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16-71432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5 14:47: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

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政治科周成(2004年6月19日)

一、关于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资料简介

这次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的资源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1、培训光盘:

①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解析;②七年级上册5个课例的课堂实录;③七年级下册4个课例的课堂实录。

2、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下册;

3、《试教通讯》思想品德专辑

(二)、(三)这两辑通讯,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我们正确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的:

A、扈文华、宋景堂的《走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B、许惠英《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法》;

C、单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②帮助我们系统了解和认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体例、编写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

A、扈文华《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体例规范》;

B、宋景堂《新理念 新形式 新教法》;

C、赖忠先《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D、单晓红《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材的编写》;

E、赖忠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解析》;

③介绍来自第一线课改实验区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

A、江西省安源经济开发区教研室刘娥红《浅谈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要求》;

B、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张秀芝《新教材 新教学》;

④介绍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共9个(其中六个有课堂实录)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提供了范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关于人教版思品课程培训的形式设想

由于这次培训提供的资料是丰富的、详尽的,因此,我们设想改变以往教材的培训方式,采用课例展示→课例点评→专家讲座→经验介绍的形式,学习思想品德课标准、思想品德教材,领悟其主要精神,了解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后,我们应树立哪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将会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知道我们广州市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打算,明确我们今后课改的主要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人教版思品课教学课例简介

思考题】

1、下面这些课例是怎样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2、下面这些课例凸显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的哪些特点?

3、下面这些课例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4、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我们看到了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课例一】《我能行》(下册第二课 第一框,北京花园村中学唐越)该课以王海波的四集故事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以“我有‘我能行’”,“说一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我能行’”和“在成功面前的‘自卑’、‘自信’、‘自负’不同表现”这三个主题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区分自信、自负、自卑,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该课通过初中学生非常关注的、揭示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成功者成功秘密的真实故事,组织与初中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心理、行为能力相符的三个主题鲜明的活动,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构建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现,比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凸显了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的特点,师生在新的教学情景中,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形成或概念、观点、结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新教学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拓展了课程资源。

【课例二】《告别依赖,走向自信》(下册第三课 第二框,北京市206中刘凤琴)

该课以全体初中一年级同学的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与该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让学生探究解决。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成长有利”还是“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成长有利”的辩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在今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再有依赖心理的道理,然后,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常生活常识),充分讨论,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诸如发生火灾怎么办,爸爸受伤后怎么办,遇到小偷进家行窃怎么办,父母出差怎么办等),让学生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树立自立的观点,懂得只有多实践、多锻炼,学习自立的本领,才能真正告别依赖,提高自主能力,走向自立的道理。

该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从依赖到逐步自立)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基础,它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辩论、讨论)和各种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尽情表达,并通过学生的辩论和讨论,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摆脱依赖心理,掌握自立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了教材的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

【课例三】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下册第八课 第二框,北京市陈经伦中学分校 刘秀洪)该课通过呈现六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从中精心挑选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提出了与该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归纳,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树立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案例四】

《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上册第一课 第二框,义乌绣湖中学 方义琼)

该课以本班的生活素材(本班集体最好最优秀的事例、同学;本班要创建优秀班集体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班同学所期盼的优秀班集体;

本班同学应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出力;

在即将举行的校运会上,我们该怎么办等)作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基础,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亲历其境,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该课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采访、自我介绍、讨论、交流、小品展示、合作画画(游戏)、朗诵等,让同学在活动中、交流中体验、感悟创建优秀班集体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案例五】

《做情绪的主人》(上册第六课,北京市花园村中学 冯欣笛)

本课通过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足球赛)、动画形式(各种消极情绪下遇到的问

题以及有哲理的故事,如盲人比尔,郑板桥的故事、钓鱼的哲学等)创设问题情景,师生一起解决初中学生在消极情绪下所遇到的种种苦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做情绪的主人。

四、人教版思品课教学课例的几个共同特点

(一)人教版课例比较好地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基本理念

1、思品课程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作为教师进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的管理都一定要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而上面所展示的课例,无一不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如五个课例。

2、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可以说这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负责任,首先是帮助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然后才有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负责。学生在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历程中,懂得怎样积极而健康的生活,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焕发出生命价值的光彩,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多作贡献。而上述五个案例,在其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效果)来看,都比较明地体现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的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这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五个课例都十分注意创设适合初中学生年龄、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新教学情景,通过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辩论、讨论、表演、调查、采访、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体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导向其行为,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教版思品课例凸显了该版教材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的特点。

1、情景化

五个课都十分注意通过情景或问题情景的创设,或导入或呈现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把情感的体验、态度的端正,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课例一通过王海波的故事,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将整个的学习内容—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贯穿起来,比较好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课例二则呈现密切相关两个案例和一个主要的探究问题“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将该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串起来,比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生活化

