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新闻采访技巧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4-110345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4 11:4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新闻采访写作(2)是指中央电大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第二学期,本学期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尹德刚和周胜编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一书。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和认识有关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以及消息、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的基本写作技能,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能够胜任一般的新闻采写工作。本课程的复习主要以教材为依据,各章复习要求及要点如下:

第一章

新闻报道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认识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

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的概念与含义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观点内涵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重点掌握新闻报道体裁的基本类型,理解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演变、消息的概念、消息的类型

深度报道的兴起、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的类型 通讯的演变、通讯的概念、通讯的类型 新闻特写的演变与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第三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消息的基本构成成分,理解并掌握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的概念和作用,重点掌握消息各个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通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报道作品和新闻写作的实践,掌握消息各个构成成分写作的基本技能。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

新闻标题的概念、作用、特点、种类和写作要求 消息头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新闻躯干的概念、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背景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结尾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第四章

新闻结构形式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理解并掌握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自由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复习要点包括: 1.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2.时间顺序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3.悬念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4.并列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第五章

新闻主题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新闻主题的特性,重点理解并掌握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掌握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主题的概念 新闻主题的特性

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 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

第六章

新闻材料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新闻材料的概念及其与新闻事实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应从哪些方面鉴别新闻材料,重点掌握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材料的概念 如何鉴别新闻材料 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

新闻语言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新闻语言的概念,认识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认识新闻语言与“新闻腔”、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重点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以及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语言的概念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 新闻语言与“新闻腔”的区别

新闻语言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 如何使新闻语言准确 如何使新闻语言清晰 如何使新闻语言形象生动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并掌握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概念与特点,能够正确判断不同新闻作品的体裁类别,能够正确分析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成败之处。重点掌握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并能够按照写作要求采写这四类新闻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简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动态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述评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事件新闻的概念和写作要求 非事件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人物新闻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会议新闻的概念、类别和写作要求 社会新闻的概念、特点、类别及采写要求

第九章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通讯的种类,重点理解并掌握通讯的几种基本表达方法、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的种类 通讯的叙述方法 通讯的描写方法 通讯的议论与抒情方法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 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

第十章

各类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点和写作基本要求,并能够依此分析通讯作品的优劣之处,能够写作基本符合要求的通讯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1.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工作通讯的内容、与工作总结的区别以及工作通讯的基本写作要求 风貌通讯的种类、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特色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特色通讯的种类,认识新闻速写与新闻素描的不同特点,掌握大特写的特点、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的概念、含义、特点和写作要领。复习要点包括:

1.基本概念: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素描、深度报道、大特写、解释性报道、人物专访

2.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要领

3.新闻速写、新闻素描的特点及其与新闻特写的联系与区别 深度报道的由来、不同报道方式和写作要领

大特写的特点

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人物专访的特点和采写要领

第十二章

其他文体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认识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掌握内参稿件的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

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

内参稿件的概念、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

概念: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社会活动。

通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章内容共4小节,仅作参考,不作具体教学要求。课程考试不包括本章内容。

期末考试的有关说明: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统考方式,卷面满分为100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及所占分数比例如下: 1.填空题:10%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12% 4.简答题:24%

5.写作或作品分析题:44%

记者《==》采访对象 记者认识〈==〉新闻事实 两对矛盾。

地位 基础和前沿,属于应用新闻学。

第一章 新闻记者

一、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古代:唐代邸报、进奏院状

宋代小报,内探、省探、衙探

最早职业记者:16世纪威尼斯——威尼斯新闻,近代最早的报纸

二、现代职业记者的发展

《申报》 外勤记者——访事

梁启超 《清议报》“记者”出现

法国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中国民营通讯社,广州 骆侠挺

黄远生——报界奇才《忏悔录》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部专著

三、无产阶级记者的成长

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马克思和卢格《德法年鉴》

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日报 《新莱茵报》

李大钊 瞿秋白 毛泽东 周恩来 瞿(《晨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赴苏维埃,《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四、记者的基本任务

1、采写新闻(天职)

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

3、群众工作 A通讯员工作 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

C组稿约稿 D群众采访

五、记者的条件

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

邹韬奋: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2、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

3、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4、要有广博的知识

5、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6、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章 采访的基本要求

一、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理解采访与新闻本源的关系。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二、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在于

1、特殊的目的——向大众传播新闻

2、特殊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社会性、个体性、独立性、平等性。

三、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到事实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2、面向群众,心贴群众,反映群众的创造、呼声和愿望,把采访的立足点真正移到群众方面来;

3、真实性;

4、快速及时;

5、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不轻信;

6、依靠组织、依靠党委;

7、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平易近人;

8、讲究职业道德。

第三章 新闻的选择和捕捉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的事实的报道。

三要素:事实、新鲜、重要

二、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既不能被任意夸大,也不能被任意缩小。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选择和衡量事实的标准。

要素:及时、新意、重要、可读

新闻价值的三个时态和三种表现形式。

三、新闻敏感

是识别新闻的能力,是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事实的能力。

1、政治洞察力——记者新闻敏感的基础。

2、判断某个事实、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能力。

3、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心的能力。

4、见微知著的能力。

5、在同类事实中或同一事件中判断哪个事实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如何增强新闻敏感:

1、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趋势。

2、认真学习辩证法,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观念,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3、深入调研,熟悉基础情况。

4、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5、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四、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获取新闻线索的几个方面:

1、党和方针、政策及党政要人讲话。直接线索、间接线索;主题线索和题材线索

2、来自会议信息、简报。

3、编辑部提示。

4、其它媒体的消息。

5、朋友网络。

五、采访设计的实施

预先安排和策划

重要性:明确任务,抓住重点;计划性,提高效率;掌握背景材料,心中有数。

内容:

1、明确报道思考;

2、落实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对象;

3、收集并分析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

4、制定采访计划

第四章 访问

一、访问对象

1、以见报与否分:不见报对象并不是不重要

2、以时间来区分:临时性访问对象、经常性访问对象(通讯员)

3、获取新闻角度分:事实访问对象、意见访问对象

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可靠性、代表性、权威性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有利无害——肯定表扬; 有利有害——批评教育;

有害无利——揭露批评; 无害无利——中性态度。

对有害有利对象中首先提出批评的采访对象要做到:

1、保证每一个细节事实准确无误;

2、牢记人民内部矛盾;

3、不要孤军奋战;

4、倾听批评对象的申诉;

5、不一味批评,促进转化。

三、谈话艺术

1、迅速接近,顺利开头。找共同点、接近点。

2、迅速转入正题:要求明确、交底清楚。A交待采访目的;B交待记者的“底”C亮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

问题性质分: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困难问题

提问方式分:正面提问、侧面提问、反问或激问、设问、追问

按回答要求分:开放性提问、闭合性提问

4、提问、倾听、观察、引导相结合5、谈话的气氛与节奏

第五章 观察

一、观察在采访中的作用

1、观察可以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保证新闻真实可靠,取信于人,发挥记者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观察所得材料可以独立构成新闻;

3、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有助于提炼主题和深化主题;

