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6-71810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7 15:02: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石家庄新华区第112中学韩致燕

从仓颉造字到汉字的规范化;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电的发明;从快马加急到互联网电邮的快速便捷无不彰显着创新的智慧,创新的力量。人类需要创新,中国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就是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教师的理念需要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个创新型的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试就如何做名创新型的教师谈点自己的体会,以期与大家商榷。

一,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1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路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按照自己预期的思路与结果进行,如果结果不符就给予否定,实际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与创新,实际上我们应以知识为客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型品质,这种创新思维可能会引导学生寻找出正确答案,也可能会与实际问题有所偏颇,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以充分的启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这要是一次创新思维的飞跃,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思维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不要一棒子打死,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学生必须墨守成规,不敢创新。

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潜能,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创新主要是指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与掌握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在这大家可能存在几个误区:

2、创造就是小发明,小制作,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多,小发明、小创造只是一个方面,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具体体现在对一个问题的独特见的,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实验操作设计,灵活的数学处理技巧,巧妙地解题方法,新颖的作文构思,与众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等,3、认为创新是与基础知识相矛盾的,如果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冲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实不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当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心理品质,没有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创新能力便是一潭死水,就如同鱼儿脱离了水一样,无法自由呼吸与畅游,反过来,创新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三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带头创新

1教师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①。同时也只有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固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断不可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二>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堂模式

变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做到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实验让学生做。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在逐级的发散链式的思维模式中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四,为学生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只有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弘扬独特的个性,展露创新的潜能,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说教,给学生畏惧感,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创新也是如此。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充满爱心、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也才能最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

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少。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高创造力儿童的这些特征,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好多教师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照我的葫芦画瓢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轻学生学习主体的不民主现象仍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民主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活泼、自由生动的发展。反之,专制型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巴甫洛夫说过: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语文教学中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深化了所学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六,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联系实际生活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培植、强化青少年的心理创造动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成功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科技王国,尤其是在课外科技 活动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和强化这种创造心理需要。如以声、光、电化、生物 天文、地理等为中心的科技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观察和领略到大自然的博大无穷,从而激发他们勇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创造心理,成为发明创造的外界动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培育小探索、小学术争鸣等,每项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创造欲。久而久之,这种外倾性的创造心理便会稳定下来,形成创造动力的心理定势,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七,注重对学生求同与求异双重思维的培养

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求异思维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好多教师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使学生走向教师圈定好的标准答案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落俗套。

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想象是发明创造的桥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同时还警告说:教育是有着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急需一大批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因此,时代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争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的教育工作者,这有这样才能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二篇:中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对待学习,厌恶懈怠。

我校是艺术特色学校,所招学生大多以音体美为主。而音体美学生大多因为学习不好,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才走上这条路,希望在高考中另辟蹊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音体美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上课听讲不认真,下课却很来精神。而且在我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个别班级,甚至这种认为学习无关紧要的风气占了上风,老师们上课绞尽脑汁,希望能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但实效甚微。

要解决这种问题,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是什么。从实践情况来看,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1.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心态。

要求过高:在目前的很多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要求仍然存在。而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当小孩的学习出现问题,不要去打,骂,那是种无能的行为,也只能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家长要帮助小孩,看看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轻声细语的和他商量,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要让孩子的生活被学习给占满了,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家长对孩子管的少,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又不放松,必然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误差,使学生自我放纵,自然学习跟不上。

严重的家庭问题:

实践证明,和睦家庭里的孩子能获得更健康愉快的身心发展。而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里,孩子会心事重重,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习发生兴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一课。家长要尽量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2.教师自我反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学生不爱学习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师需要反思。教师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更要反思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是否真正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效率。通常在实践操作中,我对待这一问题的做法,就是利用小故事。语文课堂上,小故事的作用不容小觑。所谓文史不分家,在语文学科的广阔天地里,收藏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在每堂课上,我尽量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对故事的憧憬中,走入课文的学习。

3.激励机制,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尽管不爱学习,但是在他身上总归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称道。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找出学生身上潜藏的优点与潜能,以一些著名人物的小故事鼓励他,引导他对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不爱学习的同学在班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时候,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给予奖励。让他在班上获得信心。同时,激励机制的存在,也会让学生之间产生攀比心理,在竞争中,让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二. 行为习惯差。

