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4-90088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6 11:25: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金华

资料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202_(18),3

[关键词]审计;作用;经验;新课题;对策

[摘要]20年来,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国审计工作的新课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2_)03-0003-0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和各地审计机关成立20周年。这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特殊历程。在这一特殊历程中,审计工作对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审计事业取得的成就,总结一下我们积累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20年来审计工作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在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客观实际的健康的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审计工作从对财政财务收支监督人手,对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审计署较早提出来要在会计领域打假,检查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要解决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等方面不规范的问题。这些年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效果显著。凡经常接受审计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秩序、财务管理、财务状况等均有很大好转,这些部门的领导也更加重视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二)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刚起步时的审计工作主要强调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尤其是合法性实行监督,重点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当然也不能把什么都说成腐败。所谓腐败,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获取非法所得、非法利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的很多审批职能还没有扭转过来。政府管理仍然运用行政手段,而社会诸多方面的运行方式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漏洞就会暴露出来。这样就导致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和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结合起来,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古今中外都存在腐败问题,但我国最近10多年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就与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强调要解决腐败问题就要深化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要解决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问题不明显。因为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商品交易,掌握权力的人无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寻租。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运行的情况下,政府的审批权力很大,腐败行为就容易产生。这也许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的一种现象。行政机构改革精减了一些部门,有些权力要重新分配,有的部门还在努力为本部门多争取些权力,尽可能利用制定的一些部门法规扩大本部门的权力。虽然很多政府部门的一些审批项目被取消,而这些被取消的审批项目在权力中的分量是很轻的,真正的一些要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过去,有些部门的审批权力主要集中在局里和处里,有些部门的局和处有自己的账户,有的部门有几十个账户。这种运行机制是一种过渡性的,在这种运行机制下腐败问题容易滋生。当然这种状况已有较大转变,但改革的路还很长,目前很多案件的调查是从审计人手,因为无论有无问题审计机关都可以进行审查,这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不一样。审计机关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去发现线索,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掌握一些线索,然后深入调查。审计机关提供的线索都在立案审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审计机关大约提供了6000多起经济案件线索,有些是震惊全国的大案。可见审计机关在惩治腐败中发挥作用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担负的特定职能。韩国审计和监察是合二为一,实际上也就具备了这个职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反贪局和审计机关则没有什么联系。

(三)在推动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这些部门和单位深化改革。比如审计机关较早强调预算管理应细化,强调部门预算等。最近又提出如何规范财政的转移支付,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环节来防范金融风险及企业的财务收支虚假等问题。这些对深化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等领域的改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审计事业积果的基本经验

过去20年,中国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最关键的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依法审计的最高原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新中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依法审计始终作为审计工作的一条原则,也是作为一条最重要的工作方针。审计的权力是宪法赋予的,宪法对审计的职能、审计的工作对象、审计的组织体系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国务院各个部门中由宪法规定其职能的为数不多。过去我国在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人们热衷于研究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讨论是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人们比较注重行政的权力或某个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所以过去常常把审计的希望寄托在某位领导的重视上。1997年前后,审计署曾经提出:要站在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去开展审计工作,这是审计工作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要从维护国家宪法的权威高度去搞好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能。与此同时还要从主体、客体的角度依法履行审计职能,加强审计自身的法制建设、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二)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基本方针

审计署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方针,这与特定历史时期及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与现在提出的基本方针在思路上、内涵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抓重点”这一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就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执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一方针时,更强调突出重点,重点也更明确一些。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这里有一个问题,审计署提出的20字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l/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它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个什么关系?我认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20字方针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在重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为什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重点?就是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所以,任何时期选择重点都要从大局和中心来考虑。离开大局和中心,这个重点就选得不对。“全面审计”讲的就是依法审计,全面履行监督职能。突出重点,就是要围绕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热点问题、领导最关心的问题等开展工作。江苏的重点和甘肃的重点不一样,苏北的重点和苏南的重点也不一样。各地审计部门要围绕当地的工作重心、当地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工作。

(三)坚持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中心

首先,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审计质量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而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没有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的质量是不会提高的。其次,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过程,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程序,没有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个人素质再高,工作质量也不可能高。所以除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外,还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包括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成果的规范等等。凡审计质量不高的地方,要么是审计人员素质偏低,要么是审计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太大,造成审计工作的一些失误。

