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大全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16-23493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8 20:21: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大全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本人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均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在身历与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我感到如今的中学生思维太活跃,身体太好动,打架、逃课不新鲜,早恋、网恋也不少见,缺乏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不强。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有些教育问题却愈加复杂与严重,使学校教育经常遭遇尴尬困难的境界,特别一些问题已经对学校正面、正统的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如何在有效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对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首先建设,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在管理班级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心机,制定班规

随着社会、媒体频频向学校施压,学校本有的一些权力慢慢地在退让,再加上孩子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可谓孩子的思想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孩子在个性化发展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像管理自己家庭一样有条不紊,而这系统工作的核心就是制定一系列深入孩子的心,能受到孩子支持、遵守的班规。制定一份对学生具有约束力的班规,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家长中去,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洞察他们平时的爱好,缺点,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再围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规»,并在班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讲解,向学生讲明若违反班规不仅给班级抹黑,而且给自己前进道路凝聚更多的绊脚石。让学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前年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走到班级里,我就发现纸屑到处都不得是,桌椅歪歪斜斜,整个班级像打过仗似的,于是我便对全班进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班级不卫生对大家健康、学习都是不利的,几经教育我还是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我便暗访了很多学生,班委,成绩优秀的或纪律差的同学,大家反应在发现纸屑时大家都互相推诿,不予理睬,并形成不良“恶性”循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我决定在班级实行卫生责任制:每位同学管理好自己位置的卫生,如果别人把纸屑扔在你座位上时,请你一定要他捡起来,如果有同学“懒帐”的话,由老师出面解决,不知谁扔的纸屑那自己要打扫;卫生区实行小组责任制,如果一星期学校五次评比有两次以上拿黄牌的,这一小组下周要重扫,如果五次都拿红牌的,这一小组可以在下一轮中免扫一次。这办法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我都能看到学生在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二、抓“闪光点”,以“长”制“短”。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或社会环境的误导,不良行为是屡教屡犯,最后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也没有了信心,当成“废品”看待,但事情也没完,在班主任老师的“另眼相看“中,那些同学或是要表示自己的存在,说是表示对老师的抗议;或是”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地吵课、逃课,一点都不把老师看在眼里,批评习以为常,到后来顶嘴,吹胡子瞪眼睛,让班主任老师也骑虎难下。其实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不如以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废品“。我们的学生是平凡的,再平凡的人也有“闪光点”,经常逃课的同学或许在校运会为我们班级捧回了冠军,吵课的同学或许在班级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不念书的同学或许能帮老师很好地贴好海报......我们何不让他们多表现这些优点,及时发现表扬,让他锁住这一种优越感,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我班的姚其雄在上学期是年段室的“常客”,吵课、逃课、打架对他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批评、写检讨一点都不见效,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发现他又在说话,我要他将功补过,当几天的午休的纪律委员,我本以为他又会顶我几句,没想到他却高兴地答应了,由于他在班级中人缘好,个头大,在这几天的午休纪律中我班都拿“A”,而且他常在下午我上班时把午休有说话同学偷偷告诉了我,使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其雄同学还是个“宝”,我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张“积极分子”的奖状,使他更积极地做事。现在他不仅是班级的纪律委员,也是年段的纪律委员,而且逃课打架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当然对这类学生的缺点并不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相反对其缺点应在私底下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三、未雨绸缪,用“心”交流。中学生违纪往往发生于一念之间,往往是防不胜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防微杜渐,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投火”,当消防队员。我平时也经常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教育。如学生被盗、被抢、交通事故(特别骑摩托车)、用电不慎导致的火灾等,我便在班级里进行安全教育;校园中发生打架事件,我就会在班上宣传团结友爱的意义,同学能在一起或能相互认识是有缘分,要珍惜友情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他们的感情。对学生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我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尽量把可能发生的事件扼杀掉,与学生谈心中得知其同学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以平常的态度对思想进行引导,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看待学习等。这样不仅能制止一些同学不良行为的发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学生一个楼梯下,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想知道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可能会把学生推向反而,逼急了狗还会跳墙,甚至反咬你一口。我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有一次刚到年段室,发现我班有三名同学站着讲话,查明是他们听不懂某科教师的课,又讲话,被科任老师赶出课堂,这三人中有两人是经常被教师赶出来的,检讨书也写了几回,再写也没啥用,我本想大发一番脾气,臭骂他们一顿,后来想他们如果以后再犯,那不是很损自己的威望,我得找点对他们有用且能接受的事让他们做,于是便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期中考地理在书本某一范围内25题选择题要求要对20题以上,否则多错一题要抄一遍地理试卷,他们都认为可以做到,便拼命地念起地理来,这情景对这三名同学来说可是个“奇迹”,期中考他们也都如愿以尝地通过我的考验,同时我借机鼓励他们更努力一点,其实他们各方面都能做得更好的,从他们自信的脸上,我发现给学生一个楼梯下,让他们用力所能及行动来弥补过失,在行动中找回自信,这样子比被骂得垂头丧弃强几百倍。同时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更好的威望。

