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6-77533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9 23:38: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通过课堂重构及转变质量增长方式来实现。导学案介入课堂是很好的突破方式。“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保证“一变”“一不变”。变的是课堂结构、基本策略、导学手段等。不变的是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赋有语文味,需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必要训练。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线路图。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教案”是“纲”,“导学案”是“目”,“纲”举“目”张,“导学案”必须是教师依据“教案”和学情,通过问题引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唇”,“导学案”是“齿”,“唇”“齿”相依,“教案”与“导学案”应水乳交融,相互辉映,一旦脱离,则“唇”亡“齿”寒,导学案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课堂必须“始出问题,归于问题”

1、课堂应该以问题为楔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课始,反馈导学案预习效果。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敏锐地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以此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在反复读悟中解决问题。这样既保持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即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2、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兴趣是生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应该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让学生无从“下口”,要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要学生参与程度最大化。围绕教学目标,问题逐渐纵深下去,体现出层次性。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导学案课堂新授课的课堂结构

第一课时(五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梳理问题

新授课开始,开展小组互阅互批,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要利用课前对导学案中学生问题情况的掌握,有机调控集中梳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环节二:呈现问题,明确目标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重点语句的理解。有的问题学生相互能够解决,有的一时半会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如课文的脉络层次、主要内容等,就可以明确为课时目标。重点语句的理解一般放在第二课时。环节三:梳理课文,初步学习

先要通过多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行探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来解决,结果趋于合理即可,不强调答案的唯一。在理清课文脉络的主要内容后,一般要新授一段。应该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读悟来捕捉课文内在信息,获取知识,培养思维和能力。

环节四:检测反馈,再次巩固

依据课时目标检测本课学生所学情况,内容实在,形式多样,有层次性,个别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个清晰的整理和巩固。环节五:总结收获,布置预习

这个环节可以小组评价团队学习收获与个体自我评价学习收获结合,小组和个体相互借鉴,促进整体发展。布置预习内容,为第二课时新授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四环节)

环节一:预习展示,呈现目标(问题)

第二课时预习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课时目标,学生在导学案中自学出的成果可能并不完善甚至不正确,这恰恰是我们课堂生成的绝佳资源和开展训练的课时目标。环节二:问题引路,展开自学

以学生的问题作引子,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自主学习,教师要融入学生的自学活动中,注意个别交流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为有效导学和课堂调控奠定基础。

环节三:合作交流,展示矫正

开展必要的小组合作探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采取个体补充和小组相互补充使学生参与面最大化,使问题明晰化。

环节四:检测评价,固学收获。

检测内容丰富,具基础性与思考性,反馈以集中交流、学生自主矫正与教师点拨辅助、评价促进深化进行。以畅谈收获巩固学习成果为结。

四、导学基本策略

1、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由讨论,自我反思。让每个学生说起来、动起来。注重学法指导,点拨适时恰当。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如读,可以轮读、互读、评价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评价方面,如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师生共评等。

2、小组合作。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以形成习惯为本质,发挥团队集体智慧。要在问题受阻时运用小组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价值。要在学生互学时、互相批阅导学案时运用。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要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要有小组竞争和考核机制。

3、评价积极。以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评价形式多样化,有针对性、激励性。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章节化原则。按教材章节设计学案,做到一节一案。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变为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释疑、质疑、激思、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参与。

4.方法化原则。导学案强化学法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5.层次化原则。导学案设计要体现分层探究,衔接自然,螺旋上升。

(二)编写流程

高质量导学案的形成应该有规范的流程:个人初备、形成草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集体审稿,集思广益,再次修改)——完善整理、形成个案(结合本班,进行增删,灵活应用)。导学稿只是一个文本,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东西,它在形成、使用、反馈„„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精神内涵、集体智慧、价值追求。

(三)编写模式

“学案”是供学生使用。一般包括:新知导读(或学习内容)(思考题、学生交流小组讨论的问题)、知识链接、情景创设、呈现材料、活动方案、达标测评等。

为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要在“学案”上设计导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含重点难点)、情境创设,活动组织,活动过程中的评价,追加问题,重难点点拨,学法指导、总结规律、温馨提示、教学反思等。当然,“导”不只包括课前设计“学案”和课中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还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交流互助的引导。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首先要制定明确、具体、可检测、易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新知导读

新知导读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怎样设计问题?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教师尽可能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的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

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3、活动方案

设计出高质量“学案”和“导案”,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由接受学到研讨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使课堂迸发出激情与活动。教师依据教材进行设计,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设计,尽可能设计出亲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性与学科特点相符合的活动方案,一堂课由3—4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主活动组成(每一个主活动又可包括若干子活动),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4、知识链接

对本节所涉及已学知识进行回顾。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可通过填空填表等形式,也可通过课前小测验的形式(称“前置测评”)。

5、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自信大胆展示、学会倾听习惯等。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6、温馨提示

导学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

7.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扣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来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试题,巩固和检测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8.学后反思(教学反思)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学环节有无失误;重点、难点是否得到突破;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等。总之,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二、导学案的呈现与使用

“学案”呈现方式上要讲究实用、有效、易推行,可以纸质印发、电子白板投入、黑板板书等多种方式一次性或渐进式呈现给学生。

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自主学习,带着思考走进交流。学生围绕学案的学习五个活动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达标测评。自主学习,一般形式有阅读、探究、查阅资料、思考、做笔记、练习、实验操作等。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不同,自主学习可分为课前预习(预习前置)和课中预习。总之,必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只有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会有实效,才会有精彩的展示。

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内共同交流,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答,展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我不懂问组内学生,我会的主动讲解)。集中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学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知道怎样“动”,怎样“活”。教师要在此环节,进一步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交流的重点,使集体展示有的放矢。

