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国培”专题一有感
学习“国培”专题一有感
有幸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活动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深感机会难得,每天坐在电脑边,认认真真地聆听各位专家精彩的讲评,专题一的每一讲,我都听了好几次.受益匪浅.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评,有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这几天的学习,对我既是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收获颇丰。心中对教育部的精心安排充满了无言的感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次的解读讲座的感觉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与感受,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当前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在第三讲中我试充公体会到: 数学教育重点是教育,以知识为载体,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数学老师,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教学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是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习来体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特殊的教学素养: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知道知识的核心思想、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教育价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无论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还是时间的分配,都要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教学内容以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等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课堂上展示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应该比较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了新知。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准备应该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要体现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多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长。
通过专题一的培训,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感受到: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让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国培学习有感
国培教育有感
毋庸质疑,学习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长提高.这次网络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但有点不满的是网络故障的问题和网速的问题,让刚参加国培培训的我怨声载道.刚开始的几天,我家的电脑是接二连三的出问题,不是打不开就是无法输入,一折腾就是一晌,一连好几天,作业都做不完.每次都是提前好多天开始做,到交作业时紧紧张张的完成.觉得耗费精力过多.最后这几天才好点,才松了口气.网络培训的平台可以记录你的每一次学习过程,时间的限制让你来不得拖沓和犹豫;及时的交流互动丰富了各自的专业成长,大家彼此成为学术上的朋友;辅导老师的即时点评和评价让大家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敬业,作为教师,工作的压力社会知道;然而作为真知的传播者,教师从来不会拒绝学习,而且当教师的在学习时代已经养成了善思勤勉的习惯,面对国培的巨大投入,我们不忍心视为一种负担,这更是教师的一种职责和良心。尽管孩子老人需要照顾,尽管我们的衣食还达不到那样随心的华美,但我们今天的困境岂能再让下一代去承受,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源泉。
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努
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
第三,不断实践,把自己所学运用于教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第四、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
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有了思想上的提升,我一定尽我所能的学以致用!
第三篇:学习“国培”专题四有感(模版)
学习“国培”专题四有感
又到了周末。又是个下雪天。我又一次打开电脑进入了国培平台,又一次开始了这段日子一直坚持的学习。又一个专题学完了。呵呵。收获颇多。
回想:专题四中,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深入剖析了“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数学应用”等几类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提出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三个原则;并深入剖析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的教与学、直角三角形的教与学。每一节课我都细心地倾听,耐心地记着笔记,甚至进行着比较与反思。一个多月来,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坐在电脑前学习、感悟。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聆听,都有新的发现。我,乐此不疲!在我的教学成长历程中,能遇国培,我之幸、生之福也。
时间过得好快啊,转眼,国培的旅程已经走过了一半,每天带着期待打开电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国培的雨露,专家的讲座,精彩的观摩课,让我一次次流连忘返。好多次竟不知不觉已过夜半。呵呵。白天我要在孩子们中间周旋,晚上我又在电脑边为自己充电。说实话:好累啊!但,我很快乐!国培,给我的是思想的洗礼、观念的改变。这将是我人生当中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是打开陈旧思想,释放无限思绪的钥匙。它让我知道:我的知识面和技能仍存在很多不足,可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国培让我的心中亮起一盏明灯,指引我更加努力去探索。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学无止境。只有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不断地提高和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的要求,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在国培期间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为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国培学习回顾一
我记得张老师您写过一篇文章《教师只说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是指令性的语言、点拨性的语言和评价性的语言,后两种就属于课堂理答的范围。那怎么能做好课堂理答呢?我从这几个点来考虑。第一、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障碍,教师提前要有一个知识、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避免到时候出现问题手足无措;同时老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第三、要对学生的学习规律有一定的把握,我们要通过理答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很重要。
特别是他怎么去想,一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我想这是咱们老师特别注意的。我们总说一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有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解释,前者就是老师上课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后者是最终能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来。
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建:
学生遇到困难我们能帮助他解决,教师才会有价值。张彬福:
老师们在怎么能够做好理答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克服的就是简单化,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回答,而且要注意积累我们教过的东西。大家千万别小看如何处理学生回答问题这件事,它是专业化的,也是艺术性的,就在于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且久而久之,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教学就成功了。
1.能够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2.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不仅是在“双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要特别说说“训练”,这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界定?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有 2 个关键:了解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认识语文课程总目标各项的指向。
其一,了解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课程设计思路”中,说明了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 ~ 2 年级、3 ~ 4 年级、5 ~ 6 年级、7 ~ 9 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以上设计思路告诉我们:①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②类推之,各个单元、各节课目标与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学段目标与内容。③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段目标与内容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领域的语文实践中提出。
