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及利用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16-77202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7 13:54: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及利用

“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及利用

友谊县友邻乡学校 刘玉丹

“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及利用

友谊县友邻乡学校 刘玉丹

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对教材的安排要求“有开放性和弹性”,除了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正是基于以上的总体要求,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实现对我们课本中关于“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的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而新课标中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对“综合性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我们每个单元的语文教学都有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栏,用编者的话说那就是“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语文旅行”中一次探险活动,假如我们老师忽略其在活动中作为精神探险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一种失责,也就是让学生失去了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机会。同时综合性学习也是从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目的出发来进行设计的。它提倡的是跨领域学习,及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践意义。

二、教师注重并指导学生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及开发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自身对课外资源的收集与开发。第二是学生自己利用自己与生活接触的机会对课外课程资源的收集和开发。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内资源,诸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辨论会等外,还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课外资源,诸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及其他学科中撒落的点点滴滴,各种知识都可能成为我们综合性学习中的珍珠、钻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记载,学会思考,用语文的眼光去审视、去整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社会交往中,社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材或话题,因为我们始终处于人生的旅途中,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次旅行的过程。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在学习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时,其实我们除了指导学生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气势和雄才大略之外,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北国冬天的红妆素裹的美妙奇瑰的壮丽景色,领略其无限的风光。又如,当我们学生与邻居交流时,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去揣摩周围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生活习惯及其思想精神,以此增强自己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们与我们名家笔下的某些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既要学会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又要学会从生活中窥视语文。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能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我们语文学习也同样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然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我简单的走出课堂,搞一次秋游、春游或参加集体活动之类的实践。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当前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学习课题时,因为它有三项活动可供选择,分别是“──风流人物谁与争锋”要求列举十位心中的偶像并配一二百字的简介;二是“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要求选一两位喜爱敬佩的历史人物,讲述其事迹,总结其品质;三是“豪情满怀吟诵华东地区章”,要每人选自己喜欢的诗文,并力求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从三项活动看,都偏重于让学生从历史资料古文典藉中去寻找“千古风流人物”,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到

图书馆去检索,或是网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诸如“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去检索一下,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完成,且也能达到“了解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的效果。其实就目前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有的学生不查任何资料可能也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学生的热情不是很大,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而是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把调查对象略加修改,要求学生去调查打听我们地方上相关传承下来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结果取得了许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获。比如有学生拓印或抄集了许多地方碑刻的名人诗句(如善卷后洞苏东坡诗句及江南第一碑之称的国山碑石刻),找到了藏龙桥(相传汉皇刘秀曾藏身之处),岳飞拴马桩,梁祝传说中七里亭、九里湾等地名由来或诗文或故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地方独特文化了解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高其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我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让其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能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尤其是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突出他们参与性与进步点,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尽量是加以鼓励,以积极评价为主,并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其次,倡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及帮助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无论从年龄、知识层次、心理范畴等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易于交流,易于沟通,让他们以各自的爱好兴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组,也是十分有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三,存同求异,鼓励创新,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学生是相似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来说,应该是善于发现相似之中的差异并进行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以此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逐渐培养整个班同学的创新能力。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我们每位同仁做一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

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七~九年级

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人教版)《从

第二篇: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地名文化:给学生一点乡土气息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本文试图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日益封闭的现状出发,以乡土化的地名为契机,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来引领学生,参与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的活动,不断收集来自长辈的关于乡土地名的故事,并积极参与各种游走活动(参加户外活动等),从而在地名文化中挖掘来自村落或者城镇的各种历史信息,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积淀更多的乡土文化气息,不仅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是改变了语文学习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关键词】地名文化 校本课程 乡土气息 改变 语文学习方式

富有历史文化内蕴的地名潜藏于城市乡村,显现于历史传说中,它既是丰富的历史矿藏,也是学生走出书斋贴近自然的百科全书,更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努力拓展课程资源的利用内容与形式,给地名文化渗入课程的价值。

一、走近地名:认识乡土历史的契机

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了课程体系的极大变化,特别是三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的纯粹的课本学习方式,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但是,我们也发现,三级课程的实施受制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单一的考试目的严重的制约着学生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积极投入,无疑影响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乡土的情感印象。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们力图改变这种不利因素,将地名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地名文化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价值是可以预知的。

