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就是要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的。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谈谈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一、找准“起点”,分层施“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问,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二、巧用“插曲”,趁热发“问”
课堂上,常常会发生一些“小插曲”,如学生讲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话等等,这些都是课堂生成的“原始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采取针对性的提问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甚至是终身难忘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妙用“错误”,因势导“问”
学生独立学习时,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这些原始生成的“错误资源”出发,寻找提问的“生长元”,并运用其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活用“反馈”,及时调“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
五、善用“疑惑”,乘胜追“问”
新课程非常注重互动交流和质疑问难,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哪些“原始资源”,还有哪些疑问可以作为新问题教学的“生长元”,并顺着学生的疑问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问来推进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第二篇:数学中的有效提问
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摘要】课堂提问有效性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
3、适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两度” :频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难易程度,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程度要科学适中。
4、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 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的设计,要遵循、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等一系列规律,体现教学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体现出指示结构的紧密型、科学性、条理性。
6、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7、讲究容量: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还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学习探究,巧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够引发高中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还能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凸显,进而达到提高我们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所提问题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问题生成对目标实现没有多大的价值。
2、候答时间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急忙让学生回答,不留思考、交流时间,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3、问题难度把握不好。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4、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这样的提问失去了意义。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5、提问对象局限于部分同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个别提问时要尽量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被问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有意无意的只局限于个别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使得经常没有被提问到的同学课堂上积极性不高。
6、重提问轻点评。有时老师们会为提问而提问,走一下形式,对学生回答的结果不重视,没有做评价或评价不到位,只顺着自己的思路讲下去,这样的课堂提问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把握提问的质量。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 “能不能”“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价值,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使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课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深钻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研究学情,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了解学情,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 3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
2、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钟就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答不出来或者因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提问既不经济又容易导致学生降低回答问题的兴趣,结果往往是低效或无效的。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一般自提出问题到请学生回答,应该至少等待4~6 秒钟,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
3、课堂提问要体现评价性。课堂评价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学生在回答了教师的课堂提问以后,教师要及时正确的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那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呢?教师的评价必须是明确的,即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教师不能逃避评价。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教师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总之,一定要进行评价,并且要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和心思有效的引入到学习的具体情境中来,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其实,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个个的教学情境组成的,尤其是课堂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变化多端,不同的问题情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课堂魅力,还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最佳的情景。比如在讲述排列组合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进入到问题情景中来,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其次是巧妙的运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以前,在自己的头脑中往往具有了一种认知结构,总是想法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异面直线概念”教学中,首先回忆旧知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接着提出问题:在空间是否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若有,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出实际例子。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感到旧知识的用途和新知识的突破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5、把握好提问时机,使课堂提问具有整体性、灵活性,适时有度,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提问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适时有度。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题量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和完善,使用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 5 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四、结论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字数:2475 来源:教育学 2013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数学课是思维体操课,如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谈谈一些拙见。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提问过于公式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怎么想的?”“有知道答案吗?”这种常用问答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经常地反复,这样的问题不仅起不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千篇一律的问题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2.提问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设计成认知目标的问题,而对于更高要求的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所占比例太少.就数学而言,在对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难点问题设计教学时,开放性问题可以占到很大比例.3.提问的单一化。课堂提问仅限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忽略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看似有问有答,实际上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更谈不上智力的开发.4.无效倾听。经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等待一位学生的回答时,眼睛注视着另一位爱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不等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就急着打断该学生,叫另一位学生作答,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这些无效倾听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5.提问对象的集中化。其实绝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看到学生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因而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困生,给予的机会却很少.这样,课堂上听着蛮热闹,被忽视的学生也就永远被打入冷宫,偏离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二、有效提问的应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1、有效的提问原则。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2、提问方式的转变。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有效提问
金龙镇初级中学 张丽
摘要: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上。因为“问”是一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与提问相系的,追问在教学中亦很重要,这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
关键词:教学、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而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而对那些学 1
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越来越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八面骚扰法”,注意到提问的面,即使在提问个别同学时,也应该注意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有经验的教师常这样说:“现在请XXX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提问内容的难易,事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提问。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维基础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提问,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提问的难易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还是能够办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一道非常简单的练习题,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可以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同伴互学互助,交流中共同提高。例如:比较0.72与0.53的大小,学生答出0.72>0.53后老师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1:我在这两个数的后面各加一个„元‟字:0.72元是7角2分,0.53元是5角3分,7角2分>5角3分,所以0.72>0.53。
学生2:72>53,所以0.72>0.53。
学生3:0.72表示有72个1/100,0.53表示有53个1/100,72>53,所以0.72>0.53。
学生4: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等,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7>5,所以0.72>0.53。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说,我感觉小数的大小比较,就像将军带兵打仗,前边的将军比赛败了,后面再强壮的士兵也认输了。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复活》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有效地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日本教育界在80年代初曾用两年时间专门开展“什么是好的提问”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这可供我们设计教学提问时参考。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讲求提问的方法和技术,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提问课中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反应模式进行。在课堂上拿出10至20分钟作为“提出意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可以为这此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来促进他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优秀教师们总是鼓励并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还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当然,有进直面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确实需要教师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平庸的提问应者廖廖,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可见,掌握教学提问的艺术策略对于组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董村小学 胡莹莹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这就是说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提问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前数学课的提问平均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导致了所提问题的小、碎、浅、细,带来课堂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提问不能太多,要适可而至。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同分母分数加法例题是这样提问的:
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第二天用去它的,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师:(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线段图怎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加法做?(9)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吗?(13)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者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二)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 3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例如:
师:什么叫素数?
生:素数是指它的约数只有1和„„ 师:它的本身,对、对了。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错了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师:那么什么叫合数呢? 生:能被2整除的„„
师:不,不!合数是指它的约数除了1和它的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毫无疑问,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特备是刚开始教书生涯而教授新内容时,自然会努力想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于是往往会把答案限制于教师所熟悉的范围之内,教师的第一反应会是: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教师会拒之门外。
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出示一辆小汽车并让其沿直线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师:这辆汽车是在做旋转运动还是平移运动? 生1:汽车的轮胎是在旋转。师:汽车在旋转吗? 生2:汽车平着开是平移。
教师应该先肯定生1的回答再引导:“车轮是在做旋转运动,那整辆车实在做什么运动呢?”让学生思考得出汽车是在做平移运动。本来在生1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位教师不能或者不想再已有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却一定要等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没能挖掘学生的开发思维。
(三)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和探索。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景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老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这3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3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透彻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而且,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才能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二)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如:十拿九稳、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但是这些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所以说课前必须了解学生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确定提问的成语内容,学生才能顺利解释成语内容,同时紧密联系课上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五)提问要有层次
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揭示主题,巧妙地设问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学生心海中涟漪阵阵,环环相扣。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据招聘广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学生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明显比乙公司高,可当看到具体各部门的月工资表时,同学们又反悔选择了乙公司,这时老师适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并不合适,从而相机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
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帮助学生沿级而上,处理好“浅表”与“深表”的关系。
(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以及低层次知识与高层次知识的联系处。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生1:可以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2:可以转化才三角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生3: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合理的引导能让学生发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提高系统学习的能力。
(七)提问应把握恰当时机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比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频率与契机。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计划周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