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五篇模版)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4-108620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1 18:32: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

一、引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大众化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种为全校服务的工作,是为学校教学、教师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服务,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迫切的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尽快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这些都对后勤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服务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进入新时期。信息化和网络化覆盖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原有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高校发展,这是因为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各种配套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所以为了构建和谐高校,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必须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让师生体会到更人性化的服务。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看,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提高后,信息沟通渠道可以更加的广泛,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使后勤系统内部可以快速从管理层传达到基层,职工的积极性显著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看看,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提高后,工作效率明显增加,让师生享受到快捷、适时的服务,能够及时的了解师生真正的需求情况,师生的交流沟通更加流畅,及时改变服务方式,让师生更加满意,校园会更加和谐。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高校后勤为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要的保障,是后勤管理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技术能使后勤服务达到高效率、高效益。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上水平提高成为可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数字虚拟空间在传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目的是为了拓宽现实后勤管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使传统后勤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传统后勤管理的功能也得到扩展,后勤管理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得以实现。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不一样,这是因为各个高校的规模、实力、发展水平不同,再加上地区差异导致的结果。有点高校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在比较传统、原始的管理和服务状态下运行,这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并不均衡,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建设和发展完善的阶段。然而一些理念先进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已经完全迈入现代化、科技化、全信息化。例如:在校园内网,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在师生吃、住、行、用等方面采用了计算机系统,发展得比较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主管人员缺乏对后勤信息化建设足够和充分的认识,因此也不能充分整合信息资源进而广泛利用;二是未能做到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未能做到这一点,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标准,这不能有效提高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三是后勤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趋势严重,不能够的运用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必然阻碍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

(一)决策者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多协调,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1、领导高度重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由于后勤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大,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也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制定—个全面、系统的规划,保证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2、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成熟,也不适应发展的要求。要想让信息化系统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普及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预案,具体落实到人在信息化建设中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统一的业务管理规范、明确的政策规定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条例,它能够保证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职工的信息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显然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信息化发展缓慢。因此,高校必须选聘一些管理人才补充到后勤队伍中来,这些人才要具备对信息化有敏感的意识,而且又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扎实的科技基础和精湛的技术的队伍,形成在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都很优秀的团队,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的推进。第一加强对职工计算机培训和进修,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让职工大量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加强上机操作。其次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提高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再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三)充分考虑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费用

系统分析和二次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部分,由于这两个部分费用超过了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要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不能对软、硬件和网络设施设备的采购方面投资过多。同时还必须以提供便利、快速、周到的服务为驱动,不断地完善信息化建设,并努力提升后勤整体组织机构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不断优化和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流程等方面,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过改革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后勤职工信息应用水平,延揽一批既懂后勤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行业专家,奠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基础。

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奠定后勤信息化应用基础。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及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建设资金、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取得支持,奠定后勤信息化保障基础,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束语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信息处理水平,做到后勤工作各要素的良好结合,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参考文献】[1]《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内涵》吴汉龙清华大学出版社[2]《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应用》韩文报中国电力出版社[3]《信息化管理导论》傅湘玲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浅析

摘 要 高校后勤服务 企业 重视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后勤 社会 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后勤企业持续经营和 发展 的需要。高校后勤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整合,来培育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后勤实体 企业管理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 现代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稳健、持续的发展,必须培育和运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运用市场化、企业化的思路构建既符合高等 教育 规律 又适应市场 经济 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后,高校后勤纷纷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为后勤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市场化运作,具有社会其他企业的共同特性,同样面临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后勤企业持续经营和稳健发展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后勤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1 整合后勤企业人力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人才基础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后勤员工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决定后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整合后勤企业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思维创新,具体做法包括用好“老人”、选好“新人”和培养能人。后勤社会化改革前后勤系统原有职工是后勤企业的“老人”,他们大多爱岗敬业,经验丰富,是后勤服务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实行“老人老办法”,做好“老人”的思想稳定工作。通过教育和培训,促使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参与岗位竞争,由“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退休后让他们仍然回到学校,享受学校退休职工同等待遇。后勤企业成立后新招聘的员工是后勤企业的“新人”,要按照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选好、用好“新人”。同时要完善教育机制,培养“能人”。后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营造 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大批“能人”。对于确有能力和贡献的专业人才,后勤企业应予以重用,同时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不断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起灵活适用的人才任用和人才创新机制,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为后勤企业培养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经营管理团队和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2 整合后勤企业技术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技术载体

