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认识和体会[5篇模版]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6-70023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02:52: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认识和体会

自从参加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中学物理教学论》、《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等书籍,明确了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如何备课、授课,学生如何听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自己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我们教师备课时,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我所任教的高一学年,学生使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增加了科学漫步栏目,这里有许多学生不了解的最新应用知识,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里,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课堂实验中采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些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备课时就要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内容,充实自己。在教材章节方面,把旧教材中做阅读材料处理的内容当作单独一节,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家们探究过程的艰辛。如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中增加了一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这样做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两方面教育目标的重视。教师在备课时采用物理学科的“互动——探究”主导模式下确立的分模式“主体参与互动探究”的校本教学模式,尝试问题教学。如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我是这样进行授课的。

组织教学:

教师问: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它们遵循什么规则?

导入新课:

同桌为一组,用细绳和带有弹簧的油笔跟老师一起操作。同桌合作,将细绳的一端系在一名同学的中指上,让油笔水平,笔尖置于掌心,绳的另一端通过油笔尾部突起的一端,另一名同学用适当的力缓缓向下拉绳,然后同桌互换角色重复一遍,教师下去巡视点拨。教师过渡语言:在力的合成中我们知道当合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么反过来也可以用那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力的分解。

新科教学:

教师问:同学们刚做的这个小实验中向下拉绳的力就可以用个分力来替代。如何确定这两个力的方向呢?

学生:讨论探究什么叫做分力,力的分解。

学生回答:几个力,如果他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教师问: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学生回答: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教师问:怎样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呢?

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粘有海绵的木块和金属球探究小球受到重力的分解。教师问:如何对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分解呢?

学生回答:先根据重力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数学知识求出两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问:我们是否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可以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即矢量相加法则中的三角形定则。

教师问:三角形定则内容是什么?它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本质区别?

学生回答: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它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是一样的。

教师问:今天如何理解矢量和标量的定义呢?

学生回答: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合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路程、质量、时间、速率等。

课堂小结:学生回答本节收获。

布置作业:

1、教材66页1、2、3。

2、课后探究支架上绳上系重物所受绳拉力分解。让学生课后猜想、设计实验并验证。培养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精神。

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听课,学生不再把知识技能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立新的意义。这样可促进学生自己个性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性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自己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新课程理论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促使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手段,授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本人更坚定了终身学习信念,争取活到老学到老,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宁安一中姚艳茹

第二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黄维忠

五家渠高级中学进入高中课改已经两年了,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旨在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教与学改革两方面沿正确、有序的方向进行;促使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使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促进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最终目标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真正体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我们物理教师面对课改,我们要做些什么?

一、调整心态善待自己

首先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了,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新课改,一味的只是抱怨,有抵触情绪,就可能在课改前不适应,甚至感到失落;而用积极的心态去看,课改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说它是困难,因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过去我们熟悉的有些用不上,面对新的要求,我们不适应了,但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面对课改,大家都困难,但都

同享成功的机会。

二、坚持学习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是学习,第二还是学习。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1、怎样学习呢?首先要读书,读些通俗浅显的阐述新课改理论的书籍。

2、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我们理解在实践中学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反思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向新教育观念过渡的通道,它是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3、互相学习。由于教师之间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我们把这种差异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同道之间的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可以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

4、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载体了,课改提出“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

三、勇于实践,提升技能

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提升展示自我学识、才能、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技能; 提升谋划、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价的技能;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的技能;提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提升选用教法学法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提升沟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技能。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到我们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待提高,新课程理念一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另外,学生普遍存在物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相当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较弱。因此,上到高中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上新课之前还必须要先补初中的知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平,在课堂上有些小组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这样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等都会受到影响。

目前,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和直观教学法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如,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对新知识点或理论的讲解,学生只要整合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并储存到自己的头脑中便可,优点是节约教学时间,但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将会降低学生们的听课热情。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加深理解,而且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

重,但其缺点是占用较多教学时间,不利于随后的组织教学。引导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样存在占用较多教学时间等问题。各种教学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其教学价值,在备课时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拓展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们物理教师的共同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共同认识,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困惑,一是考核教师的机制左右着教师的课改热情,如果我校能象昌乐二中还是兖州一中那样:“高考成绩只是副产品”,“教育使人成为人”,即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成为学校的重点目标的话,教师的课改热情会被大大的调动起来的。二是模块考试的效果和方法有待改善,现在绝大多数的教师为了95%以上的过关率,都是先给出复习题目,模块考试题就是复习题目,这样给学生造成了不学习也能拿到学分想法。另外模块考试监考不严也应该改进。

如有不妥当之处,那是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敬请指正为盼,谢谢!

