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时评类作文——“四川农民造飞机”材料阅读及
2018年5月13日
“四川农民造飞机”材料阅读及范文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一农民自造飞机。第一次试飞没有成功,再次试飞时因影响交通安全被交警拦下,试飞无限期推迟。近日他又在家造二代飞机,造的飞机酷似F-22战斗机,重要部件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民航主管部门指出,个人擅自制造飞行器上天不合法。
对于这种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01、莫让“小众”迷失
农民自造飞机,试飞却因安全和法律的制约而无限期推迟,执笔沉思,不禁有疑:既然该农民有真才实学,为何不采取合理的途径鼓励其创造?法律自然威严,然而让诸类“小众”迷失在冰冷的制度下,着实令人可惜愧疚。
无独有偶,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世界为之震动,当有人翻出五年前一个节目的视频,网友为之叹息-------农民郭氏自称探测到了引力波,欲深入研究,寻求经济援助,却被当做“傻子”嘲讽,责骂、冷眼相待。
难道“专业”和“业余”的差距竟如此巨大吗?难道普通工作者就不能追求梦想与特长,就不能与高科技或理论性强的工作沾边吗?不敢想象,还会有多少个“飞机哥”“引力哥”为生计所迫,不能光明正大的研究自己真正的专长之物;不敢想象,倘若社会对他们报以理解、尊重之心,并及时给以技术、经济支持,我们的社会发展又会是一番怎样的蓬勃景象呢?
深究其源,是中国人受“术业有专攻”观念的影响太久,不敢想,不愿想科技理论、实践应用于农民制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因为“万众创新”这一口号,目前只流行于宣传,我们的制度还没有为其改变,我们的法律还执着于“理”的层面。
其实,如果相关部门发掘该农民制造飞机一事惊讶之时,若能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或许他的“不合法制造”真的会对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如果社会能够好好培养,让他的个人经验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或许真的能培养出不可多得的飞机制造人才。
社会的持久发展,本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共同促进的过程。底层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不可小觑。除了大众的支持与关注的,政府层面更应调整政策,采取措施,培养适合这些身怀绝技的“小众”的成长土壤。纵使过程艰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转这积弊已久的局面,但也不应以“不合法”为由草草作结,不应以对方身份而冷漠阻拦。变通,才可持久。
期待着“小众们”终于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专长,“业余”们终于得以展示一技之长。期待着人们以创新为骄傲,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小众”不再迷失,前方的天,也隐约现出光亮。
02、为自造飞机农民点赞
农民制造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从这则新闻里,我们看到了这位农民的不同流俗的勇气、坚忍和非同一般的聪明才智。但伟大的理想遭遇了现实的天棚,交警的阻拦,空管的限制,令处在这
种境遇下的这位农民举步维艰,他的宏伟大业也面临夭折的危险。下一步他该怎么办?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然,交警和空管部门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他们毕竟是在执法,对公共道路秩序的维护和飞行器进行空中管制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面对这样的悖论,这个农民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看?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农民的确身手不凡,飞机的全部零部件竟然全部都由自己手工制造,且制造的飞机外形酷似F-22战斗机,尽管这可能只是形似,这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了。从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高超的设计、操作、组装能力。不难推测,他的学科理论能力也一定非同一般。若就此让他放弃他所钟爱的事业,他为之奋斗并付出巨大代价的制造飞机的梦想,也未免太残酷了。
但现实告诉我们,科技发展到今天,制造一架飞机的确是一个高精尖的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特别是像制造F-22这样的尖端飞机,将涉及到诸多学科、很多领域,仅靠个人之力完成的难度实在太大。而对这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严峻现实,我们应该对这位农民说什么:劝他打消制造飞机的念头?现实一些,做一个本份的农民?让他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种做法很容易,貌似最有道理,却是我心底最为痛恨的一种做法。就像我们总是嘲笑堂吉诃德的荒唐,担心比尔盖茨辍学创业的胡闹,乔布斯不靠谱的人生一样,这样貌似正确的大道理,最靠谱、最实用的建议,却正是扼杀自由与创新的屠刀。够了,不用再列举了,这样的空气正弥漫在我们周围,就像浓重的雾霾一样充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角落,窒息着我们的生机。
我们需要创新的肥沃土壤,创造的自由空气,从这位农民身上我们嗅到了这种可贵的气息,只可惜,他成长的土壤太贫瘠了。
这位农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限制与管制,而是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法律是要执行的,但法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不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多出台一些支持民间创新,个人创新的法律法规,使他们创造的环境不再那么艰难,使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能够被激活,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满活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因此,我对这位怀有制造飞机梦想的农民要大大的点一个赞!
03、法律不应该成为创新的羁绊
四川农民自造飞机,而且重要部件全是自己手工制作,可谓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却因影响交通安全,不合法律而被迫将试飞无限期延迟。对此,我认为不应让法律禁锢了人才,应该给人才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
我们国家强调依法治国,各类法律数不胜数。在法律的规范下,我们的安全、健康得以保障,权益得以维护。但过多的法律也代表了过多的限制。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创新”无疑应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因此,法律不应该成为扼杀这位以四川农民为代表的创新人才的杀器。
若他真能将自制的飞机送上天,那么我们应该欣幸我们国家虽然少了一位未必能种好地的农民,却多了一位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千万不要因为执行法律的原因,让他连一次试飞的机会都没有。由此可见,法律若不因此完善并加以重视,将有多少创新的机会被扼杀,将有多少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被埋没。
倘若因这个事件,而让我们的法律增添更多鼓励、保护民众创新,草根创造的内容;在执法过程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冷漠。那我们这位农民将是多么幸运,那我们的社会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创造活力,这样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会得到更好的贯彻。人的创造力与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潜力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对四川农民自造飞机事件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人不应该安于现状,若是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许你将创造让世界难以置信的奇迹。100年前莱特兄弟自造飞机,当初也并不顺利,甚至莱特兄弟飞行的成功,最初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与承认,直到1907年还为人们所怀疑。但是,现在谁能否认他们在航空史上的不可撼动的奠基者地位呢?