展示交流,即集体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生生、师生、组间互动过程,兵强兵。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共同疑难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等作为集体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要进行互动点评,教师要进行适当和有效的提炼和引导,寥寥数语,以一当十。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探究思想、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

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各组在全班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当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时,其他学生要做好五件事情,体现真正的互动。自我完善,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活动的效益。

达标测评,即对全班学生实现达标情况的全面考察,亦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达标测评”可迅速、准确、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补救、矫正。它的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做到堂堂清。

第二篇: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九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

第二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一、自主导学

复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归纳人物的个性特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难点)

3、品味经典,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一)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

绰起

踉跄

猖蹶

信大义

倾颓

存恤 荷锄

倥偬

松篁

熟谙

纶巾崩殂

愧赧

衷悃

蹉跎

轩昂

荏苒

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猥自枉屈

幡然省悟

当头棒喝

度德量力

夙夜忧叹

写下你认为识记不牢的词语:

(二)回顾文学常识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二项()

A、《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明末清初——《水浒传》

B、《周处》——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校笺》

C、《隆中对》——司马迁——宋代——《资治通鉴》

D、《出师表》——诸葛亮——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云笺

E、《三顾茅庐》——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三)回顾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篇目

主要人物

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武松打虎》 武松

《隆中对》 诸葛亮

《三顾茅庐》 刘备

《周处》 周处

(四)速读课文《武松打虎》第5自然段。口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具体描写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名人名言:当你感到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是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一躲”“又闪在一边”,这样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武松“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一细节的作用。

4.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二、合作探究:

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三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交流:

A、同是打虎,武松、周处、李逵打虎的方式与目的是否相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理由。

B、同一个故事“三顾茅庐”在《隆中对》《三顾茅庐》《出师表》中都有出现,它的作用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篇里的这个故事,请说出理由。

C、请以《隆中对》《三顾茅庐》为例,不同体裁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是否相同。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出理由。

三、精讲提升

1、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方法:①直接(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情节的曲折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⑤

奠定情感基调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四、分层提高

(一)必做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倥偬(kōng)

荷锄(hè)

勒马(lè)

高冈(gǎng)B.踪迹(jì)

惆怅(chóu)

松篁(huáng)

轩昂(xuān)

C.熟谙(ān)

吟咏(yǐn)

云笺(jiān)

苗裔(yī)D.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功盖寰宇

社稷

悒怏

侥幸

3、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开张圣听:扩大

存亡之秋:时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十分遗憾

B、躬耕于南阳:亲自

深入不毛:长庄稼 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思想败坏

C、或说处杀虎:有人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

凡三往:总共

D、利尽南海:南方近海地方

遂用猖蹶:失败

枉驾顾之:拜访

研读《三顾茅庐》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孔明:“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完成下列内容:

1、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为什么要“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2)“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诸葛亮真的不知道有人来访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三顾茅庐》与《隆中对》表现的重点有何不同?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评价。

(选做题)

链接中考:

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

名人名言: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11)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12)“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13)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

2.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考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⑪

→议种瘪种 →

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考查探究能力)

⑪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⑫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3分)(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2分)(考查就文中的某一内容谈看法)

名人名言: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三篇: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

1)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在完成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6、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1)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7、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凡是有导学案的课节,教师一般要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可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不仅要使用导学案,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可以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易于操作,不可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教师要及时批改。4)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好学案。小提示: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1)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2)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3)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4)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5)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3、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导学案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自学导航】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意万重()

洛()阳

榆()关

那畔()行

千帐()灯

风一更()

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整句诗的意思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6.认真朗读三首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2、《泊船瓜洲》诗人所在的瓜州与他的故乡南京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3、你喜欢《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结合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4、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5、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练练测测】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船停泊在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

我们

等描写春天的词语,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

3、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4、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5、默写《秋思》 【能力提升】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复恐” “临发”“又开封”变成“送家书” 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说勤奋

四年级__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9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4、我能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把握。①生字我会读!()()()()()遍 枕 稍 末校 ②形近字我巧辨。编()稍()期()拙()遍()梢()基()础()

2、理解词语、句子

①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境界 滚瓜烂熟 名列前茅 毫不气馁贡献 ②重点句子我理解。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出来的。

”的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的意思是:________

3、课文内容我理解

(1)司马光勤奋的故事我理解。(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司马光勤奋的?)

(2)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我理解(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童第周通过勤奋并取得成功的?)(3)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4、搜集资料

搜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补充材料和中外靠勤奋成才的人的故事以及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汇报交流(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展示的内容(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1)怎样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开头摆出了观点,中间展示了论据,最后作总结,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母爱伟大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

四、拓展阅读

1、主题阅读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悬梁刺骨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2、资料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在编纂的19年时间里,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天天工作到深夜,身体十分衰弱。由于在史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闻名的史学家。童第周(1902—1979),中国现代实验胚胎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景贫困,17岁才进入校门,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灾害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第四篇: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中需要寻找一个抓手,那便是“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成为了“导学案导学”研究和实施的关键。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导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导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1)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6、导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1)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7、导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凡是有导导学案的课节,教师一般要提前一天将导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可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不仅要使用导导学案,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导学案。教师在使用导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导导学案,可以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

易于操作,不可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导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教师要及时批改。

(4)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好导学案。

小提示: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1)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2)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3)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4)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5)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3、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

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执笔:

审核 :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姓名:

班级:

小组:

课题: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我能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乐趣。【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学法指导】

1、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并读通课文。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乐趣。【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并在书上注上批注。

2、重点品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3、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整理学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达标测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照例子写词。(1)例:(嗡嗡)地飞着

()地响着

()地叫着

()地下着(2)例:蓝(蓝悠悠)黄()

红()

绿()

白(3、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

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