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6-72879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3 08:14: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新课改在本地实施已有一年多,在这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说是在摸索中度过。我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就我在一年内的教学谈谈我对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由于教材的改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课时的改变。原来教材是三课时的内容改为一个课时,这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时间不够用。如果按新课标所要求的一一去讲解,那么就得用2个课时。而且由于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及时消化理解。我在课后总结了一下,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没有从根本上领会课改的精神,原因之二是将以前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又重复的去讲解,浪费了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不过这个原因又引起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新课改改得不仅仅是教材,还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平等相待,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更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也就是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就是一个问题。由于身处农村,从本质上说,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问题就出来了。农村学生只有极少的几个学生会主动学习,绝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类型。这些学生课前绝不会预习,也就导致上课时的教学安排他们无法做到,课后就觉得上课内容无法理解。他们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习惯于死记硬背。这也就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无法达到课标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否则只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台上一个人激情昂扬,台下一片人昏昏欲睡。

这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受、碰到的问题和看法,若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第二篇:浅谈我对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认识与感受

浅谈我对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认识与感受

[摘 要] 新世纪以来,为加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分析我国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现状主要通过课改的性质、课改的培养目标、教材的开发管理与课改对教师的挑战等方面剖析,浅谈读中新课改的认识与感受。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能力;素养

引言

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间的竞争主要呈现为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个国家纷纷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一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素质;二是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三是在课程的内容方面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以呈现出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四是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手段之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临这这样的形势,我国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而且会放缓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步伐,不能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未来的挑战。相应的,我国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1)新课程的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1.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2.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对知识创新和应用要求的提高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尝试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教学。(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家政策的认识,积极参加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3)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制定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依据该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4)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为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为学生依据各自的发展倾向而有选择性的修习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两部分,限定选修是指学校必须开设,修习人文方向学生按学科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自主选修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满足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5)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确定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6)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习、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和新的成就,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属于新的知识范畴,加上目前许多学校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以满足本专题教学的需要,可能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出现抽象说教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实例、图像、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科技的学习工具。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关注以下几点: ◆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是否注意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

◆是否注意地理研究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渗透; ◆是否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积极学习的热情; ◆是否注意对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是否注意组织、协调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 ◆是否注意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点拨等。(7)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应具备较高的地理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反映地理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内容,如人类对地外文明和宇宙空间的探索,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地理学习中进行应用。如“3S”技术,数字地球技术;从教学效果看,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技术也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新课改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因此,专业化的高中地理教师也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由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变为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动机、信念、情感。评价的宗旨是以激励为主,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2、应具备较强的教育专业素养

专业化的地理教师不仅仅具有本专业的素养,还需要有较强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育人。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

3、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相辅相成。搞好教学工作为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素材,而教科研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感受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年,我们是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结束我们中学时代的,可谓是亲身经历了新课程改革,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赶上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在课程改革后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环境中收获快乐与知识。

课程改革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实施新课改后作业少了,桌子上的书也不再堆积如山,学校给我们减压了,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利益。随着新课改的开始,学校的选修课程也增加了不少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一周不再是数理化语数英单调地重复着,这让我们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仅调节了身心,还收获了知识与快乐。课外活动也丰富了不少,最让我难忘的是高中时代的“课前一首歌”,那时的我们激情无限啊!“课前一首歌”不仅缓解了上课后我们郁闷烦躁的心情,还为下一堂课调节了气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地理新课改后老师上课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满堂灌,变成了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甚至是学生讲解的模式,课堂教育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提高了我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更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何讲解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应以自己为主体,更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发学习。这样的课程培养了我们勤思考、好讨论的习惯,增强了我们敢挑战书本、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和同学友谊,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实施课改后,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再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我们传授读图技巧,启发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我们“动起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

结束语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保持教育的与时俱进,为教师发展而学,为学生发展而教。总之,目前的地理新课改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是将要为人教师的我们所要注意的,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所要具备的教师素养,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所在。