五个课例都十分注意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出概念、观点和结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如课例四《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3、思维化

五个课例表面上看来,活动形式多、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形成概念、观点、结论的过程,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十分注意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都十分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这个实际出发,从具体到抽象,采用归纳法,摒弃了传统教材编写、传统课堂教学而习惯采用的演绎方式,如课例五。

4、活动化

这是五个课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每课必有活动,每个活动无一不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是查资料:报刊、图书、上网„„;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公益活动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可以做一回小记者:采访各阶层,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

5、综合化

五个课例中比较突出的是课例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该课相关学科的综合比较强,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与法律、科学与生活小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或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过程中,提高自立能力。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三)人教版思品课例给思品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1、课堂环境的变化

①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可以选择的空间大了(形式多、手段强、方法灵活)。②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了,时间长了。

③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教材样式、教学的话题更贴近学生)。

④教学内容中生活的元素多了(学生的身边事、学生关注的事、学生要解决之事)。⑤思维的角度新了(学会求生、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多元化)。⑥探究的意识强了。

⑦过程的体验真了(学生身边事、学生关注的事、学生要解决的事、社会中事、热点之事)。

⑧培善的能力强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特长)。

⑨价值取向明朗了(课程基本理念——学生为主体)。

2、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的变化

①喜欢看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②学习主动,关注自己事、身边事、社会事;

③接受式的学习向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转变;

④注重课本学科知识的学习→转移到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总之,通过生活化、活动化、自主性、情感化的学习,大大催谷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导致教学模式的变化

①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活动,创设情景)、合作者(平等合作、分享学生的经验,丰富、拓展自己经验,从中提升自己)、引导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自我成长)、开发者(利用教材,在创设情景中生成更多教学内容,师生的教学经验生成课程资源)、促进者(助学生反思,寻找资源)。

教师要转换课堂教学的角色,就必须做到:

A、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B、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C、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D、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E、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F、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②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活动化、个性化、探究性、体验性、情景式、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五、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变化看思品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努力学习课程标准,树立课程标准的意识,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树立课程标准的意识,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教材(教材只是对课标的其中一种演绎),正确地认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丰富、教材只不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师生中的教学经验更是一种活化的能动的课程资源,发现、利用它,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能动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注意借助学生的经验来丰富自己使用教材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2、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创造新经验,形成新教法。

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我们要牢牢树立的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②激发和提升学生体验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的理念;

③突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④加强道德实践的理念;

只有牢固地树立上述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所创造的经验、教法才能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才真正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价值。

3、善于合作,学会研究。

所谓合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与学生合作,也同科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与领导合作,与具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相关的人员合作,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一个没有合作能力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很难胜任该课程的教学,也很难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同时,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研究,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他人„„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4、要接受、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不断丰富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注意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综合。

5、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活动的专业技能。

它包括:

①人际活动技能(关注、倾听、沟通、合作的技能);

②学习指导技能(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科学有效的指导〈学习情景创设、学习心理调整、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的使用等〉);

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能(观察、掌握、运用、教学方案实施);

④评价技能(确立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方案,恰当进行评价,合理解释使用评价结果);

⑤课堂管理技能(调控课堂气氛,教学活动组织、常见管理方法的运用)

⑥教学设计能力(目标确定、内容的建构重组、方法手段的选择、过程的管理等)。

第二篇: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坚持“一个观点”----育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背诵,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若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要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价值。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微笑教育”,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存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新的意义。要育人为本,就要热爱生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景,以微笑传递爱心。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为此受到鼓舞,进而协调好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把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2、实行“尝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如:“你的提问太棒了”、“你的回答很有创新”、“你的这次小组活动比我组织得好,我祝贺你”…….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3、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和谐、有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中学思品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尽力营造“五动”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就是:

“学生求知主动”----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支持源,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以父母般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合理而科学地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例如,可尝试将课堂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来开展小组讨论,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予以指导;也可直接改变谈话的语气,使自己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课堂教学生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其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则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的各种情况,预期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自觉创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育环境,要通俗易懂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不断地勤于反思,勇于探索,敢于批判,逐渐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落实行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学生知、行转化的教育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日益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着力“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宽松、平等、愉悦的情景氛围中去感受、去思维、去认识、去实践,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新体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环节。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展现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节,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如在进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节的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是火星与地球的画面:火星上是一个荒凉的星球,冰冷的岩石、干涸的土地,没有生命,毫无生机;而地球上有山河湖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生命自由生活,充满活力。同是太阳系里的星球,却显示出不同的生命景象。在情景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如此精彩,生命值得我们尊重与关爱,生命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地球——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命的摇蓝。此时,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场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生思维的火种已“熊熊燃烧”,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这个主体已“活”了起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时,必定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紧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另一组现实生活画面:地球上物种在消失,环境被污染,生命受威胁,地球这个湛蓝色的星球已是危机四伏。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了解生命的脆弱,体验生命的可贵。通过这种循循善诱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和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探索,通过对过去已有的经验回忆和对当前情景新信息的整合,迁移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转化为各种能力。

