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正确运用先进典型(精选五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14-73058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4 08:08: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正确运用先进典型

正确运用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尤其如此。建国三十余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丁佑君、黄继光、罗盛教、王崇伦、徐建春、向秀丽、雷锋、张志新等大批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对广大青年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影响。用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青年奋发向上,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作风,历来是我们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在青年工作中普遍运用的一个基本方法。有的同志觉得,这个办法有时灵,有时似乎不那么灵;或者认为,过去灵,现在不灵了。因之对典型教育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其实,典型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运用时能否讲求科学性。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认真地总结探讨,对于做好今后的青年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先进典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先进典型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质的规定性。它们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先驱者和代表者,体现了社会和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象雷锋、张志新等先进典型,就具有这样的本质特点,因而能够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成为牵引社会前进的一种力量。而象张铁生一类小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对社会的前进起着破坏性的作用,根本不具有任何客观的先进性。那是“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强加给我国青年的,因此虽名噪一时,到头来也逃不脱垮台的命运。

先进典型的客观性,决定了任何先进典型都不是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的。先进典型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先进人物只能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出先进性,绝不可能集诸多的先进性于一身,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个别的体现先进性比较全面的典型是有的,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随意夸大先进典型的先进性是有害的。

先进典型的客观性,还体现在典型的多样化上。客观世界无限丰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的发展类型和成长道路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先进典型的出现,不应该是“一花独放”,“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应该是“群芳谱”式的“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青年中,都会不断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先进人物。只是有的被人们发现,有的由于各种原因而放埋没着。花有大小、品种之分,先进典型也有大小、类型之别。无论哪种先进典型都具有榜样的作用,只是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每个青年都可以在先进典型的“百花园”中,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仿效的榜样。把先进典型单一化或者人为地用这个典型来代替那个典型,都是不符合先进典型多样化的客观实际的。

要贯彻激励、感染、吸引的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品质的形成,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由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的简单过程。运用先进典型引导教育青年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也依赖于青年本身的各种内部条件。如何激发青年的内在积极因素,使之成为把外来的典型教育转化为内心需要的动力和自觉的行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典型教育。不顾及青年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是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有这样的情况:某种先进典型,虽然客观上需要,但有些青年在主观上还没有认识到这种需要。这时,积极地提高青年的认识和耐心地等待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类型的青年更需要有不同的典型来引路。譬如,后进青年更需要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苦闷、彷徨的青年更需要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的典型;决心走自学道路的青年更需要自学成才的典型;立志改革的青年更需要在改革中排除万难、取得成功的典型……等等。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青年,选择和树立不同类型的典型。这样的典型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上、思想上的共鸣,容易激发青年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典型教育易于奏效。可以说,一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习先进典型就易于成为青年们自觉的行动。引起这种共鸣最有效的办法是感染和吸引。这既要靠先进典型本身的深刻性和鲜明性,也要靠宣传、学习方式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一些历史上影响大的先进典型,往往对青年长期发生激励作用,但一般地说,同一个时期的先进典型,往往对青年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社会经历、心理状态和社会要求,与当时的青年相同、相似或接近,容易为多数青年所接受,更容易引起心理上、思想上的共鸣。

典型教育是通过先进典型的具体事迹和生动形象,使青年了解和接受特定的思想和教育内容的。它更多的是起倡导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忽视宣传、提倡和启发诱导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无产阶级世界观,不是自发地产生和形成的,需要潜移默化,长期地进行宣传教育。这就离不了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力量。当然,先进典型又都是就其精神实质而言,而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模子”,不能机械地模仿。

先进典型的先进性是相对的。先进典型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先进可能更先进,也可能转化为后进。先进典型的先进性是从相对意义上来讲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社会生活中,新典型代替老典型,这是正常的现象,是一个社会有生命力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爱护。在对待先进典型的问题上,“只摘花不培土”,只使用不爱护的情况屡有发生;“掐尖风”也时时袭击着先进典型,致使不该垮台的垮台了。一些青年成为先进典型后,或由于人们不了解先进的相对性,苛求于他们;或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或由于顶不住周围的讥讽和打击而感到孤立和苦闷,有的甚至走上了绝路。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注意从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先进典型。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处理好与周围群众的关系,也要教育广大群众正确地对待先进典型。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地为先进典型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宣传先进典型,要实事求是,注意先进典型形成过程中群众的、集体的因素。对先进典型不能求全责备,不顾实际地“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在运用先进典型时,应当认真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如何正确运用

