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听李晓凡报告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6-73972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9 14:46: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听李晓凡报告

听李晓凡报告—内化师德有感

发布者:李玉彬 发布时间: 2011-12-10 8:44:

32内化师德,从我做起

师德是教师从业的最基本要求,今天有幸倾听了李晓凡的师德报告会,使我更深入理解了师德的内涵,体会到过去的师德只是追求的一种外化,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而现今的师德追求的是一种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她包涵教师的思想境界、理念、行为、业务水平等内涵,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正如李晓凡老师所说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教师最光荣的事。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主要意义上说实际上是教师良好心态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拥有自信、乐观、坚强的心态、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勇于认错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真诚交流的心态、纯洁、公正的心态、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要不断的内化自己的师德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民教师。

努力践行内化师德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教育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师德素养,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同时拥有广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相反的,老师无法发挥传道解惑功能,就谈不上教育感化学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作为教师的我们,始终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我们用爱教育感化学生的过程中,同时教育感化的也是我们自己,与学生一起发展,才能不断的内化师德。听了李晓凡的讲座之后,我感触很深,并下定决心以此激励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不认真,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眼神或是多数同学所不能觉察到的一个细节举动来提醒学生,用来代替在课堂上直接点名批评,课后多与学生谈心,达到沟通、共同进步的目的;面对后进生,不一味的指责其拖了大家的后腿,试着先多表扬他的优点和特长,让其建立信心。课后找其谈心,指出优势和不足,提出下一步的要求,效果总比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要好的多。

第二篇:听李晓凡心得体会

爱是教育的灵魂

放不下紧张的六年级教学工作,舍不得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矛盾着培训值不值,就这样受命来到东山宾馆。入门查阅代表证,透过门缝看到整齐摆放的椅子,一下子感觉这个交流会很有品质,窃喜自己能来参加是幸运的!

李校长的声音干脆而不失悦耳,语言实在而不失深刻,内容亲民而不失典型,肢体活跃而不失大气,就是这样的展示让整个会场时不时迸发出酣畅淋漓的笑声,同时也感染者与会的每一个“心灵”,让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感到会议带给人通常的疲倦,而是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暗示李校长多说点再多说点„

讲座围绕着爱展开了师德的挖掘和感悟,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体会着如何去爱,什么养的才是有效的爱。她的情绪带动我们体验,每一个实例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我们才恍然大悟平时的点滴做法是多么禁不起推敲。印象最深的是李校长传授的“赏识和批评艺术三部曲”,对照自己或许只关注了其中的一步或两部,往往只差那一步,却输了整个“教育”!就想李校长说的,我们的教育不是成才教育而是成长教育!成长就是这样的——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改正错误,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学生犯错后我们怎样做!是的,每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并乐在其中,这就是做教师的小爱!但是把小爱坚持下来,天天去做,就是大爱!我要做一个心中有爱的老师,做一个可以用眼发现,用嘴暗示,用心倾听的心灵启迪者!教师的坚持和努力就是铸就大爱的伟大历程!

一天的会议接近尾声,轩妈(刚刚毕业学生的家长朋友)短信:郭老师,方便时回个电话!一担心,二好奇,三兴奋!会议结束立马回电,原来是孩子初中以后进步越来越好,而且两次大考成绩非常好,做老妈的实在是想找人分享!听到这我放心了,但是更兴奋了!我为孩子们可以饱有这个上进心和自信心而欣慰,为孩子能抱着为青小争光的责任在努力而敬佩!轩儿,我知道你会越来越好,我和妈妈都看好你的呦!

挂断电话,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也在秉承着教育的灵魂。但是我甚至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慢慢消化今天所得,结合自己的工作反思,并设定将其融入以后工作的方向!

爱不仅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人性的灵魂!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更加幸福快乐!让我们都做生活的幸福分享者!