4、有助于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5、有助于记者体验采访对象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与采访对象的感情交流,使采访深入、顺畅;

6、有助于构思、写作;

7、有助于核实材料

二、主题观察、一般观察

主题观察:按照一定目的与要求而进行的观察;

一般观察:日常观察

三、冷静旁观与亲身体验

新闻采访与写作选择题

悬赏分:30助理 二级

最佳答案

记者约请一些人就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属于(D.招待会访问)12.一场大型活动,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这种情况宜采用(A.交叉采访)提炼主题,认识事实,需要从(D.事实入手)述评性消息写作是(A.以评为主)18.人物消息写作(D.相对人物通讯它更注重时效)19.“观念+例子”的新闻写作是记者(B.先入为主)20.消息写作“三重复”毛病是指同一内容重复于(D.标题、导语、主体)21.在叙事表意上,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是(C.补充、引申关系)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202_学年第一学期新闻类新闻传播专业 《新闻采访与写作》(1)试卷(B卷)

题号

得分

积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计

评卷人

一、填空题(10分,每空格1分)

新闻采访的特点体现为、时间的限制性、、需要的广泛性、、活动的艰辛性。

2、提炼新闻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第一

;第二。

一。

4、真实性,即是指

。思想性,即

3、不准搞有偿新闻是

的基本内容之指。

5、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

6、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

。积分

二、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在各种采访形式中,被认为收效明显的是()

A、个别访问

B、开座谈会

C、参加新闻发布会

D、现场观察

2、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应是()A、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

B、各种会议与简报 C、与受众和亲友的接触

D、其它新闻媒介的报道

3、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是()

A、新闻报道

B、新闻敏感

C、新闻事实

D、新闻素材

4、经济报道的三难问题是()

A、记者难访、编辑难写,读者难读

B、记者难写、编辑难改,读者难读评卷人

C、记者难问、编辑难编,读者难读

D、记者难写、编辑难编,读者难看

5、比较人物通讯,专访的特点是()

A、针对性、代表性、时代性

B、针对性、代表性、适合性

C、针对性、代表性、形象性

D、形象性、时代性、适合性

积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采访计划、新闻线索

政治新闻

反面激

积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20,每题5分)

积分

五、论述题(20分)

经济报道要做到雅俗共赏,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应当把握哪些具体的环节?请联系实 评卷人

1、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2、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简述改革会议新闻有何现实意义?

4、怎样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际,谈谈你的看法。

积分

六、实践题(20分)

根据平时的采访活动写一则采访笔记。

天津师范大学(高职)新闻专业升本科入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总要求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专、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高职)新闻专业 评卷人

专升本学生考试课程。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三部分。考试内容深度与新闻传播学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相一致。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总要求是: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应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一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和行为原则。

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新闻采访行为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会消息的一般写作方法,了解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标题制作和版面设计的基本要领,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

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有代表性人物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了解主要报刊的历史沿革和突出特点,了解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考核知识点

新闻

了解新闻的起源 了解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理解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了解新闻价值、定义和构成要素 掌握新闻政策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内容 新闻事业

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了解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

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和形成过程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掌握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了解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新闻工作的业务规范 了解新闻失实的原因以及表现 掌握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掌握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理解如何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了解一般的受众的心理 了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要求

第二部分

新闻业务考核知识点

新闻采访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采访的性质 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 掌握采访与写作的辩证关系

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了解新闻敏感的含义以及作用 了解新闻线索的含义

理解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基本的采访活动方式] 掌握访问的特点以及实现成功访问的条件

10、掌握观察的类型、作用与方法 新闻写作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了解新闻六要素的含义 理解对新闻主题的要求 了解消息的分类 掌握导语的类型

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倒金字塔式” 了解通讯的类别

掌握通讯的结构 新闻编辑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编辑的含义以及工作性质 了解组稿、选稿与改稿的意义以及方法 掌握新闻标题的结构与分类 理解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版面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基本步骤 了解副刊、专栏、专刊的含义 理解广播新闻节目编辑的特殊要求 理解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基本理论与应用 理解新闻评论的地位与特点 掌握新闻评论的理论要求和方法 了解评论三要素的含义 了解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了解新闻评论的体裁 掌握短评的写作方法

理解广播评论的个性以及特殊形式 理解电视评论的特点与形式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核知识点

古代报纸

了解邸报、小报与京报的基本知识

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有代表性的中文近代报刊

2.了解外文报刊在华出版的概况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掌握洪仁轩的新闻思想 了解王韬与《循环日报》 了解维新派的主要新闻宣传活动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在海外办报活动 掌握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孙中山与《中国日报》 了解《苏报》与“苏报案”

了解《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了解民国时期的知名记者及新闻活动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了解第一批工人报道的创办 了解瞿秋白的新闻实践活动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向导》等共产党机关报道的创办 了解早期的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发展

第七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九一”记者节的由来 了解革命根据地中的新闻事业 了解《申报》改革与史量才被暗杀 了解《大公报》的发展历史 了解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了解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了解斯诺与《西行漫记》

了解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对敌斗争的革命传统 掌握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

第九章 解放战争时期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了解反“客里空”运动

理解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谈话

第二篇:新闻采访基本技巧教案

新闻采访基本技巧

主要内容:

一、火炬“祥云”行军路线图

二、台湾选举词典

三、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重点)

一、“祥云”行军路线图

北京(中国08年3月31日)——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4月2日)——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4月3日)——圣彼得堡(俄罗斯 4月3日)——伦敦(英国 4月6日)——巴黎(法国 4月7日)——旧金山(美国 4月9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4月11日)——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 4月13日)——马斯喀特(阿曼 4月15日)——伊斯兰堡(巴基斯坦4月16日)——新德里(印度 4月17日)——曼谷(泰国 4月19日)——吉隆坡(马来西亚 4月19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4月22日)——堪培拉(澳大利亚 4月24日)——长野(日本 4月26日)——首尔(韩国 4月27日)——平壤(朝鲜 4月28日)——胡志明市(越南 4月29日)——香港(中国 5月2日)——澳门(中国 5月3日)——海南省(中国 5月4日)

二、中国台湾选举词典

1、割喉:杀人快狠准,不择手段

2、奥步:违反公平竞争原则,非正义或者是非法的手段,阴招损招。

3、奥援:多指公开的支持,而且是有力的靠山。

4、站台:总统候选人会举行的各类造势活动,知名人士到场为候选人加油助威。

5、西瓜效应:观望后靠大边。

6、钟摆效应:选民自觉做出的“政治制衡”,避免一党连胜独大。

7、票仓:票源集中而且稳固的地方。

8、拜票: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票。

9、桩脚:选战中在基层为选举人固桩的工作人员。

10、变盘:选举各方的支持率胜负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

11、切割:快刀斩断令自己不利的人际关系和议题,摒除不利的因素。

12、抹红:“红”指的是共产党,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做票、走路工(买票)、马英九的“新三不”、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