第三篇:对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新观念

——结合小学实习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就是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到了写作阶段,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独老师尊重了学生,但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三、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这个案例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新课改应该就是有效的教育——向课堂要质量。我们所提倡的“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改”等可归根结底为一句话: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要想这样设计效果是否最好。新课改理念是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方式去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将改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发展和师生平等对话等理念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把新课改落到实处。

第四篇:对体育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对体育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快十年了,现在的体育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中少了些秩序,少了些威严;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欢笑。但在这貌似热闹、自主的课堂教学背后,总觉得和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有一定的距离。

体育本来就是源于生活实践的游戏活动、又发展于游戏的一门学科,这个本该人人喜欢并积极参与的课程,至今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解析:

讲解要领——示范——跟练——纠错——集体练习——个别指导——比赛巩固似乎成了体育课教学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又这样学,没劲!告诉我学生已经开始厌烦这种方式的教学,他们渴望老师能给他们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给他们一个自由放飞的空间,不要层层束缚。学生希望老师给他们自由,老师不是不知道,关键是害怕自由惯的孩子,怎么才能收得拢,与其收不拢还不如不开放,以这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积极的孩子,产生的后果便是孩子们的消极与被动。这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的活动方式吗?我们需要反思。

对策:变化方式 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 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来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身体才能得到充分锻炼,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启。我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才对。

一、玩中乐 乐中玩

学生多把体育理解为作为玩的运动和游戏,尤其是小学生,而教师则通常认为是作为教材的运动和游戏。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本无可厚诽,更不易人为遏制。陈旧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技术技能的传授与目标的达成,往往会低级地重复那些毫无乐趣的教材。这样学生的理想思维与现实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厌学。而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为体育的体育用恰当的方式去转换去取代作为玩的体育提供了机遇。就例如:我上的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快速奔跑能力,那就大可不必跑几次50米加速跑就了事,那样学生就不同意了。我是用玩的形式来多方位的思考组织的。首先,对教材进行反思认识。跑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短距离快速跑在小学各年级教材中都出现,是跑的重点教材,除跑的距离要求不同之外,技术要求可概括为一松,二大,三快,四平直,也就是动作轻松,步幅大,步频快,要平稳,直线性强。要达到上述要求,腿的后蹬前摆要快速充分有力,摆动腿用前脚掌积极着地缓冲。全身动作协调配合,但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但要联系实际,小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完善,教学中应考虑以发展学生跑得正确技能入手,以培养兴趣为抓手,以及新课课标健康第一为理念,正确认识挖掘教材重难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顾及教学的结果。不能让学生高兴了,却忘了教学结果,学生什么技能都没得到,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结果。教材中要求一、二年级重点要求跑的直线性,抬腿充分和摆臂正确,从小养成正确的跑姿。在这个基础上,三、四年级后蹬跑的教学结合要求逐渐做到快速有力的后蹬,同时注意身体的平稳性,摆臂正确。

五、六年级可增加对摆动腿积极下压着地的要求。起跑方法,低年级可采用自然站立式起跑,中高年级可采用腿弯屈,身体较大前倾的站立式与蹲踞式的起跑。所谓欲速则不达,短距离快速跑在教学中应注意防止只追求跑得快,而忽视跑的轻松、自然和技术正确,教学中不宜多用秒表计时,练习中应多采用轻松、自然和有控制的速度进行练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过早、过多进行程度大的快速跑,往往容易造成动作紧张、僵硬等容易养成的错误动作和技术习惯。短距离教学中我是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一、快速的高抬腿跑和摆臂,并结合游戏情境再现等方式(低年级)以兴趣为主渗透技能教学、有力的后蹬跑(中年级),有节奏性的小步跑(高年级)。

