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4-996559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4 23:44: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遍布各行各业,农村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在伴随着城市网购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的激烈,农村电商市场已然成为电商巨头们争抢的下一片“蓝海”,所以电商的下一轮机会在农村市场。但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脚步。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找到可行的且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以及对未来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作简要分析。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逐步加快,农业网站数量倍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电商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和其他国家成熟的农村电商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没有获得市场上有效的信息。而农村这个大市场,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个潜力市场,所以要对农村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加强信息传递,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

农民购物渠道主要有两个:乡间小卖部与传统的集市,对于大件商品可能是进城购买了。对于农民而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最保险的交易方式,但这个也是最传统的思想。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线下进行购物,完成自己的购买需求。于是,如何改变农民的意识去进行上网购物,甚至是将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这些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2.农民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电脑的普及程度很差,甚至在一些贫困山区连电话都没有普及,这就给农村建立电子商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电子商务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备一套健全的网络设施,普及和传播农业信息。由于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的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加上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知识了解很少,降低了农民对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较偏僻,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大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只覆盖到县一级地区,没有延伸到乡镇,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配送范围之外,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并且缺乏专业的农业物流公司。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虽然在建设信息化方面有所投入,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上仍然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定电子商务的要求,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软件的建设方面,受制于经济文化的限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5.农村电商方面缺乏人才 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 使得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 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三、如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网络环境,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所以必须普及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提高因特网的宽带服务,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踊跃的进入市场,主动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亲自动手体验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农产品,与商家进行产品信息交流,吸取其它发展电子商务成功的商家经验,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2.优化物流配送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规划运输路线,缩短配送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3.加强农村文化教育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商平台,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使农民积极主动地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交易,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

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单位应积极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发展空间。面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制定健全有效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加大在农村的教育资金的投入,正确的引导,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四、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农村电商?

1、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村交通、信息的闭塞,往往有丰富的产品卖不出去。这种现象说明了农村市场信息供给严重不足和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因此, 加强商务信息服务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

2、解决农产品流通理由的需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正常的流通过程中存在这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 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 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改造在传统市场中的流通过程, 形成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通过信息服务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营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从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城镇化的新模式需要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加速的时期,长期以来行政指令主导下的资源分配模式、以乡补城的发展策略,让公共投资的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少数大城市,倒逼城市面积扩张,公共资源配置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五、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未来会越来越广泛

在电商人才的引领下,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积极发展农业、建设美丽农村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电子商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城市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形成了网购习惯。随着农村电商人才的增加,农村网络及交通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将会在农村流行起来,并将为三农发展服务。

2、未来输入型发展会深入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目前是以农产品营销推广为主,以卖农产品为主,且针对性特强。准确的来说,目前是农业产品的电商,将来所有农产品均可以电商形式进行。现在的农村都是以输出产品为主,以获得经济收入,在未来农村不仅有输出,也会有输入型发展,实现农村与农村或城市的产品交换。

3、未来农村电商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士

目前在做农业电商的基本以新进农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在做,或一些热心爱好者在做。随着电商的大力发展,需大量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因为目前电商还处于发展期,有诸如电商个体登记、电商经营税收、电商诚信、电商领域的法律问题、电商经营产品质量监督等都有待成熟正规化,均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入为之服务导航。

4、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目前,农村电商涉及面小,且基本弱小。随着三农领域电商的全面开展,电商的广泛流行,许多配套设施及服务要完善起来,这必须有大量的投资保障。如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就需要产品保鲜、产品运输、产品质量监测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不少投入。

.六、总结

尽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条件日渐成熟,农村网络建设工作本身就很艰巨,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程,因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程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极大地缓解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一片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篇: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分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年论文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作者姓名: 提交日期:

超 202_年12月19日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中国拥有最多人口的农村无疑将是现今以及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虽然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涉及这一领域,但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脚步。本文将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发展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等入手较全面的分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

/ 15

Analysis ofe-commerce developmentin rural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s popularity,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ternet has gone deep into the thinking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As Chin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will undoubtedly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At present, although some Internet companies began to involve in this field, but on current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s still affected by a number of objectiv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pace.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e-commerce status of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problems facing solutions, such as the star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rural e-commerce.Key words:Rural e-commerce;Development model;Problems;Solution.3 / 15

目录 引言....................................................................................................................1

1.1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概述........................................................................1 1.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意义........................................................................1 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2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3

