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看《三个傻瓜》,两年多前第一次看时更多的是被影片的故事吸引,被三个角色的友谊打动,第二次带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看,反而从中得到了些新的启示,正如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追随长处,成功伴随你”。
三个男生考上了印度最好的大学,四年当中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或有趣或悲伤的事。但是通过这些事影片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精神?可以从兰彻的台词中找到答案。“知道为什么我第一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激情所在“。的确在当今社会的大学高等教育当中,中国跟印度的大学教育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想想当上完一堂课之后我们会为学到新的知识而激动万分吗?常常学生都是在讲台下呆呆的听着,写着,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听没听,听不听得懂,有没有兴趣去听,一些老师极少在乎,只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的课堂重复相同的书上的内容,甚至连课外举例都一样的上课。这样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的同学考试往往取得好成绩。也许有不同的声音会说至少这些死记硬背的同学还能取得好成绩,比那些上课连课都不听的同学强得多,他们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今后怎能有所成就?但是事实是这些同学一样能再他们感兴趣的行业上取得巨大的成绩。比尔·盖茨辍学却成功创办了微软,韩寒没上大学却是中国最著名的青年作家之一„„又会有不同的声音说这些只是特例,那么中国每年有那么多毕业大学生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他们中还是有无数人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要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白白浪费时光,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老师就应该多与同学互动。而中国教育的一大硬伤是学生太多,老师太少,一个老师往往教几个班的学生,试问这样怎能让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再来看看社会,学校唯毕业证,学位证是举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知识有文化。学生不断的通过考试竞争,来取得最终的这样那样的证,面对着竞争带来的压力,我们失去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有一天当竞争失败了,觉得全世界都毁灭了,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我们是不是能多元化的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文化,是不是有才华,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推向高考—所谓的一考定终生制。比如可以单独考自己感兴趣的在行的一科或者几科,又比如分多次来考。要知道当今中国教育资源极不平等,富人的孩子有条件接受高水平的教育,而穷人家的孩子也许在考上大学前除了教材,没买过一本教辅,一本课外书,更何况请家教了。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后,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放弃务农,学生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角色,成年人通过进城务工融入城市的商业发展当中,加上人口还在增长,而我国的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全国各地大学又连年扩招,由此给大学生造成了就业的巨大压力。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存在巨大竞争。这种现象我们暂时不能彻底改变,那么这就要求大学不仅应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做好准备。
而从法尔汉的例子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题是,自己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更能获得成就,所以在大学期间,如果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发现自己没有在这行发展的潜能,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好大学这个平台,通过选修或者旁听其他课或者在图书馆自学等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学习,可以考虑在此专业上考证或者考研。
大学并不无聊也不空虚,只要找到自己方向,一样可以过得很充实,在此期间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深入的知识,而且可以交到几个好朋友,像兰彻,法尔汉,栾邱那样深刻的友谊,那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我并不反对查图尔的学习方法,虽然这种人也许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但是他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还是有作用的,因为有些工作的基础就得先学会满腹教条,比如律师,法官,车间管理员等等。
三个傻瓜并不傻,兰彻是大智若愚,懂得创新,法尔汉能在兰彻的帮助下华丽转身,栾邱经历了大灾大难,学会了不再被生活所累,也不再恐惧,坦然、淡然而勇敢面对生活。
作者:2011级市场营销本科2班 张博
第二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重温了一遍《三个傻瓜》,看得我又哭又笑。不同于第一次的是,这次多了些反思与感悟。
教育制度,学习,工作„„一提到这些词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头疼。上大学之前,一直认为大学里不用再接受填鸭似的教育,不用成天写作业,读不喜欢的科目,竞争也不会像高中那么激烈。可是来到大学之后,发现还是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你的自由度是提高了。度过一天的方式掌握在你手里,你可以选择不去上课,前提是不要挂科。但是细想,在中大这个华南第一学府,甚至大一的学生就在为工作,考研,留学等与大学精神不符的事情担忧,做准备。我们社会的就业形势逼着我们走上这样的道路,不得不说是悲哀啊。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将注意力,精力放在对兴趣的培养发展上?我们的课程有多大的自主选择权?我们有多大的底气逃课,理由是不感兴趣,而避免可能因此挂科的风险?当你看到周围的人在读雅思,考托福,准备考公务员时你是否可以心安理得的睡到自然醒?尽管很大程度上大家都不喜欢做这种事,但他们,我们都在做。竞争从高中的显性转为地下的持久战。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创新,但他们可知道,从小被扼杀的想象力是你说要有就回的来的吗?
