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幼儿园大班教育论文:加强交流互补 促进平稳过渡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5-106973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8 12:02: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教育论文:加强交流互补 促进平稳过渡

幼儿园大班教育论文:

加强交流互补 促进平稳过渡

长期以来,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不同,大班幼儿入小学后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影响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妥善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成为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十分关注的课题。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一味地迫使幼儿园小学化不可取,更不科学。近年来,我们尝试着从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入手,加强双向的交流与互补,在遵循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寻求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上的沟通,以缩小幼儿园与小学间的距离,促使学龄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首先,狠抓幼儿园大班幼儿入小学前的适应性训练。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放在大班,每学年后期,我们多次组织大班幼师到小学低年级听课,与低年级教师座谈,了解一年级教学的具体情况,把小学低年级的作息制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渗透到幼儿园大班后期的教学活动之中,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类工作:

第一,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作息时间,使最后一两周基本与小学类似,逐步增加每节课的时间,减少课间休息与活动的时间,为了让幼儿自然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我们在增加每天课节的基础上,将有联系的课两两组合,渐渐缩短两节的课间的时间,直至压缩为几分钟的课中操或课中游戏,自然地两课连成一课,使每课的时间接近小学标准。这样潜移默化地过渡,多数幼儿入小学后都能较好地适应。

第二,逐步渗透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与辅导中完成认知任务,再进行多层次的作业训练,形成运用的技能,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这种理性、抽象、室内、动脑动手等教学形式与幼儿园的感性、直观、室外、动口动手等教学形式差距甚大。因此,我们在大班后期,有意增加教师的讲授量,逐渐增加理性、抽象的教学内容,多给幼儿动脑的机会,适当减少室外游戏、活动性教学方式,让幼儿逐步感知、认识、接纳小学的学习方式。

第三,潜心引导、强化训练,让大班幼儿的身心素质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需要。大班幼儿已经过惯了幼儿园特定的学习生活,游戏活动时间充裕,学习内容贯穿于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又无后顾之忧的各类娱乐活动之中,要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那种相对单调的课堂和有一定学习压力的学习生活,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让幼儿有心理准备和生理承受能力。大班后期精心组织几次幼儿到小学参观见习活动,培养他们对小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对小学的向往,让幼儿了解小学的有关基本要求,训练他们坚持认真上好课的耐心与毅力,培养他们的自控力,逐步养成上课集中精力、不做小动作、遵守纪律、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同时,必须注重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引导启发他们抓紧课间时间上厕所,学会自己削铅笔、整理文具等本领,妥善管好用好身边的用具,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精心组织小学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园大班听课、交流等活动,了解大班教育教学情况,配合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针对幼儿园大班特点,要求小学一年级教师有计划地把好新生入学后多方面的衔接关。

第一,增设课中操或课中游戏。小学每节课一般是40分钟,而幼儿园正常每节课只有30分钟左右,要让学生一下子适应从30分钟到40分钟的过渡确实有困难,如果低年级在一节课的中后段有机地插进小游戏或做几节操,也就相当于将40分钟分成了两部分,学生在课中操或游戏中身心得到放松、大脑得以调节,这样有利于学生课上良好的学习状态的保持,学而不厌,高效地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将所教学的知识寓以童趣,融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乐学。教学中,潜心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之中学习。这样不仅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会使其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把握分寸,安排教学内容、练习要视学生的实际能力。随着幼儿小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与幼儿园每日或周的活动主题式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异。面对刚入小学的学生,在安排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性与接受力,宜遵循“前松后紧”原则,即前面每节课的任务相对少一些,以适应性训练为主,待学生逐步适应之后再逐步增加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要求;小学的学习生活中,要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一般都有作业的过程,作业量的控制、作业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及老师辅导的程度的调控等,均必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刚刚入小学的学生的来说,一开始作业就多、难,且老师又过问少,其作业速度、正确率会很低,对作业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感,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抑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科学设计作业的形式、合理控制作业的多少、难易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层面,大班幼儿升入小学都会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如果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共同努力,加强双向交流与互补,实施大班后期对幼儿的适应性强化训练,小学低年级教师注重教学中的衔接性改革,幼儿的适应期将会大大缩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也就不再成为“难题”了。