二、中速跑30米,注意动作轻松和技术要求。

三、沿直线快速跑30米。曲线跑可以作为发展跑得能力的手段。

四、集体听信号的站立式起跑,快速跑30米。

五、游戏式练习,多采用分小组进行比赛的迎面接力跑。

六、听信号的短距离起跑追逐游戏。

七、不同形式的起跑预备姿势的追逐游戏(站立式,半踞式,蹲踞式等)。

八、接力跑,多物传递,折返跑等提高动作位移速度。

九、趣味跑,合作跑来提高反应能力。

十、50米跑与放松、加速跑的完整练习。

十一、终点冲刺的练习。如游戏抢物比赛等。

重点放在摆臂抬腿跑的姿势和反应灵敏性练习上。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快速跑教学过程中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是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一个关键手段。学生在学习上通常出现的错误动作,要作简单分析,并能找出产生错误原因,及时纠正。

对小学生来说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都不具备,学习起来很难,必须降低技术要求实施教学。只有基本技术而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还是不能发挥理想的运动水平。这与竞技技术是一致的,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特点来灵活把握这一尺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对技术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术的掌握,重点放在摆臂、抬腿和反应灵敏性练习上。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游戏,不同距离、不同形式的接力跑,以动作速度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分组比赛等手段进行教学,这不但提高了小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使其掌握跑的技术,提高跑的能力,另外抓好有关素质的练习,打好身体素质基础,以便使学生正确运用技术,发挥理想的水平,跑步时达到最快的速度。

结合新课标理念来反思,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让学生用废纸做纸棒做摆臂练习,克服单调枯燥,进行接力跑,传递跑等等。骨干教师评价课上,我找来饮料瓶代替划跑道,和限制物,来发展学生快速移动的位移速度,和腿部蹬地的力量,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难点,学生兴趣不断增强,投入练习,积极思考,努力争先,学习气氛宽松,学生没有叫苦叫累现象。利用饮料瓶还可以开发其它练习,如跑瓶子迷阵,跳跃练习,搬运接力跑,追瓶子跑,踢瓶子跑等思路,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也就迎刃而解了,既安全,有好玩,学生有的可玩,就不会觉得体育课没趣,而产生厌学,同时也解决了人多集合站队慢,造成学生厌学的矛盾。还有,如利用篮球、足球带球快速跑,游戏等来结合,达到玩与教育相互融合的效果。还有我用学生自己制作纸球,让学生追纸球跑,原来的课,我用追篮球,老师抛,篮球数少,目标太集中,学生追不到,或追到抱着球不放,严重影响下一组的教学,现在人人有纸球,一组抛一组追,或自抛自追,大大增加了练习的密度,也增加了练习的情趣。为了改进投掷课的教学形式,课前我让学生,利用废纸自己每人做一个纸球,课上让学生首先交流做纸球的体会,拉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学生的兴趣一下给激发起来,我顺势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的教育,和环保教育。学生做出各种各样形状的球,圆的,不规则的、各种颜色的、还用长尾巴的、能踢的、能滚的、能抛的、我借机介绍杂技表演抛接球的游戏,学生高兴的立即投入练习,提高了学生熟悉球性,发展了学生交往互动的能力和技能,这些教学活动,既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又开发了器材资源,还积累了教学经验。这些都是新课标理念下师生关系和观念转变的结果。真正达到了玩中学玩中练的目标。这样的投掷课,学生不烦了,还总问我下节课还玩吗?余兴未尽。而在贺兰进行的市级中心教研课,快速跑教学,组织形式多为接力游戏,上的很泛,教材要点不突出,太平淡,死板,不够活,这都是值得反思的。