相较之下,西方国家设置的法律就有诸多维护公民创造力的内容。例如,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就颁布了专利法以鼓励人们发明创造,这也就不难理解“日不落帝国”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了。因此,我国法律完全可以借鉴西方这些国家的做法,让创造型人才有成长的土壤,使他们的创造热情受到呵护而不是打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莱特兄弟的出现,从而支撑起我们民族复兴的宏伟大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它应该是全民之梦,人人有责让它实现。面对全球经济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那些来自民间、草根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该让他们的光芒在法律的威严下黯淡下来,其实法律与创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是一体两面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两者互相依存,彼此渗透,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四川农民自造飞机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引人深思,说不定会成为引发一系列变革的一个契机呢?,但愿如此!
04、科技之路万千,何必单恋飞天
王尔德曾言:“我么们都生活在水沟之中,但总有人仰望星空。”这位四川农民就是那个仰望星空的人,他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尤为可贵。但即便如此,也不应逾越法律的约束。
该农民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在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之余,凭着自己对飞行器的兴趣,亲自动手制作,为人生开垦出一方乐园,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从“为活着而活”上升到“为生活而活”的高度,难能可贵,精神可嘉,而这精神也正是国人所欠缺的,甚至连众多知识分子都不具备的。我们应鼓励仰望星空的精神与探索科技的热情。成能如此则大国复兴指日可待。
虽然精神可嘉,也不应触碰法律。“个人不得擅自制造飞行器上天”,这一法律看似冰冷的不近人情,实则维护了更多人的利益。该农民的试飞行为固然有探索之勇气,却影响了交通秩序,威胁到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实乃考虑不周。纵然是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索,也不能以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该农民制造飞行器之举受到约束与制止既合乎法律,又合情合理。
但遵从法律规定并不意味着就此打压对于科技创新的一腔热情,毕竟这种探索精神,对于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故而我建议这位农民放弃对飞行器的研究,而是将目光转移到其它科技上。当今人类对飞行器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像“波音”等众多大型企业已经倾注了无尽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攻关。而这位农民对飞行器的研究尚不成熟,即使能成功造出飞机,想去搞什么前无古人的成果也是难于上青天。不如把视野放广阔一些,另辟蹊径,研究更先进的农用机械或其他方便生活的设备,这样即满足了动手探索的热情,又能制造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岂非一条通衢大道?
常看《我爱发明》的人都会对节目中那些科技创新之途的探路人感到钦佩,不仅因为他们超人的智慧与动手能力,更因为他们所做的探索,非但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反而用科技的曙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音。想必那位四川农民也是同道中人,勇于探索,善于动手,何不效仿他们为我国的科创事业添一份力量?既然科技之路万千,何必单恋飞天?
05、左手持“新”右手握“法”
朱德庸直言“没有力气向前进,没有余地往后退,原地不动又让人焦虑,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观生命如此之态,不免有人按捺不住内心郁躁,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于是民造飞机,民制汽车,民制机器人等各种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创新实践确实为我们所提倡,然而他们必须要保证群众以及社会的安全,并步触及法律的底线。
四川一位农民的自造飞机因影响交通安全。违反法律而被拒试飞。读完这则材料,我们惊叹这位处农民身份而动手实践能力却高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飞机制造人”。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是为其自制的飞机的安全而深深担忧,当读到这种做法不合法时,不免令人欷歔拒飞的结果已是必然。
当各种产品被贴上“民制”的标签时,其安全隐患便成为必备注释。但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实践出真知”一样,是创新和实践让一个民族有了历史,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意义所在。但实践创新要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更要最大化地保证人们的安全和利益,每个人都不想进入尼米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所以人人都有创作实践的欲望,倘若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甚至国家毫无意义,且耗费了大量时间那么与处在“懒人时代”中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然自近代以来,人们对实践不得志以一种颇为怨恨或嫉妒的情绪聊以宣泄,有人变本加厉偏偏破坏法律的围栏,古时的淡泊超然早已如过眼云烟,随人们面孔的僵直而渐渐消逝,及至今日,更添郁躁,诚然,“博学“之士每”怀才不遇“心中必有郁结,要么樵于山野,要么隐于江湖,但对于那些”不知悔改“之人,与其自身便有无智择机之愚。一方面知识和机会有由己争取;另一方面,机会更受制于人情和法律。即使自身创造的实践需要和情,合理,合法。创新需要被提倡,合法更需前提。
王尔德曾说“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是一份痛苦,而被社会排挤又是一种悲剧”。实践与创新也是如此,若不想再痛苦与悲剧中挣扎,一定要左手持着“实践创新”右手握着“合情合法”。
06、“情”与“法”的较量
一面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道德价值观的弘扬,另一方面又是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化。当代层现错出的,行走在法律边沿的民间时事无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况,在“情”与“法”之间,国家更应在法律基础上,保护真善美之举。
近日,四川农民自制飞机足足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如此庞然大物,说造就造无不惹人“钦佩”,而随着第一次飞行失败,第二次飞行无限推迟,民航主管部门表示“此举非法”。面对国家如此禁止“造飞机”,一事就如此画上了问号,舆论还是愈演愈烈,国家如何既守法又保护此人热情的处理方式,不禁让人拭目以待。
就此农民来看,单是其大胆的理念,就足以令人叹服,或许其出于对民航事业的深度热爱乃至痴迷,“倾家荡产”不说,造飞机的物质基础也得足够厚实,况且他一次又一次失败,重造,更新换代的热情,让他不顾交警的阻拦,依然对未来的试飞满怀期待,手工制作重要零件,如此精密的零件,又何不彰显着平民身上的“工匠精神”。
农民的热情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着他对航天事业的独有情感,而国家岂应一句“不合法”而进行压制,打击,从而失去一位未来的创造家。
民航主管部门的拒绝词,固然也有道德理念,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以法律为前提,设想满天都是农民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的“民间飞机”,一不留神,或许又使无数的百姓生命危在旦夕。由此观之,国家及时制止也显得合乎情理,一切法令的制定,无不为其国泰民安,法律在社会中举足轻重,人们批评国家压制创新人才的出现浮出,而如果只因保护农民热情而不管不顾,又有谁为其他百姓生活保驾护航?
