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大全)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4-739232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9 08:28: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 院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 2016级 专业公共管理二班 学号 201632030206 姓 名贺梦瑶

二零一七年六月

内容摘要

我们生活的社会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智障儿童,智障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无法接收全面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弥补智力、身心的发展缺陷,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迟早会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群体。针对智障儿童,国家为他们开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人才为他们提供早期教育、中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来帮助他们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训练,习得强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智障儿童的生涯谋取福利。然而,国家一直把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重点落脚于特殊学校教育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着重对当前中国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通过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找出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智障儿童更好地接受完整的教育,更快地康复并适应社会。

“关键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前言

(一)概念界定

1、智障儿童

本文所指的“智障儿童”是:在0-18岁之间的智力低下和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孩子。

2、家庭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家庭教育”是: 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二)问题的提出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口总数8296万,智力残疾人数554万,1352万的多重残疾人中伴有智力残疾的人数430万,其中智力残疾儿童101万,占智力残疾总人数的10.26%。智障儿童具有心理发展缓慢、感知觉迟钝、记忆力差、言语能力薄弱、思维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特点。如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社会巨大的冲击力之下,智障儿童如果无法接收全面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弥补智力、身心的发展缺陷,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迟早会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群体。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持续训练,习得强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智障儿童的生涯谋取福利。

二、智障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0-

6、7岁的智障儿童是在家庭中渡过这一时间段的,父母是智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唯一老师也是最佳老师,在这一期间,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耐心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说话、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基本动作进行反复教导与强化训练,会对孩子的康复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每个智障儿童的残疾程度、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使智障儿童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在学校期间老师必须考虑智障儿童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为每位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课程。这要求老师要具备丰富的与智障儿童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技巧。但是每位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之特殊教育人才的缺乏,使得老师提供针对性教育很困难,远不能满足智障儿童各不相同的需求,所以出现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的不良情形。这时家庭教育的介入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与老师一起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最恰当的教育方案,为孩子提供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发掘孩子的潜能。

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智障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心理发展缓慢、感知觉迟钝、记忆力差、言语能力薄弱、思维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差。相对于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必须具备有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法的专业知识。但是家长在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没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贝一样护起来,害怕他们受到一丁点伤害,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我生活环境中认识的一个智障儿童,妈妈怕他受到歧视与伤害,不让他干任何事,也不让他跨出家门一步,甚至在他20的时候,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洗澡都是他妈妈帮忙完成的。这种教育方式表面看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害了孩子,只能使孩子的各项生理机能愈加退化,状况更差。智障儿童也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家长没有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限制了智障儿童的发展,扼杀了智障儿童弥补缺陷、改善自身的机会。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在对中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情况进行论述时,先来了解美

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参与他们孩子学校教育的情况,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家庭教育是智障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美国智障儿童的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来共同教育智障儿童。首先,美国智障儿童的家长会参与学校对孩子教育计划与课程的制定,因为只有家长才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最为了解,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在哪些方面有严重障碍、在哪些方面具有特别的能力。其次,在学校教育的中期,家长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量,看看孩子是否有进步,孩子在学校习得的行为在家里是否有同样的表现。接下来,家长会为孩子制定长期的计划,家长会与老师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表现共同为孩子制定多阶段目标,保证提供对孩子的生涯最为有效的教育目标。

在中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学校教育始终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家长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上下学接送、支付学费,过分夸大老师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完成自己的学业,可以康复。从而导致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这样不仅使孩子在学校习得的行为无法在家里得到强化,而且无法对学校和机构的教育起到很好的监督。

(三)国家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小

智障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限制使他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为祖国贡献所有力量的伟大梦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自理生活,新世纪的接班人说的并不是他们,智力与身心发展健全的孩子们才是新世纪接班人。正常儿童所接收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他们所学知识的优劣和品格的贵贱,也直接决定着未来新中国的命运。

然而,国内在城市里为智障儿童家长开办的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是农村了。当然,国内智障儿童的数目比起正常儿童的数目,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他们也是生命,人类基因千变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残疾人将那些导致残缺的基因表达了出来,人类才有可能变得更加健康,是他们用自己的痛苦承担了人类的未来,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爱护。