技术竞争力是后勤企业持续发展、占有、保持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的第一推动力。技术竞争力总要通过企业的核心产品表现出来。在制造型企业,技术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改良,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在三产服务企业,则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品种的改良、服务功能的完善,以及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或顾客满意度最大化。高校后勤企业涉及行业较多,经营服务范围很广,如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维修施工、水电供应、医疗保健、环卫保洁、通讯运输和商业经营等。其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技术种类很多,如水电维修技术、房屋维修技术、烹饪加工技术、绿化环卫技术、商业经营技术及医疗保健技术等等。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对各种专业技术、专有技术、技术规范及其支撑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长期发挥作用。首先后勤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服务创新,推动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新的品牌、新的服务项目和新的生产技术。利用新型的技术产品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努力满足师生的功能需要。同时要充分利用 计算 机及 网络 通讯技术,促使管理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精心打造“数字后勤”。此外,后勤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引进、吸收、消化社会企业的先进技术。3 整合后勤企业管理系统,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管理平台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实行管理系统创新,在后勤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责任明确、事企分开、管理 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同时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由于后勤资产产权划分缺乏明确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决策者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今举步维艰,产权不明、所有者缺位、投资者越位仍然是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因素。没有独立的产权,后勤企业难以成为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尽管内部运行机制变了,但本质没变,后勤企业仍然是高校的一个部门。因此首先要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其次要进行组织创新,建立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各负其责、分权制衡的后勤企业治理机构。后勤企业经过工商登记注册,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法人,是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在企业内部,还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如服务经营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技术创新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

第三篇: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本文作者:付建国 邹盛瑜 好范文原创投稿

化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

付建国 邹盛瑜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teniu.cc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高能软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可以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资源,通过电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更迅速,能使政府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分类指导,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一、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

(一)信息化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迫切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信息化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面向社会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信息,缩短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时间,节约就业成本,使得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效益共享,信息化是保持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指导就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管理幅度、管理内容范围也在逐步延伸,从指导方式、指导体制和指导手段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谐指导就业缺乏手段。当前,整个就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就业的基础数据库基本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存在可信度低、采集渠道不科学等问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信息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范围扩大,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有效促进了科学指导就业。

(三)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急需对现有的各项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标准进行梳理和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才能实现就业工作业务的重组和流程再造。而且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项目不完善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延伸了就业服务功能,不仅方便了广大求职人员,同时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改进了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一)开通一条热线:借助传统的电话通讯技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12333,增加就业信息服务功能,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发布、查询、投诉等服务,在招聘与求职服务上通过语音引导求职者或用人单位找到各自需求的信息,并最终自动引导双方实现电话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12333服务热线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树立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形象。

(二)建好两个网站:一是完善英山劳动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英山劳动保障网自开通以来,对于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山劳动保障网”建设及改版工作,加大就业资源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建设英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提供真正实用的、高效的网络招聘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接口给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借此建立各自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并根据自身特点,网罗意向人才,还可以通过系统与他人共享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则可通过网站展示自己的能力,集中面对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完善三大系统:一是电话语音自动应答系统。其主要应用于12333服务热线,在原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需求和储备数据库,实现按键引导、自动应答、供需转接服务。二是建设短信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布、认证、查询、回复功能。三是建设远程可视面试系统。随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人才的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teniu.cc

流动性增大,地域的障碍将逐渐缩小。传统的招聘方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英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核心城市,本地无法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大,走出去就业是绝大部分本地人才就业的必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应聘者进行面试,就不得不千里迢迢、亲临面试现场。远程可视面试系统让企业和应聘者可以轻松而高效地实现语音、视频、文字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teniu.cc、文档多维一体的“面对面”沟通,使得招聘者和应聘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等原因的影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四)建设四个数据库:

一是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主要内容,收集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所需人才类别、学历需求、职称需求、技能需求和需求条件等情况。数据库根据国家职位类别分类,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数据库自动生成人才需求单位、各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位)需求、所需类别、产业类型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方便查找。