如何正确运用“惩罚”

杨晓霞

所谓惩罚,是指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达到维护大众权益、维持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教育上的惩罚是良性的,善意的,是一种以爱作基础,它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底线,以法律法规作准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不良行为的蔓延为目标,与“赏识”相一致的一种教育方式。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惩罚与奖赏一样,也是教育者教育行为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勇敢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的几点:

一、“惩罚”要注意民主平等

无信不立,无法不治。要维护一种正常的群体秩序,维护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平等的权益,“惩罚”是必要的保障措施。

教育提倡“民主平等“的核心是尊重学生。而这种”民主平等“往往被过度夸大、片面理解。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懂得体谅、谦让和互助,一切以自主为中心,稍微吃点亏,便“严重受伤”或“怒火中烧”:学习上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老师批评几句,不是与老师顶撞,便是“心理受创”,“离家出走”或者“愤世自杀”……只要是想得到的,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做,根本不顾及他人和后果。

这种“尊重”不仅不是爱学生,而且是害学生。真正地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惩罚”学生,正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律,为了维护每个学生的“民主平等”,它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正视错误、勇敢到地承担责任,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二、“惩罚”不等于“体罚”,也就是说“惩罚”的外延大于“体罚”的外延。

“体罚”单指通过对学生的身体进行惩罚,是其疼痛或劳累来迫使其就范的一种方式。旧私塾曾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这种方式除了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较大的生理损伤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重表不重里的高压手段,为学生和家长所不容,也为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容,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我国《教育法》第三十七条也明确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第2款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而“惩罚”的方式却有很多,可以是反省,可以是承担相应责任,可以是扣除相应积分,也可以是对学生参加某种活动权利的取消……它是一种促其内省,促其承担责任的警戒方式。

三、“惩罚”要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和“错”,以及“惩罚”的标准,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临时“口谕”。

为此,班级要形成自己的“班级法规”。而这种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立法”的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其次对班级“立法”的条款、措施以及依据和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再次由于是自己亲自参与制定,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会更强。因此,“法”要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立法”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维“法”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班级“法规”才能更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更能取得学生的认同。

四、“惩罚”态度要正确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因此,“惩罚”过程中要避免人身攻击,强度要适当,切不可实施体罚和心罚。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所谓的错,只是错,而不是罪,我们对他所进行的“惩罚”,只是在取得学生自己认同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帮助他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最好是“引而不发”、“不战而屈人之兵”,起到威慑的作用。第三,我们要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学生交流要态度温和,切不可感情用事。

五、“惩罚”要有时效性

“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立即实施,事过境迁,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犯了错误一定要进行“惩罚”,对于学生的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应惩罚,因为结果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以免学生养成侥幸心理,其他学生生执法不严的认识,使惩罚失去其应有的威慑和教育作用。

六、“惩罚”要有时限性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一事一清,不搞“秋后算帐”。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惩罚”与关爱并存,它所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人非学生本身,“惩罚”是使他明理,知错,让他承担责任。千万不要让学生形成我是坏学生、大家都不喜欢我的错误印象,以免其自暴自弃。教师和其他学生也要端正认为,形成正确的氛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也是一种美德。

七、“惩罚”要加强沟通

“惩罚”是教育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惩罚”不能代替教育,应先教后罚、以罚促教,不可不教而罚,以罚代教。

在“惩罚”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惩罚”。并且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在决定是否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因为,有时学生受其自身的年龄特点、经验和知识不足所限,往往会“好心办错事”,对于此类学生,教师更要耐心疏导,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惩罚”,“惩罚”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之前,教师千万不要武断,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适得其反。

