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精选合集)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6-69362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4 14:20: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为镜,反思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得失;要以他人为鉴,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以学生为镜,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养成一个写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思效、思得、思失、思改,教学相长,在思考中成长。

关键词:反思修补遗憾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一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若能多一份反思,肯定能多一份进步。

《礼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教学走向进步的标志,从另一角度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太完美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与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一节课的“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许多的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1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所以,课堂中的点滴得失,成功与失败,教师皆应将其记录在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例如,溶解度曲线图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特别是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溶液的状态和质量分数如何变化,学生很难分清,很容易犯错,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采取了让学生画图的形式,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了线上的每一个点所代表的意义,温度的变化通过点的变化体现了出来,而点的变化又反映出了溶液的状态和质量分数的变化,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切,真正地理解了曲线的含义,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处理起来就顺手了。

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调查研究能力,在学习完空气这一节内容后,我特意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分小组写一篇关于本地区的空气污染调查小报告,不要求宏篇大论,但要求观点独到,讨论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并在下一节课由小组长作为代表宣读。同学们在听完各小组长报告后都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课后还在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通过这节课,使我看到了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和不断提高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感受到了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做的巧妙处理带来的非凡效果。

反思

二、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

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俗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置身于事,不能看清自己教学上的缺陷,特别是对于自己认真备过的课,教师就如母亲对孩子般的溺爱,往往是旁观者能明察秋毫,一语中的。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地互相听课、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督促自己有质量、有目的备好一节课。在教师自我反思、寻求发展的道路上,学生的协助必不可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最能评判教学成功与否,最能谈到问题实质的就是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每一堂课最得益、最不得益的地方,然后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让实践、理论有机统一,这样教师才能懂得怎样教,教什么学生才是最受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反思

三、课堂是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给他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例如建构“学导式”教学模式,既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学生探究质疑——总结拓展”为基本的操作模式。教师首先提示自学目标或引导学生自定目标,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就要发挥导学的作用了。“导”的目的还是为了“学”,变“教本”为“学本”。最后的质疑总结更是学生充分发挥、展示的舞台,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体现大课堂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空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一页都应该及时反思,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新课程倡导学生科学探究,我们也经常采用分组实验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形同于花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价值?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许多情境的设置是不是都有效„„这些问题的反思都会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

四、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融入了课堂,学生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创新的火花”,这些智慧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教师的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中,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一次,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二氧化碳倒入到一个有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结果许多学生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完了,但蜡烛还在燃烧,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为什么会失败呢,问题出在那里呢?我们一起分析,共同讨论。结果大家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找到的原因越多,学生的兴趣越浓,也真正地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比如,实验教学中的错误,一些突发的事件等,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反思

五、教师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新课标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

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新的课标改变了学生,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要加以反思,寻找不足,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新思维,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已教学能力提高的阵地。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每一堂课后教师都有必要认真反思:我这样教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多少?我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吗?我今天对某个同学的评价中肯吗?把每一个思想的火花,每一个“我那样也许会更好”记录在案,用来指导或是启发今后的教学。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经常看看自己所写的教后反思,就会发现在组织下一次教学活动的时候,懂得了怎样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哪些环节还需要推敲斟酌的,这样一旦付诸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成功体验。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题: 反思中的反思-----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论文类别:初中化学

作者姓名:

单位:

电话:***王顺利 赣榆县柘汪二中

第二篇: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第三篇: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

第四篇:关于学生评教的再思考

关于学生评教的再思考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学评价的方法、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实施 ,学生评教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化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因此 ,学生评教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高度重视或采用。1 学生评教的教学功能

(1)学生评教是学校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真实性 ,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学生评价教师 ,是当前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体现 ,也是学校管理方法的一种进步。实施学生评教 ,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袒露心声的机会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 ,反映自己的要求愿望 ,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效应。教学效果好不好 ,专家、、领导 教师有各自的评估角度 ,学生则有学生的立场 ,其心中自有一杆秤 ,可以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感受最深 ,最有发言权。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 ,耳濡目染 ,最了解教师。他们对教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学识、能力、语言、板书、举手投足都十分熟悉。而教书育人又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浩繁的系统工程 ,师生需密切配合 ,互相激励才能完成 ,绝不是教师一两节“漂亮”的讲课所能奏效的。传统的专家评估、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 ,势必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而学生评教的意见更真实、更贴切、更中肯。另外 ,学生较少保守思想 ,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不文过饰非 ,不敷粉贴金 ,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教 学的整体风貌。

(2)学生评教是反映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利于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教师的授课表达流畅程度

和逻辑严密程度 ,就能够感觉出教师教学态度如何 ,是不是认真钻研教材、备了课;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也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学生从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认真程度上 ,还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对工作敷衍了事等等 ,这些是其他评价方法不可替代的。常言道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这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要求。每位教师是否真正以此律己 ,学生评教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只有爱护、、尊重 理解学生 ,学生才感到教师可敬可爱 ,才能铭记教师的教诲 ,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才收到良好效果。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会深受学生喜欢 ,学生对其评价就高。反之 ,对学生冷嘲热讽的教师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日久远之 ,对其评价就一般化。

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 ,不在于自己的自诩 ,学生(尤其是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最有发言权 ,是最好的评判者。学生评价材料显示 :教师授课时 ,如果其语言流畅、逻辑严密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 ,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到恰当掌握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培养 ,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学生的评教结果一般都能够反映这位教师较高的授课水平。反之 ,如果这位教师上课语无伦次 ,说话漏洞百出 ,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得不到发展 ,那么可以断言 ,这位教师是教学上的失败者 ,学生对其评价一般。而教与学又是一种双向双边活动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教师在授课时 ,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做到课堂“活” “不乱”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配合 ,教师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学过程把教与学对立起来 ,只管教师的教法 ,而无视学生的学法 ,不管教师授课水平多高 ,学生不积极配合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前者教法灵活 ,受到学生好评;后者教法守旧、枯燥 ,学生评价一般。可见 ,学生评教 ,有利于增强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必备的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但是 ,有些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局限于教案 ,他们只满足于上课、下课 ,在教材、、教参 练习上打转 ,只要按大纲规定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就了尽职 ,至于学生学得如何 ,与教师无关。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 ,同样的教课 ,有的学生学得好 ,有的学生学得不好 ,只要有好学生就说明我教得没问题 ,那种“差”学生只能怪他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种做法、想法都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成绩 ,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评教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 ,了解学生的愿望和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学生评教的结果 ,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 ,教师如能听学生的意见 ,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采纳积极的建议 ,就能更好地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 ,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也要受到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此外 ,学生评教有利于改变“教师教 ,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 ,推动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醒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生评教能激发教师的授课潜能 ,鼓励他们时刻不忘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 ,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并以高昂的精神 ,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提高教育质量。如田阳高中的学生评教工作 ,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课题材料 ,增添了活力。不少教师纷纷走到学生中去 ,主动了解学生所提的教学意见 ,正视自己的不足 ,在备、讲、、批 辅等环节上下功夫 ,从职业道德到业务素质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3)学生评教进一步增加了评教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 ,便于学校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正确的决策。

