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昆明市技工学校的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盛会,站在这里代表班主任发言,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惭愧,能获得我校此次“优秀班主任”的称号是值得欣喜的,但作为优秀班主任,我又深感自己与同事们相比有很多不足,很大的差距,可是学校、同事们却把荣誉给了我。在此我衷心感谢校领导的关怀培养,感谢同事们的信任支持。
我们深知,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若想成为学生的楷模,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正所谓:师德是从教之基。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爱是管理、教育学生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一位教育先驱说过,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替他们操心时,无论是尽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班主任如果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未必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总之,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但若爱之不严,表面看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实际上则丢掉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执行不力或不执行。“严”是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做到从严管理。要严格按校纪、班规办事,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唯有做到宽严有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真正教育好学生。“严”是师爱的另一种表现.同时,班主任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我们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也要讲究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要有一个宽容的的心态和真诚的态度才能与家长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传授知识时,能够吸引学生,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得,成绩不断提高。作为班主任更不能进行有偿家教,不能收取家长的财务。我很喜欢“人生有涯而恩情无边”这句话,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不是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让学生、家长“对你感恩”做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我们还懂得班主任是联系学生和科任老师的纽带。作为班主任应积极主动配合科任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这尤其十分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帮助科任老师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协助科任教师的工作,集大家的智慧,使师生共赢。
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懂得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们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校的一名优秀班主任,我深知我做的还很不够。
为了更好地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此,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也向我校全体教师提出如下倡议:
1、爱岗敬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贯彻公司有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 “基本要求”。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献给我们的事业。
2、教书育人。不仅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仅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自己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3、注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刻苦专研业务,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廉洁从教。按公司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德水平的规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风气,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学生及家长的财务,更要鄙视和坚决杜绝索取学生、家长财务的行为,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在此,我也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同学们,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家必须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抓住学校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磨练意志,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任课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为今后踏入社会时刻准备着!
谢谢大家!
第二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论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德育工作论文
机缘巧合,让我走进了开景公学这所寄宿式民办学校,因为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帮助,我担任了班主任一职。刚来这所学校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时,我打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大多长期没有父母的疼爱,大多性格内向,大多成绩不优„„现在又要承受这样重的学习压力,这样沉的思乡之苦。怜爱之情打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努力做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这些孩子们”的班主任。
一、做孩子的“知心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的 寄宿式学校,我认为“师者,应知其心、明其意、与其同趣”。做到了这些,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知心人”。可这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这要求教师首先做到爱孩子,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条件。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但怎样把自己溶入其中呢?