3.1 政府推动................................................................................................3 3.2选择合适模式.........................................................................................4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 3.4标准化建设.............................................................................................5 3.5平台建设.................................................................................................5 4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5 5 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分析................................................................................6

5.1至上而下的模式.....................................................................................6 5.2分散化模式.............................................................................................7 5.3规模化发展模式.....................................................................................8 5.4平台模式.................................................................................................8 6结语.....................................................................................................................9 参考文献..............................................................................................................10 附

录..............................................................................................................14 / 15 引言

1.1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概述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阶段时期,到202_年以后中国的电子商务进入到了转型与升级时期。截止202_年年底,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6.64亿,普及率超过50%,而其中网络购物的用户就达到2.24亿。此外,手机网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4.2亿,农村网民数量也有1.46亿。使用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人数也已达到了1.91亿和1.87亿,手机在线支付服务用户量达到4500万。

从电子商务的区域化角度来看,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其中比较发达的地区为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但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升高,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扩展内陆地区,其中,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发展电子商务迅速。

1.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意义

(1)解决农村信息交流沟通问题。小农生产模式仍然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生产模式,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很少存在信息反面的沟通,农户一般都是通过传统经验,以及自身的经验来安排农事生产,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来确定生产规模,这种被动的生产模式影响了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完善农业产业链,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够互相联通的问题,使农民能够迅速快捷的获取消费市场的行情,从而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安排实际的生产规

/ 15

模,避免因产量与市场需求的不协调造成的价格的不稳定,使农业生产的收入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2)解决农产品的物流问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农产品流通不畅通,流通功能不够完善,不能够真正降低农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成本,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从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虽然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安排生产,但是其供应速度仍然与市场的反应不能够同步,农产品生产者不能构自由的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安排, 而是根据市场的滞后反应来决定生产。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农产品的的销售物流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方便, 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新型技术改变农产品市场现有销售流通渠道, 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渠道,推动新型农村的建设。

(3)可以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存在不稳定的情况随着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开始转移回农村开始从事农业反面的生产活动。电子商务将有利于将这些返回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利用,提供行的就业渠道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反过来为农村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农村电子商务。

(4)对农业生产反面的技术提供支持。中国农业的小农生产模式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制造了很大的困难,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技术得不到提高,生产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民得不到较大的收入,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农业灾害的实时情况以及对农业灾害的一个长效预警,农业生产会遭受一些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灾后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更不能够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技术可以建立相应的一些辅助措施用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使得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科技化,合理化,平稳化。在生产过程中农民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作物的实时生长加工情况,第一时间掌握一手信息。此外,电子商务还能给农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开拓农民视野,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文化消费差距,这些都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互联网建设反面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的人口多、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认知度太低,甚至是偏见。同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电子商务缺乏信心,对网络经济认识缺乏。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虽然在建设信息化方面也有所投入,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信息化

/ 15

建设上仍然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定电子商务的要求,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软件的建设方面,受制于经济文化的限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农产品的其消费特征不利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的生产依附于土地,天气,水源等一些客观存在的条件,种植周期长,农产品的存储过程要求比较高,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此外,农产品的相似现象很明显,不像工业制品有很多的类型,品牌,质量水平来提供给消费者选择,而这些都将不利于电子商务优势在农村的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路线较长,农户很难或者根本不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不得不借助中间商的力量间接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这也就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有组织的第三方参与。

(4)使用网络的农户较少,截止到202_年6月底,我国农村的网民数量达到了9565万人,较202_年底增长了1105万人,增幅13.1%,虽然增幅比较大,但是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农村网民仅占相应农村人口数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农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而且农村网民中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 真正上网的农民非常少。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低,上网的农民少,使得广大农民不能从信息时代的主干渠道获取信息,信息获取还停留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式上。

(5)个体农户无法便捷的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资金及时结算的好处.城市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在农村受制于客观条件很难有所发展, 农户还是依靠邮政储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现资金的结算, 资金无法实现实时到帐,转帐也不方便.虽然见年来农村的智能手机使用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要在农村推行城市可以实现的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诸如农民的传统观念。

(6)农村的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短缺, 电子商务意识淡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 基本不具备电子商务操作能力.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 使得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 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3.1 政府推动