“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你就会惨遭蹂躏。”我们就这样,被各种压力驱逐着,甚至忘了选择的权力在我们手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不幸福。幸福何来?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符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法涵明明有很高的摄影天赋,却被迫去读工程学,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如果坚持这条路走下去,他终其一生都会感到郁郁不得志。很多人都说过,应该把学习当乐趣。可是如果学的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他会为得到新知识而高兴吗?我们为什么而学习,为了完善自我,是自我的需要。叔本华说过:“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就是精神上的乐趣。”没有这种以兴趣为引导的精神上的乐趣,我们的学习只会带来痛苦。
电影中展现的填鸭式教育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病。在大学里,有很多科任老师都说你们要提问要质疑要创新。这在上大学之前是极少可能听到的。大学前的教育不要创新,你只要听老师的就好。试问,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了12年,突然说你不可以这样,你让我们情何以堪,我们的想象力被剥夺要到哪去上诉?到了提问环节,沉默的总是大多数,有什么好问的呢?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又或者知道你说什么,但那又与我何干呢,我的脑子并没有在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兴趣是一个导向,从小对创造力的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电影里,乔伊因为没法按时交作业,竟然没法毕业;校长可以当众羞辱学生。一个学生在这种不宽容,只看成绩,不重视新思想、新发现的学校里,他的创造力只能被扼杀。
再说说查图尔,这个虚荣的孩子。只会死读书,最后还是不及兰彻。因为他在为虚荣而读书,他的内在素质并没有因为学习而提高。他追求的是最后都会失去的身外之物,而忽视了最重要的自我精神的发展。兰彻说:“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成功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因为我们精神的需要。当然,很多人都会说,迫于现实的压力,理想很多情况下都得屈服。学习什么,选择什么专业与就业是密不可分的,兴趣应该这之后考虑。我不这么认为,任何兴趣都可以成为你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你真正的投入其中。像法涵,即使当摄影师的工资会很低,车子比别人小,房子没别人漂亮,但自身是快乐的,这是最重要的。
总结一下,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几点感悟是: 1.以兴趣为导向,在感兴趣的领域遨游。对于学校安排的不感兴趣的学科,我只能当做是一种知识的补充,想想,说不定这知识说不定什么时候对你感兴趣的领域是有帮助的。
2.不为虚荣而读书,只是因为喜欢。
3.不要让未来的担忧阻碍你的进步,过好今天最重要。4.突破常规,学会质疑,允许不同于你的意见的存在。5.珍惜你的朋友,鼓励你的朋友追求她的梦想。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项专利),他实现了
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在这个传统的学校里,要的就是每天不停的学习。开学的第一天,院长就对大家说了一句话:“生活就是赛跑,你要跑不快,就被别人踩到。”更加体现了来到这里一切就是在竞争中度过的,你必须无条件的努力。
电影里有几个让我颇有感触的几个情节。第一个是在一节课上,老师问什么是“机械装置”?主人公兰彻用“能省力节省时间又方便的东西”这些通俗语言来解释。并举了例子如风扇、电话、计算器、甚至于拉链、钢笔头都是机械装置。但是老师想要的结果是它的定义,老师用粉笔头打断了他的话语。另外一名外号沉默者的学生法图尔回答了这个问题,是课本上很难理解和记忆书面语言,在他回答之后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兰彻解释说他是用简单的语言说明了同样的意思,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含义,不能成为自己硬背的书呆子,结果被老师撵出了教室。在走出教室之前,兰彻说他忘记了一样东西,老师问什么东西,他用了一大堆语言来解释,最后老师问他到底要什么东西?他说是书。老师就说你不会说得简单一点吗?他的回答很令人深思:刚才我就是用了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意思,可是你说不行。这也间接说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还有一个情节是,在最后毕业的时候,大家要在一块照相,照相的座位是按照名次来排的。兰彻的两个好朋友因为分别考了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被排在了最后,很无奈的看着考了第一的兰彻坐在了第一排的中间。这时候兰彻对他们的院长说了一句话:“成绩不要用座位表现出来,因为这是在揭露别人的缺点。”这也正说明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要多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最后一个比较有戏剧性的情节是兰彻的一句很经典的名言“All is well”不但激励了自己,也在最后帮助院长的女儿顺利生下了孩子。这句话诠释了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给我点阳光,给我点雨露,我就能活出精彩!我们不要自我设限,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兰彻让我们懂得了信念的力量。
兰彻最后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发明家,还开办了一个学校。在这个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不再受填鸭式教育的侵害。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我从中也学到了应该让孩子们自由的发展,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来迎接每一天的生活。最喜欢最后的那句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相信通过努
力,最后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喂,他没有告诉你,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吗?” 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请至少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脱离金钱物质的快乐。
如果生活只是催促我们埋头前进的鞭子,人类又何异于牲畜?
