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6-74872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4 14:48: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刘—田金凤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校虽说才刚刚起步,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心设计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内容来自二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教材,此教材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任课老师应该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属于什么心理范畴,教育点、重难点是什么,并联系学生实际,有效的组织活动,落实活动目的,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来选取和设计内容,使教育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以收到实效。比如:智能训练、学习心理训练、情绪调节训练等。方式要多种多样,比如:小品、游戏、歌唱、舞蹈等,让学生在快乐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心理知识和得到一些心理辅导。

二、突出“活动性”。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辅导为辅。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校有一个班吹起 “友谊万岁!”不正之风,甚至有的同学为了所谓的“友谊”,帮同学打架,代同学做作业,帮同学测验作弊等。针对此情况,我利用周三下午为他们上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课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上课时,首先叫三位同学演了一个小品:小文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叫小兵,小兵在班里偷了一支铅笔。小红发现后把此事报告给老师,老师批评了小兵,小文发了火,便打了小红。小品演得有声有色,许多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顺势引导,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围绕这个小品讨论小文、小兵、小红的对错。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都争着大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小文的行为是可恶的,小红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小文的行为不是帮同学而是在害同学,他们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这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懂得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感受到交流的乐趣,从而达到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了全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这种互动的教学与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相比,主要是通过行动有趣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更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后来这股歪风邪气渐渐从此在我班销声匿迹。

三、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品质等的差异,因而其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教育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老师必须善于“观颜察色”,根据学生的形态、语言、动作等捕捉学生的心理。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给予引导外,上活动课时,也应该有所侧重。我校五年级的一个班,在一次活动课中,其它的同学都沉醉在有趣的游戏里,却有一位同学一声不响地坐在一个角落。这位同学性格内向、偏僻、自尊心较重,经常被同学们嘲笑,称之为“蠢猪”。在后来的活动课中,教师有意地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答,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给他玩,一次次让他获得“成功”,对于他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慢慢地树立他的自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们中“不蠢”的形象。就这样这位同学渐渐地开朗起来,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并且还结交了几位好朋友。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时,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不要忽视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一点对我们农村的教育特别重要,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了解怎么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维护心理的能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种多样和随意发生的特点。一个班几十个人,一个学校几百个,老师不可能个个学生的心理都了解得十分清楚或作出具体的辅导,而且也无法预料哪个学生何时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就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学生终究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因此,仅靠老师辅导学生的心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除了传授心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时,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怎么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是不太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因素:例如可以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它课程,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但无论如何,总结起来只有一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塑健康完美的性格。

第二篇: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点体会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点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专题讲座

庙前中小黄春娥2009年3月18日

国家教委的有关领导在1993年就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远远不够,必须把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我认为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几点需做到:

一、相信学生

充分地信赖学生,是教师开展工作的第一步。教师用信赖的正确态度对待学生,能使学生以“我能行”的自信态度接受任务,使很多事情在群体智慧下很快得到解决。如在上《欣赏自我》的活动课前前后后,同学们提了很多建议,例如制作“比比谁的优点多”的手抄报是学生出的点子;活动场所“欣赏你,也就是欣赏我”的巨幅画面是同学们的杰作,场面温馨有创意;小品《农夫与女神》被他们演得有声有色„„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创造力,一开始牵动他们的热情,已为活动设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尊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所有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活动产生主观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活动,就不可能有活动课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活动课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主持人(老师或学生)要用理解、尊重、肯定的语气,如“谢谢你的热情参与”、“谢谢你的真诚”、“你的理解很独特”等词句;同时还要求同学们在倾诉或活动中,应尽量带着肯定、欣赏、高兴的神情,并在充分表现出来。学生一旦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或同学们关注和认可时,他们才会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敞开自己的心扉,情感的体验也更强烈。而衡量活动课是否成功的一人重要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全情投入,积极参与,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中,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同学们踊跃上台表演小品、或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或上台倾诉自己的想法感受,场面很热烈,很有感染力。一位女同学,平时不敢大声开口讲话,也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这次活动课,他敢举手并上台回答问题,尽管说的仍不完整,但她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后,她激动的表情持续了几天,现在她已经改变了课堂上沉默的表现。所以,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泻情感、发表意见,对于活动课取得成效极为重要。