二、动而学 学而动

学生喜欢的事情是让他们自己动,这是他们自主发展、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往过于强调的心率曲线与运动密度,现在似乎也并不太注重了。但有一点,学生绝不喜欢长的讲解和繁琐的示范,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动起来,从中得到身与心的锻炼,形成一种积极参与运动的意念。实际上,精讲多练谈了不少回了,但只要教师们技术掌握至上的观念不变,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多练。淡化技术技能教学,不过分的追求运动技能的传授,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是本次新课改的又一理念,值得反思,就因为这个观点,一段时间,老师只注重形式,过程,不注重结果,体育课成了热闹课休闲课,华而不实,一点技术动作要领都不敢教了,一教就被评价为不对,吓的老师们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曾为此很郁闷。经过反思,我认为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如基本体操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态,发展学生协调性柔韧性,等动作必须要正确合理,不能模糊,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能偏颇。技术动作过于复杂,太竞技化,不符合小学生身体发育要求的动作可以简化,或降低难度,但并不是什么动作都不要求掌握。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真正落实,必须时刻给自己提醒:别忘了!体育课是以身体锻炼为第一的课。且记不能只顾过程,不考虑结果。二者要兼顾,还要注意主次。讲的少一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来玩耍。如我上的教学上一步投掷垒球发展投掷能力的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由投模拟物,如玩沙包、纸飞机、玩纸球,玩饮料瓶,玩纸棒,体验投掷方法、自主练习,教师帮助等方式来实现发展学生投掷能力的教学目标,达到师生目标的统一化。最后,再利用垒球比远来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和目标。从而体现新课标关注学生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新课标给我们广大教师开了行动的绿灯,我们要认真学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的大脑,不断反思,进行改革创新,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发展,从而使教育教学的路,走得更有价值,更有实际意义。对照新课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把用新理念为指导,自己设计,自己做课,关于跑和投掷内容,采用今往对比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证明了新时期体育教学新理念的可行性,也看到了,新理念下,面对学生多,班额大,学生上体育厌学,怕苦怕累,体能差,独生子女;全国中小学生体能,耐力、协调、柔韧素质下降,近视率高,看到这种状况,这个时候国家及时地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策略,是非常及时而英明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的责任,无疑是重大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克服一切困难,认真上好体育课。目前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改进、优化教学的又一好的交流教研的形式,是我们进行小专题研究的深化,和延续,我校体育教研组提出的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实效,我们采取备课、说课、做课、评课,反思等形式,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同一内容,不同年级,进行同课异构模式研讨,是大家,从同一内容,不同层面提高了认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了不同的改进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作用,提出了学生一堂课中所学内容练习密度问题,从我的那节课,教研员也提出练习的密度不够的问题;在贺兰一中参加银川市中心教研活动,是三课异构模式的教研,小学课快速跑备课、做课、反思、互动评价,教研的氛围很浓,也比较实际,使我受到很多启发。这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对新课改的深化验证和总结,值得反思和总结。

三、对体育课密度的再认识。

体育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两种。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必要的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练习地点的调动队伍)等 项。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一般在40%-60%。影响运动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数据。研究体育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通过体育课密度的研究,可检查每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课来讲,上述各项活动都是必要的。但从体育教学的特点看,学生做练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象特点和作业条件等。从加强学生做练习这一环节出发,着重安排好课的运动密度,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呢?一般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的组织结构要严密 充分利用一堂课40分钟,必须周密考虑整节课中的各个环节来合理安排时间,使小学生有较多的时候进行练习。因此,教师除对教材做到深刻的理解之外,必须全面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布置,分组的安排,队伍的调动,各个部分内容的选择都要根据基本部分的内容、任务和小学生的实际,使之前后很好的衔接。做到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部分有次序地顺利进行。这次骨干教师评价课,我上的发展奔跑位移速度能力一课,为了增加练习密度,我改变了以往学生站四横对,或四纵队的队形。而是以8到六人为一组站7到8队,解决了人多组大的问题,从开始上课就做了这样的调整,这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临时做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练习密度。而在贺兰观摩教研,那三位老师组织,引起了与会老师的质疑,场地大,学生还是站四队,不能改变一下吗?练习密度没法保证。

(二)、突出精讲多练 精讲要正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楚,语言精练,才能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小学生多练。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挖掘教材要点,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讲解要简洁、形象、直观、生动。如对低年级教材,技巧前滚翻可比喻象小皮球能滚动,从而提示小学生身体团紧象球形,又如高年级教材双手正面垫排球突出重点,言语要精练,提出一插、二夹、三提术语,采用口诀式讲解要领最好。