八、实施“惩罚”时态度要温和。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但如果教师态度不当或言语不当,学生就会“死不认错”,甚至会越闹越僵,失去“惩罚”的意义。因此,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学生,再指出他的错误,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之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怎么办……这样,学生一般会接受。

“惩罚”后要及时进行沟通,即实施“惩罚”的“善后”工作。“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这样说虽有点俗,却不无道理。而我们很多班主任都忽视了这一环节。

我们说“奖”与“罚”都是形式,关键是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虽然学生亲身参与“立法”,亲身制定“罚”的方式方法,当真正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学生虽然对班级的“法”和“罚”认同了,但一旦“惩罚”到自己头上,总会不同程度地感到“不舒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受到“惩罚”后,有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会害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会消沉下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时,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会因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而感动,改进起来自然会快些,效果会更好些,更不会发生一些因抵触而产生的不良事件。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也可以对其微小进步予以表扬,还可以与学生共罚同受:学生没完成作业,教师也没

尽到责任,也一起受罚,一起补作业;学生迟到,被罚跑步,教师也一块跑。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不管怎样,教师是爱他的,同学们是爱他的。

八、“惩罚”要取得家长支持

“在校教育一整天,不抵回家吃顿饭。”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确实反映出学校教育“孤掌难鸣”的尴尬现状。许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或者反省得很到位,回家后,家长一反对,学生立刻又“理直气壮”。因此,班级当中的“法”和“罚”,要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同时,也要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统一战线,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许多家长会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譬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或者与别人打架,或者损害了别人的物品……最常见的,就是家长轻描淡写地让孩子道个歉,然后一手包办处理,学生倒成了“局外人”。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无理辩解,甚至大吵大闹,教唆孩子拒绝认错。

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有时可以与家长共同商定对孩子的“惩罚”方式,以形成教育合力。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如让学生留下补作业或做事情,要提前通知家长,以免家长担心;对孩子进行某种“惩罚”之后,要通知家长,并让家长留心一下,观察状态,随时调整方案……

九、“惩罚”要形成群体氛围

“法”是学生的“法”,“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罚”,因此,教师切不可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更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形成群体氛围,即良好的班风。例如,对于一些于“法”不合、于情可赦的事情,如:张三因帮助小同学而打架,打架本身不对,但其前提又是帮助人……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依靠群体力量,既可缓解师生之间的直接冲突,又可使受罚学生更好地反省。

总之,“惩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补作业,补补 多少,不多长时间;罚写说明书,写多少字。教师千万不要任意而为,变成怒气的发泄,进而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第三篇: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学案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学案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考纲,明确学习目标;

2、分析典型题例,明确考查重点;

3、掌握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正确运用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研读考纲,明确学习目标

1、《考纲》对本能力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

2、本考点的关键词是“正确”、“运用”、“常见”。“正确”: “运用”: “常见”:

二、分析典型题例,明确考查方式

例题21.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近视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醒青少年正确用眼,预防近视,电视台准备拍摄一则公益广告,请你拟写一条广告语。(4分)

注意:(1)紧扣主题;(2)运用修辞手法;(3)不超过20字。答:

。分析: 考查方式:

三、知识梳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

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9、反复

(1)反复的特点: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反复的种类: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正确运用修辞学案第三课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检测题一

1.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明净的兴庆湖犹如一面照妖镜。(析:“照妖镜”这个喻体太过抽象,不利于人们对本体的理解,因此使用不恰当。使用人们没有见过的喻体喻本体,只会越比喻越糊涂,可将其改为“一面镜子”。)B.小强的脑瓜笨极了,就像桌子一样,不会动脑筋。(析:本体“人”和喻体“桌子”没有相似点,无可比性,因此不能构成比喻,可改为“像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C.足球队员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绿茵场上。(析:本体和喻体感情色彩不一致,“如狼似虎”含有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足球队员,可改为“生龙活虎”。)D.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样快。(析:以“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比青年妇女驾船不贴切,不符合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乐观、上进的性格,应改为“箭一样飞去了”。)2.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溅起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易懂。

4.对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了反复修辞,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真正的尊严是高于生命的。”运用排比和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尊严高于生命。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的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山色的变化。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星’,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呢?”运用设问和反问,批评了“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诗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6.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周大勇扶着李六娃,把他的所有东西都背在自己身上。他们走了一里来路,周大勇就满身是汗。是啊,此时此刻就是带一根针也有八十斤重!