(一)地名:与本土历史的对话

并不是有利于学生身心之外的产物,而实际上恰恰如血溶于水一般,本土历史文化潜藏于学生的身边及内心世界,只不过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而已。一旦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本土文化的价值就会凸显于学生的行为之中。

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名,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过地名,可以看到乡土历史的渊源,透过地名,又可以领略历史的沿革,透过地名,还可以激活富有色彩的历史想象。地名,是与本土历史对话的最佳契机。

1.走近地名,让学生对本土历史明朗起来

既然地名蕴含着本土历史的渊源、沿革及传说等,那么,透过对地名文化的探究,就有可能了解本土历史的发展脉络。

案例一:“富阳”的由来

关于“富阳”这个县级市的地名,让学生去查阅,去探究,就有可能不仅仅是现在的一种解读——富裕阳光,而能够从历史的深处去寻找其根源——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派遣大将王翦平定江南,后又统一中国,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郡县制。次年,置富春县,归属会稽郡。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富春县改称富阳县。这次改县名的原因,是为了避晋武帝妻、母的名讳。因为晋武帝之母文宣太后小名阿春,其妻宣穆皇后小名春华,都有一个“春”字。这就是富阳县名的由来。而这个县名之中的“阳”,又暗合了地理方位的特点,水之北岸为“阳”,富阳县治恰恰位于富春江的北岸。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仅只立足于现代,更是回望于历史,将现代的解读与历史的沿革发展融为一体,就能够将本土历史变得更加明朗清晰。

2.走近地名,让学生感悟本土历史的色彩

地名文化不仅仅蕴含着历史,还蕴含着历史的传说、故事,那是富有色彩的,是令人回望不厌的,地名因为有了传说故事,就更加具有想象力,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也就更有吸引力。

案例二:“秦望浦”和“放马沙”

有一个秦望广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广场而已,而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原来就有地名“秦望浦”和“放马沙”,这可是有美丽的传说的。相传秦始皇南巡时,要到会稽山祭拜大禹陵,来到钱塘江以后却无法过江,秦始皇就溯江而上来到富春江边,抬头南眺,等待渡江的时机,由此留下了“秦望浦”“放马沙”的地名。美丽的传说让地名富有色彩,也让历史更加生动可人。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每一个地名的背后去寻找其生动可人的故事,其历史文化的知识会不断丰厚,其学习的文化意识会越来越深刻。

(二)乡土:穿透村落的文化自觉

乡土是什么?是历史的根源所在,是本族生命之根。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历史的程序,土屋变高楼,粮田变高速,山野变别墅,如果再不把乡土还原,我们的学生将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又走向何处?那将是可怕的。透过地名,能够给学生带来村落的文化底蕴,透过地名,可以给学生以丰富的地域文化,透过地名,还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文化自觉。

1.走近村落,让学生感悟生命承续的可贵

要还原乡土,不可能再走回到原始状态,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与精神,将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忘记历史,忘记自己的根,也会被历史所唾弃。走进村落,这是一个极其简洁方便的方法,可以在地名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可以在历史的尘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

案例三:龙门与孙氏家族的渊源

走进龙门,走进孙氏后裔的聚居地,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留存了历史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古建筑以及各种遗物看到了孙氏生生不息的精神。

少年孙坚白手起家,“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勇于开拓,敢闯敢拼,在富春江边智斩海贼,崛起于富春江畔,开创了富阳孙氏兴旺的先河。“小霸王”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能够抓住机遇,以独特的战略眼光,敏于创新立业,率军转战江东,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以迅雷之势,据有江东六郡之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东吴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策短暂一生的业绩,可以抵得上曹操、刘备大半辈子奋斗的功绩。弱冠孙权

和博大的胸怀,使得东吴的事业日益壮大,成就了一代霸业。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两代三世,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敏于创新,一棒传接一棒,终于打下了一片江山,创建了东吴王朝。

这种生命的承续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当代富阳人的心中,完好地继承了孙氏父子刚勇坚毅,勇于开拓,善于捕捉机遇,敏于创新的传统。学生如果能够透过这样的地名去探究村落文化,便能真切地感悟到生命承续的可贵价值,使得自身的生命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2.走进村落,让学生的文化自觉贯穿于学习