/ 15

政府一是要创造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研究制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积极贯彻对农村的各种扶持政策,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是现代支付,安全认证,现代物流系统。二是要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帮助农村建设信息化工程,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立培训结构帮助农民学习了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两个大企业从而带动其他企业,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联系构建长效的发展关系,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透过实地检验,由企业或政府带头反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将使得农民获得切实的利益,使农民受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更加自动的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当中。三是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上提供财力的支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随时掌控消费者的信息,打破信息壁垒。

3.2选择合适模式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农村农民的参与,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农村网络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管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使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健康,平稳,长效的发展。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建立多个信息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优势,组建网上农产品贸易和配送服务市场。因地制宜,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现状的电子商务切入方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结合传统媒体渠道与新媒体之间形成互补,逐步提升信息流方面的建设。推进服务广大农民的网络信息建设。二是要提高农产品网站建设力度;鼓励建立农业行业和产品专业网站,组织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推动网络资源的覆盖范围,覆盖层次,例如,网络触及到乡镇一级,各家大中型企业,批发市场,中间机构。三要结合 “金农工程”的启动,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对市场的反映情况进行快速反应,对市场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 15

3.4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经之路。应加强研究国际国内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跟踪国际技术和服务方法发展趋势。遵循科学原则、系统原则、扩延原则、兼容原则和整体最优原则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信息分类标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依靠标准手段,加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调优农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

3.5平台建设

村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销售滞后,其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农民脱贫奔小康意义重大。应依据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建立全国性、区域性或行业性的,以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的集电子商务、连锁终端、自有系规模配送为一体的服务于农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营高科技技术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将来越来越广泛,正如上述分析,其包括三农所有领域的产业链条。其亦如城市电商一样,广泛开展。在新农人的带领之下,新农业的发展需求的强力推动之下,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农村电子商务大有空间,也是十分需要的。电子商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城市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形成了网购习惯,随着新农人的增加,农村网络及交通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将会在农村流行起来,并将为三农发展服务。如一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县,有许多好的生态产品及资源,需要推广开发,运用农村电商的方式介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2、农村电子商务目前还是以某一特定的产品输出型为主,将来会有输入型发展。农村广泛来是三农需要许多服务来支持。目前以农产品营销推广为主,以卖农产品为主,且针对性特强,准确的来说,目前是农业产品的电商,将来所有农产品均可以电商形式进行;农村领域的营销推广目前还少有开展,未来这一领域也将得到发展。针对三农服务的许多产业也会以电商形式进行,即输入型的电商,即为农民服务的产业、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产业、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均可

/ 15

以电商的形式向三农领域进行输入式服务。

3、目前仅以农产品电商发展非常之快,许多是新农人在带头,未来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士界入。目前在做农业电商的基本以新农人或新进农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在做,或一些热心爱好者在做。随着三农电商的大力发展,需大量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因为目前电商还处于发展期,有诸如电商个体登记、电商经营税收、电商诚信、电商领域的法律问题、电商经营产品质量监督等都有待成熟正规化,均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入为之服务导航。

4、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助之形成规模。目前,农村电商涉及面小,且基本弱小。随着三农领域电商的全面开展,电商的广泛流行,许多配套设施及服务要完善起来,这必须有大量的投资保障。如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就需要产品保鲜、产品运输、产品质量监测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不少投入。如果三农领域电商要开展,还需巨量的资金投入。

5、三农领域电商的推广还有许多方面要做。目前仅仅是在农产品领域开展了,虽然形势大好,但还是受到一些阻碍,有认识上的,有人才供给方面的,有资金不足等方面。如若三农领域要开展电商,会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需要有诸多领域的人才及爱好者进入。举例来说,目前有许多地方存在古村落,差不是养在深闰人未识,当地人有所了解,但对其保护认识不深,虽然也有人认识到其价值,但没有能力保护开发,而外地人想投资的人又不了解实情,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农村类似的情况非常之多,要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三农电商平台,还需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分析

5.1至上而下的模式

虽然国内有一些地区,如江苏省徐州睢宁县沙集镇,农民以自组织的形式开展电子商务,农民网商自发式产生、裂变和成长,最终形成颇具规模的产业链条,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受制于多重因素,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面临多重阻力。诸如互联网知识培训,交易诚信机制的建设等均需要政府参与。

而且很多时候,只有政府积极组织,发动农民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农村电子商务才具备发展基础。由政府牵头而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有不少案例。

湖南省娄底市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电子商务事业,他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并利用政府的威望和资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娄底市