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概述

1、十年殉职过千,新闻工作者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三月六日,国际记者保护协会公布一份调查显示,过去的十年见,全球记者及新闻机构的工作人员殉难总数超过一千人。

2、全球报纸发行量不降反升,“报业寒冬论”不攻自破

六月三日,世界报业协会在其调查报告中透漏,202_年关求报纸发行量上升2.3%,每天超过5.51亿人买报纸,而读报的人数估计超过14亿。

3、Google yahoo 大局扩展与报业的广告合作,新老媒体竞合进入新阶段

6/9/202_ 七月十八日,Google宣布,其始于202_年11月的报纸广告计划将扩展至225家报纸,覆盖一半的美国报纸读者,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同一天,Yahoo也宣布,同其建立广告销售合作伙伴关系的报业集团已经达到17家,设计400多家报纸。

4、默多克鲸吞道琼斯,汤姆森联姻路透社

五月十五日,加拿大媒体巨头汤姆森集团与英国路透社集团联合发表声明,宣布汤姆森集团将以87亿英镑的价格并购路透社,合并后汤姆森——路透社集团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八月一日,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发表声明宣布,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默多克以56亿美元购得拥有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新闻社的道琼斯公司。

5、《纽约时报》改“窄报”,全球报纸“瘦身”热方兴未艾 八月六日,美国《纽约时报》开始采用30.48厘米的纸张印刷,宽度比以前缩减了3.8厘米,该计划实施后,报社每年可以节省1000万美元成本。

6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全部转化为数字方式,人类进入全面数字电视时代步伐加快。

07年9月1日,芬兰全国五个模拟电视频道全部关闭,转为数字电视频道。七个新的数字电视频道也开始播放节目,这意味着芬兰成为全国首个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10月15日,瑞典成为全国第二个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7、著名报纸网络纷纷免费,网络媒体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07年9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副总裁兼总经理斯齐勒宣布,从次日起,《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和其他作者撰写的“时代精选”文章将免费出现在网络上。此外,旧报纸的搜索查询业务也将免费开放,每月将减少上百万的每月收入。

8、BBC近三千员工可能丢失掉饭碗,媒体融合带来有喜有忧。

07年10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总经理马克 汤普森宣布BBC今后6月的发展计划,提前要把预算开支消减20亿英镑,为此将裁剪至少2800名员工,这将是BBC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行动。

四 重点: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

(美国新闻界流行的一个说发)

成功的采访依赖“双P”,坚持和准备面对挑战:

要接触完全陌生的人

要面对可能全然无知的领域

要问你通常没有自然权利要求对方回答的问题

要看那些别人并不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采访心理准备: 准备遭受冷遇和无礼 准备遭受敷衍和拒绝

准备与你并不喜欢的人接触、交谈 准备听你意想不到的情况 准备见到你意料之外的场景

6/9/202_ 采访最佳时间:下午、午餐、晚饭时间也是很好的选择。

(一)准备

A:

1、对访问的题目和采访的人进行研究。

2、为你要写的消息报道设想一个假定的主题。

3、事先写一个问题的提纲----写得越多越好。

4、如果采访的是敏感问题,要事先估计一下被采访者可能采取什么态度、各种场面处理措施。B: 物质准备

1:物品.名片、笔(各种性质)两支以上,录音机(带)备份、电池、手机、受访者地址、电话号码、A5的笔记本、你们的出版物。

2:穿着:不要太时髦,也不要太简朴,庄重大方,政治人物及商业人士多半穿套装。一般性外出采访,轻便。女记者不可与采访对象争奇斗艳。

3:出发:提前出发,一定 不要迟到。

(二)进门:介绍:单位、姓名、名片、感谢采访。面带微笑(迅速观察:比如书桌上的书,风格,穿衣),灾难,同情。

位置:一般不要坐正对面,正对采访者90°的地方

(三)原则:

(1)倾听并鼓励:不要把目光移开,点头,前倾,同情心。坐姿(2)运用沉默:给与思考的时间,沉默四秒定律(3)掌控全局,掌握主动权

(四)提问:

1、原则:

(1)简洁明了,问的越少,答的越多(2)问题具体

(3)不要带有倾向性(4)追问(5)确认

2、分类:a、封闭式:一般对于初访者,受访者比较紧张内向。确认某种事实。

b、开放式:比较常用的方式。

采访小技巧:

1、奉承:赞美永远不嫌多

大多数人都很谦虚,或者喜欢给人这种印象,所以,如果你要将他们置于众所瞩目的焦点,他们会说不要,但他们并非真的不喜欢,他们是在等你一再的要求,因此他们可以很优雅的投降,表示谦虚--------

——菲利普 莱利《星期日报》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采访:

“尽心个博士,您简直变得比总统名望还高,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实呢?”

“您总是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奇的鲜活的话。”

“您不应该把您的成功藏私。”

“没有人能够像你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2、名人比较爱说童年

(五)特殊情况分析

A、问难题:(1)先从轻松的话题入手,营造轻松的谈话环境

(2)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6/9/202_

(3)保持怀疑但不敌对,不要攻击,不要批评,不要列消息来源

(4)坚持追问,有时候态度要强硬 应对方法:

1、反面激。

例:“有人诽谤你说-----------”

“你的对手说---------”

“记不清在哪里听说了,你们厂今年二月份因为安全措施没落实,曾经触电死过一个人,是不是?”

“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么一个流言,人们说你是一个嗜酒狂?”(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妇人的采访)

2、分几步,先从别处入手:

“毕业之后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你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请问,这和我的案子有关么?

“你毕业之后有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

“没有,逢年过节的还会给家里一点,毕竟,念了这么多年的书,花了家里很多的钱。”

“据我所知,你在那个公司并没有工作多长时间,第二年你就辞职了,然后进了东大继续学习。我再重复一下我刚才的问题,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毕竟,现在读全日制的成人教育,而且是在那么著名的一个高校,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

3、先奉承之后再提问:

“你的唱片发行量很高,很多人都喜欢你的歌,但是有人说其中一首歌曲风很像俄罗斯民族歌曲----,你怎么解释这件事?”

B、不愿意回答 :“无可奉告”

“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难吗?”

“为什么不愿意回答?有什么顾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不怕跟我说,不是吗?” C、岔开话题:

表现:提出不相干的事物,左右言他

沉默

质疑这个问题,攻击这个问题

重复之前的回答

声称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直接拒绝回答

给你一个不完整的回答,只透漏一点点,不说重点 应对:“我就当你说是喽。”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样子不行,很明显我没有问对问题,我们再开始一遍好吗?”

“你刚才说的,并没有真正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再问一次。”

“这样子刊出,好像对你不利,所以,你可以再重新说一次吗?”

“外界一直有这样的传闻,为了你自己的权益,你应该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注意:

如果你问的问题经过两次直接的拒绝,就不要再问了,但是你可以在报道体现你的受访者拒绝回答。

6/9/202_ D、絮絮不止,不得要领 应对:

动作方面:转移目光,盖上笔帽,合上笔记本,看时间 言语方面:“好像刚才我问的不是很清楚,我再重复一遍我的问题?”

