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XX镇”十二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15-21577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04:23: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XX镇”十二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XXX镇“十二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

XXX镇位于xx市城区西北15公里处,总面积173平方公里。全镇地形地貌复杂,有基岩山区,也有黄土丘陵区;有平川水地,也有坡、沟、脊、梁、卯等类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全镇常住人口2.5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十一五”期间,我镇领导下大力气抓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较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我镇水利现状不容乐观。

全镇水利基础设施整体落后,绝大部分水利工程建筑属于70年代左右建成,设备年久失修,功能落后,老化严重,难以保障农业灌溉。受水利设施落后影响,全镇农业生产发展迟缓,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安排要求,为了加快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存农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过对各村详细勘察、核实。特制订本规划项目如下:

一、新建和改造防渗节水干渠99.2公里。主要分布在平川水地地区和小型水利改造区。每公里按照8万元计算,总造价为7936万元。

二、新开凿水井50眼。以平川水地为主,采取井渠合流及纯井灌溉。按照每眼井6万元(含井房及配电设施),总计需款300万元。

三、水井配套设备20眼。对原有部分机井进行修复配套,单井需款1.2万元,合计24万元。

四、饮水工程改造。对未达到国家安全饮水标准和老化严重的饮水设备改造的5个村,每村平均需投资12万,造价共计60万。

五、护村、护地坝。主要在xx河主干道和部分汇水面积较大的沟渠建设,采用铅丝坝和沙坝,平均每米坝5平方米计算,需工程量总长12950米,土石方64.7万方,每平米造价200元,需款1294万元。

六、淤地坝。在黄土丘陵区山沟地与侵蚀沟建设淤地坝16处。每处投资30万元,合计480万元。

七、拱水坝。在xx河灌区上游,由各村自备引水灌溉工程区,需建设灌、洪两用拱水坝,确保所属区域耕地灌溉。共计8处,涉及7个村,建成5米宽,40米长,4米高水泥浆砌石6400方。合计1280万元。

八、配套田间耕作水泥硬化道路26.5公里,每公里造价3.0万元,共计79.5万元。

九、输电线路。在井灌区,需配备输变电线路31.7公里,变压器30余台,每台按照1.0万元,每公里线路3.8万元计,需150.46万元。

十、塘坝。在部分基岩地区,坡度较缓,有储水条件构造的,需修建塘坝储水,形成小型灌区。共建5处,每处50万元。计250万元。

十一、修复改造XX村截潜流泵站。预计投资120万元。另水泉村修复小型截潜供人畜吃水包括旱窑5个,投资计10万元,合计130万元。

十二、水保治理。沟道谷坝12处,每处15万元。投资共计180余万元。

十三、xx河南岸河道治理需建护岸坝6400米,每米200元计,需1280万元。

十四、人畜吃水。修复和新建高位水塔三座,合流管道4000米,共计38万元。

本次规划概算投资共计1.12亿元,建成后,可新增水浇地1000亩,水土保持治理4万亩,人畜饮水得到根本保障,农业生产将得到长足进步,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民人均收入将提高50%以上,全镇经济有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水利 十二五规划 2012

水利部发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国水利报讯 水利部近日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区域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强调,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社会和广大民众节水意识,弘扬节水文化,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节水,工业、农业、服务业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用水方式得到切实转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各类节水设施,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全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规划》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在充分考虑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六大分区,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规划》根据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规划》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领域。针对各个领域,《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规划》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节水管理。三是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四是完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务。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水文化。

第三篇:堆子前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堆子前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如何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地方百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编制“十二五”水利规划应考虑的重点。结合我镇山区特点和全镇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对如何编制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镇抓住国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防汛抗旱减灾、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区配套、末级渠系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为主线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截止目前,我镇共建山塘4座,总蓄水量13.32万立方米,实际蓄水能力11.85万立方米。修建小型渠道38条,51.2公里,其中“三面光”灌渠14条11.59公里;小型灌溉排水泵站9座,受益灌溉累计达到0.27万亩,受益排水累计达到0.25万亩;防洪河堤4条2.2公里;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0.87万人,目前仍然有1.33万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新建或维修了一大批水利设施,但是随着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镇用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利基础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水利发展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当前,我镇水利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我镇境内以山地为主,很多地方只能看得到水,但用不到水,全镇有效耕地面积只有1.2万亩,有限的蓄水只能满足生活用水和少部分农田灌溉。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夏季雨水充沛,占全年的41%,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加上降雨时段极为不均,严重的雨水渗漏和日照蒸发,容易导致春旱和秋旱。

(二)工程性缺水严重。现有水利工程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规划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设计不科学,投资严重不足,年久失修,加上地质的原因,80%都需要维修改造。