透过地名,走进村落,去寻找一代代名人学者,也是启发学生文化自觉的手段之一,让他们在一种浓浓的耕读遗风中去学会学习,比起谆谆教诲更有灵性的力量。遍布于村落的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吸取的精华,是能够给学生带去引导的力量的,这样的村落文化便会永恒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案例四:龙羊南安白马村与一代大师钱弘道

龙羊南安白马村,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它位于南天目山麓,地名便有了些许的历史痕迹,而出生于此的钱弘道因是中国第一届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博士,中国第一位跨法学经济学博士后尔声名鹊起。但更可贵的不在于他的各种头衔,而在于他,虽身处在一个功利主义日嚣尘上、浮躁心态弥漫法学界的大环境下,不少学者孜孜以求的是工作成效的立竿见影和各种场合的掌声陶醉,而钱弘道却渐生归隐田园之心。在自己故乡南天目山构筑当代法学、经济学学者的第一个书院,很让人钦佩他的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和个人特色的大师,而大师、天才需要自由的土壤。钱弘道的一首诗可以映照他的一生情怀:读书弘道畅心胸,纬地经天致用同。穷可修身行独善,达来兼济两从容。读书、修身、做学问能到这个份上,没有悟的工夫恐怕真是不行的。

在一个地名的背后寻找村落文化,直击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感悟他们的精神内质,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并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学习观,甚至是他们的人生观。

教师即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既然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主动者,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及其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既适合学生需求,又能够融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以求教师即课程的精神贯穿于自己的专业之中。为此,我们选择了地名文化作为课程内容来寻求实施之路。我们将通过听长辈讲地名故事、游走乡土搜集地名故事、展示地名探究成果等策略来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内容,形成全新的学习观念。

(一)故事:从长辈那里了解乡土

故事有的来源文本,而更多的来源于口口相传。也因口口相传而使故事具有了更多的传奇魅力与代代相传的底蕴。祖孙之间往往有着某种用故事来传递情感的特点,因此,听长辈讲地名故事就有了情感纽带与口口相传的基础。

1.给地名故事一个原生态的传承

让长辈讲地名故事,不是要求长辈像故事员那样生动、有趣、深刻等,而是只求原生态的展现,每一个可以从不同的长辈那儿得到关于同一个地名的故事,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学生整理展现。

案例五:漫步恩波桥

我们一提起“苋浦”和“恩波”,就会想到恩波广场,也由此想到“春江八景”中的“苋浦归帆”和“恩波夜雨”。长辈还会讲到恩板桥的来历,关于恩波和苋浦的诗词,文学爱好者的长辈可能还会讲到李杭育的小说《最后一个渔老儿》关于恩波夜雨和富春江的描述。

丰富的信息,首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资源的搜集能力,第二是有助于学生通过地名对本土文化的积累和认同,第三还可以让学生在资料的分析、整理、改造过程中,学会信息资料的搜集、相关资源的整理探究,并且形成新的观点,以提高创造创新能力。

2.让学生有条理的整理地名故事

零碎性,是需要学生学会综合研究的,有条理的整理探究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或者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所以,在听长辈讲地名故事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形成书面文字,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首先,学会倾听与询问。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能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听地名故事时,要学会记录,要学会记录关键要素,如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相关的诗词等,并且要求学生学会询问,当有不明白的问题时,要及时向长辈询问,特别是一些细节,能够做到追根究底。

第二,学会整理的方法。这是学会学习的基础,给予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在学生整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地名的由来; ▲地名的变迁; ▲地名与古诗; ▲地名与散文; ▲地名与传说;

▲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地名和历史交通; ▲地名与经济建设发展。

上面所例举的恩波广场,就可以从“地名的由来”、“地名与古诗”、“地名与历史文化景观”、“地名与历史交通”等几个方面来整理。通过整理就能够明确地名文化的各个方面,并能够为挖掘地名文化的内涵奠定基础。

