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16-72879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3 08:16: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学习了《论有效的课堂讨论》使我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质、有效的呢?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你问我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合作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

文章里提到的一些观点是我平时上课经常想到,而部分没有做到的。比如说,他们在文章里提到的要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我所教学的班上,我部分学习学习非常积极,上课表现也非常活跃,基本上可以说是每问必举手,虽然这对于带动课堂氛围,让我的课程得以正常进行很有益处,但由于部分学生的表现力强,导致了其他大部分学习只能作为一名听众。这就使得部分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是在课堂上,多关注一直没有回答问题却有回答能力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蔡金剑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平移:这节课动感内容的教学,而且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注意了 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像,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活动化教学,通过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讨论式教学,让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加强双基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旋转:教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旋转,让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展示旋转的物体,通过观察它们旋转的方向,感知物体旋转的方向有 两种.

第二篇: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哪里来》心得体会牛红 开学初我们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有效课堂哪里来》,听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懂得了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一切教学方法的终极目标。

王老师讲到了五大部分: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

王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为三个点:绝大多数同学、参与、掌握教学内容。

我以前对有效课堂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认为完成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就算是有效课堂,通过对这个定义的学习,我真正理解了,要完成一节有效的课,需要绝大多数的同学参与,并能掌握我布置的教学内容。

(二)完成有效课堂的前提

最大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有职业道德的教师。王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七点: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德育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教研能力。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按照这七点严格要求自己,为完成有效课堂打下基础。

(三)完成有效的一节课需要具备的条件

要完成一节有效的课,首先需要在上课前精心备课,王老师讲座中谈到上课前的十二备:备教材、备心境、备学生、备导入、备方法、备设问、备层次、备训练、备语言、备板书、备教具、备小结。

(四)有效课堂的实施

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五点来完成有效课堂:

1、优化教学过程

这一点教师应在平时的教研中、听课中不断学习别的教

师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2、确保视觉通道顺畅

3、确保听觉通道顺畅

4、巧用维持课堂秩序的策略

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是一节有效课的必备条件,怎么维持好课堂秩序是一门学问,我会在平时跟老师的交流中多请教,集合别的老师好的方法并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5、分析课堂死沉的原因

课堂死气沉沉是每一位教师的心病,我平时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结合王老师讲座中所提的方法会在将来的教学中实施并继续探索。

(五)有效课堂的评价

全面的评课是评定一节课是否为有效课堂的一条途径,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4I”评价法,interest(兴趣)、information(信息)、influence(影响)、interaction(互动)。

通过整个的学习过程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觉得有效课堂并不简单但同时要做到有效教学并非可怕,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改进了自然有成功的一天。

第三篇:论有效的课堂管理

论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在很长的时期里,教育先哲们没有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课堂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才逐渐由孤寂而愈益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课堂管理的内涵,促进了课堂观念的转变,推进了教育的变革。然而,课堂管理的变革及其对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在我国的课堂教育实践中,或者说我们当前的课堂管理是否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无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课堂管理的意义与变革,并以此为参照检省课堂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新型的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模式,为改进课堂管理,建构新型课堂,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课堂不同于教室。教室主要是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课堂则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式的互动情境。课堂管理就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有效课堂环境是建立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有效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良好课堂环境的创立,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开展,课堂必须维持一定的秩序与常规。但由于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冲突与矛盾,发生各种偶发的干扰事件,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受到干扰。当教师面对课堂秩序失序时,传统的做法主要注重通过其“权威”实施课堂控制。即使教师通常采用的表扬,也往往具有批评或惩罚的意味。这种课堂控制方式尽管也常常收到教师所期望的控制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课堂的僵化。而太僵化和太拘泥于形式,将不可以免地抑制创造、更新与活力,极不利于课堂的持久发展,课堂秩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或意义。有效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秩序的维持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扼杀反而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课堂交流,保持积极的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相互作用或互影响也就是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管理正是通过不断度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人的持久发展又依赖于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亦即有赖于课堂的生长。一个生长性的课堂也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课堂,一个采纳积极的伦理和保持课堂成员合作创造姿态的课堂,它具有社会和环境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其所有的价值、管理理念和日常管理惯例的中心。课堂的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课堂的生长无疑是课堂管理的指向性功能。课堂活动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活动是其学校生活,乃是其整个人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学生的持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