最后,教师组织开展“编织生命网”活动,让学生扮演“人、牛、羚羊、兔、狮子、鹰、草”等各种生命角色,将比较抽象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方式与学生一起编织,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之间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网就坍塌了……。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开展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符合思想品德课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的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赋予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师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真正实现从“感知→概括”、从“概括→应用”两次飞跃,圆满完成教育目标。

四、强调“综合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品学科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在注重过程的同时,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去年秋我市政治学科采用新评价模式,传统纸笔考试占40%,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执行测评、社会实践活动测评、家中表现测评等质性测评各占20%,这种新的评价收到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其好处在于充分调动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其他育人的积极性,各司其责,形成完善的育人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

第三篇:教学思想与理念

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着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断的外显中去内化知识,让他们在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憾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眼神、语言、心灵),使学生乐于去学、乐于去思、乐于去想。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系统介绍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尤其是减数分裂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和减数分裂等内容。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尽量地引入与人体有关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有种更直观的感觉;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思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巧妙的动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心理与情感方面: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也是生物学自身的魅力所在。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2、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识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3、识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4、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画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动手活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灵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领会分析事物的严谨入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与设计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对细胞分裂的现象以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高中学习有丝分裂,首先要理解好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什么样的细胞有周期、一个周期的起止点,才能对之后的各个时期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认识有丝分裂各个阶段所发生的物质变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自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是细胞整体性的变化过程,但主要变化发生在细胞核里,尤以染色体的变化最为重要,应抓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来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伴随着DNA数量的变化以及纺锤体的出现与消失,还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抽象,部分学生往往搞不清。学生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如果缺乏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强调,染色体数以着丝点多少来确定,即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染色体未复制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完成复制出现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这是因为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时,必须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五、教学流程:

1.导入:《问题探讨》

(1)我们刚生下来,个体都很小,现在却长成这么大,是什么原因?

(2)大家看问题探讨中的图,老鼠很小,大象很大,试推测大象和老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3)那么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2.新课讲授: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总结细胞增殖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一个特征,三个基础”,即: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细胞是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

(2)细胞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繁殖的基础,是多细胞生物生长、组织更新的基础,也是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种族延续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亲子代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所以说,细胞增殖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在指出细胞分裂的三种主要方式后,重点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关于有丝分裂的教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l)强调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多细胞生物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具细胞周期。指导学生观察2个动画和两个图表

①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画,形象的体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②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小时)的图表。

③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稍加引导,由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A.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是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包括以上两个阶段。

B.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占时间很长;分裂期占时间很短。C.不同生物的不同种类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细胞周期概念。

④设置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周期呢?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深化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2)动画展示完全细胞周期过程,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活动,同时有利于体现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锻炼学生严谨的观察力,周密的表达能力。

(3)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让学生先对比母细胞和间期细胞的形态,然后质疑:间期是不是见歇期,细胞是不是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呢?学生根据间期时间长能够推测到间期是有相应的物质变化的,即为细胞的分裂作充分的物质准备。

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长细丝状,连在一起,共有一个着丝点。因此说,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周期的开始。

思考:要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应该在什么阶段用药比较好呢?

(4)讲解分裂期,用剪贴图和动画对比—一展示各分裂期,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找出主要不同点。比较顺序是:a.先看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b.核仁、核膜的变化。c.纺锤体(丝)的变化。最后师生活动,共同总结出细胞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并用四句话简短的概括即:膜仁消失显两体,数形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应该指出,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规律性的变化),没有严格的时期界限。人们为研究方便起见,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屏幕同时展示各时期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来解释为什么子细胞和母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数目没有变化?最终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6)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丝分裂,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多看图多说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期特点。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染色单体数是多少,要搞清楚,要反复强调。

②植物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丝是从细胞两极的细胞质中发出的,纺锤丝纵行排列与染色体相连,形成梭形的纺锤体。

③中期,要强调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与纺锤体中轴相垂直的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并非在细胞中央有如此的一种结构。

④后期,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独立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⑤末期,对植物细胞而言,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1、总结:设置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指出: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迭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反馈练习:

(1)若用化学物质强烈的地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就停留在细胞周期的()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2)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位置出现的结构,及其与此结构扩展为细胞壁有关的细胞器是()