如果生活已经泯灭了我们最初的梦想,也是我们该安静思索的时候了……
朋友应该怎样相处,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兰彻为救拉朱的父亲,可以开着摩托车载着朋友的父亲十万火急地闯进医院,可以偷考试卷子帮拉朱逃过“病毒”的恶意刁难,可以为了朋友皮娅的终生幸福当面戳穿未婚夫本来势利的面目,喝酒,给校长门楼撒尿,改演讲稿,种种这些神经质的想法和行为,完完全全是为了朋友以及情人的幸福。这样的傻子还傻吗?不仅不傻,而且是个天才!于是后来兰彻失踪后成为了拥有400多项科技专利的科学家,他也让另两个“傻瓜”在他的影响下获得重生而取得成功,以至于若干年后他的两个朋友疯了似的寻找兰彻,为了找到兰彻,在飞机飞行中法汗可以装病使飞机迫降,甚至差点把Shamaldas's的骨灰冲进下水道,并且和一个新娘在她的婚礼上私奔,这全是为了兰彻,所以法汗和拉朱在取得成功时振臂大呼,朝圣般地喊兰彻是“吾王”。
更重要的是兰彻保持着一颗童心,他很善良,也许是因为这样,大家才说他傻得幼稚。他还很乐观,干什么事都不会绝望,他总是对自己说:“放心吧!一切都会好的!”这句话感染感动了很多人,甚至最后这句话另一个将死的婴儿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让“病毒”校长想通了,感动地把自己无比珍爱的太空笔送给了这个杰出的学生。
第三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最近我们在社团课上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三个傻瓜》(3 idiots)。我们在看这部轻松、幽默的风格的影片时,发现时间过的是如此之快,大家都沉浸在这部电影之中。
这部影片讲的是“三个傻瓜”毕业多年之后,Farhran,Raju和“消音器”一起去找Rancho,而这时影片回到了几年前在一所印度有名的学工程的大学,三个好朋友Rancho,Farhran和Raju所经历的种种趣事。
Rancho天资聪颖(跟我一样),却不随俗流并不死守教条,他不满现有的教育体制,经常跟严厉而死板的“病毒”作对,是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Raju家里很贫困,全家都寄希望于他以后找个好工作飞黄腾达。
Farhran也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和无数中国家长一样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物质条件都让给了他,却不知道自己儿子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丝毫没有热情和动力。
三位主角的性格反差形成了一组对比。Rancho是一个光辉的存在。其他两位则不敢放下心中的包袱,希望能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生活下去。
另一组对比来自“病毒”和三位主人公之间的冲突。“病毒”的理念就是觉意义(其实我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我认为你必须要有兴趣去对待这种种考试,如果你没有兴趣,学这学那是完全没意义的!你可是为你自己而活!)。“病毒”对学生冷酷无情,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学生一样,只有分数是判别一切的标志(老师看了别生气)。特立独行的Rancho的出现,成了他眼中的尖刺。Rancho他还和病毒说:“我要教你们如何去教育。”“病毒”肯定是不容许别人这样蔑视他的权威的。
除了“病毒”之外,还有一个角色“消音器”,他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玩命的念书(书呆子……),恨不能把所有的公式都记入脑海,还不惜买药吃,不料此药的副作用是放闷屁,为此人送外号“消音器”。他和“病毒”是天然的同盟,自然也被兰乔等人所憎恨,从而组成了这部电影的第三组对比。
在看电影过程中,我有很多感悟:首先我很欣赏Rancho的活泼机智,蔑视权威,接着我又渐渐对他嚷嚷的口号非常欣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去说,但每个人都不会这么去做,而Rancho确实这个突破常规的人,他去实践了自己的信念。
这部人物鲜活,细节丰满,各种伏笔天衣无缝。很少有这样的一部片子能让我们这群学生看得非常投入,完全进入了影片的情境中,跟着主角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啊!