在我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行为习惯差,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有的班级学生充耳不闻,任课教师都进入教室了,学生仍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并且连课本都没有准备好。课堂上老师讲课也不听,尽管不会捣乱,但也不作任何反应。这种个别现象蔓延下去,使整个班级的风气很懒散。

我们知道,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可塑性大,而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教育的力量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新人,因此,抓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具有很重要得意义。结合实践,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可以通过一下一些途径来进行:

1.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艰苦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高度重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周密计划,是落实这项作的重要前提。

实施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日常守则之外,还提出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比如,这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下个月要求学生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让他们做有目标、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每一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将一周中无迟到早退现象,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班级进行表彰。在这种严格监督考核之下,学生大多能养成勤学、守纪的好习惯。

2.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日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生操行评比制度》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的。我们每周对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周一早上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地卫生行为习惯,一开始同学都没有意识,班级中有时桌凳摆放不整齐,教室里有垃圾废纸,周围环境中地废物,我们组织教室每天及时检查,发现后责令打扫干净并和班级文明分,通过这种办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养成了一个到效后先看看桌椅摆放整齐了没有,地面是否干净,不乱仍杂物,看到杂物还能主动捡起来,慢慢好的卫生习惯就养成了。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这一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行为中,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与自己对照,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认识到危害性而及时矫正,改正不足。

四.家庭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日渐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依赖,但是又相对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而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这些心理变化,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做,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限制,到学校也不打扫卫生,对班级事务不闻,桌上乱七八糟。这种情况,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团委组织的一些活动,如纪念日为贫困生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让他们明白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修养,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要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一步的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表扬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时的给他点出错误,提出新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与家长和学校其他老师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如果缺乏一方面的配合,这个工作将难以开展,或者效果不好。

第三篇: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辽宁小学 朱珠

如今的小学生读书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应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应对没完没了的近乎于刁钻的考题,有的甚至连双休日也被逼往各种补习班。然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学习激情缺乏,学习方法缺失,学习效率不高。困扰小学生学习痛苦、低效的原因是学习力缺失。

一、何为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的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是学习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的逻辑顺序,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

二、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考试不当的“导”。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试无疑应该促进教学发展。然而有的考试命题随意,或难或偏,每每考试下来,学生云里雾里,考试结果必然不理想。目前许多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一次考试便是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一次伤害。不当考试和泛考试成了泯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罪魁祸首。考试科目的不均衡性,造成学生对统考科目的敬畏,对非统考科目的轻视,如此区别对待,使“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空头口号。由于各学科之间内在的相互关联,被学生忽视的科目必然阻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2、教师不当的“引”。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可并非所有教育者都领会了其中的精髓,教师引导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常见的不当引导有以下几种类型:

“母鸡型”——对学生呵护有加,展开的双翼成为学生的庇护伞。学生学习是安全的,一切困难都有老师顶着。书上做满笔记,记满答案,可是,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自己却不知所措。

“放牛型”——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做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迎合教师,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能力低下。

“放任型”——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也不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将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方法指引,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散漫,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家长不当的“管”。如今“2+1”式的家庭模式注定孩子幸福并痛苦着。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是衣食无忧,然而学习上的压力却是很大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每棵“独苗苗”都长成参天大树,都寄予孩子学业成绩过高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干预是学生学习力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自认为该管,而且自认为会管。班上前十名、考分九十多的家长和排名三

十、考分八十几的家长都在骂孩子不争气。于是孩子书包里教辅资料多了,双休日被占了,大小城市的培训班火了,学生苦了,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多了。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生的学习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力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1、加强提升学习力的研究。教学质量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和学生的学习力强弱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成立专题小组,拟定研究计划,构想管理策略,适时监控与反馈。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实施培养计划。

2、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满意的考试成绩。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引入竞争的机制,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哪个学生没有学好的愿望,可往往不知道怎么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精炼地说明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意义。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学生一生中大约只占20%,伴随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4、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由辅助学习到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确定辅助与放手对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辅助与放手的分寸。习惯方成自然,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5、拓宽学习领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之,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教而教,在于令学生为学而乐、学有所获、学有所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势在必行。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吸烟心态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学生吸烟心态及应对策略