三、扮好角色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学生是情感体验的主人,是活动的主角,是演员。而教师可以是活动的一员(但切忌让学生产生顾虑和压力),也可以是导演,以引导者、协调者的姿态主导。例如在“腹有诗书气自华”(向同学们推荐我心目中的好书)这一活动

课中,学生刚开始有点害羞,不敢出来讲。我立即先向学生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这部书,然后鼓励科代表带头讲,我在黑板上写上他的名字,写出他说的书名,边说:“好书,借我看一看好吗?”经这一激,学生勇跃起来,纷纷上台说,我让粉笔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将上讲台的学生和他(她)说的书名都登记在大红纸上(以便课后交流或阅读),但进行到中段时,我发现上台的女同学较少,就说:“我们女同学巾帼让须眉吗?不肯将自己的好书让同学分享?”这样一来,男女同学抢着上台发言了。活动课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计划展望,这可以让学生设计“理想中的我”,老师也可以给适当的点拔,起促进作用。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我在这个环节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中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

四、准备充分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学生要准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歌曲、奖品奖旗、布置会场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所有的准备都要首先从学生出发,教师设计活动方案中所选择的事例,安排的活动,都必须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能够引起他们注意和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想念活动课是为他们开设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我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第三篇: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山东省教育厅于今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鼓励先行先试。

四、抓住核心内容,实施重点突破。当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五、开展全员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七、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台湾的心理健康教育

台湾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称辅导)比较早,比较普遍。台湾将辅导工作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工作,制定了《国民中学辅导条例》和小学《辅导活动实施要领》。

小学的辅导“由级任教师及各科教师,透过各科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讨论、报告、说话、参观、表演、绘图、工作、唱游、填表、作业、辩论、角色扮演、游戏治疗等团体辅导的技术,注意发展儿童群体性,在学校的团体生活中,培养服务人群和合作的精神,启迪其高尚情操,培养其向上意志,美化其人生理想,以达辅导目的”。

中学有辅导活动的课程与时间。团体辅导是配合各科教学及团体活动、班会、朝会实施。个别辅导则要求“认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个别差异,经详细的观察、调查、测验、咨商诊断等过程后,作具体的记录,综合研讨供各项辅导与教学的参考”。

台湾心理辅导从无到有、从实务走向理论、从行动走向制度的发展历程几十年。他们认为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建设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由之路,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和前提。台北教育局的“心教育白皮书”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启动正向的心念,建立多元的价值观念,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建构新世纪的教育发展主轴。

各学校设有家长会组织,下设亲师咨询组,增进家校沟通。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应以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为重点,必须结合家庭与社区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发展性功能

顺应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满足心理需求,促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性功能

给青少年提供支持系统,强壮其内在力量,防患于未然。

3、补救性功能

针对已产生的问题,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重新面对生活。

二、心理健康课常用的形式

1、心理游戏:围绕主题,设计游戏,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2、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引发质疑和思考,交流分享。

3、角色扮演:扮演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增进沟通理解,缓解冲突。

4、问卷调查: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5、话题讨论:抛出话题,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理解接纳。

6、辩论赛:适用于高年级学生。精选话题,随机分组或抽签决定正方和反方,迅速凝聚团队,各展所长,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于促进认知成长。

三、心理健康课的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开放心灵,释放自我,提升心理品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活动过程,有个性化的收获。

心理健康课不重知识传授,不追求知识面的宽度,而追求感悟和理解的深度。比如学生是否知道情绪的概念,用哪些词来表达喜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自己某种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掌控情绪的感觉。

四、心理健康课的选题

心理健康课每次一个主题,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循序渐进,一般选择有共性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解决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心理健康课任教师

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很强。有时候看教师的教案看不出多大的差别,而课堂上处理非预设的、非结论的内容时表现差距明显,有的老师会说:“说的很对(不中立),你在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绝对化倾向)。”有的老师会说:“你这样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同学们又有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时常有冲突,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传道解惑,指点说教,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及时评价;而咨询师的基本功是倾听、接纳、积极关注、尊重、信任和保持价值中立,建议大家试着放下教师角色,以心理咨询师角色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减少预设,实效性更强。

我们还清楚地看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面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

