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精)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4-88517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4 18:31: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精)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资源主要是税收。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宽,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管理力不从心等状况,从改变政府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出发,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甚至社区就业等多项内容。它的实施标志着社区工作已经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服务”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从地方社区建设的实践看,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并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为了探讨并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建设思路,研究、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工作经验多和创新精神强的10个城市的11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期探索中国式社区建设模式,并为其他城区提供经验。

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广大干部对社区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社会管理功能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和社会。企业要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就必须把过去所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给社会。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职能,除了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化的服务实体承接一部分之外,大量的需要城市基层社区来承接。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推进社区建设。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把社区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提了出来。在它的第八个部分,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这部分中指出: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福利机构发放。人员由社区管理,认真落实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抓好社区建设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我国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需要。社区是构筑城市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城市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文明程度,首先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只有每一个社区都是文明的社区,我们的城区才是文明的城区、我们的城市才是文明的城市。社区是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基本载体,这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实现其特定目标、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同时,存在着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服务功能及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企业、事业制度的建立,社区逐步取代单位成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也相应转移到了社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社区作为居民群众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反映的地方,种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如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老龄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单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无法全部包揽和解决的,必须由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动社区力量,协助政府共同解决。

第二篇: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

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资源主要是税收。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

第三篇: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一、导述

1、党的十七大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一是保障社会的政治方向。二是保障社会的基本制度。三是保障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分12个部分56项要求。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 之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个改革重心: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指向经济问题的非经济部分。

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约束型经济指标的考核,经济类发展指标权重将从60.7%降至22.7%,社会发展指标将从39.3%提至77.3%。

二、社会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

1、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2、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3、社会组织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社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5.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三、社区 社会公共服务 社区服务

1、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上相互的社会实体。或者说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

在政府层面,树立依法治理社会的理念

在社区层面,建立协商共治机制

在小区(居民委员会)层面,实行民主自治

2.社区的特性 社区是城市化的产物,社区建设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

(1).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社区的接口。

(2).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4).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

和谐社区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

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3.社会公共服务

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四项职能都是国家应承担的,都属于由公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国家的职能。

4、社区服务是指政府、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特 征

1.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它与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是有区别的;

3.社区服务不是仅由少数人参与的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四、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

社区,是居民在私人空间之外的一个彼此沟通的公共领域,是居民培育和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公共意识的重要领地。

四、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应以独特的社区理念、行为准则和形象标识的系统建设和长远规划,逐渐培养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一是价值导向性。二是情感归属性。三是行为引导性。四是教育实践性。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古人云:“治人之道,首在治心”。

社区文化的建设所关心的是能给“现代民族国家”带来和谐社会关系的那些是非曲直观念。关系到社会凝聚的价值观既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

 社会心态∶

奋发进取 理性平和 开放包容

 社会氛围∶

修身律己 尊老爱幼

勤勉做事平实做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社会风气∶

知荣辱 讲正气 尽义务

扶正祛邪 惩恶扬善

五、国外社区

在社区服务的建设过程中,英美两国立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国家主导型和社会化模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加强政府的政策聚合作用;二是确立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三是推动第三部门的多元化组织格局;四是积极推进民众的社区参与。

1、美国的社会化发展模式《美国地方政府都做什么》

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有明显的“有限性”特点,其有限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包揽一切,政府不主导一切,行政的力量十分有限。

乔治亚州州政府的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财政就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介入,因此,该州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七,其次是医疗健康(17%)、公共安全(8.5%)。

美国社会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由早期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模式转向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几乎占去了其政府财政开支的60 %。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帮助的美国人不得不转向其他福利资源———私人、慈善和志愿组织。

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政府 社区服务局。社区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性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管理,是社区服务的具体承担者。社区居民。社区听证会。

美国的社会治理制定,市区两级政府行政参与、社区委员会自主治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完整而规范的制定。

四个原则:

一是自治原则。社区最高权利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

二是服务原则,主要社会组织承担。

三是责任原则,社区居民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社区的治理者,关注、参与、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理性原则,协商式、相互妥协、广泛认同。

2、英国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世纪60 年代,英国内政部以反贫困为目标,于1969 年 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旨在解决以贫困为主要目标的系列社会问题。政府首先在国内选出12 个贫困社区,每一个社区大约有3000-15000 名社区成员,以五年为一个周期。

每个实验区的建立,都会相应设立一个由社区行动主任负责的行动小组和一个以研究主任领衔的研究小组。中央政府负担75%的行动经费和全部的研究经费,剩余25%的行动经费由地方政府提供。

