著作类10项,论文类5项),二等奖40项(著作类20项,论文类20项),三等奖125项(著作类50项,论文类75项)。

14.上述各等级奖项,根据申报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学科。为鼓励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大胆探索,40岁以下作者的获奖成果不少于总奖项的25%。

15.奖金金额分别为:著作类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3000元;论文类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2_元。

五、申报时间和费用

16.申报时间:202_年9月27日至202_年10月31日。

17.申报费用:根据省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对申报成果者收取一定的申报费和评审费。

第三篇: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模版)

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一、一等奖(15项)

(一)论文类(10项)

陶德麟 武汉大学 略论辩证法与和谐问题

郭齐勇 武汉大学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沈壮海 武汉大学 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系列论文)

马 敏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系列论文)

简新华 黄 锟 武汉大学 中国和湖北省武汉市城镇化研究(系列论文)

陈继勇 雷 欣 胡 艺 武汉大学 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系列论文)徐顽强 熊小刚 李华君 李 月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鲍升华 李 巍 陈 昀 戴华勇 陈金波 湖北经济学院

基于和谐思维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机理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刘仁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司法礼让原则

张应强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二)著作类(5项)

段德智 武汉大学 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

陈 伟 彭 浩 李天虹 刘国胜 萧圣中 武汉大学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

张中华 朱新蓉 唐文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房地产与资本市场

张立荣 冷向明 方 堃 江易华 李晓园 华中师范大学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雷振扬 成艾华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二、二等奖(62项)

(一)著作类(27项)

袁银传 曹荣湘 武汉大学 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欧阳康 张廷国 潘 斌 丁建定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

思想碰撞与方法借鉴——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

吴巧生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

程水源 刘汉成 黄冈师范学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吴少新 许传华 张国亮 徐慧玲 湖北经济学院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赵凌云 范恒山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张李军 军事经济学院 军人工资制度创新研究

陶良虎 范恒山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中国城市化进程

何伟军 三峡大学 三峡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研究

丁建定 华中科技大学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何卫平武汉大学 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

魏文享 华中师范大学 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

涂文学 江汉大学 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

许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 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

韩小荆 湖北大学 《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

冯黎明 武汉大学 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

陈文新 何坤翁 赵伯陶 武汉大学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卢世华 江汉大学 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

李广柏 华中师范大学 红学史

周叶中 江国华 武汉大学 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社会主义立宪评论

康均心 武汉大学 生命刑法原理

顾 杰 武汉科技大学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陈达云 李 红 吴开松 中南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

雷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 听觉障碍学生唇读的认知研究 董泽芳 李友玉 陈 敏 徐金燕 胥青山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黄浩军 张厚福 赵 蕴 陈洪平黄 莉 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发展与法制化建设

萧洪恩 华中农业大学 土家族哲学通史

(二)论文类(35项)

孙来斌 谢成宇 姚 芳 武汉大学 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与当代思考(系列论文)

龙静云 沈昊驹 华中师范大学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哈耶克的正义理论

贺祥林 湖北大学 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列论文)

刘华才 傅江浩 武汉科技大学 高等院校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系列论文)

李小平卢现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

宋亚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杨灿明 孙群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与收入不平等

钱学锋 熊平陈勇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研究(系列论文)

汪 涛 何 昊 诸 凡 武汉大学 新产品开发中的消费者创意——产品创新任务和消费者知识对消费者产品创意的影响

陈池波 潘泽江 杜 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现代农业投资的优先序与政策调整

孙习祥 兰肇华 吕永泽 马泽江 武汉理工大学 品牌管理的价值功能(系列论文)

黎东升 何蒲明 魏君英 长江大学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郑 军 刘 华 翟华云 王 静 周运兰 中南民族大学

企业自主创新、股权激励及其经济政策环境研究(系列论文)

王成勇 艾春荣 湖北文理学院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

宋德勇 卢忠宝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系列论文)潘 敏 缪海斌 武汉大学 基于银行信贷供给视角的中国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王少平胡 进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GDP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

石人炳 华中科技大学 生育控制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研究

徐少华 武汉大学 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

郭小平华中科技大学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2_一202_)为例

刘为钦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及其时空观辨析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 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