学生评教活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导下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逐一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没有科任教师参与 ,学生在轻松、、自愿 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 ,评价较为客观 ,学校可以从中获得科任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便于学校宏观掌握教师教学与管理、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教学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情况 ,并作为教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便充分肯定教师做出的成绩 ,大力表彰先进典型 ,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并能及时纠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这样 ,学生评教师的工作就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之中 ,就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学生评教的缺憾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大多是客观、公正的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评教 ,受其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制约 ,很难解决其身心发展的不够健全而又要客观地给教师打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结果势必可能影响到评教的公正、、公平民主和客观性。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其知识水平的不同 ,对教师评价的内容理解程度、角度各不相同。大学生对教师评价 ,在公正性和客观性上尚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毛病更多 ,部分学生在评价时 ,往往是看教师的表面现象 ,而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讲解、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很难作出判断。因此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 ,部分学生“评教”主要还是看教师是否严厉等表面现象 ,很难就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不少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是以自己这门学科的成绩如何 ,若成绩较好 ,就给教师打高分 ,反之 ,就给低分 ,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得法 ,是否刻苦。这样打出来的分 ,可信度可想而知。此外 ,学生评教还受到学生兴趣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 :有的喜欢语文 ,有的喜欢数学 ,有的喜欢英语 „„或者是科目中的几科。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出现偏差 :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好 ,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低。

(2)学生评教的方式 ,很难解决某些学生在“评教”中可能出现的“报复”心理。

部分学生在评教时 ,往往是掺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因素 ,很难做到公正、。众所周知 ,不是所有教公平师的做法都能够适合所有学生的心意 ,某些学生会因此存在“报复”教师的心理 ,比如 :有的学生因为违反学校纪律 ,被教师严厉批评过 ,可能视教师对他的教育是“与他过不去”;有的学生因为成天被教师催着交作业而心情不畅等等。由于他们的心理感悟不高 ,认为教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 ,心里有怨气 ,借此机会给教师一个“报复”,会串联部分学生在评教中做手脚 ,从而导致评教结果偏离了真实情况 ,对教师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很高 ,由于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 ,甚至有时会和学生有些抵触 ,会使学生耿耿于怀 ,在测评时给教师打的分数比较低。例如 ,有些教师为了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考前没有应学生的要求划定考试的范围 ,结果在学生评教中得了最低分。这充分说明了在学生评教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3)学生评教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矛盾 ,从而引起某些教师的心里不平衡 ,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因为学生对自己评教的结果不理想 ,会产生对学生不满的情绪 ,在工作中 ,会首先考虑学生的态度 ,该说的不说 ,该管的不管 ,唯恐学生反对 ,影响评价时的分数。这样缩手缩脚的工作 ,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会直接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或者在上课的时候情绪不高 ,或者对学生训斥 ,不仅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会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生评教 ,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对科任教师的评价带有某些感情色彩 ,特别是科任教师认为自己付出较大 ,而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时 ,觉得学生不可理喻 ,便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对认为自己好的班级恩爱有加 ,对自己评价一般的班级“横眉冷对”。如此 ,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教学。由此 ,想通过测评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这也是学生评教的遗憾。学生评教实施的新思考

学生评教既有其优点 ,又存在不足之处。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使学校主管者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况 ,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等等。要想达到此目的 ,学校主管者还须努力做到 :(1)不应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教师的根据 ,更不应作为教师评优的唯一条件 ,学生评教只能是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一个参考。

不可否认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评教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 ,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比如 ,可能由于教师言词过激 ,结果导致学生评价一般 ,但在期中、期末或中考、高考中 ,学生成绩优秀 ,这又证明了教师授课水平高。因此 ,不能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主要条件 ,否则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学生的热情 ,最终损害的还是教育事业本身。

(2)要着力解决好学生评教过程中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为什么会很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呢 ? 除了名誉、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最担心来自领导的批评和压力。有些领导会把学生测评教师的结果当成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 ,对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大会批、小会讲、单独谈 ,叫教师很没有面子 ,也很沮丧。有的教师憋气窝火无处诉说 ,只好拿学生开刀 ,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所以 ,聪明的领导会在意学生的评教成绩 ,但他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 ,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更不会把评教的分数当成对教师进行抨击的借口。学校领导平时爱护教师 ,能够帮助教师进步 ,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而不是仅仅会秋后算帐。

作为教师 ,对测评成绩也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学生给自己打的分数低 ,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教师应冷静下来 ,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差距 ,迎头赶上。在当代 ,倡导平等、、民主 自由 ,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又要能够循循善诱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一味地压制学生、对学生批评 ,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用心不好 ,也不是不负责任。关键是和学生的关系搞得不好 ,有没有那个必要 ?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更快乐 ,更有效 ,更充满诗意 ? 说到这里 ,笔者想起了“惩罚”这个话题 , 许多教师之所以在评教中“吃亏“,大多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惩罚的尺度造成的。“温暖的阳光比凛冽的寒风更容易使人脱去外套。学生“还小 ,还不成熟 ,多宽容一些 ,多爱护一些 ,教师用“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对待学生 ,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关于学生这一方面 ,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师”的问题。假如教师没责任心 ,业务不好 ,对学生没有爱 ,学生自然可以实事求是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假如不是这样 ,在评教的时候 ,仅仅是因为教师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学生就来个反戈一击 ,致教师于“死地”,那也未免太不公平。教师也是普通的人 ,教师不是神仙 ,学生需要鼓励 ,教师同样也是需要鼓励 ,学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再说 ,有时同样的一个教师教两个班 ,有的班成绩好 ,有的班成绩不好 ,这很正常 ,也不能够完全把责任推到教师一个人身上 ,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 ,作为学生 ,千万不要凭借感情来做事。

