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16-83522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3 11:24: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江都市实验初中 刘美玲

摘要: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找到一个跟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尊自强能力的信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更应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了必修课逐步普及,进一步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难度;教学方法和手段偏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二是停留在知识、教学技能目标,淡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三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不够,缺乏学生间、师生间互动、交流。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缺少信息活动的交流、评价过程,学生的信息处理、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远离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加强适合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外,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初中学生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因为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气氛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成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他们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二是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三是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建合作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创设合作环境

合作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和教学组织环境。资源环境是协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学生文件传输、讨论评价软件环境,学生资源应用的网络资源环境等。教学组织环境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任务的驱动环境等。教学组织开展时主要有:情境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介绍主题内容及其背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给学习者指定方向,激发学生协作学习兴趣;任务部分,开展协作学习是必须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要求对本节课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任务要求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资源部分,是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网上资源清单,对要查找的资料给出一个定位,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主要有如下过程: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来自我探索,不断克服学习障碍,获取成功经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协商会话阶段。自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组内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动合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解析和论证,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知识建构。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之后,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加强总结、建构,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结构。在积极地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提到锻炼。

4、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是协作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体现协作学习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所在。学生把学习成果在教学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全班共享学习,使协作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组内,是全班的协作。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展示、评价功能,对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不断开拓进取。同时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网络应用正确观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快乐体验、探究经历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意识,发挥了学生自我潜能的,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学习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2012-06-18 16:05:20)转载▼标签: 杂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要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意义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

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而教师仅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应互相交流,共同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但他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2、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3、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②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针对我班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浮躁而不塌实的弱点,我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③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演示、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④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

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例如在新知探求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如何运用工具栏中的工具时;第三,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四,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2、“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①学生合作之前应做好信息技术的定向引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说明这一节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学生准备好哪些素材,并为学生制定好一个活动报告单,便于学生在对学习材料探索的过程中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

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

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②学生合作之中要深入到学生学习中去,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适时、适当的给予技术指导。

在学生分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③学生合作之后,要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相关的方法来找到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让他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科学、简便,再引导其进行组间的交流,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组内的合作精神,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组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课有其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多动手,老师尽量少讲、精讲,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困难问题的态度。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对别人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点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使他们在宽松、开放的合作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反思,学会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各种技能。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然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可以使教师得到测试手段无法获得的过程性信息,如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内心活动、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等;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与他人相互检查、相互要求、相互帮助,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并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帮助反思学习的进程,帮助树立新的超越自我的学习目标。同时要让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2)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合作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就过程和结果两者而言,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时,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五、“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上、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合作在数量上不应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其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共同合作者;再次,在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

3、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应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个体得到修正,获得新认识。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的认识,在合作中互相吸纳思维的闪光点,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是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应从言谈举止开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比如,怎样请求发言,如何称赞他人和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倾听发言和提出建议等。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大致上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及人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还有一点遗憾和不足。首先,作为“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座位的形状是马蹄形,也就是一个英文字母U,但是由于机房条件的因素,现在的座位形状是“一”字形,这无疑形成了小组间同学的交流较困难。其次,学生进入机房的纪律观念没有在教室强,这也或多或少给上课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能解决,但需要时间去慢慢磨合,只有在不断地实现这一模式,才能有所发现再去完善这一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理论上的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学法的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邦均第七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4年2月25日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学法的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2014年3月和2015年4月,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课题研究中后期工作,活动以课题研究为展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各学科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等新教法的运用和研究,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其中绝大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贯穿课堂,但都能做到操作自如,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次活动在我们对教育科研和教学方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成功与亮点:

(1)、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如运用小数加法算运法来进行减法运算,之后通过合作学习来规律。

(2)、充分体现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何分组的课题实践研究。依据不同内容和问题需要,设置两人巩固、四人合作探究、小组擂台竞赛等分组方式,学生在合作之中丰厚了知识,培养了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汇报全面,利用情境创设、激趣等方式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运用英语、击掌、小花评分等方式进行激励,运用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参与性和理解度;通过情境创设:文配乐、图片、谜语、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创设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4)、多媒体运用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图片形式起到了直观、增效和激趣的作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增强了效果。(5)、通过合作朗读,合作评价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多种能力:包括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6)、教师在学生和学习中能成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研究,掌握情况。