情与法之间,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法如若是板上钉钉,人则是决定钉的位置,此时的民航部门不如对此“颇有胆识”的农民深入了解,乃至为其出版纪录片,记载“民间工匠”的执着与坚守,抑或干脆让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总之,更合情合法的处理此事,才能统筹兼顾,才不至于让群众大跌眼镜。
若强制制止,或许会少一个创新的人才,少一个像徐立平一样为航天奉献的工匠,若放肆不管安全问题,又隐患重重,如何两者兼顾,在“情”与“法”的较量中获得双赢,还得靠农民与国家的共同努力。
“情”与“法”之间,维护法律,尊重创造,善莫大焉。
第二篇:时评类作文
高考模拟金题二:网购时代的信与责(发表于《意林·作文素材》)【名师预测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岳某用手机在某订餐软件上订购了一份外卖快餐,因送餐时间较长,引发不满,遂在该订餐软件王某店铺的评论栏中写下带有辱骂性词汇的差评。店家王某携带菜刀来到受害人岳某住处找其理论,发生口角,王某将受害人打伤。
2.南京市民小董在某购物网站上给男友买了一件毛衣,因卖家发错了货而给出差评。几天后,遭到陌生人拳打脚踢,要求将差评和投诉撤回。
3.广州一女生使用某快车后给司机差评,之后竟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至某交友网站上,司机还配发编造的故事,称该女生是要交友,因此其手机微信不断遭到陌生人骚扰。对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名师押题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及时、互动的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购物方式,日益为大家所接受。然而,我们在享受着网购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遭遇着网购的陷阱与“侵权”。商家低价诱惑、虚假广告、泄露个人信息,一些不法网站、平台,往往利用巨额奖金或奖品诱惑吸引消费者浏览网页,并购买其产品。一些网站的购买合同采取格式化条款,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没有退换货说明等。差评有风险,打分需谨慎!“一条差评引发的血案”虽然极端,却是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商家骚扰消费者事件的一个缩影。本质上反映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之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传统商业精神是否还需要?该如何继承创新?买卖双方的契约条款与责任该如何履行?网购时代评价机制是否有漏洞、该如何弥补?消费者又该如何依法维权?
一直以来,高考都肩负着“关注时代”的使命,“网购时代的信任危机”既是当下需要考虑改变的现状,也必将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这类题目通常常见的命制形式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要注意说理的语气和指向性。
【解题写作方向】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①商家:商家商业精神的缺失:唯利是图,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商家契约意识淡薄、自我维权的方式不当;商家售后服务沟通不畅等。②买家:一些消费者恶意要挟砍价;维权注意方式方法;敢于给差评体现消费者实事求是、有担当,对其他消费者负责的精神。③评价机制亟需创新:一个中差评,往往对中小店铺有极大的杀伤力。差评会直接影响到卖家的信誉,影响店铺的晋级,造成客户的流失。正因如此,网络电商才对差评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④隐私权的维护。⑤网络平台的责任与创新。网络订餐等新兴食品业态的兴起,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第三方网络平台把关不力、无证照商家入网经营、卫生环境难保证、送餐过程随意等监管空白。同时也暴露了网络平台客服响应机制迟滞、市场经理用户意识欠缺、管理责任缺失等问题。⑥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从行政层面,政府对于第三方平台缺乏到位的监管,存在大量的法律漏洞;另一方面,如果仅仅靠政府其实很难管住每一个送餐员和餐厅,规范的细化管理是订餐平台无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从解决的方法上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思考:第一,网上订餐平台亟待改良事故反应机制,不能让社会舆论推着走,需要加强注册餐厅和员工的管理培训,增强职工职业素养和法律素质;第二,订餐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缺位应当立即重视,如地理位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真实姓名等信息完全暴露给送餐单位和送餐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数据屏蔽和定时清理机制应尽快建立;第三,平台应允许用户匿名负面评价,在允许表达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安全放在首位。第四,政府与法律及时就位,加强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素材链接】
1.2016年7月12日澎湃新闻网报道:美国一位安全开发员Matthew Garrett于6月在亚马逊美国网站上购买了一款产品并给予一星差评后,遭到了中国厂商销售人员的骚扰。中国商家销售人员向加勒特请求:“刚才我的老板责怪我,他说如果我不能删除这个差评,他就要解雇我。请帮帮我。能不能请你把差评改成好评?”加勒特对此的回应是,如果制造商修复了这个漏洞,他就会修改自己的评论。而AuYou的代表坚称,如果评论没有修改,其就会被辞退。一周之后,这位代表再次来信,请求加勒特删除差评,并威胁说,如果加勒特不删除差评,其就要向亚马逊举报,而且其他评论账号也要写信进行投诉。
2.天台报2016年10月31日报道:据了解,上周五,袁女士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双牛皮短靴,原价486元限时折扣267元。综合卖家描述以及其他买家评价,袁女士觉得鞋子应该不错,于是就下单订购了。本周一下午,袁女士收到了快递包裹。因为有事耽搁,等到第三天中午,袁女士才拆开快递,却发现右脚的鞋面有一道很深的划痕。她立即上网与卖家交涉,但卖家坚决称自己的鞋子没有问题,反而质问袁女士为何过了两天才来说,怀疑鞋子破损是袁女士自己造成的,并以此为由拒绝退换货。无奈又气愤的袁女士只能给了对方差评。
以为事情就此作罢的袁女士,再次登录“阿里旺旺”时,发现那卖家因为差评,居然留言数十条对她进行谩骂和诅咒,并要求袁女士对评价进行修改。“作为消费者,购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我有权给商家差评,但这不应该成为我受到卖家谩骂和诅咒的理由。卖家更无权要求我修改评价。”袁女士表示,她已经向淘宝网进行了投诉。
3.2016年12月19日澎湃新闻报道:面对日益泛滥和专业化的刷单现象,正在修订的电子商务法拟加强对此管理。12月19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审的电子商务法草案提出,不得以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有偿或者以其他条件换取有利评价等形式,为自己或者他人提升商业信誉。草案还规定,不得以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损害他人商业信誉,也不得篡改或者选择性披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记录。此外,草案还规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不得发布不实信用评价信息,不得实施其他违反法律规定以及客观、公正、合理原则的信用评价行为。
【应考佳作】
莫让契约成为一纸空文