其二,认识语文课程总目标各项的指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设计了 10 项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 10 项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语文世界、自我世界之间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着这种关联性和整体性。语文 10 项课程总目标中,1-5 项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从总体上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6-10 项指向学生的语文世界,分别指向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各领域的体现,分别明确语文课程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领域的目标要求。语文 10 项课程总目标均指向学生的自我世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级课程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如何用我们的经验去
丰富国家课程的实施?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目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教育部。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的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国家对于课程的控制,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校本课程,逐步减少,课程管理权力的重心一步步下移。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们在课程方面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是: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方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
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国家课程: 2011 年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颁布,这是课改进入深化阶段的一个标志。课标不同于以往大纲,它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经说,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雷实教授也说,全国一个课标不够,甚至可以多个课标,其实都是鼓励老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校本课程:这里举一个例子,山东的一个学校做单元整体教学,把语文课分为“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个部分,三部分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教科书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使用规范的语言;“读整本书”给学生更大的语言空间,学习鲜活的语言,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一次次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还有上海大同中学,发现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教学需要,索性对文言文进行重新编选。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拿到教材就要改变它,而是说,要具备课程意识,拿到教材之后,要多动脑筋,去思考怎样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什么是合适的教学策略?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在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时,教师设计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方法,也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策略,而不能自己怎么读就怎么教。毕竟师生此时的知识、经验积累是不同的,能力的高下是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自己的阅读习惯、方法等并不一定适合学生。合适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尽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过程获得进步。
根据初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又容易固执和偏激。教师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他们独立思考中可能发生的偏向。
二、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如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对矛盾关系的理解等方面,最初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和具体情节的叙述上,后来能逐渐摆脱事物的具体情节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透过人物的具体活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但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即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抛开具体的形象,陷入纯粹的逻辑推理。
三、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对世界很敏锐;与成人相比保守性较少,他们的思维活跃,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利用这种好奇心、想象力,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与创造性。
四、学生开始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而且此时他们仍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会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因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勿让他们陷在挫败感当中,从而产生放弃和敌对心态。
五、初中阶段的学生渐渐产生较强的参与感和表现欲,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利用一些学生热衷的流行材料(如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网络信息等),加以引导,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什么要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矛盾吗?
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前言·课程基本理念 ”中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学校通过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已经开始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带来的愉悦;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有些地方在推进改革时盲目跟从,以树典型、搞运动的方式大面积复制别人的做法,一些经验来不及消化、内化,导致一些老师不能清楚认识 这种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学时“形似而神不是”。
一、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其中,自立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是自主学习的保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自立、自为、自律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 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要求师生间、学生间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够有效沟通、相互联系、相互信任和协作;要求师生能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的途径。合作学习要求充分挖掘利用同伴这一重要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自己在合作学习中也努力让他人得到提高。合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
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与科学活动中的探索和研究不尽相同,其中常常包含体验和感悟。探究学习要求 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探索、认识、体验、感悟;能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和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结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和探索进取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应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指导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 对应。必须注意的是,对应面不是对立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容易出现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将其对应面看作对立面而全盘否定。自主学习的 对应面是 教师的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并不 忽视 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教师不能放弃教学职责,而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要让自主学习正确、顺利地实施,教师必须适时、恰当、谨慎地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包括: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明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并不否定个体学习的作用,应该是在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合作学习之前,个体都应该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中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否则,合作学习就会徒有其名,成为教师或某些学生的领跑;而那些对学习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学生,则只能盲从和尾随。合作学习中,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合作组织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又密切协作。每个成员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平等自由地开展对话交流,个体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自己也在每个成员的发展中成为动力。
