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6-75717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9 07:54: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而创新能力的作用就是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个性品质,数学思维能力,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数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出了阐释。

一、深化理性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与大脑的积极思维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和思考,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定义或命题;让学生发

第 1 页 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例如,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则所得小正方体中只有一个面有颜色的概率是(B)。A.827B.29C.127D.49 分析:“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魔方:

所得小正方体中,①三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八个小正方体;

②二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十二条棱中间的十二个小正方体;

③一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六个面正中间的六个小正方体;

④没有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正中心的一个小正方体。【评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着重是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问题情景—实物(或模型)—特征分析—归类整理—数学计算—结论。不但起到了巩固固有的思维结构与形式,而且收到了发散结论的思维效果。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萌动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 2 页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如果对某些地方大胆质疑,便可促其深思,以求悟解。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思考、猜测,敢于超越常规;鼓励学生善于生疑,反思。学生质疑越多,求知欲越旺,兴趣会越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会在质疑、解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求法—线面间的距离,这一转化一旦直接提出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其思维活动中必然产生疑虑,促使其利用现有知识去佐证: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找法,从而整理如下材料。

①a,b为异面直线,过直线b上一点B有且只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c;

②过两条相交直线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a∥α; ③过直线a上一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与平面α垂直于C;-d⊥α即-AC⊥α;

④直线a∩直线d=A,过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β,使得β⊥α于直线e;-β⊥α;

⑤a∥α,a∩β,α∩β=e,则a∥e,又由a∥c知e∥c; ⑥在平面α中,e∥c,b∩c=B则b∩e=D;

⑦在平面β中,a∥e,过D有且只有一条直线f与d平行且f⊥a于E即DE∥AC且DE=AC;

⑧DE⊥a与E,DE⊥b与D则DE即为直线a,b的公垂线段亦

第 3 页 即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

结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即为直线a到平面α的距离AC。

【评述】在疑问中探索,不仅能加强思维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促进创新意识的原始萌动。3.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增强创新意识

个性品质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及数学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民主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善于适时利用课堂中的每次“意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纵横联系”形成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拓展性,第 4 页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是一种思维跳跃,借助于类比,可以发现新领域里的新结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此获得更新,更高的理解,所以说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同一平面中线线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平面向量→空间向量。

2.“往前多走一步”,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对特例或事物的一部分进行观察与综合,进而发现和提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归纳能使我们迅速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是我们作出科学猜想的基础和依据,是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借助归纳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如,求数列的通项的8种模式。

3.“多反思”,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探索意识

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多思路,多方法,换角度;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多路径,多方式。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去探索、转化、变换、迁移、分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

第 5 页 素质。

例如,全集I={1,2,3,4,5},{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1{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2{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3{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评述】变式训练不仅能增强例题的使用价值,强化了固有思维模式极其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运用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为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 6 页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

第四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着重以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共同的教学 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教学新用语:“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吗?”对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可以说:“你的发言很精彩,谢谢你”,“棒极了”,“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等等。在这种民主平等气氛下,学生学习心 态是平静的、坦然的、积极的,没有紧迫感,学生可以没有心理负担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可以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活动,有时练习时我还充当学生,甚至有时故意出错,再和大家一起评。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我的参与,更何况也有了我的一些“错误”,使得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 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培养创新的兴趣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也可以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在群体中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如我在教学“指数函数”时,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求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创造力”。总之,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即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但要明白,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关键字:创新、引导、培养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教师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要勇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穆勒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探索的课题。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南时报.2007.10.30

[2]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吴学菲,女,贵州晴隆人,单位: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中学,职称:中学高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