/ 15

设立了大型政府助农、惠农项目——“网上供销社”,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实体+网络”运作模式,为破解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农民“买难、卖难”提供了新途径。

以沙集镇为代表,农民自身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沙集模式具有三个特点,即自发式产生:沙集农民创办的网店销售及加工业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基本是依靠当地农民自组织的力量,自发式的萌芽和成长;裂变式成长:指从202_年东风村的第一个农民网商出现,到后来的快速复制和互帮互助,带动整个家居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包容性增长:一方面指农民也可以像城里人那样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经济机遇,另一方面也指农村的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其中,没有性别和年龄限制。

202_年,沙集镇东风村村民孙寒从县移动公司辞职,开起了第一家网店。孙寒做起了简易家具拼装,并且通过淘宝网进行网上销售。由于生意越来越好,引起了其他村民的注意和效仿,而孙寒也积极传播经验,帮助村民。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到202_年,东风村近一半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整个沙集镇网店的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

相比于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沙集模式的意义就在于贴合实际,因地制宜。自上而下的规划很容易脱离地区实际,特别是在农民没有自发意愿的情况下发展,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一切包办也很容易导致村民参与感的缺位,沙集模式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5.2分散化模式

有些农村已经开展了农村电子商务,例如新疆和田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和田枣,但是这样的模式还不具备规模,一来销售的产品不是加工产品,而是直接的自然物品,产业链条很短;二来销售的主动权不掌握在农户手中,因为村民需要依靠淘宝网上的网商,先将和田枣卖给他们,由他们转卖给用户。

淘宝网上皇冠级店铺“新疆美味特产”店就经营和田枣产品,和田的农民先将和田枣卖给农产品批发市场,然后“新疆美味特产”店铺的网商从农产品批发市场购入和田枣,再利用淘宝网这一平台进行销售。这其中和田枣从农户到客户中间经历了三个环节,不仅导致产品价格增高,更使得农户无法主动的掌握生产规模,在市场地位上处于劣势。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他的优点即在于简单易用,它对农民在互联网方面的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农村的交通情况,资金流通情况等的一些基础要求不是很严格。农户只要种树产生和田枣就行,也不需要加工,直接拿到批发市场卖掉即可。互联网在其中对农户来说,没有太多直观的意义,虽然其在产业链条中必不可少。

/ 15

5.3规模化发展模式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有了一定的成就,因而在规模化的情况下再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就具备了先天优势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起点高,农村电子商务的规模也就越大,这是产业集群化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的一大特点。

例如位于河北省清河县的东高庄村就利用当地的规模化产业优势,搞起了电子商务。清河县号称“中国羊绒之都”,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包括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产品的生产规模很大。

202_年,东高庄村的刘玉国在网上开店卖羊绒纱线,平均每天就做成100多笔交易,产生了轰动效应。一个只有202_人的小村庄,而其中从事羊绒纱线网络销售的农民有达到了1200多人,占到一半以上。注册品牌多达40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

此外,这种规模化的电子商务通常具有非常完整的配套体系,例如货物流通渠道、网上交易平台、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电子商务的模式正在逐步吞噬传统的销方式。

5.4平台模式

指通过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模式。特别是淘宝网这样的C2C电子商务网站,农户可以直接在网上开店销售产品,带来很大便利。

“中国第一淘宝村”,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者。青岩刘村的网商群体并不是自发诞生的,而是外来的。202_年,由于青岩刘毗邻义乌最大的货运市场—江东货运市场,交通方便,一些网商选择在此创业。到202_年下半年,青岩刘本地的网商也发展起来。现今这个原本仅有1486名村民的村庄,现在容纳了8000多人,开出了1800余家淘宝网店,现今成交额超过20亿元。

这种大平台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淘宝网,由于有了很大的规模这种大平台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交易的方式也多样化,更具有安全性,同时其物流体系也非常的完善,更有大数据提供支持。所以在当今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的大平台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和技术要求。

自建平台模式

但是在一些特色产业的集聚地,由于其地区知名度已经非常高,经济条件好,农民的知识水平高,很多村民不再依靠淘宝网这样的平台,而是通过自建平台展

/ 15

开电子商务。

福建省仙游县素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之称,其古典工艺家具产值超过100亿元,这其中不少家具都是通过互联网来销售的。在仙游,已经产生了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自建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仙游上品缘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经理刘晓刚曾对媒体阐述自建网站的好处:“通过在网上建立自有网站,实时更新、发布最新款式,不仅扩大企业产品的宣传面,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支出,而且能够解决外地客户现场看样的问题。目前约有20%的客户是先上网浏览再实地参观并选样、订购家具的。”