第二篇:区域差异,交流互补 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 复习教案

“区域差异,交流互补”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难点──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方法:

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载体,以练习为手段,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巩固知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为宗旨的“互动、交流、探究式”的复习模式。

复习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共分为考点整合与知识梳理结合、疑点分析、走进中考、拓展提高四个环节。

学教过程:

【导入课题】

复习一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找出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要点梳理】

首先找个同学结合地图说一下考点1的内容。(进入网络框架)

其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下面找个同学结合考点2对比一下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的差异,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南方和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传统民居以什么为主,因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畜牧业非常发达,但其自然特征各不相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下面结合考点3看一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和地表景观,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业类型不同。找个同学说一下农业区的分布。

过渡: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并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现在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谁还有疑问?可以举手提出,大家共同探讨。老师还有一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疑点分析】

疑点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学生分析。

承接:通过同学们分析,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而在这条界线南北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疑点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为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是决定北方和南方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熟练掌握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是辨别南方和北方区域差异的最佳途径。

承接:平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情况。

疑点三:图1是青藏地区解放前的生活景观,称之为“溜索”,自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x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难建筑的铁路。

学生分析。(高寒缺氧,有深层冻土,穿越高山、河流)

小结:人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青藏铁路与XX年7月1日,全线通车。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大加快沿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且加强了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疑点四:看下图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个地区?分析该地区面临主要的生态问题及原因。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人们乱垦草原,过渡放牧。

疑点五: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造成西北地区干旱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受到山脉的阻隔。

承接:在疑点分析环节,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走进中考环节,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出色的表现。

【走进中考】

教师分析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解答问题。

承接过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像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还有很多。

【拓展提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材料及相关试题。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应该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不仅要找出各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要充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总结出各区域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的。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老师论文

幼儿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幼儿园大班老师论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幼儿园大班老师论文【1】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老师论文【2】

摘 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行为论文

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研究

摘 要: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有关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一直成为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他们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致显示,学前期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利他行为的观察我却发现,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们常常看不到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利他行为;即使一些老师认识到了利他行为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潜在价值,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意识和策略而失去了很多对幼儿进行利他教育的适宜的教育契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和限制了幼儿利他行为的激发与涌现。

关键词:大班幼儿 有效策略 利他行为

一、大班幼儿利他行为概念界定

可分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特殊情境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情境也叫非紧急情境,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利他者的利他行为不会给自己带来生命危害和重大财产损失后果的行为。特殊情境又称紧急情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含有伤害生命和财物的威胁成分在内。特殊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往往需要付出行动者极高的、有时甚至是血的代价。有研究发现,儿童在非紧急情境下助人行为较高,而在紧急情境下较低,受情境的影响大,本研究只考查一般情境下的幼儿利他行为。利他行为通常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利他行为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的主题包括:(1)助人,指幼儿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协助或替他人完成一件事,如帮助其他小朋友系扣子,帮老师分发餐具等;(2)谦让,把自己正在拥有或也想得到的物品或利益让于他人;(3)分享,允许他人使用属于自己的物品和允许他人与自己共玩或互换物品,如幼儿与同伴一起分吃食物等;(4)抚慰,表现为对他人的痛苦表示关心,试图减轻别人的消极情绪并给予安慰;(5)仗义,站在弱者一边惩罚造成弱者痛苦的人或物或对小朋友的保护行为等。

二、幼儿利他行为的特征分析

对利他行为事件进行的定量分析,帮助我们从总体上勾勒出了利他行为的轮廓,揭示了利他行为事件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对幼儿利他行为的特征总结,以期对发生在生活活动中的利他行为与过程做出尽可能细致而完整的描述与解释。

(一)被动行为多于主动行为

幼儿利他行为的性质有主动和被动,被动的利他行为多于主动的利他行为。幼儿被动的行为分别指向教师和同伴。这些被动行为经常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其他幼儿的邀请下发生的。

(二)行为主要发生在利他对象出席的境况下

行为对象出席利他行为过程占据绝对比例。这是因为在对象出席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互动,行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这与学前期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有着直接关系。

(三)利他对象的反应以中性为主

在五种主题的利他行为事件中,行为对象的中性反应最多,积极反应次之,最后是消极反应。

(四)指向对象呈多样性

幼儿的利他行为指向教师和同伴,其中,同伴指向的利他行为又分为指向个体同伴和团体同伴,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三、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幼儿个人因素的影响