三、分析、概括和总结阶段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当好“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学习方式全部被否定,也不代表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们探究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其他教学和学习方式之间的有效整合。为谋求学生有一个宽松而开放的学习空间,有一股支持、协作的合力,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种教法与不同学生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科学构建小组,合理安排分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大数上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4人一组。分组前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不简单的前后桌4人划分为一组,要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合理分组,根据特长搭配分工,明确职责。组长一般让能力强的、学习好的、助人为乐的学生担任,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分工。这段时间教师一定培养组员友好合作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学习,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当组长,经常轮换这些职务,展示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同角色的转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合作意愿,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3、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1)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注意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果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选择的合作内容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内容层次的难易确定在学生有一些了解,却又不十分明确,需要探索的创造性问题,这种难易程度,经过小组讨论,组内可以形成共识,实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3)学会倾听、表达、辩论和欣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其实,学习是这样,以后的生活,工作也如此。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和过去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即使你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必须自己先讲出来,再得到别人的纠正。因此,学生都得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比较科学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自己主动读书,且不少人学会了查字典认字和组词。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到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与人相处。每月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制作识字贴画,收集广告语等。这样打破了学科、课堂,学校的界限。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产生师道尊严。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课题即将结束,在本次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研究、完善,为在新课改大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特别是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并把反思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在今年初三第二学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时我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此及时地进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然而,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上<<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小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答应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都要准时为生病的同学辅导功课。有一天爷爷生病了,周日下午要看爷爷,小林为难了,说上午去不可以吗?爸爸说:“你忘了,上午还要到老师家学钢琴””。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面对诸多的事务,假如你是小林会怎么办? 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多种需要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

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两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上《向往公平》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已有多年历史的义务教育借读费,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在借读过程中也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请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⑵.为保证公民平等的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上《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阅读材料: 材料一:被评为2008法制人物的河南省郑州市妇联权益部长刘宇,积极为受害妇女儿童伸张正义,努力为广大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十多年来,她接待或解答妇女群众来访和咨询万余人次,成功处理了轰动全国的律师重婚、少女肚皮刺字、第三者状告合法妻子等案件。

材料二:2008年9月14日晚,经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定县公安局依法对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耿某等人执行逮捕。耿某兄弟因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检验不合格被拒收,逐向牛奶中掺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以蒙混过关。

材料三:2008年8月29日,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庆祝教师节暨抗震救灾感中国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袁文婷„„70名在汶川大地震中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英雄教师被授予“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⑶.你认为材料二中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政治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政治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合作学习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以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形成教与学互动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实施方式;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理论指导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源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适当的环境、要求下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才能完成。

二、目标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一种,明确的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在现行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对话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重内容,在进行组织对话实践操练时,不可简单的布置任务。而没有示范,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语言提示,在这种要求不够明确的布置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够充分准确,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目的。

三、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儿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呈现”环节后。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订、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或“引导者”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业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米表达,注意人句内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评委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实施过程

(1)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将所有设计的问题都交给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并非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这样也会使学生失去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对自主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因视情况而定,在英语课堂中,对需要合作的对话练习,可多次进行小组活动,而对于问题的思考解决,则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通过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小组讨论,而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依靠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无法解答的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解决,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或者在讲台上忙碌着,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在黑板上板书着什么,而没有去关注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困难,有没有认真参与,有没有兴趣等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而中介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苟价值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因此,教师在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给他们良好的建议,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解答他们的一些问题等等。这样才是认真履行了中介者的职责。而且,只有有了教师的关注与适时的指导,学生们才能认真而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否则,只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为了能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充分关注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①准备小组讨论记录本,组员每人负责一天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记载,教师定期查看并在第二天课堂上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予恰当的评价。②可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园地,即利用教室内黑极报或墙壁上的某个地方开辟一个园地,将课堂中来不及交流的优秀的小组讨论记载张贴出来,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第五篇:小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始终是初中信息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小组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一项有益的探究。本文首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采取小组教学方法的优点和难点进行了总结,然后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小组教学探讨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小组

教学

一、引言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效率方面的提高没有益处。如果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来进行合作学习则能够打破该传统模式的局限,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密切地交流,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得以有效发挥小组这一集体的力量。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和答疑解惑,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得学生真正变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学方法并无法发挥作用,总是最终沦为形式。怎样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真正研究出适合学生的,并能够提高效率的所谓“有效合作”模式至关重要。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小组教学方法的优点和难点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小组教学方法的优点