(四)坚持狠抓“人、法、技”的基础建设

审计署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六字方针。那时的基础建设和后来的基础建设不完全一样,那时主要是组建阶段。后来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法、技”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以人为本,狠抓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以法治审,建立一套审计领域的工作规程和法规体系;以技相长,吸收世界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手段。近几年来审计工作的较快发展与抓好“人、法、技”的协调发展,抓好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审计事业面临的主要新课题和对策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审计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年审计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中国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处理好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中国审计是由财政检查脱胎而来,在开始时仅仅是财政监督,后来才逐步过渡到监督财政。开始时的监督主要是为增加财政收入服务,是财政监督的一种延伸,是站在财政的角度去监督有关部门。因此刚开始的若干年,每年要花很大精力去搞财务大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公布以后,审计的职能才逐步地由财政监督转向监督财政。审计开始是财政的助手,后来变成了财政的“对手”,最终提出财政审计、监督财政是中国审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监督财政是我国宪法、法律所赋予的职能,也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中国审计最早开展的工作是企业审计,最完善、最成熟的工作也是企业审计。因为财政监督主要是监督它的税源和利润来源。监督税源和利润来源,就是要监督国有企业,必须经常查国有企业,所以中国审计一开始就是“企业审计”。因为这些企业是国有的,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所以要审计国有企业的效益。在最早的“企业审计”中,逐步摸索了一些企业效益审计的方法。但我认为绩效审计主要不是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审计,而主要应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企业的效益应该由市场来鉴定,通过市场竞争来评价它的效益,而不是靠审计。当然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必要的,但主要精力不应放在企业效益上。同时,如果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掺假,假账真算,搞出来的效益也是虚假的。所以后来对企业的监督主要是解决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审计署明确表示,在会计资料失真的情况下,先解决会计资料真实性问题,打假治乱。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逐步规范,现在有必要提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的方针。美国的绩效审计占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占10%。我们设想,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当然,绩效审计必须突出重点,主要揭露政府部门财政资金投资、大的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浪赞,这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的程序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于对审计的整个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审计报告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审计体系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转化,无疑将会对审计工作带来一个新的挑战。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为改革和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

当前中国审计更多的是微观审计,下一步应解决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直接进行审计和调查,应从机制上、体制上、政策上、国家的法律法规上去研究一些问题。因此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来看,应该把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这也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准视点、选准角度,如何调查并加以综合分析,如何体现审计调研的特色而有别于国家的调研机关、政策研究室、科研机关的调查研究等等。

(三)如何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国外审计更多地强调审计的独立性,我们更多地强调审计的时效性。国外包括西方国家都认为我国审计力度和整改的速度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中国的审计体制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处理审计和监察的关系、审计和政府的关系、审计和人大的关系,以及审计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今后审计体制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这个问题最终涉及到宪法的修改,但这项工作确实有认真研究的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太赞同一些说法。比如把世界审计模式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我认为独立型与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不能并列。世界所有国家审计都是独立的,不管是对议会负责还是对政府负责,都是独立的。即使德国是对法律负责,但实际上还是向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独立性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把独立型跟司法型、立法型、行政型并列,在一个层次上对比是不科学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审计机关是立法型,多数国家的审计机关是对立法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且不作为议会的下属单位。议会只有指导意义却不具有领导意义,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不属于立法型。司法型确实存在,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司法型。行政型是存在的,隶属于政府。很多国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但又不完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时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日本就是如此。在我国,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可以隶属于人大,但无论是作为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也好,还是作为人大的工作机构,人大都无法直接领导如此庞大的机构,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所以隶属这个词不太妥当。到底如何划分,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四)如何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问题

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对于今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现在又面临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问题。如何在审计工作中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题,包括如何加强现有程序、现有规范的科学化,包括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开发运用。中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过去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实际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将来审计的手段可能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多个领域。

(五)如何进一步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

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法、技”的建设,核心是将来要培养一支符合中·国审计要求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有两个方面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的需要。一是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要改变。目前会计专业人员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绩效审计的比例越来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甚至需要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优化。做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有较强的宏观意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比如,要做一个称职的企业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基本的技术指标、质量管理甚至物流等也要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揭露管理上或者效益上的问题。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对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审计专业的教育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希望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高,实务能力的增强,我们的审计事业能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根据李金华审计长在北京大学与审计署联合招收首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第二篇:对农信社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虽然农信社在内控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由于自身经营特点、行业自律、员工队伍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仍存在内控制约不力、制度执行力低问题,导致有些部门风险隐患较大,个别地区案件频发。