“我刚才仔细得听了听,好像是我在问我的问题,你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自己的事,其实,我的问题特别简单,就是--------(崔永元《实话实说》)打断:慎用

“你说的真令人惊讶,不过,关于------,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有趣,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

“哇,真的吗?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E、喜欢说术语的受访者:

“请你对一般人做一下解释好吗?”

“我们的读者可能一下子不能够理解,你可以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一下吗?”

注意:采访结束后,不要放松,有一些关键,经典的引述语就是此时说出来的。强调:采访一定不要迟到

对于名人政要至少要准备五十至一百个问题,不论给你采访的时间有多长,哪怕只有几分钟

开始要从轻松的话题问起,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不要问名人政要重复的问题

打断受访者一定要慎重

不要用尖刻的语气,不要攻击

关键问题要,追问,反复确认,态度有时要强硬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 门彻对记者采访的建议:

1、在采访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

2、阐明这次访问的目的

3、对那些不经常被人采访的人讲清楚,这些材料都要在报道中使用。

4、是采访对象在思想上对这次访问将进行多久有个时间上的概念。

5、尽量缩短采访时间。

6、问题要提的简短、具体、明确,应该是消息来源有能力回答的问题。

7、给采访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8、请消息来源重复或进一步解释那些复杂的或含糊、不明确的问题。

9、对关键材料上消息来源的说法有怀疑时,要把采访笔记中的这些疑惑之处念给采访对象本人听,请他进一步确认。

10、对公众有权知道的那些东西要坚持让采访对象作出回答。

11、避免对采访对象进行说教和辩论。

12、不要求列出消息来源的时候,要遵从并且替人保密。

参考:《新闻与传播》,《南方周末》,《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新闻采访教程》,《新闻写作精要》,《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外国新闻史》

6/9/202_

第三篇:5.13新闻采访技巧教案

新闻采访技巧

■记者通联部主任 高级编辑 任君翔

第一 为什么要重视采访

● 新闻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无论是大题目的采访,还是小题目的采访,无论是复杂问题的采访,还是简单问题的采访,无论是为写消息所进行的采访,还是为写通讯等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在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只在于调查研究用的时间有多有少,下的功夫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记者的采访,必须是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材料像一堆乱麻,理不出个头绪来,认识只能停止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新闻采访与其他部门调查的区别:

党政部门的调查,注重政策性的问题;

公安部门的调查,注意追踪,并多方取证,连一个细节、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放过;

作家调查,注重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观察细致入微。新闻采访要注意学习和借鉴这几种调查。● 采访决定写作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著名记者邵飘萍认为,报纸有三项业务:采访、编辑、经营,而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构成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是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轻视采访,把采访简单化,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常见的后果是只满足于搜集几个事例,没有来得及弄清事物的全部真相,就匆忙动笔;或者在写作时难产,搜肠刮肚,写作时间大大长于采访时间。

“七分采,三分写”。第二 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的准备有几种:

●思想准备。不论突发事件还是正常新闻的采访,都能够很快投入采访,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生活准备。出差所用的简便的生活用具。有许多媒体的记者,出差的行李就放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外出。

●知识准备。长期积累和采访前了解相结合,了解有关事件的背景材料和常识性材料,了解有关人物的相关情况。

●业务准备。采访提纲的拟定,报道计划的安排,采访对象的设计,采访器具的准备等都属于业务准备。

侧重讲一讲怎样进行知识准备和业务准备。例一:三坊七巷系列开篇对阮仪三采访的准备提纲

三坊七巷是我国现场的唯一的坊巷格局的明清古建筑群,270座古民居中有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在近现代史上从三坊七巷走出了100多位名人。202_年,我们策划了一组福州三坊七巷系列访问。三坊七巷的保护,始终绕不开一个人——阮仪三,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人称“世遗之父”、“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卫士”,他是保护平遥、周庄、丽江的功臣,有过“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的传奇故事。几年前,阮教授在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中,将三坊七巷作为自己的滑铁卢之役大白于天下时,他自己也不曾料到,这一席肺腑之言,成为保护三坊七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的采访,没有事前的思考是绝对不可以的。在掌握大量三坊七巷的材料后,在记者赴沪采访前,我和记者一起,给阮仪三教授写了这样一封信,提出了几个问题。尊敬的阮仪三教授:

您好!

长期以来,您一直在关注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为留住这一处代表着福州城市人文符号的“明清古建筑博物群”奔走疾呼。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启动在即,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时间一确定,我们将飞赴上海。我们的采访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您被称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世遗之父”、“历史文化名城卫士”,曾经“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您曾经说过,在保护三坊七巷一役中,你打了败仗。您为何对三坊七巷如此关注?那么,在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出台后,您是不是可以对自己的胜负重新做个评价?您对这一规划是否满意?

2、三坊七巷现在是一片颓败,对三坊七巷的未来,您心中理想的风貌是怎样?可否做个描述?

3、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千头万绪,是否可以借鉴国内其它地方的经验?比如机关单位、原住户的安臵问题,有无成功的先例可循?

4、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气息必然破坏其传统韵味,二者之间该如何协调?

5、有人认为,现代化建设与名城保护是冲突的?您怎么看待这一论调?

6、您认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难的根源何在?

例二:对经济学家魏杰采访的准备

前几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来福州为我省大中型企业主管讲授“当前企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及经济政策”,能容下两百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许多人是站着听课。魏杰在当时刘伟、樊纲和钟荣朋被媒体称为“中国经济学四小龙”,又叫作“京城四少”。我在前往听讲座前,就有心打算写一个人物写真,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充分的采访时间,只能我准备好问题,见机行事。采访前的一周时间里,我恶补有关魏杰的相关论著,啃下两三本,了解了些许他的经济学观点,才感觉心里有一了点点勇气,并且准备了几个问题,比如:在经济转型变革时间,你们这一辈经济学家的作用是什么?你对自己的学术成果怎么评价?后来,我对魏杰的采访果真是见缝插针进行的。

例三:樊云芳的两次采访——准备决定采访成败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有一次贸然去采访一位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著作,可是作者没有看过,教授谈到生物界的分歧和争论时,她一无所知,结果采访是无功而返。吸取这次教训,在以后的采访中她要求自己要能够与采访对象对话,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采访就不是单方面的“赠予”,而是一种意见的互动。有一次,歌舞团在采排“编钟乐舞”,樊云芳又去采访。由于她对编钟已经有过几次报道,就提了几个问题:第一,“编钟乐舞”中的古乐队全部是仿制曾侯乙墓中的出土乐器,仿制乐器是如何做到与原件形似声似?第二,这支古乐队在规模和表现力上有什么特点?第三,你们为“编钟乐舞”编排的音乐与舞蹈有什么历史依据?如何证明它再现了楚文化?几个问题,正是被采访者所思考和探索的,于是樊云芳被视为知音,不仅采访顺利进行,而且和采访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例四:对钱三强和费孝通的采访准备

