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最美浙江人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探索(2013浙江省考参考)
从最美浙江人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最富”迈向“最美” “盆景”变为“风景” 2013-02-21 浙江日报编辑: 叶振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居各省区之首的浙江,正从“最富”迈向“最美”——近两年,这里接二连三产生“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草根英雄,并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蝴蝶效应”,“春风吹又生”地形成人人争做“最美浙江人”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互联网“人人都有„麦克风‟”背景下,如何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浙江省以培育并放大“最美”为本源载体,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传播方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找到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在推出“最美浙江人”中形成群众呼声、网络民意、媒体传播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既要“富口袋”,更要在精神上“富脑袋”的有效路径。
美之源:平凡与伟大之间需要一座桥梁,美的种子来自草根,需要党委政府的“慧眼敏思”去发现、培养、放大
刚刚举行的“最美浙江人·2012年度浙江骄傲人物评选”,曾让评委一度犯难:入选者越来越多,事迹都非常感人。这项面向草根英雄、连续举办8届的评选活动,推动一批“最美人物”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浙江新名片。
“这种生于草根的„最美‟从没有中断过。”评委们说。在2013年新年的第一天,三位年轻的消防官兵在扑救杭州萧山区一家工厂火灾中英勇牺牲。“大火中,别人都朝外跑,我们则要往里冲,这是我们的职责。”英雄已逝,壮言犹在耳边。三位牺牲的英雄中,1985年出生的尹进良最年长,他新婚十天的妻子将政府慰问金捐给丈夫生前结对援助的贫困学生,含泪将大爱传递。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吊唁三位英雄并慰问其家属同事时动情地说,“让我们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让„最美之花‟盛放浙江大地。” 以大火与大雪揭幕的2013年,三位英雄延续着浙江“最美现象”。在他们之前,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一大批草根“最美”;他们之后,是雨雪中守望相助的普通人们,不少市民自发组织私家车救助小分队,走街串巷义务接送市民,大桥下的流浪汉也没被遗忘,棉衣暖身,问候暖心。
“源于民间的„最美‟才最具生命力!”浙江都市网副总经理罗先林说。他认为,从“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到大火中的英雄、大雪中的义举,这种“小人物”故事之所以像蒲公英一样四处传播,“春风吹又生”,缘于他们“伟大的平凡”,缘于浙江有“正能量”传播和放大的机制与环境。“最美司机”吴斌就是一个爱家人、爱生活的平凡人,每月会陪妻子看场电影、情人节都会送妻子鲜花与巧克力,两口子常常牵手在西湖边散步,在长椅上说悄悄话。妻子眼中,吴斌是浪漫的丈夫,热爱生活,有情有义。就这样平凡48年的吴斌,在他人危难时刻的1分16秒中用生命绽放的耀眼光亮,却足以烛照人间。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说,平凡凝聚出生命最后壮举,是因为普通人与伟大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桥梁。
搭建桥梁,让“最美”从“盆景”到“风景”,需要生长的沃土、发育的温度,需要党委政府不断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杭州连续8年评选“平民英雄”,近三年以来开展“寻找身边典型”活动,2012年又开展发现“最美杭州人”活动,400多位草根人物典型被发掘出来。
浙江省委宣传部因势利导,2012年起在全社会上开展发现、争做“最美浙江人”活动。台州黄岩区收养11名孩子、赡养72位老人的彭彩荷,以“11个孩子妈妈和72位老人女儿”的身份,入选年度浙江骄傲。临安市发动群众寻找“最美临安人”,用爱让瘫痪绝望的妻子对人生充满希望的钱益品,克服重重困难办幼儿园、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的陈宝青等人成为草根偶像。以“最美浙江人”为主题的“浙江骄傲”评选每到一地,群众投票现场都是万人空巷。这种覆盖全省的评选活动不仅是发现美的过程,更是传播美、放大美的过程,为这个冬天增添了更多温暖人心的力量。
美之延:群众是主体,百姓是主角,善用民间力量才能串成强大的“正能量”传播链条
新年刚过,一位花甲老人顶风冒雪骑着电瓶车,把刚从银行取出、还带着体温的3万元交到专门帮扶困难群众的杭州市“春风行动”捐款办公室。“我受助8年了,现在也应该帮助有需要的人。”席传喜如是说。
这是“春风行动”捐款办公室收到本次行动最大一笔个人捐款。8年前,席传喜患病导致家庭陷入困境,被列入“春风行动”帮扶救助范围。去年底,女儿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全家境况好转,席传喜主动提出不再申请救助。这位才摘掉低保户帽子的老人,决定让“春风”延续,把大爱传递。
凡人善举也是一种草根“最美”。在全社会日渐浓厚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美被传诵,“正能量”链条不断延伸。
2012年10月,69岁的老人李金国在宁波遭遇车祸,四位互不相识的女子联手相救,为老人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间,而后悄然离去。老人获救后,党委政府、宣传部门、网民通过媒体与网络寻找四位“好姑娘”。这场“爱的搜索”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最终找到了这四位害羞的姑娘,她们中有的是外来务工者,有的是商店营业员,有的是护士。“这场搜寻就是一个正能量传播过程。”宁波人魏晓磊说。
“宣传正能量,绝不能让群众站在幕后、台下,他们不仅是美的创造者,美的主体,也是美的传播者。”在湖州德清县,曾在宣传部门工作过的乡镇干部郞阳升说。国内第一个为身边“小人物”建起的道德馆——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开馆时,倾囊赈灾的陆松芳、见义勇为的钱素春等当地民间道德榜样被政府邀请到现场,与前来参观的群众互动。杭州创新出群众广泛参与的“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让群众由单一接受者变成主动传播者。上城区委书记陈红英说,核心价值大众化,需要鼓励并发动群众参与其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传播新格局。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讨论,党委政府以一种平民化姿态,同群众形成了十分可贵的“我们”关系。在新兴媒体日新月异,成为现代人信息获取最快捷方式的今天,浙江省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还把网络、微博作为传播“最美”的高速通道,赢得了网民的热烈响应,形成了全社会同频共振的效应。拥有300万粉丝的作家麦家在微博上转发吴斌事迹时,发现整个网络都在为“平凡的吴斌”而忙碌。麦家说:“我为什么发这条微博,因为我希望利用自己数量众多的粉丝群,传递这种真、善、美,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柔软、善良、美好都是会被激发出来的。”
美之归:千万个接地气的“最美种子”竞相绽放,是平抑社会情绪、凝聚民族共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石
不少到过温州的人,都听说过“红日亭”公益伏茶点,这一民间自发、遍布城乡的500多处免费向路人提供凉茶的服务点,正吸引越来越多普通人慷慨解囊,参与其中。出租车司机王剑说,这种道德现象并非偶然,千里献血的“最美女学生”毛陈冰、儿子离世后坚持父偿子债的“诚信老爹”吴乃宜等当地平民英雄,鼓励更多人争当平凡的好人,他们也许没有机会做出感动中国的大事,但可以感动身边、感动周围的人。
“„小人物‟义举的强大动员力不可估量!”在绍兴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余建峰说。去年,绍兴鲁迅中学15岁女学生孙宸脑死亡离世,父母忍着悲痛,把她的肝肾、眼角膜捐出,成功移植到5位患者身上。近两年,越来越多浙江人加入自愿捐献器官者行列。据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统计,2012年浙江遗体器官捐献者人数较上年增长了3倍。
这些“最美小人物”不仅仅产生了一呼百应的蝴蝶效应,还在改变着人们的心态,优化着社会的情绪。
进出浙江西部的衢州市,人们都能看到公路边有的巨型广告牌上不是商业广告,而是被当地人誉为“最美教师”的普通人照片,许多当地人能叫出他们的名字:陈霞、姜文、江忠红。这三位小学教师在发现一对姐弟双双缺课后,费尽周折一路寻到他们居住的出租房,才发现姐弟俩和母亲煤气中毒不省人事。医生说,晚半个小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三位教师的故事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1岁时被黄泥掩埋,10岁时两次溺水、20岁时帮助工友被钢索砸中脊椎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从小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临海市青年罗杰可谓命运多舛,却坚韧乐观。去年,他从大火中救出一对夫妇,被重度烧伤,经百余天治疗后去世。网友“张碧菲”留言称罗杰“生命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临海市副市长陈先东说,命运如此残酷,他却报以微笑,“最美青年”罗杰让许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
美,是可以感染的。从今年开始,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由旁观者变成践行者,主动融入这个活动,让“最美”成为社会常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最强音。“最美贵在自觉性、难在大众化!”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她认为,“最美”的称谓,是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又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对真善美的认同。“最美”使人们相信,一个人有了向善之心,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一个社会有了向善的力量,才能变得和谐美好。省委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最美精神”无疑可以把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为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强大的价值力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可以激发“正能量”的共同目标与价值取向,而最能够立主导、引多元的“最美”,应该是民族梦、中国梦的最重要基石。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
浅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
闻乐
西南林业大学 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工业设计2007级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人们开始分类探索不同群体的核心价值观。
一、浅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即: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这一核心价值观是科学可行的。