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是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反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由于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在感官参与的方式、知识获得的过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情感和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这两种学习应该是各有长短,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弥补和完善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重视 教师的正确指导
先从一个案例说起。某校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了怎样理解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旨的教学设计,简介于下:
本单元 5 篇课文,内容可概括为“怎样面对人生”。其中有:理想和现实、目标和追求、奋斗和历程、命运和事业、经验和艰难、痛苦和乐趣。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写理想问题的一首诗。少年儿童时期就立下大志,并努力地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攀登高峰,何愁事业不成功?何愁人生不辉煌?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我”的遇险经历。作者告诉人们“面对大困难不必惧怕,而应克服一点又一点小困难,累积起来终于完全战胜大困难”的道理。
杏林子《生命,生命》写的是“珍惜生命、崇敬生命,并让生命辉煌”的主题。给我们提供处世的范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不屈服于命运,奋起抗争,不懈努力,勇敢进取。
宗璞《紫藤萝瀑布》由观赏紫藤萝花开的壮观如瀑布,悟出生命的顽强美好而化“悲痛、焦虑”为“宁静、喜悦”。
沈复《童趣》初看只是写儿童一时的闲耍趣味。将其纳入人生视野,便可发现:人生要多品尝出一些趣味,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将使人生永久多姿多彩。本单元课文涉及人生世态,树植人生范式,阅读时要细细体验感悟。该教学设计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尽管我们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认真地解读了几篇文本,并在文本的多元意义中进行了文化选择,因而能够正确“点出课文主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去读课文”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但是这份“课文主旨理解的统一意见”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其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宜“统一意见”。
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探寻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已成为教学常态。语文教学利用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文学文本多元意义的众声喧哗,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而“统一意见”否定了个体学习的自主作用,也失去了合作的具体责任和探究的起点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中“万马齐喑”。
其二,不宜以教师“点出课文主旨”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 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生成,一定要和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情感体验 相结合。“点出课文主旨”则会导致教师的替代和越位:用教师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主旨”,很容易跨越阅读领悟和情感体验的过程,简化甚至丢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其三,教师指导要紧贴语文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不要教,学生自己学。因此,教学中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上课便叫学生自己读书。这种教学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错误显而易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很重视教师的指导。
还有一种看似有教师指导的教学,其实,教师指导只是“虚晃一枪”,这是更普遍但却不易发现的教学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统一意见”中,“给学生点出课文主旨后,以理解课文主旨为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固然是学习内容;但课文主旨“如何理解”和“如何表达”,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却常被淡化甚至丢失。如果目标指向“怎样理解课文主旨”,那么,学生“怎样凭借那些内容理解课文主旨”?“怎样把握那些课文内容”?这些重要问题在本次教学中均未涉及。于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失于笼统,学坠入朦胧。这种“虚晃一枪”的教学指导,其根源是丢失语文学习内容,教学会显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必然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篇:国培学习总结一
国培学习总结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转眼间,两个月的国培网上学习就要结束了。喜悦伴着汗水,成功连着艰辛。两个月弹指一挥间,来不及驻足就已飞逝而过,然而,却在这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新思考”网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它跨越学校间的时空距离,神奇般地让我们得以和同行与专家共同交流、探讨、合作、学习。通过聆听王薇、李媛、李京伟等几位专家老师的精彩讲座以及与好多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在线交流研讨,使我获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教学理念。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如何调试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里影响。通过研修平台,让我听到了那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脚步声;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感谢付出智慧和辛苦的教育专家和同行们,让我从你们精彩评论和提交的一份份班级作业以及在线研讨交流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博大胸怀与执着无悔!
回顾两个月以来印身“新思考”网的几十个日夜,感觉自己从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首先,聆听讲座,在学习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观看了专家们讲课的视频后,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精髓,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以前常常以为自己在课堂教学时把课上完就行了,从未认真去深思过什么才是好课,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也没认真去思虑过使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先备学生,设计高效导学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运用STS教学理念于课堂实践,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其次,在线交流,在感悟中进步,在研讨中创新。本次培训,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线探讨时,学员们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各抒己见,高招频出。专家们更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这样的互动给我的感悟是深刻的,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也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因为研讨,我学会了创新。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让自己今后的课堂也能绽放出奇光异彩。
再者,教学相长,在反思中提升,在总结中提高。两个月的网上培训,我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认真地完成了国培的学习任务,每天都登陆平台观看专家的视频讲座、点评和其他学员的作业,坚持独立撰写作业及培训感言,通过学习和交流,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同时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国培研修新思考,专家视频亲指导,在线研讨互释疑,学识技能迈新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思考”国培研修的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地向上攀登。平台上那么多的学员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顿觉“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洋溢着不断攀登的动力,时刻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经过这次网上培训,我彻底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深刻反思到自己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和平时教学方法的浅陋。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在专家及老师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无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里我增长了知识,忘记了辛苦;增添了欢乐,摈弃了烦恼;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困境!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希望今后能参加类似的培训,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我更希望,在此次培训之后,能学有所用,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以得益于本次国培研修的巨大进步为契机,“爱心铸师魂,真诚育桃李”,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阔步向前,付出汗水和执着,努力成为一名爱心无限、技能超群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