采访名人,特别要注意事前的准备。我们常常在大型会议时接到采访名人的任务,而且通常采访时间非常短,只能够问几个问题。从电视上看,经常会看到记者拿着话筒,问:你参加本次会议,有什么感想?这是一个毫无个性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为难。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有一次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记者就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他一听,苦笑说:我们两人今晚不用睡觉了,这样笼统的问题叫我从哪里谈起?记者不好意思,就请他谈科技方面的。钱三强说,科技方面的问题很多,究竟从哪一点谈起呢?记者只好说:你哪一点感受深就谈哪一点。钱三强决定谈自力更生发展科技这个问题。

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一开始就问他:听说您在1957年的两篇文章对高校取消社会学课程有意见,您本人因此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从这一个问题切入,费孝通谈了两个小时。

例五:名记者华莱士的采访准备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著名记者。大家可能对60分钟节目很陌生,但是如果说中央电视台的45分钟的“新闻调查”是完全模仿学习“60分钟”节目的,而且电视界的人士无一不敬仰“60分钟”,你们就可以想像这一节目的份量。华莱士说:要搞好一次采访,首先要做大量的研究,这是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代替的。首先要阅读有关被采访者的材料,听一些录音或看一些录像,然后才有心思坐下来准备问题。他通常先写出100个问题,然后浓缩到50个,再浓缩到30个到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后才去采访。等到真刀真枪的采访开始时,可能只用上其中的十一二个。

不用说准备30个到40个,我们准备3至4个问题行不行? 例七:对老典型的采访准备——广州日报记者梅志清采访张海迪前的思考

张海迪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自强不息的青年楷模,是全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大典型,是继雷锋后宣传攻势最大的一个典型。前5年,她到广州参加一项活动。广州日报记者梅志清接到采访任务后,先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张海迪的资料。她写了几个问题:远离宣传的日子过去20年了,现在的海迪是什么样的呢?她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记者想做一次触及心灵的访谈,列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反思——对过去铺天盖地的宣传,思考——对现在的创作状态,生命——面对死亡的态度,当然还有婚姻、家庭、爱情。另一方面,这种对灵魂的追问不能不触及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人生观的发问,对整个社会普遍浮躁心态的发问,这些问题由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张海迪来回答,意义非凡。

第三 采访时的沟通与心理较量

采访心理决定采访时的沟通,沟通决定采访的成败。采访沟通是指记者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使双方都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应。这种沟通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双向的。

简单地说,采访中的心理研究主要有采访中的心理接近、记者的心理素质、记者的探索心理、求战心理、求实心理、超越心理等。这不单纯是心理学研究,而是从长期的新闻采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访心理活动规律。

例一:对福建炼化白总的采访——心理接近的一次运用 被采访者由于种种思想顾虑,不愿接受采访甚至回避,这时记者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掌握对方的心理,巧妙运用访问的艺术,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工作,拨动对方的心弦,使双方感情相通,保证采访顺利进行。

202_年7月初,我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工程开工,要写一篇综合性通讯,反映30年来几代人的石化强省梦想正在成为实现。其中福炼刚刚退休的副总工白民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从大庆油田调到福建来的,参加了多场重要的谈判。但是白民义有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在电话联系他时,我一边向他恳切地表示采访他的意图,一边揣摩他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听得出来,他是觉得自己已经退下来了,不便再说什么,也不便再表什么态了。听到这里,我在电话里说:“白总,你们都是50年代末上大学的,可以说,你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代石化人,采访你,其实我们是想知道你们这一代石化人曾经怎么去为石化强国的梦想拼搏,想知道中国的石化产业是怎样崛起。对你们这一代人,我有一点了解,因为我父亲和你们是同辈人。”因为我的问题并不是让他直接谈炼化一体化项目,而是谈更大的话题,加上我把他视同父辈,他打消了顾虑,答应半个小时以后接受采访。

结果,我们的采访从上午9点钟开始,一直谈到中午12点多,还意犹未尽。他告诉我们关于谈判过程的许多细节,还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炼化项目工程之庞大。对白总的采访,虽然最后我们只采用了300字左右,但是他对石化产业的介绍,实际上为我们后面采访的顺利进行做好了相关知识的准备。

例二:“杨扬的农民工生存调查”文中对政和县政协领导的采访——对抗心理的运用

上个月,我们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一个人物报道——杨扬的农民工生存调查,反响很大。杨扬是政和一中的语文老师,是政和县政协委员,因为政和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她以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身份,自费赴上海、浙江和我省沿海,卧底打工调查政和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回来后形成了一份很有建设性的提案。我和采访记者联系,要求他们要采访到政和县政协的领导,后来,记者打电话回来,说政和县政协领导不合作。我教了他们一招,说:你们告诉对方,和他们联系采访的过程,就是对他们采访的开始,他们的任何态度,都是可以写进报道的,请他们考虑考虑。过一会儿,记者反馈回来,说:搞掂了,他们接受了采访。

对抗心理的运用经常在揭露性报道中使用。在这样的报道中,明显理亏的一方往往不接受采访。这种时候,就看谁的心理耐受力强,对于采访者来说,没有态度其实已经是一种表态。

例三:在“情绪扩散网”中寻求突破

有时候,对采访对象本人的采访因为对方的顾虑、配合等问题难以进行,就必须从外围采访。心理学认为,人由于对某人某事的认识和态度,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绪会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开去。一个人情绪扩散的范围,就是这个人的“情绪扩散网”。

采访对象自己不开口或者自己不能开口的时候,采访就是在这个“网”中进行。

例四:樊云芳怎样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己

有的被采访者由于心理压力,接受采访时很紧张,只是强调自己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时候,采访者在进行外围采访后,对被采访者要巧妙运用访问的艺术。这里还要提一提樊云芳。

樊云芳有一次采访一位护士时,护士紧张得不知所措。樊云芳只好收起了采访本,说:这样吧,我不采访了。我家里有一位病人,躺了两个月了,人说三分医治,七分护理,我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护理病人?这位护士大大松了口气,双方无拘无束地谈话。樊云芳慢慢把话题引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你自己的体会中,怎样才能把病人护理好?当病人感到绝望时,护士应怎么办?你能举例说明吗?在护理工作中你得到什么样的乐趣?”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有备而来的,围绕着采访的主题进行的。

所有的心理准备、心理活动,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扣开对方的心灵大门。

第四 访问的技巧——该怎么提问

访问的艺术是指采访者对被采访者谈话访问的技巧。访谈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回答式——对官员的访谈,每年两会期间的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就是标准的回答式的访问。按录音整理成文即可。

闲聊式——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还有诱发式、激发式、讨论式、介绍式、深入式、体验式、观察式 访问的艺术有几点要求: 一是用不同的方式同不同人对话 二是提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概括 三是提问题要简明,让对方明白怎样回答 四是记者要抓住线索把谈话引向深入 五是记者要对对方谈话有所反应 六是谈话中要讲礼节,要尊重对方 七是要谦虚,及时向对方请教,不可装懂 八是不问别人隐私 九是善于引导启发而不硬逼 十是要记录准确而详细

