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报告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是,反思我们的中学生物课堂,还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对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提问方式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没有掌握找问题、提问题的技巧等因素,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习惯于教师提要求,学生按要求去记、去背,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
二、可行性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追求,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生物,在情景中体验生物,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探求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成为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努力实现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等,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也正因为此,我们认为 “普通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势在必行。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探究方法,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主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一般操作模式,使各科教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支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所需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中学中级教师3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校已购置了一批生物新课程理论专著,订购了一些生物学教学和研究期刊,学校将进一步添置实验仪器,完善实验室功能,其他各实验学校均配置完善的生物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
第二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考试的,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在新一轮的课堂课改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 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激励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从新课改角度看,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求知精神,从中不难看出它同样强调了“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主动的“问题意识”,便谈不上自主学习,更谈不上合作与探究。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必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的必须。(2)实践意义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科学探究,而探究始发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生物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只重视教师提问,而忽视学生提问。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不敢问、不会问、没的问、不会问,问题意识淡薄,提问能力较低,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无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鉴于上述现实,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3、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状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近代,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 2 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2)国内研究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了不少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陕西大学张熊飞教授创设了“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国内外已经有相当一批专家关注此类课题的研究,并且有的正在试验阶段。我们认为,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能照搬,必定他们的知识基础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专题论述及专著尚不多见,没有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直接使用。所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有相当的可行性。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的主要内容(1)主干问题研究:
①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 ②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外在显现 ③初中生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研究
3(2)基本关系研究
①学习模式与问题意识研究 ②学习效率与问题意识研究 ③教学评价与问题意识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学科教学和研究,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探究方法,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主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一般操作模式,使各科教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支能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实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3、可能有的创新点
(1)学生构建以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学习模式。
(2)教师改变评价方式,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4、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研究重点
建立、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问题优化设计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2)研究策略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获取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真正原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通过收集、学习、筛选与课题联系密切的理论材料和相关信息,寻找切入点;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内容、程序、师生互动、反馈评价等)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构建适合初中生物教学并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模式;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通过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5、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调查分析学生问题探究学习的现状,借鉴有关经验,在这基础上研究教育教学对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然后开展实践探索,在研究、实践取得较好成果后,逐步在全校推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进行分析探究整理,构建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学习的策略体系和行动方案。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方法适时调整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反思、完善,进而推进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摘 要]问题是教学中的“金钥匙”,它为学生开启了知识的殿堂。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简单分析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研究,从注重课前问题启发、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优化问题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以期通过问题意识培养的落实,帮助学生学好生物,提高生物学习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生物;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880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主动提问是创造、创新的开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生物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1.受教师的威严所致,问题意识困乏
学生问题意识困乏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不敢问,关键在于“不敢”,“不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教师的威严所致。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不给学生插话的机会,教师严肃的态度,使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害怕”“震慑”,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情感的“一边倒”――课堂上唯唯诺诺,犹如“老鼠见到猫”。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连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敢回答,有问题也难以表达,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2.受教材权威的遏制,问题意识缺乏
教材具有权威性妇孺皆知,师生们也普遍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问题的讲解常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如《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怎样?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要目的的。这样,学生即使对教材中的某个地方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教材最权威,无须质疑,无须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被“束之高阁”了。
3.受自身的表达能力所限,问题意识淡薄
在生物教学中,常发现多数学生有问题但在表达时词不达意,难以表达出真正的意思,而正因为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最后发展为没有问题,导致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也不会发问。
“教会学生解决一百个问题,不如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生物教学中,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生物教学质量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主要策略
1.注重课前问题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前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会促进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和善问。
例如,在教学《人体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人的头部受伤,需要打针,而打针的部位是臀部,而不是头部,这样打针有效吗?药液是如何进入受伤部位的?借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经由学生讨论后,有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导出教学的重点。对于知识点“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有什么异同?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列表比较。教学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之一,生物学科中的问题素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从而在实施和贯彻问题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是师生关系紧张所致。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策略。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在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竹子开花”的图片,以及两只熊猫在一起谈话的画面。一只熊猫说:“竹子开花了,以后咱们吃什么呀?”另一只熊猫回答道:“我也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熊猫们的对话,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而熊猫们眼巴巴地望着竹子开花,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结合这些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竹子开花,熊猫吃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学生质疑:竹子开花,熊猫不能吃到竹叶和竹笋,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又如,在教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头大狮子和一只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大狮子吃小白兔,教师以问题“狮子吃兔子说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得出
“捕食关系”后,教师再给出老虎、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老虎、狮子和兔子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老虎和狮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和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学生合作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放下了权威的架子,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只要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愿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3.注意提问艺术,优化问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把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优化问题教学的方式,真正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物――鼠妇的图片,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图片中的这些生物,你们认识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们?当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动物是“潮虫”时,教师可给出它的另外两个名字:“鼠妇”和“西瓜虫”;待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花盆底下、下水道口、石头缝的下面、腐烂的木桩下等见过鼠妇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并思考:石头下面有“鼠妇”,但搬开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鼠妇会迅速跑开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你能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吗?”