第三篇: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躬行自明,言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观看了李晓凡的内化师德系列讲座之一:《内化师德是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细细体会,收获颇多。现将所观体悟小记如下: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医生有医师,商人有商德,老师有师德。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都得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作为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当然也有家长等等。我们的教育应是“用心而不是用手段”的教育,其实,做任何事,只要用心且坚持去做,肯定能做出一番天地。外化要转为内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师德。李老师讲道,内化师德,要注重“三力合一”,即“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三力合一”内化师德法的内涵,李老师概括为四点,即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整合;通过“锤炼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我”来提升“三力”。现代教育倡导建立“双向主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处处以师威压之,亦不能只求学生发展而忽视老师自己的成长,我们应与学生一同成长。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得虚心向学生学习。我们应多一些具有高度、深度和前瞻性的理性化认识。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批评教育的话,一定要先作理性思考,做到“赏识要有度,批评要得法”。做一名人师是我们当老师的理想追求。人师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的结合体。你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甚至是吃、住、娱都在一起,如果没有相应能力予以支撑,那学生就会在你头上“动土”耍威风了,最终还是没有育人效果。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宽容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中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我们的学生都是在犯错与改错的螺旋式中长大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要“小题大做”,从小事在去教育引导,在细节教育上下功夫。一言一行皆教育,我们不能

1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滚出去”“不要脸”“去死吧”等话来辱骂学生;老师的一句不理性的、伤自尊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扼杀学生和谐发展的“凶器”。要做到内心有宽度,李老师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以书养清心;二是以情育德行;三是以诚导人生。

活力是通过内化而产生多种能力;活力需要张力与潜力作铺垫。孩子们没有悦纳你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意味着你的教育是失败的。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李老师认为应做到三方面,即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不断地学习,掌握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人格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我们老师的学习应该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有个性的。学校对学习的“逼势”不能过紧,但又不能放任自由,重在创设宽松、向上、真诚、互动、和谐的学习型氛围。

因此,我认为作一名优秀的人师应具备如下几个品质:

首先,教师要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情操是指人的情感和操守,是人们思想观念、情趣爱好、品德操行的总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教师道德情操不仅是自身从教的基础,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表现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用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学生、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诚实、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应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所谓人格,是指由人的生物遗传和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人的各种心理要素,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教师健全人格标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追求高层次的人格需要。表现为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信念,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以生为友,为人师表,民主公正,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再次,具有优良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心理是指教师应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具有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对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即胸怀坦诚,个性鲜明,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善解人意,乐观向上,有与他人健康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另外,具有优良的人格智能。表现为具有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智力、能力协调发展。

最后,教师应做身体力行的践履者。教师的模范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

自身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

一、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仪表端庄、言行得体,从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反观现在有的教师,总是报怨工资太低、福利太差、学生太孬、工作太重、生活太苦„„在孙晓兰、孙维刚、蔡改、王宪军、包全杰等教师面前,他们难道不觉得自惭形秽吗?我认为归根结底,他们是没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拿如何对待差生来说吧,“差生”一词,从教育者口中说出,也许不会有什么不自然,但对于学生而言,抹杀了多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意识,造就了多少自感卑微、自暴自弃、自我封闭的遗憾。也许他们原本的爱劳动、乐于助人、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闪光点就在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否定性评价中丧失殆尽,再也无法找回,作为教育工作者就罪过大焉。其实,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

对转化后进生,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如因学生之间有误会引起的争吵,教师要心平气和地找双方谈心,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化解矛盾;如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想放弃,班主任教师要联系科任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由浅入深,分层要求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杜绝厌学情绪;如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不恰当的发泄行为,无意的犯错,教师不能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求全责备,绝不可算陈年旧帐,更不能乱给学生戴“帽子”,以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首先要多肯定学生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闪光点,加以大张旗鼓的表扬,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然后借题发挥,教师列举现象(其中那当然包括该生的错误),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老师不用点明,学生内心也能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使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对老师心存感激(保全了自尊),自然就容易转化。