学习知识 2010-04-15 21:31:32 阅读19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国的烟民为世界之最,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烟民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尽管吸烟有害的宣传常见诸报端、电视荧幕、香烟盒上,但吸烟的人数并未减少,而且还大有向青少年学生蔓延的趋势。下

面是笔者对某中学部分初中学生三年来的调查情况统计:

说明:经常吸烟指的是每周抽烟1包以上的行为;偶尔吸烟指的是每周或每月几乎都有抽烟的行为;曾经吸烟指的是原来吸过烟,而现在几乎没有抽烟的行为;从未吸烟指的是从来没有抽烟的行为。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通过与这些学生的广泛接触,了解到这些初中学生吸烟的各种

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好奇型。

在家里,许多家长茶余饭后往往朝沙发上一躺,继而点上一支香烟,吞云吐雾的,还美其名曰:“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在社会上,待人接物,走亲访友等社会活动,无一不是烟搭桥。在学校,有的教师一下课,立即就点上一支香烟。这一切,都强烈地吸引着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想尝试一下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尝试着吸烟。

二、欣赏型。

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往往受着影视剧中人物的影响,觉得他们吸烟很神气,有风度,有气质。特别是他们所崇拜的影视明星,对他们的诱惑就更大。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追星族”。不少影视明星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明星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学生的心灵,让这些中学生如痴如醉,有的学生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位学生坦言:“某影视明星吸烟的神态、动作,简直是绝了!班上几位同学抽烟,处处都在模仿他。”现在的影视剧,男女主角吞云吐雾的气派镜头充斥屏幕,怎能不引起中学生中“追星一

族”的模仿呢?

三、时尚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给予学生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有部分家长每月给学生的零花钱多达上百元,这无疑给学生讲排场而吸烟创造了物质条件。学生的攀比往往体现在比谁抽的烟档次高上,不少学生抽的香烟大多是一些中高档香烟。在中学生眼里,吸烟已经开始成为了一种讲排场、显示身份的时尚,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完全没有抽过烟,而被同学嘲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少男子汉气概等。有的学生本来不喜欢抽烟,但由于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吸烟,固有的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于是也

就在开始并不很愿意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地加入抽烟一族的行列。

四、消遣型。

一些中学生因厌学、父母离异、受到挫折、无聊等诸多原因,于是整天沉溺在吞云吐雾的日子里,想借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这类学生后来大多成了“瘾君子”。寝室、厕所、旮旯处就成了他们抽烟的好处所。过早吸烟容易让学生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容易导致学生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看问题极端偏激,对社会极端仇视等,由此而使学生走上吸毒、违法犯罪活动道路。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违法青少年均是抽烟的“瘾君子”。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之间,正是长身体、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过早抽烟。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管

理、教育,是当务之急。针对中学生吸烟的心态,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

可以请有关专家上专题课、班主任上主题班会、出墙报、开展禁烟征文等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积

极创建“无烟学校”,创设良好的氛围,把吸烟消灭在萌芽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心态。

二、关心爱护吸烟学生。

对于吸烟的学生,千万不要随意的讽刺、训斥、讨厌、甚至体罚他们,这样不仅毫无效果,而且还会他们使本就脆弱的心灵产生逆反情绪,事与愿违。教师做吸烟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

循善诱,用爱来感化学生。

三、正确的心理疏导。

对于吸烟上瘾的学生,已对香烟产生了依赖心理,容易产生反复现象,即戒了吸、吸了戒。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白,戒烟是一种长期行为,要有耐心、毅力。试图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彻底转化学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充满信心,相信他们,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反

复抓,抓反复。

四、和家长密切配合。

有极少部分学生,自幼就有吸烟的坏习惯,有的还是家长有意培养的。有的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较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迟早都要加入吸烟的行列,对子女吸烟熟视无睹,认为吸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吸毒。更为严重的是,现在许多学生的父母均外出打工。笔者2009年调查的191人,就有148名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吸烟无人管理。教师可积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沟通。所以,与家长密切配合,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吸烟学生。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应对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