而我的那节课,就因为讲解不好,学生没能快速理解规则,产生疑问影响了练习次数,好在我将错就错,发挥了临场不惧的机智,充分运用启发式,立的,按倒,倒的扶起,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难。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有语言启发,有示范性启发,还有各种教具、挂图、模型,突出难点和关键,使学生对动作要领,心领神会,从而增加体育课中有效的练习时间。我的课经过反馈,每组学生练了3-4组,每组,完成4个动作共12次-16次,练习密度为30%-40%,离要求40%-60%,相差10%-20%,属运动负荷中下偏低。

中心研讨课,小学快速跑教学,没有突出重难点,挖掘教材不够,教与学目标不具体,只练了高抬腿跑,和摆臂,然后就是是泛泛的接力跑全课共跑了约法三章250米,练习量偏低。我的课是发展奔跑动作位移速度,利用折返、触倒、扶起瓶子,来回交替,重点是腿部转动蹬地,身体灵敏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器材布局合理,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到第二次课,学生明白规则后,运动强度达到60%-80%。

(三)、多采用连续教法 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揭示小学生边纠正。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小学生注意力,又能训练反应。特别在准备活动进行徒手操练习时或持器械操,更显得实用。教师进行领做,学生跟练。尽可能不必进行示范讲解而后再做,个别复杂动作例外,在新授教材时有很多内容也可采用此法。能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的练习密度。我上的那节课的开头,采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会做的古诗韵律操开课,很节省时间,学生练习就比较充分。学习内容也是多数用了连续发。

(四)、合理运用循环练习。

循环练习的优点是:

1、解决器材不足,人数多的矛盾;加大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2、动作易行,能收到实效。

3、动作多样激发小学生兴趣,调动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能调济小学生生理负担,促使身体全面发展。体现健康第一的理念。我的那节课,就采用了分组循环练习的方法,次数组循环,保证学生休息间隔,是运动量适中,符合小学生的生理负荷。

(五)、合理的组织调队,节省时间,增加练习的密度,提高学生身体的活动量。中心教研课,组织调队次数多,影响了运动量和练习的密度。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对象特点和作业条件等合理设计组织调队。课中对学生的分组和分组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等。通过反思我在这方面提高了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改进备课上课的组织措施,来提高体育课的实效,和运动负荷。这是新课标下,体育课不可缺少也不可忽视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我们要不断学习,端正态度,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俱进,在学习思考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使体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符,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体育教学必须不断追求时尚和生活化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不适应症”,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把握使用好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探索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尺度,培养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课本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堂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更要远离“一步到位”和“题海战术”。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1、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喜爱学化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旧教材验证性实验偏多,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新教材在此下了大力调整,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如“生活化学实验”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中碘的测定及“家庭小实验”等,同时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 1

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实验系列化。如“指纹检查”、“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等。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个过程由学生自由、独立、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捕捉、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交流研讨”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最易生成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显得比较“涩”,在艰难的探索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都可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切忌不要为了表面的顺畅而造成“滑过”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学生还可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思维碰撞,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之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中阶段开始,教师就应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和给予方法指导,矫正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思维定势,重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科学方法的训练,以达到素质教育重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以提高、完善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新教材在内容、难度上已大为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旧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充分利用插图、注解、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化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它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意识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注解,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选学内容以及一些科普读物,并交谈读后感,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1、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2、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二)、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看不到、摸不着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模拟运动,丰富的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真切体会,从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更能够陶冶情操、感受生活、感悟世界。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多是基本操作,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及其原因。让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充分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创造,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到了书本上所缺少而生活中真止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如:在焰色反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联想到舞场布景的烟雾到底是什么?我不直接回答他们,而是顺兴而上,抛出小课题--场景探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查找资料、市场调查、购买药品、制作家庭小实验、撰写出小论文。

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聪明才智得到了展示,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初步方法,使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不断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