A、赤道板和高尔基体 B、细胞板和中心体 C、细胞壁和高尔基体 D、细胞板和高尔基体

六、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省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动手动脑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设计的学生动手排序染色体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题探究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在“双效”活动中,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在研训中心的指导下,已初步建构了高效课堂新授课模式,目前已在全区推广。下面就思品学科新授课模式做一简介。

基本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思品学科的功能性。

基本要求:遵行洋思“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理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传承夷陵区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优良特色。

模式构建:

一、课题情景引入。(1-2分钟)

结合初中思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学习现状,用视频、材料、漫画、动画、活动、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呈现:(1-2分钟)

过程:

1、教师出示目标。可用投影、板书、口述等方式完成。

2、学生感知目标。用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加深印象。

3、教师解读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以及达成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要求:

1、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细致设标。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简单明了,易进行终结性评价(当堂可检测)。

三、学生自主学习:(10-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可依据学习内容和课堂具体情况设计成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

1、出示自学指导。明确告之自学的要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自学后应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本框的基本观点或知识点)。

2、学生自主学习。依据自学的目标和自学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上找出本框的基本的观点(或知识点)。

3、自学效果检查。教师采用个别检查和学生相互检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4、尝试训练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或者是学案)相关的基础训练题(选择题)和比较简单的问答题。

5、小组合作评价。完成训练题或检测题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换批改。

6、师生解惑释疑。学生在达成自学目标的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和训练中的错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提示学习方法,特别是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二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必须对应准确。

四、巧设“活动”突破 :(10-15分钟)

1、活动预设。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将要达成的目标问题化,合理设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如:比一比、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练一练等等)、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等。活动的落脚点要注意回归教材。

2、活动开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老师特别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注意精讲点拨。

五、主流价值引导:(5-8分钟)

1、归纳小结。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回顾。

2、整理反思。整理笔记,反思学习过程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3、学生展示。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要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4、记忆强化。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

六、当堂检测反馈:(3-5分钟)

1、学生检测。检测题要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要设计精当、应对中考,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典型性(与中考题类似)、时代性(当前的前沿的)、功能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2、检查评价。教师用合理可行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评价。

3、督导落实。对检测中有问题的学生督导,帮学生过关。

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思想品德教师10人,其中专业教师7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骨干教师3人,课堂教学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全体思品教师都倍受鼓舞,立即成立了以学校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领导挂靠,提供经费保证实验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定期研讨,极大地保证了本课题的正常进行,现将我校课题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加之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课堂时间的大量减少,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策略的研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五环节”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优化与组合,形成“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现实课堂教学中自主性不够,结构松散、零乱,效率低下,反馈矫正不及时等问题,形成有利于发挥自主、互助、反思、练习、补偿等关键性学习环节作用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课题组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及途径,进而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能够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实现了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 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的研究,探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练习性教学、互助合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和促进,寻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境育情,艺术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学习机会》一课,老师先播放一些贫困地区极其艰苦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教学条件比较的录像资料,创境育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能拥有这么优越的教学环境是何等的幸福,从而认识到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增强讲课的感染力,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是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为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教师要“引而不发”。一方面针对各类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个别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从限制性词句中找疑问,从类同中找特殊,从现象中找本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抓住学习的要点、理清思路,高效自主学习。

(二)互助合作,资源共享、众智交融,共建和谐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活动:

首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所学的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的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是合作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再次,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

最后,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很多,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可以通过书信、电台、报刊、网友、发电子邮件等途径。当然主要形式有如下两种:

首先,生生互助。生生互助合作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一起讨论,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互助合作,前提条件是要组建好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间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而且要把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水平不等、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科学地编成一组,以优化合作的条件,增强互补性,但小组和小组之间总体水平不能有太明显差异,以免造成活动开展的失衡。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取学生感兴趣、探究性强、解决问题方法多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合作的问题。合作活动中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也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注意把对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师生互助。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老师参与角色的问题,师生间存在分歧的问题,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互助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两点:

1.合作学习不是要求小组成员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求学生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扮演某一个角色,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表现出他们的特长。2.合作学习中要避免“搭车”现象

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时,如果组织的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一个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搭车”现象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商讨。“搭车”现象不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会损坏学习的效果。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依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最后的实验评价中,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以每个成员的成绩的总和作为小组成绩,这样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下,没有逃避责任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互助合作的目的是“探究反思、释疑明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反思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反思,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合作性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日常的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它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分组简单机械,使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是讨论流于形式。有的变成了“闲聊”,有的过于频繁,有的讨论的问题设计过滥。深入探索的内容少,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汇报停留表面。它不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而应是展现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我们实施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原来枯燥的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三)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从问题开始。作为课堂提问,它是组织教学基本形式,是老师启发诱导和执教的重要手段。科学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诱导,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一是问要问在要害处。要害处即是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教学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起到“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二是问要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具有思维度。