罗以澄 吕尚彬 胡新桥 张昌旭 武汉大学 四类受众群体媒介认知调查研究(系列论文)

姚 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审判组织表决规则研究

李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 城市政府业务重组的原理与方法

刘 再 起 武 汉 大 学 “Мягкая сила ”в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я(中国发展战略中的软实力)

沈 红 赵永辉 华中科技大学 “入门免”或“出门免”: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方式的选择

李春梅 魏忠明 夏 星 陈红军 詹红菊 湖北工业大学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活、自主创业)系列调研报告——以湖北地方高校为例(系列论文)

雷万鹏 华中师范大学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崔应令 武汉大学 柔性的风格:女性自我的再认识——以恩施土家族双龙村为例 李其荣 沈凤捷 华中师范大学 跨国移民与东亚现代化——以中、日、韩三国为例(系列论文)

涂 伟 叶 云 袁心平武汉科技大学 基于地域特色的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系列论文)

杨卫东 江汉大学 试论第三轮国企改革 张俊飚 王宏杰 李 波 李平罗小锋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三农”发展问题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三、三等奖(130项)

(一)著作类(52项)

朱 哲 权宗田 邹晓芟 刘建锋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软实力

徐志远 李玉娇 季爱民 张 煜 崔 蕤 武汉理工大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和谐文化论

杨 威 武汉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

李 芳 华中师范大学 财产权利、制度变迁与国家成长——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演进研究

梁 东 李志宏 王文清 顾 桥 汪朝阳 江汉大学 武汉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2_

胡 亮 军事经济学院 局部战争财政金融动员研究

方鹏骞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

汪海粟 文 豪 张世如 王娟娟 梅良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失衡与无形资产减值分析

胡 芬 湖北大学 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张新国 杨君茹 安增科 刘德光 陈 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赵玉林 刘树林 黄蕙萍 汪 芳 单元媛 武汉理工大学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白 虹 武汉工业学院 阿奎那人学思想研究

方红梅 中南民族大学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姚才刚 湖北大学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

柯卉兵 华中科技大学 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

梅珍生 陈戈寒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道家政治哲学研究

彭惠青 武汉科技大学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以武汉市社区考察为例

吴雪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樊 星 武汉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

肖希明 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建设的变革与发展

杜 娟 华中师范大学 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

程斯辉 武汉大学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

刘 云 华中师范大学 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王宏佳 湖北科技学院 咸宁方言词汇研究

陈家林 武汉大学 外国刑法通论

周卫华 三峡大学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

孙 晋 武汉大学 产融结合的金融监管与反垄断规制研究

郭 娅 湖北大学 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 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

任 放 武汉大学 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邱观建 袁晓建 赵 经 张 春 田少波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公路文化通论

常 健 管 斌 饶常林 华中师范大学 金融法学专论

李太平潘建红 王媛媛 杨黎明 钟勇为 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教育论

张再红 华中科技大学 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

石长顺 华中科技大学 电视话语的重构

张俊超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詹建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事诉讼契约研究

刘冰清 蔡长明 三峡大学 香溪毓秀——昭君传说的历史与现实

潘弘祥 中南民族大学 宪法的社会理论分析

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 新中华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余 锐 三峡大学 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

程群林 咸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孟子逻辑之破译 李万军 武汉纺织大学 当代设计批判

吴亚林 湖北科技学院 价值与教育

彭道海 王相飞 武汉体育学院 基于体育彩票业可持续发展的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研究

汪季石 汪颖子 黄冈师范学院 鄂东现代革命史

肖家燕 湖北文理学院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 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

黄德林 朱 清 吕凌燕 夏云娇 周敬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制度研究

李梦卿 熊健民 罗 莉 王宪成 湖北工业大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

尹弘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国都城与核心探索

(二)论文类(78项)

陈世强 张忠诚 毛明天 湖北省政策研究会 非公企业党建的新突破:汉阳模式

吴东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康凤云 武汉纺织大学 正确把握文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雷江梅 武汉理工大学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列论文)

张忠家 长江大学 突出“情”“准”“实” 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

吴小莲 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系列论文)