究其原因:一是从农信社经营情况看,点多面广,遍布城乡,风险控制难度大。二是行业自律性相对较弱,没有全国性统一管理机构,各自为

战,管理较为松散。三是内审部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审计覆盖面过窄,频率不够,尚未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加之个别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督审计检查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甚至存有人情大于制度、关系高于原则、信任代替监督现象,导致违规问题屡屡发生。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制度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薄弱,对潜在风险隐患缺少应有的警惕,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制度执行力差,不能严格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笔业务,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屡纠难改。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工作。积极为内审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赋予内审部门特殊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和专业性,使其真正运用法律法规的权力去解决和处理问题,提升内审的功能。为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现有内审部门可挂靠上级部门或成立相对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人员定期实行跨社交流,确保监督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及制度建设。内审部门人员必需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生活作风正派,在行使稽查职责时,敢于揭露被查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充实审计部门人员,建立一支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需要的人员构成多元化的、相对独立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同时,在制度建设上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制度看,由于自上而下内部审计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办法,通过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审计行为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三是切实转变稽核职能。积极创新理念,加强稽核工作,实现稽核职能的转变,即:稽核方式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稽核内容由“合规性稽核”向“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稽核”转变;处罚方式由“单纯惩处”向“教育与惩处并重”转变;稽核成果以注重整改为主向综合利用、指导工作转变。充分发挥稽核监督作用,促进各项业务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四是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质量。定期对内审部门进行检查,对内审的审计计划、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内审的工作质量以及内审部门是否能满足联社当前业务规模和风险水平的审计需要;评价内审部门发现问题的反馈、整改的情况,判断内审工作是否合乎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要求,是否最终实现了应有的效果。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对内审部门工作做出总体的评价,促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落实稽核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稽核人员的专业特长,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对稽核项目实行主查人制度,防止稽核工作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切实发挥稽核监督职能作用。同时,对责任追究采取行政处分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增强内部监督和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篇: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乔亚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访问题,如何化解信访问题,这是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张家口市塞北区自202_年由河北省农垦国营沽源牧场,变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现下辖4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历时近8年体制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问题,比如说过去是沽源牧场更多的是在企业的经济领域反腐败,而现在是拓宽到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突出强调社会事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包括一些涉及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内容都纳入进来。对此,在信访这方面,我区在一起学习,实践上只进行8年这一点点的尝试。故稍有感慨,略有微词。关键词:和谐、民众、基层、人民。现谈点这方面的情况。

一、坚持科学发展走出信访盲区的几个理念

1、信访与和谐。

从我区和全国这几年的情况看,所谓信访,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问题。思想工作问题,不外乎征地安置补偿、企业改制、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扶助等诸多问题。然而,要把这些工作做好,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地方基层组织的首要问题,而不是“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处理好人民群众的上访问题,根本上说,能检验出那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正如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城市化建设正大踏步前进;在城镇拆建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探索和总结各种经验,特别是国务院曾先后出台《信访条例》、《信访工作若干意见》,政法委和公安部曾反复探讨制定了多个信访大接待,领导干部接待日等等。都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的和谐。只有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社会才能和谐,中央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好了信访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

2、且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基层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信访者带着这样、那样的情绪上访,而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或个别领导者出于种种顾虑,既怕得罪上级,又怕工作没有完成。于是乎,上访者稍有异动,便尽各种所能,承诺,说好话。只打官腔,不作实事,认为只要把这一时渡过了,工作便算完成了,至于后来怎么样?那与其无关,反正我在位的时候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上访者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于是乎,逐年上访,逐级上访,更有甚者造成缠访。我们的某些同志为了逃避这不规则的游戏,便衍生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愿看到这段话的某些同志别生气,这只是我们的一点粗浅意识,但愿起到有则改则,无则加冕......

3、且为基层工作者说句话。

我区认为:作为基层干部,首先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想我们的发展就会大踏步前进了。比如说:你是搞信访工作的,如何作好信访接待、息访、信访终结,这就是你的工作,而不是动辄向领导汇报。如何将信访者搪塞,推诿或转或批。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今天将你打发走了,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明天会发生些什么,与我有关吗”?要承认信访工作难,这当中不乏有动机不纯、心怀不轨的。更有甚者打着信访的旗号干着不法勾当,然而,我们作为负责信访工作的同志们,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已任。试问,你那里连年出现不断的上访,你的工作作到家了吗?人家为什么上访,难道说不值得你去深思?