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资料。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

那是他临终前,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

大夫和护士赶来了,当他们听到这一切……。

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老人的遗言厚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生前写过的文章,这句扎根于老人心灵的话,是他倾其一生的人格写照,他告诉我们:礼貌更是一种修养。这样以问题的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由“礼貌”这一“已知区”引导“修养”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反,如果再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

三是由浅入深提问要有递进度。所谓递进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气节处目……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影响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伐木材的关节。

四是质疑问难提问要有双向性。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反思中想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一位老师在《财产留给谁》(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马大帅给苏老太太保姆时对老人无微不至,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留下遗嘱:把房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法定继承人就一定有继承权吗?”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师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进步,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四)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顿悟、升华

经过前面三个环节师生的通力合作,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有机统一,为了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通过练习启发引导学生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做简要的归纳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围绕重难点,精选优化创设能够综合当堂教学目标的一两个生活情景,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传递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指导道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

此处的情景和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能承载当堂课有关的重、难点;应能与生活、时事、新闻、焦点或时代特征相联系;相对导入环节和释疑环节的材料该情景应更具综合性;情景的创设应具科学性、明理性、引导性、启发性;问题涉及的梯度、深度、高度应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觉悟水平相一致。

(五)补偿升华,铸德生能,操知践行。练习巩固的过程,也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哪些知还未道?哪些情还未达?哪些理还未明?哪些能还未生?哪些事心明却错行、无行?围绕知、情、信、义、行的教学目标查漏,然后补偿是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本环节中的补偿可以在课堂之上,如即情即景即题即意补偿,也可拓展到课堂之外,内容和形式更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鼓励学生开展小调查、小咨询、小考察、小采访、小分析、小实践、小论文、小记录、小报告、小展览的“十小”活动。凡此种种,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能有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课题的推进和实施效果。有的教师对实施“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疑虑,平日课堂教学中探索的不好,真正做一名课题的实践者还需要提高认识。

(二)课题的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环节”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各环节之间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要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寻找更科学的实施策略,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仍然是课题组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各位同仁:

我来自钟祥市教研室。对于钟祥,有些老师可能知道,因为钟祥有两个方面比较出名。一是钟祥旅游景点比较多。钟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有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卡斯特地貌黄仙洞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长寿钟祥,旅游天堂”这个广告词名副其实。二是钟祥教育比较发达。2008、2009、2010连续三年高考,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人数分别为11人、10人、12人,分别位居全省高中第五、四、三名,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县市区高中第一名。特别是2010年高考,钟祥一中荣获全省理科第一名、第二名。今年高考,全省文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四个(2359),全省理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2个(48),预计今年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10人以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媒体,分别从不同侧面对钟祥教育作了报道,进行了宣传,钟祥教育正像一匹黑马为世人所关注。以上是一段广告,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打造思想品德堂高效的话题。今天,我们首先简要从理论上介绍一下高效课堂定义、特征、评价等性问题;接下来我向大家推介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主要从备课高效、课堂高效、作业高效、教研高效等方面介绍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如何正确理解高效课堂 1.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有一个基本描述是: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也就是说,课堂要做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2.高效课堂的特征有哪些?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次秦穆公对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的衣钵为我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说:“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于是就召见了九方皋,令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那匹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九方皋连马的毛色,甚至马的雄雌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辨别出千里马呢?”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神而不是马的形--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内在特征而不在于马的皮毛。因为太注重它的本质,所以不知道它的表象。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人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

高效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学中高效率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

2009年10月31日,我带领钟祥市教研室全体初中教研员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为期7日的杜郎口“课堂驾校”研修班学习。我们一是聆听了5场专题报告;二是每天深入课堂听4-5节课;三是与杜郎口中学配给我们的导师结对交流课堂教学心得;四是自己备课并请指导导师修改;五是在导师指导下上实践课。接触杜郎口,学习杜郎口,参与杜郎口,我们感受到了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和全新学校管理模式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模块,预习、展示和反馈;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题纲,做预习指导;(4)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例如思品晚自习大致流程(30分钟):①5分钟时间,师生问答复习上一节课知识。②10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教材,以问题形式在预习笔记本上梳理知识清单。③5分钟时间师生提炼教材每一段意思。④10分钟时间分组发放、交流下一节课展示的问题。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大致流程:①全体学生爬黑板,写出预习问题的答案。②分组解读、问答展示的问题。③穿插巩固所学知识。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通过“兵教兵”、“兵练兵”达到“兵强兵”。大致形式:①学生互相检测。②教师分组检测。③验评小组检测。④质检中心检测。《课堂驾校专用资料》之《课堂评价》。考评小组有副校长任组长,分文科、理科组,每天到课堂上听课、验收、指导、反馈,每天平均在5节课以上,每周至少20节。除了听课外,还要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双向纠错本等。考评组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量化直接对着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把所有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的名次进行量化、评比,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兑现。