幼儿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水平、移情能力和个性特征。个人因素是利他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由于幼儿个体差异,有些幼儿做出利他行为,而有些幼儿则未做出利他行为。

1、认知水平

个体在做出某种利他行为时,首先必须对有关的众多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利他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且还与个体认知能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还与个体对制约人际互动的社会规范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这里的认知因素主要指认知归因。面对没有能力而需要帮助的人,幼儿是否会给以帮助主要通过认知归因而做出决定。

2、移情能力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觉、需要、痛苦等)的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利他行为。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一旦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不幸是他们自己移情情绪的原因,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儿童就会表现出利他行为。移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3、个性特征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形成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利他性强的幼儿平时表现比较积极,通常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受到关注和肯定,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勇于表现自己,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他们有很好的观察力,理解、接受能力强,有较好的独立性,能够体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二)家长的影响

1、教养观念

家长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养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家长的教养观念(parental belief)指家长在教养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人们的观念往往决定着行为的选择,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根本是形成利他的价值取向。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已经在父母的影响下基本形成。

2、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指家长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家长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幼儿的利他性发展。父母通过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在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利他行为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师的影响

1、教师的示范行为

教师的行为主要有教学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幼儿的心理、性格和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且教师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幼儿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2、教师的积极期待 教师的期待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给予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教师的期待在幼儿利他过程中不仅影响着幼儿对利他行为的学习,也影响他们的动机和自我评价。每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良好举动或倾向时,教师通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满意和赞赏,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势必强化儿童的行为和动机。

3、教师的及时评价

教师对儿童正向评价是激发幼儿进一步实施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儿童的利他行为,教师是否给与及时、积极的评价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因为教师的反馈其实就是对某一或某类行为的强化,它决定着幼儿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下是否成功地模仿或放弃这些行为,而且及时反馈要比延迟反馈效果的更好。

(四)同伴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交往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进入幼儿园之后,新的交往群体——同伴的影响日渐凸现出来,并且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成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自由选择同伴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心理认同感较高,彼此之间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同伴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群体行为模式或参照的榜样,而幼儿通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对儿童来说,有时这种模仿学习是自动、自发的。因为在幼儿眼中,同伴群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对群体中他人的行为感兴趣,并且在很多时候,幼儿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以构建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

(五)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影响

班级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主要环境,对幼儿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是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行为、思维方式及价值体系,也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适应。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幼儿)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在幼儿园中,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提高幼儿利他性的相关建议

利他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加以培养和促进。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对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利他行为给予教育关注和强化,不断提高幼儿的利他性。

(一)加强成人的教育引导

1、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与水平决定儿童能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认知方面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只有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心理年龄特点,才能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思维来源于行动,最好的学习来源于做。这并不是要求儿童整天都去经历,而是说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水平,有责任提供一种情景以促进其思维的向前发展。比对学龄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来进行。

2、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儿童也可以习得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实验探讨了榜样的示范作用,证实了榜样确实可以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倾向,而他人的无动于衷则会降低个体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幼儿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父母和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亲近、最信服的人,与幼儿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个性特点还可能被幼儿“全盘继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好表率,用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去影响幼儿的个性。

(二)创建利他的教育环境

1、优化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教育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内在的环境。优美的外在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物质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舒适和愉悦,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增加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除了外在环境的创设之外,对儿童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家庭与幼儿园的内在环境也要给予积极的创建。这里所说的内在环境主要指的是道德环境,包括教师和家长的道德观念、行为等。俗语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老师的镜子”,成人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利他形象有利于其利他价值观的获取和行为的习得。

2、和谐的人际氛围

如果儿童能够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即在家庭成员之间、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充满了宽容、友好、相互关心、支持的气氛,不仅个体精神愉快,而且也容易建立人际信任,培养爱心,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和谐的氛围,首先家长要改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民主平等地处理家庭事务,积极参与亲子游戏和活动。其次,成人要为幼儿提供和创造与人相处的机会,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友爱,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再次,教师对幼儿的言行应多运用移情评价,并对其利他行为满怀“期待”。