4、广大人民群众与我们。

毛泽东同志讲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的真正动力。”

如何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前瞻性”、“社会和谐”,这不仅是我们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成千上万基层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做好:“人性执法、法不容情、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便是我们的工作中心和任务。当前,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人员比较齐备,职责明确的信访部门。因此,如何做到专司其职是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至于说老百姓渴望“青天大老爷”、“领导批示请下级某某调查处理”,这是能理解的。这与我们有些同志:为急于交差,怕受政治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面对群众信访工作的几点启示

开展面对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改进干部作风、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举措,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切实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要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干事创业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没有情为民所系,就不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像王英等一些同志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去体会人民群众的安危疾苦,去感受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培养和加深与群众的感情。二是提高发展群众利益的能力。发展是和谐之基,稳定是和谐之首,利益协调是和谐之要。群众工作与发展群众利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带领群众谋求福祉,同时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更好地做群众工作。

三是畅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党委政府的发展意识、改革措施与群众的思想、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目前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都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这其中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群众利益确实受到损害所致;另一种是由于群众的误会、不理解所致,前者必须认真纠正,后者就需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要求相适应,形成共识,尽可能扩大相同点和认知度,缩小分歧。四是关注细节。当前,我们的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干扰和群众的信访问题,常常也不是因为大方向、大目标有问题,而是由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或一些细节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或没有认真地对待,如在政策前期调研、政策宣传、政策把握、群众教育、与群众的沟通、工作的细致程度,以及事后的后续工作不到位等,致使小矛盾转化成了大矛盾,小问题积累成了大问题。

五是依法行政。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政府如不尊重法律、不遵守规则,群众必定要在法律以外找渠道,社会必定混乱无序、不可能和谐。“行正令从”,做群众工作也是如此,依法则理正、违法则气短。依法办事,一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法治的观念深入骨髓,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二要熟悉、把握法律政策,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矛盾问题;三要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以牺牲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促进发展,当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自觉地予以维护;当群众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通过调解、协商等形式积极予以化解。四是要清正廉洁,要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一系列规定,不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不因个人的不廉洁行为影响公共利益,以获得群众的信任。

信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正常现象,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与老百姓贴得更近了,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将信访视为洪水猛兽,建立层层追究责任态势,必将错误引导信访走势。只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正视它,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正确化解群众矛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出路。

第四篇:对20 年来审计工作的思考(下)

对20年来审计工作的思考(下)

李金华

资料来源:中国审计,202_(3)

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需要我们格外重视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意义上的问题。就总体而言,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审计干部往往就寥论寥,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履,透过现象分析问履的本质,在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撮出科学的、魔层次的建议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各级领导重视审计工作,重视对全局的把握,思考的是今后如何改进、如何提高和完善。审计人员要想领导之所想,站在更高的层次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醒领导关注,同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些单位做得不错,每年都能给领导提供一些审计报告和建设性意见,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一些地方用行政规章的方式把审计建议加以落实。但有的地方的审计人员就缺乏宏观思维意识。我考虑,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线审计人员看问题的角度住住过于单纯,存在着“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有些审计报告篇幅很长,多达十几页,看后却使人感到抓不到要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窝端。到一个单位仔细检查,审计人员要分清问题的主次,针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否带有普遍性,等等。审计人员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外知识相对不足,对审计对象不够了解。审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宽泛的行业,可以说,社会经济领域无所不包,财政、金融、工业、农业都会涉及到,而且有些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财政与金融有联系、企业与金融有联系、企业与财政有联系。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很有限,知此不知彼,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合理性意见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各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只按照一种模式、一个法规去生硬地套,那么,有的或许能套,有的可能就要套出错误来。所以,审计人员亟需扩充知识范围。三是审计干部在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上能力相对较弱。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要掌握一些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审计干部所发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四个方面着眼:“是什么?”,要把事实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资金的运转过程搞清楚。“为什么?”,要知道被审单位为什么违反规定。是否具有主观目的性,是否有客观因素或历史原因等等,对此,要做具体的分析。“怎么样?”,就是要研究行为的后果,看它对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三个对于”以区别对待:一是对于那些虽然不符合规定,但属于改革开放、大胆创新且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不仅不要处罚,而且还要给予支持和保护;二是对于工作中或管理上的一般失误,要帮助改正、提高,加强管理;三是对于重大的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一定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第二,有些审计工作霍似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距离审计的规范化程度还相去甚远,审计准则的量彻落实并不理想。要将审计工作做好,仅有高素质审计人员是不行的,还要有规矩。规范就是程序上的一些规矩,包括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怎么做,审计取证怎样取,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写,如何征求意见,如何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复核,如何通过会议进行讨论,如何进行复议,以及将来要如何进行审计公告等等,这些程序都是要求很严格的。但目前审计任务量较大,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仅做审计报告,审计底稿、审计取证的质量究竟如何,却不得而知。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审计风险,我们也是有过教训的。前年某特派办的一位处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点名提