理性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具体政策上,英国逐步缩减政府在具体事务上的投入、保障稳定的财政投入、强化中央政府的监管能力,并大力推动第三部门的福利供给,充分挖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

1998 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促进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增进社会融合、提升公共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该协议确立了双方的共同愿景、合作原则和各方责任,为非政府组织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与政府开展积极的互动提供了基本框架。从1995 年至202_ 年,英国已注册的慈善组织已从12 万个上升至16 万个以上。此外,还有5.5 万个社会企业和几十万个小型社区组织。

3、新加坡模式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负责社区发展的法定机构,董事会主席由总理兼任,组织大众参与教育、社会、文化、体育、文娱等社区活动。

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上。

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避免冲突。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综述

何谓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现今的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体、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就业等方面。

实践与探索

(1)党建引领(社区生活共同体)

(2)政府引导(政策 制度 监督)

(3)社会(市场)化运作(社会组织 专业化 职能剥离

(4)项目化管理(精细化)

(5)志愿者参与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资源整合)

第四篇: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推荐]

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

社区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一、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社区的定义: 第一社区的由来

社区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界解释很多,最早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使用“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他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使用是“社区”这个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的专用概念,滕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滕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域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第二社区的划分

社区划分的方式很多,按人口数量划分,一般把数百万人口的城市 称为巨型社区,把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称为大型社区,把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称为中型社区,拥有几万人口的称为小型社区。最小的社区单位叫微型社区,我们现在的社区就属于小微型社区。社区还可以按功能划分,按地域划分,我区的社区划分就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三社区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社区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 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2、社区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定义看,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了居住在本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人口的主体,这是社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扩展看,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二,从定义看,强调了居民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居住在这个社区,就必然同其他居民就居住环境、卫生、治安、社区参与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拓展看,社区是人民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在本社区内,人们从事着生产劳动,商业经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种职业活动,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种人际关系,并借助这些人际关系,互通有无,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难题,另外绝大多数居民作为社区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会管理,选举人大代表,社区干部的权利。

第三,从定义看,强调了文化维系力的作用。即居民 之间因相同的利益或相同的社会分层而导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具有多重功能。一是具有经济功能,有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二是政治功能,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三是文化功能,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与体育活动,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像现在我们各个社区都有乐器室、舞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四是具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担负着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调节民间纠纷,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以及管理流动人员与计划生育等职能。

第四,社区是发展变化的。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像我们地区,最初有三个办事处,现在变成了十个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

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管理

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社区在区域位置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这是一个把社区化整为零的过 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在社区层面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在网格层面成立服务团队,包括网格长,联络员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民意。网格团队的最大优势是从群众中来,便于和居民沟通,使得信息畅通。网格团队在其网格内属于全能型的组织,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各项事务全权负责。网格团队对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都要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全部事务网格内消化处理。

(二)、社区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社区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就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人口是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会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我区十个社区中,人口数量较多的是,铁西社区,三公里社区,强达社区,人口较少的像白林社区,苔青社区等。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和表现。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是四十几岁,现在是平均七十几岁,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密度的大小,也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而人口流动则是指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2、地域因素

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实体,那么一定的地域便自然成了构成社区的要素之一。社区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如气候、土壤、山脉、水面、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他们是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因此,社区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建设有重要影响。

3、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社区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如社区党组织,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如社会合唱团、舞 蹈队等。

4、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应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5、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的自豪或羞辱的情感,就是对社区的归属感,人们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一员并愿意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就是对社区的认同感。

6、物质要素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从事多种活动的基本舞台,人们的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构成生产、生活社会主要包括:社区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设施包括厂房、机器、能源、道路、生产资料。社区成员进行日常生活设施包括房屋、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商品等; 社区成员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活动的基本设施包括学校、文化室、医院(卫生所、医务所)等,社区成员参加管理活动场所,政治活动的基本设施如会议室、办公室等,以上这些设施在规模与范围方面是随着社区发展而发展,是由社区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社区的问题

第一,根据表面特征罗列的社会问题

1、行为偏差和越轨类的问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的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形成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4、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权问题、性别问题,族群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第二,根据问题的公共性和实质性分类

1、社区中的个人的实质性问题,如贫穷、疾病、住房、家庭虐待、年老失依,孤儿失养等。

2、社区中的个人非实质性问题,缺乏道德标准,行为偏差,吸毒、暴力倾向,个性不成熟等。

3、社区中的公共实质性问题,如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服务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差,社会治安差等。