B.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D.就这一眼,满园里便鸦雀无声,似乎都被这一眼震住了。

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地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B.村前的小路紧贴着蜿蜒的小溪,路的两边长着鲜嫩的青草,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这美丽的小路,就像铺在原野上的一条白练。

C.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相应,结构像神经节和神经网那样结合得非常严密。

D.重庆之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那好像是江上的渔火,又好像是天上的星星。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力气势。

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

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9.下面几句话,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句是()

“利剑号”潜水艇正在碧波深处航行。

_________________,也挡住了阳光。潜水艇远航,一般都是在水下航行,一两个月见不到阳光,晒不到太阳,那是常有的事。

A.大海像一片乌云,阻碍了光线

B.大海像一道屏障,阻绝了空气

C.大海像一床大棉被,挡住了视线

D.大海像水晶宫一样,五彩缤纷

10.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其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运用修辞学案第四课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检测题二

11.“雨”在四季各不相同:“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请你用拟人的手法,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其中的两种雨各写几句话。()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下面这个赞颂“无名英雄”的比喻句的后边,再接着仿造一个比喻句,句式要求与前一句相同。

你(无名英雄)不是金秋的硕果,而是果树下的一方泥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照下面语句的格式仿造两句话,要求与原句形成一组排比句,表达同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不做屋檐下叽叽喳喳的麻雀,要做搏击蓝天高瞻远瞩的雄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山”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长江,又好比慈祥的母亲,点点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展开笑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两个句子分别以“有人”和“问”开头,形式上一为对比,一为设问,请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仿写。

有人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结果名声扫地;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却享誉神州。

问世上几人声名传天下?恒河沙数,唯有钻石闪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手机短信具有简洁、明晰、经济等特点,发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请你以“高考”为话题,给你的好友发条短信共勉,送心送福。(使用拟人、比喻或排比的手法,至少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下面句子,任选两个英文字母,写两个与例句形式相同的比喻句。

A像一张互相支撑的梯子,像一座高高耸立的铁塔,还像一枚冲向云端的火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的内容对应,句式、修辞方法基本相同。

面对伤害,应有大海般的胸襟,就像蚌包容一粒沙,终会使其成为珍珠;

面对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挫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随着出境旅游的不断升温,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举止也引起舆论关注。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民形象,海外一些媒体把这看作是中国游客的“通病”。为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请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出境口岸拟写一条两句话的条幅,要求主题鲜明,温馨得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把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完整:

一位高三同学说:我们不爱写作文,和作文的题目陈旧有很大关系。一些题目,a,真怕到了大学还要写。难怪有的同学说:“俺们老师是属祥林嫂的,b。”其实,作文题目本身并不错,c

①在a处,补写一组排比句。

②在b处,补写上恰当的语句。

③在c处,补写上运用比喻和反问修辞手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写过下面这样一首诗,但思想太悲观了,请你变换“时间”和“生命”的喻体,再仿写一首,要求思想内容积极向上。

时间是一根铁鞭,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到西北乡村一个小学支教。有一次,上级领导到该校参观检查,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普通话都“土得掉渣”,于是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那位支教老师,让她在检查组来之前先读一下扇面上的一首小诗。请从听她朗读的众教师的角度,在横线上写两句他们听后的感受,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形象,每句不超过25字。

(1)她的声音甜润而响亮,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办公室里的人无不觉得她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正确运用修辞教案

2013届高考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复习方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重点点拨实际运用,提高运用能力,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三、高考新要求: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文采,就是语言生动而形象,这要靠修辞来实现。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

