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气象服务考试提纲
一、什么叫公共服务、类型及特征?
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如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公共服务的类型在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电信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划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宏观调控,资金的动员与分配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基本特征一是为大众的服务,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不仅是对特殊阶层和特殊人群;二是基本的和基础的服务,如九年义务教育、新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三是非赢利性的服务,它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其服务所得不用于利益分配,而用于公共事业发展。
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是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深入发展的着力点:
1、要强化体现政府行为的意识:在服务中发挥职能,在发挥职能中体现服务。
2、要更加注重适应和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更深要求。
3、要探索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机制:履行和发挥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制保障。公共气象服务概念,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原则:需求牵引原则、公益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人为本,普惠公平原则
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理念:发展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核心理念: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服务的能力
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重点理念:防灾减灾、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协调理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与公共气象服务的协调发展
公共关系服务属性、类型,公共气象服务的属性: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 分类: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的产品类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公共媒体适时发布的天气监测服务产品、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气候服务产品、环境预报服务产品、气象 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科普宣传等。天气预报服务产品:短时临近预报产品,短期预报产品,中期预报产品
专项气象服务主要类型:专项气象服务是从决策气 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中逐渐衍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气象服务类型。两大类:一类是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建设、国防安全和军事等专项气象保障服务;另一类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技术服务。专项气象服务的基本特征针对特定的服务需求,面向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要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2)要从更好地体现公共服务和我社会管理职能,找准推进深入发展的切入点。(3)加强预报预测业务能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是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保障。为什么进行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十七大、国务院3号文件、国办49号文件,总结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经验提出的战略任务。2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的迫切需要。3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主要任务,体系中的关系主要任务-服务内容上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交通、水、能源、电力、卫生等行业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等专项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等。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再认识:“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注重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促进气象服务不断适应需求,气象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气象工作在建设服务性政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二、气象灾害、类型、影响特点,类型: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特点:灾种多、突发性强、频率高、分布广、危害重等,同时由气象灾害引发或衍生的其他灾害如山洪爆发、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对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影响:不仅造成粮食减产和直接农业经济损失,还带来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诸如灾荒、饥饿、疾病、物价上涨、失业等,影响社会安定;干旱可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土地干旱化、荒漠化;暴雨洪水可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间接影响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新特点:气象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气象灾害的“灾害链”特征更显著、气象灾害的关联性特征更突出、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更高。
防御气象灾害概念及范畴,目前重点是什么?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有哪些?
气象灾害防御概念:通过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体现。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内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防御 工程措施。五项保障措施: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气象灾害繁育经费投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部门间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气象灾害防御的范畴: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防御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运行机制,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2_年减少5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减少20%,农牧业开发控制在气象资源的承载力之内,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达到相关标准,城乡人居气象环境达到优良标准。
重点气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大城市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台风灾害防御气象工程、高影响行业气象灾情综合监测预警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气象卫星工程
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内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综合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防御 工程措施。气象灾害防御的五项保障措施: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气象灾害繁育经费投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部门间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气象灾害防御概念:通过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体现。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行政组织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建设、财政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减灾队伍建设)部门联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消息树的部门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信息共享联动、监测预警联动)社会参与(气象志愿者参与、社区气象防灾减灾、公众参与、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参与)
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农村气象服务:202_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两个体系建设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202_年春季农业生产会议上把两个体系建设做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推进新时期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料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以及各种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主要有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农情、灾情和春秋季播种季节低温情报等;(2)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主要有播种期预报,物候期预报、土壤水分条件预报、物和牧草产量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3)农业气候评价和专题分析。主要是对作物或全年的农业气候利弊进行全面鉴定或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专题分析服务;(4)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应用服务。从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入手,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气候资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种植方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气象服务解决办法: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向综合化发展(融入农村:与党政、民政、农技部门建立综合信息站。发展农网,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将气象信息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发展新的技术服务方式,适合农民的应用水平。强化管理职责(明确定位:农村气象服务是地方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要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发展之中。县级气象局承担对农村气象服务的运行管理,包括气象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气象服务、信息队伍的管理维护等。探索县级气象局的机构建设新模式。县级气象部门的转型发展:由业务为主的部门向更多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扩大中央财政的支持规模:202_年已安排近1亿元的乡村专项。通过中央财政的匹配政策,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信息服务站的维持纳入公共财政。)两个体系的整体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向乡镇全面推进。)强化为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建设发挥各级业务的整体优势,改变过去国家和省两级侧重于为决策者和农业部门服务的倾向。(形成以省级为龙头的农业气象业务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省市气象业务单位加强精细化预报预警和农业气象技术支持能力。培养县局气象服务队伍。)
