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葛村古建 实习报告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4-77533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9 23:35: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葛村古建 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2011年 10 月)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这个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

三、实习地点简介

丁岗镇葛村地处镇江以东21公里处,面积约5.2平方公里,含有29个村民小组,人口3460余人,她是镇江新区的南大门,也是沿江公路和241(大港至丹阳)公路的交汇点。东、西连接常州和镇江,南贯穿338省道、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北通往扬州、扬中及广大苏北地区,具有优越的地域条件和交通优势。

葛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即生活在这里,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乃至原始工业的生产,世代繁衍。195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大队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两处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骨器,还有大量的原始陶器的残片和陶拍等制陶工具,共计142件,见证了这段极其悠久的历史。

目前,葛村现尚留存有明、清和民国初年的古建筑67处,计11330平方米。是镇江地区现存的民用建筑中历史久远、保存较多的古住宅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体。其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解氏宗祠、榜眼门、解朝东故居、古更楼等。、葛村解氏历史上曾出过不少显赫人物,不乏文臣、武将。他们中有叱咤疆场英雄豪杰,有指点江山的风流雅士,有造福桑梓的乡贤硕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葛村广大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弃家赴难,踊跃参军参战,先后有10余名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测量工具

5m钢卷尺、30m皮尺、白纸和坐标纸、笔、速写本、照相机等。

五、实习过程 10月24日,天下着蒙蒙细雨,早上我们带着任务来到了丁岗镇葛村,对这里的古建筑群进行了专业测绘。一到葛村,我们就被这里良好的自然地理风貌、保存良好的建筑群落给吸引了。一路上,更有热情淳朴的村民不时为我们指路,介绍建筑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在测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葛村淳朴的民风和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全体同学到达祠堂后,然后按照原有的分组情况分头行事。我们组的任务是解氏支祠和解荣贵四合院。由于对葛村的情况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随着带队的研究生一起去寻找测绘对象。

解荣贵四合院本为两进宅院,建筑主体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迭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两组木构架形成一间,三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成长方形平面。各间面阔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观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前后两进的建筑柱架均采用七架列式。庭院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设计,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房屋下部的台基除了发挥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的外观稳定感。

解氏支祠就在解荣贵四合院的旁边,为一进宅院,整体结构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大体上观察了解荣贵四合院和解氏支祠之后,已经将近12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决定先吃午饭再进行测绘工作。在午饭时,我们小组对所需要测绘的古建筑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讨论,并确定了分工情况。

“测绘”,就是“测”与“绘”,由实地实物的尺寸数据的观测量取和根据测量数据与草图进行处理,整饰最终绘制出完备的测绘图纸两个部分的工作内容组成的,分别对应室外作业和室内作业两个工作阶段。古建筑测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代建筑,测量需要具备基本的测量技能和掌握一定的古建筑营造专业知识,绘图也同样需要具备古建筑营造的专业知识,绘图也同样需要具备古建筑营造的专业知识和制图的技能。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点。

此时正值降温时节,天下着蒙蒙细雨,大家有一点不适应。不过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天气方面的困难,很快忙碌起来:拉动卷尺,细心记录,小心翼翼地扶着梯子,认真地勾绘立面及剖面的大样„„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测绘。

第一步我们先根据建筑的大致形态绘制测量草图,草图的中的内容经过测量标记将最终正式图纸的内容。测量草图是我们日后绘制正式图纸的参考来源,是第一手的资料。可以说绘制草图是测绘最重要的工作阶段。草图的正确,准确和完整是正确测绘的根本保障。所以大家工作起来非常认真,即使花的时间久些或多测几遍,也绝不马虎大意。

整个建筑的测绘是一个烦琐的工程。说烦琐,是因为木建筑里面的构件形状很多不规则;说庞大,是因为里面需要测的建筑构件很多。于是,这就需要把有限的人数充分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效率,同时,也需要把繁多的数据进行清楚的整理。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我们按照从低到高,从外向内,从粗到细的顺序开始了测量。从台基的尺寸,台阶,到建筑屋身的尺寸,柱子的高与直径,门窗墙体的细部尺寸。我们最后借用竹竿细线测得了屋顶上梁和枋的尺寸。