预初(5)班
董松灵
49号
第四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三个傻瓜观后感
之前,我看过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影片能够在印度以及全球出名,原因是电影利用喜剧的表演手段来讽刺印度当今的教育制度。看完这部影片除了感到搞笑之余,还引起了我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思考。
主人公兰彻是一个有钱人的园艺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到大都喜爱读书,还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他成为一名科学家。兰彻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朋友是法汉成为摄影师,另一位朋友拉朱成为工程师。当然,还有两个人物是最搞笑不过,一个是“消声器”查托,因为他是书呆子,还由于他的死记硬背,最后在教师节的演讲台上闹出笑话。
另一位就是这间大学的校长兼教授 “ Virus” , 教授冷酷无情的教学方式,最终因为兰彻,教授改变他对原有的教学方式。
电影有一个场面让我很深受感动,法汉家境是中产家庭,相对拉朱家里条件要好。可是,法汉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法汉并不想成为工程师,而是想成为野外的摄影师,面对父母的希望和自己梦想,他左右为难。后来,兰彻看懂他的心思说: “如果你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抛弃你自己的梦想,你会抱憾终生,你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法汉回到家后,他下定决心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刚开始他的父母不接受他的想法,但他说:“爸妈,你们让我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吧!我从来对工程师这个职位没有兴趣,我不想抱憾终生,当你们看到我成为摄影师,照片上的我是多么开心。” 后来,法汉的父母最后答应他。
其实,天下间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愿意他们从事薪水较不稳定的职业。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使他们抱憾终生失去自己的梦想(个人观点)
校长兼教授 “Virus” 是一个专制、冷酷、自私的人,电影有一个场面真的让人看得很心酸,这是对教育方式的讽刺,有一个学生,他制作直升飞机,但,教授不愿意接受他的作业,就一口否认他的作品。后来,这个学生最终选择自杀了。校长对于他的离开,并没有作出反应,反而,他还用冷酷无情的话来打击他的父亲。
还有一个场面学生是分等级,照毕业相时,能够与校长坐在一排的为 “优生”,而坐到最后一排的为 “差生”,兰彻是全校第一名,让校长彻底的无语了,而 “消声器” 查托是第二名,兰彻的朋友法汉、拉朱为 “差生”的行列。兰彻就对校长说 : “你不觉得这样的照相方式有点不好吗?”校长就说: “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兰彻说:“我认为照毕业相不应按成绩排名的次序,这样就会等级了,我的成绩排第一就与你同座,而我的兄弟在最后的一排,你说,这不是有等级吗?”
我觉得学生不应该分等级,虽然,有优生也有差生,但是,他们都是学生,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而不是用冷酷的等级来判断他们的优劣。(个人观点)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笑点就是 “消声器”查托,常常被兰彻恶作剧,“消声器”虽然是很用功,而且很多老师都很喜欢他。但,他没有真的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这是不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讲求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就会是读书这个含义大大的降低。亚洲国家与西方的教育制度不同在于,我们过分的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没有透彻的理解和动脑想问题,所以有些方面我们教育落后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反而,让他们去做不擅长的职业,虽然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会影响孩子自身意愿。(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
教育既不是冷酷也不是无情,应该结合实际来对教育进行反思,有助于孩子的未来。
第五篇:三个傻瓜观后感
怨老师,还是怨体制?