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在使用,在循环,尽量减少资源投入和废物生产,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实现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渣及日常生活废物的循环利用。引导全民从我做起,保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工业经济的事,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组织环境继续恶化。在环境气候全球治理中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
一是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大力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强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
三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努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是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
五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海岸带等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应急机制,提高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六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七是完善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规范和引导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八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广泛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机制。
五、业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的有专门用途的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注重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通过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和信息技术应用,使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工效、减少消耗和损失的目的。
第二篇: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091333024陈启龙
09市场营销
一、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相关概念
马鹤年等根据气象服务的内容把现代气象服务业分为三大类内容:一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气象工程技术服务;三是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是以气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务;气象工程技术服务是在大气科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工程技术改变短时小范围内天气气候的影响来服务于社会;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则是指向客户提供了有关气象科技知识和应用方面信息的综合性的咨询服务。
二、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形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其中又以气象灾害为最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损失严重。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如:灾害种类增多、频率增大、区域扩大、损失急增,生态灾害日益加重。而气象服务部门对灾害的监测手段、服务方式还相当落后,对灾害的预测与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离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各类时段天气气候预报的精度问题有待提高。例如.对大降水和暴雨的落点的顶报、沙尘暴的预报时效、冰雹预报和大风预报等准确性均有待提高。
2、气象服务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规划不得不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增加的气象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一个功能比较完备、准确、细致、信息化的气象服务系统作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以方便农村进行天气变化的农业适应对策的分析。目前农民获得气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还是电视和广播,尤其是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但是,目前电视天气预报的节日和对象都非常有限,大量的气象信息(比如防灾减灾、农经信息、病虫害防治等等)都不能及时传到农村。
3、气象人才匮乏
以气象灾害频发的新疆为例,202_年全疆仅有专业气象技术人员1028名,气象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同时人才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与气象科技服务快速发发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对气象科技服务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数量少、层次低、覆盖面小。
4、发展后劲不足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未能很好地解决气象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服务产品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户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主要靠上新项目和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科技服务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气象部门改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对策思考
1、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当前我国特别足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仍然十分薄弱,而气象等自然灾害呈逐年多发趋势,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意识,合理趋利避害,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尽快建立起综合性的防灾减灾体系。
同时,进一步提高县级等基层单位预报工作的准确率,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气象监测网点。如建立乡镇自动雨量站,在特殊地形特殊位置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这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以省市级气象部门为依托,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开发应用数值大气预报产品,收集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资料,对重大灾害性人气、转折性人气及关键农事季节人气,要力求报出落点、量级和范国。要延长预报时效,逐步向公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提供3天以上的滚动天气预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要。
2、建立强大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随若气象服务对象的增多和用户对准确性要求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针对气象信息服务于社会整个过程而言的,气象服务系统中不仅应包括气象信息的生产和发布,也要包含信息的传输服务、用户使用及最终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能否较快、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能否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制定灵活、可行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机制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掌握现代化气象及相关科技、懂经营、善管理、守法廉洁的科技服务带头人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的政治、科技素质以及创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4、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各级气象部门应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为各级领导和各行各业、重点工程提供气象科技服务。加强全方面合作,不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依托其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信息资讯业。
(2)加强与电力、交通、保险等气象敏感行业的深层次合作,努力开拓行业气象服务。
(3)加强国内气象工作者之间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我国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与外国气象服务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功经验。
第三篇:公共气象服务的工作总结
篇一:长兴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长兴县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202_年,长兴县气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新实干,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强化,现将总结如下:
一、以民为本,扎实开展对农服务
县政府颁布实施《关于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发茶叶、果蔬、特种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15大类75种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展“魅力乡村”建设,11月底全部完成考核验收工作。规范农业气象服务各类服务产品,如《茶叶气象预报》、《农气月报》、《葡萄气象预报》等,共制作发布各类农业气象服务材料 83期。进一步规范农业大户“联系卡”制度,新建农户“联系卡”12家。重点做好茶叶、杨梅、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针对性服务。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与林业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防范森林火灾、保护生态安全、提高林农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化服务
今年以来长兴县人工影响天气共进行了14轮作业,共发射火箭弹27发,作业面积3600平方公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赞扬了长兴县气象局开展的人影作业,在今年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春季干旱、水库蓄水的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年春季,长兴县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1月到5月20日,总雨量仅
为191.1毫米,创历史同期新低,为常年的40%,比去年偏少70%左右,4月份以来平均气温比常年明显偏高,5月份即出现高温天气,蒸发量大。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气温偏高,致使长兴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旱情,工农业缺水严重,部分山区连生活用水也发生了困难,县、镇各级领导也是焦急万分。为认真做好抗旱工作,县气象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反应,把人工增雨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21日16时、22日5时、14时、16时和21时,长兴县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五次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全县范围普降甘霖,有效地缓解了当前严重的旱情。五次作业共发射火箭弹18枚,增雨效果显著,增雨受益面积达1400平方公里,增加水量4200万吨,有效地缓解旱情,对农业生产、道路绿化和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圆满完成长洽经贸盛会、第二届中国古银杏文化节、中国花卉苗木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的气象服务工作。在合溪水库建成蓄水期间,科学监测气象信息,提早谋划,为合溪水库指挥部合理安排库区蓄水赢得了时间。
三、科学预测预警,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复杂天气形势,我局严密监视、滚动预报、及时预警,为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共发布24次暴雨、雷电、高温、大雾、寒潮、暴雪等预警信号。积极主动地做好决策服务,报送决策服务材料55期,发布预警决策短信129条,发布预警决策短信人次达23.4万。分别与林业局、教育局、国土局等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多部门联动预警机制;与供电局合作
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电力气象预警防灾平台,增强电力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有效地提高了电网防灾减灾的能力。同时,创新载体,和县传媒集团资源整合,成功开设《魏大姐农事气象》栏目,借助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把最新的、农民朋友最为关心的、最迫切想要知道的农事气象消息,第一时间,告知广大农户,自9月播出以来,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四、健全机制,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更广覆盖
202_年,在202_年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公共气象更广覆盖。先后建成和平镇和雉城镇2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新增通过高田(长兴)汽车安全装置有限公司、浙江物产长鹏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化药(湖州)安全器材有限公司、长兴中山化工集团、明珠路社区5家气象应急准备认证单位。结合当前基层气象事业综合改革的有效契机,扎实开展“魅力乡村”创建活动,全县81个新农村参与创建,覆盖全县每一个乡镇。认真做好生态县建设工作,做好灰霾观测、预报和决策服务,及时发布灰霾天气预报工作。积极参与《长兴县“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编写,就气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让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加强宣传,提升服务新气象
围绕“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活动周、“小彤热线”进社区、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积极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达到99.8%。今年我局通过印发气象台历、科普环保袋、气象科普隶书、防雷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册等途径,积极宣传气象
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气象科普知识。结合气象科普知识“六进”活动,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多份。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大众对气象部门的认识,公共气象服务更大深入人心。
一年来,长兴气象局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再拓展”、“ 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再提升”、“ 公共气象服务载体再创新”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距离百姓的殷切期望,距离长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很大具体,我们将铭记使命,以更加严谨的作风,开拓进取,实现长兴公共气象服务再上新台阶。
篇二:毕节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总结
毕节市气象局
近年来毕节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宗旨,遵循“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发展理念,努力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努力构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目前已经完成气象预案体系修订,预案已报相关单位,等待最终的批复,初步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重点研究了暴雨、干旱、凝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风险评估,建立了气象灾害收集评估制度,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充分利用“3.23”气象日、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机会制作一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对老百姓进行宣传。同时已经完善了市政府相关领导、乡镇书记、镇长、村级信息员数据库建设工作,拓宽了信息覆盖面。
(二)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每年结合毕节市各个季节天气气候特点,明确、季、月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和敏感性,对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命名、服务产品的数据、图标、制作流程和服务传递程序、时间等进行规范,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质量。建立并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短信发送文件交换等渠道,还建立了专人新闻发言制度,当气象台预报有重要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通过电视、媒体等渠道由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接受电视等媒体的采访,让老百姓接受最权威的气象预报信息,提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准备。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林业、水文、交通、旅游、国土、教育部门合作,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应急联动的有效性。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主动跟地方政府沟通,及时了解当前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从202_年以来,当预报有暴雨等重大灾害天气即将影响我市时,气象局以《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的形式由局领导亲自向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汇报,领导作出批示,由地方政府领导亲自到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对全市防汛形势统一调度。
积极参与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价项目工作,为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服务。
(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流程
(四)所使用的地方标准和指标体系
所使用的地方标准:“凝冻”灾害。
指标体系:地上结冰,天空一般有小雨雪。它既区别又类似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它突出的是凝冻过程,体现的是灾害影响。
二、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
目前我市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突发预警信号包括暴雨、干旱、雷电、冰雹、低温冷冻、大雾、道路结冰等灾害性天气,当有暴雨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不断增加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频次,努力扩大公众气象信息覆盖面,及时利用省局分区全网发布系统将重要气象信息发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还和市国土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开展7天内的城镇精细化预报服务。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联合交通、旅游、国土资源、联合民政、电力等部门共同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保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传播媒体,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广覆盖。