四、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对“智障”的错误理解

智障儿童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落后与常人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我以后怎么带他出去见人”,“老天爷你要惩罚就惩罚我,不要降罪于我的孩子”这些话从家长嘴里说出来是再平常不过了。父母面对如此大的不幸,往往会沉浸在悲痛与自责中,失去理智的判断和思考,对于“智障”产生错误的理解。“智障”简单的说是智力与行为发展有障碍,并不等于完全不能发展。然而有些家长把“智障”等同于傻子、废物、精神病等不好的字眼,认为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康复的机会,所以彻底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不是胡乱投医就是完全放弃,一直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够

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不同于正常儿童,许多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本身没有掌握关于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农村智障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低、农忙抽不开身,他们不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来自主学习教育孩子的特殊方法,这使家长过分夸大老师教育的作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忽视了自己做为家长的重要作用。盲目的把孩子交给老师全权教育,自己却置身事外,把家庭教育抛在脑后。

(三)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度不高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缺陷的限制,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家庭和特殊教育学校中度过的,很少与外界接触,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高。社会的漠视给智障儿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首先,人们很少会主动了解智障儿童这一群体,不能正确认识智障,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融入社会的难度加大;其次,社会的包容度小,加重了父母的心理负担,家长害怕孩子被人歧视、嘲笑,把孩子永远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允许和外界接触,导致孩子胆小、自卑、无法很好地与人交流。最后,社会中同龄人之间的比较,使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正常孩子进行比较,进而无限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距,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变的像正常孩子一样说话流利、思维敏捷、成绩优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为孩子制定繁重的学习计划,或空头说教、或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越是心急就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五、针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善措施

(一)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应该积极地帮助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解决现存的难题。首先,应当与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为他们讲解“智障”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改变错误观念,正确认识智障。并为家长提供情绪疏导服务,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让家长不要放弃,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变好的能力。其次,应该向智障儿童的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缺陷弥补的重要作用,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特殊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再者,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得益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与实施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必须的。现在国内已经针对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开办了许多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社会工作者应该呼吁国家给予智障儿童群体更多关注,重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大力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人才对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办智障儿童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为家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推进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互助

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帮助智障儿童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智障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推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首先,鼓励家长与老师一起讨论自己孩子的缺陷程度、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为孩子制定配套的学习计划和教育课程,在校期间由老师进行指导、教育,放学之后由家长完成复习和强化,帮助智障儿童巩固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定期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变化程度进行评估,从中寻找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完善教育课程,为孩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三)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大政策支持

智障儿童大量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许多智障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都比较承重,父母不仅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忍受经济拮据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为智障儿童的家庭链接有效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社区资源,寻求社区帮助。发动社区募捐,暂时缓解智障儿童家庭的经济困难,指导社区的居民正确认识智障,给予智障儿童和其家长更多精神关爱与经济支持。可以定期组织社区开展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活动,增进社区居民对智障儿童的了解,也能帮助智障儿童走出家庭,融入社区。充分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培训劳动技能权等权利,为智障儿童开设适合的就业岗位,提供未来的就业保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共同协作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智障儿童及其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

总结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完善的学校教育的相互合作才能为智障儿童以后的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他们早日实现康复,适应社会生活,避免遭受社会压力的打击。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及解决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鉴于个人水平有限,笔者只是简单地进行论述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当前中国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些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志亮.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C].中国特殊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7-

8、11-12.[2]曾汝弟.家庭教育学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33-35.[3]宋阳.浅谈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0.[4]任晨静.舞蹈治疗对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22.[5]韩璐.智障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及教学策略[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6]谢俊贵.从社会协同学的视角看我国智障儿童教育发展的体制缺陷与优化[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13-16.[7]栾萍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6(5):1-4.[8]周丹,胡玉君.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影响研究[N].绥化学院学报,2016:2-6.[9]郭玲.蒙台梭利智障儿童感官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9.[10]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1-3.[11]聂宜凤.《童年的秘密》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健康教育,2013(7):2-7.