殷都外国语中学
张俊霞
它批判了那种教育制度,其实中国也是这种制度,为了学位为了分数。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也曾经很恨这样的制度。觉得老师只为了分数,而不是知识。可是现实是无奈的,为了很多的东西,所以还是屈服与这样的制度。有些东西,太大了,很难靠人为改变。既然不能改变它,就选择适应它。虽然我并不赞同那样的制度,也很欣赏电影里兰彻的勇气和能力,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像他那样,虽然他讨厌那样的制度,以及教法,但是他依然因为他的兴趣,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第一的好成绩,不仅理论成绩好,而且能用于实践。真的很难得!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仍有这样难得特别的学生,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很聪明,而且很重友谊,真是个很完美的人。不过,这是电影,所以他能这样获得了“病毒”的钢笔,而且成了出名的人。我不是说现实中不可能,只是会很困难。其实有些成功的人,就是在大学里,自己退学,出去闯世界的。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还要其他些人,我想不起来了。这部电影是部很励志的电影,特别适合给学生看,不是鼓励他们全都退学,不学习学校理论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在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用于在实践中。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人,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没什么实践能力,没创新精神的人,所以很难跟世界上那些大国相比了。
这部电影感人的地方就是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的去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看着看着你会不经意间受到感染,不经意间泪流满面。就像电影结束时的那句话:“神圣智者兰彻达斯说得对: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殷都外国语中学
郭利红
看了这部电影的题目,开始以为是单纯的搞笑剧却没想到是一部发人思考的作品:
首先觉得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是很有趣的,并不是普通的直叙,而是像侦探剧一样,一步步的让我们明白这个关于友情,以及关于人生的故事。只要追求卓越,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当主角兰彻被老师威胁去以他自认为对的方式在讲台上教学生的时候,他写了两个并不存在的单词,但下面的学生,包括最好的学生在内,还有任教的老师都在那里飞快的翻书。应该说是机械式的查找工具吧,没有人好奇,没有人发问,只是机械式的翻书而已。我想这个情况在中国也出现很多。因为教育方式的各种缺漏,学生们变的不会自己思考,而只能机械式的翻书。
当查尔图在朗诵着被改过的演讲稿后,纵使下面笑成一片,他还激情四溢地朗诵着,更为直白的描述了这种教育体质的可怕之处。
我可以说电影有时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但是他——电影是用100多分钟的时间来叙述有目的性的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写实,只是用一种更夸张更强烈的手法来刻画出所要的内涵。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殷都外国语中学
朱艳玲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仍有这样难得特别的学生,充满了创新精神。他很聪明,而且很重友谊,真是个很完美的人。
raju在被病毒威胁后,在朋友与亲人间选择自杀。可以说这对于他是无法选择的。而又是那么无奈。就像以前那个女生常问男友的问题一样:如果“我”和你的母亲同时掉到河里你会先救谁一样。而他的个性又塑造了他的命运一般,因为恐惧,因为家庭的压力,因为自己的压力,使他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就像兰彻说的,连今天都不敢面对,如何去过明天。
farhan一直想当一名摄影师,而父亲却一直希望于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就一直遵从自己的父亲,就像把给匈牙利著名摄影师的信藏在背包里一样,他把几年的梦想一直放在自己的心中。这个应该也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家长因为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而把他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最后farhan的父亲,在说把要送给他的电脑换掉,换一台专业的摄像机的时候。真的很感动,虽然电影很理想注意,但正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结局。
这样的电影能让人更加有相信未来的梦想,有时候人并不是要一味的接受现实,而是应该有改变现实的勇气与信心。只要有信心,不管有没实现,成功总有机会来临。
兰彻是个神奇的人物,因为他影响了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心里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可以说如果在现实中找到真心的朋友真的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情。
关于普遍的填鸭式的教育体制,虽然还有很多纰漏,但是这并不是小病,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可能要动更大的手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说改就可以改的。可以说是电影很理想,但是我并不排斥结局很美好或者说很虚幻,很不现实的电影。这会让我更加的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友情存在,而不是相互利用的所谓的友情。更让我相信,如果相信自己,就可以改变命运。未来是由自己主宰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张美娟
第一次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白痴》)后。明白讲述的是rancho凭借自己追随自己的心意,不管世俗如何,尊重并坚持自己心的选择而做到走自己的路,他的朋友们也被他洒脱、不屈的性格所感染纷纷找寻自己的人生而最终都得到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rancho天性洒脱且聪颖,独特的思考方式也让他做事情也那么特立独行。出身的卑微让他没有机会上学,贫寒没能阻挡他求职的欲望,他证明了困难只能为难弱者,在强者面前不堪一击;他对一切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他敢于否定并且用行动挑战,对只能训练出机器的教育制度,他从来也不会是它的奴隶,并且从始至终都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些什么;他关心朋友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由衷地给予他们帮助,在朋友迷失的时候引领方向,在朋友遇到麻烦的时候两肋插刀;他对成功不汲汲渴望,而是常说:“追求卓越,成功定会到来。”并且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all is well”。我是既羡慕又佩服他的两位朋友,另外两位“白痴”,有这么一位朋友,并且珍惜了这位朋友,做到了超脱世俗的牵绊,追寻心灵的方向。
影片中通过主角们的故事反映出来的教育体制虽然背景是印度,但是,身为深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的我们,这么能不产生共鸣?有多少人在学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做着没有激情的
工作?背着世俗的枷锁和父母深重的爱,自我在逐渐缩小,到最后自己也感受不到了。
影片中讲了很多道理,可是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有多少人能够像farhan一样放弃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和父母的殷切期望转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希望活出真实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