三、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工作,我局积极主动与多家行业单位进行沟通,了解不同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尽最大努力做好优质的气象服务工作,如长期与电力、烟草、农业、植保站等部门的合作都很好,由于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得较好,气象服务工作得到了这些部门的 高度评价。
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每次遇到重大户外大型活动,我局都统一调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周到服务,各科室紧密配合,较圆满地完成各项大型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
四、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针对特有灾害的防御、科普、和灾害普查工作,加强公众,特别是边缘山区老百姓的防灾减灾宣传,建立灾害评估业务(包括预报技术研究、技
术开发和平台建设),完善应急体系,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社会舆论给予科学引导。
(二)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要继续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以政府为载体,关注社会重大发展问题等方面需求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气象服务中的指标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平台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由于对我市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因暴雨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灾害发生突然,因此要加大预警平台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努力拓宽信息传输渠道,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知道气象信息,尽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第四篇:气象公共服务技能竞赛题
河源市气象行业公共服务技能竞赛
一、填空(40分,每空1分)现代农业的核心是______,特征是______,方向是______,目标是______。2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中,3S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简称。3 加强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依托气象信息系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经济信息网。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好气息信息传播的_______________问题,是加强农村气象服务的核心环节。5 加强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依托气象信息系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经济信息网,推动乡镇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队伍。
6、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直通中南海》是以 方式为中央领导服务。
7、天气下的空气污染(霾、一氧化碳),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影响人体健康。
8、降水量从少到多,图中颜色从暖色调渐进到冷色调,降水量最大的中心(有可能灾害较大)可用,以示突出。
9、提高决策服务的针对性,要把握好服务对象的需求,充分考虑领导的,重点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过程组织更有针对性的决策服务。
10、按照业务规定要求,各级台站要通过 向中国局上报灾情、上传预警信号。
11、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各单位要在 个工作日内报送信息报告终报或处置情况总结,也可以在最后一期信息报告(终报)中总结有关情况。
12、按照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时限要求,获知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 小时内要完成首次报告,应在6小时内报送书面材料。
13、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 和 职能的重要体现。
14、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和有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当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包括重新确认或更新)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15、广东省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要本着“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原则,由省气象局直属业务单位共同承担。
16、当各市、县(区)发生重要天气过程或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除要及时通过灾情直报系统向中国局上报灾情外,还需要以《 》word文档的形式报告省局。
17、各市、县(区)气象局将编写好的预警短信内容(含天气预警及防御建议等
内容),通过省气象公共服务信息综合发布平台(http:// :8088/wics/index.jsp)的预警通道录入提交给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进行“ 审核”后,向市、县(区)当地用户发布。
洪涝灾害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灾害。
19、各级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省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对可能达到 预警级别的,要及时启动本预案,采取相应预警和应对措施,并及时报告。20、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的预警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级预警,分别以
表示。
21、Ⅰ级响应是指特别重大突发气象灾害事件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领导小组立即组织 分析确认,对气象灾害进行综合评估,经 研究决定,授权 签发Ⅰ级响应启动命令,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并报省政府应急办。
22、热带气旋预Ⅰ级预警:预计未来,及其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将登陆我省或严重影响我省海面或陆地(严重影响的定义是指责任区有。
18、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所称的气象灾害包括:指由 于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2分)1、202_年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方案中,春季影响冬麦区的小麦扬花、灌浆、乳熟的灾害天气是()。
A、高温 B、干热风 C、寒露风 D、倒春寒
2、广东省气象局气象服务周年常规管理和固定上报项目要求,各市局、省台、省科技服务中心需每月()日前上报决策气象服务情况月度统计表、预警信息发布情况月度统计表。
A、5 B、6 C、8 D、10
3、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的信息反馈要求,省局()应定期将每季度决策服务材料领导批示等信息反馈给各业务单位。A、减灾处 B、办公室 C、气象台 D、预报处
4、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中提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防御规划到县、气象信息员到()。
A、县 B、乡镇 C、村 D、户
5、《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202_年()月1日起施行。
A、1 B、5 C、6 D、10
6、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含义:天气炎热。一般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以上。
A、35 B、36 C、37 D、38
7、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含义:()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
A、3 B、6 C、12 D、24
8、以下不属于根据需要制作的广东省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有()。A、天气分析和预报服务产品 B、气候监测、分析、预测及应用产品 C、雷电灾害信息产品 D、预警信号产品
9、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号播发系统和防御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本地的()、播发质量和防御能力。A、预报水平B、预警水平C、服务水平D、监测水平
10、根据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引,发布()时不需要建议中小学停课。
A、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B、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C、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D、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某一层级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发生范围在该层级所辖_(_____)个行政区域以上,或发生范围虽然不足,但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和危害的气象灾害。(A)1(B)2(C)3(D)4 12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坚持以下基本原则:(______)。(A)需求牵引,服务引领(B)因地制宜,科学布局(C)突出重点,集约发展(D)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13 根据《广东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农气业务改革试点有:(______)。(A)江门台山(B)湛江徐闻(C)清远阳山(D)广州白云(E)清远佛冈 《广东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以(_____)_为试点实施12121电话语音系统改造。
(A)汕尾(B)江门(C)阳江(D)清远 15中国气象局《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2_-202_)》制订了主要目标。其中,主要作物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平均达到(_____)以上;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_____)以上。
(A)90%,95%(B)90%,90%(C)95%,95%(D)95%,9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_(_____),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A.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B.农业生产服务 C.发展区域经济服务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______)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A.协调 B.指导 C.领导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______)。