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复苏,公众愈发的重视自由表达的权利,于是一些网购的网站也设置了评论栏,以供网民对商品,服务发来评论。这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自从类似“张三因服务不到位以辱骂性言语的差评,遭商家报复”的事件发生后,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之上。
一方面,的确是商家的服务不周引起冲突,而另一方面,买家的侮辱性语言激化了矛盾,以致后来的悲剧产生。有人说,这分明是素质低下加利益驱使酿就了悲剧,毕竟对于一些中小营业店,一个差评就意味着客户的大量流失。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在这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契约精神的缺乏,对契约的背叛。
网购之中因为卖家的原因而打差评,以致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而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首先是卖家背叛了对产品,服务质量保证的契约引起矛盾,而买家也背叛了自由表达的契约,激化矛盾。熊培云说过:“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身。”双方对既定契约的背叛,对规则的破坏,才是酿成悲剧的罪首。
更可怕的是,对契约的漠视还会拉低定契约者的门槛,令守诚之人受到伤害,却让背叛者大行其道;原本守诚之人为防利益受到更大的伤害,也选择降低道德准线。于是那区区几人的背弃承诺,造成了集体的道德坍塌,信任危机四起,所谓的契约也成为了一纸空文。上述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人忍受不了互相为狼的处境,才签订契约,所有成员让渡一部分权利与利益,以谋求更大的资源和幸福。”利用契约所带来的秩序,让整个集体有条不紊地前行,这才是它的根本之所在。因比评论机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在平等的前提下对行业事物进行了修正,以警醒心怀叵测的商家。可现在,评论机制却暴露了我们如此狰狞的面孔,可以说愤慨莫过于羞愧。
怎样才能让这一纸空文重新焕发生机?一方面公民也要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最起码要为自己的言行担责;另一方面,法律必须让不法商家及恶意差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以维持秩序。当然,匿名评论也是一种保护买家隐私的办法,但终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更清楚契约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否则,一纸空文的悲剧将层出不穷,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诚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纵有重重障碍,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迎接大地的将是曙光。
用制度化解差评纠纷
软件订餐带来持刀伤害,网购毛衣遭遇拳打脚踢,网上约车迎来无端骚扰,近年来消费者因网购给差评而屡屡遭受各种报复,既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信任关系的缺失,也凸显了网购评价体系的漏洞和不足。怎样才能让网络商家坦然面对不足,同时也让消费者的“差评权”得到有效保护呢?我们认为,制度性建设是当务之急。
“差评权”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鞭策商家改进产品、提升服务的有效手段。电子商务时代顾客依然是“上帝”,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的质量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当然包括“差评”,这既是对自己权利的行使也是对其他消费者的负责。商家面对消费者的“差评”,首先应该自我反思,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而不是用“呼死你”、“寄冥币”等恶俗报复手段表达不满。
当然,消费者也要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以“差评”为要挟砍价,希望吃到“免费的午餐”。
同时,改革网购评价机制,消弭商家心中的芥蒂。一个差评,无论客观与否,往往可以毁掉中小店家几个月的努力,正因如此,网络商家才会如此介意“差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评价机制,让消费者评价回归客观、理性。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将“职业差评师”驱逐出“上帝”的队伍;合理调整权重,让一次差评不致成为商家的梦魇,而不同消费者的“重复性差评”成为鞭策商家的利器。同时,合理确定评价周期,让一次差评不致影响太久,也让商家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另外还可以考虑评价多元化,评价匿名化,真实、全面地反映商品和经营者的状况,避免一个差评搞垮整个网店的。
此外,网络平台和政府机关也要加强监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消费者单兵作战。杭州市去年出台了网络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者骚扰或者威胁消费者,迫使其违背意愿作出、修改商品或者服务评价的,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这种制度性保护举措,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最后要及早建立“隐私保护”机制,防止消费者电话、住址等私密信息“裸奔”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坚守职业操守,履行契约精神,不以任何商业目的向任何第三方出卖用户信息。同时增强平台的安全性,及时修补网络漏洞,保护好用户信息。同时对“差评”及时进行核实检查,差评客观中肯则追究商家责任,恶意差评,就对买家进行注销账户等处罚。
总之,面对网购差评纠纷,我们要对症下药,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加快电子商务立法,让网购信誉评价双方回归理性与法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消费者的权益才更有保障,“差评”才能成为促进商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利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原创下水文】
赠予玫瑰需掰掉刺
玫瑰虽艳美,但有刺往往令人畏而远之!小卢母亲成为女儿微信好友,却因“总发中老年表情包又说女儿表情包莫名其妙”、“女儿朋友圈发的美食照的菜太油不健康”、“同学送花而规劝女儿先找工作恋爱可放放”让女儿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发觉被女儿“设为分组可见”很委屈。“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女儿可谓操碎了心,但换来的是如此结局着实令人感喟不已!张小娴在《荷包里的单人床》写道:“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不是天隔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诚然,手机微信作为一种重要人际交流通道连接千家万户。然而,再先进的网络技术也代替不了人类心灵真心流淌。手机微信虽近在咫尺,人心却远在天际。小卢妈妈成了女儿微信好友,本心意在加强与女儿深切沟通,但在处理表情包、美食照及同学送花事件中表现“不尽人意”,以致被女儿“分组可见”而深感委屈。于情而言,小卢妈妈对女儿经常“时刻警示”、“指点江山”,天下父母谁不怜爱自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温情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父母如此盛情为何换来子女“分组相见”之痛呢?究其根源,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实为关心过度。想与儿女沟通,却把持不好沟通的尺度,过犹不及反受伤害。于理,干预孩子掐断孩子展现自我火苗甚至阻碍孩子公断事理能力的培养。母亲的“情”有凌驾于“理”上之惑,对孩子的个人生活空间有粗暴干涉之嫌。