从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模式我们至少可以得出高效课堂的以下点结论:

一是三维目标得以实化和实现。“三三六”课堂模式在预习笔记上梳理知识清单环节,主要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在展现提升环节——主要是实现能力提升目标。

二是教学方法得以改进。“三三六”课堂模式体现出“先学后教”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行为层面上加以较好地阐释和发展,使之形成“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在具体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三是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得以优化。实施“三三六”课堂模式,教师讲课时间由满堂灌到教师每堂课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超过35分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明显高效。

四是师生地位发生变化。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点播者,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五是课堂教学环节落实。“三三六”课堂模式下的课堂都是沿着“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开,体现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大致可以包括定向、预习、合作探究、精讲、巧练、检测六个环节。定向是师生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预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列举知识点,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精讲是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遗漏的知识点等,进行精心点拨、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检测是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评析是教师指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梳理知识体系,总结方法和规律。

六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测评。通过学生出题评价、科任教师出题评价、学科主任出题评价、校质检中心出题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一般要求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3.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

我个人认为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即我们追求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之外,还包括“有效用”和“有效率”。

(1)“有效果”。即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才是高效课堂的落脚点,也是评判课堂是否高效的准则之一。

(2)“有效用”。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学生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促成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使得学生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色。

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3)“有效率”。从教学结果上来说,无论是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高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下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从经济学角度说,即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学产出,主要指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学投入,主要指教学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地说,教学效益与师生有益收获成正比,与师生教学所耗时间、精力、物力成反比。

因此,我们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把效果、效用、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争取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一)李秀娟

思想品德课无论在课程设置的目的还是在课程呈现的形式和内容上,它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层面出发构建学习内容,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也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能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品德课程的教师,如何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学科的作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这是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所面临的、需要认真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新课程的开设,只为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但要真正取得实效,还要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就课堂教学而言,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把握课程特点,并根据特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四个“体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体现生活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因此,新的品德课程不是从德育知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层面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成为课程的显著特点。鉴于这一课程特点,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再现学生生活的情景,把教室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生活内容的某一个部分,甚至直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直接融入于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来认识、来学习,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体现活动

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定位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实践来实现的,强调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体现开放

1、方法的开放。简而言之,方法的开放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内容来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课文教学的顺序,但不能随意删减课文的内容,每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按要求对学生施行教学;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死扣课文的呈现内容和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幅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对每一段文字进行“学文明理”,只有选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方式来施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内容的开放。当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把课题当作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几幅插图,几段文字,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那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材料,充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四、体现综合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综合”的思想,经常要想到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不是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科学、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达到教学的“综合”目的。

总之,如何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提出的上述观点,有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探讨。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二)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思想品德一级教师 冯玉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大家好。我不是名师,更不敢在这个讲台上发表论坛。我害怕在人面前说话,自从学校安排了这个任务,我诚惶诚恐。在此,我就我工作24年来在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向大家做一简要的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1992年7月我毕业于凤翔师范学校,8月20被分配到凤县温江寺中心校工作。从此我的人生作为教师角色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温江寺中心校工作了四年时间,96年9月到98年7月在宝鸡教育学院大专班进修了两年,98年8月,被分配到双中工作。至今已经跨过了24个年头。这24年我工作过两所学校,经历了4任校长。走过的这24年,我最真切的感受是我工作的两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经历的4任校长都是好校长,共事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好朋友。我们一起在温江寺中心校工作过的老师,现在有四五个又相聚在了双中这个大舞台。所有我们一起共事的领导和老师都令我敬佩让我怀念。我是大山的子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骨子里渗透着大山的性格,对工作负责,对同事真诚,对学生热爱。我秉持这样的信念处事做人,我不是名师,距离我们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此我把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向大家做一汇报,我说的不妥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负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内生动力

温江寺中心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我刚分配到温江寺中心校的第一年,学校安排我带2、4年级复式班班主任和语文课,还有一年级的唱游课。一年以后,93年秋季开学,学校决定让我带初三班主任和初三毕业班语文。我即感到惊讶又觉得难以胜任,因为当时学校分配的中文、政教学科的大专毕业生和高中专生有几个,我仅凭中师文凭怎敢担此重任。领导说,教书和学历有关,但负责的态度比学历更重要,你干,干不好不怨你。这个班共17名学生,年龄普遍偏大,最大的年龄18岁,只比我小2岁,个子比我还高。接了这个班以后,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想了很多的的办法,吃了很多的苦头。1994年6月中考10人参考,10名学生语文最低分72,齐文丽同学以111分的高分位居全县第一,该生当年考入陕西省卫生学校。我的语文教学成绩位居九年制学校第一,也位居全县第一。当年教师节乡政府召开表彰会,给我奖励了568元奖金,比我当时一月工资的3倍还多。负责任,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愉和满足。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负责任,就会想办法,就会下功夫,就会动脑筋,就会拼全力,就会把工作放在心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就是对高度负责态度的生动写照。我进入双中18年,带初三政治14年,我在工作中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负责。负责任干什么工作都不会干的太差,不负责任干什么工作都不会干的太好。负责任的人心累,但内心也感到坦荡踏实问心无愧。