A.给予鼓励 B.予以表彰 C.给予奖励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______)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______)承担。A.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建设单位 B.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当地政府财政 C.国家基本气象站、基准气候站„„中央财政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_(_____)等专业气象预报,并配合军事气象部门进行国防建设所需的气象服务工作。
A.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 B.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C.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2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 的原则(_____)_。A、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B、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C、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
22、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 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______)A、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B、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 C、当地气象台站
23、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 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______)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24、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
法给予处罚:(______)
A、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B、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C、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25.《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______)
A.表彰和奖励
B表彰
C奖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______)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C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27.《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______)
A组织 B组织、领导和协调 C、领导和协调
2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______)等内容。A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
B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C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 29.《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______)规定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B.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C.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30.《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______)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3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应由(_____)组织。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B各级气象主管机构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32.(_____)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各级气象主管机构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三、多选题(每题1分,多选、少选、错选每个扣0.5分,共7分)
1、中国气象局的重大决策气象服务材料经审签后,由任务牵头单位统一以中国气象局名义通过()等方式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A、电子产品发送 B、纸质文件交换 C、电话汇报 D、当面汇报
2、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所指重大突发事件,包括()。A、重大气象灾害 B、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C、气象部门内部突发事件 D、重大群体性事件
3、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等要素。A、时间 B、地点 C、结果 D、后续处置 E、应对措施
4、下列属于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的有()
A、由一次天气过程在本省(区、市)范围内造成10人(含)以上死亡或1亿元(含)(西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B、由一次天气过程在单点(地级市范围内或50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内)直接造成5人(含)以上死亡或3000万(含)(西部地区202_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C、强对流天气在1个行政村或相邻2个行政村(1平方公里内)直接导致3人(含)以上死亡的。
D、因气象原因对所属行政区域内通信网络、电力、交通,城乡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0万以上或者造成整个地区(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生命线”(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下水道等关键设施)中断6小时以上的或将中断12小时以上的。
5、以下属于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A、和气象相关的自然灾害 B、受气象影响的事故灾难
C、受气象因素制约的公共卫生事件 D、需气象保障服务的重大活动
6、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包括()。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7、冰雹预警信号包括()。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四、问答题(21分)名词解释:现代农业。(3分)
简述农用天气预报的定义。《广东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省级做哪几项农用天气预报?(6分)
3、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任务主要来源于哪几方面?(4、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4分)
3、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包括哪几类预警信号?(
3分)
5分)
第五篇: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公共气象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物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共气象服务最好由政府免费、无偿提供。但是现实往往要比理论复杂得多。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活动。一些私人气象公司向民航及其它特别用户提供商业化气象服务。民航部门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恶劣天气更是飞行事故的主要杀手。另一个早期接受市场化气象服务的部门是远洋运输部门,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对海上航行安全有致命的影响,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气象服务。可以说,海上航行的安全需要促进了现代天气预报的最初发展。但是,因为这些部门主要是从防灾角度使用气象预报,这属于政府气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市场化气象活动没有大的发展。到了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要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就促进了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和国家气象部门的市场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由于受本国经济的限制,一些国家气象部门的经费不足,或者政府因财政困难减少了给气象部门的经费,政府在政策上允许气象部门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使得许多国家气象部门陆续开展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化活动。
但是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热点话题。各国对公共气象服务应否实行市场化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从总体上看,公共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气象机构和私人气象公司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加剧了国家间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也给一些市场化步伐不够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之缘起
(1)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刺激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服务的质量、内容、频次、时效上都有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益需要特定的气象服务产品,如建筑业、制造业、保险业、仓储业、交通、航空、航海、期货贸易、金融、农业、林业、渔业、餐饮、石油、电力、旅游、盐业等。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产品已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公共物品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是社会基础性设施,其生产成本来源于全民,通过税收来获得价值补偿,如果对社会某个或某些个体提供专门的服务,有求必应,事业经费必须大大增加,这些服务的收益是某些个体,而成本则要由全社会来承担,这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作为公益性气象服务的用户,因为成本已转嫁给了社会,其需求将可能是无限的,多多益善。公共气象部门要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很难的。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可能虚报自己的需求。由于人本身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尤其是边际需求很难在技术上准确估计,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必然难以作为科学经济决策的基础。消费者虚报自己的需求,既有道德上不诚实的原因,同时也有由于消费者没有面临直接的财务约束,而错把自己的欲望当作有效需求上报的原因。其次,从气象部门角度来看,要随时随地调查如此众多的消费者消费口味以满足其需求,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即使气象部门有决心,有信心,从经济角度看也是不合算的。因为这种大规模的调查显然需要相当巨额的成本。而一旦调查消费者需求的边际 1 成本超过了因此而得到的边际收益,那么这种调查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算的。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必然导致严重的非瓦尔拉均衡。