例一:抓住要害问题——对鲍国安的采访

鲍国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扮演出林则徐、曹操。10年前,鲍国安〈鸦片战争〉剧组来福州时,我前往采访。回想起来,在采访中,我只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之前,赵丹先生曾经在电影〈林则徐〉中扮演林则徐,人们对赵丹先生所扮演的林则徐记忆犹新,您接下这个角色时有没有思想顾虑?怎样评价你扮演的林则徐和赵丹先生扮演的林则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鲍国安在创作林则徐时考虑最多的,也是我们的采访核心问题。因此,他谈了一个上午。回来后,我很快整理出来〈带着历史风尘而来——印国安谈扮演林则徐的创作体会〉这篇报道。

例二:一连串追问问细节——对郑忠华战友的采访(对蒋筑英早餐的采访)

采访中像采访鲍国安这样一个问题就解决的,实际上不多见,很多情况下,需要采访者不停地追问,一点一点地抠出来。

对郑忠华跪着抬伤员那次抢险经历的追问——山有多陡?徒手好不好攀上去?他的膝盖是不是流血了?是什么扎了进去?他用双膝跪爬了多长距离?上来以后他的身体有什么反应?站得稳吗?喝水了吗?等等

例三:不同对象的因人而问

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在采写《西行漫记》这本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延安的书时,曾经问过毛泽东: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你认为这样的战争要打多久?这样的问题,不是向一般人发问的,而是对掌握全局的领导发问的。而斯诺向群众提的问题就比较细小而具体,他向一个红小鬼发问:农民喜欢红军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喜欢红军?

因此,对领导发问,问题可以宏观一些,对群众发问,问题一定要具体。

例四:水均益采访加利中的提问

央视记者水均益1996年冬天访问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事先他来到北京街头采访了一些群众,听听他们想问加利什么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融合到自己要提的问题中,果然使采访别开生面。水均益对加利说:有个小女孩请我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一个问题,使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加利用儿童式的语言回答:联合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共有185个成员,我是一个大管家,每天早晨起来开门,打扫卫生。

例五:一次笼统提问与具体提问的对比

一家电视台举办青少年演讲邀请赛后反响强烈,一位年轻的记者前往电视台采访编导,记者问:你编导的青少年邀请赛播出后反响强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笼统的提问不如换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演讲邀请赛播出后有多少观众发来短信、信件或者邮件?来信互动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年纪最大的多大?最小的几岁?他们在信里怎么说?这样的节目以后还办不办?

例六:聊天采访邓小平植树

有一年植树节,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一位记者上前采访:邓老,我是某某报记者,请您谈谈今天植树的感想。小平同志回答说:我今天是来植树的,没有什么话好讲。新华社记者李尚志知道小平同志平时讲话不多,如果单刀直入地正面提出问题,自然会一无所获。李尚志拿起一把铁锹,帮小平同志培起土来,一边培土一边聊天。他说:小平同志,您有多长时间没到十三陵来了?小平说:20多年了,那还是1958年修水库时来的呢。小平非常自然地说着,那时,这里没有这么多树,现在大不同了。李尚志接着说:一个地方没有树木,就显得荒凉,不好看。小平说:是啊。栽树意义可大了,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好事。这件事不能放松,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件大事,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新华社记者用聊天的方式采访到了这条独家的新闻。

第五 体验式采访

为什么很多人写博客看博客。博客其实写的是自己的体验感受,很有感染力。

体验也是记者采访的方法与技巧之一。它是由记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或作为当事人,通过亲身领会、体察、感受而写作出新闻的一种好方法。

体验式新闻这种报道形式不是新生事物,而是早就有之。体验式新闻的名篇《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作者:丘吉尔)——“我躲在一切车厢里,周围全是沙袋。

我身边携带的饮水不多了。

我藏在那里,气也不敢出,生怕被发现。

„„

天将破晓时,我从车上跳了下来。这一天,我藏在一人小树林里。同我做伴的是一只对我很感兴趣的老鹰。

„„

然而,到第六天,我在米德尔堡附近爬上了一列火车,从那里,有直达迪拉果阿的火车。”

这则报道发表在1899年12月30日的英国的《晨邮报》,作者是该报记者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的英国首相)。当时在南非,新殖民者英国正在同老殖民者荷裔布尔人开展殖民地之战,年仅25岁的丘吉尔以《晨邮报》特派记者和英国皇家轻骑兵中尉的双重身份来到南非,参加并报道布尔战争。10月14日,他在外出侦察时受伤被俘。后来,丘吉尔乘哨兵不备,越墙逃走,几经艰难险阻,靠着五块巧克力度过了五天,终于逃出虎口,重获自由。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则报道,使自己成了闻名全国的大英雄,也促使英国政府派兵增援,赢得了布尔战争。《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史上首开体验式报道先河之作。丘吉尔既是战争的记录者,又是战争的参加者,他所写的,正是他所亲身经历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采写出真实、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更能把对事件的感受做细腻的描述,使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体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亲身体验参加事件的全过程 二是亲身体验参加事件的一部分 三是记者作为目击者参与事件 四是记者作为当事人参与事件

体验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为体验而体验,有些事件出于法律、道德等原因,不能作为当事人参与。(有媒体为了炒作,把茶水当作尿液送检,有的冒充病号装病,这实际?)二是体验过程中不应只顺应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失去记者的独立思考与选择。

做好体验式报道,有几点规律性要求:

第一要选好体验点。要考虑报道的需要,要与记者平时的分工采访行业结合起来,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体验有三不去:一是高精尖技术的部门不宜去,去了插不上手,碍手碍脚;二是保密部门不要去,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三是犯罪禁区不去,犯罪是不能体验的。

第二要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习生产技术,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

第三不要为了体验而体验,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第四体验时间的长短要视需要而定。

第五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于一般报道。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记者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不要忘记带照相机。由于体验式采访的特点,体验式新闻可以选择以下题材:

一国计民生,国计落脚于民生,最值关注的是身边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二大主题与小角度相结合的原则,从身边的问题切入,以小见大,才具有亲和力;三是热点与冷点的结合,政府的难点、百姓的疑点、社会的热点。比如,现在亲历打工、亲历找工。

第六 视觉采访——对现场人与事的观察

现场观察是记者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的直接采访。

现场采访分为两种:

一是记者同事件发生、发展同步式的采访或报道;

二是记者在事件发生后到现场去作追踪式的采访。

现场采访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可采访到真实的场面、精彩的语言或音响、画面;

二是可采访到有特点的、有动感的稍纵即逝的珍贵镜头;

三是可以防止道听途说造成的新闻失实;

四是记者能感受现场气氛,以便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现场采访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

例一:龙王台风中的虚假新闻——决堤与漫堤之区别

例二:细节捕捉来自观察——鲁迅灵柩迁葬仪式中的一段 请看这一段细节:一阵风来,把覆盖在灵柩上的民族魂大旗卷起一角,许广平取下戴在胸前的一朵米色水钻扣花,把旗子牢牢扣住。当灵柩带着这朵扣花徐徐落入墓穴的时候,许广平的泪珠滚出了眼眶。这几个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反映了事件本质,把许广平对鲁迅的深厚感情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

