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环节。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调研提出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高中二百名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还有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二十个问题。
1.历史课面临信任危机
在“你喜欢历史课吗?”的问题中,“一般”和“不喜欢”竟然达到92%,“喜欢”仅占7%,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度日趋下降,面临信任危机,教改的迫切性突显。
2.历史课兴趣度偏低
在“你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中,调查显示“哲学”和“经济学”占25%,“心理学”占70%。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历史对高中课程设置兴趣度偏低,心理压力寻求解脱的迫切性突出。
3.政治历史责任感淡化
在“你经常与父母或朋友谈论历史话题吗?”的问题中,调查显示“不经常谈”和“从来不谈”占76%,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历史责任感淡化,课业负担挤压时事历史严重性突出。
4.强烈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5.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6.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情感就是热爱、信任、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7.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
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的情感培养(一)
高中历史的情感培养
(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环节。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调研提出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高中二百名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还有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二十个问题。
1.历史课面临信任危机
在“你喜欢历史课吗?”的问题中,“一般”和“不喜欢”竟然达到92%,“喜欢”仅占7%,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度日趋下降,面临信任危机,教改的迫切性突显。
2.历史课兴趣度偏低
在“你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中,调查显示“哲学”和“经济学”占25%,“心理学”占70%。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历史对高中课程设置兴趣度偏低,心理压力寻求解脱的迫切性突出。
3.政治历史责任感淡化
在“你经常与父母或朋友谈论历史话题吗?”的问题中,调查显示“不经常谈”和“从来不谈”占76%,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历史责任感淡化,课业负担挤压时事历史严重性突出。
4.强烈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5.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历史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如何正确记录和反思人民公社兴起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必要吗?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早对人民公社作出准确评价和定性了吗?然而笔者最近看到《50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的长文,觉得仍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作为“解密档案”刊发的,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档案文字记载,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是人民公社始作俑者,毛泽东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尔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问题不在于对当时情景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准确,而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和反映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和反思人民公社这段历史。这篇长文恰恰在上述重要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个人迷信的阴影没有消除,不是采用史笔,而是缅怀与美化人民公社的首创和发源史,文章结尾处通过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今年是毛主席视察七里营5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正酝酿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事件。”并宣布:“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纪念馆’,计划今年年底开馆。”毛泽东视察七里营推出人民公社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方向、路线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这不只是措辞不当,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定位不当。中国1958年兴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这里只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一段评价和论述:“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于一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的产物。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肯定人民公社后,紧接着,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但结果却是,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民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从而瓦解了农民拥护集体化的人心基础。人民公社随心所欲地无偿调用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自留地,按劳分配原则遭到破坏,平均主义“大锅饭”泛滥,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人民公社未能变成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却演变成1959—1961年间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严重的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中国老百姓的生命被夺走,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农民为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场大灾难和人民公社这一“人祸 ”直接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地结束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胜利。历史表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设计和提出,都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太沉痛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他们,而决不能将扭曲的历史观和所谓“历史档案”胡乱塞给读者。对那段历史重要的在于反思,如果要说“纪念”之类的话,那么正确的含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今、抒发情感的灵感来源,是画家寄情于景的人生体味,也是时尚明星演绎的悲欢离合、壮志未酬的情景剧。通过种种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即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补充大量教材中所没有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一、古诗词与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有以景寓情的情感诗,有借古讽今的情怀诗,还有反映历史史实的“史诗”,这无疑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史学家巧妙地利用了诗词这座宝库,以诗词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若将古诗词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即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首诗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凸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马祖常:《河湟书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著名儒士钱宰的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透漏出在朝为官的辛劳和无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将沛然莫御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跌衬出作者的囚居异邦之愁、故国之思,让学生深刻理解亡国之君的落寞踌躇。
此外,古代诗词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历史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使学生在解读历史韵味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二、古书画与历史教学
在灿若繁星的艺术作品中,书画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书法风姿娴美,笔画瘦劲;“吴门”(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画作或雄逸沉厚、刚健有机,或精描细染、细腻恬静,风格迥异,誉满吴中;“白阳青藤”(陈道复、徐渭)的花鸟写意,淡彩水墨交融,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至明代,已呈现画派纷呈、名家辈出的精彩局面,“院体”和“浙派”追求雍容华丽、雄劲阳刚,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到了清代,扬州一带的书画家风格独异,其中以罗聘、金农、郑板桥等八人为代表,被统称为“扬州八怪”,他们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和意境,在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画派的纷呈、画作的镏金,都深深根源于历史的实在。如: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因此他们以寄情笔墨描写梅、兰、竹、松、石,表现其清高、孤傲、脱俗的气质,并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借以反映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自身的失意。如:郑燮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该画该诗反映出了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历史事实。若将古代书画的鉴赏引介到课堂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清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了解,还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怪杰是现实社会的“杰作”。
清代画院超迈前代,出现了大量描绘当朝时事的叙事性绘画。这些作品以当时的历史为题材,成为文字历史之外又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如:乾隆命画家将其南巡盛举绘制成图——《乾隆南巡图》,堪称清代叙事画中的鸿篇巨制。《乾隆南巡图》描绘了乾隆南巡的行踪,同时也直观展现了南巡队伍的庞大以及出行的奢华。若将该画展示给学生,比用文字来详细阐述乾隆南巡的盛况以及南巡的利弊得失更直观、更形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无字之画”比“有字之书”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材讲,商业发展到宋朝已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种类繁多,贸易频繁,但究竟繁荣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何谓空前繁荣,学生没有具体的概念,若老师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图画,以画解史,从画中的场面、景象引出宋朝商业的繁荣,可能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古书画即可为“证史”、“解史”所用,也可由史入画,让学生依据史实,自选画法以画绘史,培养学生对史的感悟和对画的情趣。
三、影视与历史教学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只能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这便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但好在有大量影视作品的问世,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但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必须遵循贴近历史史实的原则,以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尊重历史真实,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落实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的内容综合起来一块讲,但要这样平铺直叙,显然学生没有兴趣,因此必须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从发现、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段历史的学习重点就在于找取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一般而言,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选了《国家宝藏2》这部影片,从影片中林肯被刺的场面入手,由此引出林肯被刺的历史真相、原因,从而导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的成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一个个探究问题中穿越美国的历史。
通过影视作品的课堂引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加以模仿运用到平时的课堂展示中。如: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外大势这一课题,几个同学自发组织、排练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赵本山、宋丹丹的经典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也成为学生模仿的素材,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有两个同学借鉴小品中的话并结合事实加以修改,以“改革春风吹满地,深圳人民真争气;西藏那嘠嗒挺闹心,奥运圣火没停递”将深圳的发展变化一语点破,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情况及藏独分子的猖狂行为,淋漓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崛起的盛貌,将历史与现时有机的结合,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容,达到了“以史为鉴”、借史知今的目的。
总之,历史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课堂体现在多彩的活动、多彩的艺术载体中,我们可借鉴诗词、书画、影视来丰富历史的音容笑貌,也可让历史浸润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追求历史教学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