到某省的一个问题。文章见报后,这个省的省长找到我说,审计结论还没给他看,怎么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呢?经调查,作者是记者站的站长,他的素材是从审计的综合材料摘来的。没有征得审计组同意,在审计还没有全部结束、审计决定还没下达、没有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也没有经过复议的情况下,就写篇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问题的性质相当严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这种行为违反了《审计法》规定的程序,如果人家把我们告到法庭,我们无话可说。所以,不要小看审计程序和有关规定的重要性,平常没有事,一旦打起官司来就大不一样了。所以,审计规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审计人员对纪律问题总体来说我们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还不太理解。审计署刚开始推行“八不准”的时候执行起来很难,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有些审计人员觉得心里不痛快,认为信不过我们审计干部,不准在审计单位吃、住,连用被审单位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要付钱,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的任何活动,大家觉得要求太严格,太不近人情了。另一方面是连被审计单位也觉得不可理解,说把水果放在房间里,放烂了也没人吃,太不讲人情了。中央电视台采访我时,提出过这个问题,说你们实行“八不准”,是不是为了显得你们自身廉洁,总是提防被审计单位?我说不是。要求严格并不是为了提防被审计单位,而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就是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只有完全切断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经济联系,才能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要保证客观公正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回避制度,第二条就是保持独立性。当然,不只是我们有这样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也都是这样做的。美国麦道公司来我国进行内部审计,进门连水都不喝,来了就要资料、听情况,完事就走。这不是不通人情,就是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独立性不仅仅是纪律、廉政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客观公正的问题。要客观公正就要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将之提到客观公正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审计纪律的核心就是保证审计行为的独立性。

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从整体上看,审计系统需要提高五个方面的水平:班子的领导水平,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机关的管理水平,审计的技术水平,最终反映审计工作的成果水平。其中,核心是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必要再次强调对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看法:

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涉及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但对财政预算执行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这是带有共性的,所有国家的审计机关都离不开这一基本点。就财政审计而言,不仅要审收入,还要审支出,要弄清楚是不是应收尽收、该支全支了;不但要审计支出的合法性,还要审计支出的效益性。现在我国审计还没有发展到绩效审计,将来如果财政收支都很规范了,就要监督和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干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基本职能履行好,要研究财政审计中一些规律性东西,比如财政体制改革,实行集中文付、政府采购。是不是实行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我们就没有审计任务了呢?不是的。实行集中支付,就审计集中支付;实行政府采购,就审计政府采购。并不是说实行改革就不要审计了,财政体制改了,审计也改,审计也要适应改革的要求。如果说整个财政预算都很规范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那审计人员就进行绩效审计,检查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因此,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些同志有见异思迁的想法,总想今年干个事,明年搞个事,就像过去讲的年年要有新花样。哪有那么多新花样?审计就是年年都要干这些事,关键是审计工作是否干好了,工作水平是否年年有提高,经过审计以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是否也在逐年提高。过去我们向人大报告,人大常委会讲一句话:好2甚至为我们鼓掌。现在则讲两句话:审计搞得好,但是年年审怎么还年年这么多事呢?为什么有些问题总是年年审、年年犯?我认为应该倒过来讲,是“年年犯、年年审”。只要有问题,我们就要审,审到最后慢慢就不犯了。大家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央国

家机关这两年违法违纪问题大量减少。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越多越好,我希望在全面检查到他的前提下,查出的问题越少越好。审计机关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厌其烦重复地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在反复审计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把自己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不主张今年提个口号,明年提个口号。然而真正到了干事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干好,干出成效,干出影响。