这一价值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精辟地概括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是丰富的,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生活方面的、道德方面的等等。核心价值观应是处于核心地位,对认识主体的价值尺度、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产生最重要、最深刻、最广泛影响的价值观。上述三句话的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价值观中最重要、最核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最大的内容作了精辟概括。做人、成才、立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追求,是大学生之所以上大学的根本目的。爱党爱国,是当代大学生做人的前提;勤学善思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历练本领是大学生立业的条件。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特点。
这一价值观还同时反映了大学生主体价值目标的普遍要求。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差异性价值目标追求的群体。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大学培养的是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目标追求也会有差异。三句话的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兼顾了这种差异性,正确处理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你只要是一个大学生,不管你是党员、学生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可以用三句话要求自己,做到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保证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还注意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任何国家、民族、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同时,任何社会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一般说来,社会价值目标制约着个体价值目标,只有与社会所主导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的个体价值目标,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三句话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很好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现实的、具体的、可行的价值目标内涵,使所提出的价值目标成为社会和个体的共同追求,增强了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实现价值目标的可能性。
二、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培育途径有:
1、知识传播途径
所谓知识传播,就是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内化。通过正面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高等院校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着重启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与肩负的神圣使命,克服各种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
2、深入社会途径
所谓深入社会,就是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例如有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西柏坡、白洋淀、延安、瑞金、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观,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做社会调查,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3、情感锤炼途径
所谓情感锤炼,是指通过各种文化渗透途径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是高校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高校要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仪式、标志符号以及重大场合来宣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高校要运用现实中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调节规范途径
所谓调节规范,就是从心理上和制度上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原理表明,任何正确的价值观都有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接受程度等差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如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一要注重思想调节,要营造公平、公正、平等、关爱的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二要制度规范,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管理规章制度。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规章制度是以服从和强制力为前提的,具有规范、引导、惩戒等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就更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核心价值观不符,那就需要用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朝向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须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2、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崇高性
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篇: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最大可能地凝聚共识,需要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
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的,有些则属于公民道德层面。可以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则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是用来调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二者既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前者是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而后者则是人民的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
尽管在我国古代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观”的概念,但并不是没有价值观。实际上,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古代中国,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设想,后来出现了阶级差别,私有利益就成为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在奴隶制条件下,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则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在那时,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这就是奴隶制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道德价值观来调节他们的利益和行为,如中国的“忠”“勇”“节”“孝”,古希腊城邦的“勇敢”“理智”和“适度”等。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人民生活道德的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等级的,贵族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高于平民。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价值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
在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掌握政治权力,他们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并在欧洲范围内逐渐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确立,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自由、平等、博爱”与“民主、自由、人权”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力量相对较弱情况下提出的,要求统治者给自己以自由,要求获得平等相待的权利;后者则提出于资产阶级政权巩固之后,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制度需要,即不仅要有资本的自由,还要有资本发展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为扩大权利而斗争的现实。例如,美国建国初期就提出了民主、自由和天赋人权的价值观,但众所周知,当时的美国不仅还存在着蓄奴制,妇女也是此后很晚才获得了投票权。
社会主义价值观: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为基础的。在奴隶制背景下,必定出现不把奴隶当作人而是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的价值观;在封建制背景下,社会的阶级构成必定以贵贱差别的等级区分的价值观为主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资本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必定倡导抽象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的价值观。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才能理解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即资产阶级价值观是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抗;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们就能够理解:资本主义价值观必定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十分必要。
