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合集]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14-76349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2 20:13: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一级组织单位,自我们国家建国之初,国家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从而显示了群众文化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化馆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面临着新的问题。

(-)管理机制落后,难以随上时代的步伐

在过去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市县文化馆都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按人每月如数下发工资外,遇有重大节日或大型庆祝活动政府还下拨一定数额的预算外专款,由于是拿的国家的工资,吃大锅饭,多干少干一样,能者于无能者一样,加之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活动较多,政治指令性任务少了,自然工作的机遇不多,因而显得无事可做,正是由于这种拿国家的钱,成天闲着无事可做的现象使得文化馆职工缺乏责任感,作风换散,纪律松懈,例如,文化馆的考勤制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它即不能象企业,机关那样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又不能没制度,但这样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导致早退违纪现象严重。有的人倾心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利用上班时间在外捞钱,私下带学生,搞演出,有些人因业务能力较差,加上管理上松散而整天混日子。外界人士称文化馆为“福利院”、“养老院”,上述现象与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大相径庭,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养成的作风已严重阻碍了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其多功能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头脑,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导致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文化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作用,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作用,如宣传教育功能,信息转播功能,形象塑造功能等,但文化馆由于现在有的管理人事制度及职工素质,造成了文化馆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服务意识,难以发挥文化馆的多功能作用。

以上是我对文化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剖析,当然文化馆不仅仅存在以上问题,它还存在诸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真正担负起传播人类文化这一使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管理机制要彻底改革

文化馆只有通过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才能建立健全符合自己特点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一)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以往年均主义,大锅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人事管理制度,即“聘任制”一级聘一级,政府主管领导聘“馆长”馆长聘中层领导,中级干部聘基层干部人员,实施能者上雍者下,已真正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人能尽其才”给每位文化工作者以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英雄有用舞之地。从而也给职工一种危机感,让职工认识到,不爱岗就无岗,不敬业就失业,从而使大家变压力为动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形成一个良好文化队伍。

(二)工资分配制度,要打破现有的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工资的模式,实行工资与劳动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设立奖励基金,奖勤罚懒,以提高职工工资的积极性,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能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

(三)文化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文化馆的文化性决定了文化馆功能的多重性,如它的娱乐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信息传导功能生活审美功能等,而这些功能本身又具有较多的市场内涵,即它能向市场提供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信息服务等。因而文化馆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有的人认为文化馆不应追求经济效益,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取消了它的公艺性,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正是这种过去存在着一谈市场就否定的思想认识,才造成文化馆在改革中举步不能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求实的精神去努力,探索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要增强自主权,改变以往那种行政指挥下“等”“靠”“要”的依赖性思想,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大市场维护的容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真正使文化馆成为发展地经济的媒介,达到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反过来又为文化进一步发展助力的双层效益和目的,从而最终使文化馆和当地经济在同步前进的良好环境中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命搏做好文化工作。也只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而馆领导只有从抓每一位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入手,才能真正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还应吸取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知识,了解新的文化形态能够灵活适应新型的文化设备和工具,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从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发展新时期文化馆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机构之一,新时期文化馆的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文化馆要突出重围,大有所为,必须以大文化馆的姿态融入群众文化的大熔炉,努力推进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又要强化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地探索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

进入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文化馆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之一:功能定位与公共文化

关于文化馆是干什么的争议,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文化馆受到经费、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很难得以及时拓展和强化,对大众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最终导致公众对文化馆功能定位的质疑:一是认为文化馆政治色彩太浓,依然作为政府意志的延伸物生活在计划经济的怪圈中,主要围绕党委政府的意志开展形而上的仰视服务,而公众很少能真正享受到普遍的、直接的文化权益;二是部分文化馆在市场经济面前过于激进,盲目地走产业化的道路,最终迷失了自己,淡化甚至丧失了文化馆固有的公共服务功能;三是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公众对群众文化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拘泥于传统、服务形式比较单调的文化馆,给人一种作为不到位甚至不作为的嫌疑。