(3)不断完善学生评教的方案 ,建立客观、科学、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构建公正、合理的学生评教体制 ,不断改善学生评教活动。为此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

第一 ,更新学生评教的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 ,站在时代教育的峰顶 ,放宽眼界 ,结合实际 ,在参考专家名师的意见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标准的基础上 ,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给广大师生 ,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开放民主地制定科学、、规范 公正并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第二 ,建立多向学生评教通道。首先 ,将学生评教与家长听课并评教、教师的自评、教研组年级组教师的互评、教务科研及主管教学领导的联席评议等结合 ,拓宽教学评价渠道 ,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应有功能。其次 ,在校园内尤其在教学楼设置学生评教意见箱 ,让学生通过书信方式向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 ,主管教学的部门每周开意见箱一次 ,经核实后 ,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予以答复。第三 ,营造良好学生评教的环境 ,形成教师主动接纳学生评教的心理机制。国外评教经验表明 ,教师参评的坦诚、参与程度决定评教成败。应让教师自己设计评教质量表 ,自行组织评教工作 ,消除对学生评教的认识偏见 ,正确对待评教结果 ,形成评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心理反映。同时 ,创造条件 ,发挥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评教的态度 ,提高学生评教的能力。

第四 ,加强学生评教的反馈。把学生评教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科任教师。学生评教后 ,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把学生评教情况汇总 ,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法、管理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搞好教学。

第五篇: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1980年开展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三算结合”开始至今,作为全国最大单科实验的“三算结合”经历了20年的实践检验。实验中儿童通过动手拨珠,把算盘“印”在大脑中,运用意念进行“拨珠”计算。这种特有的计算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使包括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几千万小学生感受到了它在培养儿童计算方面的神奇。而正是这个“优点”引起了最大的争议。

2000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时间,许多人对“三算结合”和珠心算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大有“一棍子打死”的趋势。

2000年教育部进行了“跨世纪园丁工程”,我参加了全国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经过新的理论学习,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使世人真正的了解“三算结合”和珠心算,并使珠心算更好的发展下去,我对此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和再思考,下面就珠心算谈一些看法。

一、珠心算的价值

我从1991年开始进行“三算结合”实验,迄今为止己十年有余。十年来,从“三算结合”到珠心算,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兴趣活动,从小学到幼儿园,可以说,十年的辛勤和汗水,使我对珠心算已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总体来看,我认为珠心算是有价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珠心算对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职能,重点在开发智能。而智力是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综合。珠心算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开发智力。而珠心算在这方面有显著作用。如:听心算10个数加减,首先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否则不能输入信息,老师念得越快,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要集中,学生也必须算得更快,思维力的准确和速度也逐步提高;老师念的位数逐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的范围就越大,速度也逐步加快;计算的数越多,计算数位越宽,对学生记忆力要求也越高。这些训练中,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指的是思维的速度,是判断一个人智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珠心算教学通过对儿童的培养,使他们计算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儿童思维敏捷性品质很明显的改善。实践证明:

一、二年级儿童稍加训练可达到每秒计算2-4个数字。全国优秀“神算子”可达24字每秒,这是数值计算的训练,但智力活动具有辐射、迁移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对其它活动有同样的效应。下面是1998年10月学生思维敏捷性测查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段珠心算实验班学生思维敏捷性明显强于对照班。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口不仅配合协调,且左右两个半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交替运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儿童双手拨珠,在拨、看、听训练中,要求动作规范、准确、迅速、力度适中,不仅锻炼了手,也达到了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提高了触觉、视觉、听觉的灵敏度。一个训练不到一年的幼儿可以一眼看清10个数字。儿童观察力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他们的学习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学中观察力、注意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看心算、听心算、拨珠时,都要求准、快,迫使儿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儿童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儿童注意的对象变为儿童直接行动的对象,使儿童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有力的增强了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验中统计发现:一般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每次为3分钟,而实验班则是7分钟,有的儿童达15分钟以上。珠心算对儿童注意力培养作用是明显的。

科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人类一切智慧都根源于记忆。没有记忆显然是可怕的!珠心算学习可以把记忆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不说实验中许多儿童可以直接心算五位数乘四位数,纯六、七位数加减法,就看大面积效果也十分明显。重庆市 “双百”教育科研课题“珠算心算结合,发展儿童智力”对入小学一个月的实验学生(幼儿园已进行1年实验)和非实验学生测查(同时教背一首不常见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忆能力,结果珠心算实验学生记忆力是普通儿童的2.14倍。

而且学习珠心算还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珠心算学习通过大量想珠、心算,使儿童想象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语文学习中三算班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活跃。

总之,珠心算学习中,儿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脑同时运用,促使了儿童思维锻炼,加强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儿童整体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我校1999、2000、2001年已毕业三届实验班升学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升重点中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珠心算学习对促进儿童各学科整体协调发展有良好作用。另据追踪调查统计:现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小学1991级1班(从1991年9月至1994年9月进行了珠心算实验)共45人,2000年9月升入省级联招高中16人,升重点高中比例之高为乡镇小学少见。这些三算实验班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只进行了3年的实验,而不是进行小学6年。

2、珠心算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机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后者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动力和调节机能,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归功于智商,而80%归功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即情感智商——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调适情绪、充满希望,具有高度责任感等。戈尔曼研究认为:对于智商,经验或教育对它的作用不大,而对人生至关重要的EQ却完全能从童年学得和提高。珠心算的学习中,一道自然数连加如:20到120儿童往往要经过几