无论在什么制度下,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制度联系更加直接、更加紧密。譬如,在新中国,“三纲”显然不合时宜了,但“五常”却可以在加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之后仍然有效。譬如,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仍然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同样,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新教伦理,如勤劳、节俭、自立、诚实,如果合理地理解,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有效。道德价值观在形式上似乎变化不大,但是概念的相同并不等于内涵的相同。例如,“礼”在封建社会是按照等级制来要求人的行为,而在当代中国则是按照人人平等的和谐友善原则来设定的。又如,新教伦理的节俭、勤劳是对劳动者的道德要求,希望他们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需要,这与社会主义人人平等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大差异。
社会主义价值观试图也必然要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社会主义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不抽象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价值观的合理性。因此,社会主义不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实现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做主,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不是反对自由价值观,而是让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里,因为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人权,而且还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倡导人人尊重彼此权利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包含人权价值观,且超越人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了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和公民道德价值观,前者反映的是制度先进与否的问题,后者是对善恶或好坏的看法。作为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是这种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性承诺或表达。譬如,像“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作为道德要求的价值观则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譬如,在古代中国有“仁义礼智信”,古希腊有“勇敢”“理智”和“适度”,欧洲中世纪有“虔诚”“谦卑”“服从”,近代资产阶级有所谓“勤俭”“劳作”“自律”等。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质和内涵,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须有自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制度。反映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变了,道德价值观的内涵和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也曾经基于资产阶级价值观而进行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尽管也取得了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果,但都未能获得最终的和实质的胜利。因此,“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以人民解放和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一时间,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曾经担心社会主义革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是,既是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也是因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某些价值观蜕化为单纯口号,将“爱国”“忠诚”“守法”之类的道德生活价值观当成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从而遮蔽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渐渐减弱。譬如,在柏林墙两边,东柏林的吸引力就比不过西柏林,东德需要建立一堵高墙来阻挡人民往另外一边跑。价值信念崩塌了,人心也就涣散了,内在认同出现了危机,问题终将暴露出来。价值认同出现问题了,靠外在的墙来阻挡往往是无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剧变也是核心价值观失落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必须分清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与人民及公民价值观或公民道德,不能拿公民生活价值观来替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譬如,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所谓“礼义廉耻”的生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以图整合中国社会,但显然不能抗衡以建立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压迫的公正社会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解放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独立和公正的社会为价值取向,这是有社会变革方向感的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只是调节人们生活的道德价值观,没有社会变革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可能成为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价值观竞争的制高点上,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
第四篇: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89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90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92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The Reasons Why Robert Cohn is Despised by All in The Sun Also Rises 9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96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98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99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爱的缺失:班吉康普森的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班吉叙述视角研究 102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104 文化对在校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05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06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09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 112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14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115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116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11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21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2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23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124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26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31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 133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35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136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137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138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40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45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 146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148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50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151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152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153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54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155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5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57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58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59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160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61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162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6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164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65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166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