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学生家庭及家长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家庭贫困的学生自信比较不强,容易自暴自弃;家长素质不高或不明理其孩子对学校的叛逆性就比较强,只有我们全面掌握学生的资料,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控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支持,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谈话艺术,应避免一棍子打死,使学生对学校反感,产生离心力,从而过早地接近社会,滋生不良行为习惯。少一些批评性的语言,尽量地从不同侧面去评说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奋斗目标,改进方法,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总之,老师教育学生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思想的进步,新问题的出现,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补充,才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我们的启迪,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使他们开出五彩绚丽的品德之花。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要把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矫正,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连续、持久,循序渐进,必见成效。

一、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规范言行

教师在校、在外都要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在每天每日长期磨合融汇之中受到正能量的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此以往必有良好的成效。可塑性强、模仿力强是处在儿童期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就是要善于捉住这种特点,用榜样的力量同化学生,规范行为。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另外,同学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力也是很强的,表彰典型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同学见贤思齐。

二、精心设计,完善制度,奖惩严明

制度的规范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树立了规范学生才有法可依,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错,从而明辨是非令行禁止。《小学生行为规范》就是小学生应该遵循的制度,除此以外,各班还可以根究班级特点、需要适时地制定合适的班规,使要求更细化、更具体、更符合班级文化。

制度确立了,就要严格实施,坚持经常性、连续性,行为习惯教育本身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急不得快不得,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按照发展趋势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实施。发现不良行为就要批评惩罚,以警世人教育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结果,通过他律的方式矫正不良行为;对于良好行为习惯要不吝表彰,树典型扬正气,让优者进步劣者知耻,进而培养自律的冲动,形成习惯。

三、深入心灵、润物无声

教师施教应该讲求方法巧妙智慧,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受教育对象虽然是儿童少年,但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都有所不同。为此,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要重视个体,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应该抓住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发生变化时,要多给其关爱和帮助;在学生学习和其他方面成功或失败时,要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成功时要教育他们不可骄傲自满并启迪他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失败时要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思想情况,把握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从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注重活动铺设基石

各种活动,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脱离了具体活动形式的说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因为枯燥导致学生抵制甚至逆反形成不良行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必须抓住学生活泼天真好动善玩的天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规则的重要,体会合作的力量,经历错误的危害,感受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生的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大力宣传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六、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人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总体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苦长期的育人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连续进行,不断修正,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进行实践才能培养出民族建设的精英,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第四篇: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步骤:

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目标,学习上懒惰,没有吃苦精神,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缺乏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爱人爱自然的博爱精神。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对于孩子们的种种不良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让儿童形成优良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能力和自我修养,就值得我们研究。行为习惯看起来比较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令儿童长期养成,这个任务确实是艰巨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但能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益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关键时期。学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回生活,学回做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一)、社会上一直存在的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顶撞侮辱殴打老师

6、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7、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8、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9、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二)、社会进步而浮现的1、不注重个人形象,“追星”;