十、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百折不挠的练习,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一定厌倦过、想过放弃,但是,通过调适情绪、心中高度责任感激励、促使他们放弃了贪玩的念头,最后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享受,无疑将使他们获得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对儿童意志的一个考验。珠心算要求一快二准,长期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从而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了持之以恒、刻苦、奋进、追求效率、质量的意识。另外珠心算学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拨算盘使儿童感到新颖有趣,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儿童学龄前就能计算一些题目,容易得到别人的赞许,这从感情上激起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建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珠心算学习在低年级对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有良好作用,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计算本身。

3、珠心算对开发右脑的作用

美国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斯佩里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具体地说:左脑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计算的能力;右脑具有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的关系处理远胜于右脑。日本的春山藏雄《脑内革命》一书中认为,应重新认识开发应用人的大脑,右脑是祖先脑,左脑是自身脑,右脑存储的信息是左脑的十万倍。

现在的中国教育着重于让儿童抽象思维“片面使用左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识之士疾呼“新世纪呼唤右脑革命”。90年1月美国会决议以后10年定为“脑的十年”并且经总统批准成为法律,欧共体制定了“脑计划”,我国李岚清副总理也提出“一定要开发人的大脑潜能”。我国已确立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为“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北京社科院),其中,珠心算已成为数学科实验课题之一。日本也有许多科学家加入了珠心算与开发大脑的研究(珠心算是日本国民三大技能之一)。珠心算有三个要素:算珠的表象、算盘的表象、珠像运动表象。训练中视觉、听觉、运动分析器协调活动,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协调一致,形成珠心算形象思维,随着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珠算技能逐步内化(皮亚杰非常强调内化在“运算”形成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把数的运算变为算珠的操作活动,采取先进行从看算盘到不看算盘,手作摸拟拨珠动作训练来强化视觉表象(盘式图),然后进行看盘想珠训练,强化手的动觉表象,最后进行既不看算盘也不模拟拨珠的训练,即想珠像心算。而表象的运动(形象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体性。右脑把一个图像、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整体来处理。如:把12345+67890相加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译成珠记忆的。因此,数字加减的中间数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下一步计算的。加上右脑思维平行式的特点,思维过程是极为迅速、敏捷的。这有力的促进了右脑的开发。在珠算运算过程中,不断地把数字符号转化为算珠,又把“珠象结果”转化为数字,同时把计算、珠算的法则也转化为珠像运动规律。根据左右脑的分工,右手受左脑支配,左手受右脑支配,因此双手熟练的打算盘,恰是左右脑的交替运转。这些活动都有力的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珠心算在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开发大脑方面有重要作用:珠心算通过儿童大量的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从看盘拨珠、看盘想珠到离盘虚拨、想珠心算的过程,具有形象性(数字转换为图像)、具体性、可操作性(学生易学、易内化)、整体性(把大数转换为一个盘式)等特点,通过数字、图像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的促进了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有人说:“开发大脑的潜能,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我想从脑的革命看珠心算,它无疑具有存在的价值。

4、珠心算是有开发前景的体育竞赛项目。

体育比赛,是展示人的潜力的比赛,而珠心算也展示着人计算方面的潜力。棋类展示人的智能,但没有像珠心算那样显示得迅速,数学奥林匹克也一样,但这二种比赛都没有珠心算显得简单易懂、一目了然,没有珠心算那种令所有观者感到惊心动迫,更接近体育竞赛项目。体育比赛在现代文明中显示出的征服力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人会说“赛跑干啥,能有飞机快吗?”珠心算其实也具有观赏性,在大屏幕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运指如飞、运算如神的比赛场面,展示人类智慧的美。其实,珠心算的意义就象100米跑一样,不在于计算(赛跑)本身,而在于是一种文化,一种益智的途径…

实际上,中央电视台多次全国直播过珠心算比赛、地方数十家电视台也制作了珠心算的节目。我辅导的数十名学生小的5岁,大的12岁,分别给数以万计的观众表演过,也在重庆卫视以及在钓鱼台国宾馆现场表演给省市及中央领导观看,无不为珠心算所折服,表现出极强的观赏性。我国许多优秀选手更是应邀到美国等地表演,被誉为“中国神童”。同时,使人们发现了:人脑,潜力无穷;教育,潜力无限。

5、珠心算培养的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

1998年1月26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丢弃计算器,英国教育回到基本技能训练上”说:当英国负责基础教育的国务大臣斯蒂芬·拜尔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8×7等于几时,他回答:“我想是54吧。”当告知是56时,他为自己打圆场说:“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教训。”现在英国己发起名为“回到基本技能”的运动,并禁止8岁以下儿童使用计算器。美国105届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也十分强调数学基本技能的测试,要确保达到国家标准。我认为只要把握得当,作为基本技能的计算能力强总比弱更好。我们对待珠心算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估算,这可以看出计算十分重要,即使不能精确计算,迅速估计也有好处,但是,言外之意一定有能算得准确更好。

6、珠心算是一种符合国情的教育手段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教育设施还很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还可想而不可及,而珠心算的学习投资少,教法具体,效果较明显,所以,珠心算可以是经济不发达、教育设施落后的学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选择之一。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卫国同志在《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一文中说“珠算还是应该保留一些。我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能单从城市(特别是从大城市)出发。应该看到我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和中、小城镇,还是要用到珠算的,就是在大城市中,有的小商店还是要用算盘计算的。”

7、珠心算为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提供了契机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把人才成熟年龄提前的价值是巨大的。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在寻找一种使教育的年龄提前的教育方式,以解决“知识呈现几何形式增长,而人不能尽早完成学业”的问题。

五、六岁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算盘对学前儿童来说,既是教具、学具又是玩具,他们完全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某种意义上说,珠算、心算结合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所以可以说珠心算为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提供了契机。我认为,从幼小园开始学习珠心算,小学以珠心算计算方法计算,完全可以把儿童学习计算的时间提前1-2年,而学习效果优于现在组合方式,这是其它计算教学无法相比的。

8、珠心算的政治作用

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已是一种世界共同的“语言”。80年代以来,日、韩、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珠心算己经迅猛发展,全世界己有包括美国在内的30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珠心算”。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均有珠算协会,全国有多种专业珠算杂志。现在己成立了“世界珠算联盟”,每年有世界性的计算技能大赛、珠算联谊赛、通讯赛及国际珠算研讨会,并有许多民间交流活动,我国许多选手应邀到国外表演,一些教师也应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对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与世界各国友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海峡两岸1990年来密切的珠心算交流活动,对两岸增进共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有积极的作用。