3、一致的家园共育

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幼儿的个性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形成双重人格,从而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个性缺陷。为了保证幼儿的健全发展,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在对待利他行为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上必须统一起来,相互配合,使态度和方式都趋于合理、正确,要尽力避免各行其事的做法。

(三)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

1、移情训练

移情是指个体能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情,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它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和内在过程,在整个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共鸣情感反应。在移情训练中,成人应使幼儿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思想及活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被利他幼儿往往情绪表现强烈,借助这一情景,使幼儿产生某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因为降低移情痛苦的最好方式就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地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通过角色扮演的训练,使幼儿学会了解他人的角色特点,思想及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教幼儿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在不同情景中对不同的人表现出利他行为的多种方式。同时,它也能够发展幼儿对他人的敏感,增加他们的角色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

3、行为强化

利他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强化而得以保持和增加。采用适宜的行为强化,不但可以强化幼儿的利他行为,而且还可以在行为过程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从他人的积极情绪反应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对利他行为进行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强化和支持,从而帮助儿童明确什么是“好”的行为,提高其良好行为的上进心,促进儿童行为的良性发展。积极的表扬鼓励中含有尊重、相信的因素,可以调动儿童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对幼儿利他行为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身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办法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利他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幼儿能够更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著.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_

[2]王坚红著.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其龙.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南京师大教育系硕士论,1990

[4]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主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5(1)

[5]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5)

[6]李黎,曾拓.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综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_(10)1994(3)

[7] 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及建设.教育导刊,202_(11)[8]李幼穗,王晓庄.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6(5)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论文

春风化雨育幼苗

——渗透式幼儿情感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 幼儿是品德学习的最佳期,也是情感教育最为困难的阶段,他们是纯洁的、自然的,正因为这样,幼儿的情感教育也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妨碍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情感发展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还模糊、错误地认为情感教育不及知识、智力发展的重要,因而缺乏情感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为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幼儿教育与其它学段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也就是说教师情感教育行为应该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所有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本文就情感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教师行为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在情感教育中如何渗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

幼儿

情感教育

教师行为

渗透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规程》把情感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手段,从理论到实践确立了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良好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幼儿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的形成,还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并为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提供动力基础。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紧张、恐惧,忧郁和烦恼、暴躁等往往使幼儿处于压力之中,影响与同伴交往的质量。幼儿良好的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成人特别是教师有意识、精心培养与指导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情感发展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还模糊、错误地认为情感教育不及知识、智力发展的重要,因而缺乏情感教育的敏感性,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为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笔者举几个幼儿教育事例来分析现阶段对幼儿情感教育的缺失:

事例

1、一个幼儿园老师因为一个四岁的幼儿上课时爱说话,就用胶带封住了他的嘴巴,不许他说话。这个个案尽管是比较少的例外事件,但幼儿园普遍的现象是不许幼儿自由说话。

事例2:一个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因为好动,被幼儿园老师罚站,老师不仅严励地斥责了他,还不许其他小朋友与他玩,于是,那个孩子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事例3:到了节日,孩子们观察到老师收到的礼物,也观察到送不同礼物得到不同的待遇。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关系的疏近,感受到老师的偏爱,也感受到现实的不平等。事例4: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的中午饭没吃饭,教师听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他必须吃完,结果是孩子受委曲。教师错误的行为给幼儿情感造成极大的伤害。

幼儿期的情感是最为纯洁的,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正因为这样,幼儿期的情感教育是最为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破坏幼儿自然的情感流露,妨碍幼儿生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不利于其一生的发展。试想如果儿童被限制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权利,那种压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同样,在不平等的教育生活里,幼儿是不可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也不可能形成积极的行动。一个自尊从小受到严重打击的幼儿,怎么会积极地尊重他人。孩子是多么的无辜,在他受到伤害的同时,还不能悟出迁怒与他的原因,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差,难以理解和识别教师的情感需要,情感反应,也极有可能导致误解教师的情感状态和反应,加上受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导致极端的表现方式,于是采用发脾气,大声嚷嚷及攻击其他小朋友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者,教师行为在幼儿情感发展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探讨教师行为对幼儿情感发展的指导和渗透,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素质的迫切要求。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综合性,因此,情感教育不像其它学段那样渗透在各个学科里,而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所有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那么,教师行为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如何渗透呢?