控制型的教师把学生当做自我展示的道具,牢牢掌控着每一个环节的进程,认真地走教案程序,评价多,绝对化倾向明显,忽视课堂生成的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被规定了发言的内容,努力追随教师的思路,看着教师的脸色发言,压抑着自己的灵性来配合教师;

焦虑型的教师动作刻板僵硬,因不信任学生而讲解太多,语言啰嗦,担心完不成进度而催促学生,每个活动步骤都显得迫不及待,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常常表现得茫然无措,走神现象多;

民主型的教师尊重学生,活动的全员参与度高,信任学生的能力,在多数时间里让学生表达自己,并认真倾听,耐心地等学生说完,很少打断,很少插话,也少有评价,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

包容型的教师能够在讲清活动规则的前提下,以开放的、真诚的心态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情境,重视双向沟通与多向沟通,能够抓住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学生因感到被关注、被尊重、被接纳而信赖教师,轻松自在,思维灵活,彼此接纳,少有心理防御,开放度高,体验深刻,活动效果明显。

六、心理健康课上的学生

学生是心理健康课的主人,教师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的生命,学生就有机会说出自已的亲身经历和个性化的体验,不必努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一定找到所谓的正确答案,能够打开思路,获得多个看问题的角度,感受到自己心灵的开放,更加接纳自己、包容同伴。

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平等权利,全员参与度越高,课堂生发的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话题讨论或体验更加深入。

有效的心理健康课首先需要开放的氛围,老师告知学生:发言没有对错,抛开是非判断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舒缓心结,体验内心的自由,获得成长的内在力量。

教师放下自己固有的成见和优越感,把课堂交给学生,顺其自然,不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少说空话套话,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学科课堂上少有优势或者被老师忽视了优势的学生,自卑、逃避、退缩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展示自我,觉察自己被深藏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其积极的自我信念。

也许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缓慢、曲折,但是,只有经历了真实的心理过程,才能够提高其心理调节的能力,学以致用。

七、达成目标需要开放的心理氛围

有效的心理健康课首先需要保持开放,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老师告知学生:发言没有对错,抛开是非判断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舒缓心结,体验自己内心的真实与自由,获得成长的动力。

多数教师能够保持开放,平和从容,信任和耐心倾听学生,少说多听,接纳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让学生在彼此的差异里学会包容。

1、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老师真诚、亲和,尊重、信任学生,学生表现得真诚、投入、开放、自尊和自信。

老师强势,不倾听学生,让学生做填空式问答,小学生会努力配合,看老师的脸色、压抑自己的灵性来俯就老师的刻板无趣;初中生会绕弯子,你不尊重我,我也逗你玩;高中生马上就会阻抗,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骂人、彼此攻击、有意给老师出难题,老师乱了阵脚,课堂陷入混乱。

有的老师不善于倾听,与学生交流时目光游离,自说自话,对学生的发言随意主观解读,小学生常常恹恹地坐下,初中生也跟着老师学打岔,高中生干脆直接反驳,有时有大段的无效沟通。

心理健康课主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和交流分享,对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回应,你说的大家都知道,老师就可以点头、微笑或“嗯”一声,而对有冲击力的观念和关键点要及时抓住,有位老师在讲人际交往时,学生多数谈到要关心家人、爱护同学朋友等,只有一位学生说要爱自己,老师没有回应,显然没有理解人际关系的核心:人最重要的是先学会与自己相处,我们对他人的方式多是自我信念的投射。

2、游戏和活动不是目的

课上的游戏和活动是为学生提供的心理情境,关键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的分享、提升。小学重视心理游戏,也许他们不解深意,但通过游戏可以提高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活跃思维,释放情绪,表达自我;初中重视活动,初中生敏感,有的叛逆,喜欢挑战老师的权威,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组织活动一般问题不大,分享感悟时要引导学生彼此包容、接纳;高中重视体验,高中生少年老成,对同伴容易开放,对老师比较戒备,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人对待,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讲清楚活动规则,不解释、不重复,活动操作过程避免儿童化语言,多留些小组内部交流时间。

防止堆砌心理游戏,看起来热闹,但是感悟分享的时间少,不容易落到实处,建议一节课的大小活动环节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多了容易赶时间,匆匆忙忙、蜻蜓点水。