二是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储备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包括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储备、可兼职人才储备等多种渠道推进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三是失业数据库。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纳入信息数据库储存,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跟踪服务数据库。对通过系统实现就业人员的择业、从业或者再择业、从业等过程自动跟踪记载,生成数据库。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形势,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解聘动态和失业人员的择业动态。用人单位可以共享应聘人员的择业、从业历程信息,方便择优录用,应聘者可以通过分析招聘单位的解聘信息来合理选择求职意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特别是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各个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引进和保留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投入,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人员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使用核心模块;强化对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应用。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系统的正常应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其效用。

湖北省英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电话号码:0713-7012574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teniu.cc

第四篇: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一、政府职能

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市场做不了的事就要交给政府。

同时,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由政府纠正。由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很难做到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出手,运用政策或行政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2.提供公共物品

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但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和公共劳务,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提供。

【案例】

教育机制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如果完全交给市场来做,必然有

相当一部分人上不起学,无法接受教育。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完全是由政府出钱,政府有权要求所有适龄孩子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那么大学,各个国家就不一样。大多数国家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私立大

学基本靠筹资;另一种是公立大学,由政府出资来兴办。就连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即使到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阶段,也还是要有很大比例的公办学校。

政府出资提供教育,才能确保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提高。

二、如何实现政府职能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除立法外,还可以采取两种重要手段:

1.通过政府管制

微观经济学有一门分支叫管制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政府该如何对经济进行管制。管制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来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

政府管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进出口管制和环境管制。

价格管制

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当某些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利益相违背时,政府就要出手进行干预。

【案例】

房屋租售价格管制

某城市由于供应少需求大,每间房屋每月租金可达1500元。但该城市整体收

入水平有限,1500元的租金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者露宿街头,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于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规定房租的租金每月不超过800元,以确保绝大

多数人能够居有定所。

政府不仅要对价格上限进行管制,也要对价格下限进行管制。如果某种商品社会需求量小,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们的每月收入不可能维持基本生活,此时政府就要对最低工资做出规定,确保工人们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保持温饱。

任何国家都存在相类似的政府管制措施。由于价格和收入水平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因此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必须在政府的监管调控之下有序进行。

进入管制

进入管制就是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或个人要进入某一职业,都要经过政府批准。进入管制职能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资格管制。要求企业进入的资格,如医生、律师等特殊职业,都有严格的入职资格考试。

第二,数量管制。政府对进入总量进行管制,如控制出租车的总体数量,避免产生恶意竞争等。

进出口管制

所谓进出口管制,就是国家对于出口的东西和进口的东西,要从国内的利益出发,实行管制的政策。比如,美国的高科技出口中国,就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

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就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一些必要的管制。比如,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立法保护各类资源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经济的平稳高效运行,既不能缺少市场竞争,也不能脱离政府管制。政府管制要以维护经济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为原则,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放手。一些不恰当的政府管制,不但无利甚至有害。

【案例】

要命的法案

在美国,有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叫红嘴啄木鸟。为了保护它,美国国会通

过一项法案:凡发现有红嘴啄木鸟的地方,方圆数公里内的树木一律不准砍伐。

林业者们原本将自己的林地划分为若干区域,轮流砍伐,既不耽误树木生长,又有不菲的收入。可法案一出,很多区域的树木不能再砍伐。随着红嘴啄木鸟越来越多,林业者们的损失却每年多达上百万美元。被逼无奈的林业者开始大面积驱赶红嘴啄木鸟,不让它们在树林落脚,有的红嘴啄木鸟被累死,有的红嘴啄木鸟被人杀害。结果,红嘴啄木鸟的数量比法案出台前还要少。

政府在施行管制职能时,要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去除不合理的管制措施,使经济运行更加顺畅。比如,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废止了三分之一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政策,才有了美国以后的经济繁荣。

2.制定经济政策

除了实行政府管制,制定经济政策也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比如,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反垄断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管制具有强制性,企业必须服务;但经济政策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

第五篇: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达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储君.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_年06期:104-107

[2]王伟荣.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现代企业教育.202_年04期:54-55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