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献身教育,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最终,李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讲座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唤醒”中务必要渗透一个“爱”字,还得注意“唤醒”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爱是需要力量的”,爱是需要相应能力支撑的,爱必须得之心而寓之于行。没有爱,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如同行尸走肉了。

第四篇: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蒿泊小学丛江日

观看了李晓凡的内化师德系列讲座之一:《内化师德是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细细体会,收获颇多。现将所观体悟小记如下: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医生有医师,商人有商德,老师有师德。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都得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作为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当然也有家长等等。我们的教育应是“用心而不是用手段”的教育,其实,做任何事,只要用心且坚持去做,肯定能做出一番天地。外化要转为内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师德。李老师讲道,内化师德,要注重“三力合一”,即“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三力合一”内化师德法的内涵,李老师概括为四点,即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整合;通过“锤炼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我”来提升“三力”。教师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先得启迪自己的心灵;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先得主动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质;教师要实施好人性化教育,自己先得主动追求人性完美。现代教育倡导建立“双向主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处处以师威压之,亦不能只求学生发展而忽视老师自己的成长,我们应与学生一同成长。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得虚心向学生学习。我们应多一些具有高度、深度和前瞻性的理性化认识。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批评教育的话,一定要先作理性思考,做到“赏识要有度,批评要得法”。做一名人师是我们当老师的理想追求。人师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的结合体。李老师讲,要成为一名人师,一定要做到三点: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用人师的思想,培育学生的思想;用人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人师的意志增强学生的意志;用人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人师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用人师的灵魂铸就学生的灵魂;用人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能之不存,德之焉附?师德与能力是唇齿相依的,有师德无能力或是有能力无师德都是不行的。你整天与学生

朝夕相处,甚至是吃、住、娱都在一起,如果没有相应能力予以支撑,那学生就会在你头上“动土”耍威风了,最终还是没有育人效果。

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宽容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中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我们的学生都是在犯错与改错的螺旋式中长大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要“小题大做”,从小事在去教育引导,在细节教育上下功夫。一言一行皆教育,我们不能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滚出去”“不要脸”“去死吧”等话来辱骂学生;老师的一句不理性的、伤自尊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扼杀学生和谐发展的“凶器”。要做到内心有宽度,李老师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以书养清心;二是以情育德行;三是以诚导人生。我们学校是个环境清幽之地,有“世外桃源”之感,是个读书、修学、储能的理想之所。环境静,心不一定静。闲暇之时,千万不可忘了读书,通过读书来净心、静心、提素。我们要有真诚、美好的行为,用最美好的言行去交流和感染学生。

教师要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理论说说是容易的,然而,用在教育实践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努力把感性教育上升为理性教育,用理性来控制感性和冲动,不能没经过大脑判断或调整就实施在学生身上了。否则,就会中了“冲动魔鬼”的毒。

我们现在的教育已向现代文明迈进,文明时代的特点是“公正而和谐”,我们的教育也要高扬这一主旋律,不断追求科学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并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而不能照搬照套。其实,传统文化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传统文化亦有其负作用,重要的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对待。师生的心灵教化是相互的。关键是如何能互相走进对方的心灵,做到以师心教化生心,以生心影响师生。

在中国,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会为认为是乖孩子、好孩子,而在美国可能会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味听话,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弱化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重在“三化”,即思维方式立体化、想象思维多元化、创造过程独特化。

李老师说,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内功:追求人性完美是内化师德之本;形成个性优化是内化师德之源;力求厚德懿行是内化师德之美。张力是拉不断的,教

育无边际,内心的张力亦是无边无际的。每位学生都是可爱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甚至是顽劣不化的学生,都是可爱的,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我们要学会容纳每个孩子的个性,并学会顺性而育。“十个手指有长短”,同在一个班上课,学生就会参差不齐。作为老师的我们,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集体中的每位成员幸福、和谐成长。