尤其要警惕社会上的一些传销课、恶俗的感恩课的模式,大段空洞无效的大道理,喊口号,耍噱头,要掌声、要眼泪。

3、谨慎、认真对待学生的自我暴露

课堂上需要学生不同程度地自我暴露,教师要谨慎处理,减少对学生的伤害。有初中生谈到自己的人际困扰时落泪动容,讲课老师不能与学生共情,依然保持一贯式的微笑,甚至不合时宜地调侃,几句劝解明显地苍白无力,周围学生有的表现出反感,有的趁机起哄,对该同学言语攻击,教师没有处理,纵容了学生的此类行为,在接下来的环节里,学生甚至拿关于生命的故事开起了玩笑,初中生是敏感的,你不呵护他,就会引来防御。

在高中的一节课上,同学们互相说出对方的优点,一名女生哭了,也许她从小得到的认可不多,中国的有些父母习惯贬低自己的孩子,很少说孩子的优点,使孩子自卑、压抑、自我怀疑,老师可以及时鼓励她:如果你每天想着自己纸条上写的那些优点而去学习和交往,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人贬低你时,不论他是谁,试着大声说出你的内心感受,要求对方尊重你,看看会发生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至少要彻底打败父母一次才有机会长大、才有机会做自己、才能够让内心丰满有力、才会将来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健康课还可以随机简单地初步处理个案,有咨询经验的老师可以做到。

4、课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都是资源

心理健康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随机发生的事件都是资源,处理得当可以让师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有老师在讲关于沟通的话题时,一名学生一直小声嘀嘀咕咕,这位老师多次示意该同学保持安静,无效,如果老师把这一现象当做课堂资源,就可以让大家谈谈沟通中的多话现象,为什么多话?是掩饰焦虑、急于倾诉还是寻求关注?多话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如何?

一位初中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涉及与父母的关系,一名学生说:“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话是可以让学生讨论的:初中生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中,特别听话的孩子是少数,听话的孩子压抑自我,有很多内伤,可以抓住这句话,让同学们讨论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听话不等于尊重,不听话也不等于不尊重,那些敢于质疑老师、父母和权威的学生内心更自信、更饱满,更能够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容易被他人控制,不容易被他人的思想绑架。

5、深入学习自己所讲内容的精髓,减少常识性错误 如果讲课老师只参照参考教案,而没有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就比较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讲情绪管理时,很多老师先教学生了解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再谈如何将消极情绪转化成积极情绪,听起来很顺理成章。

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做到这种转化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是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人人都会有消极情绪,不开心、愤怒、烦恼、痛苦是非常正常的,允许自己和消极情绪在一起,不跟自己的感受对抗,有时候焦虑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焦虑,痛苦是因为觉得自己应该快乐。

然后是看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源于认知,找到自己的不合理情绪,不追求完美,不绝对化,不以偏概全,试着转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接受真实的自己:不粉饰、不自责、不苛求、不否定;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看看自己拥有的资源,看看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满足,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把握核心认知:我们先要做自己、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环境的抱怨是无效的,所有外归因的道理都是空话,要做积极的内归因:我可以做出哪些积极的、可行的改变,让处境变得更宽松、更自在。

不是所有的消极情绪都能够转化成积极情绪,没有人能够不经历伤痛就长大,酸甜苦辣咸一起调出人生的各样滋味,有时候就是等待时间来冲淡伤痛的感受,才更有能力享受每一个愉悦的当下。

6、保持价值中立,防止超我(道德我)伤人

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要看师生的开放程度,学生的自我开放程度越高,对老师的要求越高,要保持价值中立,不做道德评判,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于用道德压抑人性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用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道德标签容易引发人们的内心冲突。

在讲人际关系时,一名学生谈到面对人际冲突时,说:“我都是遇事让着别人,他想怎样就怎样”,学生说他是老好人,老师请全班学生送给他掌声,表扬他:“你真好”,这其实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老好人”。

老好人没有存在感,不会在自己的立场上和别人交往,他的自我是破碎的,如果别人不说就不知道自己是谁。这多源于婴幼儿时期妈妈忽视他们的需要,否定他们的感受,所以要有人承认我是个好人,我才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他们压抑自我、讨好他人或者将自己的“好意”强加于人,其行为容易被鼓励并固化,一旦讨好不成,或者三十岁、四十岁以后重新发现了自我的需要,他们容易从另一个极端寻求补偿,变得完全忽视他人的感受。