当前,社会经济和文明高速发展,人的思想高度自由流动,那种把孩子“含在口里,捧在手里怕摔了”的传统思维和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父母对子女不了解,代沟有逐渐加深趋势。因此,父母在适度疼爱子女的同时,应该顾及孩子切身感受,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选择。“该放手时就放手”,毕竟雄鹰意在高空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自由生存空间,而不是横加干涉。试问,一个连手脚都绑缚着镣铐的人是根本无法舞出美姿的!
或许有人为母亲鸣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责任。于道义而言,母亲所作所为应广为称颂,然而,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无视子女感受而“指点江山”也实在不妥!
推而广之,当今,勇于创业、大众创新正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国家对实体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政策正是给予企业掰掉了刺的玫瑰。这样既能做到急企业之所急,又能去产能保增长,何乐而不为呢?
玫瑰虽美,但我们在赠予对方的同时最好掰掉刺,架好沟通桥梁,酝酿和谐社会氛围,这样于你于我于他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附:立意指导与参考素材 【观点】
孩子角度——要自立自主,不希望父母监督;
母亲角度——要放手,勿溺爱,适当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整体立意:勿溺爱,当自主。
【作文素材】
家长适度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最近青海卫视在热播的大型家庭亲子秀节目《老爸老妈看我的》,是一档纯纪实的草根宝贝成长见证秀,节目通过纯记录形式展现3-5岁儿童完成“人生第一次任务”的过程。节目通过纯记录孩子在冒险任务中的自立自援,以及明星嘉宾的开放性讨论,从而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育儿、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重新思考。
对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天下父母的必修课。如何真正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呢?我国有两句警言:“抱着的孩子长不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一句说的是,孩子长大后心理年龄不能同步于生理年龄的原因,是家长的过度呵护;第二句说的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存在幼稚病的问题,反而会出现过早成熟。这正好从正反两面说明:心理年龄的成长与家庭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改善之快,让一些父母不知所措,似乎要把自己一代所受的艰辛,全部补偿给孩子,似乎唯有金钱可以让孩子幸福。过度呵护,一味给予,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心智的成熟度,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心肠要硬,要狠!这是一个心态的调节过程。慈母心肠更多地用在观察,发现问题,营造家庭磁场。学会与孩子沟通;智慧的母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堵,而是在于疏,可我们家长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吗?这就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自身的素质,研究孩子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父母不要白操心,要让孩子学会的是:生存的本领!不吃苦、不受累,不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哪里能取得真经?放手吧!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第三篇:时评类作文专题
时评类作文专题——《朗读者》
原创 龚瑞峰
【最新速递】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几集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和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道“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书面整洁。
正向立意
1、《朗读者》借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去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将社会风气扭转作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时,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阅读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优秀主体段赏析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6班 蓝俊豪 真的是“无风不起浪”。人家只是想单纯地创作一栏节目,想与大家温馨地度过美妙的朗读时光,以达到调养心境的地步。这却要硬生生地被推至“挽救国人阅读”的风口浪尖。【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一档节目被承载太多期待的重量,会不堪重负。】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栏目是以“挽救国人阅读”为目的而且有机会成功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明年我办个《经济者》提高下我国的GDP,第三年我再办个《英语者》提升下国人的总体英语水平?所以这样看来是不是就显得那些讽刺挺滑稽的?【假设思维和反问思维的运用,简洁有力。】“挽救国人读书少”的问题不是仅能靠一个人或是一个节目就可以完成的,这应该是属于我们整个国民群体的任务和责任。【表态,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就好比是商家通过打广告的方式去促销,去吸引顾客。但是最终的销量有多少还是取决于有多少顾客消费。那么,打广告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打广告相当于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待萌发的种子,某天突然有这方面的需求的时候,就是它萌发之际。他们会想,既然都有实力打广告,想必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应当有一部分名气的。【类比思维的运用,将这一节目的开设来引导读者阅读,比作是广告效应引导顾客进行消费,非常浅显贴切。】所以《朗读者》就是这么一个效果,在观众心底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并附赠一些文学性强的诗篇和充满励志与激情的人生之路。这样,即使未能燃起奔跑于阅读之路上的斗志,却也能点亮心中那盏阅读的明灯。【最后再次重申《朗读者》的意义与价值。】
佳作选登
这剂药“治标而不治本” 浙江省兰溪一中高三7班 郭嘉俊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人们也许早已忘却了“文化”这个词的真实意义。而《朗读者》的出现,无疑为日渐模糊的文化世界添上了一笔清晰的色彩,以“朗读”这一古老而又寻常的形式,减缓了人们忘却的速度。