湛柏明 殷 绛 李建国 刘茂红 中南民族大学 要素禀赋变动条件下中国工业企业的投资倾向及贸易效应

钟春平孙焕民 徐长生 华中科技大学 信贷约束、信贷需求与农户借贷行为

朱小梅 吴秋实 王鸾凤 湖北大学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石军伟 胡立君 付海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

李谷成 冯中朝 范丽霞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生产率专题研究(系列论文)

肖德云 胡树华 戴 勇 武汉理工大学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翟华云 周运兰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企业投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研究(系列论文)

何威风 刘启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

白 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企业的技术寻求型海外投资战略分析(系列论文)

陈 红 何德旭 王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稳定机制的构建(系列论文)

王恕立 胡宗彪 武汉理工大学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系列论文)

陈玉萍 吴海涛 丁士军 陶大云 王怀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系列论文)

谈多娇 湖北经济学院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系列论文)

杨清香 胡向丽 俞 麟 宋 丽 陈 娜 华中科技大学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与经济后果研究(系列论文)

徐 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

黎精明 郜进兴 武汉科技大学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研究(系列论文)

赵 晶 朱 镇 江 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系列论文)

罗小锋 秦 军 华中农业大学 农户科技作用认知和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系列论文)

叶永刚 宋凌峰 张 培 武汉大学 宏观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系列论文)

赵 曼 李 锐 喻良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绩效评估中的模型选择问题与解决方法——基于就业培训项目的研究

刘启亮 武汉大学 学习效应、私人关系、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龚 锋 卢洪友 武汉大学 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

王相飞 郑 强 刘 亮 庞俊鹏 李爱群 武汉体育学院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的现状研究(系列论文)

苏文清 江汉大学 “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系列论文)

谭术魁 齐 睿 涂 姗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征地冲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傅才武 陈 庚 武汉大学 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

王宗军 张 静 赵 丹 毛 磊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与实证研究——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

修 倜 华中师范大学 喜剧美学研究(系列论文)

易 明 王学东 邓卫华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社会化标签网络分析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吴卫华 三峡大学 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形象研究(系列论文)

贺东航 朱冬亮 华中师范大学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系列论文)

吕忠梅 邱 秋 张晓京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水资源保护研究(系列论文)

许承光 蒙 柳 孙文桢 何 丹 武汉工程大学 农村股份合作制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赵 蕴 王 雷 梅军红 华 颖 赵 昱 武汉体育学院 地理信息技术在后奥运会时期体育场地使用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虞崇胜 王洪树 武汉大学 中国协商政治模式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系列论文)

张春泉 湖北师范学院 领域语言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系列论文)

陈翠荣 王坤庆 张锦高 林 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小而精: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特色分析(系列论文)

陈元欣 王 健 华中师范大学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

赵 辉 中南民族大学 先秦文学研究(系列论文)

漆昌柱 罗小霞 叶冬茂 武汉体育学院 人格与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

苏喜生 方 辉 贺德富 军事经济学院 后勤物资主动配送模式研究(系列论文)

骆东平三峡大学 美国性骚扰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李佃来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创新研究(系列论文)

黄 涛 武汉科技大学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系列论文)

周新民 湖北大学 构筑精神理想国——陈应松小说论

向德平华中师范大学 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建构

余良华 王 威 湖北大学 论体操技术 刘 瑛 张方方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互联网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魏 斌 武汉大学 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

陈 刚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实在论能解决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吗?

陈柏峰 董磊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治理论还是法治论——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理论建构

问清泓 宋晓波 武汉科技大学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许建国 彭继旺 李 波 李进都 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会 区域税收分配与财政分配效率研究

崔晓静 武汉大学 从“瑞银集团案”看国际税收征管协调机制的走向

张治国 湖北文理学院 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生态责任

王 奎 湖北文理学院 清末商部的职权运作与局限性

朱新方 熊 娜 长江大学 土地流转理论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

孟庆星 湖北美术学院 邢侗书学思想研究

曹丽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供应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系列论文)

陈剑锋 谢 亮 武汉理工大学 产业集群的文化和信任研究(系列论文)

彭学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

付海晏 华中师范大学 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

孙志国 钟儒刚 刘成武 王树婷 张 敏 湖北科技学院 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实证分析(系列论文)