4、社区中的公共非实质性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 区内的群体排斥和冲突,缺乏社区的认同,缺乏社区的归属,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公共决策机制等。

(四)、社区与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关系与区别

第一,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的纽带,沉浸在共同是世界中,典型的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的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仰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之间通过契约达成彼此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劳动合同关系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具体的区别:其一是,从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币社会小;其二是,从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其三是,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更具体,更接近生活,社会则更多的执行国家的功能。

两者的联系,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社会中的关系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第二,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地域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 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区群体,如企业,政府,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的社会组织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

第三,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的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

二、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含义、目标和标准

(1)社区建设的概念。202_年11月,中办、国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具体地讲,社区建设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办法,它的功能在于: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 骤地解决或预防社区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和自决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提升居民信心和能力,加强其自主性,促进社会转变,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区进步。

(2)社区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是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3)社区建设的示范标准。

1、文明向上。社区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向上、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2、安全健康。社区内安全防范体系、群防群治网络健全,有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社区内居民具有公共安全常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的能力。社区秩序井然,预防和减少伤害,社区居 民安全感不断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综合性服务和心理保健咨询服务,居民的安全、健康权利得到保障。

3、生活便利。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区特殊群体生活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4、环境整洁。社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社区环境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社区内绿地完好、清洁、美观,公共场所和居民庭院卫生整洁,居民环保意识强,自觉维护城市公共环境秩序,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生活环境整洁、恬静、适宜居住。

5、民主自治。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臵合理、职责明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度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个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6、保障有力。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明显,群团组织设臵科学合理,工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社区工作 者配备合理,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待遇达标,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配套齐全,社区信息化程度高。

(二)、社区建设的工作实务

(一)我区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辖区面积457平方千米。辖下10个社区,两个村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我们所要讲的,仅指我区10个社区。繁荣社区,河西社区,河东社区,铁西社区,三公社区,钢城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苔青社区,白林社区。74个工作人员,99个格长。

从社区组织机构上讲,我区各社区主要有四个,即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同时还有若干志愿者组织;从社区工作人员构成上讲,各社区主要由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劳动协查员和协理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协理员、大学生社区干部等组织,数量大部分在6-9人之间;从社区服务项目上讲,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团建设。同时,各社区也有不同创新内容,例如设臵了政策咨询等服务窗口。

谈到社区的组织机构,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即将上任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或社区居委会主任,所以我想着重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强调一下,使大家有一个简单的思想轮廓。关于居委会,刚才简单地进行了介绍,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 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表述,即:

1、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依法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

3、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 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要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石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十几年始终一贯地从政策上倾斜,从资金上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从202_年社区改制后,绝大多数社区阵地房无片瓦的极度困境到现在社区阵地建设列入市区十件实事之一;社区干部岗位待遇从二、三百元到现在的近千元;社区经费从钱无分文到财政预算8000元;社区工作人员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到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社区干部无任何保障到“五险”俱全、到考录行政事业单位以致提拔科级干部,其间蕴含着历届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也正是基于此,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区干部为摘取多项城市桂冠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区社区整体工作也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西街街道、英雄中路街道和东街街道也相 继荣获了社区建设的不同荣誉称号。我区社区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社区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区社区建设近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区工作也成为了人们主动争取的岗位,从而使得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商社区发展计策,共盼社区建设美好前景。但是,毋庸臵疑,社区建设和发展还远远不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艰难地予以推进。

1、社区建设面临四大挑战。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这两个时期是相提并论的,同期而生的。这对于新一届社区干部,必然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面临着人的挑战。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社区人”和“社会人”越来越多,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和“社会人”。竞争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人的地位改变会引起人的心理不平衡,在原来的单位,单位发工资、发福利,现在单位不存在了,或者他们退休了,到了社区,这一部分或者没有了,或者减少了,使他的收入悬殊暴露出来一些不满情绪。另外工作的紧张也会给人们精神增加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给许多人带来了不适应,人口的流动频繁也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还有一些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也 会给人们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具体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一些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面临来自发展的挑战。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目标,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把建设上党城市群作为今年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一条就是将改善市区居民环境列入重点议题,提出营造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打造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又连续多年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区的工作重点,并要求具体落实到街、巷、楼宇,整个城区从而面临着新一轮的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些工作必然要具体到每个社区。但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很明显。城市有村,村在城市,对城市整体建设有一定制约。因此,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成为各项城市基础工作的总抓手,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抓手于社区,放眼于城市,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的体制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同志们艰难地去协调。