作为老师要不断追求道德的“上线”,不能仅仅稳住“下线”,绝不能突破“底线”。我们老师很难成为物质上的富有者,但应努力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应从学生发来的祝福卡片、祝贺短信、路上问好中感到荣光与幸福。我们要时刻用“鞭策自己,心策他人”八个字来警醒自己,用心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学会心灵换位,努力使成为魅力教师。魅力教师从何而来?李老师认为是从“八字渠道”中来,即“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如何修养自己,激发潜在的魅力呢?李老师认为有三个基本办法:健康的心理是内化师德的基石;健康的人格是内化师德的灵魂;提升人师的境界是内化师德的目标。

有时老师犯错了,不如真诚地向学生道歉、检讨。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自己的心理一定要健康。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内化师德的基石”,那怎样做这一点呢?李老师认为有三条,一是学会把快乐的人生传递给学生;二是给学生的心灵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学会放飞孩子的心灵。

活力是通过内化而产生多种能力;活力需要张力与潜力作铺垫。孩子们没有悦纳你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意味着你的教育是失败的。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李老师认为应做到三方面,即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不断地学习,掌握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人格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我们老师的学习应该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有个性的。学校对学习的“逼势”不能过紧,但又不能放任自由,重在创设宽松、向上、真诚、互动、和谐的学习型氛围。

要让学生优秀起来,我们老师注意“培养孩子卓越精力的能力”。那这种能力又是怎样培养呢?李老师认为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学生心里埋下高水平成就动

机的种子;二是启发、暗示、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三是挖掘内在潜力,培养优秀个性;四是创造宽松环境,宽松地对待学生的“超越性”。

最终,李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讲座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唤醒”中务必要渗透一个“爱”字,还得注意“唤醒”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爱是需要力量的”,爱是需要相应能力支撑的,爱必须得之心而寓之于行。没有爱,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如同行尸走肉了。

2011、9

第五篇: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听李晓凡老师报告心得反思

李晓凡的《内化师德》系列很值得一看。我校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一同观看了李晓凡的内化师德系列讲座之一:《内化师德是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现将所观体悟小记如下: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医生有医师,商人有商德,老师有师德。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都得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作为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当然也有家长等等。我们的教育应是“用心而不是用手段”的教育,其实,做任何事,只要用心且坚持去做,肯定能做出一番天地。外化要转为内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师德。李老师讲道,内化师德,要注重“三力合一”,即“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三力合一”内化师德法的内涵,李老师概括为四点,即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整合;通过“锤炼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我”来提升“三力”。教师要启迪学生的心灵,先得启迪自己的心灵;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先得主动完善自身的人格素质;教师要实施好人性化教育,自己先得主动追求人性完美。现代教育倡导建立“双向主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处处以师威压之,亦不能只求学生发展而忽视老师自己的成长,我们应与学生一同成长。孩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得虚心向学生学习。我们应多一些具有高度、深度和前瞻性的理性化认识。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批评教育的话,一定要先作理性思考,做到“赏识要有度,批评要得法”。做一名人师是我们当老师的理想追求。人师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的结合体。李老师讲,要成为一名人师,一定要做到三点: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用人师的思想,培育学生的思想;用人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人师的意志增强学生的意志;用人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人师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用人师的灵魂铸就学生的灵魂;用人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能之不存,德之焉附?师德与能力是唇齿相依的,有师德无能力或是有能力无师德都是不行的。你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甚至是吃、住、娱都在一起,如果没有相应能力予以支撑,那学生就会在你头上“动土”耍威风了,最终还是没有育人效果。

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宽容度,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中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我们的学生都是在犯错与改错的螺旋式中长大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要“小题大做”,从小事在去教育引导,在细节教育上下功夫。一言一行皆教育,我们不能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滚出去”“不要脸”“去死吧”等话来辱骂学生;老师的一句不理性的、伤自尊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扼杀学生和谐发展的“凶器”。要做到内心有宽度,李老师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以书养清心;二是以情育德行;三是以诚导人生。我们学校是个环境清幽之地,有“世外桃源”之感,是个读书、修学、储能的理想之所。环境静,心不一定静。闲暇之时,千万不可忘了读书,通过读书来净心、静心、提素。我们要有真诚、美好的行为,用最美好的言行去交流和感染学生。