与此同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多年来,文化馆的功能定位也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1981年,文化部颁发了《文化馆工作试行条例》,指出“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1982年12月,文化部在广西浦北县召开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对文化馆的性质和任务又作了这样的强调:“文化馆应该办成既是开展健康、愉快、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阵地,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辅导中心。”在2003年的《文化馆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对文化馆的表述是:“文化馆是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部分,是普及和繁荣我国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职能部门,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文化馆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对社会进行审美教育和群众文化的艺术普及,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前不久,《中国文化报》又对文化馆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厘清,即“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无论怎样争论,文化馆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始终属于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之一。比起博物馆、图书馆相对静止的服务,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更具普遍性、动态性和互动性,发展的空间也更大。因此,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文化馆的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我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为使命,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文化馆建设,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充分释放文化馆的巨大功能。

关键词之二:整合资源与大文化馆

经费不足、队伍薄弱、机制不活,是众多文化馆长期存在的三大软肋。面临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文化馆要突出重围,大有所为,必须以大文化馆的姿态融入群众文化的大熔炉,努力推进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途径之一:关于文化系统内部资源的横向整合。笔者认为,当前,除去大型的舞台艺术,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彼此的渗透日益明显,界限日渐模糊,这在美术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多时候只表现为主办单位的不同而已。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而言,在书画市场很不景气、博物馆可以承担美术作品展示、收藏等功能的情况下,只有几个专业画师的书画院(当然,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名人效应的书画院除外),其功能逐渐被削弱,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如果将书画院和地方文化馆实行资源整合(书画院可保留牌子),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美术创作的普及与提高、美术考级的发展,应该大有裨益。剧目工作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剧目工作室面临着戏剧市场日渐萎缩、戏剧创作举步惟艰的尴尬。另一方面,我国已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而暂时承担保护工作的文化馆明显力量不足。面临这样的局面,剧目工作室和文化馆整合(也保留牌子),既可以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的不足,又可以成为培养文学(不仅仅是戏剧)创作人才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途径之二,关于文化系统地域资源的纵向整合。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几乎在每年的重大节庆日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文化馆都会按照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安排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市民时有不满的反响,媒体偶尔也会做出《公益文化缘何缺席“五一”》之类的批评性报道。甚至文化馆人也觉得很委屈,毕竟大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因为阵地、人力、财力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却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城区发展日益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如果把市文化馆与政府驻地甚至周边的县区文化馆整合到一起,充分发动辖区的地主优势和民间业余团队的作用,以大型活动带动小型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并形成互动,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前不久,徐州市已将市文化馆和两个区文化馆进行了整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徐州市大文化馆必将焕发勃勃生机。

途径之三,关于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馆外馆”的设想。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馆中馆”模式,媒体誉之为“朝阳区文化馆开辟了一条‘钱’路铺就公益文化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诚然,任何一种成功的经验都不能照抄照搬,更何况,多数城市也不具备北京的经济基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朝阳区文化馆的做法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思维的参照:既然朝阳区能建立馆中馆,我们能不能建立馆外馆呢?

群众文化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开展群众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群众文化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文化馆的开门办馆,使文化馆实现服务功能的真正下移,必须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活动的参与范围和程度上做文章,不断提高群文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力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而要实现各种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首先需要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设立馆外馆,就是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在城区主要社区的就近点建立由市文化馆授牌的编外分馆,或依托学校,或依托大型企事业单位,或依托军营,并以此为主阵地辐射周边。通过文化馆经常性的业务辅导和组织引导,培育一批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形成几个业务演出团队,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调动“馆内馆”周围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此聚拢群众文化人才,拓宽群文活动网络,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才库和节目源,从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人才、节目与组织上的保证。