上述教学中,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从知识的建构向实验探究?^渡,引导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光对鼠妇是否有影响,然后对实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时,要求学生注意收据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实验后,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除了光对鼠妇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与繁殖?学生再次进行猜想、观察、实验和总结,最后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互动的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优化,课堂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浓,探究兴趣渐高,促进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2]魏松伟.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8).[3]赵芳.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4]童军正.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要]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 论文 主要探讨了在小学 科学 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 总结 ,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 科学 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美术课始终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依样画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本身就缺乏问题意识。这是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到根源。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想法。约定俗成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根本就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即便有所创新也脱离不开教师示范的影子。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更加变得缺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表现为不愿思考、不爱提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发掘学生创造型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至关重要。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往往没有提出问题的冲动。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是学生敢于提问。但是长期以来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差。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遭到同学们的嘲讽,或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高兴。所以大多数同学选择沉默不语。长期的沉默,学生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荡然无存。加之对美术知识的缺乏亦或恐于老师的威信,使学生更加不敢问。而且更多的教师多以“教”为中心。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内容要求去讲授,完全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或不敢在课堂上发问。我所任教的中学是一所农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不用说提问了。一旦老师问到自己,也是勉强站起来或低头不语,或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主动提问或答问者极少。我私下里找他们交谈,有的说怕答错了同学们笑话,有的说怕说错了老师说没认真听讲,亦或根本不知道怎么说等等。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勇于答疑。例如我在《我们的风采》一课,首先不讲课,而是坐下来与学生聊天。问他们平时喜欢穿校服吗?学生们也向我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向他们讲解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穿校服可以避免校园中的攀比风气,也是我们团结一心的象征。学生们不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有一点不服,进而我又问他们喜欢穿什么样的校服,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异常融洽。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喜欢名牌,有的说喜欢新颖的款式,有的说喜欢舒适的面料,等等。然后,由他们向老师和同学们发问,学生胆子大起来,开始问我:“老师,服装设计都有那些要求?”“老师,设计什么款式是由我们自己决吗?”……我于是给他们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自己讨论服装的分类以及学生装的种类。然后再向他们讲解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要求,再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并表示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建议校长订制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校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拿起画笔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创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参与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而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他们的情感。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创意,也要及时鼓励。即便有的同学的问题无论多么浅显、幼稚甚至可笑、跑题都不要简单地否定或嘲笑。而是耐心引导,或是适度的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问。
传统的美术教学,总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再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正确答案。学生根本没有问问题的意识,也没有提问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例如我在《有创意的字》一课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观察画面上出现的字体。然后有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回答。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小组都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就让他们自己答案。有的问题比较深奥就由大家共同讨论回答。实在给不出答案的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再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他们甚至控制了整个课堂,纷纷提问、答疑,最后总结出字体设计的一些方法,要求以及字体设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主动进行设计、书写字体,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学生在进行自评、互评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以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一个主导地位,而且要适时地给与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立足创新,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所以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新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以创新为指导发掘新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探究。例如我在《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学中,面对立体纸工造型,引导学生关于折叠、拼接、插接等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共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组制作雕塑模型各个成员通过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然后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或几个零部件。基础好的、造型能力强的同学设计制作难度大的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负责简单的部分,然后再由同学们合作完成总体组合。整个雕塑都由同学们搜集的废旧材料材料制成。其实挑选材料也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哪些材料可以用,用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开动脑筋的。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通过集体合作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每个人都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质疑。由于我们的学生对美术长时间的不重视,所以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很少,理解问题简单。所以可以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出问题。因为美术知识面广,与文学、历史、甚至音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文学与艺术的联系的诠释。又有人说“欣赏水彩画,就如同欣赏轻音乐一般。”等等。这说明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时,也可以根据新旧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中提出问题。例如美术欣赏课,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提出质疑。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组织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评述寻找答案。并从审美角度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欣赏,知道从哪些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要想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本身就要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事业蓬勃发展,才能培养出新型的具有具有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