第三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培训体会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培训体会

广西河池南丹高中物理组韦毅

曾经在两年前参加了特级教师黄恕伯先生关于“怎样正确处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关系”的讲座,这个假期又参加了网络远程培训,通过视频的观看,以及和专家的在线交流,收获很大,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处在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那么新课程改革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第一、教育理念的改变、三维目标的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制定了三位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恐惧和头疼的课程,这也是因为传统课程的单一目标与僵化教学方式的一个苦果。只要三维目标的实现,就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同时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和教师的知识等。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培训结束了,收获很大,体会深刻。今后我将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摸索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体会)

正 宁 一 中

王恒波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王恒波

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甘肃省 正宁县 745300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抱着为学生终生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良好科学探究素养为出发点。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并配以案例说明。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自制教具 1 引言

应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在当今社会所蕴含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显示出来了,学生本来在初中就即将被抹杀完的一点创新灵感在高中三年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全部被消灭掉了。看看我们现如今的学生吧,只会把物理当作为自己将来考取高分的工具,除了做一些理论上的照搬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也不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了,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也是深受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大的一代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我深深的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再不能以明摆着以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来教以后的学生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必须得马上改变,尽管在改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当你真正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去设计你的教学目标,设计你的教学过程,你就会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因此物理新课程设计理念才真正还给物理教学的真谛。高中物理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接受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做过统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反映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人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呈正比,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物理课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上课能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个问题,还有个别学生能向老师提问一些问题。但是高二学生则不然,他们上课几乎很少回答问题,可能有些学生心里知道正确结果也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一名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首先自己要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学生物理兴趣的长久养成不能仅仅只靠一个奇异的物理现象,一个物理实验,而是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自己为他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创造一些实际价值,甚至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会觉得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用它可以来为自己增加一技之长,体现自己的价值,即使以后考不上大学也会凭借自

己的物理技能谋取一份工作。比如有一次我的mp3坏了,通过电路检测发现是电池坏了,由于手头也没有合适的mp3电池可换,最后一想反正是自己的,外观难看无所谓,手头有一块多余的手机电池,通过观察电池输入输出电压对照之后恰好吻合,并且手机电池的容量是mp3的3.5倍,把手机电池附在mp3的背面,于是打开机子做了改进。改进后的mp3待机时间大大提高,不再为时不时的断电而感到烦恼。实验应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是建立在观察现象分析实验基础上。中学物理实验既有客观、生动、形象的特征,又具有科学研究的缩影,所以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观察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多重作用来为物理教学服务,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学好物理的关健是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因此,首先就必须把握好物理概念的正确建立把握好。对于中学生来说,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不够全面的认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干扰或误导着对概念的正确建立和理解。那么,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来排除干扰,突破难点就非常必要。例如:教师手拿一只鸡蛋高高举起并“失手”落入地面的纸盒中,在学生一片“破了,烂了”的惊乎声中,教师信心十足地取出一完好无恙的鸡蛋,在学生的惊讶声中露出谜底——原来纸盒内垫着一层厚海绵,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引出冲量的概念。由于石头入水会沉没而得出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下沉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如做一个空牙膏盒既能沉在水中又能浮在水面上的小实验便能马上排除学生这种定势思维的干扰。由串联电路中一个灯泡短路而不亮,另一个更亮的实验便能突破部分电路短路这一难点。上自由落体运动时,上课前拿出一元钱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加在中间,并留一定的间距,条件是在我不告诉你的情况下下落你能夹住的话,这一元钱就归你,介于见钱眼开的心理特点,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要求他来,结果上来了几个学生都没夹住,其他同学还跃跃欲试,但此时我说机会到此结束,请大家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夹不住呢?结果是一元钱长度的一半自由下落的时间是小于人的反应时间的,但是用面值一百的人民币就不行了就有被学生抓住的可能性。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节《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课的导入吧。

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知道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规纳总结得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

例如: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空隙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在实验中会出现两个现象:①是红色酒精与水混合后整个管中液体变红色;②是总体积减小。从视觉的感觉特点来看,往往红色酒精和清水间的混合变为红色现象(颜色的变化)比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这一现象更引人注目。此时教师就必须提醒学生应该注意观察体积的变化,分析得出物质分子间存在空隙这一结论。

再如,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右手定则确定感生电流方向,还有电磁感应“无切割”无电流与楞次定律中磁通量“无变化”无电流等都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好实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和规律,灵活运用。