7、防止绝对化倾向

小学生喜欢听老师说:“你是最棒的。”中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是反感的,有时候老师说得明显不真诚,说得太多学生就不珍视了。这句话迎合了社会上有些疯狂的追求所谓成功的口号,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要做栋梁,生物圈不允许,也没必要,做花花草草也可以点缀一年四季的风景,人也不可能四季都开花,时时都耀眼,有那样追求的孩子得多累啊!你再鼓励他追求卓越不是害人嘛!就像遍地开花的奥数班只适合少数孩子,多数孩子是来体验挫败、为厌学做准备的。

预设学生的感受要谨慎,让学生看山里的孩子求学有多苦,说你们生活得衣食无忧应该感到幸福,应该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而事实是:没吃过苦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甜。有的小时挨过饿的父母告诉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饭吃,孩子反应木然。他从来不缺吃的、不缺好吃的,这些话太遥远、无效。

有老师说中学生异性交往一定会影响学习,也不尽然,如果处理得当,这份情感还可以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哪个时代可以阻止青春期自然发生的情愫,关键是接纳和适度引导,给中学生提供异性交往的机会,营造彼此尊重的班级氛围,把握异性交往的分寸,为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打基础。

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课不仅是依靠知识技能,更是用老师的心态和修养,好心态的培养需要长期渗透,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第四篇: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讲座: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自上而下都处于摸索阶段。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概念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绝对应该是有别于思想品德课或德育课。心理健康课不应该充满了“不要”、“不许”、“不该”,这类的词语用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疏导(引导),学生应该经历体验、感悟,探究、反思,迁移、运用,这一过程。所以不管在内容选择上还是问题处理上都应符合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心理矛盾(问题)是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式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千万小心别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彰显个性魅力,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一条。

心理健康课的课题应是从学生中来,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才能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话题。否则课堂必然低效或无效。

教师的个性魅力、感染力于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课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是否愿意说出真心话,可以说是心理健康课的一个死穴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程序及典型案例 基本教学程序可由下列五个环节构成:

1、热身准备,目的的诱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达到悦心的目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老师们就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律动、歌舞、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情绪,营造乐学的良好心理气氛。

如,有教师上课之前,第一件事是每一位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心情脸谱,不一会一张张表情生动的脸谱跃然纸上。

学生:爸爸妈妈有时候不让我干什么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生气,所以我才画了一个生气的面孔。

而这位小朋友画的是一张哭泣的脸,看来一定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学生:我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回家给妈妈骂,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到高分,每次被妈妈骂我都很伤心的。

这样,一张心情脸谱就真实地表达了孩子们的心情,引发了他们倾诉的欲望。

再如课前做一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心理测量等,都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为心理健康课堂的良好互动打下基础。

2、心理激荡,目的是激发求知心理达到激心效果激发就是给学生一个信息,激发其内驱力,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去完成某一行为,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方法有:(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 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五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不必要的欲求”。(2)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 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A 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

如《心怀感恩》,课堂上播放“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当学生用手语学唱《感恩的心》这首MTV歌时,学生的内心将受到共鸣,受到震撼,B 情节式情境

比如《学会说“不”——人际交往技巧之一》,课堂上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在上课的开始部分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随老师的思路而思考: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当时我们也得答应吗?引出话题:其实在同学、朋友相处时,对于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要求、行为等,我们应该断然拒绝。学会拒绝别人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技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说“不”。要说“不”,要拒绝他人,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情境。在看的时候,请同学们都思考:两位同学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情境一:

A同学做出很忙的样子,一手拿着记事本,一边说:今天的事情真多„„„今天中午我得多做点作业。说完做出做作业的样子。B(大大咧咧的)走到A旁边说:嗨!走,陪我一起买本书。

A做出很为难的样子,(看看正做的作业,又看看同学,再迟疑几秒钟,最后还是走了。表现出的是一幅很为难的样子,感到很难办要走又不想走的样子,像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样子)

问A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呢?B又会怎么想呢?正确的做法是 什么呢?