(三)自然灾害频发,水利基础设施遭受破坏严重。2008年“5.29”大暴雨共三座山塘大坝发生垮塌或严重渗漏,毁坏防洪河堤43处计14.7㎞,其中决口3处计80米,毁坏护岸高达245处,冲毁水陂,塘坝7座,机电排灌站受损7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32万元。2010年“6.19”大暴雨共毁坏防洪河堤13处计3.8㎞,毁坏护岸高达65处,冲毁水陂,塘坝4座。据不完全统计近8年来旱涝灾害共冲毁河堤0.5公里,毁坏渠系18条,21公里。现有的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经过频繁的自然灾害,利用率已大大降低。

(四)水利设施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优惠,我镇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逐年增长,但后期管护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重建轻管”问题比较普遍。农村“两工”取消后,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有的村连维修人员工资就无法保证,所以后期管护就成了真空。水利设施大多在农村,服务对象也是农民,工作条件较差,水资源管理和维修未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水费征收、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五)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堆子前镇农村水利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反差依然明显,与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我镇的水利建设也只能依靠国家投入的项目来实施,但国家只给60%的投资,40%要靠地方配套投工投劳,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很难到位,投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有限也严重制约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维修多数为公益性工程,基本上无资金来源,反映出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十二五”期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在全面了解我镇水利设施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的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理清了“十二五”期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总投资约1127亿元,分堤防加固工程、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灌区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毁修复工程六个方面具体实施。

1、堤防加固工程。按照乡镇圩堤及其它中小河流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精心组织实施北支河两岸圩镇堤防和4亩以下百亩以上整治加固。一是加大万亩以下堤防整治力度。各村要采取村组受益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对全镇千亩以下百亩以上堤防进行除险加固。二是消除堤防险情。今年汛期出现险的圩镇,今明春要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并恢复原有防洪标准。

2、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对存在险情的小山塘要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造册建档,由各村分具体实施除险加固,通过“一事一议”组织受益群众自筹或义务投工投劳完成。镇政府重点对鄢背村麻口山塘、安背山塘和七坪村石门坳山塘进行除险加固,对陂田村茶坑山塘进行修复。

3、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是积极开展“七小”工程建设。各村把小陂坝、小塘堰、小机井、小泵站、我镇水利建设规划管理的范围,通过调查摸底,制定建设规划。采取镇、村、组自筹为主,政府奖补为辅等形式,开展“七小”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向县里申报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审批立项工作,争取获得上级资金支持。

4、灌区改造工程。各村要积极组织受益群众以资代劳或义务投工投劳,对灌区渠道进行维修和清淤,小型灌区渠道进行全面整治,对渗漏、较易发生滑坡、塌方的险工险段要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和田间灌溉率,改善灌溉面积3510亩。

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千吨万人”和“百吨千人”工程,继续解决我镇剩余1万多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6、水毁修复工程。全面开展水利工程设施损毁情况调查,制订水毁工程修复计划,重点对出险的山塘,圩堤实施除险加固,对损毁的渠道、陂坝和排灌泵站进行全面修复。

四、“十二五”期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要想完成预期目标,充分发挥水利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就必须做建管并重,责任并举,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行水利建设领导负责制。各村要有负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专职干部,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明确责任目标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任务要纳入各村的年终考核指标。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山区水利建设的困难多,特别是针对一部分重点工程项目,需要一定的地方财政投入,有利于争取国家补助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时间和质量。二是完善新型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整合资金办水利。利用多渠道资金,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投其资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三是完善水利建设补助政策,推行以奖代补。对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补助,实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先干后补、不搞资金平分,不撒胡椒面。四是推行“三民”水利,创新大干水利的有效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水利发展的问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因地制宜,采取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和以资代劳,以物抵资等方式,实现民众干水利,促进农村水利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运用,继续推广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达到以水管水,以水养水,长期受益的目的。

(四)建立全社会参与项目建设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把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宣传贯彻到家喻户晓,提高全镇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水利工作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真正形成全镇水利人人干,干好水利为人民的新型局面。

堆子前镇人大主席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号

第四篇:城建局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

千山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

城乡基础设施 “十一五” 工作完成情况

“十一五”计划是千山区城乡建设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几年。五年来,我区农村城市标准化建设水平达到了70%,比“十一五”计划提高了30%,用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总投入30亿元,年平均6亿元,比“十五”计划翻了一翻。其中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5平方米,比“十五”计划增加了50%,农村居住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比“十五”计划增加了40%。城市小区高标准改造完成了10个,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达标率达到了100%。同时扩大城乡环境硬环境覆盖总投入1亿元。铺设黑色路面50公里,100万平方米,人行道板20万平方米,比预期增长30%。

全面实施了城市化改造,对辖区内民宅、企业实施拆迁谈迁。到目前为止,民宅拆迁已成达协议约2万多户,企业谈迁达成协议600余家,使全区发展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城区清扫保洁面积达到436万平方米,日清约1500吨,实行农村垃圾统一清运覆盖面积达到了50%。现有公共管护面积近20万平方米,行道树近6000株,绿篱8000平方米,草坪5.8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2.6万平方米。千峰供 1