像上古缘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连天红、贡品轩、山中古典、福辉世家等厂商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安全的交易平台,和更完善的客户服务。

6结语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更不能够直接复制其它产业的模式,而是需要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创新开拓。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程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极大地缓解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一片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 15

参考文献

[1] 佚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2_ [2] 李海平等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2_ [3] 杜鹃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2_ [4] 朱兴荣 《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0 / 15

/ 15

第三篇:中国农村电子商务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迅猛,城市的市场已经逐渐被瓜分完全。各个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农村

2冷链物流的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长距离运输

3农村网民进一步增加,为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截至202_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年增长率为9.5%。城镇网民规模为4.93亿,城镇网民增长幅度为4.8%。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较去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4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城乡差距缩减,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实际增长8.9%。随着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互联网普及差异将持续减少。

5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商务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销路。同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可以尽量避免不公平交易导致农民的损失,可以促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6政策支持:202_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 7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村通公路对物流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8 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让农民能够接收网购并且能够进行网购

第四篇: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政治 乡镇体制 村治结构 公共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指导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农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走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体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击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及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迳缁嵴?渭捌渌?煊虻目刂疲??蟮厍炕?斯?业纳缁岫?蹦芰Γ?泊痈?旧掀苹盗舜?撑┐迳缁嶂刃虻幕? P率逼谥泄?┐甯母铮?钪苯拥哪勘旰妥钪匾?某晒?嵌匀嗣窆?缣逯频姆穸ǎ?罢饩褪鞘敌猩??鹑沃疲?乇鹗橇??邪?疲?敌姓?绶稚琛盵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要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职能上,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性。(2)各乡镇政权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乡镇政权的各个岗位上,确保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3)普遍建立了乡镇财政制度,乡镇政府具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权在经济、文化事业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上的政治能力。(4)乡镇 企业有所发展,增加了乡镇政权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资源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乡镇政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工具。

但是,目前的“乡政”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施政能力,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降趋势。(1)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现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2)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500人。乡镇政权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平均债务额1098.6万元,平均净负债708.2万元。乡镇财政濒临破产。[5](3)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财政的负担或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并在与民争利时采取许多非法的失范行为,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1)强化乡镇体制。主张者认为,应该继续强化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乡镇体制建设,其中在规范乡镇各政权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努力使其行为制度化,特别是要县级政权要简政放权,下放各部门在乡镇的下设机构,以改变目前乡镇体制上条块分割的状况而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6]。有研究者认为,要强化乡镇体制,还必须将社会体制的下线伸入到村[7],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行政村,实行“乡治、村政、社有”[8],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在村一级实行行政化体制,在村民小组一级实行村民自治体制。(2)弱化乡镇体制。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乡镇政权建设应该遵循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农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的转型”[9]。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在确保国家基本行政职能下沉的同时,逐渐实现 国家行政权力体制上移,达到乡镇社区自治。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有的地方有1/3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

毫无疑问,现代国家是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社会的管制。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影响,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农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基础。问题只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从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制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行政性的“命令—服从”模式如何有效,而应该主要建立一种“法制—遵守”模式。也就是说,国家应该通过一种法制方式,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利益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在这种“法制—遵守”模式中,应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 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二