现场的数据测量工作完成之后就开始进入草图的整理阶段,即将记录有测量数据的徒手草图整理成具有合适比例的、清晰准确的工具草图,作为绘制正式图纸的底稿。这项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通过绘制工具图能够发现勾画徒手草图时不易发现的问题,如漏测的尺寸、测量中的误差、未交代清楚的结构关系,也便于大样图和各种图案、纹饰及彩画的精确绘制。所以草图的整理我们在测量的现场进行,当场发现问题、当场解决。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在最近的一次翻修中,屋主为了维护主结构的稳定,在部分柱之间沏上了水泥墙,在一定程度上破环了古建筑的韵味。建筑西面部分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洗礼之后,终于承受不住岁月的侵袭而坍塌了。现在的看到的西立面只是简单的用砖堆砌的,内部一个开间已经被封住了,西面房间已经废弃。整个四合院已接近废弃,堆满了杂物,只有东面一间房还有人居住。高大的橱柜摆满了前后两个屋子,也给我们的测绘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在测绘过程中,不时有热情的村民过来围观,并不时的询问我们一些专业上的问题。他们或为我们热心的指明古建筑的改建部分在哪里或闲话家常。虽然在语言的沟通上有一点小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心灵上的交流。村民对我们的热情,对古建筑保护的那种坚持,对我们测绘实习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觉得这次古建测绘的意义重大。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也深切了解了村民的心情。

六、收获与感受

通过这次古建筑测绘,我也收获了很多。对于我们来说,估计古建筑测绘这一课程实习安排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建筑遗产的研究评估、管理维护、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设施等,而是在建筑学专业的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经过这一实践环节,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所测绘的古建筑蕴含了古人的思想、信仰和智慧,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直接地认识它,发现它,用现代建筑学的语言去描绘它,理解它,提高了我们的感性认识,同时树立并加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与构造比较复杂,通过古建筑测绘,提高了我们对形体和空间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对部分构件的目测、估算,提高了我们对建筑的洞察力,尺度形式敏感度,提高空间认知,审美及图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次古建筑测绘对我们所学的中国建筑史、测量学、建筑设计初步、计算机绘图等知识的把握程度提供了新的较高要求,提高了我们动手,动脑,有理论转入实践的能力。

由于这次古建筑测绘是分组进行的,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是更不容忽视。它要求我们知晓彼此的进度,培养一定的默契感,并端正了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第二篇:古建实习报告.

古建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我们转业来到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的代表——避暑山庄进行古建实习。在著名教授杨道明老师的讲解与帮助下,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从而对古代建筑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支撑着中国文明的独特的“思想”,深深的渗透于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建筑思想,并成为了世界建筑思想的一朵奇葩。等级制度、居中思想、居前思想、天人合一等建筑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深远,并且其中的一些思想观点至今还为人重视。

占地743 万平方米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既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行宫,也是清朝政府的又是一个政治中心,因此建筑上庄重宏丽,古朴清雅与政治上的威严神圣相融合,同时与山庄苑景区的雄奇秀丽和谐相映,浑然一体,有着独具一格的园林特色”。六月,我们来到避暑山庄,亲身感受古人的独具匠心,源于自然,顺其自然,高于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于一身的设计手法。

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 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 350 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 2l 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 89 年。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 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 1741 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 1754 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13 年至 1780 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 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

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不断地维修,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已经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1982 年经过国务院审定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域,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4 年12 月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避暑山庄的艺术特色在于充分运用园外借景,突出自然山水之美。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趣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图表。