所谓的瓦尔拉均衡是指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在价格的逐步变动下,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供给与需求,从而使两者达到一致。这当然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微观经济非瓦尔拉均衡导致了两个方面的不经济后果:一是广大消费者的个体福利无法在既有资源条件下,使自己的消费效用得到最大化,也就是说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配给的消费效用,而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好满足于有限的几种消费效用。二是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失去了需求方面的基础。
气象部门内部要么就大量生产气象服务产品,不管其社会效果怎样,从而获得政府的越来越大的投入。如果投入固定,则尽量不去生产气象服务产品,隐瞒气象信息资源,只要一句“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到”就足矣。
如果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很大,生产气象服务的成本将很高。如远洋运输船只,就需要详细的航线预报,每一条船、每一时刻、每个地点根据该船的质量、大小、货物类型、重量等等所需要的气象保障内容大不一样,需要专门的制作,成本很大,不说预报失误带来的责任,单就制作预报和通讯成本就得数千元。在无偿免费的情况下,这一成本被转嫁给全社会,而船舶公司从气象服务中收益数十万元、数百万元。这自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难以长久持续。
这样的服务产品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性质,是不完全的公共物品。
用户不仅从生命财产安全角度考虑要求基本的公益性气象服务,更从生产效益方面需要专门的、准确的、及时的气象服务,优质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可以使船只减少货损、缩短航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获得超额利润。船舶公司有利润驱动,自然愿意投资购买气象导航服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就越高,而投资于气象服务的热情就越旺。
(2)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趋势与最近二十多年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不开。一是大气科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借助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现代探测手段,大大提高了监测能力;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广泛应用高速计算机,发展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新的气象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灾害评估技术、污染气象预报、医疗气象等。即使传统的公益性天气预报,稍作加工就成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尽管天气预报的全部制作过程具有巨大的生产成本,但是,将天气预报加工成为丰富多样的新产品却是投资少、见效快、利润丰厚的工作。如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news Inc.)就开发了近30种生活娱乐指数,如:睡眠、紫外线、洗衣、打伞、空调、情绪、星空、西瓜、食欲指数等等。可以说,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气象服务的潜在能力空前提高,能够明显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
二是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通信技术,为气象信息及时、广泛和方便地为用户服务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天气预报是一种容易过期的产品,服务产品只有尽可能快地分发到用户手中,才能发挥效益。现代多元化的通信技术为针对性气象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无线电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电报、电传、卫星通信、电话、寻呼、计算机服务终端、国际互联网满足了多层次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需求。
(3)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出于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面临财政压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纷纷出台政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紧缩开支,公益性事业的经费大幅度削减,气象部门也深受影响。许多国家气象部门依靠单一国家投资已难以为继。政府也是经济人,也有财政约束,也需要精打细算。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正好与政府功能扩张、凯恩斯主义兴旺过程一致。政府功能的扩张,带来了财政支出的增加,就必须增加税收,而且高赋 2 税又会带来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政府会尽可能多收入、少支出,它自然乐意减少给气象部门的投入。如果气象部门有可能获得计划外收入(非财政收入),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自然支持气象服务收费。
以美国为例,大约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开始出现,当时私营公司主要进行一些商业气象服务,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迟缓。直到1991年,美国政府对公私气象服务的界限进行了划分,初步确立了公私合作的气象服务体制,但两者如何合作并没有理顺。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开始进行果断的气象服务改革,将原来国家公益气象服务全部实现私营化。根据美国国会1996财政预算案,政府决定从1995年10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停止三种分类气象信息:停止向非联邦政府部门提供火灾气象预报服务;停止海运气象信息广播,海洋气象由美国海岸警卫队接管;停止向新闻机构提供全国天气概述。从1996年4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又全部停止播发有关农业分类气象信息广播服务。此后美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已拥有202_多家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它们经营灵活,业务纷纷扩展,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优质服务,也让用户更切实感受气象服务能加强防灾避险和提高经营效益。这些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一年就有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
二、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模式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是最近二十年的新趋势。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是由私人气象公司提供的以赢利为目的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也可以是由公共气象部门提供的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有偿气象服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政策也有本质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制度安排。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制度安排可归纳为如下类型:
(1)完全无市场型。完全是公益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无偿免费提供气象服务,不搞有偿服务。有些发展中国家不允许公共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更不允许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
(2)垄断型。基本上没有私人气象公司,公共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性气象服务,同时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可以进行以收取成本费为基础的专业有偿服务。目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还应该相互合作。欧洲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4)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目前美、日等国采取这种型式。如日本除气象协会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外,私人气象机构近十多年发展很快,收入也较多;而美国的私人气象服务机构更多,其气象服务的跨国活动给不少国家的气象部门带来潜在的竞争和压力。日本私人气象服务公司把日本气象厅称为“大家的气象台”,而把自己比作“您的气象台”,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服务公司的区别。
在日本,仅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WNT)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有300亿日元,约合3亿美元。日本的“天气经济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空调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和食品变质指数等一系列指数,都成了商家确定仓储和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
日本另外一家著名的气象公司是天气新闻公司,它是一个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公司,成立于1970年,当时是美国海洋气象导航公司(Oceanroutes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以为远洋船舶提供最佳航线(主要是太平洋区域)的服务为主,客户均为 3 船业公司,占领了日本90%的船舶市场;1980年开始为棒球场提供气象服务,这是天气新闻公司第一个面向陆地的服务项目,1983年开始走向电视媒体;1986年从美国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了天气新闻公司,并得到了日本气象厅的认可;1993年兼并了美国Oceanroutes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9处分公司,形成了天气新闻集团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达300亿日元,其中日本总公司近70亿日元。
天气新闻公司的分支机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气导)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气象公司,由于其起步早,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财务开支灵活,通过给客户种种好处来争取用户,在商业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高科技合资企业。上海气导是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现有员工6人,另聘有兼职的航海专家和气象专家,由海运学院负责管理。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海洋气象导航和船队管理系统两项,为1000多远洋船只提供气象导航服务,船队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是中远集团公司。上海气导作为天气新闻公司的分公司,也协助天气新闻公司开展其它业务。在气导业务方面,上海气导和天气新闻公司的其它子公司由总公司统一协调,相互合作。其主要业务流程是:上海气导开发客户后,向天气新闻公司提供客户资料,天气新闻公司通过卫星直接向船只提供气象导航服务。从其业务流程看,上海气导的工作主要是为天气新闻公司在上海开发服务市场。据估计,他们已经占领了70%的中国气象导航市场,该公司正在要求在上海拓展新的气象服务市场。