第二篇: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0-07-16

丽水二中周新红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德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家庭。“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这一点,谁都不会置疑,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去经营这个第一课堂,当好这个第一任老师呢!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乃至一生成长的重要性。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

前不久,我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一(1)(2)两个艺术班和高二(1)(2)两个理科重点班的学生。调查结果是:我校高中生中,32%是独生子女家庭,59%是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都挺高;在孩子进入高中以后,76%的家长就放松了家庭教育,近一半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上,45%的家长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进行教育心中没底,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过多地进行教育了;家长们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调查还发现:40%的家长经常参加的业余活动是打牌赌博,很多学生和父母周平均交流时间不到2小时;80%左右的父母对于“孩子现在除了学习还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无从知晓;90%左右的家长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严重匮乏;52%的家长在老师或其他人告状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骂一顿,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成了“真空”。

因此,我们呼吁:让家庭教育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千万不要让孩子的第一课堂形同虚设。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智力教育,缺少情感交流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关心自然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实施封闭式管理,孩子几乎都在学校里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像个断了线的风筝,真的是“自由飞翔”了。我们许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于是,平时关心的话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呵护:需要在遭遇挫折时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需要遇到困惑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指点;需要在取得成绩时得到父母的赏识和分享。每一个父母都要牢记: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另外,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手足无措,就有了以下两种主要的教育方式,或严格要求,或放任自流。有的甚至用粗暴形式对待孩子,试图用威严让孩子好好学习。其实,孩子惧于威严就会养成做表面文章的习惯,在父母面前似乎很乖巧,走出家门也许就“面目全非”了。而且因为惧怕,遇到问题就不敢告诉父母,久而久之,只能在缺少父母正确引导的道路上迷茫下去。

2、注重物质满足,忽视德育教育

家长总认为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给最多的生活费就是爱,而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实,放松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的身上缺乏正气,会失去辨别力,很有可能走上邪路,因此加强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知心姐姐”卢勤呼吁广大的父母: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财富呢?我觉得就是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做个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有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活有激情,热爱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孝敬长辈,懂得付出与感恩;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等等。这样的人生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财富!

3、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我校学生中,留守和单亲家庭极多,家长和学校、老师交流的机会是少之又少,造成了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虽然家长平时能偶尔通过电话与老师进行沟通,但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说明白的,所以,效果就不明显。

二、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使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我提几点建议。

1、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树立榜样的丰碑。品德教育是一个非智力因素,要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养成,父母的点滴教育不可或缺。古语曰:“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平时多陪孩子坐

坐,聊聊球赛,话话影视,谈谈社会热点问题。我以为,父母之爱都深似大海,厚如高山,只是有质量的区别,而决定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不是父母的学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都不假。

2、充分挖掘教育潜力。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老师和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巧抓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从我市实际出发,我们极需一个媒介,以弥补沟通不畅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班”等,发挥家长在创办优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家长对教师、学校等的评价,家长对学校评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出面将各类学有所长的家长聘为兼职督学,深入一线参加督政督学活动,检查、指导、评估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关键是不要流于形式,要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就像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开一次会,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政府部门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请专家、学者给家长们上上课,开开讲座,给家长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也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以县为单位,把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定经验的家长组成“宣讲团”,把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家教经验传给更多的家长,使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3、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到家校双管齐下。虽然家庭教育由家长来完成,但是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尤其是班主任对家长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班主任既是学校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有助于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细化班主任工作规则,强化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到家校双管齐下。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家庭教育中,凡是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和品德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孩子可能就出问题。美国人泰尔·约翰逊说:“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

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要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妙,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把握教育时机,挖掘教育潜力,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快乐健康成长。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带领学生通往未来的旅途,那么教师就是这一路途中的指路明灯。而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有所帮助!

1、存在问题

关注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因此,班主任应该专注于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从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而加以理性整理和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带领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启发者。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工作,并未给留守儿童提供童年的成长陪伴、情感抚慰与认知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教养。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与陪伴的缺失,往往会在知识认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自卑,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可以说,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且无法进行正常、友爱的人际交往。

(2)忽略学生心理健康

大量的资料和教学经验显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往往由祖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陪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养”而不“育”的情况出现,祖父母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仅仅以“吃饱穿暖”作为照顾的原则,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这种家庭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敏感、易怒、难以调教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3)家庭留居人口教育能力有限

当父母外出进行务工后,学生大多会寄养在亲戚家庭中或者由祖父母等老人照顾。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或文化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教育效果较差,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在同等的水平,也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家校共育的条件和补充教学。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留居人口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能力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探究欲望。同时,由于留居人口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也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正常的亲情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知识认知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解决对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现问题了不要紧,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儿童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一棵棵幼嫩的小树苗沿着笔直的方向成长,终成参天大树。