接班第一天我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我悄悄地看着他们下课时的游戏,细心地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我总把那些爱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一起聊天,刚开始我只当听众。渐渐的我也加入他们的“集团”。我毫无避讳和他们一起聊我儿时的事,我的爱好,我的理想,我最想去的地方,我对现行的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时他们会不时惊讶地说出“马老师,你也和我一样啊”、“马老师,这事你也干过啊”、“马老师,我俩在这方面太像了”、“马老师,我们是‘同类’握个手吧。”„„随着这样话语的出现,这个“聊天团”越来越大,那些当天没说上话的、羞于表达内心的,都把自己的心事变成了“小纸条”塞满了我的办公桌,他们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人”。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了现在他们不该做的有哪些事。
所以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每当想起与孩子们在一起时放声的高谈、爽朗的大笑,我觉得自己似乎 1
又回到了童年,这并不仅仅是我成了他们的“知心人”,而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幸福与快乐。
二、营造“爱的家园”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给予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是
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是营造“爱的家园”的基础。
“寄宿式学校就是你们的另一个家,班主任就是你们的另一个父母,同学就
是你们的兄弟姐妹”这是我刚接班上课时的第一句话。为此在他们面前我从不称自己的班级是“六(2)或六(3)”,也不直呼寝室号,“回家了,孩子们”这句话是我常唤他们回班、回寝的“暗语”。我从家中带来螺丝刀、锤子、钳子,自己努力修门栓、钉挂拖布的钩子、修窗栓、修寝室的床板上突起的钉子、给他们买晾袜子的多头夹子„„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的他们也会主动的维护、维修班级和寝室的公物,也会带一些家中富余的物品来班级或寝室供大家用。每月给同在这个月的孩子过“集体生日”是最让他们高兴的,接到祝福的同时更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直到有一天,在我生日当天我收到一封有着不同字体的“信”时,我再也
忍不住掉下了幸福的泪。这是所有孩子每人一字写给我的生日祝福,信中孩子感谢我把他们当成了“宝”,同时他们也把我这个“知心人”当成了“宝”。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在这个“爱的家园”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我也收获更多的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收获的是无穷的幸福。
三、关注“弱势群体”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对于一个满身是刺的孩子,他把所有人的关怀都当成别有用心,当成施舍,由心灵深处散发开的疏离、愤怒,甚至仇恨,那是嗜人的情绪,啃噬了孩子纯洁的心。由此,我们看到了班级弱势群体在边沿挣扎,渴望得到重视的眼神。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
记得去年秋天我班的郁铭诚头上挤满了洗头膏往浴池走去,半路上帮助一位
后勤老师推车,结果手指被砸伤。从医务室回来后,他一个人顶着一头洗头膏趴在课桌上哭。虽然平常他不爱说话,作业也经常不写,还时常冒出一些让别人都无法接受的想法,但现在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迅速提了两暖瓶水,把他硬拉到水笼头前,亲自给他洗了头。这孩子有些不好意思,洗完头小
2声地说了“谢谢”跑回了教室。打那以后,他居然能按时的完成作业了,每天上我的课总是聚精会神,回答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当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奇怪时,他的作文《令我难忘的一件事》让我明白了,就是那天的“洗头”事件,触摸到了他的心灵。
课余时间,我拿起针线、胶水给孩子缝衣服、粘鞋子,先从班级里不爱说话的、成绩差的孩子做起,渐渐的这些孩子不再拒我“千里之外”。
其实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却是“弱势群体”时刻盼望得到的爱。
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弱势群体要付出更多的关心,不急躁、不武断,不伤害。在教育引导弱势群体时,要明白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有孩子的憧憬,老师要关心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指导,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乐于去接受。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呼唤,只有真正的关心,才不会使爱心变成“伤心”。
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班主任应区
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地做思想理工作,充分利用鼓励、表扬的力量,使那些激浪中漂泊的“小船”迎浪远航。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聪明,但特别调皮,而且作业拖拉的学生----赵宇阳。
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课任老师见到他也头痛。每天到我这里告他的状的老师、学生交替进行。我也找他谈了很多次,但效果不明显。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有头脑,非常热爱班级,还很有创新思维。正好班级要举行“主题班会”,我决定让他来策划、主持。当我要把这项任务交给他时,他奇怪地问我:“老师您不怕我给弄砸了?”“弄砸了?我想这不是你赵宇阳的做事风格。”我激将道,他一听来了劲头不再退缩。第三天就把“策划稿”拿给了我,我与他一起细心的修改,最终由他成功地主持了那次主题班会。
自那次以后他对学习似乎上了心,可好事不长,他的右手受伤了。我见他
总是低着头提不起精神,一问才知道眼看要毕业考了,他自己有些担心,课任老师又劝他不要参考,以免拖班级后腿,看见这么调皮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忧愁,足以见得他已经爱上了学习。我问他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在上战场前逃跑的士兵是逃兵,但负伤仍战的士兵,即使大败而回也是个英雄。因为他赢了自己,赢了坚强,更赢了对战役和战友的忠诚。”他猛然抬起头坚定地说:“马老师,我明白了。请你相信,我不会当逃兵的”。考试结束,他的成绩优秀,此后上
3课更是认真。毕业时我把学校的“进步之星” 奖状颁发给他,还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更会让个性
不同的孩子走向通往成功的大道,这就是“鼓励、表扬”的艺术,它可以能温暖一个人,还能改变一个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宽严相济,慈爱随行
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管理者,首先应从建立
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而抓班级常规管理,就当从一个“严”字入手。
当班主任的第一节课,我便宣布我的治班“大政方针”,然后带领学生学习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规校纪、班规班纪,而且对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务必遵守。
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周,班级卫生搞得一团糟、考勤更是不能提。为此我用了
各项制度约束,又采用了批评、罚扫地等一些方法。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觉得这处以罚代管,势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班规班纪的认同及对班主任的信任。自己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到“嘴勤腿勤心眼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为此我将班级的卫生和考勤细致化,把每块卫生区具体到了每组的每个人,把一天中每个时段该做的事具体到了每个人,然后张贴在教室内。刚开始时大家都不适宜,渐渐的形成了习惯发现班级在每大周的“量化评比”时拿到“奖旗”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更加努力的按照制订的“班规”去做了。
其实这所谓“班规”。在执行时,班主任应以 “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