例三:眼睛是可以写作的——金凤采写《大陈在控诉》

对于一些天灾人祸的现场,用白描的方式写出来,往往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著名记者金凤曾经写过一篇通讯《大陈在控诉》。那时1955年,我军即将解放大陈岛的时候,美军出动军舰帮助国民党劫持了1万多名大陈岛居民到台湾。这是有名的“大陈惨案”。被劫后的大陈岛,居民的衣柜被打开,一些破旧的衣服撒满一地,田里的锄头沾满泥土,孩子咬了一口的米团还穿在筷子上,一只山羊被绳子拴在树上,这是岛上唯一的生物。一两万人生活的大陈岛,生活好象是突然凝止了。

记得,前几年,莆田一家工厂的三层楼房突然之间倒塌,几十位年轻女工从此消失了。福建电视台做了追踪报道,其中有一串镜头我记忆非常深刻:镜头在废墟上慢慢地摇着,一会儿定格在一帧照片上,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姑娘,笑得很灿烂;一会儿镜头定格在一个发夹上,发夹很漂亮;一会儿镜头又定格在一个绒布玩具上,那其实是一份未泯的童心。这些镜头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事物,镜头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它们年轻而热爱生活的主人再也不能享受美好了。这样的镜头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了。

观察什么?主要观察访问对象和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观察访问对象,包括访问对象的年龄、相貌、身材、穿着打扮、表情、举止、心态等。观察人物时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人体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姿势等。

有的人物通讯,只写了人物的经历、事迹、思想,但没有勾勒人物的形象,这样的通讯,不能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或者说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观察环境也要抓特点,写环境要服从主题需要,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据说,人接收外部信息,87%靠视觉获得。

第七 采访时要掌握的三个原则

●平等原则——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不管你面对什么地位的人,都要做到不卑不亢。

● 因人而异——采访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但是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用一个模式去套。所以,我们要研究正常的采访对象,更要研究非正常的采访对象。

● 掌握主动权——这视采访准备情况而定。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是一对矛盾,访问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自终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主动权,是指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冷静应对;能够恰当地掌握时间。对采访对象的研究不是单向的,不只是记者在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在观察记者。采访对象的态度、表情、答话等,都是对记者发出信息的一种反馈。

在主动权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记者不等对方谈完,就急不可耐地打断对方的谈话,转换话题,这既打断了对方的思路,又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二是对方侃侃而谈,如天马行空,又不着边际,采访者却不加以引导,以至浪费了大量时间,收效甚微。主动权转移,访问容易陷入被动。

第四篇:新闻采访整理

新闻采访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俗词所进行的活动。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三是反映在活动性质上;四是反映在写作对访的反作用上。

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形式:⑴个别访问 ⑵开座谈会 ⑶现场观察 ⑷参加会议 ⑸蹲点 ⑹查阅资料 ⑺改写 ⑻问卷 ⑼电话采访 ⑽网络采访

性质:⑴常驻采访 ⑵突击采访 ⑶交叉采访 ⑷巡回采访 ⑸隐性采访 ⑹易地采访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⑴目的的差异性 ⑵时间的限制性 ⑶项目的突发性 ⑷需要的广泛性 ⑸知识的全面性 ⑹活动的艰辛性

5、新闻采访中有哪两条认识线路

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性。

6、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第一、准备要充分 第二、提问要凝练 第三、记录要及时

7、网络采访有哪些具体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是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

8、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

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章、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1、增强记者修养有何现实意义

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更好地负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

2、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想作风修养: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宝石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作风修养: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3、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⑴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⑵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⑶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⑷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⑸摆正位置,不牟私利 ⑹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4、怎样认识“有偿新闻”

问老师!!!!!

5、怎样认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⑴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 ⑵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⑶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

6、联系采访实际,简述技能修养有哪些重要性 记者在其他修养完成以后,技能修养的好坏往往就是决定一切的了。从心理学角度看此问题,道理及答案也是一样,即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人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动作方式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则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

7、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

⑴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⑵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 ⑶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 ⑷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⑸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8、健康对记者有何意义

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条件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是具有基础性质的。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证,是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9、记者在同各界朋友交往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修养

⑴不要轻易失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⑵不要忽冷忽热

记者应主动积极地与对方交往,不断增进友谊,千万不能搞有事是朋友,无事不相识这一套。

⑶不要夹杂私利

记者于被采访报道对象交朋友,纯粹是为了新闻工作,在这之中容不得半点庸俗的交易成分,否则对方就会看轻讨厌记者。

第三章、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有哪些要求

⑴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⑵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⑶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⑷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⑸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2、增强可读性的业务手段主要有哪些

问老师!!!!!

3、欲增强新闻时效应当抓住哪些环节

⑴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⑵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⑶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⑷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⑸简化审稿制度 ⑹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⑺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4、应当怎样全面、正确看待抢新闻

一是注意抢和压的辨证统一,即抢新闻要考虑政治和社会效果,应当在准确、无副作用的基础上抢,而该压的则压,要服从一定的组织纪律和遵守相关的新闻政策。既强调抢,又注意压,既主张迅速,又讲究及时,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原则,应当遵循;而是要剔除和排斥西方资产阶级记者那种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抢新闻的做法。

我们对抢新闻的态度和原则是:一是不失时机地迅速采写新闻,争分夺秒;二是根据时机有效及时地发布新闻,不一味图快。

5、怎样较好地用事实说话

⑴精选事实

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⑵多细节,少议论 议论必须依托于事实,要为事实服务,要做到这些议论就应当注意: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⑶多解释,少晦涩

采访时遇到的难懂的事物,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九四版,事实就没有很好地说话。⑷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性和感染力。

6、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问老师!!!!!

第四章、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内容具体包括:⑴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⑵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⑶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⑷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⑸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问题,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恰恰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概言之,是惰性作怪。

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在主要取决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

⑴重要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⑵显著性

是指新闻人物和实践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⑶时新性

理解为两层意思:一事实景,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少,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⑷接近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⑸趣味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所谓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

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西方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也日见增多,但如前所述,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低级的趣味。

第五章、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1、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渠道:⑴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⑵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⑶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⑷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⑸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有哪些主要内容

平时准备:⑴理论的准备 ⑵政策的准备 ⑶情况的准备 ⑷知识的准备 临时准备:⑴收集新闻时间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

⑵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⑶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⑷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3、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问老师!!!!!