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各种权力边界不清等深层次的冲突,农村政治制度化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自治体制的绩效和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变是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如果说,1980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那么,从1984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通过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合同制,取消生猪、蛋品派购,实行市场价格,则在改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市场成为了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促使社会流动增加,并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变化,即农民职业分化和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因市场化取向而产生的社会分化,又受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决定和形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冲击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形成了农村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分 化,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的社会根基”[11],中国农村社会正在进行以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过程。然而,“分化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现代化。发展是分化(既有社会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2],为了达到这一整合,国家需要向农村社会输入新的政治制度规则,这就是村民自治体制的逐渐建立。村民自治是农村基础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3]。这一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尽管还没有实行村干部的民主选举,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规范,村级干部也在精简。第二阶段是1988年以后,随着《村组法》的实施,从建立乡政府和村委员进入到了村民自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自治活动,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示范县。到目前为此,全??ǔ?ㄍ搴透郯峦猓┗?旧隙际敌辛舜迕褡灾翁逯疲?⑵毡榻?兴闹廖褰齑逦?嵫【伲?灿?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地还在不同程度开展了“村务公开”和“建章立制”等活动。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1)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实现对农村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在村级正式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可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以国家法律的授权为依据、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两者权力来源和职权不同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而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有些地方在乡镇党政的支持下,采用控制选举、用党支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以党组织替代村委会行使职权等所谓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方式来控制农民自治组织。其结果是改变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性。(2)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从国家立法上来看,村民自治否定了公社体制时国家政权与农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最主要表现在,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村权力的基础已由上级授权而改变成了村民授权。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行政权力对村委会的管辖权限及行为习惯等问题,也必然影响到乡镇政权的权威。乡镇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施政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并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村财乡管”等措施来肢解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3)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委会不仅管理着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还具有支持和组织全村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并需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因此,人们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习惯思维,将村委会视为集体经济组织。有些地方就借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将村委会职能扩大,不断强化村委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组织与村民个人权利的边界问题。政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权力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产生组织的不经济性和个人权利的不可预期性。组织的不经济性,不仅包括其运转成本,而且还包括其机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因不必要的职能产生的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代价就是由于其职能的无限度扩大而自身成本投入又明显不足或过剩所导致的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内在必要联系的某种损失。为了克服这种不经济性,就必须有效而合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能范围。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1)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一种农村政治安排,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内生成的这种“自治制度”,对广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构和职权这些方面都不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只能是在国家法律权威下形成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下,要求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符合基层政府意志的“自治组织”,因此,在?逦?岬纳柚煤腿??按宓持Р康牧斓嫉匚坏确矫妫?⒉淮嬖谑导室庖宓脑级ê透?摹R?朔?庑┪侍猓?捅匦氪罅μ岢?ㄖ迫ㄍ?碌钠踉季?瘢??缯虻痴?⒋寤?愕匙橹?痛迕褡灾巫橹?嬲?魑??缮掀降鹊恼?沃魈澹?⒋偈蛊湎喙毓嬖虻闹贫然??源死辞炕?迕褡灾巫橹?叭ǖ母招浴#?)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14]。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别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与控制与正义相关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并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也不必要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织,根本性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的组织性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组织资源来看,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化组织,就是以平等主体为基础的、通过契?嫉姆绞浇?⒌木哂忻魅返娜ɡ?鸵逦窆叵导昂侠硗顺龌?频幕嵩焙献髦谱橹痆15]。

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但是,农民非制度性参与、非法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共参与是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16]。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皇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活动只不过是家庭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的“国民”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担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下,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有限性,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虚置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在 国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进行的第四届和第五届村民选举时,每届选举全国有六亿、占总数90%的农民参加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表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新的政治上“有权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11%的管理者和特权者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的边缘。(2)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及乡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务时常“搭便车”的行为并有些过激手段和方式,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泄出来,农村社会就会处于**之中[17]。(3)农民非法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 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的践踏。(4)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现象有所增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自在秩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扶持,家族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但自中国进行转型期之后,稳定的家族势力遭到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的集体化和公社化的开展,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家族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事实上,对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 制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决农民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制宗族性参与,将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制度传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引伸,发展到乡镇”[18],即应该按照村民自治所提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举[19],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非制度参与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立农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20]其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21]。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益集团方向发展。(2)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具有?康暮褪侄尾豢煽匦裕??;嵩斐缮缁嶂刃虻幕炻遥蛔谧逍圆斡朐蚓哂星渴迫禾謇?梦夜?┐迥壳盎共怀墒斓摹靶问缴系拿裰鳌崩窗?嵘偈?娜跏迫禾宓拿裰魅ɡ??虼苏饬秸叨急匦胗枰匝细裣拗啤6?杂诖迕竦闹贫刃圆斡耄?唤霾荒芾┐螅??Ω镁×考跎佟U獠唤鲆蛭??衷谛矶嗯┟癫⒉痪哂忻裰鞑斡胝?紊?畹乃刂剩?裁挥行纬擅裰鞑斡胝?紊?畹南肮撸?嗍?┟癫⒚挥忻魅返摹⒆跃醯拿裰饕馐叮?挥邪衙裰鞑斡氲弊鍪亲约旱娜ɡ?鸵逦瘛K?堑牟斡虢鼋鍪俏??ぷ约旱木?美?娑??械氖侄涡圆斡耄??皇悄勘晷圆斡耄?虼怂?嵌耘┐甯刹炕共荒苄纬捎辛Φ拿裰骷喽剑?荒苡幸馐兜赜跋炫┐濉⑴┮嫡?叩闹贫ê图喽秸?叩闹葱衃22]。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加村民的公共参与,其成本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争夺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这样形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经济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公共参与从来都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参与都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现代国家,一方面开放政治领域,通过公共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满足民主政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公共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上加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社会秩序处于稳态。特别在有关农民的公共参与问题,因考虑农村社会的利益资源和权威结构等特性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般将农民的社区性公共参与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对于农民社区性公共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为根据;对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则赋予农民以公民权,按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将在组织形式和职能方面由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转变,农村社区性事务的范围将有所扩大,而国家政治层面将往县级政权提升。而为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法律权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成为必然。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参与的发展基本趋势:(1)农民的社区性参与将会有增加,而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参与将有所减少;(2)非制度性参与将受到限制和规范,但使其制度化成为政治性的农民利益组织的努力不会实现,有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主张和保护农民的权益;(3)各种非法参与、宗族 性组织参与因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将继续存在,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抑制。