教师要热爱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理论说说是容易的,然而,用在教育实践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努力把感性教育上升为理性教育,用理性来控制感性和冲动,不能没经过大脑判断或调整就实施在学生身上了。否则,就会中了“冲动魔鬼”的毒。

我们现在的教育已向现代文明迈进,文明时代的特点是“公正而和谐”,我们的教育也要高扬这一主旋律,不断追求科学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并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而不能照搬照套。其实,传统文化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传统文化亦有其负作用,重要的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对待。师生的心灵教化是相互的。关键是如何能互相走进对方的心灵,做到以师心教化生心,以生心影响师生。在中国,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会为认为是乖孩子、好孩子,而在美国可能会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味听话,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弱化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重在“三化”,即思维方式立体化、想象思维多元化、创造过程独特化。李老师说,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内功:追求人性完美是内化师德之本;形成个性优化是内化师德之源;力求厚德懿行是内化师德之美。张力是拉不断的,教育无边际,内心的张力亦是无边无际的。每位学生都是可爱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甚至是顽劣不化的学生,都是可爱的,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我们要学会容纳每个孩子的个性,并学会顺性而育。“十个手指有长短”,同在一个班上课,学生就会参差不齐。作为老师的我们,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集体中的每位成员幸福、和谐成长。作为老师要不断追求道德的“上线”,不能仅仅稳住“下线”,绝不能突破“底线”。我们老师很难成为物质上的富有者,但应努力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应从学生发来的祝福卡片、祝贺短信、路上问好中感到荣光与幸福。我们要时刻用“鞭策自己,心策他人”八个字来警醒自己,用心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学会心灵换位,努力使成为魅力教师。魅力教师从何而来?李老师认为是从“八字渠道”中来,即“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如何修养自己,激发潜在的魅力呢?李老师认为有三个基本办法:健康的心理是内化师德的基石;健康的人格是内化师德的灵魂;提升人师的境界是内化师德的目标。有时老师犯错了,不如真诚地向学生道歉、检讨。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自己的心理一定要健康。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内化师德的基石”,那怎样做这一点呢?李老师认为有三条,一是学会把快乐的人生传递给学生;二是给学生的心灵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学会放飞孩子的心灵。活力是通过内化而产生多种能力;活力需要张力与潜力作铺垫。孩子们没有悦纳你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意味着你的教育是失败的。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李老师认为应做到三方面,即建立起超越自然,又溶于自然的完美人生;不断地学习,掌握超前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成为能力型人格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我们老师的学习应该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自觉的、有个性的。学校对学习的“逼势”不能过紧,但又不能放任自由,重在创设宽松、向上、真诚、互动、和谐的学习型氛围。要让学生优秀起来,我们老师注意“培养孩子卓越精力的能力”。那这种能力又是怎样培养呢?李老师认为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学生心里埋下高水平成就动机的种子;二是启发、暗示、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三是挖掘内在潜力,培养优秀个性;四是创造宽松环境,宽松地对待学生的“超越性”。最终,李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讲座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唤醒”中务必要渗透一个“爱”字,还得注意“唤醒”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爱是需要力量的”,爱是需要相应能力支撑的,爱必须得之心而寓之于行。没有爱,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如同行尸走肉了。

听师德报告后感

通过报告,对师德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有的老师看来,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可在有的老师看来,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教书就成了一种立业的根基,精神的寄托。我个人觉得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他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尊则。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即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践了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天天与小朋友接触,我深深感触到同学们的纯真,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仍是非常大,只要多关心,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变得非常优

秀。

听李晓凡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