这就是普宁寺和普宁寺里的通高27.21米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一、文化特色: 普宁寺属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寺庙,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普宁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庙宇,该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条明显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主题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是典型汉式伽蓝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大雄宝殿,后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观的藏式曼陀罗,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筑大乘之阁建在后半部建筑的中心位置。山门是普宁寺的前门,是一座宽为五间的门殿,门内供有守护佛法的二天神,俗称哼哈二将,手持金刚杵,护持佛法左为密执金刚,右为那逻延金刚,像高4.34米,质地为木骨泥塑。在山门前原有四柱九楼木牌坊三座.牌坊前是广场,每年正月十三日,喇嘛在此举行打鬼的宗教仪式.山门两侧有东西掖门,以里左右各有宝幢一根,院正中座落碑亭,亭内置御制石碑三通。碑文分别为:普宁寺碑文、平定准葛尔勒铭伊梨之碑、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这三通碑文分别记述了普宁寺兴建普宁寺的渊源、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充分展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国家。碑亭北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护法神韦陀像,王殿前左右相对为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砌腰墙,辟门,组成普宁寺的第一进院落。

二、建筑特征: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风格分为前后两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对称地分列两边。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

寺院前半部由山门、幢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组成,为传统的汉族寺庙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内有哼哈二将塑像分列两边。进入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

普宁寺

楼,中间为碑亭。碑的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碑文记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乱、统一天山南北的经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塑像。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它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顶绿边的琉璃瓦。顶部大脊置一铜制鎏金喇嘛塔。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则为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墙上绘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东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原有500罗汉塑像,现仅存200余尊。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巧妙灵活,体现了喇嘛教的宇宙观,具有浓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组藏式风格寺庙建筑。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6层重檐。阁内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约110吨。这尊木雕高大雄伟,比例匀称,雕工精细,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雕像。

这是有“小布拉宫”之称的普陀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简述避暑山庄的艺术价值: 1.康熙兴建行宫。在选址方面是有着多方面目的的,康熙多次亲自考察!经过多方比较和亲临其境的勘察,终于选定热河周围的一片山水修建热河行宫,作为去木兰围场途中多处行宫之中枢。除了山青水美,选定此址还有更重要的政治目的,承德地处木兰围场和京师之间,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便于联络各少数民族,从而实现其“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方朝揖众象所归”的政治目的。山庄四周群山环抱,北有金山层峦叠翠作为天然屏障,东有磬锤峰毗邻相望,南可远望僧冠诸峰交错,西有广仁岭耸峙,武烈河自东北折入蜿蜒其间,狮子沟在北横贯,从而使这块山林之地有独立端严之感。从左图整体地形地势中可以看出,山庄居群山环抱之中,偎五烈河穿流之湄,是一块山区“Y”形河谷中崛起的一片山林地,众山周环又呈奔趋之势朝向此地康熙在避暑山庄记中说:“金山发脉,暖流分泉,云壑亭泓,石潭青霭,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从这段描绘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十分喜欢图表。

2.避暑山庄的总面积约为 560 公顷,山庄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的 4/5,平原占 1/5。平原中湖泊占面积的一半,主要由热河泉汇聚而成。山庄创造了山、水、建筑浑然一体而又富于变化的园林。它的布局立意、造园手法在中国古代宫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圆明园、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园的周围绕以防御性的砖石构筑的宫垣,似宫城一般,宫垣高约一丈,厚约五尺。四周设六个门,南面有丽正门、德汇门、碧峰门,东边及东北、西北各一门,形成与一般皇家园林的不同特点。宫殿区:避暑山庄的布局运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区位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正宫在宫殿区西侧,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主要所在。按“前朝后寝”的形制,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严整,建筑外形简朴,装修淡雅。湖泊景区:整个山庄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有泉水聚集左图宫殿区平面上图院落规则式种植的湖泊和平地,西部及北部是地势起伏的山丘,这里林木茂密。山庄的湖水总称塞湖,在广阔的湖水区四周,群山环抱,宛如天然画屏。常年不断的默沁、汤泉等温泉和茅沟河、赛音河河水,滋润着漫山的林木花草,寒冬不结冰,夏日凉爽宜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位于宫殿区之北,为大小洲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