1、有助于学习目标更好的达成通过小组教学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更加的清晰深刻,在小学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一个较为开放轻松地学习环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意见交换、问题讨论可以变得更加自如,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最终完成具体的学生任务,让学习目标的达成更加明确化和有效化,对于获取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也就是说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2、学生的能力与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在小组教学中,需要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每名组员都需要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来和团队成员一起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在思维上经常能够碰擦处火花,互相间的启发又会擦出新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得到启发和提升,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培养合理的竞争意识也是有帮助的。小组成员在小组教学过程中为了共同统一的目标,尽可能的发掘展示自身的潜能。合理的、经常性的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和调动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形成同学之间和小组之间的有益竞争,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小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将自己置于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参与研究和讨论,并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样自然有助于师生感情的加深,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小组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初中信息教书教师对已有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具体来讲主要就是在教学目标层面从原来主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培养逐步转变成为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合作交往培养、创新实践培养、情感态度培养等较为全面性的素质发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小组教学方法的难点

1、小组教学中的正确分组比较困难

小学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集体团队的学习来讲的,让学生个体在小组的形式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如果在小组教学的分组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自有分组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就会导致每个小组间出现较多的不平衡,首先是人数上会有较大差异,再者时能力上有较大差异,这样的话,在具体的小组学下过程中,学生之间就难以祈祷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作用,也就无法实现小组教学的预期目标,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教学,而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小组。

2、学生在参与态度上比较消极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方法的前提,同时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的就是,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所有的参与学生个体都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才能够让小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最终的成功,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很多时候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很难得或者说很少能够出现。如果学生们在思想和态度层面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学下,在小组教学要求的一些相当实际且基本的个人义务执行和完成过程中不够主动积极,那么小组教学便很难更好的开展。但是这种情况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因为初中学生很多时候觉得自身还没有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技能要求,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表现的不够开放,往往不愿意在其他学生面前自我表现,这些都是小组教学面临的难点。

三、有关如何高效开展初中信息技术小组教学的建议措施

(一)合理分组,优化小组学习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对班级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细致的统计,根据他人推荐、本人自愿以及教师统筹安排三者结合的原则建立学习小组。通常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人数一般以5~7

人较宜,这样不但能确保小组内包括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小组人力资源得以均衡,还能确保小组间进行合理公平的竞争。组长要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确定,要在经过数次上机的实践之后,由学生选出有领导才能、团结协作、操作能力又强的学生来做组长,同时在上机座位上相应的做出调整。

另外还要注意管理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性别的搭配,要使得每位合作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并相信到自己是这一小组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于分出来的小组则要尽量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公平的竞争的环境,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讲究时机,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仅仅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而并非教学方法的全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衔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而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并且教师必须考虑该环节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来实现。由此,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尽量把问题设置在合适的难度区间内,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们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另一方面,教师要仔细地研究学生同时正确地评估估测学生们的能力,保证教师设计出的内容能够使得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而很快掌握,从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来进行探究。

比如:“编辑演示文稿”

这一课中“插入新的幻灯片”这个知识点,此时教师可以预先和学生进行说明,插入新的幻灯片可能有好多不同的方法,比赛哪个小组能够找到最快最多的方法,组长进行统计并要求本组内所有的学生熟练掌握。

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巡视以及个别指导。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演示,汇报等方法,对于小组并未探究出的方法,可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再归纳总结出方法,并要求学生们继续完善各组的作品。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将原本教师操作和讲解的时间和精力节省出来让学生们有更多练习、操作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这样学生也会急的更牢。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很多的优势,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教师能够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任务。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之前,教师要非常重视课堂的设计,从而使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优化。

(三)以评价深化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意义重大。要将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作出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作为教学评价的终极尺度和目标,将个人间的竞争改为小组间的竞争,将个人计分变为小组计分,将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认可或奖励的依据,这样形成“组间成员竞争、组内成员合作”的良好格局,使得整个评价重心从支持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转化。此外评价还必须多元化,也就是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评价,必须从课堂内外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组员作品、有效合作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而对于每位组员的评价,则要从其他组的评价、组长的评价、与他人的合作、作品技术、作品效果、作品修饰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借助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对合作小组的终极评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光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同时还提高了综合素质与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初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响应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与研究有利于学生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并减少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在合作中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小组成员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并使学生逐渐具备完备的知识水平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早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宇航,共享共赢——信息技术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探究与实践,理论研究,2011(10)

.【2】李静,新课改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14)

【3】赵海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教育纵横,2011(4)

【4】郑艳勤,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科技信息,2010(7).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TOP