但是,这剂良药,恐怕只治标不治本。诚然,《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能够以一种简单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对国人的阅读兴趣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实是它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其拥有如此高的口碑的原因。但是,它也仅仅只是一档电视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一部分,这也就体现了《朗读者》势必存在着它的舆论性与为收获收视率而展现的“名人效应”。尽管请一些名人做朗读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纯粹是一种逢场作戏的表演效果,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那些名人,在台下的时候,是否也如台上那般痴迷于阅读?这是我们常人所不知道的。因此,“名人效应”的背后,还隐藏着蒙蔽性甚至欺骗性。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证明不了太多东西。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朗读者》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因此还存在着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人们对他的喜爱或者追捧,可能只是出于新鲜感,或者说一时兴起。但《朗读者》带来的文化效应能否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今的文化社会,“快餐式阅读”盛行,那么有没有可能人们把《朗读者》也当做是一种“快餐”来对待呢?捧起书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困难在于要“捧得住”,让自己不只因为“一时兴起”才拿起书本阅读。《朗读者》这股清流,对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热爱阅读的人无需节目的推动;而不爱阅读的人,很难通过几期节目就改变他们的习惯与阅读取向。
所以,可以说《朗读者》造成的文化冲击只达到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需要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而这种觉醒是要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生存状态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在这之前,恐怕一切外力的推动作用都只会是“治标不治本”。
第四篇:最新时评类作文材料
作文阅读材料
“观祖国大好河山,显时代青年风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面对小明和几个朋友高三毕业暑假旅游在地点上分歧,你的建议是什么?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选边站的意识,具体明确地给出建议的去处。第三,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小明等人的身份与出行时间,在行文中要体现出建议的意思,不能仅仅是自我态度的呈现,观点的展示,而缺少建议的成分。第四,要结合具体的景点阐述建议的理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①自然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感受自然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自然美景能给予人无尽的宝藏,让精神丰润起来;自然不仅是这个世界原色的缔造者,是数以万计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灵魂的皈依之所。自然的清新、安静、舒爽、自由、真实…
②历史名城。
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历史古城经受过岁月的雕刻,时间的淘洗,斑驳的城墙上刻满的是历史与文化,是传承与悠远;可以倾听历史的心跳,可以感受人事的变迁;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修身养性,鉴古知今;可以感受古意盎然,可以遥想时代兴替,还可以怀想悲欢离合。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③繁华都市。
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心酸与血泪、奋斗与拼搏、荣耀与失败…;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发展变化、繁荣进步,从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科技发展、法治建设、…;以及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④异国情调。
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文化、别样的习俗,开阔眼界;国际化的视野;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增进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借鉴吸收。
【范文01】
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旅游,有人想感受异国情调,有人欲领略城市风采,亦有人欲投身自然。在我看来,其虽不失为良策,但何妨借此机会去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呢?
历史名城的青砖碧瓦,该承载着怎样的人事啊。
可还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京口北固亭?想当年,金戈铁马壮;可还记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那座萋萋空城?想当年,龙盘虎踞雄;可还记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那一尾乌衣巷?想当年,秦淮歌舞艳;可记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想当年,春风十里扬州路。如此之景,除了历史名城,又能往哪里去寻呢?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名城,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浓厚的文化沉淀,什么是沉厚的人文情怀?
访古探幽,除诗中的景,我们更应领略诗中的情。
不走进那雨巷听听那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怎么领略那红尘女子独守空阁的孤寂呢?每一座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来过无数的人亦发生过无数的事。当你立于那一面青砖碧瓦的古墙前和一扇雕花漆红的大木门后,思绪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翩翩起舞了。谁曾在此处生,又在此处死呢?谁曾在此处爱过,又在此处放手释怀呢?不亲临一座有历史的都城,以上种种都是无从体会的。在这样一座老城,每一片瓦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块砖亦是有温度的,这就是积淀,是无从模仿的专属记忆。
诚然,体验异国风光和探访大都市抑或是走进大自然,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有哪一样能比徜徉在有厚重历史的古城更有韵味呢?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异国他乡;大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充斥着是更多的是现代的嘈杂和喧嚣;大自然的静谧固然让人放松,但当代青年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滋养与传统的熏陶,更何况,细雨滴落在空调机上发出的单调声响是无法与雨打芭蕉绵密的声音相媲美的——不然为什么叫听雨呢!纵身于自然享受自然风光,但缺了人间的温情,自然又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清了呢?