“常见的修辞方法”,则指考试所要考查的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手法,对比,《语文考试大纲》作了十分明确的界定,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正确运用这些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语文考试大纲》在“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效果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前几年虽有加了星号暂不列入考查范围的情况,可仍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仿写等题目中有所涉及,可以说,它一直属于高考热点之一。

修辞考查的目的不是单纯考查概念,而是要求能够指导语言实践。考生要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修辞方法进行辨识,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有准确的理解,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得失进行鉴别评价,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加以鉴赏。

四、命题透视:

高考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考查,总体上表现为三个“综合”。

1.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考查。它不是单单测试某一种修辞方法,常常是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等几种修辞方法交织融合起来,要求考生解答时能够加以兼顾。

2.准确辨识与正确运用综合考查。它一般不是单一地考查辨识能力,而是将运用能力一并考查,并将运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要求考生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3.修辞方法的考查与其他考查方式综合进行。近几年的修辞试题,常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和变换句式一起考查,更注重考生综合表达能力的检验。

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多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主观表达题更能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多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能够介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使用相应的修辞方法。而这些作为修辞题材的,表达方式上有描写的语段,有议论的语段,也有抒情的语段。应该看到,修辞能力考查中主观表达题是重点,其中理解与评价能力的考查多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中,它要求考生结合诗文中点语句内容的理解去分析修辞方法的运用技巧、表达内容及其作用;而包括修辞方法的写法考查题多设在语言运用题中。

4.高考示例: ◆(2006安徽卷11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答案]示例:唐代诗坛的两位泰斗——李白与杜甫,我更喜欢李白。喜欢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才气,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喜欢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

[思考]这是一道非常“精彩”的好题,它利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法起了“指挥棒”的作用。这道题还和中学教材紧密联系,四组人物在语文教材中都出现过,都不冷僻。它紧抓课本,又向课外阅读延伸,选择余地也较大,考生尽可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这道题避免了与教材不搭边,让人感到读语文课本没用,和高考联系不上的弊端,有利于语文教学。

◆(辽宁卷12)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鸟为例:(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合乎主题给1分,正确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给2分,每超过一字扣除1分。

[思考]公益广告词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广告词简洁、精炼,利于表情达意,简洁得体,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涉及的对象,而公益广告词除此之外,还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为公益事业写广告词,要语言得体,充满人文色彩。公益性事业有很多,如说普通话、义务献血、扶贫济困、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等,题材广泛,贴近人们生活。这就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研习内容: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六、几种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

1.比喻与比拟 比喻的本质是以熟知比陌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凡喻必非类”,喻体与本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这是比喻的基本特征。像“人比黄花瘦”“日出江花红胜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虽没有比喻词,却都是比喻,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虽用了“像”,却不是比喻。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或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把甲物乙物化。其特征是把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写。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只要我们拿起刀,恶霸就会夹着尾巴跑”,“(口号)飞到人们的耳朵里,钻进人们的头脑中,流到人们的嘴巴上”。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比拟句里本、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再有,比拟往往体现在动词上。如“从屋子里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中的拟体是“鸟”,可这拟体没有也不必出现,“飞”字承担着这个仿照;而“她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则喻体鲜明,并不强调动词。

2.借代与借喻

借代是给人或事物改变名称,变换说法。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或以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或以具体代抽象,如“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或以专名代泛称,如“临时开个诸葛亮会”;或以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或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或以材料代本体,如“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以喻为代,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只代不喻,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对偶与排比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七、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八、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九、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十、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十一、探究解题新思路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修辞,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考查;甚至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文采飞扬,赢得高分。

(一)探究命题方式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类型:客观选择题

运用修辞的基本知识,辩识辞格或判断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

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研习1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答案为C。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答案] D

分析]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⒉分析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研习2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正确答案为B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将来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课堂练习

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答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恶。

[分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隐含要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三)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

〖课堂小结〗

提高修辞方法运用的水平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考生带着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巩固练习

⒈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莽莽苍苍的原野,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支正在覆灭的船队,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B、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感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朦胧月下的荷花。