(二)游走:走出文本挖掘乡土文化

当前,运动休闲成为一种时尚,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借助这种时尚结合自己学习来开展地名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把这种学习称之为“游走”,即能够走出文本,走进乡土山野,挖掘地名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渊源。

1.这种游走式学习需要组建自己的合作伙伴

这本身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理念——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能够取长补短、互为促进,合作伙伴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亲朋好友,特别是父母要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更能够出色的完成地名文化探究的任务。

2.要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案例六:“达夫弄1号”在行动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制定完整的实践探究的方案,并形成探究报告。在此以“达夫弄1号”地名文化的探究为例说明如下:

独居苦学的少年郁达夫

(1)我选择的探究课题是:独居苦学的少年郁达夫(2)我确定的探究目标是:

△ 学会从文字资料和实地考察中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 感受郁达夫当年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对呆板缺乏生气的教育的抗争,以及他独居苦学时的坚强意志。

△ 在研读、调查、访谈中陶冶性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和几位同学组成互助行动小组:

我能发挥的作用是(任选一种研究方法): △ 善于静心研读有关文字资料□; △ 善于与人沟通,从访谈中获得信息□; △ 善于实地考察,积累图片和实物资料□; △ 善于漫游网络世界,寻找网络资源□。(4)我的行动策略是: ①信息搜集:

我能搜集到的郁达夫的少年求学生活:《自叙诗》、《自传1-7》、《走近郁达夫》、《郁达夫年谱》、《富阳教育志》等。

②实地考察:

我能采集到的精美图片:郁达夫故居、鹳山、盘龙山、郁达夫中学等。

③人物访谈:

我能跟郁达夫研究专家亲密接触:蒋增福(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乡邦文史专家)、郁峻峰(郁达夫研究学会会长,郁达夫长孙)、苏立军(郁达夫研究学会副会长)。

④整理分析:

通过研究,我知道了:

△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家境贫寒,童年是在饥饿和孤独中度过的;

△ 郁达夫在春江书院和富阳高等小学堂就学时品学兼优,曾连跳两级,还获知县嘉奖;

△ 郁达夫曾在嘉兴府中、杭州府中、育英书院、之江书院就学,后来因为不满于教会学校的呆板与奴化教育而回家自学;

△ 故居西面二楼的房间是郁达夫自学的书房,他为自己订立了自学计划,每天早上起来读英语,早餐后是读《资治通鉴》等古籍,下午看看上海来的报纸了解国际时事,傍晚出小北门与农民交流。

(5)我的感想与看法(我的研究成果——以图片形式展示)这个关于地名文化的探究课题的关键是学会搜集相关资料,研究者围绕“达夫弄1号”从故居出发,走进郁达夫的生活与创作,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相关访谈都可以成为探究地名文化的重点。尽管郁达夫与我们的时代相距较远,《独居苦学的少年郁达夫》却依然引起了这几位同学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注意运用作品研读、网络搜索、实地考察和人物访谈等,发挥了各自的强项,以主题为“品位书香——走进少年郁达夫”的探究活动中,用文字和记录卡等多元展示的方式呈现。可见,采取互助行动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够根本改变文本学习的单一性,形成游走地名文化的独特学习方式。

(三)展示:感悟乡土拓宽文化视野

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最后成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展示活动来体现学生的学习价值。也能够通过这种展示活动来感悟地名文化中所显现出来的乡土韵味,并进一步促使学生走出文本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1.确定相应的展示方式

基于每一个学生展示特长的不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如听了地名故事以后,在整理时,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来展示,如散文、说明文、随笔等,来介绍地名的由来、历史变革、有关诗词散文等,也可以用图片摄像的方式来记录相关地名建筑、风景等,还可以用网页或者幻灯片的形式来介绍与地名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建筑、风物等,编写小报来展示也是不错的方法。当然,更为高层次的方法,还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案例七:编编关于地名文化的小报

在一次交流地名与传说故事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地名与传说故事的资料后,尝试以小报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展示会,是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展示出来,大家共享探究成果,收获很大。

2.开设各类成果展示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时间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开设各类地名文化成果展示课,让成果成为学生可以共享的资源,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展示课可以是写作课,以写作活动为主体,展示学生在地名文化探究过程中基于材料搜集基础上的写作展示,既展示了成果,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案例八:走进“地名与传说”的故事

基于某一个专题,让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下面就以《地名与传说》来说明展示课的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寄予了父母对你的殷切期望和拳拳爱心,说说你名字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学生交流名字包含的意义。

师:人有名,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一个地方也有它特有的地名,有的因水为名,有的因数字为名,有的因植物为名,有的因人物为名,也有的因传奇故事为名等,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地名就象一部大百科全书,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去感受地名的神奇吧!