3、自我宣泄,目的是让学生表白自己与达到交心的效果 把学生引入到心育课情景之后,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师问生,生问师。“质疑”即想、思考与分析;“议”即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做”即动手、动笔与其他操作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来宣泄自己情绪与表达自己的观点。(1)讨论—澄清式

专题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 展开讨论。

辩论。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 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直辖市,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讨论。分组进行,每组6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有一位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内容为“当愤怒燃起的时候”,老师拿着一只充满气的气球作为情景引入,提出问题:“你们有哪些办法可以将这只气球中的气体放掉?”很快,有学生举手“把它放在冰箱里冷却”;“用针把它刺破”;“把它搁置起来,让气自然逃逸”„„于是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带领同学们把方法迁移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熟悉的例子都是同学们时时会遇到的“愤怒”,同学们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升华„„,而老师娓娓道来的总结让曾经“愤怒”的孩子找到了平静的港湾。(2)实话实说式

引导学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可以是交流、倾诉,也可以是书面倾诉。如“心语笔谈”,让学生每天用日记、随笔等形式,写出心理变化,自我内省或求助于师长,获得合理调控,达到控制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再如浙江大学,在教室门口设一“心语”版,学生可以每天将自己的心情记录上去,教师有意关注;

再如“聊吧一刻钟”。每周五放学前给学生一刻钟的时间,不定主题,自由结伴,让学生把一周的烦心事、高兴事互相聊一下,缓解一下压力。

4、共同分享 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受益,达到导心效果 通过自由宣泄,老师抓住了心理辅导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析争论与评议不同的见解,使他们明辨是非,引出正确的心理行为,懂得不良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后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鉴赏和培养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起到纳正弃误、共同分享的作用。A 角色——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 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至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同学,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B 活动——体验式

活动要体现创造性。在活动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如一节心理健康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片,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禁止任何交流,听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将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然后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而后睁开眼睛,把纸打开来,欣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充分思考相同的指令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作品。以此撕纸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沟通”,阐述沟通是传递者→过滤→接受者→反馈的环回过程,指出单向沟通存在的不足,并强调双向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沟通及尝试沟通的不同方式,将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而后向学生宣布“蒙眼做画”相关的活动规则:

1、各团队派出代表,要被蒙上眼睛,在教室后面转圈后在其团体其余成员的非语言及非肢体接触的指导情况下完成任务;

2、任务是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补上黑板上随机指定脸谱的缺损部位(眼、眉、鼻、耳等);

3、要求是团队要定出自己的“语言”,不能是普通话、英语、日语、阿拉伯数字、方言等,每个队员都必须熟悉自己小组的特定语言及其代表的意思;

4、游戏中如果有人使用常见语言,在该组成绩上加上3秒钟,请其他团队监督,其他团队的成员如果在别人进行游戏时干扰,也在该组成绩上加上3秒;

5、给每个小队计时,速度快的团队胜利,同时,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有权利指定最慢的团队表演一个节目。任务一下达,大家开始了激烈地讨论并积极创造自己的特色语言,紧张的角逐将整堂心理课推向了高潮,整间教室笑声、喝彩声不绝耳。当然也发现大家千虑必有一失,要完成任务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过在他们不断磨合与努力尝试多种方式沟通的情况下,困难还是被攻克了。

“蒙眼做画”旨在寓教于乐,让大家充分的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的社会性。活动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课设计了“信任背摔”这样的活动。其实“信任背摔”早在CCTV10已有耳闻,总觉得这玩决儿挺简单有啥困难呢,不就是——躺呗。今天算是“眼见为实”了,看着同学们站在那1米多高的地方,双手被绑着(怕弄伤队友)向后一躺,还真得为他们捏了把冷汗,真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自己对团队的信任。绑着手、站高处、向后躺,“如果是我,真得也能这样从容?”不懂,也许经历过种种世态炎凉的我们,更多的将会是思虑、猜疑、揣测(我真得敢吗?他们够哥们吗?如果接不住了该怎么办呢?„„)也许我们真得会“勇敢”地做了,但这也许是种强逞着的表面假像,又或者是种带着点很多人在看着豁出去了,这一切的一切的都应该是正常的吧,我想:因为这毕竟关系是自己的生死攸关,人总在不断生活中磨练得“成熟”!再如,履带式前进游戏,体会到了合作与竞争

一般活动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长率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要领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活动的层次性。课堂上所设计的活动应当是每一阶段各有其目标,连贯起来又形成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如有的教师教给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梵高的画《星光灿烂》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美吗?(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这时再告诉同学们这是梵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准备做下面的训练活动。(2)训练活动 训练一:目光炯炯

要求:两人对坐,目光对视1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

继续对视,轮流请求对方做某事或借东西,1分钟内以各种方式要求对方,对方则反复拒绝。注意体会这一过程中的感受。讨论并交流:

A 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B 一次一次地遭到拒绝,心情如何? C 拒绝别人时有何感受?