三是面临来自改革的挑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剥离出来的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服务功能,需要有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而传统的的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 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等都亟待创新。而且,改革越深入,社会越发展,城市的这些社会问题和发展的要求也越突出,势必要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四是面临自身发展的挑战。一方面,社区居民与共建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自治主体与机制不健全。由于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特别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志愿者组织等基本上流于形式,我们的社区工作方法仍然艰难地在行政化倾向中蹒跚,很多工作还大部分属于政府性工作。同时,社区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和驻街单位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已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因此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另一方面,社区建设方面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十分有限,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实际情况是“点”上成绩斐然,轰轰烈烈,“面”上则抱成守旧,安于现状。令我们高兴的是,去年十一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充分肯定了社区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做了新规定,为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2、社区建设存在四大突出问题。

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现有社区 干部的工作意识不适应社区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服从行政命令、完成行政任务的层面上,思想方法还比较传统僵化,还没有真正把社区工作内容转变到培养居民 共同价值取向方面。另一方面,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偏低,基本上处于市区最低工资的层面上,这与工作负担重、工作责任大是不相匹配的。所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很多是专科或本科生甚至还是研究生,也有一些遭遇过艰难求职经历的同志,之所以要参加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任的考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就业方面退而求其次或者这个岗位考录行政事业岗位门槛较低的初衷。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客观上对稳定社区工作队伍造成预期不良影响,这是毋庸臵疑的。

二是社区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一方面,财政预算仅仅8000元,只是保证社区办公的基本运转,开展大量的社区服务几乎无法保障。另一方面,驻街单位、企业、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共驻共建举步维艰,共同责任落实困难。

三是社区办公阵地仍然滞后。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很多社区解决或基本解决了办公阵地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从去年列入市区政府十件实事内容之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很多社区办公场所不足30m,这一点大家在岗位能力测试中应该是有亲身感受的。一定程度上讲,没有阵地就没有凝聚力,社区尚且 2处于房无片瓦的状态,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居民能认可吗?很困难!这一境况的改变,切实需要同志们努力地去争取和协调。

四是社区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很多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逐步进入社区。但这只是政策服务的范围,而涉及到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管理与小区管理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幼儿托管服务等等,都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不断拓展和创新。

同志们,以上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客观上主要是我们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晚,这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情况是相联系的;主观上主要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到位,整合资源还不到位。正所谓“一张白纸可以画美好的图画”一样,挑战往往昭示着机遇,困难往往蕴含着希望,社区舞台大有作为,因为你面对的是期盼的居民群众,因为你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社区工作很有尊严,社区工作很有成就感。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围绕前面我们讲过的社区六个方面的服务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三项职能来开展的。

第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社区党建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 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由辖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工作。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关于这项工作,区委组织部的王彦晨科长将作重点讲解,我就不在这里赘述。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社区文化是指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只有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才能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等。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着眼于居民素质、品味和提高,围绕广场文化、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要发动社区各方力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由社区文化向文化社区发展,努力开发各种社区文化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从而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体现我们城区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区情特点,逐步达到居民精神愉悦、健康生活、聪明学习、快乐工 作的目标。

第三,加强社区城市管理,打造宜居型绿色社区。要加强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整治违章建筑、乱贴乱发小广告行为,整治乱堆、乱放、乱扔杂物、乱停放车辆现象,保持路、街、巷、场管理有序,为居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要不断绿化、美化社区环境,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居民义务植树、种草、护绿,建立社区绿化档案,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要加强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养护和监测,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确保居民使用社区公共设施的安全。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使用环保型商品和清洁能源。按照打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地、节材等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第四,加强社区信访维稳工作,建设安定有序的平安社区。一是强化防范。即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范和维护社区生活秩序。二是强化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尤其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三是强化治理。加大对严重危害 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治理,积极创建“无毒社区”,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区、学校内部以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四是强化疏导。即畅通民情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充分发挥社区调委会、居民小组、楼院长、居民中德高望重人员的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把重点放在多发性、易激化的矛盾纠纷上,抓苗头、抓细微处,使社区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正确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有非正常情况,社区应早知道、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介入做好工作。

第五,坚持以服务居民为根本,建设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居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搞好城市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发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针对社区居民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要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社区与驻地单位的 互助互动,实现双赢。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要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相结合,推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一条龙”等有效的服务方式。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是整合社区服务资源。要利用好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引导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面向社会联合经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化程度。要发动和鼓励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性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慈善活动,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社区建设的基本方法