(二)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汇报 1.记者组汇报采访的情况:

(1)采访富阳文化局地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谈谈“富阳”的由来。(2)采访有经验的老人,介绍自己所在的地方(一条巷、一座山、一个村、一个乡镇)的传说故事。

(3)采访有阅历的亲人或朋友,介绍(a、邑祖庙弄;b、秦望桥;c、沈家弄;d、盘龙山等)的地名故事。

2.查阅组介绍有关资料:

(1)查阅《富阳志》、《村志》等书,介绍相关内容。(2)查阅富阳一些知名的地名的变化及传说故事 ……

3.考察组宣布考察报告 学生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1)秦望桥;(2)恩波桥;(3)苋浦归帆;(4)邑祖庙弄;(5)郁达夫故居;(6)东吴文化公园;(7)龙门古镇等……

……

地名与传说

这里的展示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按照主题“地名与传说”来展示,二是按照不同的研究小组来展示,三是按照研究小组的任务来采用展示方式的。通过这样的展示,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以主题的方式来展示可以让学生集中于某个主题而采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展示,相互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学习的态势,从而能够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的各种背景资料及其相关延伸的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又可以拓展地名文化的视野,促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连结,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三、后续思考:给学生更多的乡土气息

地名文化的开发利用,目的就在于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综合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乡土气息,以造就新生代学生的乡土情结。通过地名文化的探究,对于语文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态度,也拓展了文本对学生的局限性,更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曹本法

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 句容 212400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充分开发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初中生阅读》、1 《演讲与口才》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句容著名的旅游景点茅山进行了“秋游”。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2、表演型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 2 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

3、辩论型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总之,综合性学习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而是一个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一门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一个与传统课程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它需要教师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需要学生全员参与,需要学校深入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综合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大放异彩。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综合性学习”便日益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成了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充满希望和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1世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求大家斧正。

一、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因此,综合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意义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关注学生个性,定位师生角色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统一的灌输,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承认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愉快而丰富的旅游,旅游过程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

教师要对综合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作正确定位,学生应是领衔的主演,教师则是场外的编导,应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学生应是游客,教师则是导游,应更多的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去说„„”面对多样化的学习个体,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充当万能的上帝,作面面俱到的指导,作全方位的包办。传统教学中那种学生一有问题,教师便倾囊相授的做法应当改变,变为相机诱导,启发、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造成静悄悄的局面。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

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就被激发了出来。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学习,学生兴趣浓、主动性强,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当学习方法的“引路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多元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1、教会学生预习。在教新课之前,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预习的内容有:自学生字词;运用读、疑、思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提出疑难问题;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课文有关背景材料;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等。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广阔领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因为学生对总理事迹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请教家中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事迹;(3)查找有关资料并收集整理,自己试着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上课时,我检查预习情况,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体会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

2、教会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抛砖引玉,激起学生思辩,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

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及时赞扬同学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学生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各抒己见,释疑又生疑,创造热情自然迸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教会学生自学。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师生共同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时,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用“读课文,找景物特点,品词句”的方法学习此段。学完这段后,老师有目的地加以点拨,让学生归纳出学习此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学习后面的段落,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老师则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正是新课改、新理念所推崇的。教学中我把自学任务和自学方法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自学具有目的性,又有法可循。通过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身去体验,把听、说、读、写活动归纳在一起,让他们自主培养学习的综合性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语文学科具有多种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任务也具有多职能: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也有了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依靠立体的综合性教育。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时空延伸,同时语文学习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这就要求我们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就给了老师和学生一个设计活动的空间。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综合性学习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分管领导推行学习方式的整体研究,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教师