审计工作在推动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方面大有作为。审计机关的工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监督执法机关的特点,只有审计部门向人大报告工作时,可以指名道姓地说这个单位有什么问题、那个单位有什么问题,别的部门就不这样做。无论被审单位有没有问题,审计机关都要审计,审计结果都要对外公布,这样,自然就增强了透明度和公开化。下一步审计系统要实行公告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实行公告制度对审计系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公告了某厅某局有什么问题,厅长局长心里当然不舒服。但这样做,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增强民主、公开、透明的意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审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一定要潜下心来钻研审计业务,研究审计规律。我不要求厅局长都能到一线去查账,但起码对审计业务要能听得很明白,明白各项审计是怎么回事,知道有什么重要的规定,保证决策不能失误。审计署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审计,包括审计方案、审计计划、重大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至最后的审计结果,都要提交审计长会议讨论,这就是我的中心工作。所以,广大的审计干部要潜下心来钻研业务,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成果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想法,要组织一批人从现在就开始研究具体的审计规范,按照国家颁布的审计准则,研究如何制定审计计划、进行审计实施、撰写审计底稿、进行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等等。现在有些审计报告到最后面目全非,责任不清。比如,审计组提出一个报告,提交到局里讨论,审计组的意见不一定被局里全部接受,就要进行改动。但将来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就不容易分清。所以要有规范,审计组的报告就是审计组的报告,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另外提意见,审计组的报告不要动,将来统一归档,一旦出问题就把报告都拿出来看。这就是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组的独立性。不能把审计组看得可有可无,也可能有的问题最后处理时不作为问题处理,但是审计组报告里要有,将来能够说清楚为什么不作处理。另外,审计工作不能有外人介入,如果是正式的审计就不允许审计部门以外的人员参与,如果有别人参与那就不叫审计,而是叫调查。听说有些审计决定要由县政府召开县长办公会来研究决定,那怎么行?审计决定就应当由审计局作出,县里不能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有些重大问题请纪委、审计等部门参加,那是组成联合调查组,不是审计。如果某个案子要审计人员参加,那么这个审计人员就不是进行审计工作,而是专案组里的专案人员,按照专案组的要求协助办案,最后责任由专案组负责。只要是审计,就必须是审计机关独立组织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工作,这同样也是审计的独立性。目前,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审计的规范问题,审计不规范往往隐藏很大的风险。听说有些市、县审计局一年审计几十个项目,这样能保证审计质量吗?近期审计署组织三十几个人对某位省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搞了一个多月,基本把财政审了一遍,又把群众举报的问题都查了一遍,以此最后得出的结论,应该说都是有依据的。只要该查的都查到,重要的举报都核实,到纪委核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其它线索,审计人员就可以做出结论。但是审计报告必须写清楚,审计了什么内容,找了多少人座谈,听取了几方面的意见,对举报的哪些问题进行了核实,核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结果,都要在审计报告中写上,这就规避了风险。现在市、县领导安排的任务太多,审计人员一定要讲明白完不成这么多任务,保证不了质量。要量力而行,进行一个审计就要切实负责,不要应付,这是对审计人员自己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所以,办事不能追求快、追求省事、追求简单化,对此,审计人员的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

审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地看到成绩,来鼓舞士气。同时,必须认真地查找差距,以继续开拓我们前进的道路。广大审计干部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审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202_-1-19 10:57 吕国梁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认识偏差、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

一、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改进内审工作方法,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拓宽审计范围,完善制度建设。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但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各级政府领导,还是部门、单位的领导大都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没有成本核算,财务只是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行为进行的记账活动,没有必要再开展内部审计。这种认识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是近年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偏差,认为近年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有些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这些错误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2.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本要求是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与财务部门两块牌子一班人马;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一个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3.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清,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受限。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愈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才愈有保障。然而,纵观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层次状况,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的,少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纪检书记分管的,甚至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管的。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如果是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审计,显然内部审计监督基本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是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分管审计,由于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一般不过问财务、物资财产管理,一般情况下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如果是财务负责人兼管内部审计工作,那么实施内部审计就难以达到独立审计的要求,这样的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甚至有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按照领导的意图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开支进行整顿,应付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从而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致使内审效果不理想。

5.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财务知识,更要掌握经济学及其它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从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6.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7.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基本上是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8.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同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工作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财经监督工作,必须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虽然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行业主管依据审计法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仔细分析将不难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属于一种会计导向型审计,它主要检查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有无疏忽引发的错误,资产是否安全完整,计划是否完成,政策是否遵守等。这种会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在目前所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属比较好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是按照领导的意图随意开展,既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规章操作,因而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从而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解决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措施

1.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把审计与强化内部经济监督管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行政发文、政府审计、财政监督等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职工、财务人员、具体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者对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不断拓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路子,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保驾护航,服务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的作用。

2.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3.正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部门或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行政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按章开展内部审计。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5.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与财务人员一样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