(一)身体力行,以榜样的言行进行渗透教育。

教师是儿童重要的依恋、模仿和观察学习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教师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情绪情感染幼儿。如与幼儿一起户外活动中,教师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流血了,她自言自语:“没关系,一会儿就会止血的。”幼儿听到、看到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后就会以教师为榜样,也变得大胆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己常常有消极的情感反应,那么这同样也会对幼儿发生消极影响。例如:有的教师特别怕小虫,显得非常胆小,这样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使得他们也变得胆小、怯懦。又如,在主题活动“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中,小朋友伤心地说:“小树叶飘呀飘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又有小朋友说:“小树叶哭了”,教师说:“那我们给它们建一个新家吧。” 教师在教室里选择了一个朝阳的地方,搭一个纸箱做的房子,在旁边做一棵大树,让小朋友把拾来的树叶放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教师同情、帮助弱者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幼儿,也成为他们关爱和帮助

(二)言传身教,以娴熟的教育技能进行渗透教育。

孩子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的,他们对成人情感表现的敏感程度,有时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有人作过一个测试,如果向孩子要某种东西,在说要的同时,也配合头部的偏侧动作和友好表情,有80﹪孩子会把东西给你,因此,在我们在教学与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在和幼儿情感交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不同的提问类型,将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反映。如:孩子刚学游泳时,有畏惧心理,教师如果光说别害怕,效果可能不大,若用自我暗示语言说:“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游泳池是一个让我开心的地方。”又如:文中开头所举的那两个“上课爱说话”和“好动”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宽容他们,因为“好说”和“好动”都是幼儿年龄特点所具有的表现,教师若改变方式配以和气的表情说,“你看×××小朋友上课是怎么样的?”及告诉他们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和基本的一些学习常规,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鼓励、正面诱导的语言能激起幼儿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活跃情绪。相反,经常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的消极语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这会增加情感教育的难度。

2、教师要以境激情,善于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孩子每天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我们不能小看孩子身边的琐事,他们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接受影响,产生体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参加升旗仪式、祝贺祖国生日,游览附近的自然环境或名胜古迹等活动中,便能很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园里每月为同月出生的小朋友集体过生日,在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或说说我的好妈妈和好爸爸以及每天的游戏交往活动中,都能萌发和加深幼儿的情感,成为情感教育的契机。大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早期情感教育并不缺少内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在幼儿丰富的生活中去寻找和渗透。又如,在教师指导下一位母亲较好地处理了孩子之间的一次纠纷: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幼儿抓破了小朋友的脸,母亲便带儿子去商店买回一些幼儿喜欢的小食品,由儿子亲自送给被抓的小朋友,向他道歉。以后,这两个孩子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情,并成了好朋友。这虽是一件小事情,但由于处理得当,不仅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也非常及时地对孩子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孩子由争吵到成为好朋友,过渡得极为自然,处理这件事成功的关键是,让孩子参与了买、挑选、赠送、道歉的全过程,借助于参与操作过程,激发了孩子的情感体验,这位攻击性很

这比简单的批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大爱无疆,以满腔的师爱进行渗透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孩子们情感脆弱、敏感,需要教师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尤其是那些胆小无助,怯懦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他们由于在不同环境中造成不同的心理,更需要教师爱的滋润,也需要通过爱的教育激发他们爱别人的情感,使幼儿由开始爱自己的父母,爱生活中熟悉的集体和老师成为将来爱祖国、爱人民、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人和事。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动作,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将爱心化为实际行动,如:教师坚持每天抚摸每个孩子的头,坚持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做到把自己的爱平均分撒给班上的小朋友。如:给贫困孩子送温暖:给他送玩具、衣服,发动家长结对帮助他,像妈妈一样带他出去玩等。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也学会了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总之,我们教师就应该像绵绵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使幼儿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尊老爱幼,使幼儿逐渐形成了关爱他人的健康情感与品德,从而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健康。我们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精神感化幼儿,使我们的爱延伸至尽情、尽性、尽意、尽心,使幼儿都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至情至性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2_年第11期《我们教给孩子怎样的道德 》。

2.中国知识出版社,《幼儿园管理百科全书》。

幼儿园大班教育论文:加强交流互补 促进平稳过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