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景色。建筑采用分散布局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 景,有31 景在湖区。在较大的岛屿或地段,布置了严谨四合院式的封闭空间,如“月色江声”、“如意洲”。这里是皇帝宴饮和会客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格局和安静的环境,建筑布局强调内部空间的完整。在较小的岛屿或地段,则结合地势布置楼阁,如“金山”、“烟雨楼”等。这里是眺望风景的地方,视野广阔,又是湖区观赏视线的焦点,建筑布局着重外部造型的变化。湖泊区的许多景点是模仿江南名胜修建的。因此,建筑外形的丰富多变,回廊粉墙的广泛使用,装修的简朴适度,以及山石的处理,色彩的搭配,都具有江南园林的特征;但建筑本身又是北方形式,叠石也以北方的青石为主,这些都与浑厚的自然景色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

3.避暑山庄土地肥沃,植物繁多,园中原有松、柏、枫、杉、槐、桧、桦、栎、椴、梨、桑、杨、柳、榛、桃等、多种树木。是组成各景点必不可少的题材",山庄园内运用植物外观、颜色、气味等特点配置构景,因势利导,突出主题,加以创造,构成了一组组精巧的植物与建筑的有机配置,形成让人惊叹不已的构景。山庄以古松为基调,使整个园林具有一种苍古的情调,清帝以松为观赏主题,设计的园林建筑有万壑松风、古松书屋、松鹤清

樾、松云楼、松鹤斋、松岩亭等,另外、山庄的每处建筑都有苍劲挺拔的古松、或拱抱建 筑,或独立于旷野,或迎风傲立于山颠、或出类拔萃于平原、或成片密林、或稀疏点缀,给建筑平添肃穆、威严的气氛。通过这次在承德的参观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也为我在今后的 学习、设计与工作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与目标!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08 建筑学 1 班 陈识 6008204001 6

第三篇: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这次的古建测绘实习,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构造、材料以及空间艺术处理手法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对建筑测绘的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和实践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古建测绘加强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2周(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4日)地点:镇江市丁岗镇葛村

三、基地概况

葛村位于镇江市丁岗镇,其一度被认为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镇江最美古村落”走在葛村中,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据统计葛村历史文物古迹有62处,有宗祠、走马楼、古更楼、古民居、四合院、古井、砖雕、古腊梅等等。其中最古老的的是“解氏宗祠”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如今是市级文保单位。

四、古镇现状

葛村古镇在新社区改造工程的推动下面临拆迁的窘境,葛村古镇的去留牵动着每一位葛村村民的心,他们不愿看到这些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老宅被拆,他们更不愿看到,最后只剩下一个

“解氏宗祠”在那孤孤零零的伫立着,给人以无尽感伤。

五、测绘工具

3m钢卷尺,30m皮尺,记录簿,笔等

六、小组成员

张谷醇、司磊、王涛

七、测绘过程

10月24日,上午我们到达葛村,我们先在葛村最古老的“解氏宗祠”处集中领取了各个小组的测量任务,我们的任务是“解炳生宅”的测绘,其测绘步骤大致如下:

1观察“解炳生宅”的结构和体量,为勾画草图做好铺垫。○

2根据建筑物的大致形态勾画草图,包括勾画建筑物平面图,立○

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物门窗大样。

3依据草图按照从低到高,从外向内,从粗到细的原则进行测量○

建筑物各部分基本尺寸并记录。

4草图数据的整理,将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合适的工具草图,作为○

绘制正式图纸的参照。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绘制工具图可以发现勾画徒手草图时不易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漏测的尺寸,测量中的误差,未交代清楚的结构关系等数据的整理是为了更好的绘制正图,建立模型做铺垫。

5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门窗大样及建立模型。○

八、测绘感悟

1○通过这次的古建测绘实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

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通过这次实地测绘实习,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培养了团○

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了测绘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这次古建测绘实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关○

系,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建筑的认识。

4通过这次古建测绘我们更加看清楚了中国古建保护的现状,古○

建的保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潮流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第四篇:古建地段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地段测绘实习报告

前言:

进入大三上学期后,我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对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构造手法和多样化的建筑形态惊叹不已。对大木作,木梁柱的搭接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大三下学期的古建地段测绘实习,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获得一定知识积累后,通过实践阶段,对中国古代建筑又一更加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入街道测绘的理念,更加关注古代街道的布局,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学习打下更加结实的基础。

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对李庄地段的古建测绘实习,巩固《中国建筑史》课程上所学的知识,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以及古建的结构特征,增强我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更深的了解四川盆地地区的空间布局特点,木结构做法,细部构造,建筑造型,装饰等,做到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课下实践过程相协调和统一,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实践态度,实习设备:钢尺三角板皮尺图纸铅笔记录本 实习时间:2013.07.06——2013.07.12

对李庄的认识: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位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人测量体会: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测量的是李庄古镇内的石燕街地段沿街建筑。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指导老师教授过一些测绘的方法,也对一些简单的建筑测绘方法进行了举例,但这次测绘是传统建筑,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并且通畅传统建筑都包含了砖雕,脊饰,斗拱的大样,难度大又耗时间,而且屋顶的测绘对于使用传统简单工具测量的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我在这次小组测绘项目中主要负责测量沿街的立面尺寸,初期测量阶段,由于遇到的都是门窗,门槛等尺度比较小,位置也比较低矮的尺寸,测量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当开始测量二层窗户,斗拱尺寸的时候,我就遇到了难题,这些构件的位置相对较高,测量难度较大。经过与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一番讨论之后,我还是有了对策。我想到了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种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以某个已测出的构件中的重要控制点,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我还在古镇住户家借了楼梯,借助各种测量以及估算的方法,终于将位置较高的构件尺寸数据测量完毕,心中充满了欢喜。

这次古建筑测绘,给我更大的收获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验,虽然有时

会因为观点冲突而发生矛盾,但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我们分工明确,从更客观的一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在李庄测绘的时间不长,只有六天时间,但是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对我所学知识的思考影响是很大的。我学会了对古建结构细部的测量,很多实际测量操作的方法等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第五篇:天长县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体验

初到天长镇很怀疑这是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古建测绘实习一定是有很多古建的地方,没想到竟是眼前这般破烂不堪,混杂着一辆接一辆的运煤卡车,整个道路都被煤灰包裹,心里有个疑问:这样的地方古建会保存成什么样呢?初步拟定我们小组的任务是测绘文庙,见到文庙并不想象中的破烂,经过修复后反而很难相信是几百年历史的古建,同样保存不错的王家大院当时还有摄影组在拍戏。由于种种原因,最有代表性的城隍庙没能进去参观,文庙最终也没测成,最后选定了北面上坡上的一座明灵王庙。

明灵王庙:坐落于天长镇北面一处山地上,大门入口与道路之间由一条几十级的台阶连接,台阶均由大理石构成,大门与内部建筑主体一样都是以灰砖成为主的砌体结构,门上用繁体字写的明灵王庙。在院内移除杂草丛生的角落发现一块碑文,从碑文上得知原来这出不起眼的山庙已有千年历史,始建于宋朝的神庙至今已经历过几次拆建修复,听当地老乡说现有建筑的西面原本还有一处院落,如今只能见到单独的一座火神庙。院子两侧的厢房也有明显的人工改动痕迹,我们主要的测绘工作集中在主殿与火神庙上,这两处保留下来的东西最多,细节也最有代表性。

测绘:我们小组共6人,经过分工分别测绘平面与总平、正殿立面、火神庙立面、厢房立面、剖面、大门里面及院落剖面。测绘中我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合作,经过几天的测量汇总出所有需要的数据绘出草图,回到学校后再出整套的CAD图纸。测绘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想到的也有没想过的,但都通过努力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测量主殿高度时由于现有的竹竿高度不够我在班长的帮下踩在侧面一处很窄的砖上才测量出数据,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节点处损坏较严重,我们只能凭借观察与现有资料比较将其复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我们对很多细节观察不够,古建的精髓往往就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屋檐两侧微微上翘,角度不能打也不能小,不同的檐角有不同的角兽,总之,这次实习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葛村古建 实习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