天气新闻公司服务业务流程是:①从日本气象厅气象业务支援中心接收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②由公司进行第一次加工,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将20公里网格的数值预报产品加工为5公里网格的产品。要素包括气压、温度、云量、降水、风、湿度、露点差等,这是天气新闻公司一切服务的基础。③根据用户需求,加工出服务产品。业务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获得日本气象厅提供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和气象观测资料。而天气新闻公司从日本气象厅获得的全部信息来源于全球天气监测网,其中包括我国的大量气象观测资料,天气新闻公司抢占了我国70%的气象导航市场,它只作了部分加工,只作了相对而言很少的工作,付出了很少的成本,就赚取了高额利润。
三、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之利弊
气象与经济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联,企业在气象上投入1 元,可以得到98 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与产出比为1比98,这就是经济学界流行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准,国外气象公司开发出啤酒指数、空调指数、雨伞指数、泳装指数、睡眠指数等五花八门的气象指数预报信息,定向提供给专门的企业获取利润。比如,夏天持续的高温刺激着消费者购买空调的欲望,强烈的紫外线引导消费者购买遮阳伞,饮料的销售量在酷热的几天中也是直线攀升。在德国夏天气温每升高一度,啤酒销量就会增加230 万瓶,在日本,夏季超过30度气温每多一天,空调的销量就增加4 万台。
在美国,私人气象公司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产。美国国家气象部门只经营公益无偿服务,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化气象服务。著名的私人气象公司有全球天气服务公司(WSI)、美国天气动力公司、美国全球气象服务公司(ACCU)和夏顿电子公司(ALDEN)等。美国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天气预报信息的价值,特别是为特殊气象需求的用户所提供特殊气象服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私人商业气象服务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能提供多种气象服务的大行业;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大小不等,雇员从1 人至300 多人,年收入从8 万美元到100 美元不等,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10 亿美元的社会服务产业。(202_年左右数据)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电视天气频道、天气预报电台、整版天气预报的报纸等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包括向中国提供的各种商业化气象信息服务。
在日本,民间气象公司气象信息当成商品出售,精细到了感冒指数、出行指数等预报 日本在1994 年后,允许民间气象公司对特定用户制作天气预报民间气象公司依托高科技对公益气象信息进行精加工,把气象厅的信息转化成商品,同时通过宣传(甚至广告)、公关来开拓市场;他们的服务产品,大到短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小到感冒指数、适宜出行指数等各类非常贴近民众生活的气象信息等;他们产品的空间分布也很广大,大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小到公路边、机场内的显示屏等。当然,私人气象公司对用户的气象服务是建议性的,不存在命令,因此在预报和服务失误时,不必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失误是由于工作疏忽或责任事故,则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从公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看,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提供是大势所趋,气象探测、通信等科技的进步,使得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气象服务需求成为可能,因此,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部门领域和市场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无可厚非。实际生活中,除了为政府防灾和公众日常生活提供公益性的信息保障外,气象服务开始提供承担较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职能,由此,这一服务也就具有了私人性、商业性的特点,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比如航空公司、机场等往往对气象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既能让气象服务更加多元化,可以推进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等技术和相关服务在需求和竞争中快速提升,也可以增加气象部门的收入,反过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发展会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用的扩大,但也有其负面影响,处理不好会影响气象事业的发展。全球范围的跨国气象市场化服务会损害提供气象资料和产品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资料和产品的免费和无限制交换原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气象基础信息作为世界性公共物品,绝大部分成本由各国承担,市场化气象机构可以免费从公共气象部门获得。私人气象服务公司稍作加工成为商品,拿到无偿提供气象信息的国家赚钱,与当地气象部门抢市场,使当地气象部门的生产成本无法得到价值补偿。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不仅免费搭了便车(使用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而且还抢占了市场,从而使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无法维持下去。当地气象部门最终会奋起反抗,拒绝向私人气象公司所在国提供免费气象资料,而私人气象公司所在国的资料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这个国家,而是从世界气象中心获得,提供资料权事实上不握在提供国手上,提供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断绝履行对世界气象组织的义务,不向世界气象中心提供资料。
然而,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气象资料及其产品的免费和无限制交换原则是世界各国气象事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世界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离开这一点,全球的、区域的和国家的气象预报以及任何形式的气象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免费和无限制气象资料和产品的国际交换是各国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服务的基础,也是世界气象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在技术水平上(如深加工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可以公开对外国开放,那么我国有相当大的市场会被外国占领,而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和高度集约的方式开发许多新的气象服务市场。即使象德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和资金都有很强的实力,但仍竞争不过以美国、英国气象部门为后台的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因此,德国气象局考虑在制定新的《气象法》中,对气象服务市场进行规范,除欧共体组织的国际合作外,拒绝外国的私人气象服务公司进入德国的气象服务市场。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我国最终开放气象服务市场。封锁、回避不是长久之策,放任自流更会伤害气象公益事业。只有顺应潮流,因势利导,才是明智之举。
四、中国之现状
在中国台湾,目前已至少有三家本土气象公司、一家外商气象公司在台湾生存。天气风 5 险管理开发公司于202_年台湾气象法开放后成立,202_由彭启明博士,也是公司总经理拿到第一张民间预报证照,并于202_年6月以全公司名义拿到第一张气象海象的核可预报证照。天气风险是全台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成功将气象加值服务推广于企业、媒体及产品的本土气象公司。该企业提供全台基本预报、特殊景点预报,例如:高尔夫球场、冲浪地点…等以及各类指数预报,另外也提供国际超过数千个地点预报。另外更提供企业天气风险控管服务,协助企业在营销规划、营运策略、成本及物流控管等各层面执行时,能够做出最有效益及迅速的决策。
202_年88风灾后,防灾减灾开始被台湾各界重视,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以本身客制化天气预报之优势,投入这块领域,先后与台湾高铁、台北市政府、水利署、公路总局等民间企业及公部门合作,提供客制化的气象顾问服务,为保障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力量。该企业正积极拓展台湾乃至于亚洲的气象产业市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让天气风险成为世界名列前茅的气象公司,期望运用其自身的人才优势,将气象信息做更多生活化与创意化的应用。
台湾气象产业开放迄今,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不仅不受不景气影响,营收也持续逆势成长,民众也可以从有别于气象局的不同来源获得天气讯息,除了对民众而言是一大福音之外,对一向被认为是冷门科系的大气系学生而言,更是增加新的出路。以往国内大气系学生毕业之后,有高达八成的人会被迫转业,只有不到两成可以学以致用,但多得经过高普者窄门始能进入诸如气象局或民航局等公家单位,更少人得以继续深造。
目前由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服务的客户包罗万象,主要有媒体气象内容提供、企业服务及天气产品等部份,国内目前有多家电子媒体及新闻台之气象信息即改采由民间公司提供,并非传统之制式由气象局提供的单一数据,媒体及国内许多企业也认同将民间气象公司做为其企业气象预报中心,同时亦结合保险公司推出天气保单,公关公司举办户外大型活动、影视公司制作电影、短片、建设公司卖房子亦会先咨询天气信息,甚至连赛鸽鸽主都得依循天气预报来训练鸽子。餐厅、卖场也藉由分析天气信息和客户行为的相关性预先准备好食材,率先掌握天气先机,才能在此微利时代异军突起。
天气风险管理开发公司与公共气象部门相比较的特色与差异表现如下:
气象局 防灾
功能
(侧重灾害)
(穿衣服、保湿防晒、皮肤保养)
分众
对象
大众
(小美女气象、高尔夫、职棒)
客制化预报
内容
(一天两次)
中正纪念堂飙雪,中华奔驰户外车展)
天气 vs.营收
商业应用
无
(天气保险、期货等商品)
普通
(随时随地,例如办活动,像NOKIA
天气风险管理
一般日
专业背景 气象 气象、营销、网络、媒体、手机
资料来源:http://www.teniu.ccpany/aboutus/diffrent.php
项目
多样化图资,便利主播
卫星云图
卫星云图 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 雨量分布图 温度图预测图 一周动态天气图
气象分气象图资
析 简单易懂 以上图资包含全球、东亚及台湾 信息丰富 可依时节调整预旅游预报 固定
提供观光景点、名胜古迹、户外休闲...等,单点详细一周天气预报信息。
报地点,如:秋天增加赏枫景点...等,提高实用性。官方气象单位
天气风险
差异
信息丰富
国际气象 地点:七十多个城市 预报:当日 信息:历史气候分析
地点:三百多个城市 预报:一周天气 信息:历史气候分析
可随时调整预报地点,提高实用性。 及时性及气象新闻 剧烈天气:制式新闻稿及记者会。
特殊天气:提供相关讯息。
剧烈/特殊天气:专业3D立体动画天气图。
新闻性的内容支持服务。强化新闻内容。
资料来源: http://www.teniu.ccpany/aboutus/diffrent.php