在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长假中,选择去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妨去看一座老城,观一处古迹,慢慢去品味每一座古殿的巍峨,每一条古巷的幽深,每一面古画的山水诗意,去感诗中情,去品画中意,去探城中事,此乃人生之幸事。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行文畅达的议论散文。亮点有四:其一,开篇点题,观点明确,毫无拖沓之感;其二,大量古诗词的引用与古城古迹契合无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味道;其三,善于描述,笔端带情,文章有画面感,具体形象;最后,能对比说理,辩证地突出了自己观点。
【范文02】
来场贴近社会的旅行
异国风采,都市魅力,自然圣地,古城探幽„„一次积极的旅程,势必能开拓眼界与胸怀,拥抱不一样的世界,但在高三即将升往大学之际,窃以为,无论去何处,都应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
旅行的意义在于开拓眼界,也在于沉淀自我。一次领略繁华都市的旅行,或许能丰富阅历,沉醉于荣华的狂欢之中,但在这盛宴般的旅程中,内心会感到空虚与自我的迷失。而这个暑假是纯求学之路到接触并进入社会的结点,势必需要一颗沉稳而安定的内心。沉淀住自己,将心态放低,方能在踏入大学乃至社会时投入学业,抵住凡尘俗华的诱惑而坚毅地在人生正轨上前行。
而沉淀自我,需要的将是一场贴近社会的旅行。许多年轻人在进入鱼龙混杂的社会后无法适应,是因为手高眼低,对未来、对远景持着不切实际的虚妄幻想。而这般幻想,就是因不了解、不关注社会实际而产生的易碎的泡沫。关注、贴近社会,并不要求在旅行中过最艰苦拮据的生活,而是去关注旅行中所见的社会现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其进行判断与解读。去了解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抛弃了一些传统而保留了另外一些习俗,去明晰孩子们、老人们“留守”的原因,去记录共享单车的利弊。发现旅行中美好的闪光的善,也要发现旅行中不一定光明的无奈。这样关注、贴切社会的旅行,丰富的是对大众的认知,对自己现状清醒的认知,从而将心沉淀下来,持着敏锐而警醒的目光进入大学生活。
一场关注社会的旅行,不仅能让内心沉淀,让灵魂安定,或许还能从中探求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升华,来自于对自我、对社会超脱的认知。三毛在失去荷西后,徒步撒哈拉沙漠,拥抱饥民的儿童;木心锒铛入狱释放后,游历人间百态,看尽世间沧桑;海伦凯勒在周游世界演讲时,不忘关注每一个与她同样生来不公的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都在旅行中去观察,去关注,去贴近社会实际,从中找到自己更高一层的存活的意义:用文字释放灵魂。于是,三毛的文笔大气与释怀,木心的笔锋细腻而尖刻,海伦的文字坚毅而光明。拥抱这世间万象,体会这真实社会,或许能找到为自己、为家园、为社会贡献的意义,在旅行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一场关注、贴近社会实际的旅行,是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次体验。它可以成为沉淀自我的镜子,可以成为省察世间的窗子,也可以成为价值升华的阶梯!
点评:
本文思想深入、论证清晰,亮点有三:其一,独辟蹊径,跳出题目中给出的四个选择(国外、大都市、历史名城、自然圣地),另立新意,提出要进行一次关注与贴近社会的旅行。其二,逻辑清晰,层层深入,强调贴近社会的旅行在于开拓眼界、沉淀自我,在于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三,精心裁剪素材,三毛、木心、海伦的事例简洁得体,使文章充实丰厚很多。
【范文03】
纵情游历,横贯山水
亲爱的小明:
好久未见,近安?听闻近日你有困于选择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在中外、自然和历史文化各具特色之地犹豫。依余鄙见,纵情山水乃是不二之选。
美好的自然风光构建出多彩的世界。造物主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造就了万千美景,值得人细细品味。立身于中原,北方有游牧民族发源之地,千里茫茫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向西是通往西域的大道,葡萄美酒,漠漠孤烟,长河落日圆之景方可收入眼底;往南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自然风光属各类湖泊最佳,洞庭湖心,鄱阳湖畔,于此体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道理;东面是汪洋大海,母亲河注入此地,万千的感慨尚可化作一滴水,顺着黄河向东逝去。祖国的富饶建立在这东西南北之上,你不妨去看看,这承载着我们祖国大地最原本的模样。
自然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类的文明就是巧妙地产生于此。自然是神秘的,它吸引着陶潜采菊田居;自然是富有的,它收纳这无数的绮丽瑰宝;自然更是伟大的,它教会人们毁灭是为了创造。自然圣地,其圣不在于眼中尽收的美色,而在于一次又一次演绎着最根本的人生哲学命题。苏轼望着山间之明月,抚着江上之清风,得出了物我共存的结论。大自然用几十亿年的时间打造出惊艳世人的九寨沟,却用一场地震毁灭了它。而毁灭则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啊。自然圣地之圣,在于此。你我正处于成年之际,无数人生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索。自然是伟大而神秘的,年少的我们,更应尽其所能去感受。
选择自然圣地纵情山水是还考虑到这次旅行在高考之后,在自然山水之间游玩能使精神得到抖擞,使从高压中释放的心灵得到安抚。木心曾言:“活在自然美景中,人就懒,懒就善。”让身体感受大自然的拥抱,让心灵享受大自然的安抚。
以上都是王某的一己之见。选择游玩自然山水,纵情自然圣地在于身,更在于心。自然之妙,非吾辈用几行笔墨可数尽,还望亲身用心体验。若是我的意见被采纳,我将感激不尽。
若无琐事,我就在此搁笔了。此致
敬礼
小王
点评:
本文亮点有三,其一,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便于展开行文,更便于建议说理;其二,文章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方位展现了自然的神奇壮丽,瑰伟富饶;其三,由自然到文化,由山水到人生,文章不断走向深化,把自然圣地美丽神秘与人的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
第五篇:时评类作文
时评类作文导写
许粉青
一、时评概念: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有感而发,作出深刻评论。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此类文评的对象是事实,所以叙是基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即要亦理亦情。
二、时评的基本特征:
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三、怎样把时评文章写好?