谭德宇 湖北民族学院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刘纪兴 刘天纵 张平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提升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系列研究

汪 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探讨

陈娴灵 湖北经济学院 许可执行之诉: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适格之救济

童长江 鄂州职业大学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

李长健 余劲松 华中农业大学 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理论逻辑的农业补贴制度研究(系列论文)

杨洪林 武汉纺织大学 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七夕文化建构研究(系列论文)汪志强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论和谐社会的整合机制

杨玉荣 余冬林 海军工程大学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研究(系列论文)

第四篇: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细则9.27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细则

(试用)

为了贯彻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原则,推进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订评奖细则如下:

一、奖项

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奖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类。

二、评奖标准

特别奖:滨海开发区单位或个人在本评奖前,获得国家、省级(不含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研讨会、征文活动奖项)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可直接申报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别奖。

一等奖:对解决滨海开发区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突出贡献,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学术上有重要突破,对本学科创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被领导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决策所采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级(不含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研讨会、征文活动奖项)三等奖奖励的可直接申报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二等奖:对解决滨海开发区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较大贡献,产生明显社会效益;学术上有所突破;对领导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决策有影响;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重视。获得省级(不含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研讨会、征文活动奖项)三等奖奖励或获得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可直接申报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三等奖:对滨海开发区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出科学分析和论证,产生较好社会效益;学术上有所创新;对领导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决策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好评。获得市级(不含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研讨会、征文活动奖项)三等奖奖励的可直接申报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三、申报条件

1、申报参评“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及一、二、三等奖的成果,必须是在评选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公开出版的社会科学基础性和应用性理论专著,在报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发表或被有关部门采用、对决策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2、滨海开发区单位或个人在评选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获得的国家、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由“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认定。

3、申报(认定)的成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术上有创造性见解,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滨海新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4、申报(认定)的成果必须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三种形式中的一种。

四、申报要求

1、个人成果、集体成果申报数量均不超过3项。

2、集体成果的申报者必须是该成果的主持人或第一完成人(作者),并注明该成果的全部参与者,不能以单位名义或课题组名义申报。

3、申报者需填写相关的申报材料:《申报推荐表》一式3份,参评成果3份(含原件1份),成果简介(1000字以内)3份。曾获其他奖项的需附加说明,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有关材料。由单位签署鉴定意见及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

4、凡参评的专著和论文,必须有2名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同专业或相近专业专家的鉴定意见,并加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

5、凡参评的应用研究报告,必须有采用或受理部门的采用证明或鉴定意见。

6、“特别奖”申报者应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送原件给滨海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审核。

7、申报时间:每年的12月31日前截止,逾期不再受理。

五、评审程序

1.各单位要审核申报材料,发现有未按要求填报的退回重报;不符合申报条件、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著作权存在争议的不予受理。

2.各单位要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后向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推荐申报。

3.开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按申报情况分类评审,通过投票表决提出拟奖名单。

4.拟奖名单报开发区主要领导审核通过后,根据滨海开发区“滨海文化奖”规定,对获奖者进行奖励。

六、工作机构

本次申报、评审工作由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文化中心宣传科,办公地点:滨海开发区西城为民服务中心五楼,联系人:赵福龙,联系电话:5328064)承担。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鄂州社科领办发[202_]1号

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方案

根据鄂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鄂州政发[202_]4号)规定,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将于202_年3月底启动。为了切实做好本届评奖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奖励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创见的优秀成果,突出奖励对鄂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鄂州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全域

鄂州。

二、组织领导

1、成立“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负责评审工作。评委会由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同一单位的成员不得超过四分之一。评委会成员要作风正派,秉公办事,任期一届。

评委会分设经济、科社、综合三个学科评审组。各学科组分别负责相关学科的成果评审,向评委会推荐学科入围成果。

2、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评奖办公室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包括草议有关评奖文件;协商推荐评委会成员;印制、发放《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受理、汇集、整理申报成果和资料;制作奖品和证书;管理和使用评奖经费;协调处理评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三、评奖范围、对象和申报条件