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将打破“资源时代”的种种梦想,朝着“知识时代”迅速迈进。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知识时代挑战的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在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下,教育也不断地调整与变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这一经典性报告,不仅对世界教育的变革给予了深刻的反思,而且提出了对后来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许多指导性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议包括:指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实施科学训练,还要培养科学精神;要把发展人性,亦即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以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确认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及作为学习化社会基石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整个一生所必需的,而且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针对教育专注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新构想,要求教育注重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培育人们学会关心的品性;针对社会进步与个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促进统一性转变为促进创造性和革新精神。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度人同,并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求我们对于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对于全体人的发展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进一步加以思考。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并将终身教育视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和“进入21世纪的钥匙”,为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思路。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变革明显体现出终身化、民主化、主体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特征。这些变革特征又无一不体现在课堂的变革之中,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课堂管理也随着教育变革的起伏激荡而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堂管理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并逐步形成新型课堂管理。相比较而言,旧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新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激励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服从,新式课堂管理侧重于教师鼓励和学生参与;旧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课堂秩序和规定性,新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课堂生长和灵活性。旧式课堂管理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但人们对这种课堂管理的偏爱正下降,甚至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正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速度,使我们的课堂仍旧以行为控制为中心而缺乏创造力。因为这种管理遵循一种单向的运作原则,建立在对教师的严格服从和诚恳上。而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变革时代里,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创造与活力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再能满足现实提出的新要求,甚至与当今时代发展相悖,其日渐走向衰退乃是势所必然。近些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改进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因而也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管理变革的尝试。这些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当前的趋势表明,现代课堂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其完整的作用,确实需要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呈现出从刚性向柔性转变的变革走向。

笔者对五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课堂而言,课堂管理仍滞留在过去,滞留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岁月里。而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发展。现代课堂管理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从而为学生的持久发展提供必须的条件。由此,课堂管理过程应该包括如下四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确定目标

由于课堂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促进课堂的生长,因而确定课堂的生长方向是课堂管理的核心。确定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拟定远景目标,二是拟定课堂行为目标。远景目标意味着对课堂集体和个人的未来状况的导引性描述,它作为一种导引,能正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适用于种种情况的变化。课堂行为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价值体系,为他们指出在课堂复杂系统中超越纯粹个人的更深层的意义,帮助解释和说明发生的事件,从而建立一种信同感和形成协作的意愿。学生也会从意义发生的背景中评估众多的行动路线,并作出负责的恰当选择。课堂秩序便会在更深层意义上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远景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确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并让学生清楚明了。确立了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不宁把期望转化为课堂规则和程序。教师在确定课堂行为目标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划,进接的、短期的行为目标与课堂的高层次远景目标和学生持久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否相适应。

2、建构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必然能够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相反,不良的课堂环境必然会耽误课堂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的行为问题。要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就必须创造一种适于更新和发展的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一般而言,课堂环境主要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社会心理环境两类环境构成。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与舆论环境。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与社会心理环境共同构成课堂环境的整体,影响着课堂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是课堂管理无法避免的制约因素。因此,建构课堂环境必须两者兼顾。首先,要认真规划课堂的物质环境,不仅要让课堂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确保学生的安全,而且要使之适合于学生及活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互动与成就获得,为课堂的生长和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课堂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受到课堂中教学方式、管理风格和管理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树立积极的课堂期望,发展有效的沟通对话,激发学生的成员感和团体归属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群体互动和成就共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3、促进沟通

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的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有效的源泉。同时,课堂远景目标及具体的行为目标确定以后,也必须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去,并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如果确立的目标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或者学生不能对目标予以理解和接受,课堂目标就不能成为学生的导引或动力。因此,课堂管理必然面临着沟通方面的挑战,即通过课堂中广泛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相互理解、相信与接受课堂远景目标及具体的行为目标,使其朝着远景目标和战略方向不断迈进,进而使所确定的目标变成现实。要真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其次,无论是对什么学生,不管他是否听话,是否取得了好成绩,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须的信任。此外,教师还要创造接纳的沟通氛围,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

4、给予激励

即使在最佳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阻碍或者失败。如果没有高度激励的措施和行为,这些阻碍就会真正成为整个课堂管理的障碍。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激励,引起阻碍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实际上,目标的确定为师生确立一条正确的前进路径,良好的课堂环境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沟通提供一种达成理解、共认与不断前行的手段,而成功的激励为战胜前进路径中的障碍和持续的课堂活力提供保证。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惩罚,通过惩罚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还会适得其反。良好的课堂集体和学生行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具有明确的目标、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沟通,并受到高度激励的课堂集体,无疑能战胜前进路径上的障碍。这显然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标志。

第四篇:小学英语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都亚先

英语教学是能够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异国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从精神上、从思想上丰富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乐趣。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小学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

四年级开始正确的书写26个字母的关键时期。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再进行这个课题时,充分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堂课处于兴奋状态,我教学生们用手势拼出字母的形状,加深他们对字母的认读。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动脑筋,动手脚用自己的肢体拼出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学生们各动其脑发挥其能,很快就能掌握。再让他们加上特定的表情,这样学起来既快、又有兴趣。

再者,我根据每个字母的形状,编了一个顺口溜。这种方法符合孩子学习的兴趣所在,又容易记忆。例如:学习字母ABCDE等时,我就让孩子唱出儿歌:“尖角A,双圆B,半圆C,馒头D,倒山E”。书写字母时,我教孩子们念着《字母书写有规律》,边认边读边写,通过几遍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连平时不爱张嘴的个别学生也积极去和别的同学练习,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情景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更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外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情景教学”是指:在外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景。脱离了社会情景,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是一种情景化的互动活动,设计多元化的情景能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及撞击。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同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按照他们喜爱的素材来练习词汇、句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认知的主导,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教学中只有高度重视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变化规律,才能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互动。