在中国大陆不断有人指责国家气象部门长期垄断气象服务行业。在国家气象部门与行业气象部门(如海洋环境预报部门、水文气象预报部门、民航气象部门等)之间也或多或少出现了服务方面的纠纷。在气象部门内部,尽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在开展市场化气象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矛盾。从目前来看,是体制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发展。当前气象预报的发布权由公共气象部门垄断,未经官方许可媒体也不得擅自转播、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202_年2月1日起施行的《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中,将气象台站发布气象预报的垄断权利变相扩张至气象信息的传播领域。第六条规定:除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广播、电视台站和报纸应当安排基本固定的时间和版面,每天及时刊播气象预报之外,其他媒体需刊播气象预报的,应当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刊播协议,双方根据协议提供和刊播气象预报。尽管第十条规定:鼓励媒体积极刊播气象预报,但是随后的第十三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可以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经许可擅自刊播气象预报的;(二)擅自将获得的气象预报提供给其他媒体的;(三)未经许可擅自转播、转载气象预报的。对刊播行为进行如此严格的限制,其重点显然并不在于气象科技成果权的认定,而是强调传播要与气象台站签订合同并且交费,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之下,通过制定规章扩张自身权力。
虽然中国大陆自1985年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但迄今国内商业性气象服务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气象有偿服务就出现萌芽状态,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许多气象台也陆续开展了针对特定企业、特定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有些企业,像民航这种对天气敏感的特殊行业,则选择自己提供气象服务。例如,南航气象室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指定的气象信息发布部门(如国家气象部门以及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指定的气象台)购买信息,然后针对某个要求来进行研究,比如降水、温度、风速等,对飞机有哪些实际影响等,“气象部门是生成原料的部门,就像大米和水、盐、油等基础原料,我们南航气象室则是把这些大米煮熟,调制各种口味,2根据航空公司的各种要求做成适合不同口味的一道道菜。”
在大陆的公共气象服务公司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北京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承担着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媒体发布、媒体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影视科普宣传等职责。
华风的预警预报服务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0个频道)、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教育频道、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华卫视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2个频道播出,首播节目达130多档。每年发布数千次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的各类预警预报,成为人们防灾减灾和安排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特别是每天19:31分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更是家喻户晓。华风集团承办的中国气象频道是一个24小时全天候的专业气象发布平台。截至202_年4月30日,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含地级城市),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约7000万户。随着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华风集团借助电视、广播、手机、IPTV、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等手段,形成了多元媒体联动播出、立体覆盖的服务格局;业务范围涵盖天气预报和气象专题节目生产、专业数字频道运营、气象影视信息技术服务、新媒体业务、广告经营等各个领域。尽管其成就斐然,但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气象频道事实上是由中国气象局开办、各省级气象部门协办的。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私人气象服务公司,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家合资的气象服务公司。早在1983年,上海市气象台和海洋石油公司就合资成立了一家专门公司——海洋石油服务总公司,专为南黄海的石油开发提供服务。但是公司最后由于此次开发任务的结束而终止运行。后来,为了对东海石油气田大开发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上海市气象台又一次与海洋石油公司合作,注册资金50万,成立了上海海洋石油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外国气象服务机构也刚刚开始登陆中国气象服务市场。新西兰气象公司 是第一家在中国开发商业气象信息的跨国气象公司,在南方航空公司安装了WINZ(航空信息管理系统)。他们将南方航空公司视为桥头堡。当前,已有数家跨国气象公司在中国寻找机会,例如,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在这些跨国气象公司中,步子走得最快的是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气象部门全部商业化的国家。他们把澳大利亚和中国作为两个市场开发目标觊觎数年。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要真正发展,就必须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不利于气象事业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适时坚定地扶持充满创造活力的民间资本的竞争。我国于 202_ 年实施的《气象法》实际是传统气象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的产物,同时这种法规有着明显的行政区划的特点,因此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有差距。我们需要在法规上清晰区分公益性、商业性气象服务,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分开操作,再从技术、机制上改善服务质量。目前中国的关键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理顺公益化和市场化服务,使得公共气象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更加有效,供给 1缪旭明:关于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探讨,中国软科学,202_年第1期。
陈强 程行欢:中国气象经济为什么未成气候?羊城晚报,202_年10月16日。模式多元而专业,既满足公益需求,又满足市场化的不同需要。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法》等相关法规,并给予宽松的政策,这是商业气象快速发展所必须的法制环境。首先应该在法律层次上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界限,在保障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对商业气象服务的经营主体、经营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范,使商业气象服务的经营者有法可依。其次,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适度放开商业气象市场。根据目前的现状和国家整体利益,制订商业气象服务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提高商业气象市场的竞争力度,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法规上对商业气象信息的获取、使用和发布标准进行重新界定,对原始的气象数据进行相应的产权保护、3合理定价,保证商业气象企业获取原始气象信息渠道的畅通。
另一方面,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现代气象服务的组织结构主要应当包括国家气象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企业。综观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即使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气象部门仍然是气象服务的主导力量,但是其并不足以包办一切气象服务事务。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影响下,气象事业的内部结构在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直接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对其提出的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服务实体。在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国家气象部门不再是一支独秀,一体独大。在世界气象组织53次执委会会议上,美国就提出要对媒体和私人气象机构的作用进行讨论,并建议将有关内容写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修改草案。这就充分看出气象服务实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我国气象部门服务机构和行业服务机构的服务重点逐渐转变的公益服务上来。服务组织主体应由国家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民营服务企业和外国服务企业等组成。其中,国家气象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中的决策服务机构和公众服务机构的功能更强,国家服务机构不再从事商业性服务。民营服务实体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国家控股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将实行“国退民进”政策,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改制企业和原来的民营服务实体、国外商业服务实体共同形成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供给主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商业性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和竞争机制。
就服务的分工问题,存在着一些涉及到公平竞争的问题,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机构的关系因此比较难处理,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方面的确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能够得到确立,再辅之于经费管理方式的改革(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正在试行的“基以预期成果的预算管理办法”),按照政府行为、非营利行为和营利行为进行分类管理,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解决。毕竟任何一种服务实体都解决不了所有气象服务问题,满足所有气象服务需要。无论是国家气象部门还是私人气象机构,最终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重点的服务领域。如国家气象部门着力于发展固定用户和大用户(如政府和“伙伴”用户),进行专用产品的生产。非营利和营利性气象机构着力发展中小用户,进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的发展,求实,202_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