第一,善于讲团结,记住“四句话”。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座的各位作为社区主要领导,要做团结的带头人,做到能容人,心胸开阔,能用人,用人所长,凡事多与大家商量,多征求意见,不搞一言堂,工作中讲原则,做到和衷共济,和睦共处,与人为善,互通有无;要有大局意识,做事情,想问题,都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要处理好分工与协调的关系,分工不分心,围绕总任务,在分工的基础上搞好协作,大家分兵把关,共同把社区这台戏唱好。同时,大家一定要记住四句话,就是要“放下架子、定好路子、甩开 膀子、干出样子”。要放下架子,让人尊敬首先得放下架子,你得尊敬别人。让人信服不是端着“架子”才让人信服,而是你是什么“样子”才让人信服。“样子”是平易近人的品德。社区干部是与群众最贴近、最贴心的干部,要扑下身子,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要深入调查研究,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保持谦虚朴素的作风,和群众打成一片。天下没有干部害怕群众的道理,对群众有要见不要躲,要疏不要堵,要热不要冷,要柔不要刚。心要善,口要暖,手要短,要踏踏实实地、真心诚意地位群众办事,这样你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群众在你心中是什么位臵,你在群众心中是什么位臵,凡事要将心比心。社区干部要保持一种连接自律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善于挖资源,着力谋发展。要在整合资源、壮大自身上探路子、求突破。坚持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领域的工作方法,立足服务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单位,积极尝试街居工作主动融入发展大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是整合经济资源,壮大自身实力。稳妥探索“政府支持、社区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社区经济发展路子,从方便居民生活、创造就业机会、强化服务能力入手,不断扩大不同形式的便民商业服务网点,积极拓展小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努力探索居家养老、劳务中介等服务项目,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着力 夯实自身物质实力。二是整合社会资源,赢得多方支持。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奉献、双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找准驻街单位与社区双向互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突出工作协调,扩大交流沟通,强化紧密联系,巩固完善党建联谊会、协调议事会等共驻共建机制和平台,不断赢得驻街单位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善于搞协调,努力创环境。社区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广大居民群众,因此,对于群众的事情要当家业,对于群众的诉求要当家事,做到善听、会说、重做。听的能力是一种气度、修养和技巧,如果在听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就会伤害群众的感情,特别要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善意的引导。引导即你的“说”,“说”要讲求方式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敢说会说,要让群众感觉你和他站在同一个战线,愿意按照你说的方法解决。想要让群众接受你的说,就更得注重平时的“做”。要让群众在你的“做”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做到了善听、会说、重做,还要拓展自己的人脉,社区主任的人脉越广,社区的发展前景越广,人脉是靠自己的点滴积累的,日常见面时主动叫上名字、叫上职务的一个问候,逢年过节时的一个短信,都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既要有辖区有经济实力、有号召力的人脉,也要有贫困户、低保户、稳控对象的人脉,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创造辖区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同志们,社区工作权力小、责任大、事务繁琐、任务艰巨。最后,我衷心希望大家要以立说立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说不能办、多说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做到一切工作具体化、日常工作规范化、突发工作秩序化;以忙而不乱、累而不烦的责任感,积极探索和掌握社区工作规律,做到困难和挑战面前有主意、有对策、有办法;以逢冠必夺、逢一必争的荣誉感,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推功揽过,不气馁、不浮躁,精心谋事、埋头干事,做到任务落到实处、工作走在前列,努力在社区这个大舞台上,实现事业发展和个人成才。

第五篇: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文章标题: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为此,需要研究城市管理的内涵、模式、机制和有效性等问题,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创造优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

在“联合国最适合居住城市”排名中,居于前列的是那些规模适中、生态良好的城市。我国城市在发展中既要繁荣经济,也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努力改善居民住房、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提高市民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意味着人口、资源、信息、交通等的聚集,聚集的收益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聚集的成本在于土地价格上涨与交通堵塞等。一旦城市的发展超过应有的最优规模,经济效率提高的收益就会被土地价格上涨和交通堵塞等成本所抵消。因此,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思路是不足取的。

完善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事务一般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智慧和执法素质。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城市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消除城乡分割。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布局分割的现象,通过发展地下轨道交通以及立体高架公路等交通网络,把老城区改造和郊区卫星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产业向郊区疏散。

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社区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居民认同社区、归属社区。

社区发展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介入,更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化的,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条件之一。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利益,管理措施也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从居民需要出发,培育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来推进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