二、珠心算还存在的不足

当然,珠心算也不是尽善尽美,在新的形式下,珠心算尤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性领域看珠心算的不足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了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珠心算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如何,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应该是评价珠心算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珠心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珠算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中计算的需要,珠心算作为一种计算能力培养,也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在现实社会里,数学作为与科学发展最休戚相关的学科,已远不局限于计算,而计算的工具也更加现代化,如果过多的时间进行珠心算对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是有负面影响的。珠心算长期作为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显得: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旧,如进行大数目计算还显得没有必要。

珠心算学习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他们的这种作用也会渐渐淡化。并且珠心算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是随着由低到高的年级而递减的。

珠心算学习中,儿童要按既定的方法计算,在相当长时间内必须用一种的模式计算,在计算方法多样化以及计算中培养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一定局限,学习过多的独立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也培养不够。

珠心算学习让低龄儿童运用珠像运动计算,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桥梁,对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珠心算学习儿童按照一定的模式计算,对学生定量思维、推理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思维的发散训练显得不足。而珠心算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比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客观环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有所收获。珠心算学习对学生解计算题无疑是有好处的,珠心算学习按一定方法去练习,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是有较大局限的。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是不能改变算法,这对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探索、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反思意识培养方面更是不足。

2、珠心算的计算优势逐渐丧失

我国新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确,现在在计算领域没有什么比用计算机(计算器)更令人放心,更准确、高效的完成任务。人们日常计算仅限于数目较小的运算,较大数目的计算可以随时找到计算器,我们己完全没有必要让多数学生仅仅为计算技巧(或者算得更快)而花大量时间学习珠心算。但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必备的基本计算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了小学“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每分钟要求完成2-3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每分钟1-2题,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每分钟1-2题…”。因此,可以说因为“计算”而发明的算盘,己经逐渐失去了其“计算”的优势,那种以计算为主要目的的珠心算是没有市场的。如果不是其教育益智以及开发大脑功能作用的挖掘,它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珠算的计算功能是每个珠心算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掩耳盗铃。

3、长期珠心算学习的不足。

①没有必要大面积的培养计算神童

珠心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具有其它算法不同的特点:易学、易迁移,难练、难巩固。“易学”指直观、形象,一学就会(包括学前儿童),“易迁移”指只需会20以内加减法,便可以很快正迁移到百以内、万以内甚至亿以内的加减计算。“难练”指珠心算的技巧形成中,不论是任一指法训练,还是珠心算的扩位,都要通过何止千遍、万遍形成的,这种枯燥的拨珠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儿童久练是有厌倦情绪的。“难巩固”指珠心算技能形成以后,如果不勤加练习,计算能力是会退化的,也就是说:要保持较高珠心算水平,必须坚持练习珠算。如以下六位同学均在学习珠心算时平均每天2个小时以上的训练量,珠算水平达全国珠算等级鉴定最高级能手一级,并多次在重庆市以及在全国比赛中获奖,2000年8月调查其计算保持能力情况如下:

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经5、6年的练习停止练习2-4年后,仍不能保持较快、较准的心算3位乘3位以上。而象他们这样经珠心算训练达到这种高水平的是少数,训练初往往有10-20人参加,由于较枯燥的训练,以及需长期的持之以恒,最后能留下的只有约20%.其余80%则只是花较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水平(由于珠心算难保持,故未到阙值的学生训练水平保持效率是很低的),经调查四年级以上学生两、三位计算76.6%是逐位用竖式计算,而非心算写得数。

从调查可以看出,一般计算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是重点,也是“三算”和珠心算重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三算”计算重点仍是突破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花大量时间训练大面积学生的高难度计算能力,肯定是弊大于利。②、长期珠心算学习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

1998年,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对全国31个省市11800名大中学校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进行调查后发现:

1、具有初步创造力的三项特征是“探究能力”“有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有收集信息的能力”;

2、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的四项特征是“自信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置疑”“意志坚强” ;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是“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日益增强,而观察和想象能力却日益削弱。

珠心算的学习对“探究能力”“有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有收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没有特别的作用,相反进行2年珠心算以后,对其“探究能力”有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珠心算的学习对初步的创造力并无好处;

2、珠心算的学习对“自信心强” “意志坚强”有较好作用,对“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置疑”也有负面影响,这是珠心算的算法客观决定了的,就是说珠心算的学习对初步的创造人格培养是有好也有差;

3、珠心算的学习对“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计算要求按一定“思维定势”(算法)“过于严谨”的计算,全部学生都一个算法,使多数学生有“从众心理”,不去主动探求新方法、好方法,“信息饱和”也体现出来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珠心算的长期学习对创新能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卢江在《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一文中说:笔算教学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表现出机械训练的领域之一。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各国都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之一,还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因此,各国在反对过份、繁杂的笔算的同时,又强调了理解算理和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新的大纲及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1、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数。2、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避免繁琐的计算。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4、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看出,计算教学不应该是纯粹的“机械训练”,而应该是表现出更多的“灵活”。珠心算的学习,由于算盘是主要教具、学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在广泛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数;珠心算训练也主要作为一种纯计算技能的教学,少于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解决理解运算意义,许多老师往往以学生能算很大数目的计算而自豪、以大面积小学生珠算等级鉴定作成绩,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珠心算学习,最初必须强调其技能训练,否则儿童无法产生珠像,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机械训练的一面,影响了儿童思维的正常发展。

三算班低年级学生计算时学生不擅长用多种方法解,表现出思维不够灵活,如:37十26为例(调查二年级多种算法)这就与三算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③、珠心算对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珠心算学习中,多数时间要求儿童必须外静内动的独立心算,在多数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拨珠以形成珠像,客观上减少了儿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珠心算实际教学中,我许多时间学生都是独立的进行计算,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与同伴的交流的客观条件。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ISDN传输、卫星远程通讯、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培养辨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一定会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三算结合教材的不足