关键词之三:公益性与市场意识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机构之一,“公益性”是指陈文化馆身份的核心标签。淡化或抛弃了这个标签,文化馆必将迷失方向甚至误入他途。面临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文化馆必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既要不断强化硬件设施,加强文化馆内外阵地建设;更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文化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强化市场意识。随着文化馆公益性主体定位的明晰,曾经的文化馆“断奶”之说已经成为笑谈。而那些将文化馆“钱途”放在首位主动下海的激进做法,纵然已掘到无数桶金,但最终只会让文化馆改名换姓,不伦不类。因此,强调市场意识既不是将文化馆推向市场,更不是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馆的主业来经营。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功能和资源优势,或通过文企联姻开展群文活动,通过寻求企业冠名、赞助、协办等形式,弥补活动资金缺口,达到宣传企业、群众受益的双赢;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出低价位的有偿服务;或发挥文化馆艺术门类齐全、艺术人才相对聚集的优势,探索实践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的规模化、连锁化之路;或利用场地、人力优势,为各种娱庆活动及企业宣传服务;或联合文化中介企业引进高质量的演出团体进行商演,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其终极目标不是铺就钱路,而是弥补群文事业经费的不足,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彰显群众文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最终实现文化馆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县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

县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

文化馆是公益性的由政府设立的一种公共事业的机构,主要是面对广大群众的,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是广大群众进行终身文化学习的学校。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县级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在新时期如何正确对自身进行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众多县级文化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制约着县级文化馆发展的速度,对其发展的后劲有极大的阻碍。

县级文化馆是由县级政府设立的,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种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并进行文化研究、创作文艺作品、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的文化事业机构。它是地方社会文化活动的创作中心、指导中心、活动中心、培训中心,同时也是宣传、学习以及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县级文化馆都发挥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是其它文化单位无法取代的。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主要职责是沟通和联系好政府与群众的文化交流。根据文化部的规定,所有县级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辅导和组织群众的文化活动。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文学艺术,并对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普及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发展观将深入贯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广大人民对各种先进文化有着极大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如何充分的发挥县级文化馆的作用,为发展当地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呢?笔者认为,县级文化馆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开拓进取,积极的为发展地方文化服务,在当地大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得到丰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贡献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期县级文化馆发展的举措

(一)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新时期专业人才

文化馆作为组织、指导、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部门,其专业工作人员承担着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文化馆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对公益文化活动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专业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普及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谈搞好地方文化事业。在新时期,要求文化馆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协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过硬专业素质,就很难成为当地的文化事业骨干,更谈不上对群众的培训和辅导。作为新时期文化馆的专业工作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协调和组织能力,这样才能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地组织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县级文化馆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业绩显著、德才兼备的专业工作队伍,这对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上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改革用人机制,对职工进行招聘时,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适当的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定期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要注重文化工作人员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使新老工作者在知识、工作经验、学历和年龄等方面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只有让新老文化工作者充分的进行融合,让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和学习,才能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和发展地方文化的事业中取得显著的成绩。使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中不断的涌现出各类优秀的人才,这样,县级文化馆才能在新时期大有可为。

(二)组织多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县级文化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活跃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组织各种先进文化活动中,县级文化馆要把握好主旋律,紧扣时代的脉搏,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县级文化馆要多组织一些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使其有声有色,从而带动地方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如开展地方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军营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特别可以在每年的“七一”和国庆组织大型的歌咏比赛,在“五一”和春节组织各种社区文艺演出、广场周末汇演和到农村进行文化下乡等活动。还可以举办美术和摄影展,使广大群众不仅可以接受艺术的熏陶,还能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文化馆这些活动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不仅可以丰富地方的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们群众情操进行陶冶,同时也能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充分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打造文化精品,为群众提供优秀的作品

县级文化馆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创作文艺作品。文化馆的专业工作者是传播和引导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借助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向,要深入基层广泛体验群众生活,提供的文化作品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时代感和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借助这样的优秀作品去影响社会、教育群众。那么如何充分的发挥文化馆的这一职能作用,为社会奉献优秀的作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呢?这就要求县级文化馆要拥有一支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高水平的业务能力、良好的文字撰写能力的专业文艺创作队伍。同时,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二是应该坚持精品原则,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中文化精品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合理的进行创作规划,尽力把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目标结合起来,把具体政策和宏观精神相融汇,从而保证创作出的文化作品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同时也受到群众的欢迎。总之,县级文化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从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摄影等不同方面入手,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借助第一手的资料,为社会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四)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密切的联系群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对地方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地方的很多文化遗产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形式遍布地方。县级文化馆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挖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极大的调动地方人民群众的热情,更好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的文化保护单位,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履行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义务,必须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扎实有力地做好。