前,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份“慈母心”。对学生严于要求和宽容大度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的教育目的,二者并不矛盾。严而不苛刻、慈而不溺爱、宽而有限度,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及艺术。
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公正地
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
4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教师是不仅要成为一个孩子的教导者,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
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上课时,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
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就是要爱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爱的教育》中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
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
真的心。爱孩子,努力做好班级的舵手,努力做好孩子成才的导师,努力做好孩子灵魂的塑造者,与学生以心交心,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给他们插上探索知识的翅膀。
马晓红
2012.6.21
第三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阅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所著《育人三部曲》后,真是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罢此书,我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回顾自己从教经历,酸甜苦辣一时难以述说。我曾经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热情,但在更多时候是对师生关系的迷惘,是对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痛楚。我也经常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起初,我天真地以为拥有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事实证明不是那样。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学生充耳不闻。这种情况的确让人手足无措,毕竟知识装不进脑子啊!我常常也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方法多样了,确实能吸引一些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你熟视无睹。不明白啊!为什么这些学生这么难侍侯?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对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观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喜欢哪个老师,那门功课就学得好。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教师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我国近代一位教育家夏丏尊的话作答最准确,那就是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只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你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知识不足可以学习!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在学中教,教中学,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第四篇: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学生
——学习汪金权老师事迹有感
师宗职业技术学校曾石存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今天,汪金权老师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却依然那么朴素、谦和。在学生心中,他还是最可敬的“汪老师”;在同事眼中,他还是最踏实的“老汪”。成名,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而汪老师仍然坚定:“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我虽然资助了部分学生,但我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做的事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而汪金权老师身上带有的这种种磁性,正在影响着这个社会。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是要学习汪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照亮了山区贫困孩子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22年前,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名校”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在这片留下他儿时记忆的乡土上,有自己的老师、亲人、朋友,还有成百上千渴望知识的孩子。汪金权的“归乡”,是当时村子里议论最多的话题。
在许多人质疑的目光下,汪老师留下了,一守就是二十余载。而且,他还做了一件件许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用自己大部分工资资助那些处于失学边缘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捐助总额超过10万元。在大别山区农村,这笔“巨款”可以建起不只一栋二层楼房,而他至今仍与家人住在30年前的土坯房里。1
年仅47岁的汪金权老师,已是满头白发。同事们感叹,凭汪金权的资历、能力和声望,本来有很多改变命运的途径与机会。汪金权自己说:“要说人对外面的诱惑不动摇是不可能的,但动摇归动摇,最终能战胜诱惑,坚持下来,这个最重要。” 二是要学习汪老师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的楷模。22年来,汪金权亲手将1000多名孩子送进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默默之中,汪金权点亮了许多家庭的希望。在汪金权心中,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哪怕十多年前的学生,他都能清晰地回忆起名字,以及他们的求学故事。而在学生心目中,也为汪老师留下了空间。
三是要学习汪老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坚守清贫、甘之如饴的人生境界。二十二年来,汪金权自己清贫度日,身居陋室而胸怀天下。在学校的所有教师中只有他一人没有买房子,家中也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和电器,而他却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学生垫付十多万元的学费。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要赡养自己的母亲,要抚养妻儿,他也有痛苦,妻子长期患精神病,小儿子智力不正常,母亲年近七旬仍不能颐养天年。他的校友想对他施以援助,有的想帮他调到条件好、年薪高的学校,有的想帮他添置家当都被他婉言谢绝。四是要学习汪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风帆垂青天下;学习汪老师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汪金权的事迹感人泪下。汪老师,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汪老师您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甘受清贫、无私援助、弃优择困、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第五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