(1)教师陪伴、建立帮扶小组

当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出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积极承担其教育与陪伴的职责。通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统计,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在课下为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生活陪伴,并适时开展课外活动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在游戏中收获友情。同时,将班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选出来作为帮扶小组的组长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影响下,调节学习状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因此,班主任可以采用班主任陪伴成长、同学共同进步的方式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堂上和课后的陪伴,使学生在师生情和友情中弥补亲情的缺失,并借此逐渐健全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智。

(2)心理疏导

班主任应该专门抽出课下的一部分固定的时间作为心理疏导专用时间,可以以“知心姐姐听你说”为名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可通过日常观察来寻找心理疏导对象或凭借留守儿童的主动倾诉来进行心理专业辅导。同时,班主任应该借助心理辅导手段告知学生合理梳理不良情绪的方式,并告诉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很正常,但是必须要学会自我纾解,可以借助自己的日常爱好和运动来缓解,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朋友交流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缓解。班主任需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指向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对话纾解心理压力、找到合理的压力释放口,并学会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进而完善德、智、体、美的'教育培养。

(3)家访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应该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通过与家庭中留居人口的沟通、交流来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养效果,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关照。同时,定期家访也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份“被关注”的心里安慰,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多得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注和关爱。

(4)改善教育资源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教育资源,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多媒体兴盛的时代,很多留守儿童见识较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生在农村无法获取外界的新鲜信息,无法及时获知社会上的大事小情。于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手机新闻每天定时为学生播报新闻,使学生在教室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聆听外面的世界,感受更广阔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改善和新颖教育资源的提供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知识认知和与外面世界的接触,并借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认知与能力培养平台。

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固然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因为,留守儿童既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家庭发展、社会进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持续努力进行教育改善的教育问题。相信在教师的帮助和留守儿童家庭的积极配合下,定可以使留守儿童成为能力、心智、人格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问题之二: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如笔者牵手的湘乡市小学五年级小女孩刘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非常胆小,自我封闭,自我防备意识强。我们驱车两小时到他家看她,她很少讲话,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问题之三: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到城镇“淘金”改变家庭的状况,其饱受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本身就需要给予关爱,而社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他们的身心压力很大,得不到合理的宣泄,而孩子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更多成分是情感迁移。两个特殊的群体,复杂的情感交织,构筑了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方式。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努力学习,将来做“人上人”,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吃苦,吃不好,穿不好,被人瞧不起,所以拼命用金钱物质弥补愧疚,同时也能说明自己走出小山村的能耐,“走西口,闯江湖”的体面。所以,这种过分的物质关爱中有很多市侩的炫耀成分。这种爱之不当,导致孩子大把的零花钱,比吃比穿,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问题之四: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进城务工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如湘西永顺县初二小女孩XXX,家里四个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初中快点毕业去赚钱。于是,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者他们已经亲身体会过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问题之五:教育管理方式的异变。父母外出及老人亲戚代为监护不仅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不少家长方法贫乏。他们大多选择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的方式,依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子女成长的优劣,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孩子;成绩差则一顿打骂,无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之六: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加上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不健全的教育观念更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习惯等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维系着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需要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还是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关爱两个特殊群体的长效机制。

对于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强社区建设,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在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要让亲子之爱、教育的力量、社会的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第二、选择好代养人和亲子之爱协同。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代养人精力和教育能力有限的还可同时委托合适的人负责对子女日常的教育与监护,依据子女的性格特点等与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商讨好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同时引导子女融入代养人的家庭生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成长。

第三、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第四、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第五、孩子留守,家长不能“溜守”。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为子女选择适宜留守儿童的的学习方式,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第七、父母还可以依据自己在外打工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使孩子们开阔眼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和父母呆在一起来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可以让有条件的儿童尽快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我们更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庭教育。在幼儿时期,家庭和睦,夫妻间没有争吵,对孩子没有溺爱,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到童年时期,作为父母需要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商量讨论,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懂事,他的记忆从这个时候开始加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娱乐结合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到了青年期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非常重要。

