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对新课的导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对新知识的导入,不采取传统的“复习提问”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抛出新知识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的背景或者过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链接成思路通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教师要疏导学习疑难,学生在课堂上不单纯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排难解惑,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的自立、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教学采用迂回式提问,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增强。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也都得到了培养。
三、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
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激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努力上进。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希望得到优秀的成绩,通过激励,学生可能会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给班级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在学习环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又给学校集体争得了荣誉。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四、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要创设民主性、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分组讨论,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同时,课本中的练习题也是互问互检的主要内容。多年来,我一直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安排“互问互检”教学段,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中解脱出来,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机会,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地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事实证明,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每节课讲到这个阶段,课堂气氛就达到高潮,同学们求知欲空前高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孕育着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五、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2、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3、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4、适合小组合作研究的内容大致是:
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寻求规律的问题;③操作实验探究问题;
④选择解题策略;⑤集体竞争性作业;⑥学生间互评、互检、互查的合作。
六、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精神.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改变命运”。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
学生体验成功是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
1、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以赞许集体合作的成果为主,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赞赏。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扬。注意表扬不要过滥,尽量减少由教师发布表扬令,应征得广大学生的意见给予表扬。被表扬者应表示谢意。
素质教育应时代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在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三篇: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赵旭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靠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条件,创新教育应结合学科特点和本地教学条件进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自制教具”设计实验和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等特点,新颖有趣而且具体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自行设计的创新小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与想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除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自制一些学生难以想象的模型,突破难点,一目了然。如:自制火车转弯的轨道模型,在分析火车转弯模型中,外轨高于内轨的原因和弯道圆心的确定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点,用家装剩余的门条线锯成两截,使其弯曲,当作内外轨道,用木板当做地面,且把木板钉成高度不同两块,再用圆木块做成车轮及轮缘,上课时可演示当内外轨一样高时,火车转弯轮缘就会挤压外轨,然后再演示外轨高于内轨时,把做成的火车轨道放在内低外高的木板平面上,再在做成的车轮上套上一个鞋盒子当做火车,由于木条做成的内外轨分别处于木板平面的不同一水平面上,火车转弯就在内外轨构成圆锥形曲面内进行,火车运动轨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向心力方向和圆心就被唯一确定了,那么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自然就是指向水平面内的。这样火车转弯的教学难点就被完全突破了。这样的设计性自制教具让学生耳目一新,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激起他们利用生活废品创造模型以理解物理模型的兴趣,感受创造就在身边。如上“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学生用橡皮、直尺、硬币、书本等演示了多个生动的“惯性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的机会,由此可见,把课本中一些难以想象的模型和现象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有,教师演示实验时也请学生协助
或学生独立完成,其中自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但这刚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学习。
二、把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想到了把木板倾斜一个小角度,以利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这样就巩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的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积极作用。
把“测定木块动摩擦系数”等课外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独立操作,通过实践否定不可操作的方案,认真分析和思考出可操作的方案,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单纯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三、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前后轮摩擦力探究”的课题,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把得到的实验结果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并且从理论辩证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一定时间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理论教学中使用“空白”,引导自行探究领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谈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在教学中我发现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是一个很难理解和记忆的内容,我用“送小朋友回家”来讲解。有一个小朋友要回家,屋子的门只允许小孩进入,而
且路上还有一条小孩跳不过去的深沟,小孩身旁站着一个大人,问:如何才能使小孩回家?学生思索:大人背小孩——跳过深沟——放下小孩——小孩进入家中。至此,我不再讲话,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讲故事的目的,去想象如何把故事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当学生思考后突然明白上述故事与无线电波的接收进行对比:大人—高频头,小孩—音频波,深沟—空间,背上小孩—调制,跳过深沟—发射,放下小孩让小孩自己进门—检波。问题终于解决了,那种类比发现的喜悦充满整间教师。
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常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从中发现“摇摆等时性”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变式教学、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如我有一个学生,初中基础较差,但遇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甚至感觉有点转牛角尖,对此我引导学生沿着错误的路子走下去,引导他自己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仅高一一年,他的物理成绩就名列班级前茅。只有引领学生敢于“求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在中华民族崛起和畅想“中国梦”的今天,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因数的协调发展。最终把培养学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谈一下个人体会与大家共切磋。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数学,数学教学必须先从“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长期以来,由于旧的教育体制的束缚,评价教师的唯一途径是靠学生的分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教学的目标上,而忽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一知识,有的老师一上课画出一个长方体,标出长、宽和高,便直接告诉学生长方体表面积就等于(长*宽+长*高+宽*高)*2,有些好奇的学生不免要问“为什么这样做”,老师一句“只要记住这个公式会计算就可以了,不用问这么多为什么”。这种做法只是让学生机械模仿、枯燥记忆,这样也许能达到老师要高分的要求,但锁住了学生的手和嘴,抑制了学生多少创新意识啊!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探索性实验,在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从上面例子也可看出,在我国,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向老师提出质疑,只是作为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破除“权威教学”的习惯,不管在制定教学目标上,还是选择教学方法上,都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引导鼓励学生敢持己见,主动探索,从而自己获取新知。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做”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甜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怀,处处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还应有三个特许:
一、当学生集中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自由的坐姿,不必要使学生正襟危坐,造成生理疲劳。
二、当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时,可以不举手就直接发言,这样能随时捕捉
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三、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样会激起学生说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
三、提供猜想条件,使学生敢“做”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大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发现。”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分
数:、、、、、、、,并让学生把它们化成小数。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自觉地把上面分数分为两类:①?、、、,②?、、、,并个个大胆猜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子有关;不,是与分母有关!尽管学生的猜想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首要的是敢猜,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激发争辩训练,让学生争“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当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不断使用“他的说法对吗?”“谁还有更巧妙的方法”等语言去激发他们争着去“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互不相让,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李明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不是一个长方体吗?”王达不甘示弱,为了驳倒对方,他拿出一大一小两个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是一个长方体吗?”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因势利导,接着让学生论证要使两个正方体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必须强调什么?学
生争着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面对这样的争辩,学生的大脑必是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争论激烈时,思维达到白热化状态,智力则能达到平时难以进入的超常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五、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做”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形式上要新颖多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乐做、会做。如“找朋友”、“走迷宫”、“龟兔赛跑”、“数学医生”、“开火车”、“夺红旗”等。第二,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些多余条件或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学得有个性、有创新。例如,在讲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铺垫练习,用“男生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是,”这几个条件,能说几句“()是(???)的几分之几”的话,并判断每句话应把谁看做单位“1”,这个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另外,在应用题的选材上,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体,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更坚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