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列。在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关注学生真正的参与。大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学习探究,大胆尝试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总之,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使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这样,语文教学会变得很容易,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让社会生活走向课堂,有利于让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衔接,有利于新世纪人才的需求。

第五篇:支架式教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反映新课程理念,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并提供给他们多渠道、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考生对此类题目有些难以应付。由于综合性学习试题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因而又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来分析综合性学习题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答题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目的。

1、文化积累的考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2、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3、社会实践,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提出建议、说出调查的方法等;

4、对材料的分析探究,如出示几则材料要求提炼隐含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设计一定情景,要求表现考生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二、中考综合性学习题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以独立的综合性学习考试板块出现,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设题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有一定的阅读量,还有一定的题量;设题主要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时还关注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第二,这种题型一定不是客观题,它切切实实地需要考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探究结果。它常常将多个小题集中于一定的话题或者说一定的“主题”,因此角度比较丰富而且答案个性化。在内容上注重对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地扩展考生自我表达的答题空间。

第三,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表现自己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题答题的要求是:得体,简明,准确;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都是重要的得分点。

总的来讲,综合性学习中考题目前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1.提供一定的甚至是多则的语言材料,要求提炼出其中隐含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2.设计具体的语境,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创意、表现自己的积累;3.设计一定的情景,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情境中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表现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表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4.设计具体的话题,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

三、试题的类型主要有:

(1)语言创作类:①编拟欣赏广告、宣传语;②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③心愿表述;④主题访谈;⑤话题辩论;⑥景点介绍。

2)材料整理类:①语段压缩;②材料的整合与探究。

(3)图表转述类:①表格分析;②图表理解。

(4)活动参与类:①拟活动方案或计划;②设计活动主题或主题语;③解决问题的建议。

还有多种类型融为一体的,在设置的情境或活动中去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推理、总结概括、观察理解、联想想像、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由于中考过程限于以笔试的形式呈现,因此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应考策略]

要做好综合性学习复习备考,我们必须注意:

1.实际操作,贮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强,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去经历,去探究,有了活动的积累和贮备,就不会担心临场的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说,考试是对过去语文活动的回顾及梳理总结。

2.吃透教材,提炼主题,适当归类。通过对教材的充分掌握,注重在教材所体现的几大主题(体验成长类、语言文字类、历史文化、专题探究类、科技生活、其他类)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3.剖析考题,紧抓考点。通过对典型考题的剖析,从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规律。

4.精选试题,强化训练。选择典型试题,实战演练,将方法规律内化为能力。

要解答好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做到:

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的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

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解答试题时,要从题目和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并按要求处理好这些信息,针对题目要作出简明的回答。

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4.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综合性学习有许多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而设题的,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构成了综合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如果留心这些事件,学生有所了解,解答起来就从容一些。

5.积累文化常识。尤其是我国传统礼仪、风俗风情、风景名胜、地域特产、地方名人等知识。

6.握实践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平时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多参与、多探究,如搜集信息的方法,提出好的建议等。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践方法。如提出的建议一是要紧扣主题,二是要具有可行性。

7.根据情境,恰当表达。首先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既往经验。二是内容要切合主题;三是语言要准确、凝练、生动。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说说我的想法:

一、比如:材料探究题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图表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这是解答图表题三步曲。

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地答题呢?

1.明确要求扣题旨。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是解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

2.仔细读图找规律。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的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

3.准确归纳善表达。规律的发现,还不过是把图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二、再如:宣传语、标语类。

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特点:抓住语境,把握内容,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解题策略:仔细读题,明确题目要求,读透所给材料;要有创意,此类试题往往没有设置标准答案,它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空间;表述要简明,语言要准确、得体、有层次感。最好能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文学色彩。

三、还有活动类。

语文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实施途径,以活动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就成了一种主要的形式,此类试题在各地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考查时常常给定一个活动项目,让考生编写活动提纲,或者拟定实施方案等等。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面,更要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

解题策略:

确立主题并用关键词或句子准确表达主题,做到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考生须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步骤完整清楚,做法具体。此类试题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鲜明的人文性,考生在答题中,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句式一致、字数相同、意思协调、特点突出。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目的考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是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平时要建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知识面。重视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学文化阅读常识,还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更要重视能力积累,边学边习。

“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及利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