(一)凡我市社科工作者在202_年1月1日至202_年12月31日期间(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间为准),取得以下所列成果的,均可申报参评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或在公开报刊(即有“CN”号)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

2、在市级(含市级)以上部门主办的、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登记刊号的内部刊物发表的社会科学成果;

3、内部调研报告、对策研究等,被领导或有关部门采纳,并附相关证明的成果;

(二)已经去世或调离我市的社科工作者在上述期间的科研成果,可申报参评。

(三)市外作者取得的专题研究鄂州发展的社会科学成果,符合上述各款要求的,可申报参评。

(四)已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再申报本次评奖。

(五)党政系列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不申报本次评奖。

(六)担任本次评审工作的专家及有关人员的独立成果不申报本次评奖。

四、评奖标准

申报参评的社会科学成果划分为两类。著作类:包括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工具书、古籍整理等;论文类:包括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

1、著作类:专著对研究对象和问题能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体系完整,内在逻辑严密,有学术创建和理论分析,或者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译著内容应对我国学术理论

研究或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译文要忠于原著,文字表达准确、畅美。教材要在内容上有新意,结构上有突破,对科研、教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古籍整理要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有所发现或有较高价值。科普读物应适应时代要求,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效益。工具书要求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应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和学术价值。

2、论文类:论文应对某些学术问题或实际问题的研究有所发现、创新,或提供新的分析、论证,或提出重要修正和补充。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应对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比较深刻的见解或意见,材料翔实丰富,对推动和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作用。

五、奖项设置和奖励办法

1、奖项设置: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奖励办法:各等级获奖成果均按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给予表彰和奖励,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获奖证书和相应奖金。一、二、三等奖的奖金分别是3000元、202_元、1000元。

多名作者合作完成的集体成果获奖,奖金只发一份,每位获奖作者(以3人为限)发给联名证书一份。

根据需要可设立特别奖。

六、成果申报

1、凡申报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单位或个人,须向所在学会或单位提出申请,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领取《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申报表也可通过市社科联电子邮箱ezsskl06@163.COM获取),申报表由申报者按要求认真填写,一式三份。

2、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的市级各类学会会员的申报成果,由所在学会签署同意申报意见后,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申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申报成果,由所在单位签署同意申报意见后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申报。申报后不再办理改报手续。

3、申报的各类成果必须按要求报送原件和复印件。成果为论文的,申报时应交1份成果全文、目录、封面的复印件和4份遮去作者信息文字的论文复印件,并携带原件以供核对;成果为著作的,应交著作5份,其中4份应遮去有关作者信息的文字。

4、申报的成果如被有关部门采纳的,须附上证明材料;被中央、省级报刊转载的,须附上复印件,作为评审时的参考依据。

5、参评成果复印件及各项附件,恕不退还。

七、评审程序与方法

鄂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按初评、复评、终审程序进行。

1、初评:由市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相关专家独立对申报成果认真审读,采取定量打分和定性评审结合的方法,写出明确评审意见。市评委会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按得分多少产生初评推荐名单。初评推荐的成果数量,应多于奖项的50%。

2、复评:由市评委会学科组负责。各学科组在审读初评推荐成果基础上,认真复核,充分酝酿,集体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获奖项目及获奖等级,报市评委会终审。

3、终审:由市评委会负责。市评委会投票决定各奖励等级的优秀成果,终审成果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评委的同意,并以得票多少顺序排名。

经终审通过的拟获奖成果建议名单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30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由市评委会依据《暂行办法》处理。公示期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授奖。

八、评审工作纪律

1、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应坚持标准,按质取优,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严禁作弊;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评委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如有违纪行为,一经发现,由市评委会根据情节予以批评或撤销参加评奖工作的资格,并向其所在单位通报。

3、申报作者必须按《暂行办法》和本实施方案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成果。凡发现申报成果失实或剽窃他人作品等行为,市评奖办即取消其参评资格。情节严重者,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下次参评资格。

4、对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一经核实,撤销其所获奖项,收回证书和奖金,通报批评,取消下次参评资格。

本实施方案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解释。

鄂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202_年3月29日

主题词:社会科学 评奖 实施方案 鄂州市社科评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_年3月10日印

共印200份

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实施方案[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