总之,在新形势下,县级文化馆应要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的龙头和纽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作者工作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文化馆)

第四篇: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陶杨

0202013018)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肯定的、否定的、中性的三个研究视角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意识形态概念予以定位,这将有利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发展历史;新时期建设

意识形态概念自从被特拉西提出后,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仁智各见。赫伯特·施奈德尔巴赫针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元性与宽泛性概括道:用稍微夸张的话来说,有多少社会科学的教授职位就有多少种类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20世纪西方学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这使意识形态概念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色彩,在价值倾向上也历时性或共时性地经历着或褒或贬的过程。当代学者莱蒙德·盖茨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引入某种价值观来批判它或赞扬它,只作客观的描述,不作任何主观评论。二是“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人们对它的内容和价值持否定的态度,把意识形态看作一种“虚假的意识”、“欺骗性的幻像”,一种社会存在的颠倒式反映。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即肯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价值,认为它能

①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本文试图运用上述研究思路梳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时代定位。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

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培根勇敢地批判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假相说”可以看作意识形态概念降生的第一缕曙光。他认为人生活在“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之中,这导致了错误概念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使真理难以进入,要清除或避免假相,,就必须诉诸真正的经验归纳。培根的“四假相说”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们如何克服偏见和错误的观念,形成科学系统的观念?这一致思趋向是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机缘。

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中从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明确提出了作“观念学”的“意识形态”,第一个把意识形态概念导入西方哲学史。他认为“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灵、认识的发生、发展和认识的原则、可靠性的程度,是以概念为研究对象的“元科学”。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学说的目的在于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使精神科学具有实证性、经验性,从而能够象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摈弃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但是,特拉西站在彻底的、简单化的感觉主义立场,所以他不能在理论上科学地解决认识论基础的更新问题,也不能在社会实践上有着正确科学的历史观,不能为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的改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① 莱蒙德·盖茨:《批判理论的观念:哈贝马斯和法兰克福学派》,剑桥大学出版1981年英文版,第4-26页。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拘泥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传统使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学说抹上了空想的色彩、谬误的成分。

可以说,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者一开始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特拉西在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初,由于其理论旨趣和历史背景,使其“观念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不自觉地获得了社会政治学的含义。特拉西与其同事追求确切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内容,完全脱离政治色彩的纯粹的知识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特拉西所从事的自己认为纯知识的意识形态研究与现实的政治实践发生了冲突,以反传统的谬误观念为己任的意识形态概念一开始就显示出科学知识性与社会价值目的性的张力。“意识形态”一旦提出,就超出了特拉西的本意和控制。在法、英、德、意等国的传播过程中,它在研究领域和理论价值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超出了认识论领域进入社会历史观领域,“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③——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另一方面,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而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学者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的。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上是否定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思潮,即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否定性的批判;但不能完全用否定性概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还从一般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概念。

1845年前后的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哲学解体,绝对精神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民思想迷茫,各种学说竞相宣传达到顶峰,形形色色的思想迷惑了人们的视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相机中一④样是倒现着的”。所以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使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从总体上批评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类比于法国意识形态家的思想,称之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质”,认为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以观念代替现实。几乎整个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不是一种歪曲就是完全抽象的理解,所以要“去”意识形态之“蔽”。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活动应该由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分析来解释:“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⑤正的知识所代替”。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另外一层含义没有被大家充分认识,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一般意识形态的论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认识论根源、意识形态同语言、同科学的关系、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及其消亡等。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有条件的,承认了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而承认了革命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意识形态被看成了“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成为观念的或思想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⑥系”。他认为,每一个新的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 ②③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⑤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真实的”。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成因:如社会交往形式、阶级统治条件、生产力的变化等,也指出意识形态所呈现的“既要说出自己的利益,又要掩饰自己的愿望”的悖论。可见,马克思在否定性地论述意识形态概念的时候,把它看作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人民的欺骗;而另一方面,他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是有条件的,从而说明了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存在,这又给其意识形态理论打上了中性的色彩。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及以后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产生、决定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它以虚假形式体现了阶级关系,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观念体系。从而使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中获得了系统的、一般意义的规定,成为一般社会理论概念,即一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