小学英语课中根据学生的年段不同,“师生互动”的着眼点也不一样。高年段的学生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教师重在“导”,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使表达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句型更为完整与准确。而低年级重在“扶”。首先是教学的需要。孩子初学英语,在没有掌握发音规律的前提下,只能靠倾听、观察去模仿教师的单词发音,而这种模仿往往缺乏准确性,遇到音节多的单词,孩子更是觉得饶舌。这时候,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学生正音,扫除发音障碍,这样的互动是单纯的教与学,不存在思想交流,但却是低年级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中,教师常常要把一个单词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 扶”的第二个作用是建立自信。当孩子能够表达简单的句型时,内心的表达欲望是很强烈的,可是有个别词还不会读,或者读错了很不好意思,怎么办?孩子内心很挣扎,既想表现又害怕出错。这时候,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他们,在他们表述的时候,及时地帮助他们说出那些有难度的单词,这种帮助有时候甚至是不留痕迹的,但是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教师的“扶”就像帮孩子搭了一座桥,让他们顺利的渡过那条小河,从河这边到对岸,就是孩子的一次成长。

三、课堂教学语言应简明易懂

正确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十分重视正确使用课堂用语,在备课时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堂对话情景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发挥它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英语教学更有成效。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课程的延续,课堂用语应循序渐进,我们应尽可能多的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孩子沉浸在一种自然的英语氛围中。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实施小学英语有效性的教学还有许多的技巧,有待于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研究与探索。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五篇:美术教学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格拉底式的讲授方式虽然充满争议,但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苏格拉底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苏格拉底总是很有耐心地“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追问,以澄清学生的思考。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都会穿插教师的提问或者学生的提问,但真正能够倾听学生,从中展开教学的却比较少。教师的提问更多地是为了教师自己讲授的需要。

教师“讲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我们可以考虑加涅等人所建议的“教学事件”,包括创设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鼓励性的即使反馈以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一)使“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这与一般性的维持纪律式的组织教学不同。对教师的要求更明确,教案中就要设计好用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使教师引入话题是新颖而有趣的。它不该是简单的、干巴巴的内容介绍。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有时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仅仅用某些吸引注意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一般性的外围提醒,如“注意了,开始上课”、“看,这一排同学坐得多端正”等组织教学,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应该哪些“行为结果”。“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册中的“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以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多样化教学不能冲淡主题。强调难点和重点可以帮助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二)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

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却被很多不细心的教师疏忽或遗忘。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相对快捷的节奏。

如何保持讲授以及整个教学的“节奏”,实在是值得考虑的教学问题。这里有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但还是有一些策略可以考虑:

比如应该重视教学环节以及不同主题的“过渡”。当教师改变话题、重点或活动时,就会出现过渡。“过渡,尤其是小过渡,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数量不多,但尽可能有条理、简洁。当没有处理好过渡,或者下一个环节由于某种原因被延误时,问题就会产生。为了使教学过渡顺利,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所考虑,尤其须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设备。当准备上课时,就可以预先估计哪里会出现变化,哪里需要停顿。教师还可以将经常性的过渡常规化、惯例化。例如,当学生提前完成作业时,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坐在那儿等候。

(三)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

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紧接着,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这两种事件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也可以说,提供反馈是引发活动的完整和延续。反馈可能是引发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活动。由于引发活动没有提供反馈,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即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所以,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距要尽可能地短。

在引发期待行为阶段,学生对问题或练习的回答必须是“个体”的,即个体尝试着进行回忆、概括、释义、应用或者解决问题,但紧随其后的反馈可以指向“全班”。这样做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特别需要注意,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答案作出富于鼓励的答复,从而保持引发活动的非评价性的特点。如“开头不错”,“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确的”,“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类似这样的回复能够使学生关注更有用的回答,而不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受到批评。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回答,这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它们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的起点。

当然,反馈活动既可以是即时的、随堂的、非评价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脱堂的、评价性的。在有些时候,“延迟评判”多学生来说可能更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包括一些测验和第二天返回的作业题目,或者若干天或若干周后返回的延伸任务。一般而言,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判应该尽快地向学生反馈,甚至可以“让学生当时知道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业和练习都需要“即使反馈”。有时“延时评判”会发生另外的效果,尤其当某种作业的结论带有不确定性时,这种“延时评判”就变得更加必要。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往往包括以上多个“教学事件”。但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都要包括所有的教学事件。比如有时一整节课都是复习,有时回忆先前知识和评估行为在当天的课时中没有出现的必要。灵活机智是有效课时计划设计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可见,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满足了教师一定的个体需要和职业需要。即便于教师的控制,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时间经济,教师讲授是对时间的有效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教师讲授也可能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这些需要包括:“获取——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顺从——钦佩他人的需要,在这儿,他人是指讲述者;一致——同意他人和相信他人的需要;求助——寻求帮助的需要。另外,好的讲述能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学习技能,这包括倾听、做笔记、思考的能力。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不恰当“讲授”。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