三算结合教材是珠心算教学的主要载体,新形式下它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不足: 1)不能很好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计算的倾斜过大,珠心算学习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有不足,前面的珠像未形成后面的计算就无法完成,容易使一些对珠像建立有难度的儿童成为差生,教材计算的难度与分量应该有所降低;这就是珠心算学习许多班级有两极分化的原因。2)(2000年前的版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未能较好地处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系,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保证学生全面的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表现在其内容陈旧,存在一些过时的实际例子,一些内容前后联系脱节,如:没有“倍的初步认识”(科教出版)

2、3年级大量出现未学的关于公顷的应用题等;教材内容应该更注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珠心算教材的弹性不大,选学内容也不多。这必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4)三算教材未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体现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便于教师教和学生的乐学、易学,如很少有各种小栏目,课后的练习形式比较呆板,应该增加精美的插图,多设计一些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

5)三算教材未能很好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材。三算教材除了一本简单的教学参考书,就几乎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资料,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6)三算教材很少进行教师及教材的专业培训,因此进行教学的教师许多是目的不够明确,教学研究很少(他们用训练学生计算技能的交流代替教研是很危险的)。

综上所述,珠心算的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发挥它的优势,珠心算才能健康的发展。

三、对珠心算发展的思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珠心算”的利与弊是客观存在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珠心算”在儿童幼儿期,在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等方面是有明显的好处的。这也是现在全国仍然有成千上万学校进行“珠心算”实验的主要原因,我想如果没有好处肯定家长不会拼命要读“珠心算”实验班(我校为例,以前没有收费,没有读到的家长告到教委,要求读实验班。现在收费仍然抢着读)。对此,我认为:只要扬长避短,趋利弊害,“珠心算”是可以为儿童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的。

一、明确重点发展珠心算

“珠心算”实验的重点不是计算,而是致力于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个珠心算教育工作者应该达成的共识。只有把教育观念转变过来,在珠心算教学中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同时,使儿童轻松拥有超过正常的计算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计算,片面的追求大面积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珠心算是可以健康发展的。

二、在合适的年级进行珠心算

我从1995年开始进行“珠算心算结合发展儿童智力”的幼小衔接实验(重庆市市级双百教改课题),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珠心算的学习计算优势在加减法,重点是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而这些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优势很明显,在高年级则显示出更多的不足,也就是说它有明显的时段性,所以我校1995年起只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以前是3年级以前,今年起改为2年级)进行珠心算实验,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实验班升重点中学率喜人,特长学生竞赛一百多人次获省市及全国级奖,而且大面积学生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见前“珠心算的价值”的阐述)

三、在合适的地方进行珠心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卫国同志《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一文(见前)说得很好,我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适合搞珠心算的地方进行实验,我们应该看到在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地方,珠心算所起的作用。它可以代替一些教具,可以代替现代教育手段起到教育益智和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当然,发达地区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本着从实际出发选择更适合的手段。

总之,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全部照搬”,但是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和接收。顾伶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育上的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

收集到网友们对珠心算的评论:

 先来了解幼儿珠心算的学习过程:

(一)1.认识算盘,了解各部位名称,学会打算盘的姿势及正确握笔的方法。

2.0~10的认识,盘式图,珠象图,指法学习,想珠及组成分解。

3.直加直减:

先是在算盘上练习,一位数3~6笔加减混合算

一位数模拟心算

两位数模拟心算

三位数2~3笔不同数字不进位加减

(二)1.满五加,破五减(下五去凑,上凑去五),掌握凑数概念(两数相加合为5互称为凑数)算盘上练习心算

2.进位加退位减,掌握补数概念(和起来为10的两个数互为补数,)算盘心算

(三)1.破5进位加,退位满5减

2.破5进位加,退位满5减心算

3.两位数3~5笔加减算心算

再来说说学珠心算的利弊:

优:1.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培养注意力,珠心算速度的快慢、正确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脑中算盘的保持时间的长短、痕迹的深浅等等。2.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

弊:1.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孩子很难静下心来,教具较少。2.孩子对量的概念以及量与数的结合的概念掌握不是很好。3.由于珠心算是在珠算纯熟的基础上在脑子里打算盘,而后形成条件反射,直接心算得出结果的一种速算法,因此,要学好珠心算,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珠算。这就会使一些已经会简单加减心算的孩子由于无法熟练进行珠算,在脑中形成不了珠象图而导致无法进行珠心算。

我的建议:

1.学珠心算较枯燥,孩子很难坐得住,且需要家长在课后能复习练习,否则课程跟不上。珠心算课程的紧密联系性很强,上一堂颗没掌握,下一堂课就跟不上以致形成,恶性循环,2.已经学会加减的孩子就很难摆脱原有的数学概念,而去想象算盘进行珠算。这会给学珠心算带来很大的不利,在做简单运算时家长会搞不懂他到底心脑中有没有算盘。而到连加连减时,知道他心中并无算盘,还是以过往的经验运算已经晚了。

3.数学和珠心算的区别:学数学则相对有趣些,且课于课之间的练习并不是特别重要,它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孩子建立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交给孩子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发展孩子的智力,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数学兴趣,但这些在现阶段家长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不像珠心算上完之后,孩子能很迅速的算出,多笔加减运算,因此,数学强调是一个方法,帮助建立自己学习的能力,而珠心算则是一种技巧的训练。两者的教学目标和结果都不一样。

最好不要学珠心算

何为珠心算?就是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个算盘,把抽象的计算转化为形象的算盘上的拨珠子。

经过珠心算的孩子可以轻易计算出百位数的加减法。但我要问的是

1.幼儿的数理教育目的何在?

2.让幼儿学习计算百位数的加减法实际意义是什么?

3.用珠心算能算出百位数的加减法和清楚数量之间关系和转变过程能不能划等号?

4.珠心算是在培养才能还是在扼杀创造天赋?