4、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

性质内容:⑴先期性心理

即指采访对象对细嫩事业、新闻到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⑵临访性心理

即席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乘坐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里一般主要有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里组成。

表现形式:⑴积极配合型

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⑵一般协作型

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⑶蓄意应付型

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

5、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重要性: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由各不相同。面对着心理反应不一样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内容:⑴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⑵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⑶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⑷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⑸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⑹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⑺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6、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有哪些意义与原则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是关于对外表特性的效应、感觉和印象。它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持续。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的原则是: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7、怎样认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应当特别强调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因为这是对对方的自我价值的肯定行为。采访对象如果感觉到记者对自己不尊重,那他就会因自己的自我价值未得到记者承认而感到委屈和不快,随即便会对记者产生厌恶情绪,一直是原有的需要心里减弱和转移,是采访受到影响。而相互尊重,则给人的心理以强化作用,是交往双方因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行为而提高了与对方交往的需要。具体从两方面看此问题:一是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正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自卑自贱和奉迎拍马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反而会招致对方心理上对记者产生厌恶和不信任感,一直做出不屑作谈的心理反馈。二是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在这类采访对象面前,记者越是以“无冕之王”、“钦差大臣”自居,对方的自尊心理就越受到损害,一旦形成心里反馈后,就越不买你的帐。

8、形态语言具体构成方面有哪些

一是面部表情,这是人类最主要的表情动作,在采访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眼睛表情最为丰富。二是体态表情,人的站、坐姿态和举手投足等,均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三是手势,这是人们在交谈中用以加强言语效果的表情动作,恰到好处得手势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9、注意转换有哪些意义和做法

注意对采访活动会发生积极和消极的效果,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随时转换,记者若能在采访中灵活机动地处理,则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益。

具体做法:一是强调采访意义;二是约束神情语态;三是排除外来干扰;四是变换活动方式。

10、增强认识新闻采访策划与准备的重要意义

问老师!!!!!

第六章、采访活动的第二个阶段

1、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形式:⑴正面提: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此形式适合记者熟悉的人和干部、学者、演员、外宾。

⑵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启发包括接近性启发,相似性启发,和对比性启发。

⑶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可采用激问和错问两种方式。

注意事项:⑴提问宜简洁 ⑵提问宜具体 ⑶提问宜简洁 ⑷提问宜深刻 ⑸提问宜自然

⑹提问宜节制

2、调查座谈会由那些益处及注意事项

益处:⑴节省时间:比较个别访问及其他采访形式,调查座谈会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迅速收集较多的新闻线索和材料,收效极为显著。⑵互相启发:熟悉情况的几个采访对象一起座谈时,若是某人对有关材料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启发或提示,便可产生回忆。

⑶及时验证: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全面或是说错,众人可以补充或纠正;某人想要糊弄记者,即使是说谎老手,脸上不露一丝疑窦,但记者只要细心,也可以从知情者脸上,或多或少地捕捉到“此人在说谎”的信息,以便及时对所属材料进行验证。注意事项:⑴事先通知对方 ⑵精心选择参加座谈的人员 ⑶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⑷不要轻易下结论 ⑸作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为什么要强化视觉功能

所谓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使人们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一起获取信息的过程。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通俗的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及是强化视觉功能。因为:其一,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其二,感觉是有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其三,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4、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由哪些

⑴明目的: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

⑵多请教: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请专家陪同观察。这样便可提高观察效率,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性 ⑶抓特点:将客观事物的某些有特点的方面提取出来,然后与有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抽出事物共同的、本制的特征进行概括,最后形成概念和产生认识。⑷选地点:记者在观察一目标是,应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精心设置。观察点的选择应注意:第一,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第二,巧择适宜的角度,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⑸善用脑:看不同于察,看是指眼睛注视一定的对象,察则指分辨事物,要开动脑筋思索。

5、听觉地过程是怎样产生的问老师!!!!!

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悉心闻取线索:不言而喻,记者的听觉主要是用以听取新闻的。

⑵适时调节音强:在采访时不能离对象太远,声音、节奏应该适中,环境应该安静。⑶着力训练听力:要抓住三方面训练——专心,虚心和耐心。

6、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⑴记要点:采访时注意力应放在要点上。所谓要点,及至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⑵记易忘点 ⑶记疑问点

⑷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预言:即指记录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⑸记观察所得 ⑹记记者的联想

第七章、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1、深入采访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抓特点:一是看准形式抓特点。二是通过比较抓特点——其一,通过纵断面比较,也即顺序比较法;其二,通过横断面比较,也即对照比较法。三是选择角度抓特点——即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侧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表现主题。选择角度是要抓住三个字:比,小,异。

抓本质:一是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即记者采访调查的面要宽广一点,思考问题要深远一点。

二是对问题要钻的透一点、深一点。即记者对问题要钻研的透彻、深刻些,要在所收集的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多次反复,直到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

2、验证材料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是什么

主要方法:一是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二是在直接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

必要性: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观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本身的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实践过程中所的效果的正确程度。因此,记者就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所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进行验证,即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的检验假设阶段。

3、为什么强调迅速整理采访笔记 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遗忘的心理活动在进展上有个“曲线”规律——先快后慢。记者的笔记采访中尚有许多靠心记的材料若不及时回忆整理成文字,时候整理的难度则一定更大。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时,迅速将所得的材料,其中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记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

4、如何认识资料积累的重要性

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直到现在和预测未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5、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问老师!!!!!

6、如何看待综合分析的意义

问老师!!!!!

第五篇:新闻采访稿

拾金不昧暖人心

拾金不昧象一盏灯,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一盏盏灯相连,就可以照亮整座城的天空。

五月,透蓝的天空,悬着温暖又似火的太阳,我们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到来。三天的假期其实是短暂的,许多同学出去游玩没有尽兴,却不得不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赶回学校。

这天下午,杨烨同学和表姐一起在打车回学校的途中,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男士的钱包,当她打开钱包时,十分的惊讶。里面放着价值三万元的现金面炒,还有三四张的银行卡以及一张身份证等。当时这两个小姑娘也惊呆了,后来心想:如果把钱包交给司机师傅,也许不一定会转交到失主的手上,或者会拖延时间耽误了重要的事情。于是,杨烨同学和表姐便商量看能不能尝试自己找到失主。幸运的是,她们在钱包里发现了一张酒宴的票据,凭着里面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失主——刘先生,并约定在云龙区见面。

当刘先生和朋友赶到云龙区时,万分的感动,随即从那三万元中抽出一叠(据悉大概两千元)作为感谢,而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却婉言拒绝。刘先生想打电话让徐州日报的记者前来报道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时,也被杨烨婉言谢绝。后来刘先生经过打听知道了杨烨的学校,在第二天和家人一起到学校找到了杨烨和校领导,并赠予一面“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锦旗作为感谢。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杨烨同学在平时喜欢在看一些杂志报刊,特别关注一些见义勇为、爱心奉献的社会事例。在宿舍里有时间会上上网,看一些青春励志的电影、微电影、短片等。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出去逛逛,喜欢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社会上的弱小群体。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杨烨同学的家庭氛围比较浓厚,据杨烨同学自己透露,在家时,爸爸妈妈一直教导自己要洁身自好,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可以拿,而妈妈经常看的普法节目也影响了自己。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杨烨同学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那一刻,她拾起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送还的,是一颗至纯至美的心。她是我们青少年中现代的“小雷锋”。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而我们身边的美,就在像杨烨一样的人身上。阳光不止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内心。杨烨同学的事迹让世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拥抱了光明,也让我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明天撑起一片绿荫,用行动温暖人心!

新闻采访技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