三、20世纪意识形态概念的变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他们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革命完成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他们认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意识形态是决定一切的,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是否拥有成熟的阶级意识,是否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意识形态革命是推翻现存政治制度,进行社会革命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要从暴力革命转向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活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坚—法兰克福学派,从否定的意义上认为意识形态是维护现存的政治和秩序的主要手段,虚假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其制造者们为巩固与扩大自身的阶级利益而杜撰、虚构出来的,其目的是左右人们的思想,决定社会生活。“人的解放”就是瓦解意识形态的控制,对意识形态进行揭露和批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共同理论前提就是“意识形态否定论”。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以终极的普遍观念面貌出现的“虚假意识”,是从属于一定利益集团而又隐蔽其真实性、否认其局限性的政治神话,因而是现代迷信、偏见和教条的根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传统的以阶级对立为切入点的意识形态研究已经毫无意义,现代社会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而现代知识社会学的代表卡尔·曼海姆力图超越传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用知识社会学代替意识形态分析。他提出了“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⑧曼海姆还论述了产生“意识形态衰落”和“乌托邦的消失”的原因,指出完整的理论正在被分化为部分的务实的学说。曼海姆分析的逻辑与马克斯·韦伯不谋而合:工业化必然导致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转变。

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否定意义上来论述意识形态,但同时包含了作为社会一般理论即中性的向度。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掩盖它的发生和功能,在经典作家那里,人们能够看到这一转变,即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所存理论的、历史的、对社会批判的陈述中,马克思主义同样提出了科学性的要求。在卢卡奇的这一语境中,“意识形态”已经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意识形态,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存在的。

列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说法,“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涵义的变化过程达到了顶点。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扭曲,而是成了一个涉及到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中性的概念”。⑩列宁认为: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 ⑦⑧⑦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⑩ 鲍托姆:《马克思思想词典》(英文版), 1983年。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列宁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不是出于对马克思学说的错误理解,而是他生活时代的实际斗争的需要,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列宁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巨大的差异: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客观条件已经具备;马克思主义已经战胜了资本主义思潮的进攻以及与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意识形态,而称作“科学”、“共产主义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以便与虚假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在列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已经成长为社会意识中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再笼统地批判意识形态,也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被斯大林曲解了,他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倾向的斗争扩大化了,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把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

三、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将面临何种挑战?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将以何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本身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新的观念也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深刻的嬗变过程中。原来置身于边缘状态的诸多观念,如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和选择性逐渐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原来置身于核心地位的诸多观念,如单一性、共同性、集体性和指令性正在渐渐地失去其约束力。这表明,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要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变化,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适,以便更有效地在新时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宽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宽容性”也就是指意识形态对日常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上存在的多样性的认可。如果说,传统意识形态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自己的“单一性”,并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一切“多样性”的话,那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再固守这样的“单一性”显然不行了。尽管意识形态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都起着重点导向的作用,但这种重点导向却应该以对多样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它的排斥作为自己的前提。实际上,每一个不存偏见的人都会发现,多样性正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当人们跨入服装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种款式的服装?当人们走进水果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个品种的水果?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千姿态百态的,至于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新时期的意识形态需要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宽容心态。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新时期的思想做出合理的引导。

其次,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开放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也就是向现实生活敞开,不断地关注、吸纳和提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新鲜经验,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也作为推动自己发展的动力。传统的意识形态片面地坚执于所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其逻辑结果必定是脱离生活,并在内容上渐渐僵化,从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和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作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的名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只有保持开放心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追踪现实生活,吸纳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经验,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占据时代精神的制高点。要言之,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决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把自己理解为高高在上的、裁判现实生活的绝对真理,而应该始终本着开放的、学习的心态,吸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鲜经验,真正使自己成为现实生活的清醒的引导者。