在科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猜想或预言最终要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才能被人们所承认并接受。年青的伽利略勇于冲破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学说的束缚,用简单明了且科学的实验和推理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轻物下落慢重物下落快的内在矛盾,指出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无关这一科学论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机渗透这种科学史教育,输灌实验辩真伪的思想。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师可先提出用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光屏上的像变成半像,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会发现实验事实与老师讲的不一样,老师讲“错了”。再如,在学习电路安装时,先提出如果将电键安装在灯前或灯后效果相同吗?当有学生认为灯后的电键不能控制这盏灯的亮与熄,通过实验后就会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这样加深学生对科学来自与实践的认识,不迷信、不盲从,讲究事实求事,树立实验第一的观点。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通过实验发展新知的事例举不胜举。伦琴通过气体放电现象发现了X射线,爱因斯坦从迈克耳逊和莫雷实验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念。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变换实验,创造新情景,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发展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测定物质比热的实验。根据课本的要求是测出铜块的比热,学生利用测的数据,算出铜块的比热比课本上比热表中给出的只要偏小,学生在分析了偏小的原因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即如果已知铜块比热而测水的比热,那么测到水的比热比课本上比热表中的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呢?这样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在去实验探索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自制物理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对于物理实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实验室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物理课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预料学生的猜想和设计的实验。所以目前的教学活动需要大量器材,而这些器材又是多而杂、小而细,全部让学校来配备是不现实的。为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目前大多数的实验室还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若能充分利用并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我认为,自制教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4.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来自学生的身边,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实践证明自制教具中呈现出的新奇物理现象和成功的制作,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就会继续探索,继续登攀,从而喜欢物理,热爱科学。例如,当学生看到自己自制的电动机在不停的转动时,兴趣盎然,并且急忙想制做一个玩具电动车。

4.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思维。因此,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作为高中物理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自制教具一般取材简便,制作容易,虽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实验的全部物理过程都能观察到,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用激光笔、量角器、平面镜、白纸、铅笔做光的反射,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从而很容易的观察到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可见,自制教具能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3自制教具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件自制教具的制成,要通过想方案、查资料、画图纸、找材料,动手制作和反复试验等过程,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4自制教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这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科学知识、生产工艺和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这些肯定要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组织学生制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再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装有小灯泡照明可在黑暗环境使用的刻度尺、装有凸透境既可测长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软绳子上带有刻度既能测直线距离又能测地图图上距离长度的刻度尺等多种方案,使学生开阔了思维,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进行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反过来,学生的创新和科技意识提高了,就更容易搞小制作或小发明。

4.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勤俭意识

在教具制作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我本人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自制教具的材料,它们都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废旧小家电,在电视机的主板上有好多宝贝,比如,色环电阻,电容器,电感,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等。这些元件在教科书上只有图,但是学生没能看到它的实物,冲级量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纸上谈兵,以后真正见到也说不上它的名字,不知道它的作用,比如我在给高二上《电容器 电感》时,我带着自己的那只电容器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经过实验验证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学生一目了然的观察到电容器接上直流电源时电流不会流过电容器,说明它对直流具有隔断作用,当它接上交流电源时小灯炮能够发光说明电容器具有通交流电的性质,本节课我几乎很少发言,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牵引着我的思维,甚至课堂似乎看起来比平时有点混乱的感觉,但是我能感觉到学生这节课才真正的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就在快下课时突然有学生提问电容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能打开看一下吗?这可是个苛刻的要求呀,打开就意味着破坏,但是又一想反正也是自己的,索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就破坏性的拆开看了个究竟,打开之后原来它是由两条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铝片和一条浸过油的绝缘纸组成,顺势复习了一下电容器的概念,这样将物理概念和实物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同时我还告诉了学生这只电容器的市场售价是0.5元,家里的电视机电容器坏了自己修好实际代价也就是0.5元,如果让修理人员来修至少得五十元,可想而知利润有多大。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4.6自制教具还具有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的功能。

在我上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实验时,自己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了个实验,导体棒就用烟盒里的那层铝纸,因为它比较轻,惯性小,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指出了自制教具的不足,因为电路电阻小而电流较大对电源损害较大,经过我的一翻改进,在平行导轨的两头用透明胶带粘住,当导体棒运动到尽头时达到自动断电的目的,短时间的大电流对电源的影响较小,达到了保护电源的目的。