二、熟能生巧,准确把握教材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基础。

回想起2001年9月带第一届初三思想政治时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那是第一次带初三政治课,我对教材不很熟,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际不强,知识间不能很好融汇贯通,只能就课本教课本,自我感觉教的都别扭,学生学的也没有兴趣,02年6月陕西省政治第一次实行开卷考试,我的中考成绩在全县14个学校中位居第8,位居学校倒一。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无地自容。第二年,领导让我继续留在初三,我在第一年教学的基础上,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失误,()在熟悉教材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下大力气抓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03年中考我由02年的全县第八名上升为第二名,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到今年,我留在初三政治教学岗位已经战斗了14年。在这14年中,我先后教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政治》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等三种版本教材。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学习、实践、积累,现在对初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知识体系,中考考点等比较熟悉。甚至抛开书对陕教版初三全一册四个单元13课29个框题147页教材内容,哪个知识点在那一页,我都能回答的八九不离十。在督促学生识记知识点时,我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整理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先给我提问,学生提任何一个问题,我答不上,学生收拾我。然后我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我收拾学生,学生信服没有怨言。上课时可以不带课本和资料只身进教室,一节课轻松自如,深入浅出、游刃有余、风趣幽默,学生听的也有兴趣,一节课一会就到点了,起到了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功能,教育教学效果好。也极大地增强了我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敬佩感。

三、上课风趣幽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有的人认为初中最枯燥乏味的课就是政治和英语,学生最不爱上。可是,学生对我的思品课却抱有很高的兴趣。我的课堂总是充满欢乐,充满笑声。我在教学中,一是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放牛、喂猪、打柴、种地、打猎等凤县学生熟悉的劳动中去感受和体验。如在讲解初三第七课“公平合作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个知识点时,我以凤县个体户经营“热面皮”为例,在经营中质量优、数量足、服务态度好,体现公平,则顾客盈门。在经营中质量劣、数量少、服务意思淡漠,不公平则门前冷落,甚至关门大吉。再引入赵丽蓉和巩汉林的小品《打工奇遇》的片段“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就是那二锅头,掺的白开水”两相结合,说明这个道理即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又风趣幽默。我在讲解“公平总是相对的,是相对某种规则或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公平并不是否认差别,更不是平均主义”这个知识点时,我创设了两则情景,一是公司老板给员工分苹果,由粗分到逐步细分,越分越细致,越来越公平,但永远达不到绝对公平;二是同等条件的大学生到单位任职,根据工作表现确定工资待遇,说明“公平并不是否认差别,更不是平均主义”.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一目了然。二是把课本知识和电视小品、公益广告、影视片段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去感知和体会。三是在课堂上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教学语言适时地使普通话和方言结合,白话语和文言文结合。有时候也可以现场编一段顺口溜或排比句、对仗语,有时候也可以背诵一段古文,如教学“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知识点时,背诵《伤仲永》,并以此为材料编题训练。练习题如下:(1)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仲永父子的做法?(2)在今天,保障仲永享受受教育权的法律有那些?(3)假如你是仲永的同学,让你去劝仲永的父亲让仲永返校上课,你打算怎么说?(4)经过劝解仲永的父亲仍然不让仲永返校上学,仲永应该怎么办?(5)经过劝解仲永终于回到了学校,假设你是仲永,你准备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如此设计,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训练的全面,效果比较好。学习“社会理想”时,运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材料,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在教学“未成年人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既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这一知识点时,我引用《童区寄传》,以此启发,效果良好。第四种课堂幽默的方式,就是教师适当的情景表演,神情的表演或动作的表演,都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开怀大笑,于教与乐。在教学上,能有一个好的教学质量。教学中善于将复杂的、难懂的知识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的成绩能有质的提升,并乐意向教师学习。