幼儿通过数理学习应该可以弄明白量的含义,量之间的关系,量之间转化的条件和过程;弄明白抽象的数字概念,能分清抽象概念和实体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弄明白抽象符号系统的原理,知道各符号之间的关系。幼儿数理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能从各种各样的实体中,分辨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从一些实体所共有的特点归纳出一个模糊的影象,如都是同种颜色,硬度,方,大的之类,然后清晰化成一个抽象概念。然后引导他们建立实体和这抽象概念的关系,引导他们认识这些概念的关系。这本来是一个幼儿时期最能锻炼人对比辨析,归纳概括,逻辑推理能力的学习。

但珠心算呢,只是一个固化了的实体化计算模式,这又能锻炼什么呢,要孩子能计算百位数的加减有必要么?还请想让孩子学珠心算的家长三思。

再驳“珠心算”

“珠心算”能提高什么?

1,计算力,当然学了珠心算以后,看起来计算力是提高了,很小的孩子计算百位数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以此来判断计算力的话,那是当然,但我不是这样看计算力的。传统的拆分合并等简便计算法是很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孩子通过观察分析出式子中的特殊处来简化运算不正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么?当然学习“珠心算”的同时也能学习传统的简便计算,但这不也正说明传统简便计算有“珠心算”不可取代的地方么?如果单纯是以能计算百位千位的加算术来看,我看不出这中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

2,注意力,当然是可以提高,如果他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怎么能在心中构造出一个算盘的形状,3,记忆力,当然也可以提高,因为他得记住珠子拨的位置,不然怎么能计算下去得到结果。

好了,现在我的结论是提高计算力,按我的观点我不同意,至于注意力和记忆力我没有异议。但问题是我想问大家的是,让孩子学计算就是为了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么?数学教育本该是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辩归纳。注意力可以通过他写生,观察动植物来培养,记忆力可以通过扩大他的视野,接触更多的东西来获得。但你又用什么来取代数学培养他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辩归纳呢?

 珠算是个非常先进的工具,无论从设计,表达算术理念,算法,还是成本上,珠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进步!就是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珠算仍然有其实用价值。科技的先进与否不是看某国的科研进展到什么程度,而是有效,合理,促进进步。如果都要用最先进的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算术?不是计算机都可以解决吗?(算个乘法,要电源,要验证机器可靠性,再输入数字,取得答案。相比珠心算的成本和效率,你看如何?)算术本身也是处理数据问题的工具。只是珠心算的计算方式有点不同而已。场合不同,使用效率也大大地不同!珠算是有其市场和效率的。我们不要轻易被先进二字所迷惑,而放弃了多样性!况且这个多样性从目前来看也并非是无价值的!

 我不建议小孩小的时候学的本意是怕小孩学珠心算花时间,毕竟这是工具,小时候希望能多玩一下,等有了些数字基础再学更快些。:)看样子你们家小孩已经学有所成,能不能介绍一下,多大学的?学习过程如何?谢谢:)

5岁开始学,只学了一年,目前计算万位的连加连减的心算,速度比较慢,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练习。

小孩子的学校珠心算是主打,所以孩子每天都要练习,在学校练习40分钟,在家里练习30分钟,我觉得最好学校学,然后家里主要以其他的学科为主,齐头并进,效果会非常好,不要学校,家里都扑在珠心算上,孩子的时间也很宝贵,不可能只为珠心算花费所有的时间,在指导老师教得好的前提下,孩子学习起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这个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儿子现在小一,5分钟一百道的两位数加减法班上做得快的都是学过珠心算的,但是儿子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她的外甥女从小学珠心算,市里还得过名次,一年级算得很快,但是好像从三年级还是什么时候起越来越慢,后来问我们的数学老师,她也说了珠心算和后来的教学会搞混,原话我也没记住,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 我只听说珠心算好像是很死板的数字逻辑运算,似乎学了珠心算后10以内的加减法都要很“严格的套公式”,就像电脑程序里的0和1,数字应该是用来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珠心算是不是只重视计算结果?难道算得快就代表数字(学)学得好,是不是有点偏颇?我家宝宝没学过,哪位家长有此经验一起分享给大家。

 这么说吧,心珠算学的是加减法的技巧,1+1等于2,对心珠算来说这只是一串符号,孩子能够学到的是各种符号的快速反应。而数学,讲究的是数的概念,比如当你手头有1块钱的时候,你通过劳动又得到一块钱,你手头应该是多少钱。又比如-1的概念,为什么八百伴那里有地下一层,这在数值上是怎么体现的?(这是我女儿学前提的问题)。比如1-1的概念,1+(-1)的感念,这两个是一样的吗?我们手里有一样多的牌,当我给了你一张的时候,我和你手里各有多少牌?共有多少牌?

所以当小学老师要把这种数论的概念(也就是逻辑的概念)教给小孩子时,已经学过心珠算的小孩子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好学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习惯性的用技巧来计算,而不是真正懂得数的概念,这对今后掌握数学是不利的。

我孩子已经五年级毕业了,学前没有学过心珠算(但是经常做幼儿趣味题,即培养逻辑思维的),1,2年级在做一分钟快速运算时老拖后腿的,算不快,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算得很快,所以这并不妨碍她3年级以后的学习,从3年级开始我孩子就在数学上开始了领先优势。实事求是地说,在1、2年级加减算的快的小朋友在3年级以后并没有继续体现他们的优势,反而沉了下去,这方面小学老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相信她们吧。

再说一句玩笑话,我们要的是人脑,而不是计算器。人脑永远没有计算器计算的快,但是人脑可以发明计算器。

它与小学数学的算法确实有那么一点冲突,我儿子就是幼儿园开始学得,成绩还是优秀。刚上小学算题目时,比如2+3=几,他会用珠算的方法在脑子里拨算盘,再给出答案,而那些没学过的小朋友则会脱口而出,背都背得出来。后来,适应了也就好了,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我始终觉得,应该去学,因为初学珠心算是要求小朋友双手举在耳边,在脑子里拨珠子的,所以非常有利于小脑的开发。如果你没那么急功进利的话,不要管与小学数学有什么冲突的话,建议还是去学学。也许现在你看不出什么,但在以后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

 我觉得没有必要(学珠心算)。

当然也没有坏处。(本身没有坏处,但可能挤占孩子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要训练小学生加减运算熟练心算技巧,还可以做扑克牌连加、连减游戏。要训练小学生四则运算熟练心算技巧,还可以做扑克牌24点游戏。现在计算器很普及,没有必要训练孩子算得多么快,只要会算就行了。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生活本身就需要做大量的四则运算,因此,只要会算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熟练”的过程,没有必要进行单独的“强化熟练”训练。