2、攀比家境,看不起他人;

3、公然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

4、“讲哥儿们”义气;

5、男生女生“亲亲热热”,早恋现象;

6、调戏、猥亵妇女;

7、隐匿、毁弃或者私自拆开他人信件的行为;

8、骗取他人少量财务,伪造食堂饭菜票证等侵犯他人或公共财产的行为;

9、制造玩具弹药枪,故意毁坏、移动车辆通过道路沟井坎穴的覆盖物、标志、防围等轻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0、吸烟、酗酒行为

11、偷开他人机动车辆,在禁火区玩火,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12、使用假身份证或私刻他人印章的行为;

13、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景物、名胜古迹,破坏草坪、花圃等行为。

三、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小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占了11.5%。中小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99%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他们树立积极榜样,以作示范,在小孩心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百态人生,使仍处于观望中的中小学生目不暇接。也接我们防不胜防。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设立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改革开放,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学生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南下打工,不愿意读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学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的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调查中发现有95%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1、教师要言行一致

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对学校班主任、教师的调查,他们都认为要做到言行一致。第一,讲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第三,教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调查中发现,都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总的来说都是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团结学习,互爱互助。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中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具体实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第五篇: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种情况

1.公德意识淡薄,冷漠麻木,不会感恩。心灵麻木,性情冷漠,不体谅父母的艰难,不理解老师的苦心,感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老师的关心。视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生活上跟人攀比,任意挥霍。平时受不得半点委屈,有的肆意顶撞、谩骂甚至殴打父母和老师,有的动不动离家出走,不在乎家庭和父母。

2.厌学。厌学现象成因复杂,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因学生的厌学现象,学校教育管理面临了较大的压力,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因厌学而引起的各种违纪行为让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头疼!

3.不服从学校管教。部分学生蔑视老师,肆意违纪,跟老师公然做对。这些学生,虽然学校能联合学生家庭,但收效欠佳。对一些留守的孩子,由于家长没时间、没办法管教,只能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还有一些家长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教子无方,甚至无心教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上的难度。

4.上网成瘾,沉迷网络。电脑、游戏和互联网,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智力,但由于政府管理上的漏洞,加上唯利是图的游戏软件制造商和游戏厅及网吧老板的共同作祟,使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孩子沉醉于其中,入迷成瘾,难以自拔。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现象,学校的常规教育根本无能为力!

5.人穷志短,读书无用。教育产业化,毕业自主化。让很多平民子弟靠读书找出路的希望变得相对渺茫。一些目光短浅、无权无势、无经济能力的家长也对孩子的读书缺乏信心。家长态度如此,孩子的信心又能有多大?由此而来,学校和老师的担子就越来越重了!为了学生,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甚至为了生活,老师要跑到学生的家里苦苦哀求他们来读书!抓来的兵打不了胜仗!求来的学生能读成书吗?

6.暴力倾向。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政府的公信力低下,分配的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学校,有的学生砸烂公物发泄不满情绪;有些无心向学的学生,一方面受垃圾媒体的凶杀、暴力等内容所毒害,另一方面受社会闲散和不良青年的影响,组成小团体,讲哥们义气。同学间一有什么磨擦和矛盾,便动不动拉外面的狐朋狗友助阵,用拳头和刀棍解决。而这些已染上匪气中了恶魔似的学生根本就不把学校处分当回事,学校不能开除他们,况且学校开除学生是违法行为!

7、早恋交友不当。受外界的影响,加上青少年的早熟,个别学生有早恋和滥交友的现象。往往是高年级的男孩子与低年级的女孩子,社会上的小青年与在校女生。由于早恋和滥交友,有些学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荒废了学业,有的沾染了不良习性,有的甚至身心俱损。

8、盲目赶时髦,生活行为放荡。那些在学习和做正事上表现较差,常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填补内心的空虚,求得心理的满足。刻意吸烟、喝酒、留长发、染发、纹身穿耳,着奇装异服,扮鬼怪异类。自身在虚无缥缈中沉沦,又影响和败坏学校的风气。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