总之,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还将为学生的创造发明打下良好的的基础。结束语

总之,物理课的教学应当抱着“先物后理”的教学方式去教,让学生先从客观上对事物进行认识,然后才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这样就遵循人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才能够从本质上抓住关键,好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就是抱着为做题而做题的态度,往往看到一道题有时不知从何下手,应当是先把书面上文字的东西先转化为一个脑海中实实在在的物或一个运动过程一个亲眼正看到的现象,再经过分析转化为一个学过的物理模型,最后以数学公式的方式表达出来,讨论结果和实际是否相符,这才算是完成了一道物理题。仔细想想它不像数学那样告诉一个表达式然后经过基本操作运算就能得出答案,前后经过的程序较多,这些都需要大脑分析处理,所以说物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很难学。所以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会给今后的物理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2月第2版 [2]《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10月第10版

第五篇:高中物理模块认识(范文模版)

1.课程模块

本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选修其他模快。

在本课程的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想法;

(1)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中,学生通过对物体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的深入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打基础。

(2)本课程不仅通过选修模块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而且还在必修模块中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学习后,已获4个必修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选学后续课程获得。(3)完成必修学分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学有关内容。学生最好参照“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的顺序选择课程,以便循序渐进,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也可以跨系列选学相关模块,根据需要决定学习某系列模块的先后顺序。

(4)本课程是为大多数高中学生发展设置的国家课程,为了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更充分地发展,我们建议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开设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实验专题”[1]、“物理专题研修”[2]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等。2.课程模块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

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即是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

选修系列——选修1-

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选修2-

1、选修2-

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选修3-

1、选修3-

2、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结构框图如下。

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共有物理1和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共4学分。

物理一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本选修课程由10个模块组成,其中选修1-

1、选修1-2 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

1、选修2-

2、选修2-3 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选修3-

1、选修3-

2、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内容,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6答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在编写本系列教材时首先要明确,本系列跟其他选修系列教材的共性和个性。其共性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理,而且各选修系列的第一模块都与电磁学内容有关,这就保证了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物理主干知识。其个性是:(1)选修系列1、2都是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而系列3要求较高,是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各系列的模块数也不相同,本系列共三个模块;(2)选修的各系列侧重不同。本系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突出物理学的技术应用特色。《课程标准》规定,在本模块中“学生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物理内容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就这四个要求,我们做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精选物理知识,突出技术应用

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很多,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原则性规定,成为教材编写时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即便如此,在选择与之相关的知识时,不应简单地把知识罗列和堆砌,应在“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以及它的技术应用方面下功夫。

(二)认识基本途径,继续学习探究方法

要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兴趣以及了解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材通过“广角镜”“大家做”“思考与讨论”“课题研究”等栏目提出课题,鼓励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两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会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探究是基本方法。在必修模块中,学生已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修系列2仍然继续坚持这一方法

(三)打破神秘感,加深亲近感 《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物理内容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科学技术感到亲近的同时,由于缺乏对其了解,不免产生神秘感。

此外,教材不仅在正文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大家做的栏目,还在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开展调查研究,从而拉近物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会打破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神秘感,加深亲近感。

(四)主动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作为技术系列,主动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

本模块所涉及的热学、电磁学、光学和核物理内容,是开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教材通过相关物理知识的应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让学生认识物理学对于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完专题2,我对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的模块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次模块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高中物理一共有12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学生学习完这两个模块的内容就能够得到4学分,另外还有10个选修模块,学生在选修1-1,选修2-1或选修3-1中选学其中任何一个模块可以获得2个学分,这样学分也就够了。

在必修1中主要有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这都是力学有关的知识,知识比较基础,简单,物理模型也比较好简历,对学生的数学水平的要求也不高。而且这些知识点涉及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学习完以后学生就能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一些现象,这部分内容对所有学生,不关层次都是适合他们的水平的。

在必修2中,涉及到的内容有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下一步的选学模块做准备。

对于选修的内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人的特点来选择了。

选修一系列可以说是为有人文倾向的学生而设计的,选修一系列包括选修1-1和选修1-2两个模块,其中选修1-1包括电磁现象与规律、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3大主题的内容。选修1-2也包括三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热现象与规律,二是热与生活,三是能源与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主要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文科的学生比较适合。都是一些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难度一般,文科的学生能够理解。

选修三系列由选修3-1到选修3-5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两个学分,一共是十个学分。主要适合理科的学生来学习,跟高考的知识也比较吻合,这个系列的侧重点就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物理学概念、物理学的规律,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进一步的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这个系列是为那些有理科背景或者说将来有理科学习能力倾向的同学所设计的。选修3-1包括了电场、电路和磁场。选修3-2是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和传感器。选修3-3包括了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选修3-4包括了: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选修3-5包括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选修三系列从物理学的内容上,较选修

一、选修二有了非常丰富的扩充。

对于选修三系列的内容我觉得比较,对教师既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又要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的目标来说,教师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专家的指导。

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认识和体会[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