第五篇: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已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所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非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远见之士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按照现阶段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具有多达9亿的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轻松的走进课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在之前,新学期开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现在基本上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从202_年开始施行“一费制”,就免收了学杂费、书费,贫困的学生还会享受到生活补助。国家的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

2、“远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他们能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黄土地,小麦、高粱加玉米,他们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间。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远程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课、计算机信息课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知识面更宽了,见识更广了。

3、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立学校“大锅饭”的落后消极的劳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现在,教师工资每月直达个人帐户,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各种培训费免除了,硬性捐款杜绝了,教师负担减轻了,教学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4、教育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消费呈明显升温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内容;其次,示范与攀比效应使父母不愿自己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再次,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寄希望于子女,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第四,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具有危机感,从而更积极的在教育上投入。然而,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还不到30%;另一方面,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学校经费主要靠上级下拨,但由于下拨有限,致使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图书室陈列着毫无教育价值的、只为迎接检查的专用“图书”,聊胜于无;实验器材陈旧老化,学校又无力更新,只能被积尘覆盖,音美体器材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态度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教师素质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5、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生源严重缺失,“学将不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我所在的乡镇,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这些老师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师资本就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严重缺血。

同时,生源的严重缺失,也使人触目惊心。就目前我们乡村的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仅剩一个班。小学、中学不断撤点并校,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直接或转学到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媒体也进行了同样的报道,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村教育萎缩”。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的缺失,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破产。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6、“九年义务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学生弃学令人担忧 初中入学率较高,但辍学现象令人担忧,大量未完成学业的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文盲队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及家长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产生“读书无用论”而弃学。

7、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①农村家长自身的原因:素质较低,家庭缺少教育氛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前教育现状使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②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目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已超过学生半数,对其校外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得不到亲情关爱,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的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行为习惯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对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8、教师压力过大,待遇较差,心力交瘁

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精神面貌已经“成熟”得不能在“成熟”了。缺少专业教师就由其他教师兼任,重新学习本身就很累。中小学生源锐减,学校近几年都超编老师,更多地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上班身累,下班心累,很多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满身是病,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既要抚养小孩,又要赡养老人,微薄收入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各种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学校自有经费紧张,对教师的考核奖励金额甚少,不能完全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9、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或取得实效

学校教育学研究指出:激励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仍受到专业素质低下及管理水平滞后的制约,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法机械单一,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创立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缺少工作艺术,推行强制管理,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激励教师斗志,氛围压抑,人人自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和实施救助的建议。

鉴于上述农村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1、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应确立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筹措经费,如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

2、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升师资水平,稳定生源。

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图书等,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应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均衡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具体做法是采用城市学校成立支教团,到农村学校观摩、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的交流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再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努力,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重新树立群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稳住学校生命线-----生源。

3、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①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的唯一方法。②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制度,正如陶行知所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③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建立学校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间形成健康激励,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取长补短,逐步具有竞争力,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生源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行政自主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但不是强制常规管理,以使干群之间减少甚至避免矛盾,凝成和谐共进的集体力量。

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①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②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③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要用科学发展观求得发展和进步。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广玲.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_,(9).[2]王 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_,14(16).[3]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2_,(6).[4]段成荣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江海,202_,(6).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