D 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教师归纳:你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别人拒绝你时他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当你一再要求他时,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再坚持一会儿,他可能就答应你了。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训练二:优点轰炸

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讨论并交流:

A 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B 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C 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D 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教师归纳: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客观地认识自己。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发扬它们。训练三:习惯攻略

要求:请同学们双手交叉,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然后请同学们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大家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一个如此小的习惯动作都感到困难,要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培养自信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努力。

5、评价引导,目的是树立健康的心理行为,达到正心的效果在充分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指导学生评价讨论中的难点,并加以小结点拨,导出观点,进行正确的心理导向,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健全人格。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 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 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象力的训练,学习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寻找解决方法等都可运用此法。(静坐益智教学)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 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惩罚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 有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第五篇: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范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陕飞二中心理辅导教师马红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创设心理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而有目的的诱导下,让每一个学生自觉进行主体的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感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1、在给高二学生进行《保持良好情绪》这一活动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过去,我的成绩在班里前5名徘徊,我觉得自己还是很不错的,可近来有一种情绪一直折磨着我,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就越怕别人赶上我,以至于看到别人学习,看到别人问问题时,我就心慌,心里老想着那个同学,怎么也集中不起注意力来。上课时,后面的同学随着老师的讲课,嘴里说对、对时,我又担心他比我学得好而无心听课。这些情绪搅得我越来越心烦,真不知怎么办?”出示了上述情境后,请学生回答:(1)材料中“我”有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什么不良影响?(2)你有过像“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如果有,你是怎样处理的?(3)假如你的成绩不像“我”那样好,你怎样看待成绩比你好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讨论,有的同学在不知不觉改变了认知和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有益处。

2、在给初三学生进行《与同龄人交往》这一活动课的最后,安排了学生之间互相写谢意卡和歉意卡这一环节。我饱含深情地引导着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同学们,在我们朝夕相处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别人热情的帮助,让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的温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那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写张谢意卡,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如果你做了不尊重别人的事,而让你感到很后悔,那么,来,就让我们写张歉意卡,表达你深深的歉意。让我们把忧愁、烦恼留抛于九霄云外,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境,朝气蓬勃,携手走向明天。”通过“写卡——读卡——送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体会到被人尊重、尊重别人的积极心态。

二、贴近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活动课内容

若想上好一堂心理活动课,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本学期我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从自信心的培养、挫折教育、人际关系调节、如何减轻学习压力、考前焦虑、异性交往等方面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

一、高一年级主要以适应新环境、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等为主线,使学生平稳适应校园新环境、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驾驭情绪主宰自我;初

二、高二年级主要以学习、情感、自信心培养、减轻学习压力、异性交往指导等为主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讲座,使学生充满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针对初

三、高三的学生主要以应试心理、情绪调节、潜能开发和升学选择为主线。由于他们要面临中考、高考,引导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为主,减少额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应考心理素质,比如: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何拥有良好的应考心理、积极地自我暗示等主题。

三、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如下。

1、操作法:主要有游戏、心理小测验、动手操作等。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我让学生做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操作真正达到辅导的效果。

2、集体讨论法: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从人员的分配角度来分,讲座的形式主要有:分组式(每组2-8人)、对半式(主要用于辩论)、师生商谈式。

3、角色扮演法:可以由部分同学参与的、事先排练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由全体参与或个别参与临场发挥式的现场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体验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情绪,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同学在角色的互换过程中学会了使用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4、主题联想法: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并以音乐或积极的暗示语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闭目联想,使学生获得情景体验,从深层次了解自己,体会别人。此外还有放松训练,自我表达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行为训练等。

总之,若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在活动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做为班主任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融入到班主任工作中,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更全面、深入的开展。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中一些做法、感想。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对我而言是摸着石头过河,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面对”。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从中不断成长、自我提升。我会继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曾梅静.王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雪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林崇德沃建中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