67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8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69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170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17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7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4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17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76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177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178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9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180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81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182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83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84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85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6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87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188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189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90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9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19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93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194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195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196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197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98 英汉词汇及文化差异研究
199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200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范文
浅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又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我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包围和渗透,如果我们不能为当代大学生灌输一种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丧失这一阵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其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总观点、总看法 ,是人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总体系。核心价值观是这一总体系中最根本、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基于以上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理想、责任、创新”。其中爱国是精髓,理想是主题 ,责任是要求 ,创新是核心。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念。如今 ,爱国已成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瑰宝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 ,爱国不仅要具有爱国情怀 ,而且还要认识怎样才是爱国。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自觉履行个人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不仅要忠于党 ,忠于人民 ,忠于国家 ,忠于社会主义 ,而且还要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促进祖国强大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和价值追求。
价值是有层次的 ,理想则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 ,它决定了价值主体的先进性 ,进而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也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大学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并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价值追求的目标。为此 ,当代大学生必须是理想的青年 ,必须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青年。因为这个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责任意识解决的是大学生履行什么职能、执行什么任务的问题。大学生只有确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 ,内在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动力才会持久不断地产生出来。将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除了它是高校教育基本的要求之外 ,还有着特定的政治内涵。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历来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 ,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 ,责任是不同的。五六十年代的百废待兴 ,大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建设重任 ,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重任 ,这是每一时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神圣责任 ,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只有把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来看待、来遵循 ,才能使大学生具有献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才能勇于承担责任 ,不断履践责任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必须和我国新世纪的历史使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归根到底有赖于各个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的大学生理应把创新作为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目标。创新的价值观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适应创新要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可以激励和孕育创新 ,形成创新发展的氛围 ,才能为创新发展提供引导和动力。没有创新的价值观 ,创新就既没有内在的动力 ,也失去了外在的条件。况且我们的文化中也还包含着一些因循守旧、不利于创新的因素 ,对创新起着抑制和阻碍作用。拥有了创新价值观 ,就可以克服这些因素 ,弘扬中国文化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传统 ,为创新提供持久动力。因此 ,创新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硬核和首要内涵。
(三)、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经过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之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我们,在象牙塔里孜孜地为自己的未 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原始积累。盲目的生活或许也会有些滋味,亦有不少显见的实惠,但我们已日趋成熟,距社会也不远矣,且正处于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的关键时刻,一个用来来指导生活、学习、乃至长期人生规划的终极信仰,即人生价值观,亟待形成。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变革、多元化的时代,人民的价值观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为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这些转变强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和灵魂。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
第一,认真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要靠自学,当然,必要的灌输也是不可少的。
第二,认真进行思想改造。除认真学习外,还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个改造最主要的在“内因”。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宣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象周恩来同志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第三,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在它的影响下,一些人讲“不要活得太累”,“过把瘾就死”等。面对灯红酒绿的美食城、歌舞厅、夜总会,有的领导干部经常泡在里面,还美其名曰“工作应酬”。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第四,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飘忽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选择高尚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品格。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第六,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固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进而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