四、创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思想品德课也有创新,思想品德课也应该创新。创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是显示个人教学魅力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构建创新课堂主要有下列做法。一是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常变常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令学生枯燥和厌烦,教学方法不说节节新,也要做到经常新,时常变换花样,这样才让学生感到好奇,才能吸引学生。我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设计问题自学展示法、先测后学法、活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针对问题讨论法、社会热点分析法等。二是注意从学生生活挖掘教学资源,我们生活在西部山区农村,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秦岭山区生活经历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注意挖掘出来,学生感到即亲切自然又形象生动,师生容易产生共鸣,往往给学生很多启迪。三是教师要有创新的思想。不要因循守旧,不要循规蹈矩,在教学中敏锐地抓住一切所能的素材运用于教育教学。把学过的一些课文如《美丽的公鸡》《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伤仲永》《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掩耳盗铃》《谁是最可爱的人》《小马过河》《骆驼和羊》《桃花源记》《咏鹅》《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唱过的一些歌曲如《种太阳》《走进新时代》《美丽的祖国》《常回家看看》《歌唱祖国》《时间都去哪儿了》等,还有校园发生的一些正反面事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性问题纳入课堂教学,作为情景或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谈启示,谈教训,谈体会,谈做法,谈看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的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师思想不能落伍,不能因循守旧,不能老态龙钟。而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掌握时代热词、热门事件及时向学生发布,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去探究。事件不能只局限于政治事件,应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各个方面。每个教师都是有自己优势的生命体。只要善于激活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那么他就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工作潜能。发现和积极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板书,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每位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特点,并努力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特长。教师的特长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着力点。

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现代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师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只要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这句话的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难建立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尊重信任,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尊重他人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基础是尊重学生。尤其是涉及到学生人格尊严的问题,一些敏感性的问题,特殊家庭学生,身体上的特异,情感上的问题,父母的有些问题,还有学生个人的隐私等,作为教育者的老师都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不尊重学生,不顾及学生的面子,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和学生形成对立。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家长上。学生犯了错误,学生学习差,我一般不提倡常叫家长,但要向学生讲清,不叫家长并不意味着回避问题,而是父母工作忙,凤县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父母身体不好,怕父母操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替他着想的,是尊重他的,他就会感激老师,就有了转变的念头。但一旦把家长请到学校,那一定要做到尊重家长,让子女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父母是尊重的,这样老师家长甚至学生三人就站在了一起,达成了共识,起到了好的教育效果。千万不能老师坐着,家长站着,学生哭着,老师暴跳如雷,兴师问罪,喋喋不休,家长一句话也插不上。这样约见家长,脾气好的家长不啃声,脾气大的家长当面和你闹翻,导致老师家长学生形成“鼎立”局面,这样后面的工作就不好做了。尊重学生还体现在身教重于言教。用埋头苦干认真工作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而不是仅仅说教。伟大作家路遥说“只有劳动才最让人尊敬和感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信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赞成宝鸡高新一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张宏老师的观点“把孩子当孩子,让孩子做自己”.有的人说,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那就是爱和尊重。支玉恒老师年近古稀,喝口水还向学生“请示”,一声声亲切真诚的“孩子们”,叫得每个学生心里热乎乎的。于永正老师亲切地摸着学生的双肩,那就是温暖,那就是爱和尊重。

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使个人业务成长和发展的源泉

要深入浅出的驾驭教材,要使教学风趣幽默,要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就需要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积累。我一是注意向自然和社会学习,我出生在山区,长在农村,现在虽然在县城教书,但我喜欢农村,热爱农民,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农民们的悲欢喜忧,都是我情感关注的重点,于是农村的牛羊猪鸡土地庄稼山水情,农民的春播秋收婚丧嫁娶悲欢离合事,往往能拨动我内心的最强音,反映到课堂上,也往往能和学生们产生深深的共鸣。社会生活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我注意深入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百态,品味人间真情,思考社会事件。二是通过媒体学习,网络、电视、QQ群、微信平台、报纸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渠道。收看中央台的《百家讲坛》,《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纪录片、纪实片和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历史剧等等都是我经常看的内容。经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也逐渐丰富,不断更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即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也让学生得到了好的影响和间接的知识熏陶。

学习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教书是一种职业,教学是一种艺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要靠教师的钻和悟。让我们在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在育人的道路上育己,伴随着学生成长,让我们也一起成长。让我们在阅读一本又一本、一年又一年“学生”这部书中,走向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此为我的不成熟的做法和粗浅体会,不妥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苗婧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课程。要想让学生坚定信念学习,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对这门课的学习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记能背,就可以把思想品德课学好,考试得了高分,就够了。其实,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政治课的开设,一个关键的任务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他们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自身的修养。

第二,不仅要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要分析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平时多与学生谈心,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与他们谈心只是纯粹的交流,不能带有目的性,可以谈家庭、谈社会、谈他们的同学。在谈话中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观、家庭观,了解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了解他如何与家人相处,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与做法。分析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金钥匙,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家访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通过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对这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概了解。了解学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一次了解后都要做好记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去正确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变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我们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不是背诵的教育,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确实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教学课例教学理念课堂变化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