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德育论文——小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共5则)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15-107989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6 17:58: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德育论文——小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王勇欢

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多标准的,是要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小学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直接影响着整个班学生的人生发展!用心,细致地去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只是文化的传递者,还要求教师塑造学生的心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心理作为一个人的内部世界,是决定着人的行为与思路的。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展情况来看, 小学阶段应该是一个多变的阶段, 也是成型阶段,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自然也是受到影响的。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做到处理之前对于学生的心理做到科学的把握,差别化的针对不同学生做出对应的处理措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极佳效果。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对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平时严肃治班的同时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区别,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体和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

对于班主任而言,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那是司空见惯的,有时候可能还是顽固得“油盐不进”。常常使得班主任伤脑筋不已。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从关爱的角度出发,常含包容的心态,对其教育一定要体现出尊重与爱护,顽固的人都是外刚内弱的人。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教育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足够的耐心,也要长期有步骤的指导。班主任教育学生,要经常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出良好的愿望,特别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疏导学生心理,保持健康心态

学习的压力很大,一个是知识的本身,还有就是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在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团体活动。用故事和事例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正确的认识到问题所在,用实际的事例发展联系理论,培养自身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关爱学生的生活,消除隔阂

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往往比任何的人都要大,而且这种距离通常都不太容易拉近。但是,人与人是非常忠于感情的。情感的交往是同时的、对等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想要很强的执行力,只靠约束是不可靠的。从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从行动上关心爱护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这个过程中,跟学生的关系也会拉近,成为他们的朋友。有助于后期的工作和教育,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的育人目的。

当然,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又更多的方面和细节,方法和措施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抓住心理,遵循规律,体现关爱,消除隔阂,以尊重的教育理念去做好德育工作,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第二篇:德育论文——高中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高中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摘要]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即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保证,还是培育学生的关键所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关心、爱护学生是德育的核心。

[关键词] 班主任;德育;方法

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多标准的,是要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中学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直接的影响着整个班的学生的人生的发展!用心,细致的去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只是文化的传递者,还要求教师塑造学生的心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心理作为一个人的内部世界,是决定着人的行为与思路的。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展情况来看, 中学阶段应该是一个多变的阶段, 也是成型阶段,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于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自然也是受到影响的。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做到处理之前对于学生的心理做到科学的把握,差别化的针对不同学生做出对应的处理措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极佳效果。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对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平时严肃治班的同时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区别,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体和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

对于班主任而言,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那是司空见惯的,有时候可能还是顽固得“油盐不进”。常常使得班主任伤脑筋不已。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从关爱的角度出发,常含包容的心态,对其教育一定要体现出尊重与爱护,顽固的人都是外刚内弱的人。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教育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足够的耐心,也要长期有步骤的指导。班主任教育学生,要经常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出良好的愿望,特别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疏导学生心理,保持健康心态

高中学习的压力很大,一个是知识的本身,还有就是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在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团体活动。用故事和事例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正确的认识到问题所在,用实际的事例发展联系理论,培养自身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关爱学生的生活,消除隔阂

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往往比任何的人都要大,而且这种距离通常都不太容易拉近。但是,人与人是非常忠于感情的。情感的交往是同时的、对等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想要很强的执行力,只靠约束是不可靠的。从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从行动上关心爱护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这个过程中,跟学生的关系也会拉近,成为他们的朋友。有助于后期的工作和教育,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的育人目的。

当然,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又更多的方面和细节,方法和措施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抓住心理,遵循规律,体现关爱,消除隔阂,以尊重的教育理念去做好德育工作,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德育论文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

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耪样模仿法

耪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

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

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第四篇:德育论文浅谈初中德育教育7.3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

香山中学

曹丽丽

教育在改革,但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耪样模仿法

耪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无锡市育红小学 蒋文琴

【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 宽严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德育教育的源泉。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任何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都有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可能承受不住了。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批评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一位女孩,她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她却很不喜欢积极发言,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培养她的胆量。为了让她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她谈话,让她在上课的时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我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克服了毛病。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还要爱“学困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和公平!

“学困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脑袋非常聪明,但总是调皮捣蛋,这让老师和同学很是苦恼。在课堂上,他积极举手发言,有些难题他都会轻而易举地回答正确。可是他的行为习惯很差,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在走廊里奔跑、大喊大叫,甚至拦路不给其他孩子通过。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甚至有其他班几的孩子来告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多次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分钟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利用他爱跑的习惯,课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自负的缺点,而且还发展了他的爱好,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一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偷懒大王”。他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改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里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因为看病家里欠下了很多钱,所以他的父母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外出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于是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后,让他在我的办公室写作业,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我就立刻帮助他解决。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与我们平等的个体,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沟通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就和他一起去学校操场散步聊天,走累了就一起坐在草坪上。这一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觉得我很亲切,对他没有偏见,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于是他也想在我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他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且给班级争光,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

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 [4] 易连云.重建学校道德教育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 [5]赞科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 [7] 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2_

德育论文——小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共5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