C、于是,我从记忆的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写下了《扳着指头数到十》这篇小说。

D、我拥抱着夏日的黎明,惊醒那温馨而生动的气息,美丽的花朵睁眼凝望,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

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B、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下留下了脚印。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C、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点明了“他”有知识有文化。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蛙眼对不同事物的观察特点,鲜明地表现出蛙眼的特征。

⒊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⒋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⒌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我同时代的青年!摇起勤奋的桨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校准理想的罗盘。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⒍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7.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8.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⒈答案B

[分析]“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喻“感情汹涌澎湃”不当,因为“野马”向前奔跑,而“汹涌”指“(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应改为“大海的波涛”。

⒉[答案]D

[分析]不是“夸张”,是对比。

⒊[答案]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

⑵B [分析] ⑴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

⑵“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⒋[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⒌[答案] 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 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分析] 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⒍[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7.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8.答案示例:

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第五篇:正确运用成语说课稿

“课内比较学“活动说课案

说课内容: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课型:复习课 主讲教师:代燕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考命题者看得很重的一部分。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安徽卷等相关卷中取消了包括字音、字形、标点等考点,甚至连词语的客观选择也取消了,但保留除语病辨析之外的另一个重点——成语。我们年级语文一轮复习中,词语和成语成为两个词汇教学的要点。

湖北卷2009——2011年的第3题考查便是词语(实词、虚词)和成语的杂合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成语的分量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教材中较为详细的讲述了熟语的概念及分类,也在“技法指导”中举例说明了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及简易的判断方法,并在课后设置了6道练习题。

《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在阶段目标中也表述:“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二、学情分析:

我们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中已认识过成语的来源及结构等知识,也明白成语考查的语音、字形和意义辨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同时,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相关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有历史、有寓言、有故事、有哲理、有智慧。成语大多是四字语,但几乎包括了汉语所有构词造句的方法。成语也往往都是声律协畅琅琅上口的。表达与交流时用上几个成语,往往能够一以当十,传神写照。因而,积累成语能够给正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以多方面的好处。古今中外有许多精彩的名言警句,有的是先哲的语录,有的是民间的创造,它们都闪烁着哲理和智慧,千百年来给人们丰富的启迪。积累名言警句,无论对于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去引导学生积累,都是很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成语的意义,学会辨析易混淆成语;

2、过程与方法: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提高题目的准确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成语这一祖国语言文化现象的热爱和重视程度。

教学重难点设计为:

1、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3、练习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四、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1、概念归纳法

阅读课本归纳熟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概念及区别。

2、范例引导法。

相关的成语误用情况分别举例,学生心中有数。

3、探究式教学法。

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的步骤,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设疑讨论,重点是高考题的分析。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三)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思考、理解、归纳、迁移的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始终注意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拓展延伸,做好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考纲回顾: 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熟语概念及成语类型的特点。◇◆

(四)、复习成语设误的几种类型。

1、望文生义,内涵意义不清

成语的重要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

举例:望其项背、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久假不归、细大不捐、石破天惊、危言危行、文不加点。

2、谦敬不分,主客尊卑颠倒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举例:鼎力相助、蓬荜生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抛砖引玉、忝列门墙,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3、语境不合,搭配违背功能 范围大小不清导致问题出现,忽视语境。有些成语及词语必须要用否定搭配,有些成语不能做某一成分或者不能带宾语。

举例: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指手画脚、司空见惯,“望其项背”用在否定句中,“难以望其项背”“不能望其项背”。

4、张冠李戴,适用对象不明

5、褒贬不分,感情色彩混淆

6、多义成语,警惕多义选错

7、重复赘余,注意表达结构

8、逻辑不符,重视成语来源

◇◆

(四)、依据高考,寻找规律——————核心部分,增强学生信心。■

(五)、复习策略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2)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3)褒贬色彩不同的

4)弄清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

(六)、积累的四大途径

(七)、小结

六、板书设计:

1、归纳熟语(成语)概念及特点

2、成语误用类型。

3、高考体验

3、复习策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正确运用先进典型(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