最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渗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渗透性”也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传统意识形态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其起作用的方式常常是粗糙的、表面化的。比如,以直白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语言不仅会损害意识形态本身的形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努力使自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比如,在影视作品这样的意识形式中,英雄人物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应该通过他富有个性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其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显现出来。同样地,思想教育也应该更多地通过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光辉形象“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言不由衷的思想说教不但很难进入老百姓的心中,而且常常成为他们调侃的对象。所谓“行不言之教”正是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起作用的独特的方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只有根据新时期的现实生活的本质需要,对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适,才能使它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

第五篇:文化馆发展现状及建设意义研究

文化馆发展现状及建设意义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结构, 普及有了新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并对我国现代文化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文化的作用被不断的放大,并体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大发展为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改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已成文化馆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对我国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

文化馆

现状

建设意义

发展

文化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指挥机构和活动阵地,同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如今它更是承担起了构建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文化馆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渐进步,文化发展积极, 快速的形式下。全国各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已经在无声无息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完善的文化体制使得人们选择更加自由,项目更加多元化,个人的认同感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流行潮流。到目前为止,多元化的市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文化馆的含义及作用

(一)文化馆的含义

文化馆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可为所见一斑,它就是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提供活动场地。在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文化馆工作的重视,加强文化馆及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做好文化馆工作的前提条件,也只有在正确、统一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按照统一部署把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

(二)文化馆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必然有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这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延续,才有了今天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繁荣。这一文化积淀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更是世界激烈竞争的取胜基础。因此,文化馆就自然担当起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担。

文化馆作为我国社会体制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最基础的阵地,在贯彻落实基层文化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宣传先进文化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馆是国家出资兴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作为国家文化意志的体现方式,就必须以时代背景为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级文化馆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国家文化部门及相关机构的领导下,最大限度组织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用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实际需要,并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国家自兴建文化馆以来,对延续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馆的建设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显著作用。据国家统计表明,新时期的文化馆已经成为了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成为了国家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宣传站,成为了现代科普文化面向大众的辅导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改革方向的前沿阵地,对缩小我国城乡文化距离,促进城乡文化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文化馆在当代群众生活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愈显重要。

二、我国文化馆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我国文化馆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这与我国特有的社会时期有关。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文化馆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领导机构,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至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其间还包括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里,我国文化馆的建设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文化馆建设发展,除去其中的部分办得较为成功之外,其余的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一般是体现在:文化馆在目标定位上的不清楚,没有长远规划,涉及覆盖的人群有限,组织兴办的活动不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呆板单调,组织队伍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等问题。总的来说,现代的许多文化馆失去了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中心地位,形式比较严峻。当然,在文化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又表现出了较为积极地一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文化馆过去所积累的有些经验和方法,已经升华成为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反映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导着今后的文化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根据国家的相关研究表明,现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馆仍在继续普遍使用,随着文化的大发展,政府的不断投入,正在呈现转型,繁荣向上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局面。文化馆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一方面,参加文化馆活动的成员出现了较大的年龄跨度,从牙牙学语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整个年龄层次出现了六.七十多岁的差别。另一方面,活动内容空前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化,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参与人员学历水平提高,艺术涵养和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还出现了包括多媒体,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流行音乐、电脑图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一形势的出现对我国文化馆的建设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首先,文化馆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进一步的推进人民知识水平的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我国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国家的发展不仅要大力推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与时俱进的推动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努力培养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这是我国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文化馆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使人民群众主动地接受文化辅导、积极投身文艺创作并参加文艺表演、切实的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艺术享受和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使参与者素质得到提高。再次,加强文化馆的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各级文化馆的建设是加强社会基层文化,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文化馆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文化匮乏的状况,并为他们送去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活跃了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语

文化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文化馆的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证,并随着文化馆的不断发展而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teniu.cc 参考文献

[1] 王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会[J].城乡建设,2005年第3期.[2] 童德兴.浙江省“十五”期间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展示[J].艺术科技,2005年第4期.[3] 王娟,林红杨,李春梅.浅谈文化设施的发展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第8期.[4] 赵培基.关于文化馆发展建设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5] 洪 英.文化馆的新型管理体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年第3期.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