如同我们学会走路以后,没有必要专门训练“先进的走路方法”以求怎样走得更快、更好、步子更均匀......(竞走运动员除外),只要在需要走路的时候走路就行了 如果时间允许,参加一个珠心算班也是值得试试的。我儿子在幼儿园参加过,我认为对于激发数学兴趣以及后面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 学珠心算到底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这本来就是个倍受争议的话题。孩子要不要学珠心算最好还是让他自己做决定好了。珠心算最大的功效据说是对孩子右脑的开发,而不是计算能力的提高。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学了两三年的珠心算,十二岁过了国家能手一级,算十四位数的加减乘除比计算机还快,现在在北京八中念书。他妈妈说孩子学习珠心算以后在记忆力方面大有提高,基本能够做到过目不忘,思维能力很强,参加奥数比赛屡屡获奖。

我自己的孩子在四岁左右看到幼儿园的大孩子摆弄算盘,也吵着去学了大半年的珠心算(一周两节课),感觉她也是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加减乘除,孩子觉得很有成就感,上学以后对数学的感觉一直不错。

建议楼主用“珠心算”搜索一下,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的:)

 嘿嘿,我不是说过珠心算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么?我只客观地提到了我所看到的现象,并没有轻易下什么结论. 因为女儿学过大半年的珠心算,所以俺认识了好多学习过珠心算的孩子,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跟我提到过因为孩子学习过珠心算而对数学思维能力有什么约束的说法,倒是认识了不少学习过珠心算的儿童家长谈论过学习珠心算的意外收获.

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孩子也许是个特例,但卓亚你能说你就不是个特例么?嘿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数学原理的理解上有过人之处滴.

 子晏妈妈你说的那几个链接我都看过了,谢谢。

其实对于珠心算的研究我是比较早的,当时我是看了浙江省慈溪(蒋先生老家)鸣鹤镇中心小学的成功后详加探索的。力求全面地比较它的利弊得失,史丰收的那些招数我自然也没放过。因为我本人也是在心算上心得颇多的人,而且核心内容均为原创。当时孩子是四岁左右,我思考它的意义有多大?但当孩子上学以前我就意识到这样做代价太高,培养出色的学习基本功珠算不如下棋更有趣味和深刻,而它的命门就是机械式的操练极易导致对于计算原理的误解和歪曲。

我对于心算的理解始于小学三年级,因为介绍我进全市最好学校的那位老师是兼职会计,因此我几乎每天下午下课后就到她的会计室那里去„过过瘾‟。我说过我特别笨,理解事物需要的时间长,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这就是我完全有别于那些聪明过人,记性特好,一学就会的优等生的地方;可另一方面推陈出新需要的恰恰是发问怀疑的精神,反复思考的习惯,在全局也就是系统化观点下审时度势的才干。

我们的数学教育语文教育,推而广之各种教育总是重视技巧,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并且方式不够活跃,想象力的培养更是谈不上,因而越学越没有后劲,越学越依赖老师和教参,等到自己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对不起我还没有那样的装备,我还没有受过独立思考的训练,哪好哇。

这样的好学生看来没什么大不了,不可能成气候,他的同学可以偷笑了。

 同一事物,可能我们所处的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眼里,卓亚你是施教者,你积极地思考,想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模式,这一点我很钦佩。但我的立场只是个普通母亲,我不是高燕定,没有想过要给女儿设计人生的计划,我只是在女儿明确提出想要学习珠心算的时候了解了周围所有学习过和正在学习珠心算的孩子的现状,并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然后支持了女儿的想法。我没有对学习和没有学习过珠心算的人群分组进行长期跟踪采集足够的分析数据,我的判断并不是建立在以各方面的事实数据为前提然后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到的,但我通过各种途径所了解到的信息足以说服我支持女儿去过一把玩算盘的瘾。我没有刻意去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的打算,四岁的孩子,脑神经的生长正处于高峰期,能让她兴致勃勃地在双手的联拨的乐趣中做一些适当的思维体操是我的初衷,至于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后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我们来说,倒真的是买一送二的馈赠品了。

卓亚前面提到了用扑克牌游戏和下棋来取代珠心算的学习可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思维训练的说法,嘿嘿,这方面俺没有研究,没什么发言权。这样艰深的课题,还是交由你们这些热爱教育的人去慢慢研究吧:)

 卓亚思考的比较深,子晏妈妈对子晏进行早期教育比较成功......我想没有如卓亚这样对数学做过这么多思考,我也没有对瑶瑶进行过早期教育,有没有给瑶瑶精心挑选过幼儿园,我估计瑶瑶幼儿园的珠心算班是个糊弄人的班,真正高质量的珠心算班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说说我的浅近的想法

珠心算的优点有:珠算方面,(1)形象的展示了10进制的法则,(2)珠算加减法训练可以熟练的认识和掌握“补数”(加起来是10 的数互为补数),有利于小学期间速算成绩、(3)双手珠算锻炼手脑协调,能提高思维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嘛。(4)心算方面,把算盘印在脑子里,发展了大脑的照相能力。我没有这种能力,我女儿也没有,我猜卓亚应该是有的,卓亚的女儿也是有的(因为卓亚的记忆扑克牌方法和他的乘法速算法,需要在大脑里拼贴图形)。下盲棋也需要这种能力,因此下棋的高手应该都有这种能力。据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也具有这种能力......卓亚为什么认为珠心算不如他的方法?我猜猜,卓亚说说我猜的对不对? 我自己打算盘只会加减,不会乘除,所以我后面是胡说了:珠算的乘除法不如卓亚的方法“有道理”,也就是说,不能体现“数学原理”。我说的对吗?

 我没有对珠心算的效果做过追踪,不好做评价。

我家孩子小时没报班学过珠心算,学校里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详。

我自己倒是学数学类的,我学数学类的同学们的小孩也都到了高考的年龄,选择数学类专业的比例明显要高于一般人群。这些孩子小时候学不学珠心算的都有,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奥数获得省级赛区奖的都不少。

楼主的孩子是否学,请继续听大家的建议。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