(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补充

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学校都要以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标,去进行有计划的、统一的再造性“加工”。有的顺理成章,显得较为容易,有的则需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才能有所成就。因为有的孩子在家里已养成自私、任性、粗鲁、骄横、好吃懒做等坏的习惯和不良品质,入学以后由于教育适时、得法、外加集体影响和约束,他们原来的不良习惯和品质会得到改造或抑制。如果积习不深,这些毛病能够在集体中得以矫正。反之,比较困难。这时,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或者采取偏袒、放纵态度的话,不仅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极容易挫伤老师施教的积极性。如果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还掺有个人主义观念,或者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功利观念的话,学校教育成效必将受到阻滞和削弱。实践也证明: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其教育效果很难巩固和发展。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够自律自行。但一些家长的想法,却过于单一或片面。简单的想法、固执的思维代替了系统教育的培养属性,进而破坏了孩子独立学习、思想的意识,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叛逆或依赖性加剧,无法适应社会。

(一)学习成为家庭教育的全部

把学习好当成生活的全部,这是许多父母望子成龙的通病。不否认学习好的学生事业成功的机会大一些,但是也不能说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说,他也是成功的。有的家长不切全实际地让孩子在班里成绩拔尖,结果孩子精神负担过重,抑郁、还带有书呆子气。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好,将来恐怕也不会有未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定位,正确地把握培养学习兴趣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结果不要过于苛求。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努力,这样才是学习带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感受。这样,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理想,但在这个好心态的影响下,在社会上终会找到合适的位臵。

(二)许多父母自以为是行事武断

有的父母自身比较固执,行事武断,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强迫孩子遵照执行。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走弯路,但即使走错了,那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挫折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提高,家长不能单独隔断这种尝试。可以提出自己的分析,让孩子参考,如果孩子的想法还要尝试,那么即使不对,家长也要减少干预,但可以让孩子尝试的过程中,通报自己的情况,做到问题的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做的结果,与你武断的要求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却学会了独立。

(三)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然而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失败表现的是失望,不是希望,是责骂而不是鼓励。父母在看到孩子短处时,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就学习而言,就是年龄相同的孩子,天赋也不同,而且性格等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也不会相同。所以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是不现实的。当然,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观念要正确,要始终克服急躁情绪,要始终承认孩子间的不同,不要以偏盖全,放松心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弊病的对策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父母而言,就是要有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什么,树立什么,坚持什么,杜绝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要理出头绪。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目的培养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培养其具备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良好,能够独挡一面,能够独自解决问题,能够较好的运用社会资源。所以,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独立性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在日常生活中,常以简单的命令来要求。当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时,应俯下身子,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即使想法简单稚嫩,也应该认真对待,让孩子从潜意识中感知到,自已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进而会形成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对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尤为关键。

(二)科学的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切合孩子的实际,对孩子的教育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不给孩子提出超出孩子智力和能力的要求,不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不凭自己的惯性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对孩子期望太高,无节制地增加孩子的负担;对孩子施行武断强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或对孩子溺爱娇宠、放任自流等等,都是不理性的教育态度。教育管理孩子的理性态度应该是,对孩子成长目标抱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和希望,不逼孩子,不苛求孩子达到什么目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要客观的找原因,不凭单方的认识去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父母还应保持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的错误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三)把学做人贯穿始终

做事先做人,做好人方能做好事。如果人都做不好,那肯定做不好事,也很难做好事。所以父母在孩子认知的过程中,必须把做人的道理贯穿始终。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因为孩子就在父母的身边,无形中影响就比较大。父母孝顺,爱护亲朋,那么孩子就学会了爱。父母热爱事业,用心工作。那么孩子就学会了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其次,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孩子产生善举时,要及时表扬,让孩子对做好事,产生自豪感。再次,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当然生活中不免也会有假恶丑,有些事也很难做出对与错的直接判断。所以,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增加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做人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教育应该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

总之,《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认知孩子成长的过程如果缺乏思考,就失去了认知的意义。同样地,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只追求一种表面化的统一标准,还要通过各种鲜活的形式,直达孩子们理智和心灵的最深处,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家长应当努力使子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梅建伟.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20l0(4)

【2】 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6(2)

【3】 陈慧敏.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J].上海教育,2005(12)

【4】 童一.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J].少年儿童研究,2003(5)

【5】

【6】

【7】

【8】丁刚.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2)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1)刘慧.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1)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