暖公司经09年一期工作大规模建设,建成五座大型锅炉房,新增100吨锅炉5台、40吨锅炉1台,铺设大型主管网200多公里,供暖面积达到820万平方米。

城乡基础设施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局“十二五”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全区城乡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妥善应对新挑战,实现 “三个融入”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特提出千山区城建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力组织实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个定位”和“三个融入”,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建设总体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千山区空间布局,抓住省政府规划建设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的有利契机,加快实施“三个定

位”的发展战略,加强综合管理、做好城区拆迁、回迁、谈迁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园林绿化、新农村建设、建筑业管理等各项工作,着力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展现城区建设新形象。

三、城乡建设具体规划目标

(一)、城区道路工程

根据《鞍山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全市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将打破原来的十字加环结构模式,化环为轴呈放射状发展,最终形成“十横八纵五环十射”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十二五”期间,为认真配合好全市统一发展战略,我局将全力实施好辖区内“三横两纵三环”的城区道路建设,全力打造千山城市交通大格局。

三横:

1、千山路:西起沈大高速公路,东至千山风景区正

门,全长28公里,规划红线50—70米。

2、四方台路:西起腾鳌机场,东至南环路,由原高新

大道、四方台路、新建的南环线组成,全长15公里,规划红线50米。

3、御泉路:西起沈营公路,东至汇园路,全长19公

里,规划红线50米。

两纵:

1、鞍海路:北起杨柳河,南至海城,全长25公里,规划红线40—50米。其功能是汤岗新城一条交通性

主干路,是202国道的组成部分。

2、莘英路:北起齐大山,南与汇园路相连,由原樱山

路、陈台路、深沟路、莘英路、汇园路组成,全长32

公里,规划红线40—50米。

三环: 三环线:由南三环路、建设大道、万水河北路、东环

路组成。

四环线:由汇园路、南四环路、通海大道、东环路组

成。

五环线:由鞍南大道、高西大道、鞍刘路、通海大道、建设大道、东环路组成。

(二)、城区环境绿地

1、“十二五”期间,环境卫生工作将全面实现“无保洁盲区、无垃圾死角、垃圾不落地”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拟在旧堡地区建设2个1000㎡全封闭的垃圾中转站,在汤岗子农高区,及达道湾工业园区内各建一个1000㎡全封闭高标准的垃圾中转站及达道湾和职教城2个环卫所。全面更换电动保洁装载垃圾车以及高压清洗机、刮平机、铲车等除运雪设备以及机械化清扫车、电动代步车等机械设备,进一步实现全区道路机械化作业模式,上述项目实施后,将使我区的垃圾处理率达到90%,机械化清扫率等其它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加快城区的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迅速增加城区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地率,提升城区景观

风貌品质,并要求全区新建居住区的绿化全部配套达标。加大对旧居住小区及全区道路绿化改造力度,使改造后的绿地率达到25%以上;绿化未达标或基本没有绿化的道路,完全实现道路绿化普及率90%的目标;至“十二五”末期,力争使建成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三)、市政设施

加快城乡改造步伐,在建设新小区兼顾改造旧小区的基础上,全部实现标准化小区建设,不断加大小区及市政设施管理与维护力度,使我区的标准化小区达到100%、市政设施完好率达100%。在排水方面,将逐步改造合流制,完善分流制,新建城市排水干管,增设新的排水出口,改造陈旧排水管道,增加收水能力,配套建设雨水管道,项目全部实施后,将达到排水水管线50公里,检查井2500个,雨水井1200个,全面提高城市排水功能。

(四)、城区供热

加大建设力度,将对辖区内全部供热管网、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线、被占压的管线进行更新、改造,避免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逐步改造供热系统,推广应用供热节能技术。加强供热系统调节,实现按需供热。拟建前峪地区、汤岗子、唐家房、大孤山、千山倪家台、大阳气、甘泉镇等20座锅炉房,完成20台100吨、10台40吨锅炉的建设及设备安装;

完善汤岗子、农高区锅炉房的供暧工程;完成热力管网DN1000—DN100 约50公里、52个换热站的建设工作,供热能力达3000万平方米。

(五)、城区拆迁改造

在十二五”期间,我局将围绕达道湾新城和汤岗子新城建设,整理城区发展空间,加速拆迁改造进程,全力打造鞍山城市的“后花园”。完成对全区约4万多户居民和企业进行拆、谈迁工作,从而腾出净地,有效保障全区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国家重点项目高速铁路的快速施工,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合理利用。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是千山区实现“三个定位”和“三个融入”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举全局之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

千山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二O一O年八月二十日

第五篇: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水利工程管理专项规划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重点工程监控系统、调度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市、县防指-各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建立全市水利工程数据库,开发重点水利工程控制和调度系统基于Web网络的软件平台。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管理技术含量:建设基于盐城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的水利工程信息查询化系统和集防汛调度、工程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

完善“十一五”规划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在已建城市防洪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扩展开发盐城市水利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扩建防汛信息采集系统。

概算总经费:约600万元。

XX镇”十二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