(一)学会就事评事
写时评,主要是评事,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写时评,不要像写短论那样,为论证中心论点而忙于找论据,查资料。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
1.评事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事是对的,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的意义,有哪些好的影响,等等;如果认为这事是错的,则可以进一步指导出这事错在哪里,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等等。
2.评事的成因,分析出现此事的种种原因。
3.反思此事的教训。
4.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
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切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此“事”高谈阔论。
(二)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写时评最要避免的是强词夺理,人身攻击,像骂街似的低俗。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
(三)写好由头
因为写时评要就事评事,所以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所以称之为“由头”。这由头就写得既让读者明了,又尽量少占篇幅为好。由头写长了,时评就写成复述事情(件)了,所以应该少复述多评说。将由头写好,颇需技巧,这是写好时评的一个必要环节,要用心写好.四、时评基本写作模式
(1)引材料:引用材料,概述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自然段,约100字)
(2)析材料,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是全文的重点)(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约400字)(3)联现实:联系实际说道理,或解决问题(即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约200字)
(4)得结论: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在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化自己的观点。(约100字)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既然“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五、真题再现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例文赏析】
学会包容与体谅
因为一辆BB车,司机与女乘客“对峙”数小时;因为一辆BB车,警察两度出警;因为一辆BB车,数十乘客被迫转车。这也许只是大千社会中的一件小事,但却充满讽刺,令人唏嘘。(引用材料)
这件事本来不难解决,只要司机肯体谅一下那位年轻的母亲,让她把BB车停在车内一角,只要车上的哪位乘客能体谅一下司机的顾虑,把位子让给那位要抱婴儿的母亲,帮她折叠一下那BB车。但是在那天的车厢里,就是没有这种忍让,这种体谅,所以可笑可悲的一幕就此发生。(针对材料具体分析,点出论点)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免不了会与别人发生磨擦,发生争执,但是如果大家都能体谅一下他人的难处,多为他人着想,也许,这社会中的许多干戈就能化为玉帛,也许和谐社会就不在离我们那么遥远。(过渡到生活实际)
但是,在这个唯自己利益至上,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先放下自己的利益去体谅他人,又有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忍让别人?城管为了严格执法,强行扣留小贩的货物,小贩为了与城管对抗,不惜把货物摔烂,不惜以死相挟;房地产商为了尽快收地,野蛮拆掉居民民房;住户为了争取更多的补偿,甘愿死守阵地,做“钉子户”;农户为了摆脱熏天的臭气,不惜火烧邻居的猪棚,学生为了一时之愤,用笔刺伤同学,邻居间为了越墙的树恶言相向……我们都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吗?我们都忘了“以和为贵”的意义了吗?(联系生活现象反面论证)
但我们必定还记得蔺相如谅解廉颇对自己的不满,对对方处处迁就,最后他以国事为重,忍让同僚的品质使廉颇羞悔自疚,负荆请罪,我们必定还记得一位学者在建屋子的时候叮嘱家人为邻居留下几米小巷,结果邻居也为他们留下小巷子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想要的结局,少一些争吵,多一点忍让,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和谐。这个结局,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联系生活现象正面论证)
放下自己烦躁,功利、自私的心吧,多去体谅一下他人,多为旁人着想,也许人家也在体谅着你的难处,也在包容着你的错误。用包容的心,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体谅去化解每一场干戈。(总结、点题、扣题)(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居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有华尔街、好莱坞、麦当劳、NBA、哈佛大学、感恩节、自由女神像,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有汉语、长城、孔子、唐帝国、丝绸、京剧、功夫。
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分析:立意---认识水平:
1、美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排第一?
①多元文化强国----国力是根本
②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国力是根本
2、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榜上有名?
①文化本身:经典文化魅力永存---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
②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传承文化,传递文化
3、中国美国文化特点比较反思
①排前两位:现代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
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深沉;文化回归,而不是下海
③扬美抑中:让文化与时代同行;文化的延续在于创新
提示:归因或反思,均要结合结果和“符号”进行分析 【美文欣赏】
千年寂寞
一个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前的中国人宽袖缓袍,深谙儒学礼数,唇边是文雅的微笑;一个是当今世界走在最前沿的国家,千百年后高举自由的火种点亮尖端与新潮。
今日,当这两个国家相逢于12大文化国家的榜单,我似乎看到那儒雅书生的微笑中竟多了几分苦涩。
也许是根植得太深,沉淀的太厚,可千年后中国的代言仍是一身已泛了黄的长袍,丝绸的水袖甩不过时光的长河,仿佛中国的光辉只能定格在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未免太过寂寞。
喧嚣却从大洋的另一岸传来,金融、影视、餐饮、运动、教育……无不独占鳌头。其影响力席卷全球,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领军的角色,一呼百应。最新、最先进、最权威,这些词汇往往是美国的声音。正如他们的文化符号一样,美国的手指着世界的方向,他们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代名词。
站在太平洋的西岸向东眺望,就像是站在历史的坐标上眺望远方。千年过去,原来我们在他人眼中仍站在原地,四顾无人,只有空空的寂寞。
太寂寞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以为新时代早已为我们漆上了崭新的色彩,我们以为用摩天楼推到四合院就是社会变革,我们以为用滚滚黑烟熏散农田炊烟就是工业化,我们以为用靡靡之音驱逐牙板长歌就是时尚潮流。但我们错了,我们失去了文物古迹,失去了晴明蓝天,失去了京腔韵味,却没有换来别人眼中的新身影。而我们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却仍不及外国人心中神圣的大唐帝国。一方面,我们的新文化确实未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对新文化的宣传远远赶不上世界旋转的步伐。
历史固然不应丢弃,却也不能捧着历史吃老本。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更应该充分地传承并利用它,让千年的积淀成为新文化成长的土壤,古为今用,使其不失价值。只有当我们真正以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国的身份,在榜单上写下“中国”二字时,才能化解中国古典文化千年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